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整合模型

合集下载

外周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外周神经系统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神经系统是人体重要的调节和控制系统,它分为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

外周神经系统由神经根、神经丛和神经节组成,它负责将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

而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是对身体内外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反馈中枢。

本文将详细介绍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一、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外周神经系统的结构外周神经系统由神经根、神经丛和神经节组成。

神经根可以分为脊髓神经根和颅神经根,脊髓神经根位于脊髓背侧和腹侧,通过脊神经与脊髓相连。

颅神经根位于脑干和脑的基部,通过颅神经与大脑相连。

神经丛指的是一群神经纤维从不同的神经根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复杂的网状结构。

神经节则是神经细胞集中形成的局部肿大区域。

2. 外周神经系统的功能外周神经系统主要负责传递信息,它将感觉器官接收到的外界刺激传递给中枢神经系统,并将中枢神经系统发出的指令传递至肌肉和腺体。

例如,当人的手接触到热物体时,热感受器会发送信号到脊髓,然后通过外周神经系统传递给大脑,大脑再下达指令,使手部肌肉进行相应的动作,以避免烫伤。

二、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1.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

大脑是人体最为复杂的器官之一,包括大脑半球、脑干和小脑。

大脑半球分为左右两个半球,负责感知、思维、记忆等高级神经活动。

脑干位于大脑的底部,主要负责调节呼吸、心跳和消化等生命活动。

小脑位于脑干的后部,主要控制和协调肌肉活动。

脊髓则是连接大脑和外周神经系统的重要通道,负责传递信息。

2. 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中枢神经系统是人体的信息中枢,它负责接收、处理和解释来自外界和内部的各种信息,并进行相应的调控和反馈。

例如,当人体感觉到饥饿时,肠道会向大脑发送信号,大脑通过分泌相关激素和调节食欲中枢来调节饥饿感。

此外,中枢神经系统还控制着人的运动、语言、思维、情绪等高级功能。

总结:外周神经系统和中枢神经系统在神经系统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情绪的理论

情绪的理论

情绪化行为研究平台(群号170941219,)一、情绪的早期理论1.情绪的外周理论——詹姆斯-兰格情绪理论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Willian James,1842-1910)和丹麦生理学家兰格(Carl Lange),分别于1884年和1885年提出了内容相同的一种情绪理论,他们强调情绪的产生是植物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后人称他们的理论为情绪的外周理论,即詹姆斯-兰格的情绪学说。

詹姆斯根据情绪发生时引起的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和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机体变化提出,情绪就是对身体变化的知觉。

他指出,“情绪,只是一种身体状态的感觉;它的原因纯粹是身体的。

”又说:“人们的常识认为,先产生某种情绪,之后才有机体的变化和行为的产生,但我的主张是先有机体的生理变化,而后才有情绪。

”当一个情绪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立刻会引起身体的某种变化,激起神经冲动,传至中枢神经系统而产生情绪。

在詹姆斯看来,悲伤乃由哭泣而起,愤怒乃由打斗而致,恐惧乃由战栗而来,高兴乃由发笑而生。

兰格认为,情绪是内脏活动的结果。

他特别强调情绪与血管变化的关系:“情感,假如没有身体的属性,就不存在了。

”“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中血液量的变化,乃是激丨情的真正的最初原因。

”兰格以饮酒和药物为例来说明情绪变化的原因。

酒和某些药物都是引起情绪变化的因素,它们之所以能够引起情绪变化,是因为饮酒、用药都能引起血管的活动,而血管的活动是受植物性神经系统控制的。

植物性神经系统支配作用加强,血管扩张,结果就产生了愉快的情绪;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减弱,血管收缩或器官痉挛,结果就产生了恐怖。

因此,情绪决定于血管受神经支配的状态、血管容积的改变以及对它的意识。

兰格与詹姆斯在情绪产生的具体描述中虽有不同,但他们的基本观念是相同的,即情绪刺激引起身体的生理反应,而生理反应进一步导致情绪体验的产生。

詹姆斯-兰格理论看到了情绪与机体变化的直接关系,强调了植物性神经系统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这有其合理的一面;但是,他们片面强调植物性神经系统的作用,忽视了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控制作用,因而引起了很多的争议。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构与功能
中枢神经系统保健与预防措施
保持良好生活习惯
规律作息
01
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有助于维持神经系统
的正常功能。
远离烟酒
02
长期吸烟和饮酒会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应尽量避免。
保持心情愉悦
03
积极的心态和良好的情绪有助于减轻神经系统负担,促进身心
健康。
合理饮食和营养补充
均衡饮食
摄入适量的蛋白质、脂肪、碳水 化合物、维生素和矿物质,保证 身体各项功能的正常运转。
诊断方法及标准
神经系统检查
通过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语言、运动等方面,评估中枢神经系 统功能。
影像学检查
如CT、MRI等,可显示脑部结构和病变情况,有助于疾病的诊 断。
实验室检查
如脑脊液检查、血液检查等,可提供疾病诊断的辅助信息。
治疗原则与措施
手术治疗
对于某些疾病如帕金森病、癫痫 等,手术治疗可作为一种有效的 治疗方法。
预防并发症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常伴发各 种并发症,如肺部感染、深静脉 血栓等,应积极预防和治疗。
01
药物治疗
针对不同疾病选择合适的药物, 如抗帕金森病药物、抗癫痫药物 等,以缓解症状和改善生活质量 。
02
03
康复治疗
包括物理疗法、心理疗法等,可 帮助患者恢复功能、减轻症状并 提高生活质量。
04
06
研究历史与现状
研究历史
自古以来,人们就开始对中枢神经系统进行探索和研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认 识逐渐深入。
研究现状
目前,中枢神经系统研究已经成为神经科学领域的重要分支,涉及神经生物学、神经化学、神经药理学等多个 学科。同时,随着脑科学计划的推进和神经技术的发展,中枢神经系统研究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

情绪心理学——精选推荐

情绪心理学——精选推荐

情绪心理学情绪、情感和感情定义:普通心理学认为,情绪是客观事物是否满足个体自身需要所产生的态度体验。

由此可引申出情绪的两种特殊存在形式:①它们是:愉快-不愉快兴奋-沉静紧张-松弛施洛伯格的情绪三维量表: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度把具体情绪排列在一个倒立的椭圆锥体上,椭圆切面的长轴为愉快度维,短轴为注意度维,表明情绪的愉快度比注意度可作出更精确的区分。

