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地理课件 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地处地震带,地震灾害频发,同时还面临洪涝、 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的威胁,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 成严重威胁。
发展机遇
政策支持
资源优势
国家对西部地区的发展给予政策倾斜,支 持四川盆地的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和 社会事业,为地区发展提供了有力保证。
四川盆地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 ,如水能、矿产、农业等,为地区发展提 供了物质基础。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四川盆地拥有丰富的矿产 资源,如天然气、石油、 煤等。
农业资源
四川盆地是中国的农业大 省之一,拥有肥沃的土地 和适宜的气候条件,合适 种植多种农作物。
旅游资源
四川盆地的自然风光和人 文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 来观光旅游,如九寨沟、 峨眉山等著名景点。
03
四川盆地的经济和文 化
农业发展
工业布局
工业基础雄厚
四川盆地的工业门类齐全,涵盖 能源、机械、化工、电子信息等 多个领域,拥有一批大型骨干企
业和国家级开发区。
产业升级转型
四川盆地积极推动产业升级转型 ,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
兴产业,提高产业附加值。
工业园区建设
四川盆地建设了一批具有特色的 工业园区,为企业提供良好的发
展平台和投资环境。
优化资源配置
公道利用和保护资源,优化产 业结构和能源结构,推广节能 减排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
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强区域合作与交流,推动地 区间的优势互补和协同发展, 缩小区域发展差距。
加强灾害防治
建立健全灾害预警和应急救援 体系,提高防灾减灾能力,保
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THANKS
感谢观看
04
四川盆地的交通和城 市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
四川盆地构造演化与成盆过程四川盆地位于中国大陆东部,是一个被围绕着山地环抱的盆地。
它的构造演化过程及形成原因一直备受地质学家们的关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可以分为三个主要的阶段:华南更新世以前的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
在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隆升和剥蚀作用,古老的岩石层被暴露在地表。
这期间,四川盆地经历了地壳的不断抬升和沉降,形成了多个构造断裂带,如岷山断裂、大渡河断裂等。
这些断裂带在地质历史上对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是四川盆地构造演化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中,四川盆地不断沉降,被海洋覆盖,形成了浅海盆地。
沉积物的堆积导致了地壳伸展和断裂活动的增强,出现了一系列的槽系结构。
同时,由于构造活动的作用,四川盆地的地壳在现今位置的北侧形成了一系列山脉,如大巴山、青藏高原等。
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四川盆地的构造变化较为复杂。
盆地的中部出现了断裂活动,导致盆地的南部隆升,形成了四川盆地里近东-西向的山脉,如岷山山脉、大凉山山脉等。
在这个阶段,四川盆地的沉积物层也发生了变化,火山岩和喀斯特地貌开始出现。
四川盆地的形成过程中,构造活动与地质作用是核心因素。
盆地的构造演化受到了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构造活动和地壳变形导致了地层的垂直挠曲和断裂构造的形成,进一步影响着地壳的沉积和变压作用。
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过程中,沉积作用是另一个重要因素。
盆地经历了多次的沉积和抬升过程,沉积物的堆积与新的地壳变形相互作用,进一步影响盆地的构造演化。
总而言之,四川盆地的构造演化是长期地质过程的产物,受到地球动力学和地壳变形的共同作用。
太古宙-中生代构造演化阶段、华南更新世中-新生代形成阶段以及晚更新世以来的现今构造演化阶段,分别体现了四川盆地从古老到现代的地质历史。
盆地形成的原因和过程与构造活动、地壳变形和沉积作用密切相关。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
四川盆地地质构造特征与地震灾害研究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东南边缘,是中国最重要的盆地之一。
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地质构造条件使得这个地区经常受到地震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以及地震灾害的研究情况。
四川盆地位于亚欧板块的交界处,其南部和西部被青藏高原挡住,东部和北部则与扬子板块相邻。
这个地区的构造背景复杂,由于板块的相互碰撞和构造活动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盆地的走滑断裂、冲断断裂和隆升断裂。
