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合集下载

血液透析中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策略

血液透析中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策略

血液透析中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策略血液透析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慢性肾衰竭的方法。

然而,血液透析操作过程中导管相关感染是一种严重的并发症,给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带来了极大的威胁。

因此,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来防控导管相关感染,保障患者的安全和健康。

一、导管选择在血液透析中,合适的导管选择对于预防感染非常重要。

我们应该选择尺寸适中、材质耐久且容易清洁的导管。

同时,导管的位置应该合理,避免与其他管道发生交叉感染。

对于长期使用的导管,应定期更换,以减少感染的概率。

二、手卫生和消毒血液透析操作之前,医务人员必须进行充分的手卫生,使用洗手液或洗手消毒液进行洗手,彻底清洁双手。

同时,在每次操作之前,应对透析器、导管等设备进行彻底消毒,使用符合规范要求的消毒剂。

这些举措有助于减少细菌在操作过程中的传播。

三、导管插入术导管插入术是血液透析操作的重要环节,也是感染的高危时段。

在进行导管插入之前,医务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使用消毒剂对患者的皮肤进行彻底消毒。

同时,在操作过程中避免交叉感染,避免导管受到污染。

插入后,要对导管周围进行密封,确保感染的防控。

四、导管护理血液透析导管需要定期更换敷料,因此导管的护理十分重要。

护理人员应该经常检查敷料是否完整,并定期更换。

在更换敷料之前,需要进行充分的消毒。

同时,在操作中要避免过度移动导管,避免导致感染的机会。

五、感染监测定期进行导管相关感染的监测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建立科学有效的感染监测制度,对患者进行定期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检查,及时发现感染的迹象。

同时,对于发现感染的患者,要立即采取相应的抗感染措施,避免病情的恶化。

六、医务人员培训和宣教医务人员是血液透析操作的执行者,他们的操作水平直接影响着感染的发生率。

因此,我们需要对医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和宣教,提高他们的操作水平和专业知识。

通过培训,使他们更加了解和掌握感染防控的策略,降低感染风险。

综上所述,血液透析中导管相关感染是一种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课件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课件

•22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v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血管通路局部干燥 ❖严格消毒 ❖工作人员和患者戴口包 ❖使用透气的敷料 ❖吡咯烷酮敷于导管出口
v 抗菌液封管 ❖10%~20%的枸橼酸钠与庆大霉素(23mg/ml)混合液 ❖抗 生 素 - 肝 素 封 管 技 术 : 头 孢 拉 定 ( 1 0 mg/ml) 或 庆 大 霉 素 (5mg/ml)与肝素(5000u/ml)溶液,抗菌浓度可维持72h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21
人造血管内瘘的处理
❖ 人造血管内瘘相关感染早期经全身性抗感染和(或)局部处理, 多数无须切除人造血管
❖ 人造血管切除指证 ❖移植血管感染并阻塞 ❖人造血管周围形成脓肿 ❖动脉瘤样扩张 ❖人造血管感染成为菌血症的根源,积极抗感染无效,尤其 MRSA 感染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表现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和致病菌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治疗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1
管相关性感染的分类
v 血管通路相关感染
❖局部感染:出口处感染、隧道感染、内瘘感染 ❖菌血症或败血症
•15
抗生素治疗
v 皮肤局部感染 ❖口服抗生素 ❖局部消毒、换药 ❖局部治疗无效,应给予静脉抗感染治疗
v 全身性感染 ❖长程静脉抗感染治疗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16
抗生素治疗
❖ 未明确致病菌 ❖经验性用药,对G+球菌,如β内酰胺类:PG、第1代头孢菌素 ❖院内感染 ❖革兰阴性菌为常见致病菌 ❖第1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或第3代头孢菌素类 ❖美国疾控中心:先锋霉素Ⅴ或先锋霉素Ⅴ(透析后给予1g )+庆大霉素(3次/周) ❖威胁生命的严重感染:万古霉素(1次/周)+庆大霉素(3次/周 )或第3代头孢菌素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诊断1导管出口和(或)隧道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渗出和结痂,临床诊断明确。

2导管内感染可无临床症状或出现菌血症或败血症。

败血症的典型表现为:透析过程中出现寒战、发热,血白细胞明显升高、血培养阳性。

有些患者透析期间体温正常,只在透析过程中发热,体温可高达40℃,也有些患者在透析间期持续发热,严重者可能导致败血症、低血压、休克甚至死亡。

3血标本培养必须在使用抗生素前立即做导管血及外周血培养。

诊断标准:导管血和外周血培养同一种细菌,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100cfu/mL,导管血培养的菌落数是外周血培养的5倍以上。