普拉奇克的情绪三维模式:把情绪分为相似性、对立性和强度三个维度。

任何情绪的相近程度都有不同,任何情绪都有与其在性质上相对立的另一种情绪,任何情绪都有不同的强度。

普拉奇克用一个倒立的锥体作为模型,在锥体切面上分隔为块,切面上的每一块代表一种情绪。

在圆锥切面上处于相邻位置的情绪是相近似的;处于切面对角位置的情绪是相对立的;圆锥轴心从上到下表示强度由强到弱。

㈢情绪是生理和心理多水平整合的产物首先,从进化的观点看,情绪是在脑进化的低级阶段发生的,特别与那些同调节和维持生命的神经部位相联系。

脑系统、脑干结构、边缘系统、皮下神经核团等都是整合情绪的中枢。

大脑皮层向皮下传送的冲动及其反馈则是整合表情和感情体验的完整机制。

其次,情绪还发生在心理多级水平上。

⒈从认识水平上区分,有感知觉水平上的感情反应和认知水平上的感情反应;⒉从社会化程度上区分,有与本能需要相联系的感情、与生物-社会性事件相联系的感情与社会意识相联系的感情;⒊从意识水平上区分,有语词意识水平下的感情、语词意识水平上的感情;⒋从情绪存在的形式上区分,有感情状态(如心境、兴趣)、情绪特质。

情绪是多成分组成、多维量结构、多水平整合,并为有机体生存适应和人际交往而同认知交互作用的心理活动过程和心理动机力量。

一、情绪在人的心理结构中的位置㈠情绪是一种适应手段㈡情绪为有机体认知加工提供有利或不利的脑的背景㈢情绪是构成人格的重要特质㈣情绪为意识提供最初的来源和成份二、情绪、情感在人的心理活动中的作用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时刻受到情绪、情感的直接影响,既可以享受到感情带来的喜悦、欣慰或满足,又会经受到感情引发的痛苦、磨难或失落。

情绪的生理机制名词解释

情绪的生理机制名词解释

情绪的生理机制名词解释情绪是人类内心感受和反应外界刺激的一种心理体验,同时也是一种生理状态。

情绪的产生和调节是通过多个生理机制共同作用完成的。

本文将从生理学的角度探讨情绪的生理机制,并对其中的重要名词进行解释。

一、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是人体内控制自主功能的一组神经网络,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负责产生应激反应,促进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生理反应,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负责恢复身体的平静状态。

这两个系统的协同作用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

二、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是一种负责调节应激反应的神经内分泌系统。

当人体遭遇压力或情绪激动的刺激时,下丘脑会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CRH),进而刺激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

释放的ACTH则刺激肾上腺皮质释放应激激素如皮质醇。

皮质醇的释放能够调节身体的应激反应,维持身体的稳态。

三、扁桃体扁桃体是人脑深处的一组神经核团,是情绪加工和情绪记忆的关键结构之一。

它具有重要的情绪调节功能,在情绪的感知和产生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扁桃体可以通过与下丘脑、大脑皮质、海马等区域的相互连接来传递和调节情绪信息。

四、杏仁核杏仁核是扁桃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情绪加工和情绪记忆的关键结构之一。

它在情绪的产生和调节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杏仁核与垂体和下丘脑的相互连接,参与了情绪激发状态的形成和调控。

五、大脑皮质大脑皮质是人脑的最外部的一层,负责高级认知功能和情绪调节。

大脑皮质分为额叶、顶叶、颞叶和枕叶等区域,每个区域都与不同类型的情绪加工有关。

前额叶皮层负责情绪的认知、评估和调控,而颞叶皮质则涉及到情绪的感知和理解。

六、松果腺松果腺是人体内分泌系统中的一部分,位于脑部。

它分泌的褪黑激素被认为是一种影响情绪调节的重要物质。

褪黑激素的分泌具有昼夜规律性,光照和睡眠模式的改变会对其产生影响,从而影响情绪的波动。

七、内啡肽系统内啡肽系统是人体内一种与情绪调节密切相关的神经递质系统。

情绪和情感的生化调节机制

情绪和情感的生化调节机制

情绪和情感的生化调节机制生物化学调节机制,既包括外周也包括脑内的许多神经一体液环节,如神经递质、神经调质、激素、血液成分、能量代谢等。

其中一些生化环节主要在中枢内发生作用(如神经递质和调质),也有些环节主要在外周发生作用(如激素),但还有些环节可在外周或中枢同时发生作用(如能量代谢)。

去甲肾上腺棠既是激素又是神经递质,在中枢和外周均可发生作用。

在下丘脑内许多神经递质汇聚在一起,其中对情绪、情感调节发生重要作用的递质就是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5-羟色胺和乙酰胆碱。

去甲肾上腺素在脑内的分布所形成特定的化学通路与5-羟色胺通路平行地分布,相互制约地调节着情绪活动。

在外周神经系统中,全部支配横纹肌的传出神经末梢都是由乙酰胆碱作为神经递质而传递情感表达的信息,副交感神经也是由乙酰胆碱作为递质引起情感活动中内脏功能的变化。

交感神经由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在交感神经节的节后纤维传递情绪变化的神经信息,其交感神经节前纤维则由乙酰胆碱传递信息至神经节。

所以,去甲肾上腺索与乙酰胆碱,无论在中枢神经信息传递或外周神经信息传递中都发挥重要作用。

更值得注意的是去甲肾上腺素不但可由神经元合成,也能由肾上腺髓质细胞合成。

肾上腺髓质的内分泌细胞受交感神经调节,可以生成与释放两种激素,即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

当情绪改变较大时,无论是中枢、外周或肾上腺髓质都会释放较多的去甲肾上腺素作为神经递质和激素对情绪变化发挥调节作用。

一般情况下,情绪变化的强度不大时,首先是肾上腺髓质分泌较多的肾上腺素;只有当情绪改变的幅度较大时,血液中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才显著升高。

去甲肾上腺素和肾上腺素在血液中发挥激素的体液调节作用时,既作用于心血管系统使其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又作用于脂肪组织和存储的肌糖元和肝糖元,分别使它们转变为游离脂肪酸、甘油和葡萄糖,用于提高能量供应以满足情绪表现时对能量物质的需要。

然而,肾上腺髓质两种激素的后一种代谢调节作用,必须在肾上腺皮质分泌的塘皮质激素(考的松)的协同作用下才能实现。

神经系统中的情绪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中的情绪调节机制

神经系统中的情绪调节机制人类的情绪体验是复杂而多变的,涉及到多个生理和心理因素的相互作用。

神经系统在我们的情绪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神经系统中的情绪调节机制。

一、神经系统的组成与功能神经系统包含中枢神经系统和外周神经系统两个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由大脑和脊髓组成,是信息处理和控制体内各系统的中心。

