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苏轼诗词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诗意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诗意](https://img.taocdn.com/s3/m/5c6429ec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82.png)
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诗意《暮江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衍生注释:1. “暮江吟”:暮,傍晚。
吟,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
这个题目就是诗人傍晚在江边的吟哦。
2. “残阳”:快落山的太阳的光。
这里指夕阳余晖。
3. “瑟瑟”:原意为碧色珍宝,这里形容未受到夕阳照射的江水所呈现的青绿色。
4. “可怜”:可爱。
5. “真珠”:即珍珠。
二、赏析:诗的前两句描绘了傍晚时分,夕阳的余晖柔和地铺洒在江面上,江水一半呈现出青绿色,一半被夕阳映照得红彤彤的景象。
这种描写色彩对比鲜明,“铺”字用得特别精妙,给人一种平缓、轻柔的感觉,好像那阳光是轻轻地铺展在江面上,而不是强烈地照射。
后两句把视线转移到了夜晚,九月初三这个夜晚多么可爱啊,露水像珍珠一样晶莹剔透,月亮弯弯像一张弓。
诗人通过对夜景的描写,尤其是对露珠和月亮的比喻,让整个画面充满了诗意和美感,仿佛把我们带入了那个静谧又美好的江边秋夜。
三、作者介绍: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
他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通俗易懂,他关心民生疾苦,写下了很多反映社会现实的诗作。
同时,他也有不少描绘自然美景、抒发个人情感的诗歌,如这首《暮江吟》就展现了他对自然景色细致入微的观察和独特的审美情趣。
四、运用片段:有一次我和朋友傍晚去河边散步。
看到夕阳的光照在河面上,我就想起了白居易的“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我跟朋友说:“你看这河面的颜色,一半绿一半红,就像白居易诗里写的一样美。
”朋友看了也感叹说:“真的哎,古人可真会观察。
这要是到了晚上,说不定还能看到‘露似真珠月似弓’的景色呢。
”《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一、衍生注释:1. “题西林壁”:题,书写,题写。
西林,西林寺,在江西庐山。
壁,墙壁。
这是诗人把诗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 “横看”:从正面看。
苏轼诗词ppt课件
![苏轼诗词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b46b24b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88f4142.png)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谷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7.江城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3.江城子 密州出猎(宋 苏轼)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这词描绘冬猎盛况,反映了作者关心国家的完整统一、反对敌人入侵的强烈愿望。 上阕写出猎场面,极其壮观,使人有身临其境之感;下阕向朝廷请战,杀敌卫国的豪情壮志跃然纸上。 刚刚四十就自称“老夫”,显然有“时不我待”、“功业未就”的迟暮之感。但是“老夫”并不服老,“牵黄”、“擎苍”勾画出一位赳赳武夫的形象。 “亲射虎,看孙郎”是“看孙郎亲射虎”的倒装,作者苏轼在这里是以历史上的英雄孙权自比。
“鬓微霜”与开端“老夫”照应,“又何妨”表示不服老的精神状态。 “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是“何日遣冯唐持节云中”的倒装。苏轼是因为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而被贬的,所以他拿魏尚自比,也希望朝廷能派人来赦免他的罪名,让他有机会到西北边防抵抗外敌入侵。 “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这几句,显然是把目标瞄准了宋朝西、北方的西夏和辽国。作者在最后为自己勾勒了一个挽弓劲射的英雄形象,英武豪迈,气概不凡。
*3
全国丙卷话题:快乐幸福与思维方式
有很多人在困难面前抬不起头来,更谈不上有快乐可言。他们不会笑对人生,只有自暴自弃,快乐离他们很远。让我们看看苏轼,仕途的坎坷,造就这位伟大的文学家,当他和同伴被贬时,同伴已是痛不欲生,但苏轼却以“一蓑烟雨任平生”的心态笑对人生,这是何等的胸怀!有这种胸怀的人还担心快乐会走吗?有这种胸怀的人必定会有自己的幸福,会在人生的扉页留下光辉的一笔。 ——陕西考生《我的快乐妙方》
(注音版)小学生语文小学阶段必背常考宋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经典古诗文10首
![(注音版)小学生语文小学阶段必背常考宋代大文豪苏轼苏东坡经典古诗文10首](https://img.taocdn.com/s3/m/9a810ae1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20.png)
小学阶段必背:苏轼古诗文10首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主要代表。
1.《海h ǎi 棠t án ɡ》写xi ě物w ù|七q ī言y án 绝ju é句j ù东d ōn ɡ 风f ēn ɡ 袅ni ǎo 袅ni ǎo 泛f àn 崇ch ón ɡ 光ɡu ān ɡ,香xi ān ɡ 雾w ù空k ōn ɡ蒙m én ɡ月yu è转zhu ǎn 廊l án ɡ。
只zh ǐ恐k ǒn ɡ 夜y è 深sh ēn 花hu ā睡shu ì去q ù,故ɡù 烧sh āo 高ɡāo 烛zh ú照zh ào 红h ón ɡ 妆zhu ān ɡ。
2.《饮y ǐn 湖h ú上sh àn ɡ初ch ū晴q ín ɡ后h òu 雨y ǔ》(其q í二èr) 水shu ǐ光ɡu ān ɡ 潋li àn 滟y àn 晴q ín ɡ 方f ān ɡ 好h ǎo ,山sh ān 色s è空k ōn ɡ 蒙m én ɡ 雨y ǔ 亦y ì奇q í。
欲y ù把b ǎ 西x ī 湖h ú 比b ǐ 西x ī子z ǐ,淡d àn 妆zhu ān ɡ 浓n ón ɡ 抹m ǒ 总z ǒn ɡ 相xi ān ɡ 宜y í。
3.《六li ù月yu è二èr 十sh í七q ī日r ì望w àn ɡ湖h ú楼l óu 醉zu ì书sh ū》风f ēn ɡ景j ǐn ɡ|七q ī言y án 绝ju é句j ù 黑h ēi 云y ún 翻f ān 墨m ò未w èi 遮zh ē 山sh ān ,白b ái 雨y ǔ 跳ti ào 珠zh ū 乱lu àn 入r ù 船chu án 。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课件
![部编版必修上册第三单元第9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a326f7469dc5022abea0089.png)
周瑜: 年龄:34 生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对比当中
苏轼: 年龄:47 生活:屡遭不幸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哀叹自我
仰慕英雄 怀古伤己
为什么写周瑜?
