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赵宗举

合集下载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博士生导师
恒星形成、星族合成
天体物理
范祖辉
天体物理
韩金林
致密天体
弥漫介质
天体物理
景益鹏
观测宇宙学
数值天体物理
天体物理
刘晓为
气体星云物理学
天体物理
南仁东
射电天文及技术
活动星系核的VLBI观测研究
天体物理
汪景琇
太阳物理
天体物理中的磁流体过程
天体物理
吴学兵
致密天体吸积理论
活动星系核物理
天体物理
武向平
宇宙学
星系团—引力透镜
基础数学
郑志明
复杂性理论
微分方程与动力系统
基础数学
朱小华
几何分析
微分几何
基础数学
宗传明
球堆积与密码
数的几何
计算数学
鄂维南
应用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随机微分方程
计算数学
李治平
偏微分方程数
科学与工程计算
计算数学
徐树方
矩阵计算及其
计算数学
许进超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科学与工程计算
计算数学
张平文
偏微分方程数值解
反问题数值方法
正规形理论
基础数学
刘和平
非交换调和分
小波分析
基础数学
刘嘉荃
非线性分析
基础数学
柳彬
微分方程定性
动力系统
基础数学
莫小欢
芬斯拉几何
调和映射
基础数学
彭立中
调和分析
小波分析
基础数学
丘维声
代数组合论
现代数学和信息
基础数学
孙文祥
微分动力系统
遍历理论
基础数学

地球物理相关院士风采

地球物理相关院士风采

地球物理相关院士风采曾融生院士固体地球物理学家,中科院院士。

1924年出生,福建平潭人。

1946 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系。

从1958年开始利用地震波方法研究地壳 结构,开创了中国地球深部构造探测的研究工作,著有《固体地球物 理学导论》 一书。

在中国首次应用地震面波的相速度来研究地壳构造, 发现1974年5月云南昭通大震的多重性, 从而对大地震的破裂过程有 了新的认识。

在地球动力学研究中,提出张性盆地和盆地中强震发生 的统一动力学模式,以及印度一欧亚大陆碰撞过程的新模式。

1980 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丁国瑜院士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

?年出生,河北高阳人。

1952年北京大学地 质系毕业。

1959年获苏联莫斯科地质勘探学院副博士学位。

长期从事新 构造、地震构造和地震危险性预测研究。

在建立我国地震监测、分析预 报系统方面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

提出了我国地壳现代破裂网络与地震 活动关系的模型, 率先编制了中国活断层滑动速率图和现代板内运动图, 并主编了中国活断层图集。

在活动构造、古地震、活断层习性、活断层 分段以及这些方面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重大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中的应用 作出了贡献。

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学部委员) ,1985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马宗晋院士马宗晋,1955年毕业于北京地质学院普查系,1961年中国科学院地 质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他是地质学家、减灾专家和全球构造的探索者, 节理构造定性分析、 渐进式地震预报模式和全球三大构造系统的创立者。

曾获首届李四光地质科学奖,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家。

现为 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名誉所长,国家科技部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自然 灾害综合研究组组长,199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

陈运泰院士陈运泰,地球物理学家。

原籍广东潮阳。

1962年北京大学地球物理系毕 业。

1966年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毕业。

1991年当选为中国 科学院院士。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专业目录与导师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专业目录与导师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专业目录与导师育明教育【喜报】38人考研状元集训营,20人考上北大、人大、清华、复旦。

【喜报】36人考研冲刺集训营,16人考上北大、清华。

【喜报】“三跨”学员隋JiaLun(378分)36天考上北京师范大学。

【喜报】2013年,育明教育包揽北京大学国际关系(378分)、城环(409分)、政管(402分)共11个专业状元。

【喜报】2013年,育明教育包揽北外汉教、翻硕、法语等6个专业状元。

【喜报】2013年,育明教育共有126人考上北大、人大、中财、贸大、五道口经济金融类研究生,众多学员成绩400+,最高分464分。

【喜报】2013年,育明教育包揽北大(402分)、人大(396分)、北师大(378分)等6大名校行政管理状元。

【喜报】“三跨”学员马Lin(402分)以第一名考上对外经贸大学翻译硕士国际会议传译。

【育明小陈提醒大家】专业课复习一定要赶早,不要在起跑线上就输给对手。

复习要有针对性,在备考复习过程中,考研信息的收集很重要,信息是第一位的:你信息收集的越多,越充分,你的认识就会越全面、正确。

要尽全力收集到目标院校专业课的笔记、课件、讲义、历年真题等资料。

特别是历年真题要认真研究几遍,因为历年真题考查的重合率是很高的。

往往一道题目三四年前考过,现在又会以其它形式变相的来考查!将历年真题与笔记、课件、讲义等结合学习,这样才能够做到更有重点的复习。

最后,要有一个详细的复习计划,时间安排计划。

机会永远是为有准备的人而留的!育明教育:考研专业课答题攻略(一)名词解释1.育明考研名师解析名词解释一般都比较简单,是送分的题目。

在复习的时候要把重点名词夯实。

育明考研专业课每个科目都有总结的重要名词,不妨作为复习的参考。

很多高校考研名词解释会重复,这就要考生在复习的同时要具备一套权威的、完整的近5年的真题,有近10年的最好。

2.育明考研答题攻略:名词解释三段论答题法定义——》背景、特征、概念类比、案例——》总结/评价第一,回答出名词本身的含义。

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赵九章

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赵九章

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赵九章推进地震事业“上穷碧落下黄泉”。

在他组织领导下,充分依靠专家和群众,地震科研得到了迅速的发展。

许多地震科技工作者至今还深深怀念他的杰出贡献和崇高风范。

(摘自:贵州人民出版社《中国当代著名科学家丛书——赵九章》,2005年出版)地震研究追溯我国对地震及地震灾害的记载,已有3000多年的历史,对地震的科学观测可以追溯到东汉。

公元132年,东汉伟大的科学家张衡发明了我国第一台观测地震的仪器—候风地动仪,比国外早1700多年。

20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老一辈科学家(如翁文灏等)也为我国的地震科学做了一些开拓性、奠基性的工作。

1930年,在中央地质调查所所长翁文灏的安排和指导下,李善邦在北京西山的鹫峰建立了我国第一个地震观测台,该台使用进口的先进仪器进行观测,经过精心的管理和维护取得了可靠的观测资料,达到当时世界一流水平,并参与了国际资料交换。

地质调查所内设地震研究室,也由李善邦负责其事。

1931年,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竺可桢聘请金咏深,在南京北极阁也建立了地震观测台。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这两个台的地震观测都被迫停止。

抗日战争胜利后,1946年气象研究所和地质调查所都由重庆迁回南京。

主持气象研究所工作的赵九章,特聘李善邦为研究员,谢毓寿为技正,邀请谢毓寿到气象所修复已停止工作10年的地震仪器。

1947年谢毓寿还受赵九章之托,通过他的老师,推荐钱骥到气象所参与地震研究工作。

1947年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的地磁部分调整到气象所,陈宗器、陈志强、刘庆龄都到了气象研究所,这几位都是我国著名的地磁学家。

傅承义是清华大学首位派到美国攻读地球物理学位的学者,师承世界著名的地震学家古登堡,1944年获得博士学位后继续在美做研究,成绩相当突出,发表了多篇有关地震波理论的高水平论文。

1947年赵九章邀请他来气象研究所开展地震波理论研究。

1988年傅承义回忆说:“因为赵九章非常了解我,在信中没有多写什么,只写了气象所的图书馆藏书和杂志的订阅情况,使我清楚了回国研究条件已具备,因此我毫不犹豫地决定回国了。