外周神经系统则由神经纤维和神经节组成,负责将信息传递到中枢神经系统和身体各部位。

神经系统在情绪调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它通过与其他体系的相互作用,参与情绪信息的感知、传递和调控,使我们能够适应和应对不同的情绪反应。

二、情绪的生理基础情绪调节涉及多个脑区和神经递质的相互作用。

其中,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PA轴)和自主神经系统是情绪调节的主要组成部分。

1. HPA轴HPA轴主要由下丘脑、垂体和肾上腺组成。

它参与应激和情绪调节过程,在应激刺激下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CRH),进而促使垂体释放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最终刺激肾上腺释放皮质醇。

皮质醇的释放对情绪调节具有重要影响,可以提高注意力和警觉性,并调节体内的免疫和炎症反应。

2. 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

交感神经系统通过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增强身体的应激反应,促使心率加快、血压升高等;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则通过释放乙酰胆碱来促进身体的放松和恢复,降低心率和血压等。

这两个系统的平衡调节可以影响情绪的产生和调节。

三、神经递质与情绪调节神经递质是神经系统中的化学信使,对情绪的产生和调节起着重要的作用。

多种神经递质参与了情绪的调节,例如:多巴胺、血清素、γ-氨基丁酸(GABA)和谷氨酸等。

1. 多巴胺多巴胺是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参与了奖赏和愉悦的产生,并与快乐和满足感相关。

多巴胺水平的增加可以提高情绪的积极性。

2. 血清素血清素是一种调节情绪的重要神经递质。

它参与了抑制和抑郁的调节。

血清素水平的降低与抑郁情绪的产生有关。

第4章 情绪与脑

第4章 情绪与脑

前额叶皮层
• 因此,与杏仁核联系的前额叶皮层的功 能,在高等动物和人类中,已经超越了 仅仅为维持生存而起作用的原始情绪的 功能。 • 人类认知的意义加工赋予情绪以更高级 的社会适应意义是由前额叶皮层以及其 他脑的高级部位的功能实现的,是在情 绪的低级结构产生的原始情绪的基础上 发生的。
三.扣带回皮层
回路模型
• 在似身体回路中,依据个体过去的经验或情景 想象等心理表征,触发中枢脑区躯体状态表征 的激活,即在躯体状态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的 情况下产生了相应的情绪感受。 • 与身体回路相比,这种神经机制并不涉及实际 的躯体状态,岛叶和躯体感觉皮层接收的信息 直接来自腹内侧前额皮层和杏仁核等脑区。
一般而言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引起抑制活动二者的功能是拮抗交感神经系统副交感神经系统瞳孔扩张瞳孔收缩颌下腺抑制颌下腺兴奋心率加快心率减慢气管扩张气管收缩冠状动脉舒张冠状动脉收缩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收缩肌肉紧张度增加肌肉紧张度下降胃收缩抑制胃收缩增强肠蠕动抑制肠蠕动增强肝糖分泌增加肝糖分泌下降肾上腺素分泌增加肾上腺素分泌下降交感神经系统与副交感神经系统的机能活动比较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活动关系的研究始于詹姆斯1884在他看来当有机体受到来自情境的情绪刺激时生理唤醒水平提高所发生的情绪激动程度或紧张程度也随之提高
• 扣带回皮层是位于大脑两半球中央两侧 从前到后的长形区域。 • 许多研究都表明,前扣带皮层(ACC)在 注意和情绪之间起着桥梁作用,前扣带 皮层是整合内脏信息、注意信息、情感 信息和监视信息冲突的脑部位,而这些 信息对于自我调节和适应又非常重要。
前扣带皮层的认知与情感次级区
扣带回皮层
• 研究发现,ACC的不同部位在功能上是不同 的,至少可以划分为两个次级区域:情感次 级区(affect subdivision) 和认知次级 区(cognitive subdivision )。 • 前扣带皮层的喙、腹部等部位是情感次级区, 与边缘系统如杏仁核、眶额皮层、前脑岛 (anterior insular,AI)、自主性脑干运 动核这些涉及内脏反应,对紧张行为、情绪 事件、表情、社会行为作出自主反应的区域 存在广泛的神经联系。

基础心理学知识:情绪

基础心理学知识:情绪

基础心理学知识:情绪情绪,是对一系列主观认知经验的通称,是多种感觉、思想和行为综合产生的心理和生理状态。

最普遍、通俗的情绪有喜、怒、哀、惊、恐、爱等,下面来详细了解一下!1.情绪和情感的区别和联系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

情绪和情感由独特的主观体验、外部表现和生理唤醒等三种成分组成。

情绪和情感统称为感情。

情绪指感情过程,情绪具有较大的情景性、激动性和暂时性。

情感指具有稳定的、深刻的社会意义的感情。

情感具有较大的稳定性、深刻性和持久性。

情绪和情感都具有适应功能、动机功能、组织功能、信号功能。

2.情绪纬度和情绪纬度理论1、情绪的纬度是指情绪所固有的某些特征,主要指情绪的动力性、激动性、强度和紧张度等方面。

这些特征的变化又具有两极性。

2、情绪纬度的理论:(1)【三维理论】冯特提出的三维理论认为:情绪是由三个纬度组成的,即愉快-不愉快;激动-平静;紧张-松弛。

每一种具体情绪分布在三个纬度的两极之间不同的位置上。

20世纪50年代,施洛伯格根据面部表情的研究提出,情绪的纬度有愉快-不愉快;注意-拒绝和激活水平三个纬度,建立了一个三维模式图。

60年代末,普拉切克提出,情绪具有强度、相似性和两极性等三个纬度,并用一个倒锥体来说明三个纬度之间的关系。

(2)【四维理论】美国心理学家伊扎德提出情绪四维理论。

认为情绪有愉快度、紧张度、激动度、确信度等四个纬度。

3.情绪和情感的分类1、从生物进化的角度看,人的情绪分为基本情绪和复合情绪。

2、情绪状态有心境、激情和应激。

3、情感有道德感、理智感、美感。

4.情绪与脑情绪的脑中枢机制主要与下丘脑、网状结构、边缘系统、大脑皮层等部位有密切关系。

其中边缘系统在情绪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研究发现,正情绪时大脑左半球出现较多的脑电位活动,而负情绪时右半球出现较多的电位活动。