这些断裂的存在使得盆地内部地质构造不断发生变化,形成了丰富的地貌和地质现象。
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频繁而剧烈,使得地震灾害成为该区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之一。
地震灾害的发生与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特征密切相关。
首先是盆地内活跃的断裂带,这些断裂带在地震活动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例如绵阳地震和汶川地震都发生在这些断裂带上。
其次是地壳的不稳定性,盆地内部的岩石和土壤层经过长时间的压力积累和变形,容易发生地震。
为了研究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和地震灾害,科学家们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地震学家通过观测和调查,确定了四川盆地的地震活动规律和分布特点,为地震预报和减灾提供了重要依据。
地质学家通过研究地质构造和岩石层的力学性质,揭示了地震发生的机制和原因。
地震工程师通过研究建筑和基础设施的抗震性能,提出了更加有效的抗震设计和防灾措施。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和研究手段的不断完善,对四川盆地地震灾害的研究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利用地震监测设备和遥感技术,科学家们能够更加准确地监测地震活动和地壳的运动情况。
地震模拟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使得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地震灾害的发生过程和影响范围。
然而,尽管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四川盆地地震灾害研究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是地震的预测和预警问题。
尽管科学家们已经做了大量的努力,但地震的预测仍然是一个困难的问题。
其次是地震对人类社会和经济的影响。
四川盆地是中国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地震灾害对当地的经济和社会稳定产生了重大影响。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是中国地质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下面将从地质构造演化、岩石组成和地貌景观等方面对其进行详细介绍。
扬子板块是中国东部最大的板块之一,主要由印度洋和太平洋两个大洋板块与欧亚大陆板块交汇寄生而成。
在漫长的地质历史中,扬子板块经历了多次大陆碰撞和变形,形成了丰富的地质构造特征。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
扬子地块是中国东部特有的一个地质区域,其西部和北部临近华北地块和青藏地块,东面濒临东海,南面与华南地块相接。
扬子地块具有广阔的盆地和丘陵,地势平坦,适合农业和工业发展。
在地质构造上,扬子地块被各种断裂和逆冲断裂切割,形成了丰富的断层和褶皱构造。
其中最重要的断裂是金沙江-怒江断裂带和成都-重庆断裂带。
这些断裂带在构造活动中起到了重要的地壳运动和岩浆活动的调节作用。
四川盆地是扬子板块内的一个大型盆地,也是中国重要的沉积盆地之一、四川盆地形成于中生代,经历了长时间的沉积和抬升作用,形成了复杂的结构和丰富多样的地质岩层。
四川盆地的地壳运动主要受到东亚大陆板块东南俯冲的影响,形成了东西向的褶皱和断裂带,包括龙门山断裂带、巴东新太古代断裂带、大邑—都江堰古隆起等。
岩石组成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个重要特征。
扬子板块主要由花岗岩、片麻岩、麻粒岩、英安岩等构成,是中国东部最丰富的岩石类型之一、四川盆地主要由三叠纪和侏罗纪的火山岩、凹凸山岩和砂岩等构成,其中火山岩是盆地最主要的岩石。
地貌景观是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的另一大特征。
扬子板块地貌类型丰富多样,包括山地、丘陵、盆地和平原等。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三峡大坝和峨眉山景区。
四川盆地地貌类型相对单一,以盆地为主,分布着大量的丘陵和低山。
其中最著名的地貌景观是九寨沟和黄龙景区。
综上所述,扬子板块和四川盆地具有独特的演化特征。
地质构造演化主要表现为扬子地块的隆起和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形成了丰富的断裂和褶皱构造。
四川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其影响的研究
四川盆地形成的真正原因以及对其影响的研究天津市地质工程勘察院芮苏明四川盆地地处中国大陆西南部,位于东经103°~108°、北纬28°~32°附近之间,面积大约45万平方公里。
自东北至西南方向呈不规则椭圆状。
传统理论认为,四川盆地为中新生代内陆盆地和断陷盆地型沉积,上三叠统€€€€下侏罗统为含煤砂页岩建造,中侏罗统€€€€白垩系多磨拉石和红色碎屑岩建造,第三系主要为断陷盆地型含膏岩的红色岩系。
那么,形成这一断陷型盆地的原因究竟是什么呢?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是燕山运动使盆地周围褶皱隆起,并且其构造受基底构造的影响极大,经过多次剧烈变动,才造成现代地貌的基本特征。
但是,本人经过对该地区之地形、地貌及相关地质资料的综合研究后发现,在距今约6千5百万年€€€€1亿年前,有一颗小行星从东北方向以极小的角度斜着撞向地球,也就是说其运行轨迹与地球以近乎相切的形式相撞,并且其陨落方向还正好与地球的自转方向相对。
