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溶解度》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知识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

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情感目标: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结晶现象教学难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教学器材:烧杯、试管多个、NaCl、KNO3、酒精灯、火柴、胶头滴管、试管夹等。

教学方法:提出问题→ 建立假设→ 设计方案→ 动手实验→ 观察记录→ 分析现象→ 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什么叫溶液? 溶液由什么组成?我们知道食盐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但在一杯水里能否无限地溶解食盐呢? 有没有一个限度呢?我们用什么方法来表示这种限度呢?下面我们就以氯化钠和硝酸钾为例探讨这个问题。

【引导】1.取装有20 mL水的烧杯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师生互动)。

2.用硝酸钾代替氯化钠KNO3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1.在一定条件下,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条件下,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上述活动的“一定条件”是什么?饱和溶液二要素:1.一定温度2.一定量的溶剂如果不指明这两个条件,能否说某物质的溶解量是有限的?不能。

因为我们可以改变温度、改变溶剂的量,使溶质无限制地溶解。

我们把一定条件下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饱和溶液,相反,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不饱和溶液。

请大家根据刚才的分析,总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科学概念。

一、饱和溶液1. 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

溶解度教案优秀5篇人教版九年级下册化学《溶解度》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了解固体物质溶解度的涵义。

(2)会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相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能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3)知道影响气体溶解度的一些因素,会利用有关气体溶解度的知识解释身边的一些现象。

2、过程与方法(1)学习观察、分析实验现象,并能归纳出相应的概念。

(2)学习通过实验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识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化的辩证思想。

(2)树立做任何事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

教学重难点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1、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含义。

2、利用溶解度曲线获得相关信息。

教学工具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为什么只有在“两个一定条件”下,它们才有确定意义?改变条件可以使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不同物质在同一溶剂中溶解能力不同;同一种物质在不同溶剂中溶解能力也不相同。

这节课我们就从量的角度研究物质的溶解能力。

1、向盛有20°C水的烧杯中加入NaCl,向盛有40°C等量水的烧杯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NaCl与KN03溶解的量,并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2、向40g20°C水中加入NaCl,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都达到饱和状态。

比较它们溶质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二者的溶解能力3、向100g20°C水中加入NaCl直到饱和,向100g20°C水中加入KN03配制成不饱和溶液。

比较二者溶解的量,讨论能否在该条件下定量地比较出二者的溶解能力?定量描述物质的溶解能力(即溶解度)的要素:①在一定温度下;②等量的溶剂里,人们统一规定:在100g溶剂里;③溶液为饱和状态;④单位为g。

固体的溶解度: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记住结晶的方法。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2)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的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重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判断及转化方法。

难点:理解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及结晶方法。

三、设计思路
本节课安排在溶液的形成之后,溶解度之前,让学生知道物质不可能无限度地溶解,根据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解溶质量的多少将溶液分为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比较容易接受,但它们之间的相互转化的理解有一定困难。

因此本节课学习洋思“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先通过实验,创设情景,引发问
题,然后用多媒体给出学习目标,指导学生自学之后,再通过实验探究引导学生理解并巩固新知,同时也可复习溶解过程中热量的变化。

四、教学设计(见下表)。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课题2第1课时《溶解度》教学设计

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溶解度》是人教版九年级化学下册第九单元课题2的内容。

在课题1学习的基础上,学生对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解的过程,溶液的用途有了一定的了解。

基于溶液在化学研究和生产、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本节课是在是定性的研究上进一步从定量的角度介绍物质在水中溶解的限度。

通过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定义的理解,以及它们之间相互转化,结晶等的学习,加深学生对物质溶解性和溶液的认识。

【学情分析】学生已了解了溶液的概念,溶质和溶剂的概念,溶液的用途,会从微观角度理解溶解的过程,定性地了解溶液的组成和基本特征。

学法上学生已经基本会通过实验现象推理出实验结论,但对问题缺乏科学全面的分析能力,容易将一般规律绝对化。

【教学目标】1.通过数据或实验现象判断某溶液是否达到饱和状态。

说明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2.知道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3.通过理解饱和状态,举例说明结晶现象并根据实验过程辨别结晶的两种方法。

【教学重点】知道什么是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知道两者之间如何转化。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与浓溶液、稀溶液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问题衍生教学法、引导探究法、分组实验、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实验探究法、合作交流法【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氯化钠、硝酸钾、高锰酸钾、烧杯等。