苏轼
黄州 惠州 儋州,州州失意
周瑜
情场 官场 战场,场场得意
周瑜应该是一个身材 高大、相貌英俊、带 领部队出生入死的武 将。周瑜理应胯下战 马,身着盔甲,手持 长戟的英雄形象。
赤壁之战实际上是一场以少 胜多,以弱制强的恶战。当 时曹操八十万大军攻打东吴, 周瑜可用兵力仅有三万。三 万敌八十万,可想而知是一 场多么凶险、血腥的战役。 在众人都主张迎合曹操的危 难之时,周瑜能提出用仅有 三万精兵对抗曹军,此等英 雄气概,无人能比。
【思考5】对比阅读
问 题 探 究
(二)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戴复古①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
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②,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
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表达了对周瑜的缅怀敬仰之情,对自己的功业未就的感慨。
美读・体悟情感
作者在充满磨难的人生境遇中,发出了怎样的感叹?
多情应笑我 早生华发
A
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
B
C
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思瑜叹己,老大无成 经历了许多苦难,对人 生的际遇充满了无奈
如何理解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把酒祭月的行为 背后,流露出苏轼什么样的人生态度?
问 题 探 究
旁批鉴赏文中写景的句子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定风波》苏-轼---原文、译文](https://img.taocdn.com/s3/m/f3093c7d580216fc700afdd5.png)
2019新人教版部编本九年级下册语文原文: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作者资料:苏轼(1037~1101)享年64岁,又名苏东坡,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轼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是一首很旷达豪放的词,下面整理了定风波原文及翻译、苏轼定风波赏析及创作背景,大家感兴趣可以看一下!一、定风波原文定风波·三月七日(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定风波翻译三月七日,在沙湖道上赶上了下雨,拿着雨具的仆人先前离开了,同行的人都觉得很狼狈,只有我不这么觉得。
过了一会儿天晴了,就做了这首词。
不用注意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咏长啸着,一边悠然地行走。
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春风微凉,将我的酒意吹醒,寒意初上,山头初晴的斜阳却应时相迎。
回头望一眼走过来遇到风雨的地方,回去吧,对我来说,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
.三、苏轼定风波赏析此词为醉归遇雨抒怀之作。
词人借雨中潇洒徐行之举动,表现了虽处逆境屡遭挫折而不畏惧不颓丧的倔强性格和旷达胸怀。
全词即景生情,语言诙谐。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
酒隐赋第九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酒隐赋第九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6a5badd2e53a580216fcfe9f.png)
……………………………………………………… ………………………………………………………
东坡先生不想在党争惨烈的朝廷内蝇营狗苟,又不愿意真的“小舟从此去,江海渡余生”,能暂 时能让他忘却世事的唯有酒了。“酒隐”乃一座桥梁,左边是庙堂,右边是江湖,有了酒隐,就 可以出入裕如精神逍遥。与东坡相似的,还有唐朝的陆羽,陆羽一生都献给了茶,在茶香氤氲的 高雅的仪式感中,他找到了隐居的美感。
作品赏析
• 诗仙李白曾经惆怅地说自己“酒隐安陆,蹉跎十年”,而苏东坡则是靠酒度过了后半生的磨难, 找到了谪居生涯的桃花源。苏东坡是酿酒大师,也是“酒隐”美学的创造者,他是第一个把 “酒隐”提升到一个境界的人。苏东坡专门写了一篇“酒隐赋”:
• “ 世事悠悠,浮云聚沤。昔日浚壑,今为崇丘。眇万事于一瞬,孰能兼忘而独游?爰有达人, 泛观天地。不择山林,而能避世。引壶觞以自娱,期隐身于一醉。……
• 苏轼以饱满的激情,用接二连三的典故,抒发了隐逸之志。“于是笑蹑糟丘, 揖精立粕。酣羲皇之真味,反太初之至乐。厖若乃池边倒载,瓮下高眠。背后 持锸,杖头挂钱。遇故人而腐胁,逢曲车而流涎。”从这些文字似乎看得出, 东坡已经看破红尘,无比向往隐逸之境。其,好酒,人名之“酒隐君”,名 其庐“酒隐堂”。后来他因名声太大而难以隐居了,遂出来做官。其实,这样 的隐者根本就不是真隐者,其隐逸的目的就是沽名钓誉,沽名钓誉的目的即是 做官。
国学 骈体文
酒隐赋
第九段
北宋 苏 轼
作品赏析
