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移动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标准

合集下载

直放站测试流程及标准

直放站测试流程及标准
2、带扫频源的频谱仪,例如HM5014
从频谱仪的扫频源输出一个扫频信号到直放站的上行输入口,频谱仪接直放站上行输出口(频谱仪一般加30dB的衰减器),从频谱仪读取输出的上行中心频率的信号强度,加上衰减数值,同时减去扫频输出信号强度,即为上行增益。
用该方法同时也可以测试直放站上下行信号的平坦度和带外抑制。
2、带扫频源的频谱仪,例如HM5014
从频谱仪的扫频源输出一个扫频信号到干放的上行输入口,频谱仪接干放上行输出口(频谱仪一般加30dB的衰减器),从频谱仪读取输出的上行中心频率的信号强度,加上衰减数值,同时减去扫频输出信号强度,即为上行增益。
用该方法同时也可以测试干放上下行信号的平坦度和带外抑制。
6
2、干放测试流程
测试步骤
测试内容
测试仪器
方法
1
干放所带分布系统驻波比<1.5
驻波比测试仪
从干放下行输出口测试,如果有合路器,则从合路器输出口进行测试。
2
输入信号强度
频谱仪
从频谱仪中读取最强的BCCH载频信号强度(dBm),并记录其载频号。
3
干放下行输出功率
(符合设计方案要求)
频谱仪
从频谱仪中读取最强的BCCH载频信号强度(dBm),并加上信号输出口衰减数值。注明:基于保护频谱仪,测试该项目时,一般在干放下行输出口需要加上30dB的衰减器。
干放上行底噪
(干放上行底噪对整个分布系统的底噪影响不超过5dB)
频谱仪
干放下行输出口接分布系统,上行输出口接频谱仪,频谱仪中心频率调整到与系统上行中心频率一致,从频谱仪中读取噪声信号强度(根据频谱仪RBW的取值大小,需要对噪声强度作出相应的修改)
3、驻波比测试流程及方法
测试步骤

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V100

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V100

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V100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G S M数字直放站设备技术规范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G S M R a d i o D i g i t a l S i g n a lR e p e a t e r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 (IX)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4. 射频指标测量条件 (6)4.1 常规测试条件 (6)4.2 极限测试条件 (6)4.3 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 (7)5. GSM数字直放站分类 (7)6. GSM数字直放站结构 (7)6.1 GSM数字光纤直放站结构 (7)6.1.1 分立式结构 (9)6.1.2 一体化结构 (11)6.2 GSM数字无线直放站结构 (14)7. 频段配置 (16)7.1 工作频段 (16)7.2 中继传输频段 (16)7.2.1 无线中继频段 (16)7.2.2 光纤中继波长 (17)8. 无线射频性能指标要求 (17)8.1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17)8.1.1 定义 (17)8.1.2 指标要求 (18)8.2 自动电平控制(ALC) (18)8.2.1 定义 (18)8.2.2 指标要求 (18)8.3 最大增益及误差 (19)8.3.1 定义 (19)8.3.2 指标要求 (19)8.4 增益调节范围 (19)8.4.1 定义 (19)8.4.2 指标要求 (20)8.5 增益调节步长 (20)8.5.1 定义 (20)8.5.2 指标要求 (20)8.6 频率误差 (20)8.6.1 定义 (20)8.6.2 指标要求 (21)8.7 矢量幅度误差 (21)8.7.1 定义 (21)8.7.2 指标要求 (21)8.8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21)8.8.1 定义 (21)8.9 带内波动 (22)8.9.1 定义 (22)8.9.2 指标要求 (22)8.10 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22)8.10.1 定义 (22)8.10.2 指标要求 (22)8.11 带外抑制 (23)8.11.1 定义 (23)8.11.2 指标要求 (23)8.12 互调 (24)8.12.1 输入互调 (24)8.12.1.1定义 (24)8.12.1.2 指标要求 (24)8.12.2 下行反射互调 (25)8.12.2.1 定义 (25)8.12.2.2 指标要求 (25)8.13 杂散发射 (26)8.13.1 定义 (26)8.13.2 指标要求 (26)8.14 噪声系数 (34)8.14.1 定义 (34)8.15 收发隔离抑制比(仅适用于具有ICS 功能数字无线直放站) (35)8.15.1 定义 (35)8.15.2 指标要求 (35)8.16 传输时延 (36)8.16.1 单机及系统时延 (36)8.16.1.1 定义 (36)8.16.1.2 指标要求 (36)8.16.2 时延校正补偿精度 (36)8.16.2.1 定义 (36)8.16.2.2 指标要求 (37)8.16.3 时延调节范围 (37)8.16.3.1 定义 (37)8.16.3.2 指标要求 (37)8.17 带内载波泄露抑制 (37)8.17.1 定义 (37)8.17.2 指标要求 (37)8.18 阻塞 (38)8.18.1 定义 (38)8.18.2 指标要求 (38)8.19 上行噪声抑制比及抑制门限 (41)8.19.1 定义 (41)8.19.2 指标要求 (41)8.20 射频输入动态范围 (42)8.20.1 定义 (42)8.20.2 指标要求 (42)8.21 整机效率 (42)8.21.1 定义 (42)8.21.2 指标要求 (42)8.22 载波自动跟踪功能 (43)8.22.1定义 (43)8.22.2指标要求 (43)9 中继传输性能指标要求 (43)9.1 光纤中继性能指标及测量方法(适用于数字光纤直放站) (43)9.1.1 光输出功率 (43)9.1.1.1 定义 (43)9.1.1.2 指标要求 (43)9.1.2 光路动态范围 (44)9.1.2.1 定义 (44)9.1.2.2 指标要求 (44)10 网络性能指标要求(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45)10.1 组网及承载能力 (45)10.1.1 定义 (45)10.1.2 指标要求 (45)10.2 光旁路及光环路功能(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46)10.2.1 定义 (46)10.2.2 指标要求 (46)10.3 网络信源调度能力(可选) (47)10.3.1 定义 (47)10.3.2 指标要求 (47)10.4 时隙占用时长业务量统计功能(可选) (48)10.4.1 定义 (48)10.4.2 指标要求 (48)11 GSM数字直放站主要模块指标要求(可选) (49)11.1 近/远端机数字射频变频模块部分指标要求 (49)11.2 功放模块指标要求 (52)11.3 低噪放模块指标要求 (53)11.4 双工器模块指标要求 (55)12电源适应性要求 (56)13 环境适应性要求 (56)13.1 可闻噪声及震动要求 (57)13.2 散热要求 (57)13.3 环境要求 (57)13.4 环境测试后的指标要求 (58)13.5 特殊环境要求 (58)13.6 防尘防水等级 (58)14 安全要求 (58)14.1 接地导体电阻和连接电阻要求 (59)14.2 抗电强度要求 (60)14.2.1 电源电路的抗电强度要求. 6014.2.2 通信口的抗电强度要求 (60)14.3 接触电流要求 (61)14.3.1 电源电路的接触电流要求. 6114.3.2 通信口的接触电流要求 (61)14.4 设备电源安全保护功能要求 (62)15电磁兼容要求 (62)16 设备防雷指标要求 (62)17 设计及工艺要求 (63)17.1 结构及接口要求 (63)17.1.1 设备铭牌要求 (63)17.1.2 接口要求 (63)17.1.3 结构要求 (63)17.1.4 实现框图 (64)17.2 设计要求 (64)17.2.1 器件选型 (64)17.2.2 中频滤波要求 (64)17.2.3 电路分腔要求 (64)17.2.4 双路功放要求 (64)17.2.5 散热要求 (65)17.2.6 整机跌落要求 (65)17.3 工艺要求 (65)17.3.1 PCB设计工艺 (65)PCB电子元器件SMT贴片覆盖率必须大于95%; (65)17.3.2 焊接要求 (66)17.3.3 装配工艺 (66)17.3.4 功放工艺 (66)18 直放站监控管理要求 (67)19 编制历史 (67)前言本设备规范是为保证中国移动通信建网需求,确保工程建设质量,为网络优化和选型提出的技术依据。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数字光纤直放站测试规范(双型号版带)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数字光纤直放站测试规范(双型号版带)

