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1b8233024a7302768e993981.png)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数控机床装调与维护方向学生必修的技能方向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掌握交直流电路、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基础知识,掌握简单电路的构成和分析方法。
掌握电路基础知识、模拟电路知识和数字电路基础知识。
掌握简单交直流电路的基本工作原理和分析方法,熟悉模拟电路和数字电路的构成、区别和不同的分析方法。
为深入学习本专业后续课程打下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一)正确理解以下基本概念和术语1.正弦交流电、正弦交流电压和电流有效值、阻抗与导纳、串联和并联谐振、低通与高通、功率(有功功率、无功功率、视在功率、功率因数等)、电路的瞬态过程、时间常数、微分电路、积分电路;2.三极管放大作用、静态与动态、直流通路与交流通路、工作点、负载线、非线性失真、放大倍数、输入与输出电阻、频率特性、零点漂移、差模与共模、反馈、集成运算放大器、稳压电路、整流、滤波、稳压等;3.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编码器、译码器、数据选择器、时序逻辑电路、触发器、寄存器、555定时器、二进制加法计数器等。
(二)学会以下电路分析和应用1.直流电路中的基尔霍夫定律;2.叠加定理;3.戴维宁定理;4.正弦交流电路的串、并联谐振;5.用放大电路的图解法确定工作点、分析波形失真和输出功率;6.用微变等效电路求放大倍数、输入和输出电阻。
(三)注意培养以下几方面的能力1.灵活应用基尔霍夫电压和电流定律分析电路的有关参数;2.进行实际电路的连接及分析与理论电路的连接及分析比较;3.交流电路的连接及测试;4.常用三极管、集成运放和集成稳压器的识别和使用;5.所学简单电路主要性能指标的估算;6.简单电子电路的实验操作;7.能根据实际要求设计简单的电子电路。
三、参考学时144学时。
四、课程学分8学分。
五、教学内容和要求序号教学项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建议参考学时序号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建议时1 直流电路1.掌握直交流电路及主要物理量;2.掌握欧姆定律应用;3.掌握电阻的串、并联连接;4.掌握电路的三种工作状态;5.学会基尔霍夫定律及支路电流法;6.学会电源的等效变换;7.理解叠加定理及戴维宁定理;8.学会电路中电位的计算1.万用表的使用及电路中电压、电位的测量;2.电阻的串、并联连接并能正确计算102 正弦交流电路1理解正弦交流电的基本概念;2.学会正弦量的相量图表示法;3.掌握单一参数正弦交流电路;4.掌握RLC串联电路;5.掌握RL串联与C并联电路;6.学会三相电源的连接及三相负载的连接装接日光灯电路及故障排除203 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1.了解常用低压开关;2.理解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起停控制电路;3.理解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正反转控制电路;4、理解行程控制、时间控制电路;5.理解触点的联锁;6.能进行控制电路应用举例对笼型三相异步电动机的点动、起停及正反转电路实践操作244 可编程序控制器简介1.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简介;2.理解可编程序控制器的基本工作原理;3.了解F系列器件和编号;4.了解F系列PLC基本逻辑指令;5.理解常用基本电路编程三相异步电动机起动控制电路的编程操作265 工厂输配电与照明线路和安全用电1.了解工厂输配电;2.理解照明电路;3.理解触电,知道防止触电的保护措施;4.了解安全用电及触电急救常识单相电度表的连接操作206 常用晶体管1.熟悉二极管及三极管;2.理解绝缘栅场效晶体管;3.理解晶闸管功能和应用晶体管的简易测试机等常用电子仪器的使用12序号目课程内容与教学要求活动设计建议时7 门电路与组合逻辑电路1.了解电路概述;2.理解门电路;3.了解组合逻辑电路译码显示电路操作208触发器与时序逻辑电路1.了解集成触发器;2.了解计数器及寄存器;3.了解集成555定时器二进制加法、555定时器的操作应用10合计144六、教学实施意见(一)教学方法1.立足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利用示教板、教学挂图、多媒体资料等辅助教学,提高学生的感性认识;2.对于继电接触器控制电路的学习应充分利用实物,让学生通过观察、装拆掌握其结构和工作原理;3.对于可编程控制器的学习,采用项目组织教学,配合一定的现场教学,坚持“做中学,做中教”;4.教学中应注意培养学生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交流沟通与人合作的能力、促进良好职业素养的形成。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c4a3c97dc950ad02de80d4d8d15abe23482f036b.png)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适用专业:机电技术应用一、课程性质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学生通过全过程的研究,不仅可以掌握必要的电工电子理论知识,还可以独立进行电工电子线路的操作、维护及简单调试,并进行小型应用系统的开发。
这样的研究可以让学生成为具备一定技术能力的中级技术人才,为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奠定基础。
该课程前导课是物理,后续课程分别为电气系统安装与调试、PLC编程与应用技术、机电设备安装与检测技术、机电一体化设备组装与调试技术、自动化设备及生产线运行维护技术、自动生产线组装与调试技术、电工考级技能训练。
它是集专业理论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
二、职业活动1.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方向:机电设备安装与维修,机电设备销售。
2.岗位描述:从事机电一体化设备安装调试与运行、维修与管理;从事各行业生产设备的生产线(自动线)安装维修与操作及管理;从事机电产品零部件设计、加工工艺编制、机电产品营销及企业管理。
3.工作条件:工作地点一般为室内(车间);配备安装、调试、维修工具、仪表等;配备安全防护用具;符合安全规程和操作规范。
4.学员应具备的前提条件:初中毕业,身体要求健康,年满18周岁。
心理健康,具有良好的交流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和社会交往能力。
动手能力,接受新知识的自学能力较强。
三、课程目标一)总体目标通过本课程研究,学生能够熟悉电工电子的操作规程,熟练使用电工工具和电工电子仪表,识读基本的电气符号和简单的电路图,并能正确识别和选用电工电子元件。
学生还能熟悉常用低压电器的结构,掌握电路分析的方法,能识读简单的电气控制电路原理图,初步学会按照图纸要求安装照明电路并排除简单故障。