它撞地后形成的巨大陨坑才是四川盆地形成的原因,而且由于巨大的冲击力所造成的那个核当量比在日本广岛爆炸的原子弹还大数万倍乃至更大的大爆炸,更是给中国西南部地质构造的变化、矿产资源的生成、地形地貌以及气候环境、生物种群演变和地球自身的发展等等都带来了巨大的、极其深远的影响。
为此,我将在以下诸方面加以论述:一、地形中国大陆的地形走势是西高东低,从海拔5000米以上的青藏高原向东至东经112°附近海拔1000米以下的丘陵,其高度基本上都是均匀地逐渐降低的,但只有四川盆地这一小部分却在东经103°附近将高原突兀地剪切了下去(见图1€€€€中国地势图)。
同时盆地还呈现出从东北方向向西南方向由浅到深的变化,这一现象可以从我国的遥感卫星影像上清晰地反映出来(见图2€€€€中国卫星影像图)。
可是,盆地所属的构造区域正处在形成于晋宁运动时期的扬子地台之上,在这一相对稳定类型的沉积盖层之上出现如此大面积的断陷型盆地,就象是把一颗钢珠扔向一个刚做好的蛋糕上一样,这种现象只有一种解释€€€€非外力而所不能。
扬子板块及四川盆地演化特征
扬子板块构造演化 四川盆地三叠纪构造沉积相演化
泸州-开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早-中期
四川盆地 碳酸盐台地,西北通过龙门 山岛链与边缘海部分隔绝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 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印支运动使滇青藏洋一特提斯板 块向北和北东方向推挤,使龙门山 岛链一康镇古陆抬升;松潘甘孜边缘 海转变为山系
海西末东吴运动形成 须二再次发展
是浊流沉积的海相地层。其特征是厚度大,通常很少含化石,具有薄层的递变层理。它主要由泥灰岩、砂质、钙质页 岩、泥岩,与砾岩、砂岩和硬砂岩等组成具有明显韵律层的岩石组合,它形成于海洋浊流环境。构造地质界将复理石 视为一个广泛发育的前造山阶段沉积组合,它形成于一个地槽演化的晚期阶段,造山作用主幕发生之前,由毗邻隆升 山区快速侵蚀提供物源,而在槽地内沉积的具有明显韵律层的沉积岩系。例如中国秦岭造山带的三叠系留凤关群。有 人根据它与地槽演化过程的关系,将其进一步分为下复理石和上复理石,前者形成于地槽沉降阶段,后者形成于地槽 回返阶段。
秦岭海槽收缩
复理石
X1:龙门山逆冲带还未形成 X2:龙门山逆冲带川西推进,部分出水
时期:海西运动
滇青藏洋板块最早沿着西秦岭南缘消 减带和东昆仑一略阳消减带相继俯冲 海西晚期,沿着怒江消减带活动 康滇古陆内部张性断裂,玄武岩喷发
时期:印支运动早期
滇青藏洋板块沿着金沙江深断裂消减 形成松潘甘孜边缘海西南边界 龙门山边缘受到推挤形成岛链 四川盆地与边缘海部分隔绝,半封闭 海盆,大量蒸发岩 古太平洋板块西北推挤,形成泸州开江隆起
时期:三叠纪晚期
四川盆地上升内陆湖盆 须家河组 松潘甘孜边缘海转变为山系 物源
时期:燕山期
太平洋板块和滇青藏板块继续俯冲 浙、闽、粤火山岛弧系 怒江俯冲消减带
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
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及成因机制【摘要】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本文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以及成因几个方面介绍了四川盆地的演变过程。
【关键词】四川盆地沉积特征成因四川盆地是中国四大盆地之一,盆周山地海拔多在 1000 米~ 3000 米之间;盆底地势低矮,海拔200米~ 750 米。
地表广泛出露红色岩系,称为红色盆地。
它是我国各大盆地中形态最典型、纬度最南、海拔最低的盆地。
位于四川省东部,长江上游,海拔500 米左右,长江把它和东海一脉相连,它是中国最大外流盆地。
面积 26 万余平方公里,占四川省面积的46%。
四川盆地西依青藏高原和横断山地,北靠秦岭山地与黄土高原相望,东接湘鄂西山地,南连云贵高原。
一、四川盆地的地质构造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 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 3.7 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 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四川盆地的沉积特征(一)早期台地形成1.晋宁运动使前震旦纪地层形成了线性褶皱,同时伴生了强烈的同造山期的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对地槽转化为地台起了关键性作用。
2.早震旦世时,围绕上扬子古陆边缘普遍发育大陆板块张裂、断陷活动,形成各种类型次稳定型建造,包括大陆火山沉积建造、复陆屑建造和火山复陆屑建造。
3.早震旦世末,澄江运动有强烈的岩浆侵入、火山喷发以及剧烈的块断运动。
同时在山间或山前洼地堆积了巨厚的红色砂砾岩组成的磨拉石建造和中酸性火山岩建造。
四川盆地及其以东大范围抬升、剥蚀,发育区域不整合面。
澄江运动后,该区地壳才处于相对平稳状态,脱离地槽阶段进入地台发展阶段。
(二)晚期台地沉积阶段晚二叠世至中三叠世为四川盆地地史上至为重要的盆地过渡阶段,属克拉通台盆性质。
四川盆地的成因是什么?
四川盆地的成因是什么?
身处亚欧和印度板块的交界处,两者挤压形成横断山脉,青藏高原还有喜马拉雅山脉,皆为高原地形。
那到底是什么成因导致四川盆地形成在群山矗立的地形之中呢?
四川盆地的下面,正好处于地幔温度的一个罕见的冷点,
与周围熔融态软性岩浆相比,盆地下方处于坚硬未熔化状态的岩石圈又厚又硬,难以掰弯。
所以在大陆碰撞中,周围的地壳很容易被拉伸变形抬升,而盆地
这块拉伸抬升量明显较小,
久而久之,与周围一圈产生了较大的高度差,就形成了盆地。
事实上,很多大盆地都是这样形成的,那些瞎掰小行星撞击的,绝对是脑洞开大了!
扬子地块四川盆地部分基地坚硬,在历次构造活动中没有形成山地或凹陷,它周围的地体被挤压成山西南面有印度板块下插后的抬升。
东面有太平洋板块的挤压,形成了川东褶皱地形,因为年代久远,距离也远所以川东这快还算是比较稳定的。