中国移动广东公司GSM数字光纤直放站测试规范书中国移动广东公司数字光纤直放站测试规范书一、 测试设备配置 1、载波数近端可同时配置16个载波,远端站应能同时支持不得少于8载波信号输出2、测试频段工作频段:900MHz前向(下行):935~954/945~954 反向(上行):890~909/900~909 工作频段:1800MHz前向(下行):1805~1830MHz 反向(上行):1710~1735MHz3、远近端配置近端设备:1台 远端设备:10台4、组网方式混合组网:链式和星型混合组网近端机远端机远端机远端机远端机远端机远端机远端机远端机远端机远端机远端机基站图1二、 测试条件1、常规测试条件常规测试应在下列条件的任意组合的情况下测量: ――温度:+15℃~+35℃ ――相对湿度:45~75% 2、极限测试条件极限试验应在下列条件的任意组合的情况下测量:a)温度:低温:-40℃(室外I类)、-25℃(室外II类)或-20℃(室内机);高温:+55℃(室外I类和II类)、+40℃(室内机)。

湿度:95%b)供电电压:AC 220V: 低压+155V;高压 +285V。

DC -48V:低压 -36V;高压 -72V。

DC +24V:低压 +19V;高压 +28V。

3、测试仪表序号仪表名称备注1 网络分析仪2 综合信号发生器产生GSM信号8-PSK调制信号和多载波GSM调制信号3 综合信号分析仪可分析GSM信号8-PSK调制信号4 RF射频信号源5 噪声系数测量仪6 光功率计7 光衰减器8 恒温恒湿试验机可产生95%湿度9 高低温、湿热试验箱可产生-40℃至+55℃的环境温度10 对地漏电流测试仪11 W/I自动测试仪三、 测试方法1. 准备工作:根据《数字光纤直放站技术规范书》的要求,按设备配置组网要求搭建网络测试系统,并开启所有设备,通过本地监控平台确认网络中的被测设备保证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GSM TD-L无线宽带直放站(1W 2W)产品规格说明书V1.0

GSM TD-L无线宽带直放站(1W 2W)产品规格说明书V1.0

国人通信股份GSM/TD-L无线宽带直放站(1/2W)SGR-R3B1D-1/2(G_TD-L)/A3 V1.0产品规格说明书SAP编号:版本:V1.0生效日期:2015-3-10:国人通信股份本文件之属国人通信所有,未经书面批准不得随意复制外传。

目录1.围 (1)2.参考标准 (1)3.执行标准 (1)4.整机射频指标 (2)5.整机监控指标 (4)6.安全要求 (4)6.1.接地导体电阻和连接电阻 (4)6.2.抗电强度 (5)6.3.通信口的抗电强度 (5)6.4.接触电流 (6)7.电磁兼容要求 (6)8.设备防雷指标要求 (6)9.设计及工艺要求 (6)9.1.铭牌、结构及接口要求 (6)9.2.工艺要求 (7)10.例行实验 (8)11.接口定义 (8)12.结构要求 (8)13.电源适应性要求 (9)14.通用技术要求 (9)1.围本文件规定了《GSM/TD-L无线宽带直放站》的射频、监控技术指标以及整机的端口和结构等。