4导管节段培养每导管节段定量培养菌落记数>100cfu或半定量培养菌落记数≥15cfu即可诊断。

治疗.1.抗生素治疗明确致病菌前治疗应根据其常用的致病菌选择抗生素。

一旦培养结果明确了致病菌,应立即选择特异性抗生素治疗。

疗程在3到4周。

2 拔管导管是导管感染的根源,因此拔管是重要措施之一3.出口感染不合并菌血症和(或者) 隧道感染者一般不拔管或更换导管,只需局部抗感染和消毒既可,局部抗感染失败者给与全身抗感染治疗。

4.隧道感染者隧道感染者不仅全身抗感染治疗,而且要拔管。

在其他地方重新置管或者新隧道换管。

护理1心理护理尊重、关心、同情和爱护患者,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患者的诉说,及时了解患者的苦恼,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

进步生活质量,消除不良心理,保持乐观情绪。

2严格无菌操作留置导管是一种有创的侵人性操纵,因此在置管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24小时内应换药1次。

为防导管滑脱,置管后告知患者不可用手拉导管。

若导管脱出,脱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止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出口感染或隧道感染。

3预防并加强对局部感染的护理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感染中金葡菌最常见,由于鼻腔是葡萄球菌定植,所以告知患者戴口罩。

住院患者天天病室用紫外线消毒1~2次,院外患者卧室天天开窗透风2次,每次l5~20分钟。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血液透析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风险预测模型的构建与验证
t
hc
a
r
ec
en
t
e
r,
abhac
i
t
s
aud
ia
r
ab
i
a[
J].
yhe
y,
I
n
t
e
r
na
t
i
ona
lJ
our
na
lo
fC
l
i
n
i
c
a
lPr
a
c
t
i
c
e,
2021,
75(
7):
e
14168.
[
收缩压,血糖,中性粒细胞计 数,淋 巴
19] 梁翠丹,罗且宁,王巍潼,等 .
细胞计数对 高 血 压 性 脑 出 血 预 测 价 值 [
ING Novembe
r2023Vo
l.
21No.
31
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接受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的 194 例
病人的临床资料,采取双人核对及录入,临床资料包括
性别、年 龄、透 析 时 间、置 管 部 位、有 无 基 础 疾 病、留 置
时间、原 发 疾 病 类 型、置 管 次 数 以 及 实 验 室 数 据,包 括
o
r
s;
r
i
skp
r
ed
i
c
t
i
on
y
ywo
;
mode
lnu
r
s
i
ngc
oun
t
e
rme
a
su
r
e
do
i:
10.
12104/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血液透析相关感染

医院感染预防控制中的血液透析相关感染

调查
对感染病例进行调查,分析感染发生的原因,查找防控漏洞 ,提出改进措施,防止感染再次发生。
04
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案例分析性感染是血液透析中常见的感染类型,主要与导管插入和留置有关。
详细描述
感染部位通常在导管出口处或导管内部,表现为局部红肿、疼痛、分泌物增多等症状。感染原因可能与导管材料 、插管技术、患者免疫力低下等因素有关。预防措施包括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定期更换敷料、保持导管周围皮肤 清洁干燥等。
总结词
环境与手部卫生引起的感染是指由于 医院环境不洁或医务人员手部卫生不 良导致的感染。
详细描述
感染源可能来自医院内的各种表面、 空气等,通过接触传播给患者。预防 措施包括加强医院环境清洁消毒、提 高医务人员手卫生意识、推广使用速 干手消毒剂等。
05
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未来展望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自动化血液透析机
对医疗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理,避免对 环境和人类造成危害。
03
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控制策略
监测与报告制度
监测
定期对血液透析中心进行监测,包括环境卫生、设备消毒、工作人员操作等, 确保各项指标符合卫生标准。
报告
建立血液透析相关感染的报告制度,要求工作人员一旦发现疑似感染病例,立 即报告给相关部门,以便及时采取措施。
设备与环境消毒
对血液透析设备进行定期维护和 清洗,确保设备正常运行和清洁
卫生。
对透析室内的空气、物体表面进 行定期消毒,防止细菌滋生。
对透析用水进行过滤、消毒,确 保水质符合标准,减少感染风险

医疗废物处理
对血液透析过程中产生的医疗废物进 行分类、收集、存放、运输和处理。
加强医疗废物管理,防止感染源的扩 散和传播。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感染原因分析及预防性护理措施【摘要】本文综述了针对我科室血液透析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在置管及使用过程中容易发生感染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并归纳出相应的护理措施维护患者的生命线。

【关键词】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中心静脉导管;预防性护理措施血液透析(HD)是临床治疗终末期肾脏疾病的有效手段,主要通过专业设备清除血液中代谢废物以达到血液净化,维持酸碱及电解质平衡的目的。

血液透析需要建立良好的血管通路、除了自身动静脉内瘘血管及人造血管外,还有暂时性或长期性双腔透析导等中心静脉导管作为血液透析患者的血流通路。

由于中心静脉置管为侵袭性操作,导管相关性感染已成为血液透析患者置管期间最常见的并发症和住院的原因之一,也是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二原因。