月面环境与月壤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探讨

月面环境与月壤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探讨

球表面的月壤层是月壳的上边界,同时也是月球大 气的下边界,直接承受着月球内部地质活动与外部 因此, 月壤的化学成分和物 空间环境的共同作用 ‘ / a , 理性质的变化以及地形地貌的差异体现了月壳的组
收稿日期 K L)()+*)/ M :#&&) 3 &0 3 #& ;改回日期 * L)*+&)/ . :#&&) 3 !& 3 !! ;接受日期 * 2(()0.)/ M :#&&) 3 !& 3 #2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0&/&!)" (&02/&%%" (&12/&%/ . ; 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方向性项目 * I\]>#9G49!!& . ; 国家高技术 研究发展计划项目 * #&&0--!#-#!/ . (!)11 3 ) 作者简介:王世杰 ,男,博士、 研究员,主要从事天体化学和喀斯特生态环境研究。 ! 通讯作者 K F,%%)&0,#/+#N $".O,% M :4-56 +789:8;" Y9RC8KH JC@AN78:8;^ Q8T$ NXK;A$ P@" D;KH _ 0190%!9%0)!//0
第 78 卷 第 9 期 AB9B 年 9 月
:,1; 78< =,; 9 " >7 ? @9
CDEFGHIHF2
J$#;< AB9B
月面环境与月壤特性研究的主要问题探讨
王世杰 !!,李雄耀 !,唐

红 !" #,李
阳 !" #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为中

北大考研-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吴为中

[19]朱擎,冯菁,吴为中*,芮克俭,高航稻草浸泡液的抑藻效果与抑藻活性组分的初步分
析.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45(1):178-182.
[20]吴为中,朱擎,冯菁,高航,谢辰琦,王建龙(2009)铜绿假单胞菌对 DBP 的降解特
性研究.环境科学,30(2):510~515.
[21]吴为中,冯叶成,王建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sp.)降解 4-氯酚的特性及机制研究.环境
ncedBiofilmReactortoalgaecontrol.13thWorldLakeConference,November1-5,2009Wuhan,China.
[24] 李 超 , 冯 菁 , 吴 为 中 * 溶 藻 菌 的 分 离 及 强 化 生 物 膜 反 应 器 控 藻 效 果 的 初 步 研
爱考机构wwwaikaocom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限额31吴为中生物控藻技术的探索性研究中德2004年水资源可持续性利用技术国际研讨会论文集p63722004年10北京32吴为中富营养化水库水的预处理生物陶粒过滤器的效率和操作参数研究国际水协届世界水大会系列会议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p67742004济南33吴为中邢传宏王占生
[3]
W.Z.Wu,L.H.Yang,J.L.Wang.Denitrificationperformanceandmicrobialdiversityinapacked-bedbiore
actorusingPCLascarbonsourceandbiofilmcarrier.APPLIEDMICROBIOLOGYANDBIOTECHNO
[8] 李超,吴为中*,吴伟龙,杨璐华,朱元晴.解淀粉芽孢杆菌对鱼腥藻的抑藻效果分析

26522971_秦刚:与高能粒子共舞太空

26522971_秦刚:与高能粒子共舞太空

58 科学中国人 2022年1月创新之路Way of Innovation秦刚:与高能粒子共舞太空 杜月娇他长期从事空间高能粒子传播和加速的研究,创新性地给出了高能粒子在太阳风中的非线性扩散机制;他完善了空间高能粒子在行星际空间传播的理论机制,还建立了高能粒子的数值计算模型;…………他是赵九章青年科学奖空间物理领域获奖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哈尔滨工业大学(深圳)理学院教授秦刚。

一位心怀物理学家梦想,漫步在空间物理学领域的追梦人。

深秋时节,《科学中国人》走近这位教授,聆听他与高能粒子共舞太空的故事——追逐梦想——空间物理探索之旅1971年,秦刚出生于甘肃。

这块大西北厚重的土地,给了秦刚物理学最初的启蒙。

怀抱要成为一名物理学家的梦想,1990年,秦刚顺利考入北京大学空间物理学专业,并于1995年继续在本专业攻读硕士研究生,师从国际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涂传诒教授(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1998年,硕士毕业后的秦刚前往美国特拉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物理学博士学位,师从另一位国际著名的空间物理学家威廉·马特乌斯教授,并于三年零四个月后拿到了博士学位。

2002—2005年秦刚在美国佛罗里达理工学院,在张明教授和乔·德怀尔教授指导下进行博士后研究。

2005年年底,秦刚听从祖国召唤,以“中科院百人计划”的身份进入中国科学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从事科学研究。

多年来,秦刚和团队针对空间高能粒子这一空间物理的前沿问题开展了一系列探索。

特别在太阳高能粒子的传播和加速机制,以及银河宇宙线在日球层中的调制等方面开展了深入系统的研究。

期间,他在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Journalof Geophysical Research 等国际主流杂志上发表论文几十篇,并被邀请成为国际重要的宇宙线会议国际科学委员会的成员,在宇宙线加速和传播研究领域的国际舞台上积累了一定的影响力。

因为出色表现,2011年,秦刚获得了“国家杰青”称号。

祝贺赵宗溥教授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六十年

祝贺赵宗溥教授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六十年

祝贺赵宗溥教授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六十年
叶大年;刘嘉麒;翟明国
【期刊名称】《地质科学》
【年(卷),期】1997(32)3
【摘要】祝贺赵宗溥教授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六十年叶大年,刘嘉麒,翟明国(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北京100029)赵宗溥教授今年80周岁,从事地质工作已经60年。

他在中国地质学界以学识渊博、治学严谨而著称,又以敢于开拓、不囿成说而闻名。

他的研究领域广搏,在变质岩、火...
【总页数】5页(P249-253)
【关键词】变质岩;岩相学;火山岩;矿物学;赵宗溥
【作者】叶大年;刘嘉麒;翟明国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88.3;P588.14
【相关文献】
1.赵宗溥先生的治学理念——纪念赵宗溥先生从事地质工作80周年 [J], 翟明国
2.地球深部流体与巨型成矿带及重大地质灾害学术研讨会即将召开——热烈祝贺杜乐天教授从事地质学60周年 [J],
3.渊博的学识无私的奉献——祝贺杨遵仪教授从事地质科研和地质教育五十五周年 [J],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层古生物研究室
4.在祝贺李苦禅教授从事美术教育六十年茶话会上李苦禅教授的发言 [J],
5.七十年心血铸就的丰碑——“祝贺白寿彝教授从事学术活动七十周年暨多卷本《中国通史》全部出版大会”侧记 [J], 许殿才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名单

北大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名单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京大学2014年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名单
各专业复试名单如下: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杨帅伟、曹鹏、王欢欢
固体地球物理专业:金欣、梁作奎、周亚亚
空间物理学:陈哲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专业:王双月、张世伟、强静雅、庞大卫、孔韩东
地球化学专业:药瑛、杨娟、高展
古生物专业:秦敏、杨凡、李鹤、许耀中
构造地质学专业:卞青、杨志强、张立杨、孔令杰、周庭红、王辉、吕建晴、曹海波
张志强、张红伟、曹醒春、聂晓芹、杨阳、钟定鼎、刘灏、李伟、梁耀欢
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姜璐璐、贺丽琴、黄江辉。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843遥感概论考研(历年真题+答案+梅安新、赵英时笔记)复试分数线