学生准备:预习课本了解化学的内容。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温故而知新】1.溶液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分散到液体里形成的混合物叫做乳浊液。

乳浊液_______,_______能够增强乳浊液的稳定性。

提出问题:一种物质在水里能不能无限制的溶解呢?引入新课【新知探究】一、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实验探究】:在室温下,向盛有20mL水的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溶解度》第1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1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课标要求】了解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涵义。

利用溶解性表或溶解度曲线,查阅有关物质的溶解性或溶解度;依据给定的数据绘制溶解度曲线。

第一课时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结晶现象及海水晒盐的原理。

过程与方法:1.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突出的是要培养学生在实验基础上的分析能力和思维能力。

2.利用实验和数据的结合,培养学生区分不同概念的比较能力和分析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

【教学重点】建立饱和溶液的概念。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概念的形成及两者相互转化的方法。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过程】下面【思考】一定温度下,向一定量的氯化钠饱和溶液练习:化学中有许多概念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

右图反映了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浓溶液以及稀板书设计课题2 溶解度一、饱和溶液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①饱和溶液②不饱和溶液2.判断某溶液是否饱和的方法:在一定条件下,溶质是否继续溶解。

3.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一般情况下:反馈练习:1.使不饱和溶液变为饱和溶液,最可靠的方法是()A.升高温度B.加入溶质C.降低温度D.倒出一部分溶液2.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物质的水溶液一定是无色透明的B.冰水混合物是饱和溶液C.饱和溶液是纯净物,不饱和溶液是混合物D.矿泉水是溶液3.同一温度下,从100 mL饱和食盐水中取出10 mL,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液变稀B.溶液由饱和变为不饱和C.仍为饱和溶液D.以上均不对4.下列有关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溶质的溶液为该溶质的饱和溶液B.在一定温度下,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一定是浓溶液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D.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互相转化5.下面是人们利用海水提取食盐的过程。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溶解度(第1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及转化方法的探究,熟悉科学探究的基本过程,提升在实验中的归纳总结能力。

【教材分析】本课题包括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转化关系,以及结晶的概念和方法。

本节课的内容是本章的重点,也是整个初中化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在中考中属于常考内容。

本课题的学习是在学生学习了溶液形成的基础上,以两个物质的实验探究为主线,引领学生对物质溶解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下一章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

【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状态却很少思考。

另外学生对生活中的现象虽熟悉却不一定会解释,如家里冲糖水时加到一定量时就不再溶解,所以本节课将通过一些生活中实验来引导学生从定量的角度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溶解的限度问题,从而使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提高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课程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及其相互转化的方法。

2、了解结晶的现象和方法。

【教学重点】1、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

3、结晶的方法。

【教学难点】1、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并充分理解概念中的“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和“这种溶质”。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方法。

【教学方法】启发引导、实验探究、设疑讨论。

【学习方法】科学探究、合作学习、归纳总结。

【教学手段】科学实验探究、现象分析、问题讨论、归纳总结、反馈练习。

【教具准备】多媒体、实验仪器和药品。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设疑:同学们通常在一杯水中放几袋咖啡?如果多放几袋,咖啡都能溶解吗?溶质能无限制的溶解在水中吗?象。

解几袋咖啡,课,吸引提出疑问“咖啡能学生的注无限制的溶解吗?”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设置疑问,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

初中化学课题2《溶解度》教案

课题2溶解度一、教学目的要求1.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了解溶解度的涵义,初步学习绘制和查阅溶解度曲线。

二、本课题分析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对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在上一课题中,已从定性的角度研究了溶质放到溶剂中时的一些情况。

但是不是所有物质都能溶解于水呢?在一定量水中是不是能大量溶解某一物质呢?本课题就要研究物质在一定量水中溶解的限度的问题。

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

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溶解度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溶解度概念。

最后通过讨论又引出气体溶解度的概念。

本课题的重点是建立饱和溶液和溶解度的概念。

教学建议如下:1.学生通过对氯化钠溶于水和硝酸钾溶于水的活动与探究,应该了解:(1)要判断物质的溶解是否有限度,必须确定“一定量溶剂”和“一定温度”这两个条件;(2)当这两个条件不变时,多数物质的溶解有一定的限度。

学生有了这两点认识之后,就比较容易理解:当溶质溶解达到它的限度时,如果条件不变,溶液就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即饱和状态,这时的溶液就是饱和溶液。