因此我们有必要加强血液透析导管管理,以降低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及其引发的院内感染发生率。

1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定义血管导管相关感染是指留置血管导管期间及拔出血管导管后48小时内发生的原发性,且与其他部位感染无关的感染,包括血管导管相关局部感染和血流感染。

患者局部感染时出现红、肿、热、痛、渗出等炎症表现,血流感染除局部表现外还会出现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全身感染表现。

血流感染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结果: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尖端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1]。

2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接受HD治疗期间是否发生CVC相关性感染,CVC相关性感染符合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制定的血管内导管相关感染诊断标准。

选取我院2020年9月到2021年8月静脉留置导管的37例血液透析患者为研究对象。

男性21例,女性16例。

其中反复发生感染为6例。

3导管感染危险因素HD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与临床特征之间的关系,HD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率与患者年龄、透析频次、透析血流量、合并糖尿病、低蛋白血症、穿刺次数和置管时间有关[2]。

3.1糖尿病体质糖尿病血液透析患者体内血糖偏高,糖代谢长处于异常状态,容易导致患者体内合成代谢明显减少,分解代谢显著增加,处于负氮平衡状态,营养不良免疫球蛋白合成减少,免疫力下降,贫血,进一步诱发抵抗力下降。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摘要:目的:分析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危险因素。

方法选取2022年1月-2023年1月医院收治的180例行血液透析的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有无CRBSI发生分为感染组(n=20)和非感染组(n=160),分析CRBSI病原菌和耐药性,并收集两组一般资料,采用Logistic分析影响血液透析患者CRBSI的危险因。

结果180例行血液透析患者中,20例发生CRBSI,发生率为11.11%;患者均表现为畏寒、发热、寒战、厌食及纳差等症状,且体温>38℃,并伴有呼吸急促及心率加快;少数患者伴有导管口红、肿及脓性分泌物渗出;20例CRBSI患者共培养分离病原菌34株,其中革兰阴性菌17株占50.00%,革兰阳性菌14株占41.18%,真菌3株占8.82%,以大肠埃希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主要革兰阳性菌对青霉素、氨苄西林耐药率较高(>70%);主要革兰阴性菌对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耐药率较高(>58%);Logistic多因素分析显示,导管留置时间、白蛋白(ALB)是血液透析患者CRBSI发生的危险因素(P<0.05)。

结论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有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风险,可能受高龄、合并糖尿病、置管时间长、ALB水平低等因素影响。

关键词:维持性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影响因素引言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尿毒症及终末期肾病患者的有效途径,可清除机体内代谢废物及有毒物质,达到纠正机体电解质失衡、净化血液及延长患者生存期目的。

中心静脉导管(CVC)是血液透析常用的一种血管通路,具有便捷、避免反复穿刺等特点,在临床应用中备受医患认可。

但维持性血液透析时间较长,长期使用CVC易增加导管相关并发症发生风险,其中以导管相关性感染最为多见,若未能及时控制感染,将进一步诱发菌血症、心肌内膜炎及脑脓肿等严重感染性疾病,导致病情恶化,增加治疗难度及不良预后风险。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
流行病学
2005年美国肾脏病资料库的资料,因导管感染而住院的患者是20世纪的2倍,感染是血液透析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败血症发生率持续增长。 导管内感染发生率为3.4-6.5次/1000导管日,每年可发生22000-100000例,一年的平均花费5亿美元 带cuff的中心静脉导管的应用并未引起导管感染发生率的下降
*
诊断
导管皮肤出口处周围分泌物的涂片染色:此法简单易行,对局部感染具有直接的诊断与病原菌鉴定作用。对高热(伴或不伴寒战)但未发现任何感染灶的患者,阳性结果有重要参考价值,但绝大多数导管感染此项结果检查为阴性,故实际价值较小。 导管的细菌培养:将拔出的导管尖端留取标本进行细菌培养是最为可靠的方法,是诊断导管感染的金标准。
*
感染途径
导管感染的原因是病原微生物侵入了血液,其途径与导管有关,体表的细菌寄生于导管皮肤外口周围,静电作用使之粘附于导管外壁,定植后沿导管周围蔓延入血,导致感染。 血液透析导管相对留置时间长,每次透析时需要把导管与血液透析管路连接,反复的断开与连接可使致病菌直接进入导管腔,导致感染的发生率较高。
*
抗生素治疗
一旦怀疑导管感染,无论是否保留导管,均应在采集标本后立即开始应用抗生素。 未明确致病菌 经验性用药,对G+球菌,如β内酰胺类、PG、第1代头孢菌素 院内感染 革兰阴性菌为常见致病菌 第1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或第3代头孢菌素类 威胁生命的严重感染:万古霉素(1次/周)+庆大霉素(3次/周)或第3代头孢菌素
隧道感染 拔除导管,抗感染治疗 菌血症消失后,重新选择其他部位静脉置管 无隧道临时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或败血症 多主张拔除导管,减少菌血症复发 生命征不稳定 MRSA、G-杆菌、真菌 治疗48h~72h无效
*

