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
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一、教学大纲1. 教学目标本教学大纲旨在通过研究中国历史,使学生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文化传承和社会变革,培养学生对中国历史的兴趣和理解,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和综合能力。
2. 教学内容本课程按照中国历史发展的时间顺序,将内容分为以下几个单元:1.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2. 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3. 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4. 宋朝与元朝的中兴5. 明朝与清朝的变革3. 教学要求1.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的分析和评价能力;2. 建立学生对历史概念和事件的正确理解;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4. 引导学生发展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4. 教学方法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包括讲授、讨论、分组研究、实地考察等。
通过多种形式的研究活动,引发学生的兴趣,培养他们的探索精神和合作能力。
二、教学进度表第一单元: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1. 概念解释:中国古代文明的特点和起源2. 研究内容: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3. 重要事件和人物:夏朝的尧舜禹,商朝的商汤和武丁,西周的周武王和周公第二单元:秦汉时期的统一中国1. 概念解释:秦始皇统一中国的意义和影响2. 研究内容:秦朝的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文化成就;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3. 重要事件和人物:秦始皇,汉高祖刘邦,张骞出使西域第三单元:魏晋南北朝与隋唐时期1. 概念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动荡和文化变革2. 研究内容:魏晋南北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文化特点;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3. 重要事件和人物:司马炎,杨坚,唐玄宗,王维,杜牧第四单元:宋朝与元朝的中兴1. 概念解释:宋朝与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特点2. 研究内容:宋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元朝的统治制度、社会状况和科技进步3. 重要事件和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宋徽宗赵佶,元世祖忽必烈,钱钟书,马可·波罗第五单元:明朝与清朝的变革1. 概念解释:明朝与清朝的政治制度和社会变革2. 研究内容:明朝的政治、经济、文化成就;清朝的政治制度、社会状况和对外关系3. 重要事件和人物:明成祖朱棣,清太宗皇太极,顾炎武,郑成功以上为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教学大纲及教学进度表的内容概述,具体教学活动和评价方式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补充与调整。
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课程纲要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材料:《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2016版) 科目名称: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设计教师:授课时间:22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一、课程目标1.通过阅读教材,查阅文献资料、欣赏影视作品等途径,让学生了解中华民族文明的起源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线索、历史概念及内在联系。
2.理清每个阶段的历史线索,概括每个阶段的历史特征,找到人类历史发展的规律。
3. 能够阅读和理解一些简单的历史材料和历史图片,尝试对历史问题进行客观的解释,作出正确的评判。
4.能够对中国古代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创立、巩固与发展作出分析,认识这种制度在某一历史阶段的作用和弊端。
5.能够归纳中国历史发展的趋势,认识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6.能够归纳、分析古代人民创造了灿烂辉煌的中华文明,是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从而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二、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导言课整体把握教材,分享课程纲要(1课时)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3课时)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第3课远古的传说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5课时)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第8课百家争鸣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与巩固(7课时)第9课秦统一中国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第13课东汉的兴亡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第15课两汉的科技和文化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5课时)第16课三国鼎立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第18课东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活动课:(1课时)第21课让我们共同感受历史三、课程实施1.课程资源(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大纲