(美国心理学家奥尔兹用自我刺激的方法证明下丘脑和边缘系统中存在一个“快乐中枢”。

杏仁核是恐惧反应的中枢。

情绪的中枢神经机制

情绪的中枢神经机制

一些神经外科医生认为,切除杏仁核有可能降低 那些具有暴力倾向的人的攻击行为。 临床报告显示,人杏仁核切除手术在降低攻击 性行为、增强注意力、降低过多的活动、减少癫痫发 作等方面取得相当大的成功。
切除双侧杏仁核除了对攻击行为和记忆有影响 外,还严重降低动物的恐惧行为。 例如杏仁核被切除的大鼠会主动去接近一只安静 的猫并咬猫的耳朵,无恐惧行为被认为是由于杏仁核 的基底外侧核损毁引起的。
回损伤可导致恐惧情绪的辨别障碍(汪凯,
2002)。
(五) 隔区(septal area)
隔区指大脑半球内侧面、终板和前连合前方的
区域,包括胼胝体下回和旁嗅区,两者合称为隔区。
终板旁回
隔区
胼胝体下回 ﹙内外侧﹚隔核
隔区
隔区的传入纤维主要来自下丘脑、海马、杏仁 核、中脑网状结构、额叶新皮层和扣带回。传出纤维
动物实验也发现,把电极埋在隔区,大 鼠以每小时2000次左右的频率按动杠杆,故隔 区也称为“奖赏中枢”。
治疗抑郁症患者时,有研究者用遥控技 术刺激患者的隔区,患者并不知道。刺激之
前,患者在诉说他个人痛苦的事件,说得几
乎快要哭了,给予脑内刺激15s后,他突然笑
了,而且谈到了他未来的计划,对生活又恢
即时生理变化。这种生理变化一般可用脑电
图进行监测。
双侧杏仁核功能是否对称,研究结果不尽相同。
一些研究者报告在唤醒期间,负性情绪实验激
活左侧杏仁核,而另外一些研究却发现双侧激活或右 侧激活的变化。 Zalla等人(2000)的fMRI研究发现,对赢钱和输 钱,左右杏仁核激活程度不同,左侧杏仁核对赢更 多的钱显示激活的提高,而右侧杏仁核对输钱显示激 活的提高。
系。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心理治疗师考试复习重点笔记汇总

心理治疗师考试复习重点笔记汇总

心理治疗师考试复习重点笔记汇总LT社会研究理论基本观点承认内部认知过程,突出特质整合程度比较高。

班杜拉的社会研究理论社会研究理论是对传统的行为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社会研究理论坚持行为主义的客观化立场,认为心理学研究的最终目的仍然在于说明,预测和控制行为,但同时,这一理论也超越了传统行为主义的局限性,成为新行为主义的代表性理论。

社会研究理论的特点是:突破了传统行为主义的研究领域,探索认知和思维等心理活动在行为调节中的作用;强调行为与认知结合;突出主体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强调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

其中班杜拉的社会研究理论具有典型性。

1.三元交互决定论:人的内部因素、行为和环境影响三者之间互为决定因素,三个决定因素之间是一种连续不断的交互作用。

重视人的因素在行为中的决定作用。

2.观察研究:个人通过观察他人行为及其强化结果。

观察研究是一种示范行为研究,是通过替代强化,以间接经验为基础的研究。

3.主体的自我调节作用:人不是环境刺激的消极的反应者,而是具有自我组织、自我调节能力的积极塑造者;人本身就是改变自己的动因。

婴幼儿大脑形态:0~1岁脑重量增长最快,3岁相当成人脑重75%;婴幼儿大脑功能发展:5个月脑电活动重要阶段,脑电逐渐皮质化;4岁开始,内抑制开始发展,皮质对皮质下调控作用逐渐加强;12~36个月期间,婴儿脑电活动逐渐成熟;脑中发展最快是脑干和中脑;婴儿大脑具有巨大可塑性和良好修复性。

婴儿感觉发展:4个月颜色视觉基本功能接近成人水平;听觉对于支持健康婴儿一生下来就有;味觉感受器在胎儿3个月开始发育;嗅觉感受器胎儿7、8个月已相当成熟,且有初步嗅觉反应;胎儿49天已有初步触觉反应。

婴儿物体知觉:3个月分辨简单形状能力;4个月以前大小知觉恒常性;6个月以前能辨别大小,8~9个月获得形状恒常性。

婴幼儿注意:一生下来就有注意,注意选择性,具备对外界进行扫视能力,1~3个月注意已明显偏向曲线、不规则图形,6个月表现更广泛、更复杂的吸允、抓握、操作等日常感知活动,1岁以后听到某物体名称时,便相应注视那个物体。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第四节 情绪的理论
• 于是坎农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了情绪的丘脑理论。
• 坎农认为,情绪的生理机制不在外周, 而在中枢神经系统的丘脑。激发情绪 的刺激由丘脑进行加工,丘脑所产生 的神经冲动向上传至大脑皮层,引起 情绪的主观体验;向下传至交感神经 系统,引起机体的生理变化,所以, 身体变化和情绪体验是同时发生的。
• 坎农的理论得到巴德的支持和发展,故后 人将这一理论称为坎农—巴德丘脑情绪理 论。

认知激活过程

实例
• 一、情绪智力(IE)的培养 • ——个体监控自己及他人的情绪和情感,并识别、利用这
些信息指导自己的思想和行为的能力。换句话,识别和理 解自己和他人的情绪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来解决问题和 调节行为的能力。
• 例如在校园中的学生攻击性不断增强的案例,像抢劫、强 奸、杀人的行为。老师的责任是不可推卸的,老师平时应 该多识别和理解学生的情绪状态,帮助他们解决问题等。 可见情绪的调节对一个人一生的影响是如此大。培养情绪 智力,对于现在高校的管理有着极大的作用,校园犯罪率 也会大大减小。
• 二、
• 当我们在成绩上得到些许进步时,若老 师或家长适时给予表扬,会令我们的情绪更 加高涨,对学习充满积极的兴趣,鼓励并驱 动我们继续学习并做得更好。——因为情绪 具有动力性,在我们学习有进步得到表扬时, 老师或家长的表扬会令人情绪变得开心,这 样的积极情绪就是一种动力,能组织并驱动 认知与行为,它就为我们以后会继续努力学 习,取得成功的行为提供了线索。
• 1962年他和辛格的实验 (P63) 表明:生理变化在 情绪的发生中肯定是会出现的,但对情绪体验来 说却不是决定性的,决定性的因素是对外界刺激 和对身体变化的认知。
• 沙赫特将认知因素纳入到对情绪发生的解释,这 对情绪的认识又是一个进步。