四川盆地因为离太平洋距离太远所以受不到挤压影响
北面:印度板块下插,到了黄土高原这个位置和东面太平洋挤压的力程一个夹角,于是这里就有了抬升和褶皱。
四川盆地处于这两股力的中间但因为距离或者说是位置的关系还没有波及到。
盆地构造特征及演化阶段分析-实习报告
川西龙门山地区构造演化
中国现今大地构造特点
中国含油气盆地类型
西伯利亚板块
印度洋 板块
太 平 东部地区的裂陷盆地、 洋 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板 中部克拉通盆地 块
演化特征
印支期中国板块的拼合和特提斯的张开与关闭 印支晚期—燕山期太平洋板块对亚洲大陆的俯冲 喜马拉雅期印度与欧亚大陆碰撞及太平洋板块俯冲方向的改变 中国大陆是由许多中小型陆块和缝合带拼接而成的,使得中 古生代晚期—晚古生代洋盆闭合阶段 国大陆构造的演化以稳定性差、活动性强为特征。 古生代早期洋盆扩张阶段
1.2.3
沉积演化
----鄂尔多斯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地层柱状图
1.3 中国西部地区
印度板块碰撞形成西部地区的挤压盆地
1.3.1
板块构造特征
印度板块不同地质时期向北的移动形成了西部中新生代的沉积 1.3.2 油气聚集特征
盆地,三叠纪至中侏罗世,羌塘地块与塔里木—柴达木盆地南缘的 碰撞,造成西北诸盆地陆相碎屑岩建造,富含有机质的泥岩和含煤 构造体系:1. 盆地形成与造山带的挤压活动有 建造;中、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冈底斯地块北移,继续发展了西北 关,盆地往往不对称,发育有中生代—新生代的山 诸盆地边缘逆冲断层带,并形成巨厚的陆相红色碎屑岩沉积。印度 前坳陷,边界受逆冲断层控制;2. 盆地靠近山前 板块在早白垩世到第三纪继续向北移动,并沿雅鲁藏布江缝合带发 生碰撞,其主要向北的挤压作用,使西北所有盆地的边界逆断层带 褶皱发育紧密线状排列的背斜和向斜,背斜两翼不 剧烈活动,盆地抬升,巨厚的粗碎屑物质在山前挠曲地带广泛分布。 对称,靠稳定地块方向一翼较陡,甚至倒转,并伴 西部盆地受挤压作用的同时,还有横向推移,形成走滑拉分盆 有逆断层各逆冲断层,靠褶皱山脉一翼较缓,幅度 地,主要集中在印度地台与塔里木地台或与杨子地台或与华北地台 由高变低,逐渐变为大型平缓构造。 之间的交接地区。盆地主要类型为:前陆盆地,山间盆地等。
高中地理四川盆地知识点整理
WORD格式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四川盆地自然地理环境特点概述:我国著名的四大盆地之一。
我国唯一的紫色盆地和唯一的外流型大盆地。
成因:断裂下陷、河流冲积位置:位于第二阶梯,属于西南地区。
西靠横断山脉青藏高原北靠大巴山秦岭黄土高原东靠山地到长江中下游平原南连云贵高原经纬度中心大约为105°E30°N地形:内部西高东低,成都平原位于其西部,海拔500米左右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
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气温年较差小,降水丰富,季节变化较大。
太阳辐射少的原因:①盆地地形,海拔低,辐射小。
②东南部相对较低有利水汽进入,西北部相对较高不利于水汽的散失,导致空气湿度高,多阴雨天气,多雾。
③近年来四川重庆发展较快,空气污染严重。
冬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北部山地阻挡了冬季风夏季西南季风(较厚能越过云贵高原)与东南季风在此交汇,增加了降水。
多夜雨:①盆地地形,夜间山风②云层厚,白天辐射不强,对流不强,夜间大气上层辐射散热,导致上冷夏热,对流加大。
(巴山夜雨,蜀犬吠日)四川盆地是中国昼夜温差最小的地区之一:①白天大气阻挡辐射②夜间降雨散热四川盆地很少出现焚风效应:1焚风是山区特有的天气现象。
----四川盆地是丘陵型盆地不是山区2焚风多出现于春夏秋此时四川盆地盛行偏南风,越过云贵高原高大山脉形成的焚风出现在川南丘陵、金沙江河谷(四川盆地绝大部分地区距离干热气流较远)3四川盆地降水丰富空气湿度大焚风被降温增湿植被: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为主。
(较高山地上以针叶林和草地为主)土壤:有肥沃的紫色土。
水文:河流众多;径流量丰富,季节变化大,汛期集中于夏季,补给类型以雨水为主;含沙量小;没有结冰期;水能资源丰富。
都江堰自流灌溉长江从此流过,金沙江梯级开发资源:水能可开发蕴藏量居全国首位。
天然气储量居全国第一位(川东北富集,宏观上的西气东输有部分气源来自四川盆地,但目前衰竭了,所以主体工程不在此)。
此外还有煤铁等。
四川盆地是如何形成的
四川盆地是如何形成的
四川拥有⼀个其他的地貌——四川盆地。
尔来四万⼋千岁,不与秦塞通⼈烟。
是古⼈对四川盆地的精湛描写。
所谓盆地地形就是中部为起伏较⼩的平原,⽽周围环绕的是跌宕起伏的⼭地地形。
四川盆地的地势对⽐尤为显著,中部盆地地区享有天府之国的名誉,⽓候温和百草丰茂,适合休养⽣息。
⽽在四川盆地西侧为地势渐⾼的青藏⾼原,南部⼭区是沟壑纵横的横断⼭脉,北⽅地区则是古⽼的秦岭,⽽东侧则是时隐时现的巫⼭⼭脉。
四川盆地被险恶的⾼峰环绕,难怪蜀道如此之难。
但究其原因,四川盆地是如何形成的呢?起初我有⼀个猜想,认为世界上所有的盆地地形是由于天外来客——陨⽯撞击⽽成的。
但后来,随着阅历的增加才得知,盆地的形成别有趣味。
其实,在地球⼭脉,⾼原以及⼭地的形成都需要依赖地球的造⼭运动,也就是地球的地质活动。
地球的地幔如果有⼀股热柱从地球深处涌出,那么此处地表就会隆起很多⼭脉或⾼原。
但地球的地质活动有的地⽅很活跃,像夏威夷以及东⾮⼤裂⾕,⽽有的地区则⽐较趋于稳定。
四川盆地的平原地区则就是地质活动⽐较稳定的地区,底下的岩浆活动⽐较少,属于地质运动的冷点,⽽四川盆地的周边。
西部是亚欧⼤陆板块与印度板块相互冲撞的地⽅,与此同时南边的横断⼭脉也是这样。
⽽北边的秦岭,以及东边的巫⼭则属于更远古时期的造⼭运动所铸成。
四川盆地的中⼼地段在漫长的地质活动历史中,始终保持冷静知性,因此才拥有了平坦的地貌,没有⼭脉的隆起。
再加上,地球上的风风⾬⾬始终在致⼒于打磨崇⼭峻岭,使它们在漫长的岁⽉中失去尖锐的棱⾓。