2022-2023学年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大纲一、课程背景和目的本教学大纲旨在为七年级学生设计一门有针对性的历史课程,使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历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和文化,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思维能力,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发展。
二、教学内容1. 古代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各类古代文明及其主要特点:埃及文明、巴比伦文明、印度河谷文明等。
- 古代文明的重要遗产:文字、建筑、农业等。
2. 中国古代历史- 夏、商、周三代的政治、经济和社会。
- 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人物和事件:黄帝、尧舜禹、商汤、周文王等。
- 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成就。
3. 罗马帝国与希腊文明- 罗马帝国和希腊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 罗马帝国的征服和扩张。
- 希腊文明的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贡献。
4. 世界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和影响-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
- 古代文明的交流与融合。
- 具有代表性的文化交流事件。
三、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各类古代文明的起源、发展和主要特点。
- 熟悉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概念、人物和事件。
- 了解罗马帝国和希腊文明的起源、发展和影响。
- 了解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以及文化交流对古代文明的影响。
2. 技能目标- 能够使用历史思维方法分析和解释历史事件和现象。
- 能够运用历史知识解读相关文本和资料。
- 能够进行简单的历史研究和探究。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的历史兴趣,提升对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 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跨文化理解能力。
- 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合作能力。
四、教学方法1. 多媒体教学法:使用图片、视频、音频等多媒体资源,生动形象地展示历史事件和文化。
2. 讨论与互动:通过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交流。
3. 实地探究: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考古遗址等,亲身感受历史。
4. 阅读与写作:指导学生阅读相关文本和资料,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5. 评价与反馈:根据学生的表现,及时评价和反馈,帮助他们提高。
2024--2025学年七年级历史上册知识点提纲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分封制)【聚焦新课标核心素养】★★夏、商、西周三朝灭亡的共同原因:都是由于国君暴虐无道,统治残暴、腐败,失去民心。
从夏朝和商朝灭亡中我们能得什么启示?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考点一、东周的分期1.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洛邑,史称“东周”。
东周分为春秋(因孔子编订的编年史书《春秋》而得名)和战国(因西汉刘向整理校订《战国策》而得名)时期。
2.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
(奴隶社会瓦解时期)3.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封建社会形成时期)考点二、王室衰微1.表现:①诸侯不再分封,而是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
(标志着西周时期的分封制逐步走向瓦解)②周王室仅管辖洛邑一带。
③诸侯不听从周王命,各自为政。
④诸侯不再定期向天子纳贡2.影响:①对大的诸侯国:大国诸侯势力雄厚,拥有强大的影响,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
②对周王室:周天子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
考点三、诸侯争霸1.原因:①周王室衰微;②各诸侯国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③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
2.口号:尊王攘夷3.春秋霸主:齐桓公((春秋首霸、管仲改革)、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夫差、越王勾践4.影响:①国家出现走向统一的趋势,促进民族交融,产生华夏认同观念;(积极)②给人们带来沉重的灾难和痛苦。
(消极)考点四、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和使用,促进了农业上的深耕细作,也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创造了条件。
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青铜业、冶铁业、纺织业、漆器业以及煮盐业都有所发展。
商业商业活动活跃,很多城市出现了商品交换市场,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
第6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革考点一、战国七雄(军事)1.七国形成:①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②三家分晋:赵、魏、韩③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2.战国的著名战役: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3.战争特点:规模大、参兵多、区域广、时间长4.战争目的:兼并小国5.战争方式:各自为政、发展疆域、互相战争考点二、商鞅变法(政治)★★★1.背景: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纷纷实行变法改革。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学校名称:康店一中◆课程类型: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设计教师:赵国强◆适用年级:七年级◆课时:30课时左右【课程总目标】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课堂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难点在于向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3、通过学习学生可以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祖国境内远古居民时代到魏晋南北朝各民族融合及文化的这段历史。
