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古代建筑
浅谈中国古建筑“礼制”的体现

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严格的等级划分 , 的说 以黄色最 总
为尊贵 , 其下依次为: 、 、 蓝 、 、 。宫殿一般用金 、 、 赤 绿 青、 黑 灰 黄
赤等色调 , 民居却 只能用黑 、 、 而 灰 白为墙 面及屋顶色调。
2 “ 礼制” 中国古典建筑 中的集 中体 现 在
在古代中国无论是国家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婚姻家庭制度以及建筑制度都被礼制化了同时礼在建筑中最直接的表现就是产生了一系列礼制建筑例如坛宗庙社稷明堂辟雍等还有因礼而产生的一系列建筑等级上的差异古代中国是一个礼治的社会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筑设计追求的目标古代中国的城市聚落和住居空间的组织原则古建筑的形制甚至建筑材料和装饰都深深地打上了礼制的烙印
本构思 , 所谓的“ 前朝 后寝 ” “ 堂后 室” ,前 等都 是这种思想 的体
现。居住建筑的布局中 ,也 是按 三纲五常的人伦关 系展开 的,
“ 北屋 为尊 , 为次 , 两厢 倒座为宾 , 杂屋为 附”尊卑有别 的功 能 ,
空间所对应 的大小 、 位置 、 装饰 的不 同, 使居住建筑理 想地体现
浅谈 中国古建筑 “ 礼制" 的体现
伍 江 ( 中南大学土木建筑学院, 湖南 长沙 4 07 ) 105
重要 的位置 , 旁边是贵族 区 , 色彩鲜 明, 建筑精美 , 周边 围着灰
暗、 低矮的平民区 , 充分烘托出帝王的尊贵地位 , 充分体现了古 代皇权 至上 的礼乐制度。 古 建筑族群的布局 , 以儒家 的上下之礼和男女之礼为基 也
以僭越 。 23大屋顶 的“ . 礼制” 屋顶在中国古建筑 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 其等级 限制也
障, 是中 国两大等级社会统治 的基本 建制与规 范 , 其精 神 已随 着统治与教化深入人心。 制制度努力表现的是宇宙 与 自然的 礼
简述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

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概述
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
礼制建筑不同于宗教建筑,但与宗教建筑又有着密切的联系。
礼制建筑主要由坛、庙、宗祠类建筑组成,其中坛是用于祭祀的建筑,庙是用于纪念祖先的建筑,宗祠则是用于祭祀祖先和家族聚会的建筑。
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发展而来的。
这种原始的以祭祀为特征的礼,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中不可豁却的制式,礼制。
自中国产生儒家思想以来,几近两千多年的历史,在中国传统的观念上,礼一直是含蓄的、深沉的、神秘的。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的准则。
能够体现这一宗法礼制的建筑就称为礼制建筑。
例如为祭祀而设的郊丘、宗庙、社稷,为宣传教化而设的明堂、辟雍、学校等就均属礼制建筑之列。
在建筑布局上,因礼而产生的建筑元素,诸如阙楼、钟楼、鼓楼、肺石、华表等等亦可以说是其中的一些项目。
礼制建筑在古代封建社会中起着很大的作用,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例如,在封建社会,礼制建筑反映了封建社会中的天人关系、阶级和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是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维系封建统治中起着很大的作用。
浅析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及在现代住宅中的延续

浅析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及在现代住宅中的延续浅析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及在现代住宅中的延续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文化的传承和演变,而住宅作为人们生活的基本单元,也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
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传统民居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在现代住宅中得到一定的延续和发展。
首先,礼制对传统民居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空间布局和建筑形式上。
传统中国礼制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等级和亲疏关系,因此在民居的布局中常常体现出严格的分区,以凸显主人和客人的地位差异。
例如,大宅院中通常会有一个贵客厅或正厅,作为迎接高贵客人的场所,而次要客人则会在厅堂之外的次客厅或者小厅进行会客。
此外,正房多为居住主人之用,而次要客人则会被安排在侧房或侧院。
这样的分区规划不仅体现出了礼制中的尊卑地位,也保持了家庭与客人之间的私密性。
其次,传统礼制对民居建筑形式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根据礼制的要求,建筑形式需要彰显主人的高尚品质和社会地位。
因此,在传统民居的设计中常常采用宏伟壮丽的建筑风格,如闽南传统的“四合院”或者北方地区的“四合院”等,这些建筑形式凸显了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富有。
此外,传统民居建筑还常常注重庭院景观的布置,通过各种园林景观元素,营造出具有文化内涵和审美价值的居住环境。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变迁,现代住宅在延续传统礼制的同时也发生了一些变化。
首先,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现代住宅往往更加注重实用性和舒适性。
独立卧室的出现,打破了传统民居“同一个房间作为卧室、起居室和客厅”的格局,为每个家庭成员提供了私人空间。
此外,现代住宅还常常采用开放式布局,打破了传统民居中严格的分区,使生活空间变得更加宽敞、自由。
同时,现代住宅对传统礼制的延续也体现在一些细节上。
现代住宅中常常保留了传统民居中的一些文化符号,如花车、八仙桌等。
这些符号不仅增加了居住空间的文化气息,也让人们在现代都市生活中能够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总的来说,礼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民居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作者:程瑶张慎成秦琼来源:《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年第5期程瑶,张慎成,秦琼(安徽工程大学艺术学院,安徽芜湖 241000)摘要:“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中.数千年的中国礼制文化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等级秩序和上下尊卑观念的,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中国古代建筑亦是如此,我国的建筑的建筑形式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建筑风格独树一帜的建筑体系.关键词:礼制文化;建筑形态;等级制度;礼制秩序中图分类号:TU-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3-0154-02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基于传统的儒家伦理思想,“明伦理、分等级”是儒家礼制思想的一大特征,“伦理”即“人伦”,进一步可拓展为在封建社会,以血缘关系为平台、以上下尊卑等级关系为特点的封建礼制思想和行为规范.