• 《酒隐赋》的写作时间很难确定,苏轼贬官黄州末期《与陈季常》云:“叠辱 手示,并惠果羞,感愧增剧。《酒隐堂诗》,当途中抒思,不敢草草作。公是 大檀越,岂容复换牌也?一笑。”今《苏轼诗集》中没有《酒隐堂诗》,只有 这篇《酒隐赋》。我曾疑酒隐君即陈慥季常,但赋叙谓酒隐君曾“官于合肥郡 之舒城”,苏轼“尝与游”,又与陈季常的事迹不合。从苏轼《与陈季常》大 体可以肯定此赋作于元丰七年(1084年)四月苏轼自黄州贬所量移汝州时。
苏轼《东坡词全文280篇大全集》
![苏轼《东坡词全文280篇大全集》](https://img.taocdn.com/s3/m/28dc061d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68.png)
苏轼《东坡词全文280篇大全集》2021-12-17 19:34颜渊山庄时代变迁,经典之风采不衰;文化演进,传统之魅力更着。
古人有登高怀远之慨,今人有探幽访胜之思。
在印刷装帧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国粹原装书的踪迹愈来愈难寻觅,给倾慕传统的读书人带来了不少惆怅和遗憾。
苏轼(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枯木怪石图卷》等。
1.水龙吟(赠赵晦之吹笛侍儿)楚山修竹如云,异材秀出千林表。
龙须半翦,凤膺微涨,玉肌匀绕。
木落淮南,雨睛云梦,月明风袅。
自中郎不见,桓伊去后,知孤负、秋多少。
闻道岭南太守,后堂深、绿珠娇小。
绮窗学弄,梁州初遍,霓裳未了。
嚼徵含宫,泛商流羽,一声云杪。
为使君洗尽,蛮风瘴雨,作霜天晓。
2.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
![高中语文统编版必修上册9](https://img.taocdn.com/s3/m/cae01301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66.png)
再读词作,思考:周瑜的形象如何?
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 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 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 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俞文豹《吹剑录》
作者简介
• 苏轼(1036——1101),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铁冠道 人,世称苏东坡、苏仙,四 川眉山人,北宋杰出的散文 家,诗人,词人,书画家。
• 他的作品,气势雄浑,感情 奔放,开一代豪放词风,影 响很大。
• 代表作有《江城子·密州出 猎》《念奴娇·赤壁怀古》 《水调歌头》《赤壁赋》。
1.对昔日英雄人物的无限怀念和敬仰之情(对他人) 2.感伤功名未就、壮志难酬(对自己)
词作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态度?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梦:虚幻、短暂,无法控制 —张若虚
• 被贬黄州第三年春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 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 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初到黄,廪入既绝,人口不少,私甚忧之。但痛自 节省,日用不得过百五十。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钱,断 为三十块,挂屋梁上。平旦用画叉挑取一块,即藏去。 钱仍以大竹筒别贮,用不尽以待宾客……
——《答秦太虚书》
周瑜: 年龄:34 婚姻:幸福美满 外表:英俊儒雅 职位:东吴都督 际遇:功成名就
对比
苏轼: 年龄:47 婚姻:发妻先逝 外表:早生华发 职位:团练副使 际遇:功业未就
哲宗元佑元年(1086,即宋哲宗即位),高太后垂帘听政,政局发生
宋
变化,新党失势,旧党当权,苏轼被召还为翰林学士等职。多年的地 方官生涯使苏轼看到了新法的某些良处,并在实际中实施,当旧党要 废除一切新法时,他又挺身而出,主张对新法“参用所长”,因而被 诬为“王安石第二”受到排挤。
课件13:第9课 赤壁赋
![课件13:第9课 赤壁赋](https://img.taocdn.com/s3/m/57844d82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c9.png)
然后作者以明月、江水作比,完成了由悲转喜的过 渡。由此,主客开怀畅饮,兴尽入睡。
3.说说课文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参考答案:《赤壁赋》是一篇游记散文,但作者绝不 是为了记游,而是重在抒情和说理。 文中描绘清风、江水、明月的写景句是:“清风徐 来,水波不兴”“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文中抒情的部分,始终不离开这几处景物描写,这就 是因景而生情。作者正是在看到江上的清风明月之 后,产生了“遗世独立”之情:“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观点争鸣