因此四川的奇特盆地地形由此⽽来。
川蜀盆地的地质特征
川蜀盆地的地质特征川蜀盆地位于我国西南地区,是全球著名的构造盆地之一。
其地质构造复杂,形成于第三纪晚期,经历了多次构造变形和地震活动的作用,形成了其独特的地质特征。
下面将从地形地貌、地质构造、矿产资源等多个方面来探讨川蜀盆地的地质特征。
地形地貌川蜀盆地地处我国西南地区,是青藏高原、亚洲南部的地缘结构体,并与欧亚大陆相连接。
盆地向东南呈长形,南北宽度不等,最宽处达502公里,最窄处仅65公里,面积约为40万平方公里。
盆地共由10个江河流域组成,其中长江与金沙江水系是最具代表性的两个。
在地形地貌方面,川蜀盆地呈坡降盆地地貌特征,西北部为高山峡谷,中部为丘陵和平原,东南部为低山丘陵。
最明显的地貌特征是盆地中央宽阔平坦的盆地地貌和北部和东部的山地地貌。
地质构造川蜀盆地的地质构造复杂,主要由三大构造单元组成:川西地台、四川盆地和武陵山。
盆地内地层剖面发育极其复杂,由多个构造单元、同一构造单元多个区域性断裂控制、横向、纵向逆断层构成。
盆地地层谱系特征也十分明显,主要分为侏罗系、白垩系、新生代三大系统。
侏罗系发育在川西地台上,白垩系主要为川西、川东及汶川地区,新生代主要展布于四川中南部及云南西北部。
地中海-藏缅造山运动和喜马拉雅造山运动对盆地的构造演化影响非常大。
矿产资源川蜀盆地的矿产资源十分丰富,包括金、铜、铅、锌、铁等多种金属矿和煤炭、石灰石、盐等非金属矿。
川西地区有世界闻名的金川和酉阳的铜矿,川东有大面积的煤炭矿,南部有锌、铅矿等。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金川,它是我国最大的金矿之一,其储量和品位都居世界前列,已开采的金量约占我国黄金总储量的1/3。
金川的多金属、高硫、酸性矿床特点及其复杂的成因演化,为类似地质环境的矿床开发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总的来说,川蜀盆地的地理环境和地质构造决定了其丰富的矿产资源,同时也是盆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接太平洋板块岛弧南接印度洋板块-印度次大陆。
就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而言西北海西褶皱带、东北海西褶皱带、华北地台、扬子陆台扬子地块、华夏陆台华南地块及阿尔卑斯褶皱带青藏高原东中国海由新华夏隆起带与沉降带相间控制着陆、海地区。
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形成喜玛拉雅山使青藏高原不断的抬升、东部又受太平洋板块的挤压造就了中国东、西两大南北向强烈地震带。
因此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国家。
而日本处于西太平洋板块扩张挤压形成的岛弧更是一个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岛国。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2-3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一、概况四川盆地位于四川省东部。
盆地面积23¬104km2;陆相地层面积约18¬104km2。
具有明显边框的构造盆地,同时也是一个地形上的盆地,呈北东向菱形分布。
盆地四周皆为高山,东北面为大巴山,东南面为大娄山,西南面为大凉山,西侧为龙门山。
区域构造上,四川盆地位于扬子准地台西北部,是地台上发育起来的中新生代大型沉积盆地。
世界上最早发现和利用天然气的地区:早在东汉末期(公元147年)就有天然气开发的历史。
30年代,开始油气地质调查和钻探工作;1937年始先后在威远、巴县石油沟、隆昌圣灯山及江油等打了5口探井,发现了石油沟和圣灯山油田。
1953年后,大规模油气普查勘探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大巴山大娄山大凉山龙门山已发现油田13个,气田97个。
气多油少。
其中探明储量大于100亿方的大中型气田10个。
探明储量大于300亿方的大型气田3个:五百梯539.88;威远408.61;卧龙河379.54亿方。
中国第一个碳酸盐岩大气田=威远气田:1940年开钻威1井,未获油气。
1964年10月15日,威2井测试日产7.98-14.5万方天然气,日产水12.7-37.3方,从而发现了威远气田。
盆地探明天然气储量4848亿方,其中:川东2777.5亿方;川东南1466.38亿方;川西北271.99亿方;川中470.07亿方。
中国最大的天然气区,年产天然气70多亿方。
产油较少,1997年产油23.3万吨。
川中—川西地区:二次资评总资源量7134×108m3。
资源发现率为17%。
储层以低渗低孔为主。
但局部存在相对高孔段。
若与裂缝匹配,则可形成工业产能。
川东石炭系气藏20多年来一直作为四川天然气的重点勘探对象取得了显著成效。
累计探明天然气储量:2777.5×108m3,占盆地探明储量的44.33%,成为四川盆地的主产气区和主力气层。
目前尚存剩余控制、预测储量分别为410.64×108m3和274.9×108m3,川东腹地可供勘探目标深、小、难,且已向边缘扩展,短期内难有大的发展。
四川地质结构特性及成因分析
控制 了邛西潜伏构造 的形态 、 隆起幅度、 圈闭规模 。 主控 断 整, 有 两 个 独 立 的潜 高 , 较深 层须 五 到 须 一 段 内 构 造 的 南 北潜 高 形 几百米 , 层落差大、 次级断层 与主控断层 的交错分布增大 了四川地区地质构 成共 圈, 其 中南潜高为主高点 。 南山潜伏构造 被南一 、 南二 断层所抬 成为该 区域形成形态复杂 的潜伏构造 以及圈闭规模 不 升, 圈闭的规模 以及构造 的形态都受这两断层 的控 制。 在地层构造 造的复杂性 , 的地质结构特征 的又一重要原 因。 图上 , 由潜高点、 闭合线 、 长短轴长度 等信息可 以判断局部构造区域
油 田、 矿 山、 电 力 设备 管理 与技 术 C h i n a S c i e n c e & T e c h n o l o g y O v e r v i e w
中国石油地质志 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