这种规范渗透在以“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及兄弟关系”为主要人伦关系的各个社会领域中.“明伦理”则意味着明确、确定、遵守这种伦理关系,并将它规范化为一种社会秩序的基础.因此,在建筑设计领域中,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便成了建筑师设计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同样,伦理化及秩序化在社会中产生的普及效应,又因建筑的礼制化而加强,二者相互依存同时又相互促进,这样,建筑所体现出来的礼制化与秩序化则成为我国传统建筑的主要特征,古代民众把对“礼制”的寄托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可以在建筑外在形式看出人们对礼制思想的执著.人们在对礼制的解读体现在建筑上面,可以深刻的领会到我国古代建筑的文化思想;才能进一步的深刻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并进而探究古代建筑的当代价值.本文即从城市形态、民居空间、建筑式样与装饰等三个方面来详细论述礼制思想在建筑中的体现.1 城市建筑形态布局体现礼制文化中国古代城池的建筑样式和空间布置所遵循的“礼制”,最主要的一点就是将君王居住的宫殿位置设计在都城的中央,宫殿设计的庄严而奢华.《周礼·考工记》中的“匠人营国”一节中记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1](p23)这即是说,在古代建造城池,都城中必须以宫城居中,因为这是天子居住的地方.同时,以君王居住点作为整个都城的坐标点,其次在旁树立其他建筑物,从方位上看,都城的左前方放置祖庙,都城的右前方设置社稷坛;我们都知道祖庙是象征着家族和血缘,众所周知社稷代表的就是国家的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也.意思就是说以宫城的坐标为设计原点,都城的外前方设置为朝,都城的后方设置为市.其次是贸易集市则,相对来说占地面积也比较小,所以置于整个王城北部“卑位”.百姓做居住的民居则分布在宫城外围,同宫城保持相应的距离,既不能在方位及位置上上超过宫城一步,又要在平面布置上起到簇拥宫城的作用.十分明显,古代的礼制在建筑方面体现的淋漓尽致,特别是君王居住的地方,一般都以此作为参考,然后进行其他建筑的方位指定,在这里,礼制观念和社会等级制度在建筑布局上取得了统一,建筑等级与其主人相应的身份和地位有严格的区别和对应,统治阶级的建筑在方位上和地位等级上超越其他任何建筑类型,可以说,这种城市形态的建筑布局是名副其实的礼制思想反应.总之,通过设计方位来体现地位的高低,在民间也按照如此来区分穷富之间的区别,这是我国古代建筑布局的一大特征,对于礼制的体现十分的明显,对于人与人的社会关系严格限定约,也充分体现了贵贱尊卑的礼治秩序.2 普通民宅的空间形态及平面布局体现礼制思想古语说:“礼始于谨夫妇.为宫室,辨内外,男子居外,女子居内.[2](p124)这句话的意思是,生活的根本就是“谨夫妇”,用不同的行为方式来规范男性女性居家之道,与此相对应的是,民宅建筑的建造的原则为“辨内外”,也就是对室内外不同的空间类型进行划分,同时要求民众行为举止应该符合不同的环境氛围.在我国,传统民宅布局多数属于庭院式对称布置组合,如作为汉族传统民居经典形式的北京四合院,空间布局就较为多样化,有小型的一进式,同时也存在较为复杂的多进式.这种空间布置更符合中国古代社会的家庭型制需要和宗教、伦理需要.民宅以南北为轴,左右对称式布局,建筑的东南方位是民宅的正门,在门的内部设置影壁,可以遮挡一部分视线,可以起到保护主人隐私.建筑的前院放置倒座,是为了提供给客人和仆役的地方.从二门内进入院内,可以看见堂屋,堂屋的位置是要在中轴线上朝南,是为了提供给长辈们居住和活动的地方,还会设置供奉祖先的地方以及主人会客的地方.这些的设置都是十分严密的.传统的民宅中东西厢是晚辈居住的地方,围墙或廊道需要与厢房联合在一起,当家主人的地位层次十分明显.传统的四合院一般都分为两院内院或外院.两院之间有花门作为分界,同时还要起到秩序的维持,四合院的门内和门外,分别形成了内院和外院,女子是不能随便到外院去的,同时要求宾客也不能到达内院去.利用此空间布置所构建的的空间秩序,恰好在一定程度上对应儒家所宣扬的“男女有别”、“内外有别”等伦理秩序,以四合院为基本单元的住宅是比较大的规模,在古代是四合院都是建筑在一起的.同时设计的也十分严格都是以轴线对称的原理设计的,在设计中十分明显的体现着尊卑有别,长幼有序的层次,在建筑中体现着中国古代的封建思想和等级制度.通过对传统四合院的布置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传统建筑的布局,也很像家族礼仪的布局,用着它特殊的方式对传统的封建伦理进行了表达.同时也是中国传统礼制对建筑在空间是的影响,极大的表现了我国古代中家庭地位关系的层次,作为一种行为准则,它左右着人们在建筑中的行为方式对居住空间的营造,因此,传统的存在使得我国古代民宅建筑的建造有了共同的准则和依据,反应了中国古人的礼制观念意识.3 建筑结构、式样及内外装饰体现礼制思想中国传统建筑的式样和装饰体现出的社会等级是何等的严格.在唐代就规定了:三品以上的官员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九架,对于厅厦的设置只能有两头,房屋不可以超过五间五架.五品以上的官员堂舍不能超过五间七架,对于厅厦的设置只能有两头,房屋不可以超过三间两架.六品官员或者是七品以下的客堂不能超过三间五架,房屋不能超过一间两架.在宋代也曾这样规定过:天下的平民百姓的房屋不可修建的器宇非凡,屋邸还有店铺都要在建筑在离街道近的地方,不可以在房屋上绘制朱漆梁柱窗扇雕铸柱础.由此可见,无论是唐代还是宋代对于建筑的设计的样式还是装饰都有了明确的规定,绝对不可以随便搭建,迫于礼制秩序,普通百姓或是官员都必须遵循.中国的古代建筑结构是独有的,能够标志出我国传统建筑等级层次的是斗拱以其组合的繁简的设计.从宋代开始,建筑开始以斗拱为建筑材料,大小直接决定着建筑房屋主人的地位.宋代李诫《营造法式》曾规定了,建筑的设计和施工方面的规定,“材”决定着建筑的等级,不同建筑需要采用不同等级的材料进行施工.同时也因为这样,无论在技术方面还是施工方面都可以得到有效的统一.从建筑内外装饰来看,首先在颜色的使用上,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起主体支配地位的色彩均有不同内容,要用建筑自身反映社会等级在每个时期都是不一样的.秦规定了只有皇宫的柱子能用红色,其他诸侯的殿的柱子严格规定只能用黑色,建筑柱子青色的是大夫,建筑柱子是黄色的是士.在汉代尊崇了道家的“无为”思想,规定在皇宫内流行穿戴的黄色衣帽是根据传说中的黄帝;从唐代以来,帝王专用色彩确定为黄色.其次在装饰图案的使用上,作为建筑重要的装饰图案,自清代以后,彩画按形式有三个等级:第一是和玺彩画,必须用于宫殿内的装饰还有坛庙的主殿、堂门等装饰;第二位的旋子彩画,必须用于宫殿、坛庙的次要殿堂、庙宇、官衙的主殿;而用于园林和一般住宅建筑的彩画,多采用苏式彩画,等级是最低的.在图案及材料的运用上,也有着严格的等级区分,在明代:“明初禁官民房屋,不许雕刻古帝后圣贤人物,及日月、龙凤、麒麟、犀、象之形.”洪武二十六年定制“官员营造房屋不许歇山转角重檐、重拱及绘制藻井,惟楼居重檐不禁.公侯前厅、中堂、后堂门用金漆及兽面锡环.家庙覆以黑板瓦脊,用花样瓦兽,梁栋斗拱檐桶彩绘施,门窗枋柱金漆饰.一品二品厅堂屋脊用瓦兽梁栋斗拱檐桶青碧绘饰,门绿油兽面锡环.三至五品厅堂无屋脊用瓦兽,梁栋檐桶青碧绘饰,门黑油兽锡环.六至九品厅堂梁栋饰以土黄,门黑油铁环.”4 结语在中国古代长期的统治下,中国人已经在不知不觉中传到了现在,没有突破传统事物的勇气和想法,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来说,我们应该把它作为一个起点,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的创新并融合现代的想法,用新时代的想法去设计中国的建筑,也要具有中国的传统的特色,用自己的想法去理解中国式的建筑,而放眼当前,产生中国传统建筑的社会环境已经不复存在,建筑还要发展,在建筑创作中借鉴礼制文化不是为了恢复封建主义,应该抓住的是其秩序与和谐的本质内涵,也只有详加分析我国的传统建筑的功能,这样我们才能更加深刻的理解到我国古代建筑的魅力,同时还要考察在传统建筑中的内涵,才能真正意义上的理解中国传统建筑.参考文献:〔1〕吴志强.李德华.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2〕王乐.“乐由中出,礼自外作”—北京四合院的伦理功能解读[J].中外建筑,2004.〔3〕梁爽.中国古建筑的礼制思想[J].山西建筑,2007.〔4〕(宋)李诫,王海燕注译.《营造法式》译解[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1.。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浅析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礼制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人们对社会秩序、人际关系和文化传承的重视。