苏轼才华横溢,诗书琴画无一不精,胸怀大志,满腔热 血,然仕途不顺,命途多舛,一贬再贬,在《赤壁赋》 中流露出了郁闷消极的情绪,但也显出了乐观旷达的 人生态度,你认为被贬的苏轼有着什么样的生活态度? 思路提示一:是消极的。 文中客的回答表现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 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流露出的自己思想的一个 方面,作者慨叹个人渺小,人生短暂,流露出不能改变 自身命运的忧伤和无可奈何。像苏轼这样的人,越是 才华横溢,受挫的悲伤越是浓重,越难以排遣。
写法借鉴
1.构思精湛、缜密 本文抒情脉络清晰、明了,由月夜泛舟的舒畅,
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超脱人生的欢快。整个情绪 的转换由喜转悲再为乐。线索的起伏形成文章的波 澜。作者由游起兴,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文章开始的 写景与作者超然旷达的心境相映成趣,也为下文的抒 情、议论奠定了基础,而哲理的简述,则画龙点睛,道 明本文的主旨,表明了苏轼旷达乐观的处世态度。
文中说理部分也紧紧扣住这几处景物描写,用自然景 物来隐喻哲理,阐发哲理。这就是借物而喻理。如第 三段中“客”关于人生无常的议论,都离不开自然景 物,“羡长江之无穷”一句扣住江水,“抱明月而长 终”一句扣住明月,“托遗响于悲风”一句扣住清风。 这几句表明了“客”虚无消极的人生观,无不借助这 一具体而实在的自然景物表达出来。文章自始至终 以景物为依托,将情、景、理三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231f5ee6c85ec3a87c2c5e1.png)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9课《古诗三首》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暮江吟[唐]白居易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
题西林壁[宋]苏轼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雪梅[宋]卢钺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
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暮mù(暮色、暮年、暮气)吟yín(吟唱、吟诵、呻吟)题tí(题字、题诗、问题)侧cè(侧影、侧门、侧重)峰fēng(峰峦、山峰、顶峰)庐lú(庐山、庐舍、草庐)缘yuán(缘由、缘故、姻缘)降xiáng(降伏、归降、降龙伏虎)阁gé(阁下、阁子、阁楼)费fèi(费事、费解、费时)须xū(必须、须知、须要)逊xùn(逊色、逊位、谦逊)输shū(输血、输入、运输)二、我会认组词瑟sè(瑟瑟、瑟缩、瑟瑟发抖)骚sāo(风骚、牢骚、骚扰)三、多音字似sì(好似)shì(似的)降xiáng(投降)jiàng(降落)四、古诗大意《暮江吟》:一道余辉铺在江面上,阳光照射下,波光粼粼。
江水一半呈现出深深的碧绿,一半呈现出红色。
更让人怜爱的是九月凉露下降的初月夜,滴滴清露就像一粒粒真的珠子一样,一弯新月仿佛是一张精巧的弓。
《题西林壁》:从正面看庐山是连绵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就成了耸立的山峰,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雪梅》:梅花和雪花都认为各自占尽了春色,谁也不肯相让。
这可难坏了诗人,难写评判文章。
梅花虽然没有雪花那样晶莹、洁白,但是雪花却少了梅花的一股幽香。
五、问题归纳1.江水为什么一半是绿色,一半是红色,你看见过这种景象吗?因为太阳接近地平线,江面有一半已经照不到阳光所以半江是绿色,半江是红色,“铺”既写出了夕阳的柔和,又写出了照得面积广大而均匀。
课件12:第9课 赤壁赋
![课件12:第9课 赤壁赋](https://img.taocdn.com/s3/m/e266f864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05.png)
整体感知第一段
本段展示了一种与友人相聚,泛舟江上,畅 饮美酒,咏诗榷文,迎风赏月的舒畅飘逸、超然 物外的境界。
本段的感情色彩以喜悦为主。
第二段 文意探究 可分几层?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两层:①写作者的歌声; ②写客人的箫声。
营造了一种主客之间箫歌互答,悲喜交集的 境界。
体悟情感 第二段的“喜”从何体现,与第一段的“喜”
写曹操不是为了说明他是英雄,重心在“而 今安在哉”这句上,为了突出像他这样的又是诗 人又是英雄的人物最终同归于 “空虚” 的忧思 悲绪上;还有这一段的对比是为了写“悲”,不 是为了写人生短暂。
主题发掘 作者是如何阐发自己的人生感悟的?
以明月、江水作比,说明世上万物和人生,都 既有变的一面,又有不变的一面。从变的角度看, 天地万物就连一眨眼的工夫都不能保持不变;而从 不变的角度看,万物和人类都是永久存在,用不着 羡慕长江的无穷和明月的永不增减,也用不着哀叹 人生的短促。应该轻物质而重精神,执着于自己的 不朽事业,保持平静超然的心态和乐观旷达的情怀。
第三段 内容把握 写了什么?感情色彩如何?