本文件适用于《GSM/TD-L无线宽带直放站》的产品设计、验证、生产、采购以及质量检验等各个环节。

产品目录见下表:2.参考标准➢GB/T 2423.1-200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 试验方法试验A: 低温》➢GB/T 2423.2-200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 试验方法试验B: 高温》➢GB/T 2423.9-2001《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 试验方法试验Cb: 设备用恒定湿热》➢GB15842-1995《移动通信设备安全要求和试验方法》➢YD/T282-2000《通信设备可靠性通用试验方法》➢YD1139-2001《900MHz/1800MHz TDMA 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要求和测量方法,第二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IEC60950-1999《信息技术设备的安全》➢YDT952《900MHz 1800MHz GSM直放站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3.执行标准本产品必须符合以下标准规定:➢《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功能规1.0.1》➢《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1.0.1》➢《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数据需求规1.0.1》➢《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1.0.1》➢《中国移动GSM数字直放站技术规v1.0.0》➢《中国移动GSM数字直放站测试规v1.0.0》4.整机射频指标表1 GSM系统主要技术指标移动GSM数字直放站测试规v1.0.0》及YD/T 1337-2005《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中之规定表2 TD-LTE(F频段)系统主要技术指标5.整机监控指标必须符合中国移动《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功能规V1.0.1》、《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V1.0.1》、《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数据需求规V1.0.1》、《中国移动直放站设备网管接口技术规V1.0.1》,可接入目前的直放站网管平台统一管理。

GSMR光纤直放站检验规范

GSMR光纤直放站检验规范

GSM-R光纤直放站设备测试检验规范TT1.34100.000.JG目次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和定义 (2)3.1术语、定义 (2)3.2缩略语 (2)4.测试依据和测试条件 (3)4.1GSM-R中继系统测试依据 (3)4.2GSM-R中继系统测试内容 (3)4.3测试条件: (3)5.测试频段 (3)6.中继设备技术指标测试 (3)6.1射频指标测试 (3)6.2中继设备电源适应性测试 (13)6.3环境试验 (14)6.4可靠性要求测试 (15)6.5电磁兼容测试 (15)6.6安全性测试 (15)6.7结构要求测试 (15)7.中继设备网管功能测试 (16)7.1通信传递时延 (16)7.2设备信息数据查询 (17)7.3网管数据设置和查询 (17)7.4实时采样数据(设备参数查询) (18)7.5设置数据 (22)7.6告警数据 (26)7.7上报数据 (30)8.网管中心系统测试 (33)8.1网管中心测试准备: (33)8.2网管配置管理 (33)8.3操作维护管理 (35)8.4故障告警管理 (37)8.5安全管理功能 (42)8.6非功能性测试 (43)附录A (45)附录B 本规范用词说明 (47)1.范围本标准规定了对我国铁路GSM-R直放站设备和网管系统的测试条件、测试要求、测试方法和测试内容。

本规范适用于铁路GSM-R直放站系统的工程验收、维护管理以及设备的生产制造、质量检验。

2.规范性引用文件GB /T 15844.3-1995 《移动通信调频无线电话机可靠性要求及试验方法》GB/T 17626.5-1999 《电磁兼容试验和测量技术-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GB2423.1-1989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A:低温试验方法》GB2423.2-1989 《电工电子产品基本环境试验规程试验B:高温试验方法》GB/T2423.1-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A:低温》GB/T2423.2-2001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B:高温》GB/T 2423.10-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Fc和导则:振动》GB/T 2423.5-1995 《电工电子产品环境试验第2部分:试验方法试验Ea和导则:冲击》GB4208-93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TB/T3073-2003 铁路信号电气设备电磁兼容性试验及其限值TB/T 3052-2002 列车无线调度通信系统制式及主要技术条件YD/T 1337-2005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直放站技术要求和测试方法YD/T 1139-2006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通信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和测量方法第2部分:基站及其辅助设备GB/T 15285-94 漏泄同轴电缆分规范YD/T 1120-2001 通信电缆--物理发泡聚乙烯绝缘漏泄同轴电缆YD/T 1059- 2004移动通信系统基站天线技术条件GSM-R光纤直放站技术规格书GSM-R光纤直放站设备统一监控管理系统中国联通GSM直放站综合网络监控管理协议规范(v1.0)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功能规范1.0.0中国移动直放站监控系统设备验收规范1.0.03.术语和定义3.1术语、定义(1)GSM-R中继设备(简称中继设备或设备):指用于GSM-R移动通信网的光纤直放站、无线直放站、移频直放站、干线放大器等全双工、线性射频放大设备。

中国移动GSM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v3.0.0

中国移动GSM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v3.0.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中国移动G S M 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 C h i n a M o b i l e G S M A n a l o g R e p e a t e r T e c h n i c a l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版本号:3.0.0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 发布2011-9-2发布 2011-9-20实施QB-A-014-2011目录1.范围 (1)2.规范性引用文件 (1)3.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2)3.1. 术语 (2)3.2. 定义 (2)3.3. 缩略语 (3)4.设备性能要求 (3)4.1. 无线性能要求 (4)4.1.1 工作频段 (4)4.1.2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4)4.1.3 增益 (5)4.1.4 自动电平控制(ALC) (5)4.1.5 频率误差 (6)4.1.6 调制准确度 (6)4.1.7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6)4.1.8 带内波动 (7)4.1.9 噪声系数 (7)4.1.10 电压驻波比 (7)4.1.11 传输时延 (7)4.1.12 杂散发射 (7)4.1.13 互调衰减 (10)4.1.14收发隔离度 (11)4.1.15带外增益 (11)4.1.16整机功率效率要求 (12)4.1.17光波长及可应用的光纤 (12)4.1.18 光输出功率 (12)4.1.19 路衰减范围 (13)4.1.20 平均故障间隔时间 (13)4.2. 电源适应性要求 (13)4.3. 环境适应性要求 (13)4.3.1环境适应性要求 (13)4.4. 安全要求 (14)4.4.1 接地导体电阻和连接电阻 (14)4.4.2 抗电强度 (15)4.4.3 接触电流 (15)4.4.4 设备电源安全保护功能要求 (15)4.5. 电磁兼容要求 (16)4.6. 设备防雷 (16)5.设计及工艺要求 (16)5.1. 结构及接口要求 (16)5.1.1 设备铭牌要求 (16)5.1.2 接口要求 (16)5.1.3 结构要求 (16)5.1.4 监控模块要求 (16)5.1.5 实现框图 (16)5.2. 设计要求 (17)5.2.1 器件选型 (17)5.2.2 中频滤波要求 (17)5.2.3 电路分腔要求 (17)5.2.4 双路功放要求 (17)5.2.5 散热要求 (17)5.2.6 整机跌落要求 (17)5.3. 工艺要求 (18)5.3.1 PCB设计工艺 (18)5.3.2 焊接要求 (18)5.3.3 装配工艺 (18)5.3.4 功放工艺 (18)6.监控管理要求 (19)7.编制历史 (19)附录A 指标分级标准 (19)前言本设备规范参考了通信行业标准YD/T 1337-2005、YD/T 952-1998和YD/T 833-1999,并根据ETSI EN 300 609-4 V8.0.2(2000.10)、3GPP TS 51.021 V7.0.0 (2005-09)和当前直放站系统设备的实际应用情况进行编写。