2024中心静脉导管透析CVC相关血流感染

2024中心静脉导管透析CVC相关血流感染

2024中心静脉导管透析CVC相关血流感染血液透析是终末期肾脏病患者肾脏替代治疗的主要方法,血管通路首选自体动静脉内瘦。

中心静脉导管(CVC)也是血液透析患者最后的生命线,且随着医学观念的进步,以逐渐〃以内屡优先〃转向为〃以患者为中心〃,因此,患者的最优解并不一定就是自体动静脉内屡了。

随着透析患者逐年增多、透析龄延长、老龄化等原因,血透患者CVC的使用率逐渐增多。

导管相关的并发症,尤其是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对患者危害很大,严重者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

感染是目前已知的、较严重的血液透析并发症之一,其不仅会导致患者病情不断恶化,且易诱发其他并发症导致患者死亡。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死亡原因主要是心血管、感染、脑血管意外,感染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第2位死因。

所以,正确认识血透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及积极预防极其重要。

01临床表现和诊断血液透析开始数分钟至数10分钟,患者出现畏寒、寒战、发热等全身症状,这是血透导管感染的典型表现。

少数患者可以出现延迟发热,即血液透析结束后低热,这与感染的细菌数量和毒力有关。

当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后,需要留取血培养标本确诊并指导下一步治疗。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诊断需要抽取外周血培养标本,且要求从血透导管口直接抽取的血标本培养结果和外周相同,细菌数是外周标本的3倍以上;或从血透导管口直接抽取的血培养标本培养结果和外周相同,培养阳性报警时间至少比外周标本早2h;或导管尖端培养出和外周血标本一样的细菌(需要拔除导管)。

02导管相关感染专科原因分析1患者因素血液透析治疗清除患者体内毒素的过程中会有少量蛋白流失,老年透析患者消化功能减退,蛋白质、维生素、膳食纤维等摄入减少,导致营养不良,机体抵抗力低下。

尤其是糖尿病患者,糖代谢紊乱、免疫功能低下、防御功能降低发生感染的风险比普通人群高。

高龄、低蛋白血症.血红蛋白水平低.营养不良、糖尿病.使用免疫抑制剂是发生血透导管感染的危险因素。

血液透析导管感染的相关分析及护理

血液透析导管感染的相关分析及护理

血液透析导管感染的相关分析及护理摘要目的:了解中心静脉导管用于血液透析的危险因素及有效的护理措施,以降低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感染率。

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40例进行透析感染的患者进行调查分析。

结果:发生感染4例(10%)。

结论:发生导管相关感染与操作不规范及患者自身条件限制有关,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能降低感染发生率,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血液透析感染护理血液透析是用于急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一种有效的替代疗法之一。

每个新患者在首次血液透析前需建立血管通路(动静脉内瘘、中心静脉留置导管等),在保证充足血流量的情况下才能顺利完成每次透析,达到预期效果。

在动静脉内瘘未成熟前,病情变化的紧急情况下,必须用中心静脉留置导管术进行透析来延长患者的生命。

但中心静脉导管是导致菌血症的重要原因。

它导致了血液透析患者住院率的增高和住院时间增加,影响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现对用中心静脉导管术进行血液透析的感染情况进行调查并提出相应护理措施,以期能有效控制和降低中心静脉导管术的感染发生率,提高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率。