四川盆地构造旋回及构造演化特征[1]四川盆地为一菱形状构造盆地,它被周缘发育的一系列构造带及断裂带所围绕。
在盆地的西北缘发育有著名的龙门山推覆构造带;盆地东北缘发育有米仓山构造带及大巴山构造带;盆地东南缘发育有八面山断褶带;盆地南缘发育有娄山断褶带;西南缘发育峨眉山一凉山块断带。
这些构造带为盆地周缘的一级构造单元,对盆地的发展演化具有重要的影响。
在构造及沉积演化史上,四川盆地具有多旋回特点。
从基底开始,可分出6个主要构造旋回。
发生在中生代以前的扬子旋回(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加里东旋回(包括桐湾运动、早加里东运动、晚加里东运动)、海西旋回(包括柳江运动、云南运动、东吴运动)、印支旋回、燕山旋回和喜马拉雅旋回。
扬子旋回:包括晋宁运动和澄江运动,以晋宁运动最重要。
形成盆地基底:晋宁运动是发生在震震旦纪以前的一次强烈构造运动,它使前震旦纪地槽褶皱回返,扬子准地台普遍固结称为统一基底。
加里东旋回:加里东旋回一般是指寒武纪到志留纪的构造运动,第一次在沉积盖层中出现大型隆起与坳陷:主要运动有三期。
第一期在震旦纪末(桐湾运动),表现为大规模抬升,灯影组上部广遭剥蚀,与寒武系间为假整合接触;第二期在中晚奥陶世之间,但在四川盆地表现不明显;第三期在志留纪末(晚加里东运动),是一次涉及范围广而且影响探远的地壳运动。
这次运动使江南古陆东南的华南地槽区全面回返,下古生界褶皱变形。
在扬子准地台内部虽然没有见到明显的褶皱运动,但是,大型的隆起和拗陷以及断块的升降活动还是比较突出。
海西旋回:是古生代第二个构造旋回。
影响到四川盆地范围的运动主要有泥盆纪末的柳江运动、石炭纪末的云南运动和早、晚二叠世之问的东吴运动,其性质皆属升降运动,造成地层缺失和上下地层间呈假整合接触。
印支旋回:表现特别明显的主要有两期,一是发生在中三叠世末(早印支运动),另一是发生在晚三叠世末(晚印支运动)。
早印支运动以抬升为主,早中三叠世闭塞海结束,海水退出上扬子地台,从此大规模海侵基本结束,代之以四川盆地为主体的大型内陆湖盆开始出现,是区内由海相沉积转为内陆湖相沉积的重要转折时期。
地理课件-四川盆地
四川盆地是中国重要的农业基地 之一,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玉
米等作物。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2
四川盆地的自然环境
地形地貌
四川盆地位于中国西南地区,四周被高山环绕,内部地形平坦,是典型的盆地地 形。
盆地内部主要由平原和丘陵组成,其中平原占据了大部分面积,是四川盆地的主 要农业区。
气候特点
四川盆地属于亚热带湿润气候区,四 季分明,温差较大。
四川盆地拥有许多世界级 的自然景观,如九寨沟、 峨眉山等,具有极高的观 赏价值和生态价值。
人文历史丰富
四川盆地是中国文化的发 源地之一,拥有悠久的历 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如 都江堰、乐山大佛等。
旅游设施完善
四川盆地的旅游设施比较 完善,能够满足不同层次 游客的需求。
旅游发展现状与问题
旅游人数持续增长
03
四川盆地的人文环境
四川盆地的人文环境 历史沿革
人口分布
四川盆地的人口分布呈现出城市密集、乡村稀疏的特点。成都市作为四川盆地的中心城市 ,吸引了大量人口聚集,而其他城市的人口规模也较大。在乡村地区,人口分布较为稀疏 ,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越来越多的乡村人口正在向城市迁移。
经济发展
四川盆地的经济发展较快,主要以制造业、农业和旅游业为主。成都市的经济实力较强, 其他城市的经济实力也较强。随着国家对西部地区的重视和支持力度的加大,四川盆地的 经济发展前景更加广阔。
形成原因
四川盆地是典型的构造盆地,由喜马 拉雅运动中亚运动形成,以紫红色砂 页岩为主。
盆地内部地貌类型多样,有平原、丘 陵、山地等,其中平原主要分布在盆 地底部。
盆地特点
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地区最大的 内陆盆地,也是中国四大盆地之
四川盆地自然地理概述
四川盆地的地带阵因素都受到地貌这一非地带性因 素的广泛而又深刻的影响。如四川盆地的气侯属于湿润 的亚热带季风气候,但由于地貌的作用,使它表现出浓厚 的地域性特色,而有异于长江中下游。
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
四川盆地地形闭塞,气温高于同纬度其他地区。最 冷月均温5~8℃,极端最低温-6~-2℃。霜雪少见,年 无霜期长280~350天,位于长江河谷中的长宁全年无霜。 盆地各地夏季始于5月底,夏长4~5个多月,最热月气 温高达26~29℃,长江河谷近30℃,盆地东南部极端最 高温往往超过40℃,盛夏连晴高温天气又造成盆地东南 部严重的夏伏旱。 各地年均温16~18℃。10℃以上活 动积温4500~6000℃,持续期8~9个月,属中亚热带。 东南部的长江河谷积温超过6000℃,盆地气温东高西低, 南高北低,盆底高而边缘低,等温线分布呈现同心圆状。 盆地边缘山地气具有垂直分布特点。
四川盆地的地带性土壤应该是黄壤,但仅见于周围低 山和盆地内部部分低山。大而积分布的却是紫色土。
紫色土
紫色土是在温湿气候和特殊的地质条件(中生代紫色砂页 岩)下发育形成的。由于质地疏松,易受冲刷,母质则易于风 化,故常处于幼年发育阶段,强烈反映出母质的特性和鲜艳的 紫红或紫红棕色,成为它的显著特点,也是四川盆地自然景观 的一个特殊标志.紫色土尚不失为较肥沃的土类但紫色土区 是我国开发利用最早地区之一,植被受到很大的破坏,特别是 “推光头”式的滥垦滥伐,有的地方植被覆盖度几乎等于零, 连草坡都被铲字。本来士层就较薄,又易受侵蚀。如今水土 流失就更为严重了,以南部、遂宁、安岳、乐至、简阳、中 江、三台、盐亭等丘陵地为中心,形成一个强度片蚀沟蚀区。 土层愈来愈薄,肥力下降,抗御旱涝能力也愈弱,连晴数天就 可能出现旱情,群众都说旱情愈来愈频,大有十年九旱之势。 水土流失严重又使径流含沙量增大,据观察五十年代修建的 中小型水利工程,有不少已被淤毁,即或幸存其效益也不大了, 一遇暴雨易成涝灾、破坏了生态系统,已受到自然的惩罚,这 不能不引起人们的严重注意.