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

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

关于人的情绪及相关疾病的物质结构基础的综述课程:现代生物科学导论A BIOL120002.05关于人的情绪与神经系统和调控机制的综述引言:情绪是指人对事物的态度,然而貌似主观的情绪也有着其物质条件与神经基础,现代科学在飞速发展中对情绪的认识也在逐步加深,用来解释情绪发生机制的理论也层出不穷。

关于情绪的决定机制仍然还在研究之中,但是现有的情绪调控研究及模型已经大范围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例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本文将就人的情绪调控物质基础,情绪调控模型,情绪障碍,三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关键词:情绪,调控,物质基础,调控理论模型,情绪控制障碍正文:(一)影响情绪的化学物质1苯乙胺(Phenylethylamine)该物质溶于水,易溶予醇和醚,无色有鱼腥味的强碱性液体。

在体内由苯丙氨酸在脑中通过脱羧作用生成的,能诱导儿茶酚胺受体生成.有抗抑郁作用,进一步氧化成苯乙醇胺.当人的情绪发生变化时,人大脑中的间脑底部会分泌苯乙胺,它被科学家称为。

情绪激素”。

巧克力尤其是黑巧克力含量丰富。

2内啡呔(Enclorphin)它是一种与吗啡活性相似的高等生物内源性阿片样呔1,最常见于脑下垂体分泌的 a l-内啡呔内啡呔内啡呔,分别含16、17,31个氨基酸残基,其结构相似。

仅C端不同。

内啡呔也称安多芬或脑内啡.是一种内成性(脑下垂体分泌)的类吗啡生物化学合成物激素。

它是由脑下垂体和脊椎动物的丘脑下部所分泌的氨基化合物(肽).它能与吗啡受体结合,产生跟吗啡、鸦片剂一样效果.有止痛和欣快感,等同天然的镇痛剂。

内啡呔被称之为“快乐荷尔蒙”或“年轻荷尔蒙”。

意味着这种荷尔蒙可以帮助人保持年轻快乐的状态。

当运动量超过某一阶段时,体内便会分泌脑内啡,当大脑处于清醒松弛时,当一个人感到高兴时,脑中会1存在于体内的具有阿片样作用的多肽物质,1970年代初期才发现。

1974年,英国人从猪脑组织中分离得到两种5肽,用生物学分析法证明这两种小分子肽具有和吗啡相似的生物效应,这种效应可以被纳络酮逆转,分泌D,·内啡呔.同时将此感觉往体内传递。

情绪的中枢神经机制ppt课件

情绪的中枢神经机制ppt课件
25
26
可见,感觉信息达丘脑后,除了主要传向大脑 皮层外,还能直接传向杏仁核。
生理意义:使杏仁核做好准备以便在高级中枢 (如腹内侧前额皮层)传入的、与情绪相关的复杂的神 经信息到来时,在其支配下作出适应反应;还能使杏 仁核在新皮层下达的精确信息到来之前,抢先作出反 应。
27
2、损毁和刺激杏仁核产生的影响 20世纪50年代,美国科学家Pribram等报道,
5
背侧丘脑(丘脑) 后丘脑: 内侧膝状体、外侧膝状体。 上丘脑: 松果体、缰三角、髓纹。 底丘脑:中脑被盖和丘脑的过渡地区,包括黑
质和红核的一部分及底丘脑核。 下丘脑:视上区、结节区、乳头体区。
6
7
穹隆
视前区
视室上旁区核 结节区
乳头丘脑束
内侧前脑束
乳头脚
视 上
弓状核 乳头体核

8
海马
穹 穹隆连合前纤维 隆
埋植电极。动物清醒后,通小强度电流并记录行为表 现。据电极埋植部位的不同,可引起动物打喷嚏、喘 气、进食、恐惧或愤怒等,还能引起心率变化、瞳孔 散大及肠胃蠕动等现象。
这些结果提示下丘脑有两个基本的功能:内环 境稳定和情绪表达。
11
低强度刺激下丘脑后,猫表现出流口水、嘶 叫、耳朵向后、毛发竖立等行为。如果刺激强度增 加,猫会做出一个真正的攻击反应,即用爪子猛烈敲 打或扑向假想敌人。刺激停止后,猫的愤怒行为立刻 消失,甚至还会蜷成一团睡觉。
第四节 情绪的中枢神经机制
1
Papez总结Cannon、Bard等人的工作,提出 脑的内侧壁有一个情绪系统,把新皮层和下丘脑连 接起来,这些结构组成的神经回路在情绪体验和情 绪表达中起关键作用,这个回路称为Papez回路。
2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九章-情绪与情感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九章-情绪与情感

心理学统考章节练习及答案第九章-情绪与情感一、单选题1.\忧者见之则忧,喜者见之则喜\,这是受一个人的()的影响所致。

A.激情B.心境C.热情D.应激2.在冯特提出的情绪三维理论中,下面哪一个维度不包含在其中()A.愉快一不愉快B.激动一平静C.注意一拒绝D.紧张一松弛3.所谓\人逢喜事精神爽\、\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皆是()的绝好写照。

A.心境B.激情C.应激D.情境4.根据坎农一巴德情绪学说,情绪的中心位于()。

A.内脏B.外周神经系统C.杏仁核D.丘脑5.在情绪的认知理论中强调对刺激情景的评估作用的理论是()。

A.拉扎勒斯的认知一评价理论B.沙赫特的二因素情绪理论C.阿诺德的评定一兴奋理论D.伊扎德的动机一分化理论6.当人处于应激状态下时会出现肌肉紧张、血压升高等反应,这是情绪的()表现。

A.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行为反应7.詹姆斯一兰格的情绪理论主要强调的是()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A.中枢神经系统B.植物性神经系统C认知评价D.动机水平8.当个体遇到对其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时,会出现\意识狭窄\现象,此时()。

A.人们无法控制自己的行为B.出现意识消失的情况C.理智分析能力受到抑制D.对发生的鲁莽行为可以不负责任9.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体验及相应的行为反应,它是以()为中介的一种心理活动。

A对客观事物的感知B个体的愿望和需要C事物本身所具有的特性D 个体的能力与人格10.下面属于情绪而不属于情感的是()。

A.情绪B.情感C.心境D.应激12、内驱力其实就是()。

A生理性动机B社会性动机C内部动机D外部动机13.在荒邻野外看见老虎,人们害怕,而看见动物园中笼子中的老虎,不但不怕反而高兴,这种现象说明:A.刺激决定情绪B.认知决定情绪C.生理唤醒决定情绪D.身体状态决定情绪14.“喜新厌旧,忽冷忽热,易喜易悲”是情绪和情感的哪种特性A.兴奋性B.深刻性C.稳定性D.效能性15.“范进中举”故事中当范进得知考中时的情绪状态是().A.应激B.心境C.焦虑D.激情16.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通过()来实现的?A.动机B.适应C.表情D.心境。