中国移动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G S 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T e s t i n g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G S MR a d i o D i g i t a l S i g n a l R e p e a t e r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为确保中国移动通信建网工程建设质量,本测试规范作为测试验证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质量依据,为该类设备选型提供技术保障。

本测试规范规定了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的无线性能指标测量方法、中继传输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网络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电源适应性及环境适应性测量方法及测试用例。

本标准是《中国移动GSM直放站规范》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本标准的附录A为标准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技﹝2011﹞91号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采购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鹏、姜雪松。

1. 范围本测试规范规定了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无线性能指标测量方法、中继传输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网络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电源适应性及环境适应性测量方法等内容,本设备规范供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内部使用,适用于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GSM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所采用各类数字无线直放站、数字光纤直放站、GRRU 设备实验室及现场测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GSM数字光纤直放站射频测试简介

GSM数字光纤直放站射频测试简介
测试频点如下: 载频带外:
F±100kHz (896.9MHz、897.1MHz) F±200kHz(896.8MHz、897.2MHz) F±400kHz(896.6 MHz、897.4 MHz) F±600kHz(897.4 MHz、897.6 MHz) 工作带内: 882.5 MHz-891 MHz; 891 MHz-895.2 MHz; 898.8 MHz-903 MHz; 903 MHz-911.5 MHz;
注:隔离器的作用是保护信号源,避免 DUT 产生自激损坏仪表;衰减器的作 用是保护频谱仪,避免输入频谱的信号功率过大。
2:每载频带外增益
f_offset≤ 指标要求: 400 KHz < 600 KHz:≤50dB
f_offset≤
600 KHz < 1MHz:≤40dB
f_offset≤
1MHz < 5 MHz:≤35dB
1:工作频段 指标要求及标准: 上行: 885~909/1710~1785MHz;下行: 930~954/1805~1880MHz 测试连接图:
测试步骤: 900MHz: 上行:
1、 将仪器和设备按照图进行连接; 2、 在设备上依次设置 885MHz、890 MHz、897MHz、909MHz 信道号; 3、 从信号源上依次加入 885MHz、890 MHz、897MHz、909MHz 信号,观察 频谱仪上是否有信号输出。 下行: 1、 将仪器和设备按照图进行连接; 2、 在设备上依次设置 930MHz、938MHz 、946MHz、954MHz 信道号; 3、 从信号源上依次加入 930MHz、938MHz、946MHz 、954MHz 信号,观察 频谱仪上是否有信号输出。
平 Loutmax; 4、 增益调节范围ΔG=Loutmax-Loutmin(dB);

