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ac94d069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83.png)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范文《文艺心理学》是美国心理学家莱瑟·奥格登(Leslie A. Ogden)所著的一本心理学专著,通过探讨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艺术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独特的理论框架。
在《文艺心理学》一书中,奥格登首先介绍了艺术的概念及其对心理健康的作用。
她认为,艺术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思想的方式,通过与艺术品的互动,人们可以获得身心愉悦、情感宣泄、自我认同等满足感。
此外,艺术还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促进人际交往,增强心理弹性。
接下来,奥格登探讨了不同艺术形式对人们心理的影响。
她分析了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中的心理机制,指出了它们对情绪、认知和行为的影响。
例如,文学作品可以通过角色塑造、情节编排等手段引起读者的共情和情感体验,帮助读者洞察自己和他人的情感需求;电影可以通过视觉、音效等元素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和身临其境的感受;音乐可以通过节奏、旋律等元素调节人们的情绪和心理状态。
在进一步探讨艺术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时,奥格登提出了自己的理论框架。
“文艺心理学”指的是一种基于艺术的治疗方法,通过与艺术品的互动和创作,帮助个体解决心理问题、提升心理健康。
她认为,艺术创作能够提供情感表达和情感调节的渠道,帮助个体处理情绪困扰、解决心理冲突;同时,通过参与艺术创作,个体能够建立自我认同和自我肯定,增强心理弹性和抗逆能力。
在结尾部分,奥格登总结了文艺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并提出了未来研究的方向。
她呼吁心理学家们在实践中采用文艺心理学的方法,通过艺术创作活动来改善心理健康,同时也呼吁各个领域的艺术家们更加关注心理健康问题,创作具有积极意义的艺术品。
阅读完《文艺心理学》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
这本书以心理学的视角探讨了文艺对人们心理的影响,揭示了艺术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套新的理论框架。
我从中学到了很多有关艺术和心理健康的知识,并对如何通过艺术来改善心理健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5篇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5篇](https://img.taocdn.com/s3/m/8ad42adfbb0d4a7302768e9951e79b8968026832.png)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5篇心理学一方面尝试用大脑运作来解释个体基本的行为与心理机能,同时,心理学也尝试解释个体心理机能在社会行为与社会动力中的角色,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供大家参考。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1在《管理心理学》中,我学习了“人的从众行为”,我想既然人有从众行为,那么由人组成的企业同样也具有从众行为。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非理性的企业从众性行为正破坏着我们并不富足的改革积累。
为什么在中国的企业界、企业之中会有这种从众性现象?一个人的行为是受很多方面制约的,但主要归纳来看一是受外部环境的制约,二是受自身思维的影响。
就正如一个人的跑步行为,只有当他有了跑步这个想法(内部因素),而且至少有一个能跑步的地方(外部因素),他的才能实施跑步这个行为。
如果他自己没有要跑步这个想法,就算有再好的跑道在面前,他也是不可能跑的。
如果他在水中,就算他再想跑,他也是不能够跑,而只能够游。
同理,一个企业的从众性行为也是多方面影响的结果,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一、利润空间比较大如果有某种产品在市场上毫无利润可言,我想是不会有企业愿意生产的。
正是有利可图,有暴利可图,才使众多的企业盲目地争相进入。
先进入的企业由于获得了暴利而极速膨胀,这种"模范"的影响导致更多的企业急于进入,形成另一轮的多米诺骨牌效应。
可以说,高额的利润是产生从众性行为的最根本的原因。
二、进入壁垒比较低进入壁垒包含两方面:一是技术方面的壁垒,二是资金方面的壁垒。
也就是说某个行业有从众性行为的发生那么该行业进入所需要的资金肯定不多,其产品的技术含量也一定不高。
三、市场机制不健全市场运行机制的不健全必然要导致竞争的无序,而这种无序又会成为企业从众性行为的催化剂。
大家都想乘乱捞一把,在里面的想多捞些,还没进去而看着眼红的拼命往里挤。
市场不能进行有效的调控,就像一群人(企业),得了一种病(从众性行为),医生(市场机制)却不知道该怎么医治(约束,调控),传染的人越来越多。
文艺心理学读书心得
![文艺心理学读书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03f5139aaff8941ea76e58fafab069dc51224706.png)
文艺心理学读书心得最近读了一本关于文艺心理学的书籍,让我对文艺作品的创作和欣赏有了全新的认识和感悟。
文艺心理学,顾名思义,是研究文艺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它试图揭示艺术家在创作时的内心世界,以及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的心理反应。
通过对这一领域的探索,我们能够更加深入地理解文艺作品的内涵和价值。
在书中,作者首先阐述了文艺创作的心理动机。
原来,艺术家们进行创作并非仅仅出于偶然或一时的冲动,而是有着多种深层次的心理需求。
有的是为了表达内心积压已久的情感,通过艺术的形式得以宣泄;有的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展现独特的创造力和才华;还有的是为了与外界建立联系,传递自己的思想和观念。
这些动机相互交织,共同驱使着艺术家们投身于创作之中。
书中还详细探讨了想象在文艺创作中的重要作用。
想象是艺术家们打破现实束缚,创造出独特艺术形象的关键。
它让艺术家能够将不同的元素组合、变形,创造出全新的、富有感染力的作品。
比如,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可以凭借想象构建出一个虚幻的世界,让读者沉浸其中;在绘画中,画家能够运用想象将现实中的景物进行夸张、抽象的处理,传达出独特的情感和思想。