资料与方法2006~2012年收治进行透析的患者40例,其中30例为首次透析,10例为内瘘失败。

按常规消毒动静脉接头,祛除肝素帽,先抽出管中的肝素和部分残余血液或少许血凝块,注入首剂量肝素进行常规血液透析。

血液透析结束时,动静脉导管内用10ml理盐水冲洗,分别注入1.3ml含50mg/ml肝素的生理盐水,并以肝素帽封口,每次血液透析前后消毒动静脉接头。

结果在40例患者中发生感染4例,感染率10%。

临床表现:导管感染包括:导管出口处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内感染。

出口处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僵硬、渗出,一般没有全身症状,血培养阴性。

多数情况下根据出口部位的分泌物培养结果选择敏感的抗生素口服即可控制感染,多不需要拔管。

隧道感染表现为除局部皮肤红、肿、热、痛外,隧道压痛明显,有时有波动感,可伴有较明显的全身症状,常引起菌血症[2]。

医院感染的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与防控

医院感染的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与防控
医院感染的血液透 析导管相关感染与 防控
目 录
•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概述 •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学 •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措施 •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治疗 •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研究进展
01
CATALOGUE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概述
血液透析患者往往存在免疫功能低下,容易感染 。
皮肤菌群移位
导管插入或留置过程中,皮肤表面的细菌可能移 位到导管部位,引发感染。
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
发病率
01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病率较高,是血液透析患者常见的
并发症之一。
病原体
02
常见的病原体包括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
皮葡萄球菌等。
根据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感染严重程度等因素,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考虑患者合并症情况
针对患者存在的其他疾病或并发症,制定相应的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定期评估治疗效果
在治疗过程中,定期评估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感染得到有效控制。
06
CATALOGUE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预防研究进展
新技术与方法的应用
必要时可进行导管定量培养和 药敏试验,以指导临床合理选
用抗生素。
04
CATALOGUE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的防控措施
医护人员手卫生管理
严格遵守洗手和手消毒规范
在接触患者、操作前后,必须彻底洗手或使用手消毒剂。
配备完善的手卫生设施
包括洗手池、干手设备、洗手液和手消毒剂等。
加强手卫生宣传与培训
提高菌涂层技术
利用抗菌物质对导管表面进行处 理,使其具有抗菌性能,减少微 生物附着和繁殖。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的护理查房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的护理查房

患者青年女性,30岁,发育正常,神志清楚,慢性面容,贫血貌。
患者行血液透析3次/周。患者因透析需要在颈内静脉留置长期导管。近期内一直有持续发热,多次透析后1h后突发寒颤高热,体温可高达40°C,并差血白细胞升高。在排除身体其他部位感染后,考虑为留置导管感染。
案例
检查:红细胞g/L 血红蛋白:g/L
2
3
1
每日定时测量体温、体重、血压的变化。
注意休息及正确的饮食摄取 ,避免劳累、受凉、 紧张及使用肾毒性药物。
继续用药,定期复查,门诊规律性血透。
出院指导
预防感染。
特殊医疗由医师诊治后决定,如特殊药物,透析 方式等。
需立即返诊的症状:发烧、意识程度降低、胸闷、 深静脉导管持续出血、渗血、脱出或有感染症状。
02
胸片示:右下包裹性积液,心影增大
03
双肾肝胆脾胰彩超示:双肾慢性肾病改变
04
辅助检查
慢性肾脏病5期
导管相关性感染
继发性贫血
临床诊断
潜在并发症:深静脉置管并发症如血流量不足、导管 脱落等
体温过高:与导管感染有关
焦虑:与反复发热、疾病困扰有关
活动无耐力:与贫血有关
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食欲下降,机体消耗增多有关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感染的护理查房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目录
CONTENTS
01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3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2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04
单击添加文本具体内容
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是指利用血液透析挽救患者的生命,是延长尿毒症患者生命的过度方法。
目前进行维持行血液透析的患者不仅包括由慢性肾炎发展而至的尿毒症,其他如糖尿病、高血压而导致的尿毒症也是患者进行维持性透析的常见原因。

血液透析导管的相关感染及护理

血液透析导管的相关感染及护理

血液透析导管的相关感染及护理本文通过探讨血液透析导管的相关感染及护理方法得出结论:加强导管使用期间的护理,严格无菌操作可以降低导管感染的机率。

我院血液净化中心2011年4月至8月有10例患者采用血液透析导管作为血管通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10例患者(男5例,女5例)都为住院患者,年龄38-87岁,每周透析2-3次,原发病:慢性肾小球肾炎4例,糖尿病肾病1例,直肠癌1例,梗阻性肾病1例,狼疮性肾炎1例,肾脏囊性占位1例,移植肾切除术1例,导管采用深圳市益心达医学新技术有限公司临时性双腔导管,5例采用颈内静脉置管,其余5例采用股内静脉置管,其中有2例股内静脉发生了透析导管处感染,其余均未发生。

2危险因素2.1导管留置时间导管感染与留置时间长短有关。

2.2导管留置部位股静脉置管较颈内静脉置管感染率高,与出口皮肤出汗及解剖位置有关。

2.3局部危险因素如与皮肤完整性及个人卫生差、敷料透气性差、伤口出汗、导管使用出口护理和管理不当等均有关。

2.4全身危险因素如与免疫抑制状态、糖尿病恶性肿瘤、低蛋白血症等有关。

3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感染诊断3.1导管出口感染表现为局部红肿、压痛、渗出。

3.2导管相关性败血症的临床表现:突然出现发热寒颤,排除他处感染征象。

3.3血液培养必须在使用抗生素前立即做导管血及外周血培养。

4 治疗4.1抗生素治疗根据血培养结果选择特异性的抗生素治疗。

4.2导管感染的处理用抗生素封管,治疗失败者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一般需治疗2-3周。

必要时予以拔管。

4.3出口感染不合并败血症一般不必拔管,须局部抗感染,局部治疗失败者给予全身抗感染治疗。

5护理5.1心理护理尊重关心病人,与患者进行有效的沟通,倾听患者的诉说,给予心理疏导和安慰,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