(设备管理)2020年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V

(设备管理)2020年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V

(设备管理)2020年GSM 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VG S 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发布目录前言 (V)1. 范围 (1)2. 规范性引用文件 (1)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 (1)4. 测量条件及判决依据 (2)4.1 常规测试条件 (2)4.2 极限测试条件 (3)4.3 测试设备要求 (3)4.4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 (3)5. 无线射频性能测量方法 (3)5.1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3)5.1.1 测试判定标准 (3)5.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5.1.3 现场测量方法 (4)5.2 自动电平控制(ALC) (5)5.2.1测试判定标准 (5)5.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5)5.2.3 现场测量方法 (5)5.3 最大增益及误差 (6)5.3.1 测试判定标准 (6)5.3.2 实验室测量方法 (6)5.4 增益调节范围 (7)5.4.1 测试判定标准 (7)5.4.2 实验室测量方法 (7)5.4.3 现场测量方法 (7)5.5 增益调节步长 (8)5.5.1 测试判定标准 (8)5.5.2 实验室测量方法 (8)5.5.3 现场测量方法 (8)5.6 频率误差 (9)5.6.1 测试判定标准 (9)5.6.2 实验室测量方法 (9)5.6.3 现场测量方法 (9)5.7 矢量幅度误差 (10)5.7.1 测试判定标准 (10)5.7.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0)5.7.3 现场测量方法 (10)5.8 最大允许输入电平 (10)5.8.1 测试判定标准 (10)5.8.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1)5.8.3 现场测量方法 (11)5.9 带内波动 (11)5.9.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1)5.9.3 现场测量方法 (12)5.10 输入、输出电压驻波比 (12)5.10.1 测试判定标准 (12)5.10.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3)5.10.3 现场测量方法 (13)5.11 带外抑制 (13)5.11.1 测试判定标准 (13)5.1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4)5.11.3 现场测量方法 (14)5.12 互调 (14)5.12.1 输入互调 (14)5.12.1.1 测试判定标准 (14)5.12.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4)5.12.1.3 现场测量方法 (15)5.12.2 下行反射互调 (15)5.12.2.1 测试判定标准 (15)5.12.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16)5.12.2.3 现场测量方法 (17)5.13 杂散发射 (17)5.13.1 测试判定标准 (17)5.13.3 现场测量方法 (20)5.14 噪声系数 (21)5.14.1 测试判定标准 (21)5.14.2 实验室测量方法 (21)5.14.3 现场测量方法 (22)5.15 收发隔离抑制比(仅适用于具有ICS功能数字无线直放站) (23)5.15.1 测试判定标准 (23)5.15.2 实验室测量方法 (23)5.15.3 现场测量方法 (23)5.16 传输时延 (24)5.16.1 单机及系统时延 (24)5.16.1.2 测试判定标准 (24)5.16.1.3 实验室测量方法 (25)5.16.1.3.1 单机时延 (25)5.16.1.3.2 系统时延 (25)5.16.1.4 现场测量方法 (26)5.16.1.4.1 单机时延 (26)5.16.1.4.2 系统时延 (26)5.16.2 时延校正补偿精度 (26)5.16.2.2 测试判定标准 (26)5.16.2.3 实验室测量方法 (26)5.16.3 时延调节范围 (27)5.16.3.2 测试判定标准 (27)5.16.3.3 实验室测量方法 (27)5.16.3.4 现场测量方法 (27)5.17 带内载波泄露抑制 (27)5.17.1 测试判定标准 (27)5.17.2 实验室测量方法 (28)5.17.3 现场测量方法 (28)5.18 阻塞 (28)5.18.1 测试判定标准 (28)5.18.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0)5.18.3 现场测量方法 (30)5.19 上行噪声抑制比及抑制门限 (31)5.19.1 测试判定标准 (31)5.19.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1)5.19.2.1 上行噪声抑制功能 (31)5.19.2.2 底噪抑制门限调整范围及调整步长 (32)5.19.2.3 具备不同载波不同时隙分别控制功能 (32)5.19.3 现场测量方法 (32)5.20 射频输入动态范围 (33)5.20.1 测试判定标准 (33)5.20.3 现场测量方法 (33)5.21 整机效率 (33)5.21.1 测试判定标准 (33)5.21.2 实验室测试方法 (33)5.21.3 现场测试方法 (34)5.22 载波跟踪功能 (34)5.22.1 测试判断标准 (34)5.22.2 实验室测试方法 (34)6 光纤中继性能指标测量方法(适用于数字光纤直放站) (35)6.1 光输出功率 (35)6.1.1 测试判定标准 (35)6.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5)6.1.3 现场测量方法 (35)6.2 光路动态范围 (36)6.2.1 测试判定标准 (36)6.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6)6.2.3 现场测量方法 (36)7 网络性能指标测量方法(仅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37)7.1 组网及承载能力 (37)7.1.1 测试判定标准 (37)7.1.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7)7.2 光旁路及光环路功能(适用于数字直放站所组成的拉远系统) (39)7.2.1 测试判定标准 (39)7.2.2 实验室测量方法 (39)7.2.3 现场测量方法 (40)7.3 网络信源调度能力(可选) (40)7.3.1 测试判定标准 (40)7.3.2 实验室测量方法 (40)7.3.2.1 预设置载波信源调度功能 (40)7.3.2.2 预设置远端载波区域调度功能 (41)7.3.3 现场测量方法 (42)7.4 时隙占用时长业务量统计功能(可选) (42)7.4.1 测试判定标准 (42)7.4.2 实验室测量方法 (42)7.4.3 现场测量方法 (42)8电源适应性测量方法 (43)8.1测试判定标准 (43)8.2 电源电压变高试验测量方法 (43)8.3 电源电压变低试验测量方法 (43)9 环境测试测量方法 (43)9.1 低温试验测试方法 (43)9.2 高温试验测试方法 (43)9.3 恒定湿热试验测试方法 (44)10 GSM数字直放站射频及组网测试判定标准 (44)11 编制历史 (46)附录A (实验室测试设备要求) (47)附录B (现场测试设备要求) (48)A.1 信号发生器 (48)A.3 矢量网络分析仪 (48)A.5 功率衰减器 (49)A.7 功分器/合路器 (49)A.9 光功率计 (49)前言为确保中国移动通信建网工程建设质量,本测试规范作为测试验证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质量依据,为该类设备选型提供技术保障。

GSM宽带直放站测试方法

GSM宽带直放站测试方法

测试仪器在测试前先开机预热30分钟,校准仪表测试以下行为例1,最大功率测试(1)信号源频率Frequency设为直放站中心频率,幅度Amplitude-70dBm,频谱仪中心频点Frequency/center 设为直放站中心频点,带宽SPAN设为直放站工作带宽。

RBW 设为100KHz,VBW设为AUTO,内衰A TT设为AUTO。

(2)将射频线缆,测试仪器,直放站连接好。

用本地监控打开下行功放和下行ALC开关,下行衰减设为0(3)将信号源幅度Amplitude以步进1dB向上推,直到信号源输出电平提高3dB而频谱仪读数只提高2dB,此时直放站输出为1dB压缩点输出功率。

(4)在1dB压缩点输出功率基础上将输入信号减小1dB,读出此时频谱仪读数,即为最大功率。

记录下此时输入功率Lin和输出功率Lout2,自动电平控制(ALC)(1)当直放站输出功率为最大输出功率时,继续增加信号源输入功率Amplitude,每次增加1dBm,读出频谱仪输出功率变化值,共增加20dBm。

若在此过程中,输出功率变化大于指标值则ALC不合格(2)向下降低信号源输入功率每次增加1dBm,读出频谱输出功率变化值,共降20dBm。

若在此过程中,输出功率变化大于指标值则ALC不合格(3)当直放站输出功率为最大输出功率时,信号源分别以10dB,20dB步长增加输入,读出频谱输出功率变化值,共增加20dBm。