中国科学院大学(国科大)843遥感概论考研(历年真题+答案+梅安新、赵英时笔记)复试分数线
中科院大学 2015 年 843 遥感考研考试科目分析 一、考试范围解析(地学考研中心提供)
考试范围解析:
考察大家对遥感的基本概念和了解,难度一般。
开篇就说要着重考察学生对遥感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的理解、 对遥感信息处理基本方法的 掌握以及对遥感地学应用问题的基本分析能力。具体来说,就是三块,分别是遥感基本概念 和原理;遥感信息处理基本方法的概念、原理;遥感应用的基本分析能力。这几个方面, 都 强调的是基本能力,也就是说题目不会太难。 ……………… ⑤遥感的应用 包括遥感地学应用的一般工作流程,以及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遥感、植被遥感、水体遥感、 地质遥感中的最基本内容,能够举例说明。注意两点,一是掌握土地覆盖与土地利用遥感、 植被遥感、水体遥感、地质遥感中的最基本内容,也就是概念,原理,流程,这些在资料里 面都有涉及;二是要举出代表性例子,书上例子均可。
3、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大气校正需要考虑的主要因素是什么? 【地学考研中心遥感小组解析】 :一要知道大气对电磁波辐射都有哪些影响?一是散射,二 是吸收,三是透射。大气的这些特性都取决于电磁波的特性、大气成分和环境的变化。二要 知道可见光-近红外波段的范围,那就是 0.38-2.5um。 参考答案: 大气对透过的电磁波会产生吸收、散射和透射的特性。当太阳辐射进入地球表面,必然与大 气有相互作用,从而导致能量不断减弱。主要有几个方面:大约 30%会被云层和其他大气成 分反射回宇宙空间;17%会被大气吸收;22%会被大气散射;仅有 30%会辐射到地面。 大气吸收方面:具有显著的选择性,吸收太阳短波辐射的主要气体是水汽。在可见光区, 大 气的吸收很少,可以忽略;在红外区,主要是水汽的吸收,可以吸收大约 20%太阳能量,主 要在 1.4 和 1.9um 处………… 大气散射方面:大气散射是电磁辐射能受到大气中微粒(大气分子或气溶胶等)的影响, 而 改变传播方向的现象。其散射强度依赖于微粒的大小、微粒含量、辐射波长和能量传播穿过 大气的厚度,分为瑞利散………… 大气反射方面:由于遥感成像一般都会选择晴朗无云天气,所以大气反射应先排除。 所以, 太阳辐射的衰减主要是由于散射造成的, 散射衰减的类型与强弱主要和波长密切 相关。而在可见光-近红外波段,主要就是瑞利散射。所以在此波段的大气校正主要考虑因 素应是空气中的气溶胶或大气分子,一般………… 三、论述题 3、如果需要对某个南方多云多雨的城市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请叙述整个工作流程和其 中的注意事项。 【地学考研中心遥感小组解析】 :关于土地利用遥感调查,也是遥感的主要应用之一,相关 书籍对流程这块都有详细说明。 比例尺方面, 由于已经确定为城市, 影像可选取 TM、 SPOT、 HJ-1 号、ZY-3 等,细节方面考虑使用 IKONOS 影像补充。另外要注意多云多雨这个条件。 一、基本工作流程 土地利用主要研究各种土地的利用现状(包括人为和天然状况) ,一般指地球表面的社 会利用状态,如工业用地、住宅地、商业用地等。土地利用仅反映土地实际用途,而不表示 它的潜在用途和适用性。 运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以摸清土地数量及分布状况, 是遥感应用最早,也是最多的一项基础工作。基本工作流程即为: 遥感图像的选取---图像的分析---解译标志的建立---判读与制图---面积量算---精度分析。 二、具体步骤 1、遥感数据源的选择 目前用于土地利用/土地覆盖监测的遥感数据主要有 NOAA/AVHRR 数据和 Landsat/TM 数 据,还有 SPOT 数据。NOAA 是美国发射的气象观测卫星,其 AVHRR 数据时间分辨率高,有利 于捕捉地面快速动态变化信息,但空间分辨率低(1.lkm)太低,适于全球、大洲、区域等 大尺度的环境资源研究。 Landsat/TM 数据。 TM 有七个波段, 地面分辨率为 30m(TM6 为 120m) TM 数据光谱分辨率较高,针对性强,可根据不同的应用目的,进行多种组合处理和专题信 息提取, 适于做中小比例尺的土地利用研究。 最终本项目选择了 TM 和 SPOT 数据。 理由如下: (1)对于城市及周边的土地利用现状调查,SPOT 10 米分辨率、环境系列卫星 15 米的分辨 率是可以满足要求的。 ……………… 5、人工目视解译 (1)解译标志的建立 首先, 根据区域特点, 确定以国家一、 二级分类系统为基础的研究区土地利用分类系统。