在阅读关于文艺欣赏的部分时,我了解到读者或观众在欣赏作品时并非是被动地接受,而是积极地参与其中。
我们会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文化背景和情感状态对作品进行解读和感受。
同一部作品,在不同的人眼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理解和体验。
这让我明白了为什么对于一些经典的文艺作品,会存在着各种各样的解读和评论。
此外,书中还提到了情感在文艺活动中的核心地位。
无论是创作还是欣赏,情感都是贯穿始终的重要因素。
艺术家通过作品表达自己的情感,而欣赏者则在作品中寻找情感的共鸣。
一部能够打动人心的作品,往往是因为它能够触碰到人们内心深处最柔软的部分,引发强烈的情感反应。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也开始反思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对文艺作品的感受和理解。
以前,我可能只是简单地从表面去欣赏一部电影、一本小说或者一幅画,而没有深入思考背后的创作心理和自己的欣赏心理。
文艺心理学的观后感
![文艺心理学的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3770c16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6f.png)
文艺心理学的观后感《文艺心理学观后感篇一》看了文艺心理学相关的内容后,我就像一个在知识迷宫里乱撞的小老鼠,一会儿觉得自己懂了,一会儿又觉得啥也没明白。
文艺心理学这东西啊,就像是一个神秘的魔法盒。
里面装着创作者的各种小心思和读者、观众们千奇百怪的反应。
我一开始觉得,这无非就是研究文艺作品里的人为什么这么想、这么做呗。
可越看越觉得,嘿,这里面的门道深着呢!就拿看小说来说吧。
以前我看小说就单纯看个热闹,看主角一路打怪升级,就像玩游戏似的,爽就完事儿了。
但是了解了文艺心理学之后,我就开始琢磨了。
那些作者为啥要这么安排情节呢?也许他们就像一个狡猾的猎人,在故事里到处设下陷阱,哦不,是伏笔,等着我们这些读者傻乎乎地掉进去。
比如说《哈利·波特》系列,罗琳阿姨在书里埋下了那么多关于伏地魔灵魂碎片的伏笔,当时读的时候可能就一带而过,可等到后面真相大白的时候,就像突然被人敲了一下脑袋,“哦!原来如此!”这可能就是作者对读者心理的一种巧妙把控吧。
再说说电影。
我记得看《泰坦尼克号》的时候,那杰克和露丝的爱情故事,把我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从文艺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导演卡梅隆就像是一个情感魔术师。
他用那宏大的灾难场景做背景,把爱情放在生死边缘去考验,就像把一颗最珍贵的宝石放在最危险的悬崖边上展示一样。
观众们呢,就像被施了魔法一样,不由自主地被带入到那种生死与共的爱情氛围里。
我们为什么会被感动?可能是因为我们内心深处都渴望有那样纯粹而伟大的爱情,导演就是抓住了我们这种心理,才拍出了这样的经典。
不过我也有点疑惑,文艺心理学研究的这些东西,真的能完全解释文艺作品吗?我觉得也许不能。
毕竟艺术这东西,有点像天上的云,变幻莫测。
有时候创作者自己可能都不太清楚自己为啥要这么创作,也许就是一时的灵感爆发。
就像我自己有时候写点小文章,写的时候脑子一热,哪管什么心理学原理啊。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文艺心理学确实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去看待文艺作品。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56f0f14a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d7.png)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是一本结合了文学与心理学的书籍,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心理学理论和现象。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启发,感受到了文学和心理学的交叉点和互补性。
这本书首先介绍了文学和心理学的发展历程,从中发现了两者的相似点和关联性。
接着,书中详细地论述了文艺作品中的人物塑造、情感描写、叙事手法等方面,探索了这些元素背后的心理学原理和现象。
其中我最喜欢的章节是关于梦境和幻想的部分。
作者通过对几个文学作品的分析,深入理解了梦境和幻想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我记得书中讲到的“天平之梦”这个故事,它讲述了一个年轻人在自己的梦中看到了自己的“天平之魂”,并通过这个梦境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
通过这个故事,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梦境对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和行为的影响。
此外,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理论和方法,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人格心理学等,通过对这些理论的介绍和应用,使得读者对文学作品的解读和理解更加深入和丰富。
总的来说,读完这本书,我深刻地意识到了文学和心理学之间的联系和互补性,更加深入地理解了人类心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产生
了新的视角和感受。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9945d26c850ad02de8041a4.png)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文艺心理学读后感(一)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
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着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
此外,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着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
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
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
到了晚年,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