本段的感情变为喜悦。主要写苏子批评客的 观点,阐发了自己的人生感悟。
手法赏析 第三段是怎样将情、景、理结合在一起的?
通过“客曰”,由眼前的“江水”“明月”想 到曹操、周瑜两个英雄人物,是写景;再由他们的 “而今安在哉”,揭示人生短促之“悲”,是议论; 引出曹、周两人,更见己身之渺小,自然生出“哀 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慨,是抒情。
全文感情线索:乐-悲-乐 融情于景,满腔的悲愤寄寓在旷达的风貌之下。
赤 苏壁 轼赋
导入
都说苏轼是一位旷世奇才,你能说说他作为 “奇才”的具体表现吗?
文学奇才:散文家,列入唐宋八大家;北宋最著名 的诗人,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豪放派词风的创 始人,词豪放高亢,自成一家,与辛弃疾并称“苏 辛”。 21岁时,苏轼与弟弟苏辙一起随父离家进 京,第二年兄弟二人都中了进士。当时的文坛领袖 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 出 。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 可喜!可喜!”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 轼。
《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
![《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26cbda433d1ec5da50e2524de518964bcf84d286.png)
《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下文是关于《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一定的帮助:第一篇:《苏轼徙知徐州》苏轼徙知徐州(苏轼)徙知徐州。
河决曹村,泛于梁山泊,溢于南清河,汇于城下,涨不时泄,城将败,富民争出避水。
轼曰:“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吾在是,水决不能败城。
”驱使复入。
轼诣武卫营,呼卒长,曰:“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卒长曰:“太守犹不避涂潦,吾侪小人,当效命。
”率其徒持畚锸以出,筑东南长堤,首起戏马台,尾属于城。
雨日夜不止,城不沉者三版①。
轼庐于其上,过家不入,使官吏分堵②以守,卒全其城。
[注释]①版:古城墙之夹板,中填土石,夯实,垒而成墙。
②堵:古墙体单位,长与高各一丈为一堵。
1、下来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城将败败:倒塌B、轼诣武卫营诣:告诉C、轼庐于其上庐:搭起茅屋D、卒全其城卒:终于2、下列句中的“其”字与“轼庐于其上”的“其”相同的一项是()A、其如土石何B、醉能同其乐C、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 D 、增其旧制3、下来各项中不属于苏轼在“抗水灾”中所做具体事情的一项是()A 稳定民心B 修筑长堤C 日夜巡视D 住守城上4、翻译下列的句子。
(1)富民出,民皆动摇,吾谁与守?【《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2)河将害城,事急矣,虽禁军且为我尽力。
第二篇:《苏轼著名词篇原文及翻译》苏轼著名词篇原文及翻译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时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译诗残月高挂在稀疏的梧桐,滴漏声断了, 人群开始安静。
时常能见幽居人独自往来徘徊,还有那缥渺高飞的孤雁的身影。
它突然惊起又回首匆匆,心里有恨却无人能懂。
它拣遍了寒冷的树枝不肯栖息,却躲到寂寞的沙洲甘愿受苦。
蝶恋花·春景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苏轼徙知徐州》原文及翻译】墙里秋千墙外道。
浊醪有妙理赋第九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
![浊醪有妙理赋第九段赏析【北宋】苏轼骈体文](https://img.taocdn.com/s3/m/17c1105f0c22590103029d5b.png)
东坡自言酒量微浅,少饮辄醉,却乐此不疲,尤喜见人饮酒,是真得酒中趣者也。坡翁嗜酒只是 在为了追求一种境界,因为那种属于微醺的境界,是最可以使得人们的诗意生发的。东坡在《浊 醪有妙理赋》中借酒言道,否定了执著于功名的仕宦人生,表达了超然的情怀。
图片欣赏
作者简介
•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 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 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 州。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 清代乾嘉才子李调元在《赋话》卷三《新话》中说:“宋苏轼《浊醪有妙理赋》云:‘得时行道,我 则师齐相之饮醇;远害全身,我则学徐公之中圣。’穷通皆宜,才是妙理。通篇豪爽,而有隽 致,真率而能细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 此赋句句言酒而实为说道,酒者表像,道者实质。东坡本质实为道家,以儒家进取之心入世济 苍生,但屡遭挫折,故退而求其次:在内心保持高尚的节操,保持主体人格的独立和自由;对 于外部的客观世界则应採取饮酒的那种态度,即随缘自适,顺其自然,既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 污,又不与社会格格不入。随缘自适,顺应自然,这便是本赋所阐述之“妙理”的真谛之所在。
苏东坡词十首全文
![苏东坡词十首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db77e05c0640be1e650e52ea551810a6f524c884.png)