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

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

㊀第22卷㊀第1期2024年2月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JournalofChineseUrbanForestryVol 22㊀No 1Feb 2024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江佩宜1ꎬ2㊀戴㊀菲1ꎬ21㊀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㊀武汉㊀4300742㊀湖北省城镇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㊀武汉㊀430074㊀收稿日期:2023-06-29∗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52178041)㊀第一作者:江佩宜(1998-)ꎬ女ꎬ博士生ꎬ研究方向为城市蓝绿空间碳汇㊁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ꎮE-mail:352508278@qq com㊀通信作者:戴菲(1974-)ꎬ女ꎬ博士ꎬ教授ꎬ博士生导师ꎬ研究方向为绿色基础设施㊁城市绿地系统ꎮE-mail:58801365@㊀㊀㊀㊀㊀㊀qq com摘要:全球气候变暖加剧㊁ 双碳 目标的提出㊁城市碳排的增加ꎬ使得固碳增汇的任务刻不容缓ꎮ城市绿地作为重要的碳汇来源ꎬ能有效改善城市环境㊁缓解碳汇压力㊁提升生态效益ꎬ维持碳氧平衡ꎮ由此评估碳汇效益ꎬ估算碳汇能力ꎬ对实现碳的可视化管理和碳中和目标具有推动作用ꎮ文章在梳理样地清查法㊁软件模拟法㊁遥感反演法㊁涡度相关法4种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原理的基础上ꎬ归纳并比较了4种方法的应用规模与优缺点ꎬ最后ꎬ从完善测算体系与指导规划实践两方面对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ꎮ关键词:碳汇ꎻ城市绿地碳汇ꎻ测算方法ꎻ碳汇效益ꎻ遥感DOI:10.12169/zgcsly.2023.06.29.0003ResearchProgressinCarbonSinkMeasurementsforUrbanGreenSpaceJiangPeiyi1ꎬ2㊀DaiFei1ꎬ2(1 SchoolofArchitectureandUrbanPlanningꎬHuazhongUniversityofScienceandTechnologyꎬWuhan430074ꎬChinaꎻ2 HubeiEngineeringandTechnologyResearchCenterofUrbanizationꎬWuhan430074ꎬChina)Abstract:Itisextremelyurgenttosequestratecarbonandenhancecarbonsinkinthecontextoftheintensificationofglobalwarmingꎬtheintroductionofthe dualcarbon goalsꎬandtheincreaseinurbancarbonemissions.Asanimportantsourceofcarbonsinkꎬurbangreenspacescaneffectivelyimprovetheurbanenvironmentꎬalleviatethepressureoncarbonsequestrationꎬenhanceecologicalefficiencyꎬandmaintaincarbon ̄oxygenbalance.Resultinglyꎬtheassessmentofcarbonsinkbenefitsandestimationofcarbonsinkcapacityareinstrumentalinrealizingcarbonvisualizationmanagementandcarbonneutrality.Thepaperreviewstherationalesof4carbonsinkmeasurementmethodsthatareusedinurbangreenspaceꎬi.e.ꎬsampleinventorymethodꎬsoftwaresimulationmethodꎬremotesensinginversionmethodꎬandeddycorrelationmethodꎬandsummarizesandcomparesthescalesoftheirapplicationꎬadvantagesanddisadvantages.Attheendꎬthedevelopmenttrendofthecarbonsinkmeasurementsforurbangreenspacesisdiscussedꎬfocusingontheconstantimprovementofthemeasurementsystemandprovisionofguidanceforplanningandpractices.Keywords:carbonsinkꎻcarbonsinkinurbangreenspaceꎻmeasurementmethodꎻcarbonsinkbenefitꎻremotesensing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㊀㊀全球的气候变暖问题日趋加剧ꎬ为此国际组织制定了相关公约与协议以解决气候问题ꎮ2020年9月ꎬ习近平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宣布ꎬ中国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㊁力争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ꎮ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物质载体ꎬ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地[1]ꎮ城市绿地碳汇是指城市绿地空间内植物通过光合作用ꎬ吸收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之中ꎬ减少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的过程[2]ꎮ城市绿地能激活固碳效应ꎬ提供直接增汇途径ꎬ也是实现 双碳 目标的重要阵地ꎮ已有学者对植物群落㊁植株个体与碳汇能力的关系展开分析发现ꎬ植被种类㊁年龄㊁植被分布密度㊁组合方式都会影响碳汇能力[3-6]ꎮ增加碳汇数量㊁提升碳汇质量不仅能维持城市的碳氧平衡㊁改善城市环境㊁调节城市微气候ꎬ还能有效缓解碳汇压力ꎬ优化生态效益ꎮ因此ꎬ了解现阶段碳汇测算方法ꎬ分析未来发展趋势ꎬ对实现碳的可视化管理和 双碳 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作用ꎮ1㊀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1 1㊀样地清查法样地清查法是指通过对典型样地中的植被㊁土壤等碳储量进行测量与分析后ꎬ得出某时段内碳储量的变化[7]ꎬ主要包括生物量法和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两种[8]ꎮ生物量法适用于植株尺度ꎬ方法直接ꎬ技术简单ꎬ因倾向于选取优质绿地进行测定ꎬ数值存在高估ꎬ不具有代表性ꎻ生物量转换因子法适用于小型灌草植被ꎬ也可对有资料的城市㊁国家尺度碳汇量进行估算ꎬ但数据资料覆盖不全面ꎬ容易导致各区域尺度结果存在偏差ꎮ两种方法多使用微观尺度的植物变量进行计算ꎬ而植物生长周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ꎬ且需要多个清查样地ꎬ耗时耗力ꎬ工作量较大ꎬ但技术成熟㊁应用面较广ꎮ1 1 1㊀生物量法该方法主要结合了实测生物量数据㊁遥感技术和生命周期评估(LCA)ꎮ实测生物量数据通常来源于小规模的精确测量ꎬ特别适用于针对样地中特定植物群落或单一植被的研究ꎮ遥感技术适用于大规模的绿地和城市尺度的评估ꎬ利用卫星或航拍数据来估算碳汇ꎬ尽管遥感技术可能在精度上略有不足ꎬ但能有效减少实地调查的需求ꎮLCA提供了一个更深入但复杂的视角ꎬ考虑了植物整个生命周期的碳足迹ꎬ能够为长期固碳效益的评估提供分析ꎮ王迪生[9]通过实测发现ꎬ乔木相比灌木具有更高的固碳效益ꎬ特别是常绿乔木ꎮShadman等[10]也通过实测得出树木高度与碳汇能力的强关联性ꎬ15年以上的高大树木固碳能力更强ꎮ而在运用遥感技术方面ꎬ殷利华等[11]通过遥感影像分析表明ꎬ乔木规格与碳汇能力呈正相关ꎮ同时ꎬ鲁敏等[12]利用卫星影像对城市绿地进行分类ꎬ进而对碳汇和碳排进行评估ꎮ在LCA方法的应用中ꎬZhang等[13]揭示了乔木㊁灌木和草坪在不同生长阶段的固碳潜力和稳定性ꎮ1 1 2㊀生物量转换因子法根据精度和范围的差异ꎬ生物量转换因子法主要有两种应用方式ꎮ一种方式是基于特定统计的树木数据建立方程ꎬ通过计算树木的材积㊁密度和转换因子推算生物量ꎬ可简称为特定统计法ꎮ这种方式适用于有详细样地数据的研究ꎬ能够提供相对精确的生物量估算ꎮ例如ꎬ李源清等[14]通过分析郑州市13种乔木的数据ꎬ揭示了乔木和灌木在绿化碳汇中的不同贡献ꎻ欧强新等[15]也采用这种方法ꎬ分析了福建省马尾松的生物量因子ꎬ探讨了植物的胸径㊁年龄和高度等因素对碳汇量的影响ꎬ这些研究强调了详细数据在准确估算碳汇方面的重要性ꎮ另一种方法是利用现有的资源清查数据ꎬ依据总蓄积量计算生物量和碳汇ꎬ适用于需要进行大规模评估和动态变化评估的研究ꎬ可简称为总量评估法ꎮ例如ꎬ方精云等[16]结合公开清查数据和遥感图像估算中国植被的碳汇量ꎬ揭示出草地和灌木作为潜在碳汇的地域差异性ꎮ1 2㊀软件模拟法近年来ꎬ国外有多个软件均可进行碳汇计算ꎮ国内常用软件是由美国林务局开发的i ̄Tree和CITYgreen[17]ꎬ以及由美国斯坦福大学㊁世界自然基金会(WWF)和大自然保护协会(TNC)联合开发的InVEST模型[18]ꎮi ̄Tree多适用于不同乔88㊀第1期㊀江佩宜㊀戴㊀菲: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㊀㊀木㊁灌木ꎬ以及城市尺度的绿地碳汇量测算ꎬ适用范围广ꎻCITYgreen是单个树种以及区域尺度的生态效益计算器ꎬ需结合调查地块的遥感影像或样地内植被的详细数据进行后续计算ꎬ缺乏对灌木㊁草地的生态效益评价ꎮ这两款软件操作简单ꎬ运算快捷㊁较为成熟ꎬ可对碳汇效益进行经济量化ꎮInVEST模型结合土地利用类型测算碳储量变化ꎬ其所需数据较少ꎬ操作便捷ꎬ可生成图示语言ꎬ结果直观[19]ꎻi ̄Tree和CITYgreen数据库中多为国外植被数据ꎬ缺少本土化数据库ꎬ精准度有待考量ꎬ需进行修正ꎮ1 2 1㊀i ̄Tree模型i ̄Tree模型由生态效益分析和行道树资源分析两大基础模块组成[20]ꎬ并逐渐扩展为针对不同区域效益分析的多个模块ꎮ其中ꎬEco模块主要对城市森林的碳汇效益进行估算ꎬStreets模块主要对行道树碳汇效益进行估算ꎬ二者都可对城市绿地功能与生态价值进行量化呈现ꎮ应用步骤为选取样地ꎬ采集高精度数据ꎬ建立数据库ꎬ导入i ̄Tree模型进行计算ꎮ在i ̄TreeStreets模块应用方面ꎬ刘朋朋等[21]对杭州西湖景区的5条行道树进行测量并量化其生态效益ꎻ多项研究表明ꎬ悬铃木年综合效益最强ꎬ枫杨在固碳增汇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2]ꎬ且大树形㊁大冠幅的乔木贡献更大[23]ꎮ在i ̄TreeEco模块应用方面ꎬ赵东亮和赵宏宇[24]通过测算发现乔木效益优于灌木ꎬ也有研究指出水杉在城市滨水区中发挥强大的固碳增汇效益[25]ꎮ以上研究均揭示出乔木在城市绿化中起到重要的固碳作用ꎬ也指出应增加各国物种气候数据库ꎬ便于提高研究精确度[26]ꎮ1 2 2㊀CITYgreen模型CITYgreen是基于ArcView平台开发的扩展模块ꎬ不仅能对树木生长进行模拟ꎬ还是集净化空气㊁碳储碳汇㊁暴雨缓排㊁节能等生态效益评价于一体的计算模型ꎮCITYgreen模型需结合选定区域的遥感影像或样地内林木的详细数据进行评估ꎬ适用于城市绿地的生态效益评估ꎮ陈莉等[27]结合深圳市绿地1990 2005年的4段遥感影像ꎬ量化城市绿地的生态服务价值ꎬ结果表明ꎬ生态效益差异化与城市化进程呈现强关联性ꎬ与其他研究结论相吻合[28]ꎮ也有学者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㊁功能区进行测算ꎬ均发现绿地由于植被覆盖率高ꎬ固碳作用最强ꎬ生态效益最优[29-30]ꎮ还有研究发现ꎬ绿道固碳效益与绿地面积呈正相关关系[31]ꎮ以上研究均指出模型可为环境效益评估做出贡献ꎬ但使用模型时应根据本土情况调整参数ꎬ以减小误差[32-33]ꎮ1 