生理心理学重点

生理心理学重点

生理心理学重点Ⅰ①威廉冯特,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的创始人,1879年。

Ⅱ①结构功能水平研究方法:a.脑损毁法(永久性/暂时性)b.功能性磁共振c.正电子发射体层摄影扫描技术d.脑电图②脑损毁法的基本原理及方法【a.化学损毁 b.电伤或冷冻损伤 c.射频电损毁】常用建构脑毁损模型的方法包括:用真空泵的玻璃管吸出的皮质表面的吸出法;用足够强电流破坏脑组织的电损毁法,但电极处所产生电压的作用范围内都可能造成破坏;最新的神经化学损毁法,能够更好地控制损伤范围,甚至能够造成短暂性神经传导中断的可逆损伤。

脑损毁的基本逻辑是基于脑的特定部位执行某种特定功能,对应着某种机体行为。

如果相应脑区受损后,这部分功能会出现障碍甚至丧失。

③功能性磁共振(FMRI)基本原理及方法、特征根据脑功能活动区氧合血红蛋白(HbO2)含量的增加导致磁共振信号增强的原理,得到了关于人脑的功能性磁共振图像,即血氧水平依赖的脑功能成像。

大多数的FMRI实验基于这种血氧水平依赖对比原理。

当脱氧血红蛋白与氧合血红蛋白(HbO2)的比率发生变化时,FMRI探测器就能够得以检测。

当受试者对特定的刺激做出反应,激活相应的脑区,神经元活动导致局部血流量和氧交换量增加,但局部耗氧量并没有等量的增加,氧的供应量大于消耗量,其结果导致氧合血红蛋白增加,脱氧血红蛋白含量降低,FMRI图像强度则发生相应变化。

FMRI特征:⑴具有高空间分辨率⑵时间分辨率不佳④脑电图特点:⑴测量的是心理活动时的大脑总体点活动信号⑵时间分辨率高⑶空间分辨率较低⑤事件相关电位概念(2▲):事件相关电位是指当给予或撤销作用于感觉系统或大脑的某一部位的一种特定外界刺激时,或当出现某种心理因素时闹去的电位变化。

虽然这些脑电变化十分微弱,并且掩埋在自发电位EEG中难以观察,但利用诱发电位锁时关系,经过叠加处理,则可以提取ERP成分。

原理及方法(5▲):a.头皮记录的脑电是相隔一定的距离的脑内神经元群电活动的表现。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十三章情绪

普通心理学题库-第十三章情绪

第十三章情绪一、单项选择题1.言语的情绪色彩是由(A)控制的。

A、右半球B、下丘脑C、边缘系统D、自主神经系统2.以下哪种情绪不属于谢弗划分出的六种基本情绪(D)。

A、爱B、喜悦C、惊奇D、兴趣3.在冯特提出的情绪三维理论中,下列维度不包含在其中的是(C)。

A、愉快—不愉快B、激动—平静C、注意—拒绝D、紧张—松弛4.当人处于应激状态时会出现肌肉紧张、血压升高等反应,这是情绪的(C)表现。

A、主观体验B、外部表现C、生理唤醒D、行为反应5.当处于情绪状态时,(A)的反应引起肾上腺素和去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

A、交感神经系统B、副交感神经系统C、中枢神经系统D、躯体神经系统6.詹姆斯—兰格的情绪理论主要强调的是(B)在情绪产生中的作用。

A、中枢神经系统B、外周神经系统C、认知评价D、动机水平7.情绪的外部行为表现是(B)。

A、热情B、表情C、激情D、心情8.微弱、持久、具有渲染性的情绪状态是(A)。

A、心境B、应激C、激情D、心情9.一般地,表达情绪的最主要的表情形式是(A)。

A、面部表情B、身段表情C、语调表情D、手势表情10.情绪分类的环形模式是(A)提出的。

A、罗素B、兰格C、坎农D、普拉切克11.在获取知识的智力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情感叫(A)。

A、理智感B、美感C、道德感D、责任感12.(B)在恐惧习得中很重要。

A、前额皮层B、杏仁核C、海马D、前部扣带回13.在情绪活动后,(B)恢复活动,使身体状况恢复到情绪发动前的平静状态。

A、交感神经系统B、副交感神经系统C、中枢神经系统D、躯体神经系统14.(A)提出,情绪就是对机体变化的知觉。

A、詹姆斯—兰格B、坎农—巴德C、阿诺德—拉扎鲁D、沙棘特—辛格15、情绪的认知—评价理论的提出者是(C)。

A、詹姆斯—兰格B、坎农—巴德C、阿诺德—拉扎鲁D、沙棘特—辛格16、积极情绪的协调作用和消极情绪的破坏、瓦解作用,这表明情绪具有(B)。

情绪的周围神经机制

情绪的周围神经机制

隔核
隔区
终板旁回
隔区
胼胝体下回
﹙内外侧﹚隔核
海马结构 海马
齿状回 纤维联系
Papez环路 ( 海马环路)
海马旁回
海马结构
感情行为

的基础

扣带回 学习和记忆
乳头体 乳头丘脑束 丘脑前核
扣带回
丘脑前核
穹隆
胼胝体下回
乳头体 海马
齿状回 海马旁回

梨状区
Papez回路:海马一穹隆一乳头体一乳头丘脑束一丘脑前核一扣带回一海马。
运动神经 (传出神经)
(内脏运动神经又分交感和副交 感神经)
处于情绪状态时,体内由自主(植物性)神经 系统支配的内脏器官和内分泌活动发生变化。植物 性神经系统分交感和副交感系统,共同支配同一个 器官,但作用颉抗。
一、情绪与自主神经系统
在情绪活动过程中,总伴随着一系列的生理变 化,这些生理变化主要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活动来 实现。
交感神经系统引起兴奋活动,副交感神经系统 引起抑制活动。
情绪活动时,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率加快 、血压升高,呼吸加快,肝脏输出更多的糖进入血 液,消化系统供给减缓,瞳孔放大,唾液分泌受抑 制。
情绪活动后,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
心率平缓、血压降低、瞳孔收缩、呼吸减缓、 唾液再次分泌、消化系统恢复正常功能。血中肾上 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水平降低,情绪的强度也逐渐 下降。
“笑里藏刀”
研究表明,情绪与表情肌的运动不一致的结果 是其表情不自然,可与其他的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 (瞳孔的改变或出汗)或内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的改 变相分离,这些可给测谎提供参考。
四、情绪的生理反应与测谎 情绪表达中的表情动作可直接被观察,但机体