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的体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建筑布局和空间划分方面。
古代中国重视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尊重,传统建筑设计中常常以中轴线为核心,将建筑物划分为前后、左右两个空间。
比如宫殿、庙宇等建筑通常由正殿、前庭、殿堂、大门、配殿等组成,每个空间都有其特定的用途和含义。
这种空间划分方式体现了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在空间中的位置和关系,体现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存在。
其次,建筑形式和装饰方面。
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常常使用神龛、华表、琉璃瓦、飞翘檐等装饰元素,这些元素中蕴含着丰富的礼制意象。
比如神龛是供奉神灵的场所,它代表着对神灵的崇敬和庇佑。
而华表则代表着尊贵和荣耀,它们通常会出现在重要场所的入口处,用于彰显建筑的身份和地位。
另外,传统建筑中的雕梁画栋、对联、屏风等也常常被用来彰显建筑主人的文化修养和品位。
再次,色彩和意象方面。
传统建筑中常常采用红、黄、绿、蓝等鲜明的颜色,这些颜色不仅对建筑本身具有装饰作用,更是与中国传统礼制文化的符号密切相关。
比如红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象征着吉祥、喜庆和热情,常常被用于建筑的门窗、雕花和装饰物上,强调建筑物与人的和谐和祝福。
另外,建筑中常常出现以龙、凤、麒麟、螭虎等神兽为主题的雕塑和画像,这些神兽寓意着权力、尊贵和荣耀,也是中国传统礼制文化重要的意象之一最后,建筑功能与使用方面。
传统建筑设计中注重为各种社会活动提供合适场所,体现了社会生活与礼制规范的统一、宫殿和庙宇主要供奉神灵和举办重大礼仪活动,它们通过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展示了宫廷威严和神圣庄重。
而民居和祠堂则更注重家庭生活和祭祀活动,打造出有利于亲子亲友交流和尊卑有序的空间环境。
这些不同类型建筑的设计和功能体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的制度和礼制。
综上所述,礼制思想在中国传统建筑设计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浅论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论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摘要: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极其深远,渗透到古代建筑的各个领域。
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大方面:一是礼制性建筑的大量出现;二是礼制思想在古建筑中的广泛体现。
关键词:礼制;礼制性建筑;礼制思想古代中国把“礼”作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来提倡,视“礼制”为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1]“夫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2]礼制思想在中国根深蒂固,其核心内容就是肯定社会各阶层尊卑、贵贱、长幼分异的合理性,刻意造成全社会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亲疏有分、高低不等的等级阶梯,维护君臣父子间的统治秩序,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
两千多年来,礼贯穿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建筑。
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一方面体现在礼制性建筑的盛行;另一方面体现在礼制思想广泛渗透到古建筑中,使等级化和礼制化成为中国古代建筑的重要特征。
一、礼制性建筑的大量出现《说文解字》曰:“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3]“礼”起源于原始宗教,是由原始宗教的祭祀礼仪发展而来的。
中国古代非常重视祭祀,在建筑时祭祀场所是一定要优先考虑的。
《礼记·曲礼下》记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凡家造,祭器为先,牺赋为次,养器为后。
”[2]中国的礼制性建筑数量多、规模大、艺术成就高,主要有坛、宗庙、社稷、明堂、辟雍等;还有因“礼”而产生的建筑小品阙、华表、牌坊等等,它们都是为了人与宇宙、自然沟通所设的独特建筑类型。
坛、庙是中国古代非常重要的礼制性建筑,它们都是用于祭祀的。
古代君王认为祭祀是立国治人之本,因此是最重要的礼仪活动。
“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万物由天而生,人类由祖宗而发展,而社稷是国家的保护神,也是国家的象征,因此在帝王礼制中祭礼天地、社稷、祖先是国之大典,并把这些称为三大祭。
论礼制对中国古建屋顶的影响

摘要中国古建筑屋顶的形式受到了礼制的影响。
而礼制的核心内容就是等级制度,屋顶作为传统建筑最突出、最重要的部分,更深深地渗透着“礼”的规范,象征着等级制度。
在这种等级制度的影响下,中国古建筑的屋顶形式分为了不同的等级,加强了中国古代封建君主专制的思想。
关键词礼制;屋顶形式;等级制度正文中国古代艺匠利用木构架结构的特点创造出形式多样的屋顶,又利用丰富的装饰手法锻造了中国古代建筑富有特征的外观,除了使房屋躯体具有艺术的外观形象外,更让建筑艺术具有了丰富的思想内涵和鲜明的等级性。
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由屋顶、屋身和台基三大部分组成,有“三段式”之称。
屋顶则是这三段式中外形尺度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部分,是中国传统建筑中最突出、最显眼的主要构成元素,具有沉稳大方而又精巧秀美的形态特征。
同时屋顶往往也能从它的形式上表现出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
中国古建筑屋顶形式的形成受到了礼制封建等级制度的影响。
房屋建筑的产生是人类生存斗争的产物、以利弊害的工具。
然而中国建筑文化艺术是在传统历史文化的长期熏陶下形成的,而儒家、道家、释家的历史文化作为其中的精髓,更是对建筑文化艺术产生了重要作用。
在汉以后的漫长岁月中,历代统治者都以儒家思想作为“正统”,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最高指导思想。
而儒家学说以“礼”为中心,把礼看作是一切行为的规矩准绳。
在中国五千年的文明中君主专政的封建制度成为主要的政体形式,其宣扬的伦理等级观念也成为重要的政治观念的一部分。
而建筑一向被誉为“石头的史书”,在它身上积淀着人类的历史,其中包括着各个时期的政治思想文化历史。
“礼”的意识自然浸透到古代建筑形式中去。
儒家学说一向把“儒家流者,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教化者也”作为自己的行动准则,并建立了一套等级森严的所谓的政治于人伦关系,正所谓礼为天下之序。
图一:屋顶形式所谓的以礼为天下之序,实质是用“礼”来维护封建伦理道德的等级制度。
“礼”被贯彻到社会的各个领域中,传统建筑艺术当然也少不了,而且这种“礼”制在官式建筑中规定严格,具体到建筑方位布局、功能、结构、形式、色彩、装饰等方向都存在着强烈的政治伦理规范。