如果条件发生变化,如溶剂量或温度发生变化,饱和溶液就有可能变成不饱和溶液。

2.要引导学生结合海水制盐,利用下式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3.在建立溶解度的概念时,学生对于温度对物质溶解度的影响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对于规定“一定的温度”比较容易理解。

但是对于为什么要规定“在100 g溶剂里”,常常缺乏感性的思考依据,对此教师可以用形象的比喻来帮助学生思考。

例如,用一杯水和一盆水分别溶解糖和食盐,你能判断糖和食盐的溶解度哪个大吗?如果都用一杯水,你能判断吗?当学生理解应对溶剂量作规定后,教师就可以明确指出,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通常用100 g 溶剂为依据,这是人为规定的。

用学生所能接受的事实来比较,可以帮助学生对一些科学规定的意义加深理解。

《溶解度》教学设计

《溶解度》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课题课题2溶解度教师高超教学目标1、了解溶解度的概念2、根据溶解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重点难点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难点:运用溶解度解决日常现象学情分析溶解度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本节课可充分利用生活中有关的知识,激发学生的兴趣,对学生今后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培养学生学以至用的意识。

教学方法学生讨论交流,实验探究课时安排 1 教学手段(录播教室)电子白板、微课教学过程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引入新课播放电影片段引出新课观看并找出电影中的破案疑点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引入新课,激发学习兴趣固体溶解度播放学生实验探究的视频观看视频,找出实验方法的不足并进行更正让学生在实验探究中总结规律,获得知识整理出溶解度的四要素根据实验所分析出的四要素归纳总结出溶解度定义。

探究式引导学生学习固体溶解度定义,降低难度,激发孩子们的探究欲。

溶解度意义计算公式影响因素与溶解性的关系蔗糖在20℃时的溶解度是203.9g,请说出它的意义。

判断对错习题巩固对定义的理解。

回答问题,理解溶解度的含义判断对错并给出解释探讨问题,激活学生的思维,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吸取知识,并能做到举一反三。

提问:溶解度的定义中所涉及到的数值,也就是隐藏着怎样量的关系分小组讨论,完成老师预设的问题,总结出溶解度与溶质和溶剂的质量关系。

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意识,及分析归纳能力。

1、30℃时氯化钠的溶解度大于硝酸钾的溶解度2、蔗糖易溶于水而不溶于汽油3、3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45.8g,40℃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63.9g类比分析,归纳总结出影响因素:温度;溶剂性质,溶质性质。

学会通过类比的方法归纳整理信息,在探究中获取知识。

提供资料了卡片,引导学生用手指法记住数值自主学习引发学生对知识的亲近感,感知学好化学的重要性二、气体的溶解度播放《气体的溶解度》微课观看微课,自主学习,回答问题引导学生确立“从生活走进化学,从化学走向社会”的学习意识。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案

第九单元课题2 溶解度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2。

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3.了解结晶现象及结晶方法.过程与方法1.运用科学探究的方法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涵义,并通过实验探究了解“饱和"与“不饱和”的相对性;2.培养学生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2.树立做任何事情都要实事求是的观点.教学重点: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含义教学难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教学用品:仪器:烧杯、试管、滴管、试管夹、酒精灯、铁架台、玻璃棒、石棉网、火柴等药品:NaCl、KNO3、热水、冷水其它:课件、学案等液B。

饱和溶液里不能再溶解任何溶质C。

加入到溶液里的溶质全部溶解了,此时溶液一定不饱和D。

室温下,经充分溶解,与该固体共存的溶液,是该溶质的饱和溶液问题: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如何判断某一溶液是否饱和?练习:见课件我来考考你。

组织学生讨论:如何将饱和的硝酸钾溶液转化成不饱和溶液?如何将接近饱和的溶液转化为饱和溶液?练习:若将一瓶接近饱和的溶液变成饱和溶液,用加溶质、蒸发水、升温均可实现的是(B)A硝酸钾溶液B石灰水C食盐水D蔗糖水补充:浓溶液与稀溶液及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通过探究实验二观察总结结晶讨论:你知道有哪些结晶的方法?引导、讨论、总结若有溶质共存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若没有溶质剩余加入一定量溶质,若能继续溶解的为不饱和溶液,若不能继续溶解的为饱和溶液。