5.2严格无菌操作,加强置管后的护理留置导管是一种有创的侵入性操作,因此在置管过程中要严格无菌操作,置管后如潮湿、血渍应予换药,为防导管滑脱,置管后告知患者不可用手拉导管,对神志欠清者予以约束双手。

血透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血透导管感染的预防及护理

医护人员在操作前应进行手部清洁和消毒 ,戴口罩、手套,并穿无菌手术衣。
确保导管接口在操作前已经彻底消毒,并 使用无菌敷料覆盖。
在连接和断开导管接口时,应使用无菌技 术,避免污染导管。
定期更换导管和透析器
01
按照医疗机构的建议定期更换导 管和透析器,以降低感染风险。
02
更换导管和透析器时应使用无菌 技术,确保操作环境清洁。
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程,避免交叉感染。
全身症状的观察与处理
监测患者体温变化, 及时发现感染征象。
保持患者的水电解质 平衡,加强营养支持 ,提高免疫力。
若出现感染症状,遵 医嘱使用抗生素及对 症治疗。
04
血透导管感染的案例分析
案例一: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患者情况
感染症状
患者为中年男性,因慢性肾功能不全接受 血透治疗,留置导管。
诊断与治疗
隧道皮肤分泌物培养阳性, 诊断为隧道感染。给予局部 消毒、抗炎治疗,并考虑拔 除导管。 Nhomakorabea预防措施
定期检查导管隧道情况,保 持干燥清洁;避免隧道周围 皮肤受压、破损;加强患者 教育,避免自行处理导管。
案例三:出口感染
患者情况
患者为青年男性,留置导管时间较短。
感染症状
导管出口处红肿、疼痛、渗液。
保持导管周围皮肤清洁干燥
定期清洁和消毒导管周围的皮肤,保持干燥,以减少细菌滋 生。
避免在导管周围使用化妆品或护肤品,以免影响皮肤的天然 屏障。
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在某些情况下,医生可能会建议预防 性使用抗生素以降低感染风险。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照规定的剂量和 时间使用抗生素。
03
血透导管感染的护理方法
感染对患者的危害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析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析

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分析摘要】目的:分析我院血透中心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病原菌及危险因素,以便为我院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的预防与经验性抗感染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3月476例血液透析的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患者以及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在我院住院的46例血透患者临床资料。

结果476例颈内静脉及股静脉置管患者中,发生血流感染46例,发生率9.6%;共分离培养50株病原菌,革兰氏阳性球菌33株,占比6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最多;革兰氏阴性杆菌17株,占比34%,以大肠埃希菌多见;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与留置时间,插管部位,基础疾病明显相关(P<0.05),经验性予以万古霉素封管及全身抗感染治疗89.1%的导管得以保留。

结论:血液透析患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主要病原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缩短留置导管时间,尽可能选择颈内静脉置管可有效降低感染率,采用万古霉素封管及全身抗感染治疗,可有效保留导管。