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
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
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
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
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
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
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
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
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着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
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https://img.taocdn.com/s3/m/b2ea7ede18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f3.png)
文艺心理学学习心得作为一名学习文艺心理学的学生,我深刻意识到这门学科对于我们理解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所包含的心理元素的重要性,同时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认知自我,进而提高自身的情商和智商。
在学习这门学科的过程中,我感受到了很多收获和启示。
首先,在学习文艺心理学的过程中,我们学习到了很多艺术形式所包含的心理元素,如人物塑造、情节处理、心理暗示等。
通过对这些心理元素的分析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一个作品的主旨和文化内涵,从而对文学、电影等艺术形式有更深刻的认识。
同时,我们也能更准确地捕捉到现实生活中的心理现象,如情绪的变化、人际交往等,从而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我和他人。
其次,学习文艺心理学还可以提高我们的情商和智商。
文艺作品在表达情感、表现人物性格、思想状态等方面的表现都非常复杂和深刻,需要我们有一定的情感和思考水平去理解和品味。
而学习文艺心理学不仅能够提高我们的情感水平,更能让我们更好地发挥智商。
如何理解人物情感状态背后的原因、如何分析情节的深层含义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具备一定的分析逻辑和推理能力,这些能力也可以在生活中起到很大的帮助作用。
此外,在文艺心理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还应当注重实践和实践的实现。
因为文艺心理学属于一种实践性的知识形态,需要从实践中得到验证和实现。
例如,我们可以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观察人物的行为举止、语言表达等来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并分析这些心理状态对于人物塑造和情节发展的作用。
我们也可以通过自己创作一些文学作品或影视作品来实际实践所学到的知识,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解决。
这样的实践和实践的实现,可以在必要的时候帮助我们理解知识,并更好地将这些知识应用于日常生活中。
最后,我觉得学习文艺心理学需要持续不断的探索和学习。
因为文艺心理学包含的知识量很大,而且其中的细节和差异也很多,需要我们始终保持好奇心和敬畏之心,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学习和探索。
例如,我们可以通过阅读相关书籍、观看专业视频、参加学术讲座等不同的学习方式,以便更全面和深入地理解这门学科。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cc6cbf2b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04.png)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文艺心理学》是一本由美国心理学家马丁·C·霍夫曼所著的心理学著作。
这本书以文学、电影、绘画等文艺作品为切入点,探讨了人类心理活动的各种表现形式。
在读完这本书后,我深受启发,对文艺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了文艺作品对人类心理活动的深刻影响。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分析,书中指出了文学作品对人们情感、思维、行为等方面的影响。
比如,一部小说中的主人公的内心矛盾和挣扎会引起读者的共鸣,使他们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情感共鸣,从而对自己的情感状态有所反思。
这种情感共鸣不仅可以帮助人们理解自己的情感体验,还可以促使人们对自己的情感状态进行调整和改善。
因此,文学作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人们的心理活动,对人们的心理健康起到积极的作用。
其次,书中还提到了文艺作品对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通过对电影、绘画等艺术作品的分析,书中指出了这些作品对人们认知和思维方式的塑造作用。
比如,一部电影的叙事结构和镜头语言会影响观众对故事情节的理解,从而影响他们对现实世界的认知。
另外,一幅绘画作品的构图和色彩运用也会影响观者的审美体验和思维方式。
因此,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和思维方式,对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最后,这本书还让我认识到了文艺作品对人们行为的影响。
通过对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的分析,书中指出了这些作品对人们行为的调节作用。
比如,一首优美的音乐可以让人们产生愉悦的情感体验,从而调节人们的情绪状态;一场精彩的舞蹈表演可以激发人们的热情和活力,从而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
因此,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和认知方式,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行为表现,对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积极的影响。