小组合议,展示交流,讨论评价回顾[活动与探究]分析、讨论、交流、总结−−−−−−−−→←−−−−−−−−降温、蒸发溶剂、增加溶质升温、增加溶剂不饱和溶液饱和溶液指明:一般情况,氢氧化钙溶液例外在同量的溶液中,含溶质较多的溶液——浓溶液;含溶质较少的溶液-—稀溶液不同的溶质: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不饱和溶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溶解度第一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一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

溶解度第一课时优质课教学设计哎呀,今天我们要聊聊溶解度,听起来是不是有点严肃?不过没关系,让我们轻松点,放松心情。

你知道的,溶解度其实就是让东西溶在水里的一种能力。

就好比你把糖放到水里,瞬间就变得甜滋滋的,这可不是魔法,而是溶解的过程。

想想看,没糖的水喝起来多无趣,甜甜的水才是好喝的嘛。

今天我们就要带着这种心情,去探索这个神奇的世界。

在课堂上,我会先给大家讲讲什么是溶解度。

其实简单来说,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某种物质能够溶解在水中的最大量。

哎,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东西容易溶解,而有些东西却怎么都不溶?这就跟每个人的性格一样,有的人开朗大方,有的人内向腼腆。

我们可以用水来比喻那些性格外向的人,他们总是愿意和大家打成一片;而那些不容易溶解的东西,就像是有些人不太喜欢社交,比较独立,呵呵,有趣吧。

然后我会拿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例子,让大家亲身体验溶解的乐趣。

比如,准备一些水、盐、糖和油,哦,油可不容易溶在水里哦。

这就像是一个朋友圈,有些人能迅速融入,有些人却总是保持距离,像油和水一样,永远无法混合。

大家可以试着在水里加盐和糖,看它们的溶解过程,真的是太有意思了!看着糖一点点消失,仿佛在为水增添魔力,这时候你会觉得,溶解真的是一门艺术。

我会带着大家一起做个小实验,看看影响溶解度的因素。

我们可以聊聊温度、压力和物质本身的性质。

比如,温度升高的时候,溶解度会增加,就像我们心情好的时候,愿意多和人交流,溶解得越快,大家是不是觉得这样形象又好理解?我相信这会让大家记得更牢。

在课堂上,我也会不时地抛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比如:“你们觉得为什么冰水中的糖溶解得慢?”这时候,大家就可以发挥想象力,发表自己的看法。

讨论的过程中,大家的思维火花碰撞得可热闹了。

让每个人都能参与进来,我相信这种互动才是课堂的精髓。

我会设计一些小组活动,让学生们分组探讨溶解度的应用,像是在厨房做饭时,调味料的使用,或者在制作饮料时的配方。

这种实际的联系会让他们感受到溶解度不仅仅是个抽象的概念,更是生活中的必需品。

初中溶解度第一课时的教案

初中溶解度第一课时的教案

初中溶解度第一课时的教案教学目标:1. 了解溶解度的概念,理解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质、溶剂、温度、溶剂量。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分析溶液的组成。

3. 掌握溶解度的表示方法,能够正确阅读和绘制溶解度曲线。

教学重点:1. 溶解度的概念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1. 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解读。

教学准备:1. 溶解度曲线图。

2. 实验材料:溶质(如KNO3、NaCl等),溶剂(水),温度计,烧杯,玻璃棒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物质溶解的知识,提问: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有没有限制?2. 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限制的,这种限制称为溶解度。

二、讲解溶解度概念(10分钟)1. 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在一定温度下,某固体溶质在100g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所溶解的溶质质量。

2. 强调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质、溶剂、温度、溶剂量。

3. 举例说明溶解度的表示方法。

三、溶解度曲线的绘制和解读(10分钟)1. 讲解溶解度曲线的概念和作用。

2. 分组讨论:如何绘制溶解度曲线?3. 学生动手绘制溶解度曲线,教师巡回指导。

4. 讲解如何解读溶解度曲线:曲线上的点表示溶液的组成,曲线以下的区域表示溶液的饱和状态。

四、实验探究(15分钟)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不同溶质在不同温度下的溶解度。

2. 记录实验数据,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和拓展(10分钟)1. 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回答问题:什么是溶解度?溶解度的四要素是什么?2. 教师提问:溶解度曲线有什么作用?如何绘制和解读溶解度曲线?3. 拓展学习:溶解度与溶液浓度的关系。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和实验相结合的方式,使学生掌握了溶解度的概念和四要素,能够正确阅读和绘制溶解度曲线。