了解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阅读基本的历史文献资料、学会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能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历史问题,基本了解我国古代朝代更替,历史发展的线索相关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经济、文化的发展。
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及对历史事件、人物的评价。
【课程内容】根据《普通中学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的要求,采用人民教育出版社的《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进行教学。
教材共有四个单元的内容,其具体内容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神州大地上的原始人类第2课文明入口的氏族村落第3课中华文明之祖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夏商周第4课夏、商、西周的更替第5课甲骨文和青铜工艺第6课春秋五霸和战国七雄第7课商鞅变法与秦统一六国第8课春秋战国的文化活动课一“春秋战国”的成语故事第三单元:大统一国家的建立---秦汉第9课秦始皇建立多民族的统一国家第10课秦朝的速亡与西汉的建立第11课汉武帝的“大一统”第12课两汉经济的发展和丝绸之路第13课秦汉的科学技术第14课秦汉文化艺术活动课二“绣像的汉代史”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三国两晋南北朝第15课三国鼎立第16课两晋与南北朝第17课十六国与北朝第18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科学技术第19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文化技术【课程实施】(一)教学方式:坚持道德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式。
七年级历史教学大纲
七年级历史教学大纲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中国历史的基本内容和主要事件,并培养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1. 中国古代史概述- 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与思想流派- 秦朝的统一和秦始皇的政治改革- 西汉和东汉时期的社会制度和文化2. 中国中古史概述-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治乱象和民族融合- 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和文化繁荣- 宋朝的政治改革和科技发展- 元朝的政治制度和文化交流3. 中国近代史概述- 明清时期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社会变革- 清朝的政治衰落和近代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和中国近代史的重要事件- 民国时期的政治动荡和社会变革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演示和多媒体展示等方式,向学生介绍历史事件和相关知识。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3. 观察法:引导学生观察历史文物、实地考察等,增强学生对历史的实践感知和理解。
4. 研究法:引导学生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项目,深入了解某个历史事件或人物。
四、教学评价1. 考试:定期进行历史知识和理解能力的考核。
2. 作业:布置阅读材料和写作任务,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表达能力。
3. 课堂表现:评价学生的参与度、思辨能力和合作态度。
五、教学资源- 历史课本和参考书籍- 多媒体设备和幻灯片- 历史文物和实地考察机会六、其他事项1. 每周授课时长:4课时2. 任课老师应备有扎实的历史知识和教学经验。
3. 鼓励学生参加历史相关的活动和竞赛,拓宽历史知识的应用和实践能力。
以上为七年级历史教学大纲,请各位教师按照大纲进行教学。
任何疑问和调整,请及时与教务处联系。
感谢各位的支持与合作!。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上学期教学大纲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上学期教学
大纲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历史的基本概念和研究方法;
2. 掌握古代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和主要事件;
3. 理解历史对现代社会的意义和影响。
二、教学内容
1. 人类文明的起源和发展;
2. 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3. 世界古代文明的发展和交流;
4. 世界古代文明的衰落和新兴文明的崛起。
三、教学重点
1. 了解古代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和主要事件;
2. 掌握中国古代文明的形成和发展过程;
3. 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交流与影响;
4. 理解世界古代文明的衰落和新兴文明的崛起。
四、教学方法
1. 讲授与听讲相结合的方法;
2. 图片、文字、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3. 小组讨论、个人研究等合作研究方法;
4. 实践活动、观察实地考察等体验式研究方法。
五、教学评价
1. 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理解能力;
2. 考查学生对历史事件的把握能力;
3. 考查学生对历史影响的思考能力。