通过对《文艺心理学》的阅读,我对文艺和心理学之间的关系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文艺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体验,还可以影响人们的认知方式和行为表现,对人们的心理活动产生深远影响。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7e89828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a8.png)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在阅读金开诚先生的《文艺心理学概论》之后,我仿佛推开了一扇通往艺术与心灵深处的神秘之门。
这本书并非只是对文艺心理现象的简单罗列,而是以深刻的洞察和严谨的分析,引领我们走进了文艺创作与欣赏背后那复杂而迷人的心理世界。
金开诚先生在书中开篇就指出,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艺创作与欣赏过程中心理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
这一界定让我对文艺作品的理解不再仅仅停留在表面的形式和内容上,而是开始关注创作者和欣赏者内心的情感波动、思维模式以及潜意识的作用。
这种视角的转变,使我意识到每一部优秀的文艺作品都不仅仅是艺术技巧的展现,更是作者内心世界的投射和读者情感共鸣的触发点。
在书中,金开诚先生详细阐述了文艺创作过程中的心理动机。
他认为,创作动机的产生往往源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某种需求,可能是自我表达的欲望,也可能是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
这让我想起了许多伟大的作家,他们以笔为剑,抒发对社会不公的愤慨;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中的美好,传递爱与温暖。
比如鲁迅先生,他的作品充满了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和对国民性的深刻反思,其创作动机正是出于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深切关怀。
而这种关怀,正是源于他内心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同时,金开诚先生还深入探讨了灵感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他指出,灵感并非是凭空产生的神秘力量,而是创作者在长期的积累和思考之后,在特定情境下瞬间爆发的思维火花。
这让我明白了,那些看似突如其来的灵感,其实是创作者日积月累的沉淀和思考的结果。
就像诗人在漫步山林时,突然被眼前的美景触动,吟出千古绝句;或是画家在长久的构思之后,于某一刻灵光一闪,完成了一幅传世之作。
然而,灵感的出现只是创作的开端,要将其转化为完整的作品,还需要创作者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和坚持不懈的努力。
在文艺欣赏方面,金开诚先生的观点也让我深受启发。
他认为,欣赏者在欣赏文艺作品时,并非是被动地接受信息,而是积极地参与到作品的再创造中。
欣赏者的个人经历、文化背景、审美趣味等都会影响对作品的理解和感受。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97b928db5ff7ba0d4a7302768e9951e79b89690e.png)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文艺心理学》读后感读完某一作品后,你有什么体会呢?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怎样写读后感才能避免写成“流水账”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文艺心理学》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1美学按学科门类因隶属哲学范畴,重归纳和演绎,有趣的是朱光潜先生触类旁通,重视美的“心理感受”(创造者和观众),向心理学进军,有些像接受美学的部分观点。
值得一提的是,朱光潜这本书要早于尧斯几十年,笔者认为接受美学反对美学的结构主义化的确没错,可是过于主观化的人文主义,难免陷入唯我唯心的泥潭。
毕竟对于“美”,还是有些许普遍性。
可能你喜欢梵高,我喜欢塞尚,但对于例如《蒙娜丽莎》等作品,受众者又有很多,到底是物的本身很美,还是物给我们的感受产生了美感?美学在历史上一度被蒙上了神秘主义色彩。
喜欢朱光潜因为他深入浅出的大家风范,喜欢他不摆架子不故弄玄虚,喜欢他文笔清爽如和风细雨,即使是论及学术的,让人读起来仍觉得如沐春风。
什么是美?估计一千个哈姆雷特有一千种回答,每个人的都会回答出心里最直接的感受。
朱老先生认为,只有美才能拯救人的心灵,这本书从人的心灵来研究美,这不外乎现在我们大谈的内在美和外在美。
美和概念无关,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
排除了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又不考虑事物的抽象共性,只专注它给你的完整形象,这个时候,美才能产生。
这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2写于三十年代的文艺理论书籍。
这才知道现在的文学概论中的许多东西原来也不过来源于它,区别只是现在的文学概论更加晦涩,同样一件事,朱光潜已经说清楚的,现在的.书偏要说不清楚。
对比朱光潜自己的《西方美学史》和他学生的《西方美学史》,只要看上几页,就知道什么叫境界的差异。
只有真的读到一本好书的时候,才会明白为什么会有人把作家称为“老师”——这是一种直觉的冲动(只可惜这个名称现在被用滥了)。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70c67e5f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23.png)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篇一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哎呀妈呀,读了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概论》,我这小心肝儿那叫一个翻腾!这书可真不简单呐!一开始,我可能抱着一种随便瞅瞅的心态,想着说不定能打发点儿时间。
谁知道,看着看着,我就像被啥吸进去了一样。
也许是书里那些对文艺心理的深入剖析,让我觉得自己仿佛钻进了作者的大脑,跟着他一起探索那些神秘莫测的角落。
金开诚老爷子在书里讲的那些东西,有时候真让我有点儿懵圈。
比如说,关于艺术创作中的潜意识,我就在想,这玩意儿真的有那么玄乎?难道艺术家们都是被潜意识牵着鼻子走,然后突然就搞出了惊世之作?也许是吧,可能我这榆木脑袋还没开窍。
不过呢,读着读着,我又觉得好像有点明白了。