在实验环节,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了实验技能。

但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溶解度》教案两篇

《溶解度》教案两篇

《溶解度》优秀教案两篇一、第一篇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溶解度、温度、溶剂、溶质。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内涵。

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探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第二篇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2. 讲解:讲解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内涵。

3. 演示:通过实验演示,让学生观察溶解度的变化。

4. 探讨:引导学生分析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探讨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

5. 练习:让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评价】1. 观察学生的课堂表现,了解学生对溶解度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检验学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第三篇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溶解度的概念,掌握溶解度的四要素。

2. 能够运用溶解度曲线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交流能力。

【教学内容】1. 溶解度的定义及四要素。

2. 溶解度曲线的特点及应用。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引导学生思考溶解度的概念。

《溶解度》优秀教案精选8篇

《溶解度》优秀教案精选8篇

《溶解度》优秀教案精选8篇《溶解度》优秀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物质的溶解性2.固体的溶解度及温度对它的影响3.固体的溶解度曲线4.气体的溶解度及压强、温度对它的影响教学重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教学难点:固体溶解度的概念教学过程:复习1.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定义;2.饱和溶液要在哪两个条件下讨论才有确定的意义;3.如何判断某溶液是饱和溶液,若该溶液不饱和,怎样才能使它变成饱和溶液。

[引言]我们已经知道,在相同条件下,有些物质容易溶解在水里,而有些物质很难溶解,也就是说各种物质在水里的溶解能力不同。

我们把一种物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

[讨论]根据生活经验,溶解性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溶解性的大小与溶质、溶剂的性质和温度等因素有关[讲述]在很多情况下,仅仅了解物质的溶解性是不够的',人们需要精确地知道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最多能溶解多少溶质,这就要用到溶解度这个概念。

在一定温度下,某固态物质在100克溶剂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叫做这种物质在这种溶剂里的溶解度。

[分析]条件:一定温度下;标准:100克溶剂里;状态:饱和状态;本质:溶质的质量;单位:克。

[举例]在20摄氏度时,100克水里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钠(这时溶液达到了饱和状态),我们就说氯化钠在20摄氏度时在水里的溶解度是36克。

又如:在20摄氏度时,氯酸钾在水里的溶解度是7.4克,那就表示在20摄氏度时,100克水中溶解7.4克氯酸钾时,溶液达到饱和状态。

练习1、下列叙述是否正确。

(1)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时是36克。

(2)20摄氏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31.6克。

(3)20摄氏度时,50克水中加入18克食盐后溶液恰好饱和,因此,20摄氏度时,食盐在水里的溶解度为18克。

(4)10摄氏度时,100克水里溶解了15克蔗糖,所以,10摄氏度时,蔗糖的溶解度为15克。

2.60摄氏度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124克,填表:课题:溶解度溶质溶剂溶液状态温度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3.20摄氏度时,食盐的溶解度为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1)20摄氏度时,100克水中最多能溶解36克食盐。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探讨课例韶关市第九中学朱丽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对氯化钠溶解的实验探究形成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涵义的认识。

难点: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三、学情分析本次教学的学生为韶关市第一实验中学的学生。

学生经过大半学期的学习,已经具备一定的学习化学的能力与经验,学生已学了溶液的形成,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并且学生的自觉性、知识、技能水平较高,具备实验探究的能力。

所以进行分组实验探究,让学生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但由于不是自己所任教的班级,学生的能力水平程度把握还是不是很准确,所以在教学设计中有一定的弹性,表现在将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不饱和溶液的关系放在课后能力提升习题中。

四、教材分析本课题分为饱和溶液和溶解度两部分,以学生亲身参与的两个“活动与探究”和两个“讨论”为线索组织教学过程。

第一个活动后通过讨论引入饱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再以一个活动巩固和应用让学生归纳出饱和不饱和之间的转化规律,最后通过讨论引出结晶概念。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的状态问题。

五、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探究讨论法六、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28小组,每小组2人。

课题2 溶解度教学设计1(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题2 溶解度教学设计1(第1课时 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

课题2 溶解度第1课时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一、教学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3.了解结晶现象及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1.判断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2.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相互转化的方法。

难点: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三、教学过程【趣味导入】趣味视频《时间可以冲淡一切吗?》。