此外,学生还熟悉三相异步电动机的基本结构、类型、工作过程及使用方法,掌握模拟电子和数字电子技术的基础等知识与技能,提高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学会解决机电系统实际问题的思路与方法,掌握机电控制系统设计、制造、调试、维护、改造的工程应用技能,实现毕业与就业的“零距离”。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789e3070812a21614791711cc7931b764ce7b77.png)
《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焊接技术课程是大专业、小工种课程模式的大专业课程之一,是中等职业教育电子类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
本课程的学习情境是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电工相关知识和技术,熟悉安全用电与电气事故应急处理的基本常识,掌握一般电路图的识读技术,能正确选用电工测量仪器仪表,具备检测、分析常用机床电气电路的初步能力。
着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分析与解决的能力,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并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
本课程的设计突破了学科体系模式,打破了原来各学科体系的框架,围绕专业培养目标,根据本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作用地位,以“工作过程为导向,典型工作任务为基点,综合能力为本位”,以学生将来从事的职业岗位必备的相关知识和技术为依据,兼顾了企业和学生两者的需求,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即以培养全面素质为基础,以提高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
本课程结构以相关岗位必备的电工基础知识和实用技术为主线,删除繁冗的计算和原理推演,突出实际应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实际工作能力。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备安全用电、直流电路安装与检测、常用电工电子元件的检测、电机和变压器、单相交流电路、三相交流电路、电气控制图的识读知识、电气设备常见故障的处理等专业知识与技能应用能力,具备资料收集、制订和实施工作计划、检查和判断、总结和汇报等方法能力;具备沟通协作、语言表达、爱岗敬业的职业道德、安全与自我保护的等社会能力。
二、课程基本理念该课程基于我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对接行业、工学结合、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学生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应用能力为目的,以电工技术基础操作技能为重点,实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工作过程为主线,以真实企业实际维修业务为背景,以维修电工从业资格考试标准为参考,以融“做、教、学、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一体化为手段,以面向电工工作全过程和各岗位的维修电工职业能力需求为目标建构课程内容,重视学生在校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采用“工学结合”的行动导向的教学模式,灵活运用任务驱动、仿真教学、案例教学、角色扮演等多种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
《电工与电子技术B》课程标准
![《电工与电子技术B》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2c63488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ad.png)
《电工与电子技术B》课程标准1.课程定位从发电、输电、控电到用电,船舶上电气设备齐备。
《电工与电子技术》是非电类少学时专业学生的重要专业基础课,本课重在使学生理解“电”的特性,培养学生在仪表、电气设备及电气线路的认读、使用、安装、调试与维护中必备的电工技能。
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树立正确宇宙观还有重要作用。
2.设计思路(1)内容设计本课以电工技术五个模块为教学范畴。
基于课程的性质、特点及本校的教学实际情况,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突出了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基本技能的培养,体现了课程的“基础性”;增加了综合性和创新设计性实验的“工学平台”等,体现了课程的“应用性”;介绍本课程领域的新进展和引入先进的实验技术,保持了课程的“先进性”。
构建了适合于非电类少学时专业特点的“基础性 + 应用性 + 先进性”的模块式教学内容体系。
课程内容的选取是依据本校后续相关专业课程的教学需求、知识内容的相关性及课程的特点,具有较强的针对性与适用性,同时课程的实践教学内容能充分体现课程的实用性、综合性和创造性。
(2)教学设计1.用“理论、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方式,用“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课程内容安排,体现教学体系的创新,符合应用性人才的培养规律。
2.“相对开放”的实践教学过程,充分调动学习热情。
电工实践教学有两部分组成,一是必做项目,由老师首先指导,学生独立完成。
二是自选项目,由学生独立进行,老师进行指导。
让学生提高动手能力又加深理论知识的理解。
二、课程目标(1)能识别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和主要电气符号,具备安全用电常识;(2)能正确使用电工仪器仪表,具有电气测量技能;(3)具有交、直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路的分析和测试能力;(4)具有电动机拆装技能,具有电动机的控制线路的识图;(5)具有二极管和三极管的识别及使用能力;(6)掌握简单的数字电路基础知识。
三、内容标准及实施建议1.课题安排及学时分配按照本课程在非电类少学时专业中的课程定位,以及在后续课程中的作用,以“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准则,通过对知识技能的“模块化”教学,帮助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归类理解和掌握,把教学内容分成个教学课题模块,如下图所示。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40491990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e1.png)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目标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综合性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电工电子技术应用能力,提高学生对电气系统的设计与安装水平,为学生将来在电气工程领域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掌握电工电子的基本理论,具备电路分析、电子元件识别与检测、电路调试、电子设备维修等基本技能,能够在实际工作中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内容本课程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电工基础:包括电路理论的基本概念、欧姆定律、电阻、电容、电感等基本元件的识别与检测;2. 电子技术:包括基本电子元件如二极管、三极管、集成电路等的识别与检测,以及放大电路、振荡电路、电源电路等基本电子电路的分析与调试;3. 电气系统设计与安装:包括电气系统的基本原理、设计流程、安装方法等;4. 电子设备维修:包括常见电子设备的故障诊断与维修方法;5. 实践操作:通过实验和实习,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