浅析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

浅析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中国文化及其特有的礼仪,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它对中国文化和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然而,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却很少被提及。
本文旨在介绍中国传统礼仪如何在古建筑中得以体现,以及它为中国社会发展所做出的贡献。
首先,《中华文明史》记载,从古代到今天,中国的礼仪文化一直是中国古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从古代时代的郡守府周围的宫室,到秦汉时代的皇家宫殿,再到明清时代,人们可以在古建筑中找到许多关于礼仪的古老规矩和习俗。
比如,秦汉时代的宫殿文化,明朝的九门内宫体现出来的会客文化,清朝的皇家行列表现出的皇室文化,均以宫殿、内宫和行列的形式,强调了皇室,大臣和民众之间的礼仪关系,以及相互尊重的文化意识。
而且,中国古建筑还体现出的礼仪文化不仅限于皇室,大臣们之间的往来,而且也体现在普通百姓间的交际中。
例如,在中国古代,有许多以正规的文化形式表达对千百年来逝去先祖敬仰之情的庙宇,以礼仪文化为主题的古建筑结构也可以在庙宇殿堂中找到。
而许多庙宇和殿堂,都有焚香、祭祀之类的礼仪活动以表达对先人的尊敬,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传承的重要部分。
此外,中国古建筑中还体现了礼仪文化的一种特殊形式节日。
在中国古代,节日被认为是一个礼仪活动,也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如端午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中国古建筑中也有所体现。
例如,在中国明朝秦府中,有专门为节日欢庆开设的“游飨台”,这些台子上面会有各种食品,可以庆祝节日和节礼。
因此,古建筑对于礼仪文化的传承,也有自己的一份功劳。
最后,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还能反映出中国传统礼仪对中国社会现实的影响。
从中可以看出,中国礼仪文化的产生与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秩序,它扩大了人们的活动空间,以及社会生活的秩序性,使社会生活更符合法律,也使人们之间之间沟通更加平稳友好。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礼仪在古建筑中的体现,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见证历史发展的窗口,也为中国社会发展所作出重要贡献。
浅谈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

文章编号:100926825(2009)1120035202浅谈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收稿日期:2008212212作者简介:项岩松(19752),女,助理馆员,天津杨柳青博物馆,天津 300380项岩松摘 要:阐述了礼的含义,深入探讨了礼制对中国古建筑的影响,指出基于礼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级制度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现象,礼制对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关键词:礼制,古建筑,等级制度,影响中图分类号:TU 2092文献标识码:A 古代中国封建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以“礼”为基本框架,也就是用制度规范各类等级,它很自然地渗透在建筑及其装饰艺术的营造中,因而建筑中的一切设置并不仅仅是为了“求其观”,还为了“辨贵贱”,装饰的式样、色彩、质地、题材等都服从于建筑的社会功能,成为显示建筑社会价值的重要手段。
中国古代的《说文解字》曰:“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在儒家的心目中是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礼既是规定天人关系、人伦关系、统治秩序的法规,也是制约生活方式、伦理道德、生活行为、思想情操的规范。
其在古代建筑中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大到城市、建筑组群、坛庙、宫堂、门阙、庭院、台基、屋顶形式、建筑面阔和进深,小到斗拱、门钉、装饰色彩等,都纳入礼的规制。
辨尊卑、辨贵贱的功能成了建筑被突出强调的社会功能。
1 城制等级中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考工记》中记述了西周的城邑等级,将城邑分为天子的王城、诸侯的国都和宗室与卿大夫的都城三个级别,规定王城的城墙高九雉(每雉为一丈,共高九丈),诸侯城楼高七雉,而都城城楼只能高五雉。
三个等级城邑的道路宽度也有规定,王城的经涂(南北向道路)款九轨(一轨为八尺),诸侯城的经涂按王城环涂(环城的道路)之制,宽七轨,野涂(都城道路)宽五轨。
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对中国园林建筑影响及运用

2019年第02期总第248期福 建建筑Fujian Architecture &ConstructionNo02 • 2019Vol • 248中国古代礼制思想对中国园林建筑影响及运用林艳均官紫玲(福建农林大学东方学院福建福州350015)摘要:中国古代礼制讲求人伦常理,如“君臣关系”“父子关系”“夫妇及兄弟姊妹关系”等,讲究伦理化、秩序化,因此,中国古代园林建筑受此礼制影响在总体布局上讲究左右对称、相对平衡的原则,在平面上形成别具一格的“以礼合天”的布局,在建筑装饰上常用宇宙自然中的元素来充当意象,进而进行演变、发展,以体现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灿烂的民族建筑特色及其安邦定国理念。
关键词:中国古代礼制;礼制思想;园林建筑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6135(2019)02-0044-04The influence and a pplication of ancient Chinese ritual system thought on Chinese garden architectureLIN Yanjun GUAN Ziling(Oriental College,Fujian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Fuzhou 350015)Abstract:Theancient Chinese etiquette,stressing civilization,such as " protect" the fatlier and son relationship a tween brotliers and sisters "c o u p le s",e t c.,pays attention to etliics,bringing order. Therefore,the ancient Chinese in f u enced by the ritual in the overall distribution. And it pays attention to left - right symmetry,the principle of relative balance. On the plane it forms unique ’’or days with courtesy” layout,commonly used in architectural decoration n atural elem image,then evolution and development,in order to reflect thie Chinese nation having a long history of brilliant national architectural features and its AnBangDingGuo concept.Keywords: Ancient chinese etiquette; Etiquette thought; Garden architecture〇引言自古以来,中国人民以彬彬有礼、谦逊友善的风 貌著称于世,被世人誉为“礼仪之邦”。