【关键词】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病原菌;危险因素;封管治疗【中图分类号】R69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7)11-0048-03【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hospital hemodialysis center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pathogens and risk factors, for a total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and to provide basis for prevention and empirical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Methods A retrospective analysis in March 2008 to March 2008, 476 cases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internal jugular vein and femoral vein catheter and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in our hospital clinical data of 46 cases of hemodialysis patients in the hospital. Results 476 cases of internal jugular vein and femoral vein catheter patients, 46 cases of bloodstream infections occur, the incidence of 9.6%; A total of 50 strains of pathogenic bacteria cultivation, 33 strains of gram positive coccus, accounted for 66%, staphylococcus aureus, as the most; 17 strains of gram-negative bacilli, accounted for 34%, e. coli to see more; Hemodialysis patients with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and the indwelling time, intubation, basic diseases significantly (P<0.05) and empirical vancomycin seal tube and systemic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of catheter retained 89.1%. Conclusion The main pathogenic bacteria of catheter-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s in patients receiving hemodialysis for staphylococcus aureus, shortening the time of indwelling catheter, as far as possible choose the internal jugular vein catheter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infection rate, using vancomycin sealing tube and systemic anti-infection treatment, which can effectively keep the catheter.【Keywords】 Hemodialysis 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s;Pathogen; Risk factors; Tube sealing treatment留置中心静脉血透导管是血液净化临时血管通路的主要方法,部分患者由于自身血管条件差无法行动静脉内瘘,需以带涤纶环长期深静脉留置导管为永久通路,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导致患者病情加重,额外增加了医疗费用,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6年3月476例血液透析的颈内静脉和股静脉置管患者以及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性感染在我院住院的46例血透患者临床资料,为我院在预防与治疗导管相关性感染提供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贫血
铁过度 糖尿病等
出口周围潮湿者感染率
体外循环 皮下涤纶套
相关危险因素
留置时间 涤纶套 1990 年 Moss 等报道, 4
Hung等报道,168例次
临时性导管 平均留置27.8(9~73)天 ,导管相关性菌血症发生 率为21 4%, 留置4周内25%发生导管 相关性菌血症
我院95年~01年 726例透析患者内瘘感染18例(2.5%) 53例临时导管,导管相关性感染为17%
相关危险因素
全身因素 免疫功能低下、使用 免疫抑制剂 营养不良:低白蛋白 血症 局部因素 置管部位:股部较颈、 胸部置管更易发生感染 留置时间 使用不透气敷料
出口处感染指永久性导管袖套口以外部分感染
隧道感染指永久性导管袖套口以内隧道部分感染 ,较
出口处感染更为严重,常引起菌血症
临床表现
局部感染:红肿、疼痛、压痛、局部渗出或脓性分泌物等
菌血症或败血症 可没有局部感染的症状体征 原因不明的发热、寒战等 不典型者还可表现为不明原因的低热、体温偏低、嗜睡、 意识模糊、低血压、低血糖、或糖尿病酮症酸中毒 迁移性感染的症状、体征 皮肤瘀点及脓疱等 细菌性心内膜炎:心脏杂音、心功能不全 肺栓塞引起的胸痛、咯血、呼吸衰竭 脑脓肿引起的神经精神症状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操作技术、抗生素、特殊导管
第1代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或第3代头孢菌素类 美国疾控中心:先锋霉素Ⅴ或先锋霉素Ⅴ(透析后给予1g )+庆大霉素(3次/周) 威胁生命的严重感染:万古霉素 (1次/周)+庆大霉素(3次/周 )或第3代头孢菌素
抗生素治疗
血培养阳性
根据血培养选择敏感抗生素 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RSA):首选万古霉素(1次/周), 可联用利福平 抗生素疗程
抗生素浸泡导管
ASAIO-J. 2000, 46(6): S13
氯己定、磺胺嘧啶、米诺环素和利福平浸过导管 实验研究可降低CRB,目前尚未临床应用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抗感染导管
抗生素-肝素锁 含银材料导管 隧道导管 由金属腔及与之联结的永久性聚硅酮双腔导管组成,植入
永久性导管
临时导管 2000 Ash 永久性导管
13.64例次/1000
18.84例次/1000 3.4~5.5次/1000导管天
流行病学
105例临时导管前瞻性研究报道,导管相关性菌血症为16% 钱家麒 (中华肾脏病杂志,2003, 19(2): 82)
血管通路感染占血透患者总感染的16.7%