2 3㊀InVEST模型InVEST作为国内外生态系统服务常用的评估模型之一[34]ꎬ其碳储量模块包含地上生物量㊁地下生物量㊁土壤和死亡有机物4个碳库ꎬ其数据常用样地清查或遥感反演进行获取ꎬ将4个碳库的碳密度相加ꎬ再与各类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相乘[35]ꎬ得到区域碳储量ꎮ还可结合ArcGIS进行空间制图ꎬ便于直观了解碳储量空间分布与演化模式ꎬ适用于国家㊁省份㊁流域等大尺度测算研究ꎮ韩依纹等[36]结合政府公开的实测与遥感数据发现ꎬ韩国首尔市自然绿地的固碳更佳ꎮ有些学者结合FLUS㊁PLUS模型对未来碳储量演变规律进行模拟分析指出ꎬ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导致碳汇能力的差异[37-39]ꎮ还有学者揭示出城市化进程中大面积占据林地㊁草地㊁耕地对碳储量的潜在影响[40]ꎮ1 3㊀遥感反演法遥感反演法是对卫星图像进行解译ꎬ运用软件进行处理或将实地调研的数据与计算公式结合ꎬ构建碳汇量与其单个或多个影响因子的综合模型[16]ꎬ以监测碳汇时空变化的方法ꎮ此方法适用于城市㊁区域等大尺度的绿地碳汇估算ꎬ在样地清查法基础上进行优化ꎬ具有实时动态性ꎬ可量化碳汇变化趋势ꎬ估算大尺度绿地碳库ꎬ但数据获取和处理较为复杂ꎬ工作量较大ꎮ该方法通常运用ENVI㊁ArcGIS进行解译ꎬ结合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㊁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等植被基础数据进行多元回归线性模拟ꎬ并用SPSS分析因子间相关性以验证模型的精确度ꎬ从而测算碳汇量ꎮ殷炜达等[41]研究指出ꎬ碳储量与NDVI呈显著相关ꎬ绿地类型的不同导致碳汇量差异ꎻWei等[42]发现ꎬ碳汇效益与NPP呈正相关关系ꎻ还有学者发现ꎬ增加平面与立面98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绿量对于碳汇具有提升作用[43]ꎬ且灌木碳汇能力强于草本[44]ꎮ1 4㊀涡度相关法涡度相关法是以微气象学为原理的测算方法ꎬ通过通量观测塔结合三维超声风速仪㊁CO2/H2O红外分析仪等精密仪器测定大气湍流中温度㊁气体的数据ꎬ计算其与垂直风速脉动的协方差[45]ꎬ从而求出该气体的通量值ꎮ同时也可对气体影响因子的数据进行采集ꎬ对两者关系进行相关性分析ꎬ探索气体变化的原因与提升或消减的方法ꎮ此方法的优势在于可实时评估绿地碳汇量的连续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ꎬ适用于中尺度观测ꎬ但该方法需借助精密设备测量ꎬ设备较为昂贵ꎬ且气候条件较为复杂ꎬ操作难度较大ꎬ稳定性较弱ꎮ多项研究均围绕碳储量与温度㊁土壤㊁水分等环境因子间相关性展开ꎬ陈文靖等[46]研究发现ꎬ公园绿地季节性特征明显ꎬ植物生长季固碳ꎬ非生长季排碳ꎬ与多位学者研究结论一致[47-48]ꎬ还指出植物生长季可改善公园微气候[49]ꎬ且乔木对碳汇的贡献最大[50]ꎬ草本植物固碳能力较弱ꎮ2㊀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比较综上所述ꎬ4种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均有各自的适用范围和优劣势(表1)ꎮ样地清样法中的生物量法适用于微观尺度ꎬ生物量转换因子法适用于宏观㊁微观尺度ꎻ软件模拟法中的i ̄Tree与CITYgreen适用于中观㊁微观尺度㊁InVEST适用于宏观尺度ꎻ遥感反演法适用于中观㊁宏观尺度ꎻ涡度相关法适用于中观尺度ꎮ生物量法应对测定树种建立特定异速生长方程ꎬ可进一步提升研究精度[51]ꎬ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应针对不同区域设定参数㊁建立公式ꎮ软件模拟法中ꎬi ̄Tree与CITYgreen模型的不同地域数据还有待完善ꎬ需结合实测数据㊁物候条件调整参数[26ꎬ33]ꎬ目前常用InVEST模型评估城市绿地的生态系统服务[40ꎬ52]ꎬ但在微观尺度上仍有提升的空间和潜力ꎬ可结合样地清查法弥补植株尺度的不足ꎮ遥感反演法已被广泛运用于监测大尺度城市绿地碳汇能力[53]ꎬ为减小误差ꎬ多结合野外调查数据建立优化模型或对比验证其精确性[54]ꎮ涡度相关法对局部区域测算精度较高ꎬ也应考虑增强此方法的区域适用性[55]ꎮ表1㊀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比较方法名称㊀㊀计算方法/软件适用范围㊀㊀㊀优势㊀㊀㊀劣势样地清查法生物量法微观方法明确ꎬ技术简单ꎬ可信度高ꎬ参数研究较为全面选取优质绿地ꎬ数据存在高估ꎬ耗时耗力ꎬ不具有实时动态性生物量转换因子法微观㊁宏观方法成熟㊁应用面广空间具有差异性ꎬ大范围计算存在误差ꎬ清查资源不全面软件模拟法i ̄Tree微观㊁中观操作便捷ꎬ针对不同乔木灌木ꎬ结果直观数据库有待完善ꎬ本土使用参数有误差CITYgreen微观㊁中观操作简单㊁计算快速不适用于灌木㊁缺乏本土数据库ꎬ需进行数据修正InVEST宏观操作简单ꎬ所需数据较少㊁结果可视化㊁适用范围广空间数据不全ꎬ算法过程中有一定简化ꎬ信息不全遥感反演法利用遥感影像获取数据㊁结合调查数据ꎬ构建综合模型中观㊁宏观具有实时动态性㊁可量化大范围碳汇时空变迁参数多ꎬ模型较为复杂ꎬ处理困难涡度相关法通过精密仪器测量气体数据ꎬ计算其与垂直风速脉动的协方差中观获取直观㊁连续数据ꎬ也可了解碳汇对气象因子响应过程设备昂贵㊁观测时间长ꎬ对环境因子要求高ꎬ实际操作难度大㊀㊀由于目前暂无通用类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ꎬ针对不同尺度的城市绿地碳汇计算应选取数据获取简单㊁操作便捷㊁结果直观㊁可信度高的方法ꎬ应全面考量样地㊁参数㊁公式的选择ꎬ这样才能使碳汇量计算更具精确性ꎬ碳汇效益评估更具说服力ꎮ在此基础上ꎬ有学者构建出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框架:根据城市绿地的5大分类ꎬ实地获取土壤㊁水体㊁乔木㊁灌木㊁草地5种要素的各项生物指标ꎬ建立生物量模型ꎬ分级监测碳汇量[56]ꎮ也有学者构建出基于遥感影像的绿地碳汇动态监测模型ꎬ通过识别不同树种㊁测算环境因子ꎬ揭示碳汇分布ꎬ预测碳汇量变化[57]ꎮ还有学09㊀第1期㊀江佩宜㊀戴㊀菲: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㊀㊀者构建了三维绿地碳汇测算模型[58]ꎬ弥补了二维视角的不足ꎬ进一步提高了碳汇测算精度ꎮ再者ꎬ将样地清查和遥感反演相结合的方法已陆续应用在碳汇测算研究之中ꎬ有学者将两种方法相结合ꎬ在IPCC的估算方法基础上ꎬ提出了针对城市总体规划的绿地系统碳汇计算方法并结合案例演练[59]ꎬ也有多位学者基于上述方法测算碳汇能力ꎬ探究碳汇量与环境因子间相关性ꎬ归纳提炼碳汇提升途径ꎮ3㊀展望城市绿地作为城市生态系统中重要组成部分ꎬ是发挥固碳增汇效益的空间载体ꎮ目前学术界在宏观层面主要探讨空间特征[60]㊁布局[61]对城市绿地碳汇的影响及其时空演变特征[62]ꎻ微观层面也对高固碳植被配置[63]㊁植被群落[64-65]㊁植被个体[66]展开研究与精确测算ꎬ然而针对多尺度碳汇测算及其差异化规划路径与提升策略研究有待进一步发展ꎬ也应加强理论成果向规划实践转化ꎮ3 1㊀测算体系的不断完善从已有研究来看ꎬ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较为繁杂ꎬ由于尚未构建出系统性㊁全面化测算体系ꎬ多尺度绿地碳汇测算的精准模型与具体方法还有待开发与研究ꎬ应完善对城市不同绿地类型的清查资源与数据统计ꎬ开发基于遥感卫星图像和本土数据库的绿地碳汇模型ꎬ软件可针对各绿地类型㊁规模及各类常见乔灌草植被进行不同季相㊁气候模拟㊁预测碳汇量ꎬ兼具实时㊁统计㊁计算㊁修正等功能ꎬ以及针对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和人为活动进行更精细的区分测算ꎬ便于动态监测碳汇效益㊁量化碳汇能力ꎮ因此ꎬ未来研究在健全碳汇评估体系的基础上ꎬ在全域尺度ꎬ可开展时间节点的纵向研究与不同城市间碳汇能力的横向比较ꎬ模拟绿地碳汇对碳中和的促进作用ꎻ在区域尺度ꎬ可针对不同绿地类型㊁布局㊁特征㊁质量对碳汇的影响机制展开细致化研究ꎬ分析碳汇能力差异化原因ꎬ也应重视立体维度的碳汇效益ꎻ在植株尺度ꎬ可测算本土优质植被碳汇能力ꎬ同时对配置高固碳乔灌草展开进一步探讨ꎬ从而提升城市绿地碳汇能力ꎬ揭示城市绿地在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贡献ꎮ3 2㊀规划实践的重要指引测算绿地碳汇能力不仅能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指导ꎬ更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ꎬ还可对应各类规划实践结合公园城市㊁低碳城市建设等热点实践进行分区管控与布局优化ꎮ在政策响应方面ꎬ«中共中央㊀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中提出应 巩固生态系统碳汇能力ꎬ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ꎬ还应提升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发展质量 ꎬ在区域层面ꎬ上海㊁广东等地提出了健全碳汇监测平台[67]㊁控碳排增碳汇[68]的低碳城市规划路径ꎮ国家㊁区域政策均反映出测算城市绿地碳汇的必要性与迫切性ꎬ动态监管城市碳汇将是未来工作的重要环节ꎮ建立碳汇数据库㊁监测平台㊁构建碳汇测算体系ꎬ可了解碳汇分布㊁掌握碳汇动态ꎬ实现城市绿地碳汇能力综合提升ꎬ更能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ꎮ在规划实践方面ꎬ评估多尺度碳汇能力ꎬ测算高精度碳汇效益不仅能有效监测碳汇㊁管控碳源ꎬ也能为绿地布局优化㊁植被群落配置提供新思路ꎬ能为决策者制定规划部署提供科学依据ꎬ有助于实现高㊁低碳汇区域的针对性管理ꎬ发挥多部门间协同作用ꎬ以期能为城市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注入新活力ꎮ城市绿地稳定固碳㊁持续增汇是实现碳中和的内驱力之一ꎮ参考文献[1]王敏ꎬ石乔莎.城市绿色碳汇效能影响因素及优化研究[J].中国城市林业ꎬ2015ꎬ13(4):1-5.[2]褚芷萱ꎬ马锦义ꎬ邵海燕ꎬ等.不同应用类型园林树木固碳能力[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2ꎬ20(1):126-129.[3]DENGLFꎬYUANHRꎬXIEJꎬetal.Herbaceousplantsarebetterthanwoodyplantsforcarbonsequestration[J].ResourcesꎬConservationandRecyclingꎬ2022ꎬ184:106431. [4]AMOATEYPꎬSULAIMANH.QuantifyingcarbonstoragepotentialofurbanplantationsandlandscapesinMuscatꎬOman[J].EnvironmentꎬDevelopmentandSustainabilityꎬ2020ꎬ22(8):7969-7984.[5]王敏ꎬ宋昊洋.影响碳中和的城市绿地空间特征与精细化管控实施框架[J].风景园林ꎬ2022ꎬ29(5):17-23. [6]郭晖ꎬ周慧ꎬ张家洋.郑州市15种常见园林树种固碳释氧能力分析研究[J].西北林学院学报ꎬ2017ꎬ32(4):52-56. [7]殷鸣放ꎬ杨琳ꎬ殷炜达ꎬ等.森林固碳领域的研究方法及最新进19㊀㊀㊀㊀中㊀国㊀城㊀市㊀林㊀业㊀第22卷展[J].浙江林业科技ꎬ2010ꎬ30(6):78-86.[8]周健ꎬ肖荣波ꎬ庄长伟ꎬ等.城市森林碳汇及其核算方法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ꎬ2013ꎬ32(12):3368-3377. [9]王迪生.北京城区园林植物生物量的计测研究[J].林业资源管理ꎬ2009(4):120-125.[10]SHADMANSꎬKHALIDPAꎬHANAFIAHMMꎬetal.Thecarbonsequestrationpotentialofurbanpublicparksofdenselypopulatedcitiestoimproveenvironmentalsustainability[J].SustainableEnergyTechnologiesandAssessmentsꎬ2022ꎬ52:102064.[11]殷利华ꎬ杭天ꎬ徐亚如.武汉园博园蓝绿空间碳汇绩效研究[J].南方建筑ꎬ2020(3):41-48.[12]鲁敏ꎬ高鑫ꎬ纪园园ꎬ等.济南市中心城区绿地固碳释氧能力研究[J].