中国古代礼制对古建筑设计和建设的影响

中国古代礼制对古建筑设计和建设的影响中国古代礼制深刻影响到古建筑的建筑风格和特色。
在我看来,古建筑的设计风格特色是和礼制分不开的。
加深一步说,应该是建筑完全是为礼制所服务的。
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便大兴建筑,劳民伤财。
所以总的来说这也是历代皇帝不能稳坐江山的原因吧。
当然也不能说去全盘否定古代建筑,其中的智慧结晶和辛勤劳作的汗水都是不能被世人所遗忘的!准确的说,我们不能不感叹古建筑师的才华以及劳动人民的毅力。
礼制性建筑的地位,远高于实用性建筑,为什么这么说呢,原因有很多。
当然属于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为了统治权威者,而他们的目的则是为了显示唯我独尊、显示皇权的统一天下、显示封建统治的江山永固,另一方面也起着强化威仪的作用,有效地渲染建筑组群入口和神道的壮观气势。
“礼”作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来提倡,视“礼制”为维系天地人伦上下尊卑的宇宙秩序和社会秩序的准则。
其核心内容就是肯定社会各阶层尊卑、贵贱、长幼分异的合理性,刻意造成全社会尊卑有序、贵贱有别、亲疏有分、高低不等的等级阶梯,维护君臣父子间的统治秩序,从而达到长治久安的政治目的。
两千多年来,礼贯穿于中国传统文明的方方面面,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自然也深深地影响了中国的建筑。
具体细分下去的说就是不同的的身份就得有符合他们自己的居住环境。
你说要是让一个平民小老百姓去住像皇帝一样的宫殿,先暂且不说他们会不会去享受这样的高端环境,我想他们肯定是要被活活吓死!因为他们的头脑里有的都是封建礼制的观念,很清楚的说他们觉得像他们这样的身份就应该住在这样的环境当中。
礼制观念深刻腐蚀到了他们的身心。
羡慕归羡慕,但是他们还会安于现状。
再者说到那些统治者,按阶级等级性这样排下来的话,应该是丞相。
丞相的居住地虽然也金碧堂皇,但是相对帝王居住的地方来说就会明显降下一个level。
而这种level不管是从表面上看还是从内部结构建筑看都是有很大的出入的。
即使历代的丞相多多少少有点野心,不安心居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生活,但是面对“礼制”这种强大的敌人,他们还是不得不低头。
简述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

简述中国古代的礼制建筑在中国古代,礼制建筑是一种特殊的建筑形式,它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宗教意义。
它们不仅是统治者展示权威的象征,同时也是人民敬仰和祭祀的对象。
礼制建筑的设计、布局和装饰都与古代礼制有密切关系,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仪式文化。
礼制建筑的典型代表是宫殿和祭祀建筑。
宫殿是君主居住和政务办公的场所,其规模庞大,布局严谨。
宫殿通常由多个建筑群组成,中心是主殿,周围则是次殿和附属建筑。
主殿是君主举行重要仪式和会议的场所,其建筑风格庄重典雅,富有装饰性。
次殿则是办公和接待宾客的地方,其规模和装饰要比主殿稍逊。
附属建筑包括佣人居住的房屋、储藏物资的仓库等。
整个宫殿建筑群的布局严格按照礼制规定,每个建筑的位置和用途都有严格的限制。
祭祀建筑是用于举行祭祀仪式的场所,是古代礼制建筑中最重要的一部分。
祭祀建筑包括宗庙、神庙和祭坛。
宗庙是供奉祖先的场所,是祭祀仪式的中心。
宗庙的建筑规模较大,通常由多个殿堂组成,分为前殿、中殿和后殿。
前殿是接待祭祀仪式参与者和宾客的地方,通常设有礼仪和音乐表演的场所。
中殿是举行祭祀仪式的地方,供奉着祖先的神像。
后殿是祭祀仪式的结束地点,也是神像的存放地。
整个宗庙建筑群的布局严格按照礼制规定,每个殿堂的位置和功能都有明确的规定。
除了宫殿和祭祀建筑,古代礼制建筑还包括其他一些建筑类型,如陵墓、府邸和城墙。
陵墓是帝王和贵族的安息之所,其建筑规模宏大,常常包括宫殿、祭祀建筑和陪葬品。
府邸是地方官员居住和办公的地方,其规模和布局与宫殿相似,但要逊色一些。
城墙是保护城市安全的重要设施,其建筑风格简洁而坚固,常常带有防御工事和城门。
古代礼制建筑的设计和装饰十分讲究。
建筑的形式和材料选择都要符合礼制的要求,以体现统治者的威严和地位。
建筑的装饰包括彩绘、雕刻和瓦当等,常常以龙、凤、神兽等吉祥图案为主题,寓意吉祥和祝福。
建筑的规模和造型也反映了等级制度的差异,宫殿和祭祀建筑规模庞大,装饰华丽,而一般民居和府邸则规模较小,装饰简朴。
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古代建筑

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古代建筑——以靖江王城为例摘要:数千年锤炼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是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社会秩序性的。
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影响并规范着古代建筑,而中国古代建筑也无处不体现着礼制文化,使得古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浓厚的礼制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关键字:靖江王府、封建伦理思想、古代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建筑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帝王生活的宫廷建筑和百姓生活的民居建筑。
本文主要通过对以靖江王府为代表的帝王建筑的布局结构的分析探讨中国封建伦理思想对古建筑的影响,从而更深刻地发掘靖江王府的旅游文化价值,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进而寻求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一、中国的传统礼制文化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礼”的观念是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伦理思想的一条主线。
中国儒家思想的始祖孔子,将“礼”的观念人文化、伦理化,把“礼”看作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十分重视“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和宗法伦理思想的作用,从而形成以“礼”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
“礼”指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内涵,而合乎伦理内涵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则依赖社会成员善尽他们所担任角色的伦理责任,因而发展了“正名”的思想。
正名分,辨等级,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名分”,并且必须谨守该“名分”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与职责。
社会伦理思想成为规范社会成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
儒、道互补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遵守等级制度的“礼”;道家主张“天道自然无为”,强调自然天道的哲学模式。
自汉朝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整个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行事依据,中国古代建筑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