流行病学
48%~73%的血透患者菌血症是因血管通路感染诱发 病死率为8%~25%
感染复发率为14 5%~44%
迁移性感染合并症(细菌性心内膜炎、化脓性关节炎、硬膜外 脓肿、细菌性肺栓塞、骨髓炎等)的发生率高,达14.5%~44%
KI, 100 作者 Bachleda Marr Stevenson 血管通路 自身血管内瘘 人造血管 永久性导管 内瘘 感染率 2.3% 7.95% 3.9次/1000导管天 2.53例次/1000
第2天,不拔管,菌血症率13.4%
出口感染,应及时拔管
Kidney Int, 2000,58(6): 2543-5
插管部位的影响
2003年江西附院,236例中心静脉导管
38例(16%)发生导管相关性感染 颈内静脉导管感染率为9% 股静脉导管感染率约为20%;
致病菌
ASAIO-J (2000,46(6): S6-12 )
McIntyre等:庆大(5mg/ml)+肝素vs肝素,0.3/1000导管天 vs 4/1000导管天
Kidney-Int, 2004, 66(2): 801-5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清除鼻腔定植细菌 莫匹罗星软膏涂鼻腔、导管出口:2次/d5d,1次/w
Boelaen等报道金葡菌菌血症下降3/4
2周疗程不足够,菌血症和迁移性感染发生率高
金黄色葡萄球菌疗程至少4周 其他致病菌疗程至少3周
拔除导管的问题
导管是引起菌血症的根源,拔除导管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之一 出口部位感染 没有菌血症或隧道感染者一般不必拔管
经积极的全身使用抗生素治疗无效者也不能消除出口处感染
时,必须拔除导管 隧道感染 拔除导管,抗感染治疗 菌血症消失后,重新选择其他部位静脉置管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
2018-5-4
血液透析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定义和分类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临床表现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和致病菌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流行病学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治疗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分类
血管通路相关感染
局部感染:出口处感染、隧道感染、内瘘感染 菌血症或败血症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诊断
局部感染
局部红肿、热、痛、压痛
分泌物,尤其脓性分泌物 分泌物培养
皮肤拭子培养
诊断
临床表现 外周血培养 阳性率约30%60% 多次培养 管腔内液体或血液培养,拔管时取管尖培养 与血培养同菌株 菌落数高于外周血培养4倍 拔除导管:血培养阴性,而不能排除导管相关性感染,可拔 除导管,拨管后24h内临床症状好转可诊断 排除其他部位感染:肺部感染、胃肠道等发热性疾病 迁移部位感染灶
CRB感染中金葡菌达60%,肠球菌次之,占11%~19%,革 兰阴性菌感染约占33%,部分为混合感染
上海同济医院:中华肾脏病杂志, 2003
62例MHD患者,血管通路12例次,金葡菌5例次,溶血链球 菌1例次,绿脓杆菌2例次,其中3例次合并肺部感染
2003年江西附院
236例中心静脉导管,27例导管相关性菌血症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Ash等:枸橼酸钠+庆大霉素,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由 100病人 月的4.5次降低至1.5次
Nephron, 2000, 85(4): 348-50
Fourcade 等:抗生素+肝素,导管相关性感染率由 1000 病人 天的4.6次降低至0.88次
Nephrologie, 2001,22(8): 457
年随访,永久性导管,
留置中位时间为 18 .5 个月 ,CRB 发生率为 0.7
次/1000导管天
留置2个月时则超过50%
插管部位的影响
318例透析患者,临时导管
颈内静脉或锁骨下静脉,留置3w,菌血症率5.4% 股静脉,留置时间1w, 菌血症率10.7%,其RR为3.1 出口处感染后 第1天,菌血症率1.9%
皮下,血液透析时经皮用特殊导管针直接穿入金属腔,CRB
发生率低至0~3次/1000导管日
结语
导管相关性感染率高,菌血症发生率高,病死率约8~20% G球菌,尤其是葡萄球菌是最常见致病菌 导管相关性菌血症需要静脉用抗生素,疗程至少3w,金葡菌 至少4w 拔除导管是治疗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重要措施
大肠杆菌 10例,金葡菌 6例,表葡菌 6例,粪肠球菌 3例, 阴沟杆菌2例
致病菌
Infection (2000,28(6): 355-60):127例次菌血症
金葡菌31% 需氧革兰氏阴性菌28%
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13%
混合性感染6% 我院
CRB感染中金葡菌达 60%,肠球菌次之 ,占 11%~ 19%,
流行病学
日本7个透析中心,796例患者,4,134病人月,血管通路相关 性感染率为3.5/100病人月
高危因素
不同的透析单位,RR 1~4.1 导管血管通路 低蛋白血症,RR 2.4 尿素氮下降率,RR 2.2 住院,RR 4.9
血管通路相关性感染发生率高
Am-J-Kidney-Dis. 2001, 37(6): 1232-40
革兰阴性菌感染约占33%,部分为混合感染
抗生素治疗
皮肤局部感染 口服抗生素
局部消毒、换药
局部治疗无效,应给予静脉抗感染治疗
全身性感染
长程静脉抗感染治疗
抗生素治疗
未明确致病菌 经验性用药,对G+球菌,如β 内酰胺类:PG、第1代头孢菌素 院内感染
革兰阴性菌为常见致病菌
人造血管内瘘的处理
人造血管内瘘相关感染早期经全身性抗感染和 (或)局部处理,
多数无须切除人造血管 人造血管切除指证 移植血管感染并阻塞 人造血管周围形成脓肿
动脉瘤样扩张
人造血管感染成为菌血症的根源,积极抗感染无效,尤其 MRSA 感染
导管相关性感染的预防
严格无菌操作,保持血管通路局部干燥
严格消毒 工作人员和患者戴口包
使用透气的敷料
吡咯烷酮敷于导管出口 抗菌液封管 10%~20%的枸橼酸钠与庆大霉素(23mg/ml)混合液 抗生素 - 肝素封管技术:头孢拉定 (10mg/ml) 或庆大霉素 (5mg/ml)与肝素(5000u/ml)溶液,抗菌浓度可维持72h
拔除导管的问题
无隧道临时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或败血症
多主张拔除导管,减少菌血症复发 生命征不稳定
MRSA、G-杆菌、真菌
出口或皮下隧道感染 治疗48h~72h无效 Marr报道单纯抗感染治疗,菌血症复发率高达68% Lentino 等报道, 95 %的导管相关性菌血症需要拔除导管 (Infection,2000,28(6): 355-60)
拔除导管的问题
带隧道的导管相关性菌血症或败血症 严重感染者拔除导管,择期在其他部位重置,治愈率达86.5% 症状轻,但伴隧道感染或出口感染病人通过导丝更换导管,治
愈率达75%
临床症状轻,没有隧道感染及伤口皮肤感染病人经抗感染治疗 48 h后,通过导丝更换导管,87.8%治愈 Tanriover等报道,在导丝引导下更换导管与拔除导管的对比研究 ,3周抗生素的使用,疗效相似(KI,2000,57(5): 2151-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