若在此过程中,输出功率变化大于指标值则ALC不合格,之后分别以10dB,20dB步长降低信号源输入,读出输出功率差值,共降低20dBm。

若在此过程中,输出功率变化大于指标值则ALC不合格3,最大增益法一(1)关闭直放站ALC开关,改变信号源输入值,直到直放站输出功率为Lout。

计算频谱仪读数和信号源读数之间的差值,即为最大增益法二(1)将直放站输出功率调至比最大输出功率低3dB(此时不用关闭ALC)(2)计算频谱仪读数和信号源读数之间的差值,即为最大增益4,增益调节范围和调节误差法一(1)关闭直放站ALC开关,将直放站输出功率调至最大输出功率。

直放站测试流程及标准

直放站测试流程及标准
1
直放站设备安装工艺检验
位置
符合设计要求
现场检查
垂直度
偏差≤0.1%
现场检查
抗震加固
符合《通信设备安装抗震设计暂行规定》和设计要求
保护接地
良好可靠
设备外表面
设备外表面光泽平滑无划痕和缺陷
2
电源箱
内部走线
整齐,电源线应从空气开关或保险引出
现场检查
3
施主天线
固定、接地和防水
固定牢固;接地良好;防水胶带和进墙滴水弯
施主天线驻波比
驻波比测试仪
测试方法从驻波比测试仪中读取最大驻波比,室内一般不超过1.5,室外一般不超过1.4。
该项目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抽测。
2
整个分布系统驻波比
驻波比测试仪
3
单个天线驻波比
驻波比测试仪
测试方法从驻波比测试仪中读取最大驻波比,室内一般不超过1.5,室外一般不超过1.4。
1、覆盖电梯的天线不测试
频谱仪
从频谱仪中读取最强的BCCH载频信号强度(dBm),并记录其载频号。
4
直放站下行输出功率
(符合设计方案要求)
频谱仪
从频谱仪中读取最强的BCCH载频信号强度(dBm),并加上信号输出口衰减数值。注明:基于保护频谱仪,测试该项目时,一般在直放站下行输出口需要加上30dB的衰减器。
5
直放站下行增益(dB)
2、带扫频源的频谱仪,例如HM5014
从频谱仪的扫频源输出一个扫频信号到干放的上行输入口,频谱仪接干放上行输出口(频谱仪一般加30dB的衰减器),从频谱仪读取输出的上行中心频率的信号强度,加上衰减数值,同时减去扫频输出信号强度,即为上行增益。
用该方法同时也可以测试干放上下行信号的平坦度和带外抑制。

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V100

GS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V100
5.16.2.3实验室测量方法
5.16.2.4现场测量方法
5.16.3时延调节范围....
5.16.3.2测试判定标准
5.16.3.3实验室测量方法
5.16.3.4现场测量方法
5.17带内载波泄露抑制
5.17.1测试判定标准....
5.17.2实验室测量方法
5.17.3现场测量方法....
28
.28
5.9.1
5.9.2
12
12
12
5.10
5.9.3
输入、
5.10.1
12
13
13
5.11
5.10.2
5.10.3
带外抑制
5.11.1
5.11.2
.13
14
14
5.12
5.13
5.14
5.15
5.16
测试判定标准
实验室测量方法
现场测量方法
5.11.3
互调.
5.12.1输入互调
5.12.1.1
5.12.1.2
5.无线射频性能测量方法
5.1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
5.1.1测试判定标准
根据功率等级,数字直放站设备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10W 20W 30VVGRR设备最大输
出功率分别为40W和60VV常温时,下行、上行主信道和分集信道标称(最大)输出功率容差 应在勺.5dB范围内,极限条件时输出功率容差应在i2dB范围内。
4.测量条件及判决依据
4.1常规测试条件
4.2极限测试条件
4.3测试设备要求
4.4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
5.无线射频性能测量方法
5.1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5.1.1测试判定标准5.1.2实验室测量方法5.1.3现场测量方法

GSM 20W(移动,20M) 宽带数字光纤 直放站技术指标

GSM 20W(移动,20M) 宽带数字光纤 直放站技术指标

移动GSM 20W 宽带数字光纤直放站测试记录序列号:
测试项目
指标要求测试记录
下行上行下行上行
频率范围934~954MHz 889~909MHz 最大输出功率43dBm±2 0dBm±2 最大增益50±3dB 50±3dB 增益调节范围≥25dB
增益调节线性-10dB ±1.0dB -20dB±1.0dB -30dB±1.5dB
载波数宽带
群延迟<10μs
频率稳定度≤±0.05ppm
GSM调制精度相位误差:6.1°(均方根),24.5°(峰峰值)EVM ≤6°RMS(最大输出功率)
信道内带内波动<0.8dB
频段内带内波动<3.0dB
自动电平控制△P o≤2dB
噪声系数下行不作要求≤5dB / 自动时延补偿具备
上行底噪抑制具备/ 环路功能具备
输入输出驻波比≤1.5
输入功率范围-30~0dBm
带外抑制±1000KHz >56dBc ±5000KHz >60dBc
三阶互调≤-45dBc@30KHz(P0=max)≤-50dBc@30KHz
杂散发射
≤-36dBm,9KHz~1GHz ≤-36dBm,1GHz~12.75GHz
光功率输出(-9dBm~-3dBm)(20km)
供电电压近端:+48VDC 远端:220VAC/50Hz
耗电功率≤300W
工作温度、湿度温度:-25℃~+55℃湿度:≤95%
防护等级符合IP65
天线接口形式N-K
最终判定:合格日期:2012-01-12。

中国移动GSM模拟直放站设备技术要求-2012版

中国移动GSM模拟直放站设备技术要求-2012版

中国移动GSM模拟直放站设备技术要求-2012版广州杰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移动通信设备分公司编制说明本技术要求依据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中国移动GSM模拟直放站技术规范》(版本号:3.0.0)编制而成,与之前编制的《中国移动GSM直放站设备技术要求-2011》中的技术要求有些不同。