浅析礼制观念在中国古建筑中的体现_以北京四合院为例_刘佳

常为一间, 但屋 主的地位 不同, 房屋的间 数也不一 样 , 还可以有三、 五或七间, 均为单数。多间者也不 是每间都有门, 只有部分开启。门扇装在中柱上的 叫广亮大门 , 门扇有门钉, 上有门簪 , 抱框用石鼓门 枕 , 并且有适 合主人地 位的雕刻 和彩画作 为装饰。 门扇设在檐柱处, 叫如意门, 为一般民居用 , 数量最 多。如意门门口墙面常常有很多砖雕以作为装饰。 而无门屋的墙垣式门更低一级 , 只稍微加一些砖雕 作为装饰。 大门正对的街侧设有影壁 , 独立如屏风。另外 , 大门两侧有的还有影壁 (门墙 ), 有一字与八字两种。 进入大门以后, 迎面仍然是影壁 ( 独立或附着在厢房 山墙 )。影壁表面用清水砌水磨砖, 加以线脚、 雕花、 图案、 福禧字等装饰。入门折西 , 则为前院。 前院与内院隔以中门院墙。前院外人可以到 , 内院则是非请勿入。前院常常很浅, 以倒座为主 , 用 作门房、 客房、 客厅; 有的还有隅角杂物小院。 中门常为垂花门形式 , 在住宅中轴线上, 界分内 外 , 形体华美 , 是全住宅突出醒目的地方。所谓垂花 门 , 是指檐柱不落地 , 悬在中柱穿坊上 , 下端刻花瓣 连珠等富丽堂皇的木雕。屋顶常常使用勾连搭, 或 清水脊悬山与卷棚相连, 或者两卷棚相连。 由垂花门入内 , 左右包绕庭院至正房的走廊称 为抄手廊, 廊深一步 ( 单步 ) 或两步 ( 双步 ) 。简单四 合院仅分内外院 , 内院由正房 ( 上房 ) 及耳房和两侧 厢房组成; 而其间数进深则伸缩甚大, 宅之大小 , 实 取决于是。例如大型四合院, 一般都有多重院子 , 各 进之间为过厅。单面开窗 , 外为实墙 ( 界墙 )者称房 ; 两面或者四面开窗者为厅。正房为长辈起居处, 厢 房为晚辈起居处。正房以北有时仍辟小院, 布置厨、 厕、 贮藏、 仆役住房等 , 称后罩房。 无论多少进 , 主房 (正房、 厅 )、 垂花门必在中轴 线上。大的住宅先是纵深增加院落, 再次横向发展 , 增加平行的几组纵轴, 称为跨院 , 在厢房位置辟通道 开门相通。跨院对外不开门。院落纵身可多至四、 五进, 垂花门位于第三进入口处。北京胡同南北相 距只可容纳四五进的纵深, 是个限度。大型宅院除 进数多、 跨院多之外 , 往往另辟地经营花园、 布置山 池。 四合院由房 屋垣墙包 绕, 对 外不开 敞, 面向内 院 , 院内栽植花木 , 陈设鱼缸盆景鸟笼 , 形成安静闲 适的居住环境。庭院面积较大 , 充分接纳日照, 一般 不用楼房, 各房通风日照均较好。实践证明, 这种布 局防风沙、 防噪音、 防干扰, 比较理想 , 至今为人们乐
第三讲 中国礼制文化与建筑

•
5)攒尖顶: 平面为圆形或 多边形,上为锥 形的屋顶,没有 正脊,有若干 屋 脊交于上端。 一般亭、阁、塔 常用此式屋顶。
6)卷棚 顶: 屋面双坡, 没有明显的 正脊,即前 后坡相接处 不用脊而砌 成弧形曲面。
基于礼的需要而形成的建筑等级制度, 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现象,它对中国古 代建筑体系产生了一系列重大影响。最突 出的有两点: 一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类型的形制化。 不同类型的建筑,突出的不是它的功能特 色,而是它的等级形制,凡是同一等级的 建筑,就用同一的形制。 二是导致中国古代建筑的高度程式化。 严密的等级制度,把建筑布局、规模组成、 间架、屋顶做法,以致细部装饰都纳入等 级的限定,形成固定的形制。
1)庑殿顶: 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 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 四阿顶。
2)歇山顶: 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 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 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
3)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 伸出山墙之外。屋面 上有一条正脊和四条 垂脊,又称挑山顶。 4)硬山顶: 屋面双坡,两侧山墙同屋面 齐平,或略高于屋面。
时为一方形大殿,实行天地合祭,明嘉靖时天 地分祭,才改为圆形。
明嘉靖改建时三檐颜色分别为青.黄.绿三色,清改为一色
北 京 地 坛
社稷坛
意土 何 国地 为 家之 社 政主 稷 治也 < 。; 《 稷考 ,经 五纬 谷》 之称 长: 是皇帝祭祀社稷的场所,坛为方 也 “ 。社 形土台以示地方,边长十五米, ” , 高出地上一米,台上铺设五色土。
北 京 太 庙
北京太庙
祭大古 于夫者 寝二天 。庙子 ,七 士庙 《一, 周庙诸 礼, 侯 》庶 五 人庙 ,
---
祠
堂
浙 江 诸 葛 村 丞 相 祠 堂
浅议礼制与中国古典建筑

化为勤奋工作、搞好经营的动力。
要创造条件提供的问题或对企业的不满, 为领导干部解决员工具体机会, 开展各种形式的学理论、学技术、学文化活动, 努力提高素质, 练就过硬的本领。
其次, 要努力探索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相适应, 目标明确、责权分明、关系协调、渠道畅通的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运行机制。
切实发挥企业党组织在企业思想政治工作中的核心作用, 正确处理各方面关系, 发挥企业行政领导在职工思想政治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调动企业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发挥各自优势, 使各部门、各方面都担负起思想政治工作的责任, 使思想政治工作真正落到实处。
4. 积极探讨网络技术条件下思想政治工作方法。
网络是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有效载体。
一是借助网络速度, 强化思想政治工作的时效性。
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节奏慢, 容易错过对受教育者进行行之有效教育的有利时机。
网络能把信息瞬间传遍各个网点, 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快速反应提供了可能性。
二是充分利用网络技术, 构筑思想政治工作信息平台。
要充分发挥网络对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促进作用, 提高政工干部实施教育的质量档次, 使网络成为职工情感交流的“连心桥”。
同时还可调整职工心理情绪, 密切干群关系, 利用网络能困难提供帮助。
三是充分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增强思想政治工作内容的“知识涵量”。
政工干部要善于利用网络信息资源, 努力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趣味性、新颖性, 努力将具有新文化的信息资料送上网络, 让网络成为企业思想政治工作的一个重要阵地。
( 工作单位: 天津广电网络有限公司津南分公司)参考文献:!"冯韶华.思想政治工作必须把握好度[ J ] . 河北能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5( 1)#$张运辅.思想政治工作要注意情理结合[ J ] , 石油政工研究, 2006( 6)%&解维斌.谈思想政治工作的创新[ J ] , 中国石化, 1999( 9)’(王克生.真正树立“思想政治工作是一门科学”的观念[ J], 新疆有色金属, 2004( 4))*唐宗礼.“纸上谈兵”做不好思想政治工作[J], 石油政工研究, 2007( 2)112浅议礼制与中国古典建筑洪杉一、礼制的起源礼起源于祭祀, 祭祀必有其程序和仪式, 于是就产生了礼的最初规范, 或可称为礼制、礼仪。
浅谈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谈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摘要:礼制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关系、阶级及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