以上为《人教版部编七年级历史上册-上学期教学大纲》的简要内容,具体教学过程和资源准备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纲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一、元谋人1.发现地点:云南省元谋县2.生活年代:距今约170万年3.生活情况:能制作工具,知道使用火。
4.发现意义:元谋人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二、北京人1.外形特征:前额低平,眉骨粗大,颧骨突出,鼻骨扁平,嘴部前伸,脑容量比现代人小;上肢与现代人相似,下肢能直立行走。
2.发现地点:北京周口店龙骨山上。
3.生活年代:距今约70万—20万年。
4.生产生活状况:群居生活,共同进行获取食物的劳动;使用打制石器,叫做旧石器时代;会使用天然火,会保存火种。
★学会用火是人类进化史上的里程碑。
5.地位:周口店北京人遗址是迄今所知世界上内涵最丰富、材料最齐全的直立人遗址。
6.发现意义:对于研究古人类进化的历史具有重要的意义;为人类起源的研究提供了可靠的证据。
三、山顶洞人1.生活年代:距今约3万年2.外形特征:脑容量及头骨形态与现代人类接近,已经具有现代人的特征(模样和现代人已基本相同)。
3.生活状况:使用穿孔骨针,已掌握钻孔技术和磨制技术,已有了审美的观念。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一、半坡居民的生活1.距今年代:6000年2.生活地区:黄河流域陕西西安。
3.房屋样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
4.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称新时代)。
5.原始农业(种植作物):粟6.原始畜牧业(饲养牲畜):猪、狗等。
7.原始手工业:制作彩陶(人面鱼纹才陶盆)和乐器(陶埙),会纺织、制衣。
二、河姆渡人的生活1.距今年代:7000年2.生活地区:长江流域浙江余姚。
3.房屋样式:干栏式房屋。
4.生产工具:使用磨制石器(骨耜)。
5.原始农业(种植作物):水稻6.原始畜牧业(饲养牲畜):猪、狗和水牛。
7.原始手工业:制造陶器、玉器和乐器。
三、原始农业的发展1.长江流域是世界最早栽培人工稻的起源地;黄河流域是栽培粟的最早起源地。
2.原始农业起源于中国黄河、长江、淮河等流域。
七年级上册历史纲要
七年级上册历史纲要
人类的起源和演化
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
农业的兴起和定居生活的开始
早期农业文明的发展
三代人物的活动及其对社会的贡献
商朝的政治制度和经济状况
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社会组织
各国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儒、道、墨等诸子百家的学说
秦国的崛起和统一中国
重要的历史事件和皇帝
社会制度的演变和思想文化的发展
鸦片战争及其后果
近代化运动和革命斗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现代化建设
丝绸之路的开通与发展
文化、经济、宗教等方面的交流与影响
希腊罗马神话故事
唐诗宋词等中外文学名著
中华文化的特点和发展历程中外传统文化的交流与影响
近代中国的发展历程
世界历史的重要事件和影响
培养审史辨证的思维能力加深对历史的理解和尊重
希望这份文档对你有帮助!希望这份文档对你有帮助!。
历史七级上册主体知识纲要
七年级上册《主体知识纲要》◆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1课中国远古人类一、人类的起源距今至少已有300多万年的历史。
人类是从一种古猿进化而来的。
二、目前所知,生存年代最早的是170万年前的元谋人,遗留人类化石残骸最多的是北京人。
北京人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北京人能直立行走,懂得使用火,学会把石快打制成简易的工具。
使用打制石器的时代,考古学上称“旧石器时代”。
三、劳动在从猿到人进化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第2课原始农耕文化一、半坡聚落(黄河中下游流域), 距今约8000多年,是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
半坡聚落种植粟。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之一。
人们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是陶器。
二、河姆渡聚落(长江下游流域),是南方农耕文化的代表。
河姆渡聚落种植水稻,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之一。
河姆渡人饲养猪、狗等家畜,掌握一定原始的纺织技术。
三、当时,南、北方的先民都已会制作磨制石器和陶器。
考古学上称使用磨制石器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
四、北方先民居住的房屋结构是半地穴式。
南方先民居住的房屋结构是干栏式。
第3课中华民族的祖先一、相传5000年前,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生活于黄河流域,后结成联盟,于涿鹿之野打败蚩尤。
二、炎帝和黄帝后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4课从“公天下”到“家天下”一、相传黄帝之后,黄河流域出现了三位德才兼备的部落联盟首领:尧、舜、禹。
他们以原始民主方式推举首领,史称“禅让”。
二、尧舜时期,黄河流域经常发生水灾。
禹采取“疏”的办法,降服了洪水,史称“大禹治水”。
三、禹死后,禹的儿子启夺取权位,建立夏朝。
从此,王位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家天下”代替了“公天下”。
第5课夏商周时代的社会一、夏、商、周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朝代,史称“上古三代”,起于公元前21世纪前期,止于公元前771年西周灭亡。
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是夏朝。
而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出土文字证实的王朝。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纲
七年级上册历史大纲一、目标与导入 (100字左右)历史学科是培养学生历史意识和历史文化素养的重要学科。
本学期的历史教学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史展开,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内容、发展脉络以及历史事件的演变。
通过本课程的研究,学生将培养对历史问题的分析思考能力,并增强对中华文明的认同感。
二、主要内容 (400字左右)1.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 (80字左右)- 研究范围:新石器时代至尧舜禅让之间- 研究重点:史前文明的产生、农业的兴起、原始社会的形成与发展- 研究目标:了解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发展过程,认识古代社会的基本特征和制度。