三、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将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具体包括:1. 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形象地展示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2. 案例教学:结合实际案例,让学生了解电工电子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3. 实验教学:通过实验操作,让学生亲身体验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提高动手能力;4. 校企合作:与电气工程企业合作,让学生有机会参与实际工程项目,提高实践能力。
四、考核方式本课程的考核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实验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三部分。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等;实验成绩根据实验报告和实际操作表现评定;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察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应用能力。
五、课程资源为了方便学生的学习,本课程将提供以下课程资源:1. 教材:选用合适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提供电子版供学生参考;2. 课件:提供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文字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3. 习题库:提供大量的练习题,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4. 实践指导:提供实践操作指南,帮助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5. 网络资源:提供相关网站和论坛,方便学生查阅资料和交流学习。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两学期共176学时)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两学期共176学时)](https://img.taocdn.com/s3/m/84538621360cba1aa911da12.png)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编码: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程适用专业: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应用技术方向专业授课单位:学时:176学时(分两学期实施,第一学期理64+实训30学时,第二学期理52+实训30学时)编写执笔人与编写日期:审定负责人与审定日期:1.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的性质:本课程是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应用技术方向专业核心课程,是校企合作开发的基于工作过程课程。
课程的作用:《电工电子技术》是机电一体化的专业基础课程之一。
内容包括电路的基本知识、电路的过渡过程、正弦交流电路、磁路和变压器、异步电动机与其控制等内容。
也是工业机器人与自动化应用技术方向专业的基础课程。
在这基础上,学生才能继续学习后续的课程。
后续的课程包括电机与电气技术、PLC应用技术、电气工程制图、电气控制系统设计与装调、工业机器人自动线系统设计与典型应用等。
2.职业行动领域(典型工作任务)描述本专业毕业生主要面向设备生产企业与工业生产、经营单位企业。
从事一般自动化装备的设计、装配、调试、检测或维修工作。
以与自动化产品、元器件的采购和销售工作。
分析岗位群对电工电子基础课程相关内容的要求确立课程的内容知识点。
在教学中要根据高职学生的知识基础与就业岗位需求组织教学内容,同时采取适宜的教学方法,教、学、做一体化,注重理论与实践的融合,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进一步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
培养工业机器人从业人员所需的职业技能为课程最终目标。
机器人与工业自动化行业对自控从业人员技能要求是:能对设备进行配电的设计、制造与调试,能正确与灵活选用各种类型传感器与周边配套件,能对工业机器人工作站进行配套集成并安装调试。
工业设备讲究安全可靠,对于高职毕业从业者,所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是设备集成设计、安装与调试能力而非线路板等基础板的设计开发能力,所以课程目标的重心偏向电工技术兼顾电子技术。
掌握电工技术,使学生能正确配电;兼顾电子技术,使学生能正确理解周边配件的特性与性能指标,才能正确选用正确的传感元件。
【2024版】《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2)
![【2024版】《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2)](https://img.taocdn.com/s3/m/f379d5a6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c1cef25.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电工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适用对象全日制中职教育层次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学生。
二、课程定位本课程是中职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具有很强的基础性和理论性。