【旧知回顾】什么是溶液?在外界条件不改变的情况下,食盐水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变淡吗?【总结】溶液: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特征:均一性、稳定性。

【问题】氯化钠易溶于水而形成溶液,那么氯化钠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吗?(学生发言:1.能2.不能)【过渡】下面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这个问题。

【探究实验1】在室温下,分别向盛有20mL水的两个烧杯中加入5g氯化钠和硝酸钾,搅拌,等溶解后,再分别加入5g氯化钠和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操作实验1实验2加入5g氯化钠,搅拌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现象结论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总结与交流】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实验现象。

操作实验1实验2加入5g氯化钠,搅拌加入5g硝酸钾,搅拌再加入5g氯化钠,搅拌再加入5g硝酸钾,搅拌现象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烧杯中形成无色溶液烧杯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烧杯溶液底部有未溶解的固体结论20mL水能完全溶解5g氯化钠20mL水能完全溶解5g硝酸钾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g氯化钠20mL水不能完全溶解10g硝酸钾【实验结论】一定温度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不能无限制地溶解。

【概念总结】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交流讨论】在定温定量的条件下,可以通过增加溶质使不饱和溶液变成饱和溶液,那么还有其他方法吗?又如何使饱和溶液变成不饱和溶液呢?【探究实验2】向探究实验1中的饱和氯化钠溶液中再添加15mL水,搅拌,观察现象;再加入少量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溶解度 第一课时》 示范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溶解度 第一课时》 示范教学设计【初中化学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溶解度》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含义。

2.知道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转化方法。

3.能举例说明结晶现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饱和溶液的含义,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关系。

教学难点: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转化。

三、教学用具氯化钠、硝酸钾、水、药匙、玻璃棒、烧杯、酒精灯、火柴等。

四、相关资源《结晶》视频资源、《饱和溶液的微观变化》视频资源、《晶体可由饱和溶液制成》视频资源、《铬酸钾晶体》图片资源、《硫酸钠晶体》图片资源等。

五、教学过程【课堂引入】【展示】教师播放视频《结晶》。

(插入视频《结晶》)视频中的氯化钠晶体、氯化铵晶体、重铬酸钾晶体、硫酸钾晶体这些美丽的晶体是如何形成的呢?想要解开这个谜团,就需要本节课的学习。

【新知讲解】一、饱和溶液【过渡】我们已经知道,蔗糖或食盐很容易溶解在水里形成溶液,但是,它们能不能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实验探究1】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氯化钠,搅拌;等溶解后,再加5 g氯化钠,搅拌,观察现象。

然后再加入15 mL水,搅拌,观察现象。

【实验探究2】在室温下,向盛有20 mL水的烧杯中加入5 g硝酸钾,搅拌,溶解后,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当烧杯中硝酸钾固体有剩余而不再继续溶解时,加热烧杯一段时间,观察剩余固体有什么变化。

然后再加入5 g硝酸钾,搅拌,观察现象。

待溶液冷却后,又有什么现象发生?实验结论:1.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里,氯化钠不能无限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加入水,又能继续溶解。

2.在一定的温度下,一定量的水里,硝酸钾也不能无限制溶解,当不能溶解时,升高温度,又能继续溶解。

【过渡】两个实验中的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总结】增加溶剂量或升高温度时,饱和溶液可以变成不饱和溶液。

【讲解】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不饱和溶液: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还能继续溶解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不饱和溶液。

《溶解度》教案

《溶解度》教案

第九单元溶液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目标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初步培养活动与探究的一般程序: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方案〔画出实验简图〕→动手实验→观察记录→分析现象→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开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重点和难点饱和溶液的涵义及“活动与探究〞。

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假设干小组,每小组不超过5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2个〔各装20 mL水〕、玻璃棒1根、5 g NaCl〔预先称好〕、5 g KNO3 4包〔预先称好〕、酒精灯、铁架台〔带铁圈〕、石棉网、火柴、量筒、胶头滴管。

CAI课件、实物投影仪。

教学设计教学过程点评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俗话说:“饭前喝汤,苗条漂亮;饭后喝汤,肥胖晃晃。

〞妈妈在家为小槐同学准备了一碗汤,小槐一尝淡了,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说淡了,又要妈妈加〔盐〕;小槐一尝还是说淡了,再要妈妈加〔盐〕……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俗语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结论。