就像我们有时候莫名其妙喜欢一首歌,可能就是因为它触动了我们内心深处连自己都不知道的那个小角落。
这是不是就是文艺心理学在起作用呢?书里还提到了审美体验,我觉得这可太有意思了!为啥我们看一幅画、读一首诗会有各种各样的感受?是因为我们每个人的经历、心情都不一样?我觉得吧,这就像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谁也说不准。
总之,读这本书,我是时而迷糊,时而恍然大悟。
我觉得自己就像在知识的海洋里扑腾,有时候能抓住点儿啥,有时候又被浪打得晕头转向。
但这一路,还真挺有趣的!篇二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嘿,朋友们!今天我要和你们唠唠我读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的那些事儿。
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还嘀咕着:“这能有多好玩?”结果,我发现自己大错特错!这书简直就像一个宝藏,越挖越有料。
比如说,书中讲到的情感与文艺创作的关系,这让我不禁想到,那些作家们是不是把自己心里的喜怒哀乐全都一股脑儿地倒在纸上了?也许他们写着写着,自己都被感动得稀里哗啦的。
我就在想,那我自己有时候写点小作文,是不是也是在宣泄情绪呢?还有啊,关于文艺欣赏中的心理距离,这可真是个神奇的概念。
有时候我们看一部电影,明知道是假的,可还是哭得死去活来,这是不是因为我们在心理上拉近了和作品的距离?但有时候,我们又能很冷静地去评价一个作品,这是不是又把距离拉远了?我觉得这太复杂了,真的是让我绞尽脑汁。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e824164657d27284b73f242336c1eb91a373304.png)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文艺心理学》这本书是一本关于文学和艺术如何影响人类心理的书籍。
作者通过深入分析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探讨了它们对人类心理的影响,以及这种影响的机制和原因。
这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文学和艺术的价值和意义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首先,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文学和艺术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是深远而复杂的。
作者通过对不同文学作品和艺术作品的分析,指出了它们对人类情感、思维和行为的影响。
比如,一些文学作品可以唤起人们的同情心和共鸣,让他们更加关注他人的感受和需求;一些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这些影响不仅仅局限于个体层面,还可以扩展到社会层面,对整个社会产生积极的影响。
其次,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文学和艺术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作者指出,文学和艺术作品不仅可以影响人们的情感和情绪,还可以影响他们的认知和行为。
比如,一些文学作品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内心世界,促使他们更加理性地思考和分析问题;一些艺术作品可以激发人们的行动力和创造力,让他们更加积极地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这些影响不仅仅是暂时的,还可以持续地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发展。
最后,这本书让我明白了文学和艺术对人类心理的影响是有其独特的机制和原因的。
作者指出,文学和艺术作品之所以能够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是因为它们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
比如,文学作品可以通过文字的表达和叙述,让人们更加深入地感受和理解作品中所描绘的情感和情境;艺术作品可以通过色彩、形状和线条的表达和构图,让人们更加直观地感受和理解作品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情境。
这种独特的表现形式和表达方式,使得文学和艺术作品能够更加深刻地触动人们的内心,产生更加持久和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这本书让我对文艺心理学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它不仅拓宽了我的学术视野,还让我更加深入地思考了文学和艺术对人类心理的影响。
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更加积极地关注文学和艺术作品,深入地体验它们所带来的情感和思想,以及它们对我的心理和行为的影响。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90543545b8102d276a20029bd64783e09127d9b.png)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篇一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最近读了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概论》,哎呀,这感觉还真是复杂又奇妙!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就犯嘀咕:“这能有意思吗?”也许是我先入为主了,觉得这种学术性的东西肯定枯燥得要命。
可谁能想到,读着读着,我居然被吸引进去了!书里讲的那些关于文艺创作和欣赏过程中的心理活动,就像是为我打开了一扇全新的大门。
比如说,作者提到艺术家在创作时的那种灵感迸发,就好像是脑子里突然“叮”的一下,亮了个灯泡!这比喻也太形象了吧?我就在想,我自己有时候写个小作文,是不是也能算一种小小的创作,是不是也会有那么一瞬间的灵光乍现?可能有,只是我没注意到罢了。
不过,读的过程中我也有疑惑的地方。
比如说,有些理论感觉太抽象了,我得反复琢磨好几遍才能有点明白。
这时候我就会问自己:“是我太笨了,还是这真的不好懂?”也许两者都有点吧。
但不管怎么说,这本书让我对文艺这个东西有了新的认识。
以前觉得文艺就是好看、好听,现在才知道背后还有这么多心理层面的东西在起作用。
我觉得吧,以后再去欣赏一部电影、一幅画或者一本书,我可能就不会只看表面了,会试着去琢磨琢磨作者和自己的心理活动。
你们说,这是不是也算一种进步呢?篇二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读了金开诚的《文艺心理学概论》,我这心里真是五味杂陈啊!一开始,我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翻开的,心想:“这种书能让我读得下去?”结果,嘿,还真被吸引了!书中对于文艺作品创作时的心理剖析,那叫一个深刻!就好像拿着一把手术刀,把作者的内心世界一点点切开给你看。