2. 第二单元:商、周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80字左右)- 研究范围:商朝至西周早期- 研究重点:商周政治变迁、商业经济的兴起、青铜文化的发展- 研究目标:了解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认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以及青铜器的制作与运用。
3. 第三单元:春秋战国时期 (80字左右)- 研究范围:春秋至战国时期- 研究重点:诸侯争霸、思想文化的兴起、列国纷争- 研究目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政治格局、思想文化的传播与影响,认识诸侯国之间的关系和形成的原因。
4. 第四单元:秦汉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 (80字左右)- 研究范围:秦至汉初- 研究重点:秦朝的建立与统一、汉朝的政治制度、经济繁荣和科技发展- 研究目标:了解秦汉时期的政治制度变迁、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认识中央集权制度的特点。
三、研究要求与评价 (200字左右)1. 研究要求:- 利用教科书和其他资料,深入研究历史知识,充实自己的历史素养。
- 参与课堂讨论、小组合作和研究性研究,培养历史思维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 完成作业、练和小组项目,提高历史素养和写作能力。
2. 研究评价:在本学期的历史研究中,将采用综合评价的方式,包括平时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项目和期末考试。
其中:- 平时成绩占比30%,包括参与度、课堂表现和课堂练。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一、引言本课程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培养其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提高其历史意识和素养。
通过学习,学生将能够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形成正确的历史观念,为其今后学习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历史背景本课程将以中国古代历史为重点,包括以下几个时期:1. 夏商周时期(约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771年):介绍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经济发展和文化成就。
2.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公元220年):介绍这一时期的政治制度、修建万里长城、开凿灵渠等历史事件,以及儒家文化的发展。
3. 三国到唐朝时期(214年-907年):介绍这一时期的三国鼎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繁荣和隋唐盛世。
4. 宋元明清时期(960年-1840年):介绍这一时期的经济、文化和政治变革。
三、课程目标1. 知识目标:学生能够掌握上述历史时期的基本史实、重要事件、人物和时间线。
2. 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历史材料,分析历史事件的原因、过程和影响,培养其历史意识和素养。
3. 态度目标:激发学生对历史的兴趣和尊重,培养其正确的历史观念和爱国精神。
四、授课策略本课程将采用以下授课策略:1. 案例分析:通过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剖析,帮助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提高其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课堂讨论:鼓励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和看法,促进其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 文献回顾:引导学生阅读古代文献,培养其对古代文化的兴趣和理解。
五、评估方法本课程的评估将采用以下方法:1. 作业:定期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完成关于历史事件、人物和时间的简答题和小论文,以检查学生对课堂知识的掌握情况。
2. 测验:定期进行课堂测验,以了解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3. 考试:学期末进行开卷考试,涵盖本学期所学全部内容,以评估学生对中国古代历史和文化的整体掌握情况。
六、课程资源本课程将需要以下资源:1. 教室:提供宽敞明亮的教室,以供学生听课、讨论和阅读。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概述
本文档旨在概述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的课程内容和研究目标。
1.课程目标
了解和掌握世界历史的基本知识和概念
培养学生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和思考能力
提高学生的历史观察和分析的能力
2.教材结构
共分为X个单元,每个单元包含若干章节
每个章节涵盖了一个特定的历史主题
3.教学内容
单元1:古代文明
章节1:人类起源和早期文明
章节2:古埃及文明
章节3:古希腊罗马文明
单元2:中世纪的伟大文明
章节1:拜占庭文明
章节2:伊斯兰文明
章节3:中国古代文明
单元3:非洲和美洲文明的兴起
章节1:非洲的各大文明
章节2:美洲的古代文明
4.研究方法
阅读教材文字材料,并理解其中的重要概念
观看图表、地图和多媒体资源,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组活动,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合作能力完成作业和考试,巩固所学知识和技能
5.评估方式
平时考核: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小组合作等
单元测试:对每个单元的知识和理解进行检验
总结性评估:结合全年研究成果进行综合评估
6.教学资源
教材: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多媒体资源:图表、地图、图片和视频等
辅助教材:参考书、题集等
7.注意事项
学生应按时完成作业和阅读任务
学生应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活动
学生应做好笔记,及时复和整理知识点
以上是《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的内容概述。
旨在帮助学生了解课程目标、内容安排和学习方法,以便更好地学习历史知识。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课程纲要一、课程简介历史课程是中学阶段的必修课程之一,旨在通过学习历史知识,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国家意识和文化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综合素质。