中国系列—四川盆地的地缘结构
中国系列—四川盆地的地缘结构对于秦国来说,从魏国手中拿回了河西之地当然是一件可喜之事。
但作为略带争议的春秋五霸之国;和毫无争议的战国七雄,立国以来未能真正的进入中原争霸,一直是秦国的心结。
也可以说能够入主中原,是每一个大国的理想,秦国当然也不会例外。
不过与晋人(三晋)数百年来的地缘博弈,让秦人清楚的知道,如果不能从魏国手中夺取河东之地,那么就无法打通崤函通道。
而秦人如果想从魏国手中夺取河东之地,就将要面临更大的困难了。
因为虽然魏国的四处征伐,将赵、韩两个兄弟之国都得罪了,但在国际争斗中,没有永远的朋友,也没有永远的敌人,有的只是永恒的利益。
赵、韩两国可以做视魏国的河西之地,而不去救援,但如果秦人深入山西高原的话,为了保住各自的利益不受损害,三晋又会达成战略同盟,以共同应对崛起的秦国。
而秦国如果想仅凭渭河平原,和周边那几块高原的地缘潜力,和整个山西高原,加上三晋在华北平原所拓展的疆土PK的话,并没有什么胜算。
即使是挟占据河西之地的的余威,挺进河东,也无法长期占有。
所以秦国必须找到一个新的拓展空间,这个空间必须是一个拥有大块平原的地理单元,其地缘潜力最起码要能够和三晋在华北平原所获得的领土相毗美。
对于渭河平原上的秦国来说,如果暂时不能进入河东和华北平原的话,那么秦人理论上的扩张方向就剩下北、西、南三个方向了。
早在秦人进入周人的政治体系,渭河平原的北面就是秦人一直关注的方向。
不过秦人关注这个方向并非为了拓展新的生存空间,而是为了防御从陇东、陕北两大高原下来的戎狄,侵扰渭河平原。
这个战略任务,几百年来一直没有变,只不过在西周时期,秦人这样做是为了王室,而现在则是为了自己。
如果秦人一定要往北走的话,也并非没有水源充足,地势平坦的地理单元以供选择。
沿着黄河而分布的西套、后套、前套三个河套平原,就可以成为秦人的战略目标。
只不过要想从游牧民族手中夺取河套平原,鄂尔多斯高原这片干旱之地,始终是一个难以逾越的地理单元。
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
四川盆地的形成原因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山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灭绝了.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地质板块结构分析以及四川盆地的形成
中国地处欧亚板块东接太平洋板块岛弧南接印度洋板块-印度次大陆。
就中国大陆的地质构造大地构造而言西北海西褶皱带、东北海西褶皱带、华北地台、扬子陆台扬子地块、华夏陆台华南地块及阿尔卑斯褶皱带青藏高原东中国海由新华夏隆起带与沉降带相间控制着陆、海地区。
中国西部受印度板块向北漂移形成喜玛拉雅山使青藏高原不断的抬升、东部又受太平洋板块的挤压造就了中国东、西两大南北向强烈地震带。
因此中国是一个地震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国家。
而日本处于西太平洋板块扩张挤压形成的岛弧更是一个多发地震震灾严重的岛国。
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四川盆地属扬子陆台一部分称为四川陆台属较稳定的地区但仍经过两次大规模的海浸。
第一次从5亿多年前的寒武纪开始延续到3.7亿多年的志留纪不断下陷成了海洋盆地志留纪时发生加里东运动除了西部的龙门山地槽继续下陷外其余地区上升为陆。
2.7亿年前的石炭纪末发生范围更大的第二次海浸盆地再次为海洋占据。
二叠纪时海陆交替形成重庆附近的南酮、松藻、天府等煤矿。
二叠纪末盆地西部岩浆喷出峨眉小金顶及清音阁一带的玄武岩就在这时生成。
距今1.9亿年的三叠纪印支运动使盆地边缘逐渐隆起成山被海水淹没的地区逐渐上升成陆由海盆转为湖盆。
当时湖水几乎占据现今四川盆地的全境称为巴蜀湖从此结束了海浸的历史。
在中生代漫长的1亿多年里盆地气候温暖湿润到处生长蕨类、苏铁和裸子植物是又一个成煤期永荣煤矿即在三叠纪和侏罗纪时形成。
东起长寿、垫江西到江油、邛崃北抵大巴山麓南到贵州赤水还是天然气富集区。
这一时期爬行动物恐龙称霸一时。
1957年在合州发现的合州马门溪龙身长22米高3.5米是我国亚洲最大和最完整的恐龙化石。
7000万年前的白垩纪末期发生又一次强烈的地壳运动燕山运动。
盆地四周山地继续隆起同时产生不少大断层如西部的龙门山大断层和东部的华莹山大断层把盆地分为三部分。
巴蜀湖缩小为仅有2万平方公里的蜀湖。