比如说,讲到艺术家在面对外界压力和自我追求之间的挣扎,那感觉,不就跟咱普通人在生活中面临选择时一样纠结吗?也许,艺术创作就是一场内心的战争,打赢了,作品传世;打输了,可能就默默无闻。
但是,读着读着,我又觉得有点头疼。
那些复杂的理论和术语,让我觉得自己像个在迷雾中迷路的小孩,到处乱撞。
我不禁想:“这到底是在说啥呀?难道是我太没文化了?”可能是我还没修炼到家,理解能力有限。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https://img.taocdn.com/s3/m/364cbd40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65.png)
《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文艺心理学》是2009年04月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朱光潜。
《文艺心理学》是著名美学家朱光潜先生美学研究方面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较早较系统的美学专著之一。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文艺心理学》读书笔记2000字精选五篇(一)1.现在一般人对待文艺理论的研究还有一些轻视,创作者说,我没有你的那些文艺理论,还是能够创作,你有了那些文艺理论却还是不能创作。
欣赏着说,文艺的美妙和神秘是不能用科学的方法分析的,你把它加以科学的方法分析,结果是七宝楼台,拆碎不成片段。
但是文艺理论者会辩护,第一,一切事物都有研究的价值。
第二,研究一门学问除了实用的原因还有好奇心的原因。
第三,对于艺术家和欣赏者还是有一些指导意义的。
2.我原来的兴趣是文学,心理学,哲学,所以,美学就成为我几种学问的联络了。
3.比如你看到梅花,同是一颗梅花,可以引起不同的三种态度,看到梅花,你就想到它的名称,特征,属于的植物门类,这是一种科学态度,看到梅花就想起,可以拿来做买卖,这是实用态度,看到梅花,把它和一切事物的联系斩断,无所为而为地去关照它,赏玩它,这就是美感的态度。
美感的态度就是损学而益道的态度。
4.把流云看成仓狗,就科学态度来说是错觉,就实用态度来说,是荒诞,就审美态度来说,就是形象的直觉。
5.文艺对于人生是一种解脱。
6.物我两忘的结果是物我同一,在美感经验中,我和物的界限完全消灭,我没入大自然,在一块生展,呼吸,震颤。
7.艺术家的超脱和科学家的超脱不一样,艺术家的超脱一方面还要和事物存在切身的关系,科学的态度是纯粹的客观,把自己的情感和成见完全丢开,完全客观,艺术家是主观的情感的活动。
8.艺术家尽管自己不会落到人情世故的圈套里面,但是从来没有一个大艺术家不了解人情世故。
9,距离太远,不可了解,距离太近失去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874d9e96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da.png)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文艺心理学是一门有趣而深刻的学科,通过对文学、电影、音乐等艺术形式的分析和解读,探讨人类的心理及其与艺术的关系。
在阅读了一些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之后,我对文艺心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同时也对自己的内心世界和情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首先,我对文艺心理学的课题和方法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文艺心理学不仅关注艺术作品中的心理元素,更加重要的是将这些元素与人类的心理特征联系起来,深入探讨其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通过阅读文艺心理学的相关论文,我了解到了许多有趣的研究课题,比如从心理学的角度分析文学作品中角色的性格特点,研究电影对观众情绪的影响,以及音乐对人的情感的引发等。
这些研究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艺术作品的理解,也为我们深入了解人类的心理提供了新的途径。
其次,文艺心理学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法也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阅读相关文献的过程中,我深入了解了一些心理学家和艺术家的研究成果和思考方式。
通过他们的研究,我发现即使是同一个艺术作品也会因为观者的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效果。
这是因为每个人在面对艺术作品时,会从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出发进行联想和感受,从而产生独特的心理体验。
这也说明了人类的心理世界是多元、复杂且独特的。
此外,我还被文艺心理学中关于情感和表达的研究深深吸引。
情感是人类心理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艺术作品则是人们表达情感的重要媒介。
通过阅读文艺心理学的相关论文,我了解到艺术对人的情感有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在研究中发现,音乐可以引发人们的情感,不同的音乐风格和音色会诱发不同的情感体验。
电影也能通过画面、剧情、音乐等元素传递出丰富的情感,触动人们的内心。
这些研究结果让我进一步认识到了艺术与情感之间的紧密关系,也使我更加珍惜生活中那些可以给我带来情感共鸣的艺术作品。
通过学习文艺心理学,我认识到了艺术的力量和价值。
艺术能够帮助我们了解自己,发现内心世界的美好和深邃。
它也能激发我们对生活的热情和探索的欲望。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面临压力和焦虑,而艺术作品则提供了一个触动内心、平衡情绪、释放压力的途径。
《文艺心理学》的读后感(2篇)
![《文艺心理学》的读后感(2篇)](https://img.taocdn.com/s3/m/75b8647b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b2.png)
《文艺心理学》的读后感我很喜欢《文艺心理学》这本书,因为它将文学和心理学两个领域结合在一起,给读者带来了全新的阅读体验和思考方式。
这本书首先引导读者通过文学作品去理解和深入挖掘人物的内心世界。
作者通过引用大量文学作品中的片段和情节来说明人物的心理状态和心理变化,让读者能够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情感、矛盾和内心世界。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深深地被这些描写所触动,感受到了文学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把握和表现力。