七年级历史课程主要围绕中国古代历史展开,包括古代文明的形成、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等方面内容。
二、课程目标1.了解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掌握古代文化的基本特点和重要成就;2.了解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过程,认识到政治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3.了解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特点和发展状况,认识到经济对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4.了解中国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和社会制度,认识到社会制度对社会发展的影响;5.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和影响,培养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三、课程内容1.第一单元:中华古代文明本单元主要介绍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包括黄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中华民族的起源和迁徙、中国古代的文字和发明等内容。
2.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本单元主要介绍夏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演变过程,包括夏朝的建立、商朝的兴衰、周朝的分封制度等内容。
3.第三单元: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社会的经济状况,包括农业的发展、手工业的兴起、商业的发展等内容。
4.第四单元: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社会的组织结构,包括封建制度的形成、各级贵族的职责和地位、农民的生活和地位等内容。
5.第五单元: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本单元主要介绍古代中国的文化传承,包括儒家思想的兴起、诗经的创作、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等内容。
四、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向学生传授历史知识和相关概念,帮助学生建立起系统的历史框架。
2.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合作精神。
3.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参观历史遗址、博物馆等,亲身体验历史文化,并开展相关实践活动,深化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
五、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测验、作业和小组讨论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纲要
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纲要一、中华文明的起源1.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元谋人地点:云南省元谋县时间:距今170万年.地位:我国境内已知最早的人类.工具:已经会造工具和知道用火.(2)北京人(图片)地点:北京市周口店时间:距今70万年到20万年地位:——工具:手脚分工明显,能制造和适用工具。
*已经会适用天然火,还会保留火种。
结果:形成早期的原始社会。
(3)山顶洞人(图片)地点:北京市周口店龙骨山时间:一万八千年前地位:工具:磨光和转孔技术。
*已经会人工取火。
已用骨针缝制衣服。
结果:由血缘关系结合成氏族。
2. 原始的农耕社会(1)河姆渡原始居民时间:距今七千多年地点:长江流域(浙江余姚)工具:磨制石器,耒耜耕种,*种植水稻(世界最早)。
住房:干栏式房屋。
定居生活。
挖掘水井. (住房图片)(2)半坡原始居民时间:距今五六千年。
地点:黄河流域(陕西西安)工具:普遍使用磨制石器。
*种植粟(世界最早)。
饲养猪狗等动物。
住房:半地穴式房屋。
有灶炕。
(住房图片)(3)大汶口原始居民时间:距今四五千年地点:山东大汶口工具:——黑陶、白陶结果:私有财产和贫富差距出现。
3.华夏之祖(1)华夏族黄帝联合炎帝,在涿鹿打败东方的蚩尤,形成华夏族。
(2)“人文初祖”黄帝:造宫殿、衣裳、挖井、发明舟车。
嫘祖:养蚕。
仓颉:造字。
伶伦:发明乐谱。
(3)尧舜禹的禅让制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夏朝—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
原始社会结束,奴隶社会开始。
二、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1、夏、商、西周的兴亡(1)夏的兴衰建立:禹后,启继承父位,“公天下”变成“家天下”。
影响:夏的建立,标志着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
内容:都城相传阳城,统治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性质:夏朝的国家机构是奴隶阶级压迫平民和奴隶的工具。
亡君:桀——酒池肉林、同归于尽的太阳(2)商的兴衰建立:公元前1600年,汤灭夏。
——重用伊尹迁都:因为水患和政治动荡,盘庚迁都殷。
——殷朝亡君:纣——炮烙之刑。
七历 课程纲要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课程纲要学校名称:巩义市芝田镇一中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教学材料:中华书局出版社《七年级上册历史》授课时间:25课时左右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一、指导思想在新课标理论的指导下,以学校教导处工作计划为指导,高效地完成本学科教学目标。
积极参加教科研活动,努力使教学水平,业务能力有更大的提高。
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和初步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二、教材内容与章节(一)、本学期的教学内容,共计三单元,25节: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第三单元《大一统国家的建立》,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二)、教学目标和要求1.深化对《历史教学大纲》及现行教材的理解,提高教学质量。