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具有等级性质的礼制性建筑体系,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了建筑活动的首位。
其次体现在对于建筑形制、色彩及装饰上。
关键词:礼制、礼制建筑、坛、庙、明堂中国向来以“礼仪之邦”自愈,中华文明亦被称为“礼乐文明”。
关于礼制的起源,学界一直存在很多说法,有礼源于原始崇拜、巫术、原始礼仪、父权制等说法。
“礼”的起源,杨志刚《中国礼仪制度研究》中指出“在黄河、长江的中下游和辽西、燕山地区,有许多时代属于公元前3500年至公元前2000年的重要遗址,都发现了礼的踪迹,即已出现了礼制、礼仪、礼器”。
礼制同宗法制度、等级制度联合在一起,构成整个中国古代的社会制度。
《礼记•表记》载“礼谓贽也”把礼视为了一种礼物,人际交往的礼物。
《说文解字》曰:“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说明礼源于祭祀,是祭祀鬼神的吉物。
而后又经儒家解释,“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以仁存心,以礼存心”、“人无礼不生,事无礼不成,,国无礼不宁”,彻底的把礼推向了政治性的极致,成为治国的根本之道来提倡。
秦汉以来更是把“礼”从天子治国的政治伦理,深入到父子兄弟夫妇师生的社会伦理。
汉代以后,更是由“礼”演变出来了一整套“三纲五常”的人伦准则,“礼”彻底的成为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法则、社会准则。
可以说,礼制是社会、文化、政治、制度、经济等等诸多方面的结合点,集中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天人关系、阶级及等级关系、人伦关系、行为准则等,所以礼制必然对于中国古代的建筑产生重要的影响。
礼制建筑的地位,要远高于实用性建筑,礼制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首先体现在,在建筑类型上形成了一整套庞大的具有等级性质的礼制性建筑体系,而且把这些礼制性建筑摆到了建筑活动的首位。
《礼记·曲礼下》载:“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居室为后。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中国的古代建筑不仅是中国历史与文化的见证,也是中国文化传承的最主要的载体。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浅析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欢迎参考~儒家礼教等级制与中国古建筑儒家建立了一整套等级森严的伦理规范,直接影响到传统建筑的布局、造型和色彩等方面。
中国古典建筑多以中轴线布局,主建筑为中,次要建筑在两侧,左右对称,以众多的单体建筑有序的组成一组建筑群体。
这些单体是以中心建筑为核心,布局有严格的方向性,等级分明,层次清晰。
其组成的方式是严格按照儒家“尊卑有序、上下有分,内外有别”的思想。
纵向以北为上,东西为下,横向结构以左为上,以右为下,居住方位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中国古代建筑造型也都带有浓厚的等级色彩,对内外檐装修、屋顶瓦兽、梁枋彩绘、庭院摆设、室内陈设都有严格的限定。
如中国传统屋顶就分九级,其中以重檐庑殿顶级别最高,只有皇家和孔子殿堂才可以使用,其次为单檐庑殿、单檐歇山顶,再次是悬山顶、硬山顶、卷棚顶、攒尖顶、十字脊顶、盝顶、盔顶。
硬山顶等级最低,根据清朝规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悬山顶或硬山顶。
中国古代建筑对建筑物的装饰色彩也有等级划分,总的来说以黄色为尊,其下依次为:赤、绿、青、蓝、黑、灰。
宫殿用金、黄、赤色调,而民居却只能用黑、灰,白为墙面及屋顶色调。
二、道家“天人合一”思想与中国古建筑老子提出“天人合一”观点,认为人为自然界的组成部分,主张顺应自然。
这一观念同样影响了建筑的聚落选址、总体布局、室内外环境设计布置,直至取材及营造技术各方面。
中国古代房屋以“负阴抱阳、背山面水”为选址的基本原则和格局。
古代风水学中,认为山体是大地的骨架,也是人们生活资源的天然库府,水域是万物生机之源泉。
背负高山,面对江河,坐北朝南,享受最充足的阳光,是修建房屋的最佳的位置,这也体现了人渴望与自然相融合,从而达到天时、地利、人和的最佳的居住环境。
“黄帝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古人认为宇宙万物是由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所生成,由此决定了宇宙万物无不包含着阴阳的对立统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古代建筑——以靖江王城为例摘要:数千年锤炼的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是是中国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政治制度和道德规范,是最具人类社会性,最强调社会秩序性的。
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影响并规范着古代建筑,而中国古代建筑也无处不体现着礼制文化,使得古代的城市布局和建筑形制带有浓厚的礼制色彩,形成了独特的建筑风格。
关键字:靖江王府、封建伦理思想、古代建筑作为“石头的史书”,建筑除了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还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的文化。
中国古代建筑主要分为帝王生活的宫廷建筑和百姓生活的民居建筑。
本文主要通过对以靖江王府为代表的帝王建筑的布局结构的分析探讨中国封建伦理思想对古建筑的影响,从而更深刻地发掘靖江王府的旅游文化价值,并进一步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进而寻求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一、中国的传统礼制文化中国素来以“礼仪之邦”闻名于世。
自古以来,“礼”的观念是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伦理思想的一条主线。
中国儒家思想的始祖孔子,将“礼”的观念人文化、伦理化,把“礼”看作是人们一切行为的最高指导思想,十分重视“三纲五常”的社会道德和宗法伦理思想的作用,从而形成以“礼”为中心的儒家伦理思想,作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准则。
“礼”指明了中国古代社会关系中的伦理内涵,而合乎伦理内涵的社会秩序的建立则依赖社会成员善尽他们所担任角色的伦理责任,因而发展了“正名”的思想。
正名分,辨等级,社会中每个人都有一“名分”,并且必须谨守该“名分”所应遵守的行为规范与职责。
社会伦理思想成为规范社会成员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责任与义务的道德观念。
儒、道互补是魏晋南北朝以来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的一条基本线索。
儒家的思想核心是“仁”强调遵守等级制度的“礼”;道家主张“天道自然无为”,强调自然天道的哲学模式。
自汉朝武帝“罢黜百家”之后,整个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基本上以儒家思想为行事依据,中国古代建筑在各方面的发展也都受到儒家思想的制约。
由于“礼”被统治阶级提升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原则,有关建筑的内容就不仅只具参考意义,更成为必须遵守、不可移易的典章。
儒家思想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其核心是宗法和等级制度,人与人、群体与群体都存在着等级森严的人伦关系。
在古代社会长期发展中,礼成了“以血缘为纽带,以等级分配为核心,以伦理道德为本位的思想体系和制度”。
这个被提得极高的尊卑意识、名分观念和等级制度,不仅贯穿于人际的政治待遇、社会特权、家族地位,而且渗透到了社会生活、家庭生活、衣食住行的各个领域,更在在建筑上通过建筑类型、房屋的宽度、深度、屋顶形式、装饰的不同表现出来。