①5 g NaCl能溶解在20 mL水中;②10 g NaCl不能溶解在20 mL水中,杯底有少许固体NaCl。

即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水中。

误导结论,延伸探究。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水中〞这句话是否正确?教师有意漏读“一定量〞三个字,引起学生质疑猜测。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题2-溶解度第一课时教学设计课题2 溶解度(第一课时)《生成性教学资源的有效性构建及其应用研究》探讨课例韶关市第九中学朱丽然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理解饱和溶液的涵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建立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概念,了解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的方法,了解结晶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条件的改变,让学生感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存在和转化是有条件的,逐步建立用辩证的、发展的思想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变化,和逐步培养由具体到一般认识事物过程的能力,并培养学生互相协作、友好相处的健康心态。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通过对氯化钠溶解的实验探究形成对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涵义的认识。

学生虽然对于一般物质溶解后形成溶液的现象比较熟悉,但是从定量的角度去认识物质的溶解性以及溶液的种种状态却很少思考。

本课题将从定量的角度来研究物质在一定量的水中的溶解的状态问题。

五、教学方法分组实验探究 讨论法 六、实验准备将全班学生分成28小组,每小组2人。

每组准备器材:烧杯1个(各装250mL 水)、钥匙、1 g NaCl 两份(预先称好)1 gKNO 3三份、5ml 注射器,酒精灯、火柴、试管两支。

七、教学过程教学过程点评 激趣设境,问题导入师生互动:小明爱喝糖水,他想如果一杯水中放许许多多的糖下去,是不是就能得到很甜很甜的糖水,他的想法对吗?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以生活事例作导语,由生活经验作铺垫,学生感到自然亲切,着力创设快乐课堂。

问题探究,得出结论小组讨论,提出假设。

NaCl能(不能)无限制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

阅读P33,确定方案(画出实验简图)。

5mL水中加入1gNaCl,搅拌(A溶液)继续加入1gNaCl,搅拌(B溶液)增补方案,实验发现(画出实验简图)。

再加5mLH2O,搅拌观察记录,感悟要素“一定量”。

课件演示,动画要素(“一定量”飞入片中)。

NaCl不能无限制溶解在。

方案源于教材,形式却别于教材,更显直观、生动。

注重交流合作,掌握直观区分“溶”与“不溶”的依据──杯底是否有未溶固体溶质。

投影方案,交流共享。

动手实验,观察记录。

上台展示,投影学生记录的现象,学生上台进行表述。

学生完成下表的实验:表1.氯化钠溶于水 步骤ⅠⅡ Ⅲ 操作在5mL 水中加入1gNaCl ,搅拌(A 溶液) 继续加入1gNaCl ,搅拌 (B 溶液)再加5mLH 2O ,搅拌 (C 溶液)现象结论2.硝酸钾能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5mL )的水中呢?阅读P33-34,(活动与探究)确定实验方案(可以通过追究教师“疏忽”增补方案,动手实验,使学生关注、重视用图表示) 操作 现象 结论 Ⅰ 在5mL 水中加入1gKNO 3,搅拌Ⅱ 再加1gKNO 3,搅拌Ⅲ 加热Ⅳ 再加1gKNO 3,搅拌Ⅴ 冷却 学生进行实验,并且进行实验现象的记录。

学生交流讨论完成知识点一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概念。

并且学生交流与讨论分析实验中的溶液属于饱和不饱和溶液。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派代表上台展示。

【自主与思考】上述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依据是什么?“一定量”这个要素。

充分发挥教师“引” 的作用。

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现象(1)室温下,在5mL水中加入1gNaCl,振荡形成的是____溶液,依据是______;继续加入1gNaCl,振荡成的是____溶液,依据是_______。

再加入5mLH2O,振荡,原来的___溶液变为____溶液,依据是_______。

(2)室温下,在5mL水中加入1gKNO3,振荡形成的是____溶液,依据是_______;再加1gKNO3,振荡形成的是____溶液,依据是_______;加热时,原来的___溶液变为____溶液,依据是_____。

学生 2.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判断: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一般有两种方法:⑴观察溶液底部有无________的溶质;若有则为溶液。