情绪理论

情绪理论

潘赛普提出:(1)对于具有生命威胁性的环境,存在具有遗传上直 接连接的无条件反应;(2)情绪相关的行动可以被分为适应性激活 和适应性抑制两大类;(3)情绪回路通过反馈而改变它们的敏感性; (4)神经活动比导致它发生的活动延续更久;(5)情绪回路活动 可以通过强化而受制于环境刺激;(6)情绪回路与意识的脑部机制 发生交互作用。
潘赛普认为在中脑、边缘系统与基底神经节之间有四个调节情绪的回 路,这四个回路是根据它们在人类身上所调节的情绪体验的极端状态 而命名,分别是:期待、恐惧、愤怒与惊慌等四个回路。期待调节的 部位位于下丘脑侧部的中前脑神经束,它对动态平衡的失衡及其相似 的境况、环境刺激等非常敏感,引起动作唤起,为生存而进行探索。 对潜在伤害做出的反应即恐惧,受到躲避与逃离调节部位调节。愤怒 部位引发愤怒的情绪表现,并引起敌意与抑制行为。惊慌部位引起痛 苦的呼叫和爆发行为。
五、潘赛普的情绪理论 潘赛普(Panksepp,1981,1992) 理论建立在五个假设上: (1)不同的情绪过程反映在直接连接的脑部回路上 (2)人和动物共有一些原始的情绪过程 (3)虽然基本情绪回路数量有限,但这些回路的混合再加上社会学
习,就会形成更多回路 (4)情绪神经解剖学基础可以通过内省的方法进行思考 (5)通过对脑组织的研究,可以获得关于情绪科学的理解
丹麦生理学家卡尔.兰格(1885)提出了相同的观点。兰格认为, 情绪受到两个相反的系统,即欲望的/愉快的和厌恶的/不愉快的系 统的驱动。他说:“血管运动的混乱、血管宽度的改变以及各个器官 中血液量的改变,乃是激情真正的最初原因。”兰格认为自主神经支 配加强和血管扩张的结果引起愉快,自主神经支配的减弱、血管收缩 与器官肌肉痉挛引起恐惧。他说:“假如把恐惧的人身体症状除掉, 让他的脉搏平稳,眼光坚定,动作迅速而稳定,语气强而有力,思维 清晰,那么他的恐惧还剩下什么呢?”,所以情绪就是对机体状态变 化的意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整合模型摘要阐明人类情绪的生理机制是心理学家和神经科学家所面临的巨大挑战。

以往研究倾向于分别考察情绪的外周反应模式和脑机制。

近年来,随着情绪电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许多研究者从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相互作用的角度,提出了一些解释情绪生理机制的整合模型。

其中,以情绪环路模型和神经内脏整合模型为典型代表。

前者强调由外周到中枢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试图说明情绪经验形成的机制;后者则采取由中枢到外周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

试图阐明情绪调控的机制。

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借鉴这两个模型,并结合近期有关情绪信息加工神经机制的新成果,以便构建能够更为全面解释人类情绪的生理模型。

j*wl, 百拇医药关键词人类情绪;生理机制;情绪环路模型;神经内脏整合模型 1引言美国心理学的奠基人James(1894)开创了情绪生理机制研究的先河。

他认为,人们的情绪体验来源于机体的外周生理反应,提示不同性质的情绪经验可能会伴随特异性的外周生理活动(Davidson,Jackson,&Kalin,2000)。

采用心率、指温和血压等生理指标的研究显示,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快乐、悲伤、愤怒、恐惧和厌恶等)伴随着特定的外周生理改变(Ekman et a1.,1983;Sinha et a1.,1992)。

近期采用心率变异性(hcartrate variability,HRV)等指标的研究也表明,不同的基本情绪存在特异的自主神经活动模式(李建平,张平,代景华,2006;Rainville,Bechara,Naqvi,&Damasio,2006)。

这些证据似乎在一定程度上支持了James的观点。

然而,美国生理学家Cannon(1931)则认为,真正决定情绪性质的是中枢脑区。

近期的神经功能成像研究显示,在体验不同情绪期间皮层与皮层下脑区往往伴有特异性的激活或失活,提示不同性质的情绪感受可能具有特定的中枢回路(Britton et a1.,2006;Damasio,Grabowski,&Bechara,2000;George et a1.,1995;Paradiso et a1.,1997)。

研究者(Damasio et a1.,2000)推测,不同脑区活动的特异性改变表明它们在情绪加工中可能具有不同的作用,所有这些神经结构的活动模式可能构成了一个有关机体内部状态的多维度活动图,这可能是人们情绪意识状态产生的生理基础。

需要指出的是,尽管人类的一些基本情绪伴随着特异性的外周自主改变,但并不意味着这些源自外周的自主反应就一定是情绪体验的唯一或主要来源,它们之间的因果关联还亟待探明:虽然成像研究显示一些脑区参与了情绪活动,但它们在决定情绪经验方面的功能意义还需阐明。

近年来,随着情绪电生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的发展,许多研究者开始尝试从整合的角度把情绪的外周反应与脑活动机制有机结合起来,提出了一些系统化、层次化的情绪生理整合模型。

其中,情绪环路模型(emotion circuit model)fBechara,2004;Bechara&Damasio,2005;Damasio,1994,1998;Rudrauf et a1.,2009)和神经内脏整合模型(neurovisceral integration model)(Hagemann,Waldstein,&Thayer,2003;Lane,Reiman,&Thayer,2000;Thayer&Lane,2000,2007,2009;Thayer&Ruiz-Padial,2002,2006)就是典型代表。

前者强调由外周至中枢的自下而上的加工方式,试图解释情绪经验形成的机制;后者则采取由中枢至外周的自上而下的加工方式,以说明情绪调节的神经过程。

这两个整合模型从外周与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整合的角度,为系统考察情绪生理机制提供了基本框架。

今后的研究有必要借鉴这两个模型,并结合近期有关情绪信息加工神经机制的新成果,以构建一个可以更为全面解释情绪机制的生理模型。

2 情绪环路模型一般认为,情绪刺激引起的主观感受是人们情绪反应的主要成分,情绪与情绪感受是一种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Alexandrov&Sams,2005)。