山东建筑大学学报ꎬ2017ꎬ32(6):511-516. [13]ZHANGYꎬMENGWQꎬYUNHFꎬetal.Isurbangreenspaceacarbonsinkorsource?-AcasestudyofChinabasedonLCAmethod[J].EnvironmentalImpactAssessmentReviewꎬ2022ꎬ94:106766.[14]李源清ꎬ张晓东ꎬ胡娜ꎬ等.基于统计数据郑州市全口径碳汇估算研究[J].计量学报ꎬ2022ꎬ43(2):281-286.[15]欧强新ꎬ李海奎ꎬ雷相东ꎬ等.基于清查数据的福建省马尾松生物量转换和扩展因子估算差异解析:3种集成学习决策树模型的比较[J].应用生态学报ꎬ2018ꎬ29(6):2007-2016. [16]方精云ꎬ郭兆迪ꎬ朴世龙ꎬ等.1981 2000年中国陆地植被碳汇的估算[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ꎬ2007ꎬ37(6):804-812.[17]于洋ꎬ王昕歌.面向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研究[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21ꎬ53(1):95-102.[18]殷楠ꎬ王帅ꎬ刘焱序.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进展与展望[J].生态学杂志ꎬ2021ꎬ40(1):233-244.[19]吴哲ꎬ陈歆ꎬ刘贝贝ꎬ等.InVEST模型及其应用的研究进展[J].热带农业科学ꎬ2013ꎬ33(4):58-62.[20]韩明臣ꎬ李智勇.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价及模型研究现状[J].世界林业研究ꎬ2011ꎬ24(2):42-46.[21]刘朋朋ꎬ蔡建国ꎬ章毅ꎬ等.基于i ̄Tree模型的杭州市环西湖景区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J].科技通报ꎬ2019ꎬ35(2):132-137.[22]熊金鑫ꎬ祁慧君ꎬ王倩茹ꎬ等.基于i ̄Tree模型的城市小区行道树生态效益评价[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ꎬ2019ꎬ43(2):128-136.[23]宋思贤.校园行道树生态效益分析及信息管理系统构建[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ꎬ2022.[24]赵东亮ꎬ赵宏宇.基于i ̄TreeEco模型的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估:以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为例[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ꎬ2022(2):146-148.[25]刘利ꎬ李想ꎬ刘秉涛.基于i ̄tree模型的城市滨河绿化带生态效益评估:以淮安市古黄河景观带为例[J].环境生态学ꎬ2021ꎬ3(2):27-34.[26]邱雯婉ꎬ张敏霞ꎬ鲍沁星.i ̄Tree模型在城市森林景观绩效量化中的应用评析[J].浙江林业科技ꎬ2019ꎬ39(5):106-116. [27]陈莉ꎬ李佩武ꎬ李贵才ꎬ等.应用CITYGREEN模型评估深圳市绿地净化空气与固碳释氧效益[J].生态学报ꎬ2009ꎬ29(1):272-282.[28]凌焕然ꎬ王伟ꎬ樊正球ꎬ等.近二十年来上海不同城市空间尺度绿地的生态效益[J].生态学报ꎬ2011ꎬ31(19):5607-5615. [29]胡志斌ꎬ何兴元ꎬ陈玮ꎬ等.沈阳市城市森林结构与效益分析[J].应用生态学报ꎬ2003ꎬ14(12):2108-2112.[30]彭立华ꎬ陈爽ꎬ刘云霞ꎬ等.Citygreen模型在南京城市绿地固碳与削减径流效益评估中的应用[J].应用生态学报ꎬ2007ꎬ18(6):1293-1298.[31]徐容容ꎬ江璐明ꎬ陈水森ꎬ等.基于CITYgreen模型的绿道生态效益评价:以增城市为例[J].广东农业科学ꎬ2013ꎬ40(17):173-176ꎬ4.[32]占珊ꎬ闫文德ꎬ田大伦.基于CITYgreen的城市森林生态效益评估的应用[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ꎬ2008ꎬ28(2):137-143.[33]张陆平ꎬ王婷婷.CITYgreen模型在城市绿地生态效益研究中的应用[J].改革与开放ꎬ2018(3):42-43ꎬ52.[34]黄从红ꎬ杨军ꎬ张文娟.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估模型研究进展[J].生态学杂志ꎬ2013ꎬ32(12):3360-3367.[35]刘洋ꎬ张军ꎬ周冬梅ꎬ等.基于InVEST模型的疏勒河流域碳储量时空变化研究[J].生态学报ꎬ2021ꎬ41(10):4052-4065. [36]韩依纹ꎬ张舒ꎬ殷利华.大都市区绿地碳储存能力及其空间分布特点探究:以韩国首尔市为例[J].景观设计学ꎬ2019ꎬ7(2):55-65.[37]林彤ꎬ杨木壮ꎬ吴大放ꎬ等.基于InVEST ̄PLUS模型的碳储量空间关联性及预测:以广东省为例[J].中国环境科学ꎬ2022ꎬ42(10):4827-4839.[38]姚龙杰ꎬ岳邦瑞ꎬ潘卫涛等.县域碳储量时空演变与多情景模拟:基于FLUS和InVEST模型[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3ꎬ21(5):152-158.[39]刘晓娟ꎬ黎夏ꎬ梁迅ꎬ等.基于FLUS ̄InVEST模型的中国未来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碳储量影响的模拟[J].热带地理ꎬ2019ꎬ39(3):397-409.[40]HECYꎬZHANGDꎬHUANGQXꎬetal.AssessingthepotentialimpactsofurbanexpansiononregionalcarbonstoragebylinkingtheLUSD ̄urbanandInVESTmodels[J].EnvironmentalModelling&Softwareꎬ2016ꎬ75:44-58.[41]殷炜达ꎬ苏俊伊ꎬ许卓亚ꎬ等.基于遥感技术的城市绿地碳储量估算应用[J].风景园林ꎬ2022ꎬ29(5):24-30.[42]WEIXDꎬYANGJꎬLUOPPꎬetal.AssessmentofthevariationandinfluencingfactorsofvegetationNPPandcarbonsinkcapacityunderdifferentnaturalconditions[J].EcologicalIndicatorsꎬ2022ꎬ138:108834.[43]杨鑫ꎬ高雯雯ꎬ李莎ꎬ等.基于遥感影像估算的北京中心城区29㊀第1期㊀江佩宜㊀戴㊀菲:城市绿地碳汇测算方法研究进展㊀㊀碳储量与气候环境关联性研究[J].风景园林ꎬ2022ꎬ29(5):31-37.[44]曹晓裴ꎬ林殷怡ꎬ杜鹏宇ꎬ等.高光谱遥感数据下城市植被碳汇的研究[J].科技与创新ꎬ2016(16):11-13.[45]陈世苹ꎬ游翠海ꎬ胡中民ꎬ等.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J].植物生态学报ꎬ2020ꎬ44(4):291-304.[46]陈文婧ꎬ李春义ꎬ何桂梅ꎬ等.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碳交换动态及其环境控制因子[J].生态学报ꎬ2013ꎬ33(20):6712-6720.[47]王亚军ꎬ郁珊珊.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碳交换动态及其与环境控制因子的关系[J].草业科学ꎬ2017ꎬ34(5):966-974. [48]孙春健ꎬ王春林ꎬ申双和ꎬ等.珠三角城市绿地CO2通量的季节特征[J].生态学报ꎬ2012ꎬ32(4):269-278.[49]王修信ꎬ朱启疆ꎬ陈声海ꎬ等.城市公园绿地水㊁热与CO2通量观测与分析[J].生态学报ꎬ2007ꎬ27(8):3232-3239. [50]王修信ꎬ朱启疆ꎬ陈声海ꎬ等.北京市海淀公园绿地CO2通量变化特征[J].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ꎬ2011ꎬ19(1):166-172.[51]YOONTKꎬPARKCWꎬLEESJꎬetal.AllometricequationsforestimatingtheabovegroundvolumeoffivecommonurbanstreettreespeciesinDaeguꎬKorea[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ꎬ2013ꎬ12(3):344-349.[52]JIANGWGꎬDENGYꎬTANGZHꎬetal.ModellingthepotentialimpactsofurbanecosystemchangesoncarbonstorageunderdifferentscenariosbylinkingtheCLUE ̄SandtheInVESTmodels[J].EcologicalModellingꎬ2017ꎬ345:30-40. [53]张晓娟ꎬ李东杰ꎬ刘思含ꎬ等.遥感技术在 双碳 目标实现中的应用进展[J].航天返回与遥感ꎬ2022ꎬ43(6):106-118. [54]RICHARDSONJJꎬMOSKALLM.Uncertaintyinurbanforestcanopyassessment:lessonsfromSeattleꎬWAꎬUSA[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ꎬ2014ꎬ13(1):152-157. [55]同小娟ꎬ张劲松ꎬ孟平.基于涡度相关法的森林生态系统碳交换及其控制机制[J].温带林业研究ꎬ2018ꎬ1(2):1-9ꎬ14. [56]张桂莲ꎬ邢璐琪ꎬ张浪等.城市绿地碳汇计量监测方法研究进展[J].园林ꎬ2022ꎬ39(1):4-9+49.[57]周坚华ꎬ胡永红ꎬ周一凡ꎬ等.城镇绿地植被固碳量遥感测算模型的设计[J].生态学报ꎬ2010ꎬ30(20):5653-5665. [58]吴宁ꎬ李王鸣ꎬ冯真ꎬ等.基于三维视角的城乡绿色碳汇参数化评估模型[J].城市规划ꎬ2016ꎬ40(5):91-98.[59]和晓彤.面向总体规划阶段的城市绿地碳汇量估算方法研究:以西安市中心城区为例[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ꎬ2021.[60]王敏ꎬ朱雯.城市绿地影响碳中和的途径与空间特征:以上海市黄浦区为例[J].园林ꎬ2021ꎬ38(10):11-18.[61]王晶懋ꎬ高洁ꎬ孙婷ꎬ等.双碳目标导向下的绿色生态空间碳汇能力优化设计[J].中国城市林业ꎬ2023ꎬ21(4):33-42. [62]王天福ꎬ龚直文ꎬ邓元杰.基于土地利用变化的陕西省植被碳汇提质增效优先区识别[J].自然资源学报ꎬ2022ꎬ37(5):1214-1232.[63]王晶懋ꎬ齐佳乐ꎬ韩都等.基于全生命周期的城市小尺度绿地碳平衡[J].风景园林ꎬ2022ꎬ29(12):100-105.[64]依兰ꎬ王洪成.城市公园植物群落的固碳效益核算及其优化探讨[J].景观设计ꎬ2019(3):36-43.[65]WANGYNꎬCHANGQꎬLIXNY.Promotingsustainablecarbonsequestrationofplantsinurbangreenspacebyplantingdesign:acasestudyinparksofBeijing[J].UrbanForestry&UrbanGreeningꎬ2021ꎬ64:127291.[66]LUCYꎬKOTZEDJꎬSETÄLÄHM.Evergreentreesstimulatecarbonaccumulationinurbansoilsviahighrootproductionandslowlitterdecomposition[J].ScienceoftheTotalEnvironmentꎬ2021ꎬ774:145129.[67]荆贝贝ꎬ杜安.上海城市绿色空间碳汇评估及提升策略[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ꎬ2022ꎬ35(4):64-72.[68]李禅ꎬ肖百霞.国土空间规划中广东省 碳达峰㊁碳中和 目标的传导路径研究[J].规划师ꎬ2022ꎬ38(7):66-71.39。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盖增喜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盖增喜