建筑,成了传统礼制的一种象征与标志。
二、靖江王城的建筑布局中的礼制文化靖江王府是按照藩王府的体制建造的,它是南京明内宫的缩影,比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在北京建造的故宫,历史还要早些。
王府南北长557米,东西宽336米,城墙高约7米,宽约5.5米,占地面积达18万余平方米。
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6年靖江王府与靖江王陵一同被列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王府位于桂林市中心地带,(现又称桂林王城)墙高门深、气势森然,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年),洪武二十六年(1393)筑城墙,至今已有630多年的历史,比北京故宫建成的时间还早。
王城南北纵距557.5米,东西横距336米,占地面积18.7万平方米,城墙高7.92米,厚5.5米。
并辟有端礼、广智、体仁、遵义4门。
城门左为宗庙,右为社稷,在主轴线上建有承运门、承运殿、后宫、御园,围绕主体建筑,还建有楼堂厅馆,亭阁轩室, 四周以巨石砌城垣,构成一组规模宏大、金碧辉煌的建筑群,其方正庄严在桂林城中自成一城,故称王城。
以下主要通过对王城建筑的布局原则、基本构件、艺术形象等的分析来阐释古代建筑中的封建伦理思想:(一)布局原则中轴对称王府座北朝南整个王城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左右对称,规制严谨,布局适宜,体现了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靖江王府中轴线上的承运门、承运殿高大华丽,气势非凡,是当年靖江王处理日常政务的地方,也是王府中最高的建筑,权威的象征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更是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而纵长深远的中轴线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贵。
左祖右社崇敬祖先、孝道、祭祀是中国礼制思想的重要内容,古代以左为尊,中国宫廷建筑“左祖右社”的布局充分体现了这些观念。
靖江王城左有宗庙,是靖江王供奉列祖列宗牌位的场所。
右有社稷,明清两代帝王每年二、八月祭祀社(土地神)稷(五谷神),祈祷丰年的场所。
前朝后寝这是宫殿自身的布局。
王城前面部分主要为靖江王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面则作为寝室,是王爷与王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寝宫后是靖江王的后花园,由独秀峰、月牙池、亭台楼榭、柳园、桃园、李园等组成,是靖江王休闲娱乐的场所。
(二)基本构件台基又称基座,是建筑物高出地面的底座,主要作用是承托建筑物,防潮、防腐,从而使建筑物显得更加宏伟高大。
中轴线上的三大建筑台基依次升高,云阶玉陛穿插前后,其石座采自桂林独特的石灰石,雕刻的饰物自下而上,由简到繁。
承运门台座高l.3米,宽26.5米,呈金刚座的形状,中间束腰,四周环刻双排缠枝。
门的前后,各为上下两道台阶,中间镶嵌着一条长云石,云石镌刻着九层半云头。
承运殿是藩王的金銮殿所在,台座最高,高3.22米,宽60.15米,居九五之尊,殿的前后各由四道玉陛上下,中嵌两段云石,这云石不再是“云龙”图饰,而是托龙的吉祥行云浮雕,着实显示了“夹辅王室”的重大涵意。
其云饰流畅,雕工精细。
栏杆作为台基的重要组成部分,栏杆主要有望柱、栏板、地袱、抱鼓组成,其质地、色彩与台基基本相同。
承运殿四周为双层勾栏,四角再配上鳌头的装饰,更显得肃穆庄重。
斗拱作为中国建筑的独特构件,斗拱由斗形木块、弓形短木、斜置长木组成,纵横交错重叠,逐层向外挑出,形成上大下小的托座。
它在结构上挑出承重,并将屋顶的大面积荷载经斗拱传递到柱上,是屋顶和屋身上的过渡,也有一定的装饰作用。
作为封建社会森严等级制度的象征和重要建筑的尺度衡量标准,斗拱一般使用在官式建筑,尤其是在宫廷建筑中。
开间中国古代以奇数为吉祥数字,因而古代建筑绝大多数的开间为奇数,而且开间越多,体现的等级就越高。
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太庙等大殿开间均为11间,象征皇权的至高无上。
而靖江王因初封亲王,王城“悉以王制”,大殿多为七开间五进深,是藩王等级身份的显示。
(三)艺术形象1)富有特色的屋顶中国古建筑的屋顶样式多样,分庑殿、歇山、悬山、硬山、攒尖、卷棚等种类。
分别代表着一定的等级:等级最高的是庑殿顶,特点是前后左右共四个坡面,交出五个脊,又称五脊殿或吴殿。
这种屋顶只有帝王宫殿或特殊寺庙等方能使用;等级次于庑殿顶的是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九个脊,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等级再次的屋顶主要有悬山顶(只有前后两个坡面且左右两端挑出山墙之外)。
硬山顶(亦是前后两个坡面但左右两端并不挑出山墙之外)。
还有攒尖顶(所有坡面交出的脊均攒于一点)等等。
所有屋顶皆具有优美舒缓的屋面曲线。
这种艺术性的曲线先陡急后缓曲,形成弧面。
不仅受力比直坡面均匀,而且使屋顶易于排送雨雪。
整个靖江王府房屋均系重檐歇山式屋顶,体现了作为藩王的靖江王“一人之下,万人之下”的尊贵地位2)绚丽明亮的色彩大凡宫殿、坛庙、寺观等建筑物多使用对比强烈,色调鲜明的色彩。
红墙黄瓦(或其他颜色的瓦)衬托着绿树蓝天,再加上檐下的金碧彩画,使整个古建筑显得格外绚丽。
而黄色是帝王的专用之色,庶民不得滥用,可以说色彩的使用被赋予了浓厚的伦理观念,因而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里,建筑色彩的使用变化较小。
几千年来只有宫殿、坛庙和府第建筑,才能使用金碧辉煌的色彩(尤以黄色为贵,依次为赤、绿、青、篮、黑、灰等色),特别是到宋、金以后,宫殿用白石做台基,墙、柱、门、窗用红色,屋顶用黄、绿、篮各色的琉璃瓦,在檐下用篮、绿相配的“冷色”和金碧辉煌的彩画,色彩的鲜明对比,创造了一种富丽堂皇、绚烂夺目的艺术效果。
而作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侄孙,朱守谦的藩王身份何等尊贵,因而其王府的房屋皆采用黄色,满眼的金碧辉煌。
四、结语中国传统礼制文化思想造就了内涵丰富、风格独特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的社会,建筑的伦理化,秩序化成了建筑设计追求的目标,反过来,其效应又因建筑的礼制化而加强,二者互为因果,互相促进,使等级化和礼制化了的建筑成为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鲜明特色之一。
以“礼”为准则的中国传统建筑蕴含着人们精神性的需求,在审美外观上无处不体现着人们对秩序美和法度美的执著。
通过对传统建筑伦理功能的分析,我们可以深刻地领悟到我国传统建筑所蕴涵的丰富的礼制文化思想。
只有领悟凝结在传统建筑中的礼制文化思想和秩序规范,才能深刻地认识和理解中国的传统建筑,并进而寻求传统建筑的现代价值。
参考文献:[1] 刘志琴.中国传统文化的再估计.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7.[2] 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3] 潘谷西. 中国建筑史. 北京: 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0[4]楼庆西.中国古建筑二十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5]林皎皎. 中国古代建筑与传统文化.福建: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2003[6] 李长春尹晖.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 郑州: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2006[7] 李祥东. 中国古建筑浅谈. 曲阜:杏坛文化杂谈 2007[8]王婉晶浅析礼制文化下的中国传统建筑体系. 南京:URD论坛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