苏东坡词十首全文1、《念奴娇·赤壁怀古》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2、《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苏轼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3、《江城子·密州出猎》宋·苏轼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
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4、《浣溪沙》宋·苏轼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5、《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宋·苏轼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6、《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苏轼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
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
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7、《望江南·超然台作》宋·苏轼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望,半壕春水一城花。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4fc97d6da88271fe910ef12d2af90242a895ab98.png)
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教案及知识点1.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课文原文《念奴娇·赤壁怀古》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翻译长江朝东流去,千百年来,全部才华横溢的英雄豪杰,都被长江滚滚的波浪冲洗掉了。
那旧营垒的西边,人们说:那是三国时周郎大破曹兵的赤壁。
陡峭不平的石壁插入天空,惊人的巨浪拍打着江岸,卷起千堆雪似的层层浪花。
祖国的江山啊,那一时期该有多少英雄豪杰!遥想当年周公瑾,小乔刚刚嫁了过来,周公瑾姿势雄峻。
手里拿着羽毛扇,头上戴着青丝帛的头巾,谈笑之间,曹操的很多战船在浓烟烈火中烧成灰烬。
神游于故国(三国)战场,该笑我太多愁伤感了,以致过早地生出白发。
人的一生就象做了一场大梦,还是把一杯酒献给江上的明月,和我同饮共醉吧!2.部编版高一上册语文第九课《念奴娇·赤壁怀古》教案教学目标学问目标: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思想,了解词的写作背景。
力量目标:1、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恢宏开阔的意境。
2、学习品析,感受词人壮志难酬的心怀。
情意目标:理解词人简单的心情,丰富学生的情感世界教学重点:1、情与景的自然结合2、诵读本词诵读吟咏,感受诗词意境。
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
教学难点:情与景的自然结合教学方法:谈话法争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由林语堂对苏轼的评价引入新课,林语堂说:“苏东坡是一个无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宏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悲天悯人的道德家、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散文家、大书法家、一个创新的画家、造酒试验家、一个工程师、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一位瑜伽修行者佛教徒、巨儒政治家、一个皇帝的秘书、酒仙、厚道的法官、一位在政治上专唱反调的人。
【课件】第9课 赤壁赋
![【课件】第9课 赤壁赋](https://img.taocdn.com/s3/m/dd5ea61469eae009581beca3.png)
到司马光执政时, 尽废新法,苏轼也极 力反对。王安石、司 马光死后,他又因统 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 被一贬再贬,最后贬 到了海南岛,直到63 岁遇赦北归,第二年 在常州病逝。
一度下狱,三度贬官。命运多舛,生活坎坷。 但他既没有像贾谊那样“抑郁而终”,也没有 像陶潜那样“归隐田园”。
苏轼的精神世界 儒:积极入世,忧国忧民,平生倾慕贾谊。 佛:精通佛理,不计得失,常与僧人来往。 道:好学老庄,齐万物,一死生,追求内心调和
客喜而笑,洗盏更酌。肴核既尽,杯盘 狼籍。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水
变 逝者如斯
月
盈虚如彼
人
生老病死
不变 未尝往也 卒莫消长
代代相承
水、月、人都是既变又不变的
分析“取与不取”
取
不取
(大自然是一 种抚慰人心灵、开
清风明月
非吾之所有 阔人胸襟、陶冶人 情操、启迪人智慧
的百科全书。)
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 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 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
——方方《喜欢苏东坡(节选)》
文题背景
关于“赤壁” 本文说的赤壁,在
现在的湖北黄冈西北的 长江边上,是一处风景 胜地。那儿矗立着一座 红褐色的山崖,因为形 状很像鼻子,人们就称 它为赤鼻矶;又因为山 崖陡峭如一面墙壁,所 以它也被称为赤壁。
文题背景
三咏赤壁:《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念奴娇·赤壁怀古》
当时的文坛领袖欧阳修读了22岁的苏轼所 写的文章后说:“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 夫当避路,放他出人头地也。可喜!可喜!” 并预言未来文坛将属于苏轼。