抓好课堂45分钟的效率,在教学中贯彻“全面性、系统性、准确性、综合性、科学性、巩固性”的原则。
要做到精讲精练,概念清楚明白,条理清楚,重点突出,难点讲清,切、实做到落实"三基",打好基础,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
2.抓好后进生的个别辅导工作,从端正其学习态度,积极参与课堂的读、思、练活动,使其成绩在原有基础上更进一步。
3.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核心,积极探索教学形式和途径的多样化,丰富历史课堂内容。
4.注重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和现代化。
积极运用幻灯、投影、录音、录像、影片,模型多媒体,网络等进行辅助性教学。
(三)、学生分析:学生从小学升入七年级,表现为:好奇、好动、上进心强、学习的积极性高;但是不会听讲和自学、学习习惯差。
许多学生不重视历史课的学习。
虽然绝大部分学生上课时能围绕着老师思路转,但仍有学生回答问题跑调。
由于学习态度不端正,习惯又较差,认识又不足,故要达到100%的合格率目标较难,整体看来不愿读书及低智力者大有人在。
所以从起始年级就要抓课堂常规管理、学习习惯的培养,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行为,在教学中必须加大力度备好课,做好每一个课件,及时巩固消化,力求每一节课都能有实际成效。
七年级历史上 课程纲要最新版
5、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客观分析历史现象能力
6、培养学生使用历史地图、解决材料解析、专题总结等方面的能力。
7、学会收集和整理资料,表述观点,用自己的话解释历史。在学习过程中掌握本学科的一些基本的学习方法,并对历史学习表现出足够的兴趣,对中华文明现出认同感。
课程内容
《“伐无道,诛暴秦”》1
《大统一的汉朝》1
《两汉经济的发展》1
《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1
《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1
《昌盛的秦汉文化(一)》1
《昌盛的秦汉文化(二)》1
第四单元: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三国鼎立》1
《江南地区的开发》1
《北方民族大融合》1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1
《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1
课时安排
第一单元:中华文明的起源
《祖国境内的远古居民》1
《原始的农耕生活》1
《华夏之祖》1
第二单元:国家的产生和社会的变革
《夏、商、西周的兴亡》1
《灿烂的青铜文明》1
《秋战国的纷争》1
《大变革的时代》1
《中华文化的勃兴(一)》1
《中华文化的勃兴(二)》1
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建立
《“秦王扫六合”》1
课程实施
㈠教学方式
1.创设情境,知识以问题的形式出现,激发学生动机。
2、对学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精解,指导学生进行课内练习
3、及时小结,让学生全面回顾和复习所学过的内容。
㈡学习方式
1、利用导学案引导学生自学,
2、通过组内讨论交流解决问题
3、小组总结回顾学习成果
课程评价
(一)学生数学学习过程的评价
⒈课堂上通过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及时反馈学习信息。
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七年级历史上册课程类型: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授课教师:授课课时: 22课时授课对象:七年级全体学生课程目标1.知道我国境内的生活的远古居民、国家产生的产生和社会变革,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
2.了解我国古代文化的特点及所取的成就,学习思想家、文学家、科学家们的优秀口碑,知道我国中华文明是由各民族共同创造的。
3.知道秦始皇、汉武帝等人的主要事迹,客观公正地评价历史人物,掌握评价历史人物的基本方法。
学习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正确认识改革与发展的关系。
4.知道王朝和政权的更替,分析王朝和政权更替的原因,知道民心向背对王朝兴衰的影响。
5.知道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情况,了解我国古代各民族之间的关系。
识读相关的历史地图,正确计算历史年代。
七年级历史上学期课程内容及课时安排·课程实施1.课程资源(1)教材:《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人民教育出版社)。
(2)教学模式:范例导学,自主提升教学模式。
(3)活动资源:图书资料、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信息、口头信息以及稿纸、学习园地等。
(4)单元测试:根据《课程标准》编制单元测验试题,个别内容相近的单元可以合并。
2.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历史学科所具有的独特性质,使其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
这些资源包括文字资料、影视资料、历史文物、历史遗址遗迹等,可通过文化机构、传播媒体、学校、社区、参观访问和网络等多种渠道获得。
3.学习方法(1)充分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教材、视频、歌曲、网络资源学习。
(2)收集老照片、老物件,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历史遗迹遗址等,增强学习历史的直观性。
(3)举办故事会、读书会,观看相关历史影片和电视剧。
(4)对历史知识进行归类,让学生学会历史学习的方法。
·课程评价1.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权重:40%)(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的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课程纲要
课程类型:九年义务教育历史必修
教材版本:人民教育出版社
授课课时:25课学时
授课教师:王霞
授课学校:郑州外国语中学
授课对象:七年级学生
第一部分:课程总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能够叙述人类历史发展的四个重要时期;知道并掌握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
2.能力与方法目标:通过对中国历史(史前——南北朝时期)的学习,能够初步识读历史图表,养成左图右书的历史学习方法;通过对课本补充材料的研读,初步理解并学会论从史出,理解历史学习的严谨性和实证性;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培养学习历史的兴起,能够阅读普及型的历史读物。