爱考机构 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 保录 限额)
ninaVerticalFluid-FilledBoreholewithIrregular-Shape,AppliedGeophysics,Vol.4,NO.3,1-9 5..GeZ.X.andChenX.F.,2007,WavePropagationinIrregularlyLayeredElasticModels:ABoundaryEle mentApproachwithaGlobalReflection/TransmissionMatrixPropagator,Bull.Seism.Soc.Am.,97(3):1 025-1031 6.盖增喜,陈晓非,2007,利用点源叠加合成有限尺度运动源的理论地震图,北京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44(3):407-412 7.GeZ.XandChenX.F.,2008,AnEfficientApproachforSimulatingWavePropagationwiththeBoundary ElementMethodinMultilayeredMediawithIrregularInterfaces,Bull.Seism.Soc.Am.98(6),3007-3016 8.GeZX,2010,SimulationoftheSeismicResponseofSedimentaryBasinswithConstant-gradientVelocit yalongArbitraryDirectionUsingBoundaryElementMethod:SHcase,EarthquakeScience,149-155 9.ZhangHandGeZX,2010,TrackingtheRuptureofthe2008WenchuanEarthquakebyUsingtheRelative Back-ProjectionMethod,Bull.Seism.Soc.Am.(Inpress)

扶“遥”直上

扶“遥”直上

扶“遥”直上作者:李玉芹来源:《科学中国人》 2018年第11期上世纪60年代初,一门新兴技术悄然兴起,这就是以航空摄影技术为基础起步的遥感。

1958年美国发射了第一个地球人造卫星“探索者一号”,标志着航天遥感时代的开始。

经过几十年的迅速发展,地质、地理、气象、环境、农业等领域均出现了遥感的身影,涵盖紫外、可见、红外、微波等多光谱信号的遥感技术正在逐渐成为一门强大的、地基观测所无法代替的先进探测手段。