⑵溶液底部若无固体溶质,可向该溶液中另加入__________,若______则溶液饱和。

将熟悉物质转向陌生物质,培养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究发现。

的能力,提高学 生思维的发散性。

话锋一转,激发探究请依据所学判断上述溶液中的状态。

【自主与思考】上述实验过程中形成的溶液哪些是饱和溶液,哪些是不饱和溶液?依据是什么?(1)室温下,在5mL 水中加入1gNaCl ,振荡形成的是____溶液,依据是______;继续加入1gNaCl ,振荡成的是____溶液,依据是_______。

再加入5mLH 2O ,振荡,原来的___溶液变为____溶液,依据是_______。

(2)室温下,在5mL 水中加入1gKNO 3,振荡形成的是____溶液,依据是_______;再加1gKNO 3,振荡形成的是____溶液,依据是_______;加热时,原来的___溶液变为____溶液,依据是__ ___。

跳出束缚,另起 炉灶,激起学生更高的探究热情。

巩固新知。

阅读理解,形成概念增补结论,领悟涵义你能总结出判断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依据吗?小组交流总结规律:确定某一溶液是否饱和一般有两种方法:⑴观察溶液底部有无________的溶质;若有则为溶液。

⑵溶液底部若无固体溶质,可向该溶液中另加入__________,若______则溶液饱和。

【温馨提示】改变温度或改变溶质的质量或溶剂的质量,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的温度”和“一定量的溶剂”里,溶液的饱和与不饱和才有确定的意义。

【我会解读】综合实验与定义我觉得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定义的关键点要注意123 当堂练习提炼升华,促进类化,构建体系。

练习,反馈新知,巩固所学。

【巩固与提高】1.一定温度下,向某物质的饱和溶液中,加入一些该溶质的固体,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溶质质量减少 B.溶液质量增大 C.固体质量不变 D.溶质质量增加.2.能证明20℃时某一硝酸钾溶液已达到饱和的方法是()A.向20℃时该溶液中加入少量水,溶液变稀B.向该溶液里加入少量硝酸钾固体,搅拌、过滤并称量,固体的质量不变C.取少量溶液降温,有固体析出D.取少量溶液升高温度,无固体析出根据下列问题,自学书本P34-35 1、你知道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怎么转化吗?2、你知道如何从海水中得到食盐吗?在活动与探究得出结论上作文章,为轻松写出饱和溶【知识点二】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的相互转化: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通常有以下转化关系: −−−−−−−−−−−−−→←−−−−−−−−−−−−−加( )、一般( )温度( )溶剂、加入( )、一般( )温度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 液与不饱和溶液转化的方法做了 很好过渡。

观察教材上从海水中提取食盐过程图。

和实验探究的晶体,你完成学案。

【知识点三】结晶及结晶方法1结晶: 以晶体的形式析出,这一过程叫结晶。

2结晶方法:(1) (例如 )(2) (例如 )辨析:结晶与过滤的区别【巩固与提高】4.某密闭容器内的KNO 3饱和溶液的温度由80 ℃降温到20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溶质质量不变B .溶液仍饱和C .溶液质量不变D .变成不饱和溶液 5.下列关于海水晒盐原理的分析正确的是 ( )A .利用阳光照射,使海水升温得到食盐B .利用海风降温析出食盐晶体C .利用海水在阳光下发生分解反应制得食盐 D .利用阳光和风力使水分蒸发得到食盐 练习,反馈新知,巩固所学。

小结与归纳:总结与收获反思与评价八、教学反思本节课以生活中的“食盐是我们熟悉的物质,它是否无限制地溶解在一定量的水中呢?”引入探究。

这样的引入贴近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本节课围绕两个学生实验进行实验探究活动。

第一个实验通过改变溶质溶剂的质量,形象地让学生认识到“一定量”,第二实验通过温度的改变,引起饱和不饱和溶液间的转化关系为学习结晶做好铺垫,层层递进,一环扣一环,教学设计比较严谨。

本节课最大的亮点就是改进课本实验,将用量降低既符合节约环保原则也能保证实验效果更节约时间。

习题设置上用学生实验中做的几次实验判断是饱和溶液还是不饱和溶液,既充分运用了课堂资源也让学生能对当场学的知识进行反馈和巩固。

每个知识模块都穿插了习题,体现了讲练结合,但是学案设计上不够简洁,呈现的内容较多,可以做适当的简化。

但本节课仍有不足处,与借班老师的沟通不足,导致学案不能提前发放,学生要在课堂上花时间阅读学案导致学生的实验时间较长,后面的内容讲得略为仓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