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书法形体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论中国书法形体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黄云阁
人文与法学学院09汉语言文学一班200930880109
摘要:中国书法形体从甲骨文到楷体经历了许多变化,而每一次的演变都和当时的社会发展状况和与其相应的社会风气和审美观念有关。本文尝试通过对书法形体演变的研究来分析书法字体演变与社会发展的具体关系。
关键词:书法形体演变社会发展
中国汉字的发展演变源远流长,如果不算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器物上所刻的象形符号,自殷商时期甲骨文出现到今天已经经历了三千多年。而中国书法正是通过汉字字形的造型和组织而得以表现,在这几千年间,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和变迁,中国书法的形体大致经历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等阶段。以下我们就分别论述中国书法形体发展与其所产生的社会时代的关系。
一、甲骨文和金文
甲骨文是商周时代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 全称龟甲兽骨文, 简称甲骨文、龟甲文。又因为大都是商朝帝王问卜时所刻的卜辞, 亦称卜辞、契文、殷契等。其造字基本上符合六书,语法亦与后世相差不大,故是一种成熟的文字。常见者系用刀刻,亦有手写,朱墨并见,大者字径半寸,小者细如芝麻,风格清俏,因人而异。甲骨文是目前所见到的最早的成系统的文字,其中已蕴含了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笔法、结体、章法无不备至。笔法有粗细、轻重、徐疾的变化,结构随体异形,任其自然,章法错落多姿而又和谐统一。这一切充满了殷商时代的气息,因为商人重鬼神、好占卜,而商人的占卜,其实更有点投票表决的味道,《尚书·洪范》说,王有疑难,要和卿士、庶民、卜、筮商量。也正是帝王及百姓问卜的需要和表情达意的需求,甲骨文产生并不断发展演化。
金文是周朝青铜器上铭文的统称。古人称铜为金, 故又称金文, 起源于商代早期, 盛行于西周, 是刻在当时实用的炊器、食器、酒器、洗器、乐器、兵器等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当时祀典、田猎、征伐、契约以及歌功颂德等记录。相对于甲骨文而言,西周金文书法笔画厚重,结体谨严方整,章法错落自然,书风浑厚雄健,充满质朴凝重的气息,显示了周王朝统一而强盛的气象以及社会蓬勃
发展的时代风貌。
二、小篆和隶书
小篆是秦统一六国后确定的标准文字。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有感于全国文字的繁杂和书体的不一,于是提出“书同文”,文字统一,书体统一。秦始皇命令擅长书法的李斯去做这项工作。因此小篆又被称为“秦篆”。经李斯等人整理简化,其笔画停匀,圆健遒劲,结体平稳,上密下疏,沉着舒展,既体现了秦王朝一统天下的精整、威严的总体风貌,又反映前儒所宣扬的克制、理性的仁和中庸之道的审美心态。
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是继小篆之后通行的汉字书体。隶书主要特点是: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笔划由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 结构删繁就简, 便于书写。所以晋代卫恒《四体书势》说: “隶书者, 篆之捷也。”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秦烧灭经书, 涤除旧典, 大发隶卒兴役戌, 官狱职务繁,初有隶书, 以趣约易, 而古文由此绝矣。”由于秦朝“官狱职务繁”,书写量大,使用小篆不够方便,因此隶书便应运而生,并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得到长足发展,成为中国书法艺术中一种重要的字体,并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三、楷书和行书
三国时,隶书开始向楷书演化。楷书比隶书又简易了许多, 正因为它的简易, 所以才能从汉末一直通行至今, 其笔画圆而不方, 又没有波磔,结构也改变得比较易识, 所以说文字发展到楷书已经完全从象形演变成符号了。楷书又分大楷、中楷、小楷、榜书、瘦金体、蝇头体、魏体以及欧、颜、柳、赵等书体。至于行书,清初宋曹曰:“所谓行者, 即真书之少纵略, 后简易相间而行, 如行云流水, 秾纤间出, 非草, 离方遁圆, 乃楷隶之捷也。”
东晋出现了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他们是中国书法史上最璀璨的明星,楷书和行书在王羲之手里,实现了实用性和艺术性最完美的结合。“有晋中兴,玄风独振。”魏晋时由于玄学之风大盛,魏晋士人徜徉山水,诗琴自乐,放浪形骸之外,追求一种“不与时务经怀”的“萧条高寄”的生活,这种轻人事、任自然的价值观进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灵世界,反映到书法当中,便是平和中正中带有洒脱不羁的楷书和行书。
四、狂草
草书分章草、今草和狂草,唐孙过庭《书谱》曰:“草贵流而畅。历代能书者,章草有崔瑗、杜度,今草有张芝、王羲之、王献之,狂草有张旭、怀素。”我们在这里只讨论唐代张旭创制的狂草。
在狂草产生的唐代,社会安定,国力强盛,一派繁华盛世之景。文人士大夫之中有着一股盛世的豪放之气与飘逸灵动的才情,在这种情况下,从书法中出现了狂草,则可以借用来比较充分地表现情感或情绪。狂草往往是书写者充满激情,处在一种亢奋的状态下完成的,其法画省简连绵,常一笔数字,隔行之间气势不断,纵而肆之,书写者的速度、状态,真可谓有迅雷不及掩耳之势,但笔画又不失其力度,读者可以从墨迹中隐隐地感受到某种情绪。汉崔瑗《草势》中已有“纯俭之变岂必古式,观其法象,俯仰有仪,状似连珠,绝而不离绝笔放体,余蜒瑕结,腾蛇赴穴,头没尾垂。”
参考文献:
[1]宋永.中国书法的形体演变.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第27卷第6期.2006.
[2]许慎.说文解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
[3]黄新荣.中国文化散论.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4] 李爽.中和之美与齐梁书风的转变.2009
[5] 百度百科.楷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