嘉佑六年,授为大理寺评事签书凤翔府判 官厅公事,由此,踏上了一条颠沛坎坷的仕途 生涯。
原创5: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
![原创5:第9课 念奴娇·赤壁怀古](https://img.taocdn.com/s3/m/72a6064e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f3.png)
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本词。 2.俗话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遇到挫折时该 怎样去面对呢?请敞开你的心扉,说出你的困惑,写下 你的感悟,让我们走近并且努力走进彼此的内心世界。 题目自拟,字数不少于800字。
板书
念奴娇 赤壁怀古
背景:大江
苏轼
时间:三国 人物:周郎 地点:赤壁
乱、穿、卷----形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
作者简介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 号
东坡居士。汉族,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散文家、 书画家、文学家、词人、政治家、诗人为“唐宋八大家” 之一,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 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 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 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著有《苏东坡全
坎坷的一生
苏轼21岁中进士,30岁以前绝大部分时间过着书房 生活,他的一生处于北宋新法与旧党之间的斗争、 倾轧激烈时期。仕途坎坷,随着北宋政治风浪,几 上几下 。 宋神宗时,因反对王安石变法,先后被贬官杭州、 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后谏官弹劾他在诗文中有 诽谤朝廷之语,被捕下狱,出狱调黄州团练副使。
这是苏轼为悼念亡妻王弗而写的一首悼亡词。上阕 写七人队往期的深沉的思念,是写实。下阕记述梦 境抒写了词人对亡妻执着不舍的深情。全词情意缠 绵,字字血泪既写了王弗又写了词人自己。词中采 用白描手法,出语如话家常,却字字肺腑。自然而 又深刻,平淡中寄寓着深情。这首词思致委婉,境 界层出,情调凄切哀婉。是一首婉约词。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这两句是词人无可奈何的排遣之情。感叹人生短促、虚幻, 和江水江月相比,和永恒的大自然相比,只有以一尊清酒 祭月,寄托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这首词具有感奋和感伤 的双重色彩。 苏轼的感伤是由于建功立业的激切热望不能实现而萌发的, 我们应当更多地体会他对事业对人生的激情和思索,而不 是伤感。 最终掩盖不了其豪放旷达的精神。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苏轼执中持平的品格,飘逸洒脱的襟 怀,宠辱不惊的处世姿态,开朗幽默的“坡 仙”气质,超然达观的人生态度等,共同构 筑成他独具魅力的人格范式,为后人景仰、 倾慕,更为深刻地影响着封建士人的精神与 心态。
思考题:
1、“悼亡”在诗词史上的特定含义。 2、苏轼在宋诗、宋词史上的地位。 3、体会《江城子》白描的艺术手法。 4、掌握“雪泥鸿爪”的意义和来历。 5、背诵《和子由渑池怀旧》、《江城子· 记
第三期(1085-1093)为两次召还及复连外
放时期。 “二害轻重,盖略相等,今以彼易此,民 未必乐”(《辩试馆职策问札子》) 第四期(1093-1101)为远谪惠、儋时期。 “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 生”(《六月二十日渡海》) 。
眉山三苏祠
二、思想
苏轼的思想宏博开放,出入儒道,濡染佛 禅,兼收并蓄,灵活通脱,使儒、释、道三 教达到了有机融合,但其思想仍以儒家为本, 这是苏轼世界观的哲学基础,也是形成其独 特的政治态度和处世哲学的根本所在。
四、苏轼的地位和影响
苏轼是欧阳修之后的又一文坛领袖,也是 诗文革新运动的集大成者,他的文学创作代 表着北宋时期的最高成就,宋诗、宋文、宋 词都在他手中达到了高峰,书法、绘画也有 极高的造诣。他是在宋型文化滋养下,产生 的一位“百科全书式”的天才与全才,在他 身上,也典型地体现着宋型文化的精神。
苏轼在文学史上的影响:
2、在内容上,进一步突破了晚唐五代以来
“词为艳科”的藩篱,“以诗为词”,凡是 诗能表现的内容,他几乎都用词表现了出来, 扩大了词的创作视野,开拓了词的境界。 3、在风格上,于柔媚婉约之外,另创恢宏雄 迈的豪放词风,这在两宋词史上是一次重大 转变,为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派开了 先路。
4、在形式上,无论是词的表现手法、艺术技
叶燮《原诗》:“苏轼之诗,其境界皆 开辟古今之所未有,天地万物,嬉笑怒骂, 无不鼓舞于笔端。” 赵翼《瓯北诗话》:“以文为诗,自昌 黎始,至东坡益大放厥词,别开生面,成 一代之大观。……尤其不可及者,天生健 笔一枝,爽如哀梨,快为并剪,有必达之 隐,无难显之情,此所以继李、杜后为一 大家也,而其不如李、杜处亦在此。”
梦》
艺术特点:
全篇采用白描手法,朴素自素,字字句 句流露出深沉的感情。
附录:两首著名的悼亡词
鸪 天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 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垄两依依。空床 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鹧
金 缕 曲
纳兰性德
此恨何时已?滴空阶,寒更雨歇,葬花 天气。三载悠悠魂梦杳,是梦久应醒矣。料 也觉人间无味,不及夜台尘土隔,冷清清、 一片埋愁地。钗钿约,竟抛弃。 重泉若有双鱼寄,好知他,年来苦乐, 与谁相倚?我自终宵成转侧,忍听湘弦重理。 待结个、他生知己,还怕两人都薄命,再缘 悭、剩月零风里。清泪尽,纸灰起。