封闭的盆地地形及急剧缩小的水面使气候逐渐变得干热沉积物由海相、海陆交替相变为陆相大量风化、侵蚀、剥蚀的物质在盆地堆积了数千米厚形成红色和紫红色的砂、泥、页岩。
裸子植物不断衰退恐龙神秘的灭绝了。
内陆湖泊在干燥条件下经强烈蒸发浓度增大盐分不断积累形成盐湖后来泥沙掩埋而保存于地层之中经过漫长的地质作用形成岩层自贡一带是著名的井盐产地。
2000多万年前的新第三纪受喜马拉雅造山运动的影响。
距今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地壳再次发生构造运动。
巫山两侧水系溯源侵蚀共同切穿巫山形成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盆地之水纳入长江水系。
从而四川盆地由内流盆地变为外流陆盆由封闭的内流区变为外流区由以堆积为主变为侵蚀为主经历了海盆--湖盆--陆盆的沧桑之变。
第四纪是冰川广布的时代盆地西北山地发育大量冰川。
冰川消融后大量沉积物由岷江、沱江等携带堆积在西部的凹陷区即以前的蜀湖之中最终形成了成都平原。
附北川为何遭到毁灭性破坏3-1.北川县城为何遭到毁灭性破坏2008.5.12汶川8级大地震发生并持续了120秒左右最根本的强震动力来源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之间相对运动在断裂带上产生巨大的能量积累和释放。
汶川地震发生在四川龙门山逆冲推覆断裂带上。
该断裂带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的边界构造带经历了长期的地质演化具有十分复杂的地质结构和演化历史。
龙门山断裂带由三条具有发生强烈地震能力的主干断裂所组成西边一条叫龙门
山后山断裂或汶川-茂县断裂大体上沿汶川到茂县的高深峡谷延伸这次地震时没有发生破裂但滑坡等地质灾害十分严重中间的一条叫龙门山主中央断裂或映秀-北川断裂沿映秀-北川-平通-南坝展布连续性较好这次8级地震破裂主要发生在这条断裂上东边的一条叫龙门山前山断裂或灌县-江油断裂沿龙门山与成都平原交界处分布这次地震形成了60多公里长的地表破裂。
上述三条断裂在垂直剖面上呈叠瓦状向四川盆地内逆冲推覆断裂倾角在接近地表处较高50-60度随深度向下逐渐变缓大概到地下20多公里深处三条断裂收敛合并成一条剪切带成为青藏高原推覆于四川盆地之上的主要控制构造。
强烈的相对运动导致了龙门山与四川盆地的高差十分巨大在不到60公里的范围内从海拔约600米迅速上升到4000-5000米形成巨大的地貌台阶是中国大陆地形最陡峭的地方。
这次巨大地震的最根本动力来源还是青藏高原和华南地块之间相对运动在断裂带上产生的能量积累和释放。
印度大陆向北推挤形成了世界屋脊青藏高原其平均海拔高度超过5000米地下的地壳厚度达60-70公里比四川盆地厚40公里的地壳多出20-30公里。
在这种状态下青藏高原不可能再向上升高和向下增厚高原内部的地壳物质只能向东和向北扩展导致高原在这两个方向上的增生。
由于强硬四川盆地的阻挡在青藏高原东部与四川盆地交界地带就形成了南起泸定和天全北达广元和陕西勉县、长近500公里、宽40-50公里、北东走向的龙门山脉。
构成龙门山山脉的重要岩石单元是古老的杂岩体这种岩石抵抗破坏和断裂的强度特别大能够积累很大的能量在瞬间释放形成强烈地震。
2008.5.12汶川8级大地震因破裂起始点在汶川地震因此命名为汶川大地震。
这次地震的破裂起始点在地面的投影对应着汶川县所以被称为5.12汶川大地震。
通过地震波反演获得的沿地震断裂面的位移分布表明破裂带南段的映秀镇和中北段的擂鼓镇-北川县城一带的位移量最大地表地震地质调查证实了这一点这两个地段可能是能量释放最集中的地方地震灾害也最严重。
四大原因导致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
因茶坪至北川间为破裂转换部位地震破裂性质在该部位以南和以北不同证实了地震破裂在北川以南约100千米以逆冲加走滑为主而北川-青川间约200千米以右旋走滑为主的地震学反演结果似两个地震的连环破裂并在北川附近交会北川一带受灾最重也就不难理解了。
这次地震破坏严重的地方无一例外地都坐落在断裂带上。
北川县城遭到毁灭性破坏的原因有四条映秀-北川发震断裂从整个县城通过县城附近的地震破裂位移量大地震在这里释放的能量也大县城坐落在河滩松散堆积物之上场地效应和地基失效使使破坏加剧大量的山体滑坡和岩石崩塌使得灾害雪上加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