遥感作为非接触、远距离的探测技术,在大气科学研究领域的发展中有着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教授李锐,就依托遥感,注重云、降水及其与陆地生态系统、大气环境、大气环流之间的相互作用,坚定地在遥感研究的方向上前行,一路扶“遥”直上。

探秘大气气溶胶李锐从大学起就对天气、气候、大气环境产生了浓厚兴趣。

为了探索更多奥秘,他一路攀登,于2005年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空学院地球和空间科学学院获得博士学位。

2006—2013年这7年间,他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的大气科学研究中心深造,从博士后研究到担任Full Research Scientist等职,在美国能源部、大气和海洋局、宇航局等相关项目支持下,一直从事大气科学的前沿研究,直至2013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引进国外杰出人才A类”、安徽省百人计划、安徽省特聘专家,回到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大气物理与大气环境专业任教。

在他看来,对大气的运动和气候演变进行准确的探测、细致的探究、精密的预测,是工作,更是兴趣。

一路走来,无论是在遥感新方法的开发上,或是在天空一体化观测数据的应用方面,还是在与大气和地球系统模式的联合研究中,无一不显示出这位科研工作者稳健的步调和分秒必争的节奏。

无云雨不成天气。

云雨的形成离不开悬浮在大气中的微米和亚微米尺度的细小颗粒物,它们就是大气气溶胶。

李锐指出,对天气和气候的预测过程中隐藏着许多不确定因素,其中气溶胶间接效应是最大的“麻烦制造者”之一。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张显峰

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张显峰

爱考机构中国高端考研第一品牌(保过保录限额)爱考机构-北大考研-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研究生导师简介-张显峰张显峰Email:xfzhang(at)联系电话:个人主页:办公室:遥感楼427职称职务:副教授/副高职称个人简历教育背景:2005年于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地理系获遥感信息科学博士学位;2000年于中科院遥感所获制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1993年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获硕士学位;1990年于北京师范大学地理系获学士学位。

工作经历:1993年—2000年,中科院遥感所工作,先后任助理研究员与副研究员;2000—2005年,在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学习与工作;2006年初至今,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工作,副教授。

荣誉、获奖情况(省部级及以上):1996年获中科院科技进步二等奖。

学术或社会职务: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协会(ISPRS)GI4D学术委员会成员;国际制图学会(InternationalCartographicAssociation,ICA)卫星影像制图委员会(CMSI)通讯会员;PKU-CSU生态遥感联合实验室副主任;《国际农业与生物工程》杂志(IJABE)编委委员;教育部、国家文物局、中科院遥感考古联合实验室兼职研究员;四川大学兼职教授;石河子大学“绿洲”学者;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员空间数据中心副主任;第二届国际对地观测与全球变化研究国际大会(EOGC2009)秘书长。

工作情况及研究方向教学与主讲课程:《生态与环境遥感》、《地理科学进展》、《生态与环境科学》、《地球科学概论I》、《高光谱遥感》所在专业与主要研究方向: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主要从事生态遥感、高光谱遥感数据智能处理与分析、遥感数据同化模拟等方向的研究工作。

我的研究可以概括为运用多源遥感信息尤其是高光谱遥感手段,结合数据同化策略,研究海岸带、干旱半干旱区以及重大工程群区域的生态与环境敏感参数遥感反演与宏观监测评价方法与模型。

赵继宗:“神外风云”四十载

赵继宗:“神外风云”四十载

赵继宗:“神外风云”四十载赵继宗,这个名字或许并不为大多数人所熟知,但在中国科学界却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

他是我国著名科学家、天文学家,被誉为“神外风云”,他的一生奉献给了科学事业,对天文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今天,我们来聊聊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他是如何在“神外风云”中度过了自己的四十载。

赵继宗于1961年出生在山东省临沂市。

他自幼热爱天文学,对宇宙中的种种奥秘充满了好奇。

在成长的过程中,他坚定了成为一名天文学家的决心。

1982年,赵继宗考入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天文系,开始了他的科学之路。

在大学时代,他就展现出了非凡的天赋和勤奋的学习态度,多次在学术竞赛中斩获骄人的成绩。

毕业后,赵继宗选择留校从事科研工作,投身于天文学的研究之中。

他在天文学领域探索颇深,尤其在星系结构和宇宙大尺度结构的研究方面成果斐然。

在他的努力下,我国的天文学研究迈上了新的台阶,国际上也开始重视起中国的天文学研究成果。

1987年,赵继宗首次赴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进行访问学者交流,他在国外的学习和交流经历,为他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他借鉴了国外先进的研究方法和理念,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

在此期间,他还结识了许多国际知名的天文学家,广泛交流,获得了丰富的学术资源和经验。

回国后,赵继宗积极参与国内外的大型科研项目,为中国的天文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曾参与中国科学院紫金山天文台的重要研究项目,负责了国内首颗空间天文望远镜的重要科学仪器系统研制。

这项工作成为了国内外天文学界的焦点,也让赵继宗成为了国内颇具影响力的天文学家之一。

赵继宗的学术研究成果丰硕,他在《天文学》、《科学通报》等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了大量的论文,涵盖了星系结构、宇宙大尺度结构、恒星成分等多个领域。

他的研究成果被国际同行广为关注和引用,为中国天文学的发展赢得了不少赞誉。

赵继宗也积极参与科普工作,他曾多次在各类科普活动中担任讲解嘉宾,向广大群众介绍天文学的基本知识和最新研究成果。

2014年北京大学地空学院考研备考手册

2014年北京大学地空学院考研备考手册

年北大考研备考手册系列 大师兄名校考研网20142014年北京大学地空学院考研备考手册核心内容提示:13年招生目录、招录比、历年真题精选、14年考研复习进度、备考新选择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3年招生目录系所名称 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招生总数 87人系所说明 其中推荐免试生占75%左右。

不提供往年试题。

招生专业级人数070503 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 12 070801 固体地球物理学 13 070802 空间物理学 6 070901 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 8 070902 地球化学 7 070903 古生物学与地层学 7 070904 构造地质学 11 070920 地质学(材料及环境矿物学) 4 070921 地质学(石油地质学) 7 081602 摄影测量与遥感 12地图学与地理信息系统固体地球物理学空间物理学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地球化学古生物学与地层学构造地质学地质学(材料及环境矿物学)地质学(石油地质学)摄影测量与遥感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2010‐2012年报录统计北京大学地球与空间科学学院历年真题北京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岩石学招生专业: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1.风化作用2沉积相3麻粒岩4变质反应 5.鲍温反应序列 6.斑状结构和斑状变晶结构二、简述题(60分,每题15分)1.岩浆岩矿物成分特征及其对岩浆岩分类的意义。

2.泥质系列变质岩随变质作用温度和压力的条件的变化其矿物成分、结构构造及岩石类型的变化。

3.白云岩的成因。

4.玄武质岩石的分类及其地质意义三、论述题(60分,任选3题,每题20分)1.碳酸盐岩的特征及其分类。

2.岩浆岩多样性的原因。

3.变质相和变质相系的概念及其地质意义。

4.沉积盆地的演化及其与油气田形成的关系。

5.陆源碎屑岩的形成过程。

北京大学2005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考试科目:岩石学一、名词解释(30分,每题5分)1.粘土岩2.层理3.榴辉岩4.接触变质作用5.杏仁构造6.结晶分异作用二、简述题(60分,每题15分)1.沉积成岩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