针对这些不同情况,进行了修订。

修订内容如下:——删除设备电源安全保护功能技术要求;——调整工作频段、输出功率等级、最大输出功率容限、最大增益误差、驻波比、整机功率效率、防尘防水等级等技术指标,和监控要求;——增加下行反射互调、输出互调、收发隔离度等技术指标。

本技术要求替代《中国移动GSM直放站设备技术要求-2011》,适用于中国移动2012年厂验、集采中的GSM模拟直放站设备。

中国移动2012年厂验产品准备、2012年集采中标供货产品按本要求执行,除非另有新修订版本或其他特殊要求。

拟制:黄利 2012.06.25审核:凌坚会签:苏宇杰彭红春王曙青李玉环李星飞 2012.06.25批准:董锦渊2012.06.25目录GSM光纤直放站 (1)GSM无线直放站 (4)GSM移频直放站 (7)GSM干线放大器 (10)附件 (13)GSM光纤直放站121、F L:工作频段低端边缘频率;F H:工作频段高端边缘频率;f0:工作频段中心频率;2、整机功率效率为下行发射功率除以直放站设备功耗,含近端和远端在内;3、带外特殊频段杂散发射指标要求见附件。

3GSM无线直放站451、F L:工作频段低端边缘频率;F H:工作频段高端边缘频率;f0:工作频段中心频率;2、整机功率效率为下行发射功率除以直放站设备功耗;3、带外特殊频段杂散发射指标要求见附件。

6GSM移频直放站71、F L:工作频段低端边缘频率;F H:工作频段高端边缘频率;f0:工作频段中心频率;2、整机功率效率为下行发射功率除以直放站设备功耗;3、带外特殊频段杂散发射指标要求见附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移动通信企业标准QB-╳╳-╳╳╳-╳╳╳╳G S M数字直放站设备测试规范T e s t i n g 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 s f o r G S MR a d i o D i g i t a l S i g n a l R e p e a t e rs p e c i f i c a t i o n版本号:1.0.0╳╳╳╳-╳╳-╳╳发布╳╳╳╳-╳╳-╳╳实施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发布目录前言为确保中国移动通信建网工程建设质量,本测试规范作为测试验证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质量依据,为该类设备选型提供技术保障。

本测试规范规定了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的无线性能指标测量方法、中继传输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网络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电源适应性及环境适应性测量方法及测试用例。

本标准是《中国移动GSM直放站规范》系列标准之一,该系列标准的结构、名称或预计的名称如下:本标准的附录A为标准性附录。

本标准由中移技﹝2011﹞91号印发。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由中国移动通信集团采购部提出,集团公司技术部归口。

本标准起草单位:中国移动通信研究院。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董鹏、姜雪松。

1. 范围本测试规范规定了GSM 900MHz/1800MHz 数字直放站和GRRU设备无线性能指标测量方法、中继传输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网络性能指标测量方法、电源适应性及环境适应性测量方法等内容,本设备规范供中国移动有限公司内部使用,适用于为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GSM 900/1800MHz TDMA数字蜂窝移动通信网所采用各类数字无线直放站、数字光纤直放站、GRRU设备实验室及现场测试。

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

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3. 术语、定义和缩略语4. 测量条件及判决依据4.1 常规测试条件除特殊规定外,所有测试均应在下列条件下进行:—温度:+15℃~+35℃;—相对湿度:45~75%;4.2 极限测试条件极限试验应在下列条件的任意组合的情况下测量:—温度:⏹低温:-40℃(室外机)、+5℃(室内机);⏹高温:+55℃(室外机)、+40℃(室内机);⏹湿度:95%(室外机)、85%(室内机);—供电电压:⏹AC 220V:低压+176V;高压+264V;⏹DC -48V:低压-38.4V;高压-57.6V。

4.3 测试设备要求见附录A(规范性附录)测试设备要求。

4.4不确定度及判断依据本规范所定义的所有射频指标,均已包含测试系统不确定度影响,所有指标测试判断均按照规范定义指标要求判断。

5. 无线射频性能测量方法5.1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5.1.1 测试判定标准根据功率等级,数字直放站设备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10W、20W、30W,GRRU设备最大输出功率分别为40W和60W,常温时,下行、上行主信道和分集信道标称(最大)输出功率容差应在 1.5dB范围内,极限条件时输出功率容差应在2dB范围内。

上行最大标称输出功率不小于-10dBm。

5.1.2 实验室测量方法a)按图5-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图5-1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测试连接图b)关闭反向链路,测量前向输出功率;c)将GSM信号发生器设置为该数字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发送全时隙GMSK调制信号;d)设置数字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e)将GSM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增加1dB,在GSM信号分析仪上查看数字直放站输出电平是否增加1dB;如果增加1dB,则说明输入电平仍未达到数字直放站ALC启控点,继续执行步骤5直至达到ALC启控点;如果增加未达到1dB(小于0.9dB),则回退1dB后每次增加输入功率0.2dB,直至每次增加后输出功率增加小于0.18dB,说明输入电平已达到数字直放站ALC启控点;f)调节GSM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ALC启控点,GSM信号分析仪上显示的每载波时隙功率应满足厂家声明的最大输出额定功率的容差范围;g)记录数字直放站的输出电平及输入电平(输入电平应为GSM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减去连接电缆的损耗值);h)关闭前向链路,测量反向输出功率,重复步骤c-g,测量得到上行最大标称输出功率。