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学期的学习,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的认同感。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
1.概述
一百多万年前,中华大地上就有人类活动。
考古学发现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为研究中国古人类提供了可靠的依据。
中华文明诞生于考古学上的新石器时代。
中国是世界上原始农业产生最早的地区之一。
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朝建立。
迄今发现有文字记载的历史从商朝开始。
商朝的青铜冶炼技术和甲骨文代表了早期中华文明的辉煌成就。
西周取代商朝后分封诸侯,对疆域的控制更加稳固。
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阶段。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分封制度渐趋瓦解。
战国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推广,促进了农业发展。
备诸侯国的变法推动了社会进步,思想文化出现了“百家争鸣”的繁荣局面。
秦始皇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朝,创立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国家体制。
秦朝因暴政短命而亡,但它的一些制度对以后历代王朝具有深远影响。
继起的西汉王朝在汉武帝时国力达到鼎盛,是当时世界上的大国。
东汉的版图大致
与西汉相当,但政局较为混乱。
三国两晋南北朝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北方少数民族大量内迁,推动了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此时,农业技术不断进步,中医学已形成系统的理论和独特的治疗方法,天文学、数学也都取得了重要成就。
2.课标要求
(1)史前时期
·知道北京人的特征,了解北京人发现的意义。
知道化石是研究人类起源的主要征据。
·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和原始农业的产生。
知道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
·知道炎帝、黄帝的传说故事,了解传说与神话中的历史信息。
(2)夏商周时期
·知道夏朝的建立标志着国家的产生,知道夏、商、周三代的更替,了解西周的分封制及其作用。
·了解青铜工艺的成就,知道甲骨文是已知最早的汉字。
·知道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了解过一时期的社会变化。
·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
·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知道老子和孔子,初步理解“百家争鸣”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3)秦汉时期
·知道秦始皇和秦统一中国,了解秦代的中央集权制度和统一措施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
·知道秦的暴政和陈胜、吴广起义,知道秦朝的灭亡和西汉的建立。
·了解“文景之治”,知道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通过“丝绸之路”的开通,了解丝绸之路在中外交流中的作用。
·了解东汉的建立,知道东汉外戚外成、宦官专权造成的社会动荡;知道佛教的传入和道教的产生。
·知道司马迁和《史记》;知道造纸术的发明对传播文化的作用;讲述张仲景和华佗的故事。
(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知道赤壁之战和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知道两晋南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
通过北魏孝文帝改革,初步理解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知道祖冲之的数学成就,初步认识书法艺术。
了解北方农业技术的成熟和农历。
第三部分:课程教学安排
1.课时安排
开学第一课:如何上好历史课1课时
第一单元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3课时)
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课时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课时
第3课远古的传说1课时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于社会变革(5课时)
第4课早期国家的产生和发展1课时
第5课青铜器与甲骨文1课时
第6课动荡的春秋时期1课时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课时
第8课百家争鸣1课时
第三单元秦汉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8课时)
第9课秦统一中国1课时
第10课秦末农民大起义1课时
期中考试备考1课时
第11课西汉建立和“文景之治”1课时
第12课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1课时
第13课东汉的兴亡1课时
第14课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1课时
第15课西汉的科技和文化1课时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7课时)
第16课三国鼎立1课时
第17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1课时
第18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1课时
第19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课时
第20课魏晋南北朝的科技与文化1课时
期末考试备考2课时
第21课活动课及假期安排1课时
2.课程实施
(1)坚持道德课堂下的教学模式,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老师的主导作用;
(2)做好校本作业的使用、批改、讲评事宜;
(3)做好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4)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材料研读能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
(5)充分发挥教研组的力量,多研讨、多交流,齐头并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