其次,这本书还介绍了一些心理学的理论和概念,帮助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人物的心理状态。
通过对心理学的解读,我对文学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心理动机有了更加全面和深入的理解。
这不仅使我在阅读文学作品时能够更加敏锐地观察和分析人物,而且也让我对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况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最后,这本书还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处理情绪、压力和人际关系等问题。
我在读完这本书后,尝试了其中的一些方法,发现它们确实对改善我的心理状态和处理困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因此,我觉得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文学作品的解读和分析,更是一本实用的心理学指南。
总之,我认为《文艺心理学》这本书是一本非常有价值和有趣的读物。
它通过将文学和心理学相结合,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些实用的心理学方法和技巧。
我相信,通过阅读这本书,人们可以更加敏锐地观察和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处理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文艺心理学》的读后感(二)读完《文艺心理学》这本书,我深深感受到了文学作品对人们心理的影响力。
这本书通过对文学作品中的角色、情节、主题等进行心理学分析,揭示出了人们在阅读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思考和行为变化。
它不仅提供了对文学作品的独特解读,还探讨了文学作品如何与读者的心理状态相互作用,从而打开了一扇通往心灵深处的大门。
书中作者详细介绍了文艺心理学的理论基础和研究方法,使我更加了解了这门学科的重要性和意义。
2024年文艺心理学读后感
![2024年文艺心理学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ef8b84b6f605cc1755270722192e453610665bf2.png)
2024年文艺心理学读后感尊敬的评委老师:我在2024年读到的《文艺心理学》一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这本书不仅拓宽了我的知识面,而且引发了我对心理学与艺术的深入思考。
在这篇读后感中,我将结合自己的观点和该书的内容,分享我对文艺心理学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书中对于文艺心理学的定义和研究范畴的界定让我对这个领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与艺术作品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它涉及了心理学、艺术、文学等多个领域。
在传统心理学中,对艺术的研究主要是将其作为一个刺激源来考察其对人的心理状态的影响。
而文艺心理学则更加强调艺术作品中所体现的情感、思想与人类心理活动之间的关联。
这种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使文艺心理学得以突破传统心理学的边界,提供了更多角度去理解和解读艺术作品所传递的意义。
其次,书中详细介绍了文艺心理学的研究内容和方法。
文艺心理学既关注艺术作品所呈现出的内在心理活动,又关注个体对艺术作品的主观体验。
通过心理实践和实证研究,文艺心理学试图揭示艺术作品中心理活动的特征和规律。
例如,在阅读文学作品时,我们不仅仅是理解故事情节,更重要的是能够从作品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思维方式。
文艺心理学通过实验方法和心理测量等手段,可以从认知、情感、个体差异等多个维度来探究这种主观体验对个体心理活动的影响。
同时,文艺心理学引发了我对艺术与人类思维的关系的思考。
艺术作品是艺术家创作的产物,它承载了艺术家的思想、情感和对世界的理解。
通过欣赏和解读艺术作品,我们可以感受到艺术家的内心世界,甚至与艺术家进行情感上的共鸣与沟通。
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一种媒介,更是艺术家和观众之间交流的桥梁。
文艺心理学的研究让我更加意识到艺术对于人类思维和情感的重要性,也鼓励我更多地去感受艺术作品中所蕴含的内涵与智慧。
此外,书中还讨论了艺术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经常面临着各种压力和焦虑,而艺术则被视为一种有效的心理调节方式。
通过欣赏音乐、阅读文学作品或者参与艺术创作,我们可以暂时抛开现实世界的困扰,沉浸在艺术作品中,从而获得一种身心放松和情绪解脱的体验。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41f36849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32.png)
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读了《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心里头那叫一个豁然开朗啊!这书就像是夏日里的一阵清风,让人舒畅。
金老先生把深奥的道理讲得透彻明白,好像他就在你身边,跟你拉家常一样。
金老说艺术嘛,就是人心灵的映照。
这话我可太赞同了,就像咱们看个电影,听首歌有时候能感动得掉眼泪,有时候又能笑得前仰后合,这就是艺术触动了咱们心底最真实的情感。
它不是高高在上的东西,而是跟咱们的生活紧密相连,就像呼吸一样自然。
书中还提到了创作的灵感,这灵感啊就像是突然间脑子里亮起的灯泡,一闪一灭的,捉摸不定。
但金老告诉我们,灵感这玩意儿,得靠平时的积累和观察。
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是创作的源泉。
这就跟咱们平时聊天似的,聊着聊着灵感就来了。
再说到欣赏艺术,金老讲得特别实在。
他说欣赏艺术就跟交朋友似的,得慢慢来用心去感受。
一开始可能不懂,但多接触几次,慢慢地就能品出其中的味道。
这就好比喝茶,第一口可能觉得苦,但越喝越能体会到那份甘甜。
总之《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这本书让我对艺术有了新的认识。
它教会了我,艺术并不遥远,它就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只要用心去感受,就能发现它的美好。
读完书我感觉自己像是解锁了一项新技能,看世界的眼光都不一样了,更细腻更有感情了。