5.1.3 现场测量方法a)按图5-2所示连接测试系统;图5-2 标称最大线性输出功率现场测试连接图b)关闭反向链路,测量前向输出功率;c)测量信号发生器到数字直放站之间的连接电缆和单向器的损耗值,测量数字直放站到频谱分析仪之间的衰减器和连接电缆的总损耗值,并将该值作为偏置输入到频谱分析仪中;d)将信号发生器设置为GSM信号生成模式,并将频率设置为该数字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发送全时隙GMSK调制信号;e)设置数字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f)将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增加1dB,在频谱分析仪上查看数字直放站输出电平是否增加1dB;如果增加1dB,则说明输入电平仍未达到数字直放站ALC启控点,继续执行步骤6直至达到ALC启控点;如果增加未达到1dB(小于0.9dB),则回退1dB 后每次增加输入功率0.2dB,直至每次增加后输出功率增加小于0.18dB,说明输入电平已达到数字直放站ALC启控点;;g)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ALC启控点,频谱分析仪上显示的每载波时隙功率应满足厂家声明的最大输出额定功率的容差范围;h)记录数字直放站的输出电平及输入电平(输入电平应为信号发生器输出电平减去连接电缆和单向器的损耗值)。

i)关闭前向链路,测量反向输出功率,重复步骤c-h,测量得到上行最大标称输出功率。

5.2 自动电平控制(ALC)5.2.1测试判定标准当数字直放站输入信号电平提高达到最大输出功率电平ALC启动,继续增加输入信号电平10dB(含10dB),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输出功率的±2dB之内;当输入信号电平提高超过10dB时,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输出功率的±2dB之内或关闭输出。

5.2.2 实验室测量方法a)按图5-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b)关闭反向链路,测量前向输出功率;c)将GSM信号发生器设置为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点,并设置50%间隔时隙GMSK调制信号;d)设置数字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并设置直放站ALC调整门限为厂家额定功率门限;e)调节GSM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数字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标称最大输出功率测试值;f)记录数字直放站每载波时隙输出功率;g)将GSM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电平按1dB的步长增加直至增加到10dB时,用GSM信号分析仪分别测试数字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从ALC启控直至最大输入功率增加到10dB,每载波时隙输出功率数值应保持在最大额定输出功率的±2dB之内;h)将GSM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电平超出最大输入功率增加10dB以外时,用GSM信号分析仪分别测试数字直放站的每载波时隙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额定输出功率的±2dB之内或关闭。

i)关闭前向链路,测量反向输出功率,重复步骤c-h。

5.2.3 现场测量方法a)按图5-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b)关闭反向链路,测量前向输出功率;c)将信号发生器设置为GSM信号生成模式,并将频率设置为该数字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发送50%间隔时隙的GMSK信号;d)设置数字直放站增益为最大增益,并设置直放站ALC调整门限为厂家额定功率门限;e)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数字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标称最大输出功率测试值;f)记录数字直放站每载波时隙输出功率;g)将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电平按1dB的步长增加直至增加到10dB时,用频谱分析仪分别测试数字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从ALC启控直至最大输入功率增加到10dB,每载波时隙输出功率数值应保持在最大额定输出功率的±2dB之内;h)调整信号发生器的输出信号电平超出最大输入功率10dB以外时,用频谱分析仪分别测试数字直放站的每载波时隙输出功率,应保持在最大额定输出功率的±2dB 之内或关闭。

i)关闭前向链路,测量反向输出功率,重复步骤c-h。

5.3 最大增益及误差5.3.1 测试判定标准GSM数字光纤直放站最大增益误差不超过±2dB;GSM数字无线直放站最大增益误差不超过±3dB。

5.3.2 实验室测量方法a)按图5-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b)关闭反向链路,测量前向输出功率;c)将信号发生器设置为该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d)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e)依次调节GSM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数字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标称最大输出功率回退1dB和回退15dB;f)最大增益即为数字直放站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g)最大增益误差即为所测最大增益数值与厂家声明额定增益值之间的差值,取最大偏差值。

h)关闭前向链路,测量反向输出功率,重复步骤c-g。

5.3.3 现场测量方法a)按图5-1所示连接测试系统;b)关闭反向链路,测量前向输出功率;c)将信号发生器设置为GSM信号生成模式,并将频率设置为该数字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发送50%间隔时隙的GMSK信号;d)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e)依次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直至数字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标称最大输出功率回退1dB和回退15dB;f)最大增益即为数字直放站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取最大增益值;g)最大增益误差即为所测最大增益数值与厂家声明额定增益值之间的差值,取最大偏差值。

h)关闭前向链路,测量反向输出功率,重复步骤c-g。

5.4 增益调节范围5.4.1 测试判定标准增益调节范围≥30dB。

5.4.2 实验室测量方法a)按图5-3所示连接测试系统;图5-3 增益调节范围测试连接图b)关闭反向链路,测量前向输出功率;c)将信号发生器设置为该数字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并设置50%间隔时隙的GSM调制信号;d)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e)调节GSM信号发生器的电平至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厂商声明的最大输出功率回退1dB;f)测量此时直放站输出功率,记录最大增益为此时的数字直放站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g)设置数字直放站增益为最小;h)在射频输出口测量此时直放站输出功率,记录最小增益即为此时的数字直放站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i)增益调节范围为最大增益与最小增益的差值;j)关闭前向链路,测量反向输出功率,重复步骤c-h。

5.4.3 现场测量方法a)按图5-3所示连接测试系统;b)关闭反向链路,测量前向输出功率;c)将信号发生器设置为GSM信号生成模式,并将频率设置为该数字直放站工作频率范围内的中心频率,发送50%间隔时隙的GMSK信号;d)设置直放站增益为最大;e)调节信号发生器的电平到直放站的输出功率为厂商声明的最大输出功率回退1dB;f)测量此时直放站输出功率,记录最大增益为此时的数字直放站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g)设置数字直放站增益为最小;h)测量此时直放站输出功率,记录最小增益即为此时的数字直放站输出功率与输入功率的比值;i)增益调节范围为最大增益与最小增益的差值;j)关闭前向链路,测量反向输出功率,重复步骤c-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