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显读之魅力,感悟语言之美》文本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尽显读之魅力感悟语言之美》——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中悟”阅读教学策略

(小学语文)

讲座提纲:

一、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中悟”阅读教学策略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二)目的意义

二、对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中悟”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解

三、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读中悟”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把握朗读,使阅读鲜活

★策略二:携手感悟,让真情流露

★策略三:读悟交融,品语言之美

四、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中悟”阅读教学策略探究过程中的思考

五、作业

一、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中悟”阅读教学策略的意义

(一)问题的提出

语文是有声的艺术,语言不是静寂的符号,学语文而不朗读是不可想象的。朗读,既是我们读书治学的法宝,也是小学语文教学,尤其是阅读教学的重要方法,而且它对于学生的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规定:“小学各个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由此可见,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的活动,应该贯穿于阅读教学的全过程。以读带讲,读中感悟更是阅读教学的必由之路。

(二)目的意义

朗读可以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感。读中感悟,读悟交融有助于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心境, 实现与文本、与作者之间的心灵对话,进而产生对文学的兴趣,同时也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思维,培养学生丰富的情感,还可以使学生受到品德教育和审美教育,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从而切实提高阅读教学的实效性,全面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二、对小学语文中高年级“读中悟”阅读教学策略的理解

语文教学主要任务是让学生学习语文,获得运用语文的能力,这一能力的获得主要靠语文实践,而朗读是一项最基本、最经常的训练,也是将无声的书面语言转换为有声语言的过程,是一种眼、口、耳、脑协同作用的创造性阅读活动。张田若先生曾说: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感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因此,读是学习语文的一扇窗口,更是深入感悟文本的前提。而读与悟又是相辅相成的,唯读得流畅,才能悟的透彻,也只有悟的透彻,朗读才能愈加声情并茂。读悟结合,才能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兴趣,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感受到语言之美,从而使阅读教学更加鲜活,使学生爱上语文。

三、小学语文中高年级阅读教学“读中悟”的有效策略

★策略一:把握朗读,使阅读鲜活

1、保证读的时间,让朗读落到实处。

由于学生年龄的差异,新课程标准对各年级朗读训练的要求和侧重点也不相同,而对于中高年级,课堂上朗读的指导与训练更是必不可少。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课以读书为目的,教师若引导学生善于读,则功莫大焉。”“多读作品,多训练语感,必将能驾驭文字”。然而随着年级的升高,课文篇幅的增长,充斥于语文课堂的烦琐分析往往挤掉了学生读书的时间,一节课40分钟,学生朗读的时间却不到5分钟,朗读练习往往是来去匆匆,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如预习性的朗读,要求学生读通课文,读准生字新词,但实际上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生连一遍课文都未读完,教师就示意学生停下,马上转入下一程序,朗读成了教学中的一个形式性的过渡环节而已。所谓“磨刀不费打柴工”,落实朗读,教师首先要合理安排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要求用普通话,声音响亮,吐字清楚,读准字音,不读破句,特别是自学性朗读,要让全班学生都读完、读好,切不可只做做读的样子,走走过场,草草收兵。在初步理解基础上的表达性朗读,要留够时间让学生试读、练读,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才算真正使朗读落到实处。

2、明确读的目的,使朗读扎实有效

要想让学生带着一定的要求朗读,就要求我们教师每一次在安排学生进行朗读前,自己心中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只有自己目的明确了,才能对学生提出明确的要求,学生才能带着一定的目标去读。阅读教学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主要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段讲读课文时,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作者是如何遣词造句的。这时的朗读不仅要求正确、流利,还应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课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能有一个更高层次的整体与部分相结合的把握,要求学生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

因此,朗读训练的安排要合理,目的要明确。什么时候进行感知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理解性的朗读,什么时候进行表现性的朗读,教师一定要根据教学目标、课文特点、学生实际等因素作细致而科学的安排。

3、设计读的层次,让朗读循序渐进。

在这里,我把朗读分为四个层面:即一读(初读):圈点勾画,扫清字词障碍;二读(再读):感知大意,理清思路。即读通,就是读准字音,整体感知,对课文内容有大致的了解;三读(品读):深入感悟,体会情感。即读懂、读透,读懂就是带着问题有目的地去读,并能边读边思,以思促读,熟知文章内容,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中心意思。读透是在读懂的基础上选择重点片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优美之处;四读(赏读):拓展延伸,情感升华。即遵照读通、读懂、读透的层次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这是相对于整篇课文而言的,其实具体到课文片段的处理,逐层深入、循序渐进也是非常必要的,稍后的几个具体课例中,这一点都会有所体现,在这里就不多说了。

4、注重读的指导,让朗读绽放异彩

叶圣陶先生把有感情地朗读叫做“美读”,“设身处地地、激昂处还它个激昂,委婉处还它个委婉……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然而真正能读出感情来并不容易,诸如“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读读这部分”,或“把兴奋地语气读出来”并认为这就是朗读指导,其实,严格说来,这不是朗读指导,而是朗读要求。学生之所以读不出感情,常常不是因为不知道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而是不了解怎样才能读出这种感情。因此,教师应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基础上,在朗读技巧上给予具体的指导,如停顿、轻重、缓急,语气等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