然而,Damasio(1994,1998)假设,人们的情绪感受主要由情绪与感知结合而成,这两种心理成分分别由不同的神经回路负责。

因此,情绪是情绪感受的独立成分,是由特定对象或情景触发的躯体反应和中枢活动变化的集合。

这种变化可以分为内脏活动、腺体反应和骨骼肌运动。

前两者一般无法被直接觉知,主要由下丘脑与脑干的一些核团调节和控制;后者可以进入意识范畴,主要由纹状体和中脑导水管周围灰质(PAG)负责。

据此,Damasio(1998),Bechara(2004),Bechara等人(2005)和Rudrauf等人(2009)提出了情绪环路模型,认为情绪感受主要基于内脏、腺体和骨骼肌等的身体反应在脑干、岛叶和躯体感觉皮层等脑区的映射和表征,它们最终在腹内侧前额皮层、扣带回皮层、杏仁核和下丘脑等脑区的参与下,形成情绪感受的主要方面。

根据是否包括躯体状态,可以将这种加工情绪的神经环路分为身体环路(body loop)(见图1)和似身体环路(as if body loop)(见图2)(Bechara et a1.,2005)。

在身体环路中,腹内侧前额皮层和杏仁核能够将刺激物的情绪信息通过脑干的传出结构传至躯体,引起内脏、腺体和骨骼肌等躯体状态的变化。

接着,这些躯体信号可以映射到岛叶、躯体感觉皮层等脑区,由此产生了人们的情绪感受。

但是,似身体环路主要依靠个体过去的经验或情景想象等心理表征,由此触发中枢脑区的躯体状态表征的激活,即在躯体状态实际上并未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产生了相应的情绪感受。

与身体环路相比,这种神经机制并不涉及实际的躯体状态,岛叶和躯体感觉皮层接收的信息直接来自腹内侧前额皮层和杏仁核等脑区。

上述观点得到了相关研究证据的支持。

例如,Bechara(2004)发现,内脏、腺体和骨骼肌等躯体状态的变化可以通过脊髓、迷走神经和神经内分泌等通路反馈到中枢,从而影响个体的主观感受和决策行为,其中迷走神经是主要通路。

一项采用脑磁图(MEG)的研究也发现,情绪图片刺激出现后的500ms内就可以诱发心率改变,几乎同时也会引起躯体感觉皮层的激活,提示情绪活动中来自躯体的传入信息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传至感觉皮层,参与对情绪感受的加工(Rudrauf et a1.,2009)。

另外,Vianna,Naqvi,Bechara和Tranel(2009)让被试进行不同基本情绪(快乐、恐惧、厌恶、悲伤和愤怒)的自传体回忆任务,同时记录皮(刘飞蔡厚德) 电反应和胃动血流图(electrogastrogram),以检查交感神经系统和胃肠系统的活动状态。

结果表明,交感系统和胃肠系统的活动水平与被试对情绪唤醒度的评价呈正相关,提示不同性质的情绪感受可能伴随相应的身体状态变化。

有趣的是,交感神经的活动水平与被试对情绪事件回忆的生动性水平不相关,胃肠系统的活动水平则与之呈负相关,即胃肠活动水平较高时,自传体回忆的生动性水平较低;胃肠活动水平较低时,自传体回忆的生动性水平较高。

研究者指出,生动性水平反映了中枢神经系统在情绪感受产生时的激活水平。

据此,他们推测,交感神经系统与胃肠系统所代表的躯体信号在中枢神经系统高度参与情绪活动时可能对情绪感受的产生不太起作用:而在中枢神经系统激活水平较低时,躯体信号可能对情绪感受的作用较大。

这提示,人们在经验或再经验情绪感受时,“身体环路”与“似身体环路”可能存在着分离。

3 神经内脏整合模型与情绪环路模型不同,神经内脏整合模型强调情绪反应的适应性功能,认为情绪是个体应对复杂环境事件所做的反应,可以为目标定向行为准备充分的能源,以适应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需求(Hagemann,et a1.,2003;Thayer et a1.,2007)。

据此,Thayer等人(2000,2009)假设,人类复杂情绪反应的神经基础主要依赖中枢自主网络(centralautonomic network,CAN),因为它可以调控适应性的内脏活动、神经内分泌和行为反应。

CAN主要包括眶额皮层、腹内侧前额皮层、扣带回皮层、岛叶、杏仁核中央核、下丘脑、导水管周围灰质、臂旁核、孤束核(NTS)、疑核、延髓腹外侧区、延髓腹内侧区和延髓被盖区(medullary tegmentalfield)等脑区(见图3),它们相互间连接成一个动态活动的系统,通过整合情绪刺激的中枢活动和自主反应,以保证机体能够适应快速变化的环境(Hagemann et a1.,2003)。

可以看出,尽管CAN与前述的情绪环路在脑区结构上存在重叠,都涉及与情绪活动有关的皮层与皮层下结构,但情绪环路只包含了一个“中枢一外周一中枢”的环状回路重视外周躯体状态在决定情绪感受中的作用,而CAN则强调情绪活动中皮层与皮层下中枢所组成的多层次神经网络对外周自主神经功能(心率)的调控机制,更为关注情绪的环境适应性功能。

神经内脏整合模型认为,个体在安静状态下前额皮层对皮层下脑区和自主反应施加抑制性影响。

当个体面临威胁性情绪刺激时,前额叶的活动水平降低,使得皮层下交感兴奋环路(sympathoexcitatory circuits)所受的抑制逐渐解除引起交感活动增强和副交感(迷走)活动减弱,从而出现有利于个体战斗,逃跑(fight-flight)行为的腺体和内脏反应。

一般情况下,机体的能源供应在自主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会保持正常的动态平衡。

然而,当能源需求持续超出了个体可以承受的范围时,就会产生交感过度增强而副交感过度减弱的自主失衡现象,引发个体的焦虑和抑郁等复合情绪。

支持上述假设的证据主要来自神经生化和功能成像研究。

前者发现,抑制效应主要通过孤束核的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GABA)神经元实现(Thayer et a1.,2006)。

GABA 是抑制性神经递质,如果将其通路阻断,会导致高血压和窦性心动过速等自主失衡反应。

人类的功能成像研究表明,心率变异性的高频(HF)指标的水平降低程度与眶额皮层、腹内侧前额皮层和前扣带回皮层等脑区的活动减弱程度呈正相关,提示副交感(迷走)神经张力的波动变化受中枢脑区,特别是前额皮层的抑制性调控(Gianaros,Van DerVeen,&Jennings,2004;Lane,McRae,Reiman,Ahem,&Thayer,2007;Lane,Weidenbacher,Fort,Thayer,&Allen,2008;Nugent,Bain,Thayer,&Drevets,2007;Nugent,Bain,Sollers,Thayer,&Drevets,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