苏轼的文学思想和欧阳修一脉相承,但更 强调文学的独创性、表现力和艺术价值。他 认为创作前应做到“胸有成竹”(《文与可 画筼筜谷偃竹记》),作文应达到“如行云 流水,初无定质,但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 所不可不止。文理自然,姿态横生”(《答 谢民师书》)的艺术境界。
三、文学创作
(一)诗歌创作
苏轼的诗歌现存约四千首,题材广阔,内 容丰富,风格多样,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时代 风貌,真实地记录自己的生活历程,同时也 发展了宋诗以文为诗、以议论为诗、以才学 为诗的特色,集中代表了宋调的特点。
(二)苏轼对词的卓越贡献 苏轼把诗文革新运动的精神扩展到词的领 域,为词的发展开拓出全新的世界,词在他 手中得到了空前的解放和提高,他的贡献是 全方位的: 1、在观念上,破除了诗尊词卑、诗庄词媚的 传统见解,把词与诗相提并论,认为二者是 具有同等功用的文体,大大提高了词的文学 地位与艺术价值。 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词至东坡, 倾荡磊落,如诗,如文,如天地奇观。”
苏轼在书画艺术方面他也是名家:书法与 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四大家”;绘画 是以文同为首的“文湖州竹派”的重要人物。
苏轼一生可大致分为四个时期:
第一期(1036-1069)为读书、应举、初入
仕途时期。 欧阳修:“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 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 喜!”“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着我”。 第二期(1069-1085)为请求外调、历任四 州、乌台诗案、贬谪黄州时期。 “顷刻之间,拉一太守,如驱犬鸡。”
江 城 子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 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 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对 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 夜,短松岗。
作品解析:
题解:熙宁八年(公元1075)的正月二十日夜
晚,作者在密州任太守的时候,梦见了已经 亡故十年的爱妻王弗,醒来后写下这首传诵 千古的悼亡词。十年生死:王弗卒于治平二 年(公元1065),距作者记梦时整整十年。
上阕写死别十年,一直对亡妻铭记在心。 (一)生死暌违之感。 (二)轻轻的笔触,却是深深的伤痛。 (三)妻子的坟,却远在千里之外,自己满腹的 凄凉,又能到哪里去倾诉呢?
下阕记梦,兼写生前死后。 (一)梦中所见到的妻子。还如生前一样,坐在 窗前梳妆。 (二)与妻子无言相对,不尽的泪水默默地流淌 着。 (三)词人推想自己的妻子无语话凄凉的为主导,一生 积极入世,以经世济时为己任。为人坚持操 守,风节凛然,决不在政治斗争中望风使舵。 在朝任职,直言不讳;出外做官,勤政爱民, 即使中晚年迭遭打击,其报国事君、关心民 瘼的政治理想仍不改变。
佛老思想对苏轼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处世哲 学和人生态度上。由于政治上一再受挫,特 别是身处贬谪的逆境之中,佛老思想就成为 他求得自我解脱的精神武器,由此而形成了 一种随缘自适、淡泊无为、超然物外、旷达 乐观的处世态度,这也是他在艰难困苦的环 境中,仍然能保持着坚强的生活信心和旺盛 的创作活力的原因。
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
诗歌解析:
(一)以一个问句开始,抛出了一个悬念,
并用“应似飞鸿踏雪泥”作答。 (二)颔联进一步解释这个比喻,雪泥上虽 然偶然间留下了鸿的指爪痕迹,但是,鸿飞 到何方,有谁知道呢? (三)颈联开始怀旧 。 (四)尾联对雪泥鸿爪进一步进行补充 。
第 九 章 苏 轼 诗 词
大 学 语 文
一、苏轼的生平
苏轼(1037~1101)字子瞻,一字和仲, 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四川)人。是北 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他建树了多方 面的文学业绩: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又是唐宋古文八大家之一;诗歌与黄庭坚并 称“苏黄”,开有宋一代诗歌的新面貌;词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是豪放词派的创始 人。他是北宋文学最高成就的杰出代表。
巧,还是语言、音律各个方面,都有很大的 发展,增强了词这一新诗体的表现功能,显 示出前所未有的新风貌。
王灼《碧鸡漫志》:“东坡先生非心醉于音
律者,偶尔作歌,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 目,弄笔者始知自振。”
胡寅《酒边词序》:“眉山苏氏一洗绮罗香
泽之态,摆脱绸缪宛转之度,使人登高望远, 举首高歌,而逸怀浩气,超然乎尘垢之外。 于是花间为皂隶,而柳氏为舆台矣!”
1. 苏轼在当时的文坛即享有崇高的声誉, 奖掖、团结了一批重要作家,如“苏门四学 士”(黄庭坚、秦观、张耒、晁补之)、 “苏门六君子”(陈师道、李膺)等,他们 在创作上各有建树,形成了北宋中期强大的 文艺阵营,为宋代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
2. 苏文在实用性、审美性、通俗性诸方面都达 到了一定高度,一直被后代文人奉为典范,其政论、 史论成为后世科举士子摹拟的范文;其小品文,被 明代的竟陵派、公安派视为学习的标本,直到清代 的袁枚、郑燮的散文,仍可找出沿袭的线索。苏诗 是北宋诗坛的一座丰碑,直接影响了有宋一代的诗 歌面貌;金代奉苏诗为楷模,产生了所谓的“苏诗 运动”;苏诗还对明代的公安派、清代的宗宋派有 重要的启迪。苏词首开豪放词风,使宋词的创作发 生了重要转型,并直接为南宋的爱国词派所继承, 其影响还一直波及到清代的阳羡词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