这书真是值得一读再读的好书!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读后感(1)读完《金开诚文艺心理学概论》,心里头就像喝了一碗热腾腾的鸡汤,暖和又提神。
这本书就像是个老朋友,在耳边轻声细语,讲着文艺与心理的故事,让人听得入了迷。
金开诚先生笔下的文字,没有高深莫测的理论,全是平易近人的道理。
他把复杂的心理现象,比作日常生活的小事,让人一听就懂。
比如他说起创作的冲动,就像肚子饿了想吃饭,自然得不能再自然。
这种比喻让我不由自主地点头,觉得原来艺术创作也可以这么接地气。
书中提到欣赏艺术,就像是跟艺术家聊天。
这话真说到心坎里去了,每次看画展、听音乐会,那种心灵上的交流,确实像是在跟创作者对话。
这感觉就像是找到了知音,心里的话不用说出口,对方就能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艺心理学》读后感2000字
朱光潜(1897~1986)做为美学家的卓越名声已经持续了半个世纪了,在中国,他是美的化身,是美学老人。
他写的《西方美学史》直到80年代,仍是中国惟一一部系统介绍外国美学史的著作;《谈美》则是为青年人写的,增加他们审美力的通俗读物;《文艺心理学》建立了朱光潜先生的美学体系,在中国,能有自己体系的美学家至今寥若晨星。
此外,朱光潜先生翻译了大量的西方美学著作,如果柏拉图、莱辛、黑格尔、克罗齐、考德威尔这些西方美学大师地下有知,会感谢朱光潜先生辛勤的译介之功的。
这些译作几乎成为不可超越的典范。
朱光潜先生早年留学欧洲,一心沉溺美学研究,遍览群书,博闻强记,很快便成为了康德—克罗齐形式主义美学信徒。
到了晚年,他从头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美学观,修正了自己美学中过分形式化的主张。
朱光潜先生主张人生的艺术化,他认为只有美才可以拯救人的心灵。
但是,他像许多大学问家一样,言行有不一致的地方:他重视了心灵的美却忽视了外在的美。
他穿着古旧的衣服,叼着大烟斗,从烟斗中发出的浓烟在他的银发旁边白皑皑升腾。
这就是他留给人们记忆中的形象。
他藏在眼镜片后边的眼睛永远是沉思的。
就是这位老人,他在87岁高龄仍然用颤抖的手翻译了维柯的《新科学》。
他一生追求着美,传扬着美,最后化为一座桥梁,从他身上,人们既可以回顾美学丰富的过去,也可以展望美学光辉的未来。
《文艺心理学》从心理的角度来研究美。
什么是美呢?这不是一个不用回答的人人都清楚的问题。
比如,鲜艳的花朵往往在人们眼中是美的,但是,我们能说花本身是美的吗?如果花本身是美的,那为什么在我们心里想着别的事情或者烦恼痛苦的时候,我们会不觉得花美呢?可见,花美不美和人的心理状态有直接的关系。
《文艺心理学》就是这么一本从心理的角度出发,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美的书。
它系统介绍了西方现代美学著作,行文如行云流水,飘逸洒脱,是朱光潜先生代表作。
写这本书的每一章,朱先生都要查阅几十部书才敢下笔,但是,读者一点都看不出其艰涩和费力的地方,相反会得到一种开启心智的愉悦。
内容便概
1.美和概念无关,是一种在聚精会神的状态下的心理享受。
就像一个婴儿,父母告诉他面前的物体是一棵松树,他便记住了松树的形象,这个时候,他的头脑中不会出现另外一棵松树的形象,因为,他没有“松树”这个概念,所以也不知道松树的抽象的特点,而只是有一棵松树具体的形象。
此时他获得的知识是“直觉”,等他大了,他会进一步获得“松树”的理性认识。
审美就是这种“直觉”下才产生的心理享受。
我们在欣赏一棵松树的美的时候,脑子里完全被这棵松树的形象所吸引,忘记了周围的一切。
植物学家看到松树,一心关心松树的生活习性,关心它的植物特性,这个时候他是不能进入审美的,因为他持着科学的态度;另一类人,一心只想着把这松树砍回家去会有什么用处,结果,他也没有享受到松树给他的美,因为他持着实用的态度。
排除了实用的和科学的态度,又不考虑事物的抽象共性,只专注它给你的完整形象,这个时候,美才能产生。
这就是物我两忘的境界。
2.审美要有种距离。
莎士比亚写过一部关于夫妻猜疑的悲剧,叫做《奥赛罗》。
假如一个人素来疑心妻子不忠实,受过很大的刺激,一定比寻常人更能了解剧中奥赛罗的痛苦,他本来更应该从此剧中得到审美的享受的,可是正因为他事事都把剧情和自己的身世联系起来,限制了他对全剧其他内容的理解,不能真正达到欣赏。
所以,人必须和美的对象保持一定的距离才能审美。
人们都知道“雾中看花、水中望月”中的花和月比现实中的花与月要美,是因为人们和它们有了距离。
距离太远以至于看不清楚了,也同样达不到审美的效果。
过分
理想化的作品和人们生活离得太远,过于写实的作品又和人们的生活离得太近,都不能产生很好的审美效果。
“不即不离”是艺术的原则。
3.立普斯的移情说。
德国美学家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是美学上一条基本原理。
还举松树的例子。
当我们欣赏松树时,不知不觉达到了物我两忘的境界。
我们一方面把自己心中的高风亮节的气概移注到松,于是松树俨然变成一个人;同时也把松树的苍劲挺拔的情趣吸引于我,于是,自己也俨然变成一棵松树。
这就是移情作用。
大地山河以及风云星斗原来都是死板的东西,我们往往觉得它们有生命,有情感,有动作,这就是移情的结果。
这些例子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屡见不鲜。
比如“天寒犹有傲霜枝”句中的“傲”,“云破月来花弄影”中的“弄”,都是体现着移情作用。
4.谷鲁斯的内模仿说。
立普斯提出移情说后,人们就想知道为什么会在审美的时候有移情作用出现。
后起的研究者认为这是由于人的生理机能造成的。
举个例子,比如说希腊“道芮式”石柱。
占希腊的神庙建筑通常都不用墙,让一排一排的石柱来支撑屋顶的压力。
这种石柱往往很高大,外面刻着凸凹相间的纵直的槽纹。
照物理学说,我们看到石柱时应该觉得它承受重压顺着地心吸力而下垂,但是看“道芮式”石柱,我们却往往觉得它耸立飞腾,现出一种出力抵抗不甘屈挠的气概。
这正是立普斯的移情作用的影响。
但是为什么会发生移情呢?谷鲁斯说,移情作用就是内模仿。
我观赏石柱时暗暗地模仿它的腾起,结果便有了运动的感觉。
这种运动感觉微弱“无定所”,所以外射到石柱身上去。
再比如,一个小孩子在路上看见许多小孩子在戏逐一个同伴,站在旁边观看了几分钟,越看越高兴,最后也跟着他们追逐。
看来这几分钟的旁观就是对于那运动现象的最初步的美感欣赏。
模仿是动物最普遍的冲动。
5.审美离不开联想。
联想的特点是由甲到乙,由乙到丙,完全是偶然的,没有艺术的必然性。
联想的另一个特点是,联想力越丰富的人美的欣赏力也越弱。
尤其音乐,有修养的人一般只注意声音的起承转合,不想到意义,也不发生视觉的幻象。
朱光潜批评了这种漠视联想在审美中的作用的看法。
指出,诗歌是不能丢开联想的,比如伟大的诗人柯勒律治吃完鸦片后睡眼之中写的名诗《忽必烈汗》是一个最好的证明。
《文艺心理学》提出美感经验三段论,是整个《文艺心理学》最具特色的部分。
朱光潜先生承认,美感是一种直觉,它不计功利和实用目的。
但是,他认为不能因此把艺术创作和艺术鉴赏同人生分割开来。
一个瞬间的美感意象总是有几千万年的遗传性及毕生的观察、思索、体验做它的背景。
在美感经验之后,即意象转化为情趣后,又往往在人的整个心灵中回流,扩充人的想象,伸展人的同情,增进人对人情物理的深度认识。
这样在朱光潜先生那里,直觉与联想,艺术与道德的对立消除了,形式美学与道德派美学被熔为一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