三、参考学时144学时四、课程目标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电工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科学思维能力,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1.职业知识(1)理解电路模型及理想电路元件的电压、电流关系,及其参考方向的意义。
(2)学会应用基尔霍夫定律及电流分析方法,分析计算电路中各个电量。
(3)理解正弦交流电路的基本概念,了解正弦交流电路基本定律的矢量图,学会分析计算一般的正弦交流电路。
(4)理解功率的概念和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
(5)掌握对称三相交流电路电压、电流、功率的计算方法,了解三相四线制供电系统中性线的作用和三相负裁的正确接法。
2.职业技能:(1)安全用电。
(2)常用电工材料的选择,常用电工工具、仪表的使用及维护。
(3)电阻、电容及电感的识别、检测。
(4)常用电路的识别及连接。
(5)三相交流电源及负载的连接。
3.职业素养:(1)巩固专业思想,熟悉职业道德规范。
(2)培养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敬业精神。
(3)培养良好的自主能力和计划能力。
(4)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和创业意识。
(5)培养爱岗敬业、团结协作的职业精神。
五、编写思路根据地区和学校实际,体现以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本位,以学生为主体的职业教育教学理念,探索“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突出电子电器应用与维修专业岗位需求,为后续专业课程的学习奠定基础,适应“项目驱动、任务引领”教学方式实施需要,在教材内容上,依据“教学大纲”对电工技术的专业要求,充分考虑职业岗位需求,不刻意追求学科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强化应用性和实践性,尽力体现“简单、实用、够用、定性为主”的原则,在实施专业教学的同时,注重职业道德教育和就业教育。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e30d7fcf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5.png)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必修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
其任务是:使学生较系统的掌握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初步具有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一般电工电子问题的能力。
同时,注重职业意识培养和职业道德教育,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打下一定的电学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通过项目教学,让学生掌握电工与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熟练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电学方面的实际问题。
(一)知识和德育目标1.理解电路的主要物理量和电气符号,掌握直流电路元件及分析方法。
2.掌握正弦交流电路的表示方法及三相交流电的相关概念。
3.掌握纯电阻、纯电容、纯电感电路的电压电流关系。
4.了解变压器的结构、工作原理及用途。
5.知晓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的结构及工作原理。
6.掌握安全用电常识。
7.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作用、主要参数及测试方法。
8.理解典型电子电路的工作原理及性能特点及用途。
9.培养实事求是、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与工作作风,培养享受快乐的学习过程及成果,养成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形成团队协作精神。
10.培养良好的安全、质量与环保节能等意识。
11.增强参与科技活动的热情,勇于探究与日常生活有关的电学问题,关心国内外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具有强烈的使命感与责任感。
(二)能力目标1.能正确使用常用电工电子工具、仪器、仪表等。
2.能识读和分析典型电路原理图及设备的电路方框图。
3.能分析简单电路,会诊断并排除电路的简单故障。
4.明确逻辑门电路的功能,会分析简单组合逻辑电路及时序逻辑电路。
5.能借助工具手册、设备铭牌、产品说明书、产品目录等资料分析电路、查阅电子元器件及产品的相关数据和使用方法等。
三、参考学时124学时四、课程学分8学分五、课程内容和要求六、教学建议(一)教学方法本课程的教学应积极运用网络、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采用以实习实训场所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利用创造性实训环节,充分调动学生运用新器件、新技术、新方法进行制作的主观能动性,并努力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使学生在了解与掌握本课程理论知识基础的同时,得到较好的实践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51d8f692d05abe23482fb4daa58da0116c171ff3.png)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概述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程,是电气、电子、自动化等相关专业的必修课程。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和实际应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课程目标1. 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电路和电子器件的工作原理。
2. 掌握电工电子电路的分析方法和测量方法,能够独立完成电路设计和实验操作。
3. 掌握常用电子元器件的识别、检测和选用方法,能够根据实际需求选择合适的电子元器件。
4. 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1. 电路理论: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能够运用电路理论分析简单电路和复杂电路。
2. 电阻器与电容器:掌握电阻器和电容器的种类、性能和选用方法,能够正确使用电阻器和电容器。
3. 电源与变压器:掌握电源的类型、性能和选用方法,了解变压器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4. 半导体器件:掌握二极管、三极管和场效应管等半导体器件的种类、性能和选用方法,能够正确使用半导体器件。
5. 数字电路:掌握数字电路的基本概念、逻辑门电路和数字集成电路,能够运用数字电路进行数字信号处理。
6. 实验与实践:完成电工电子实验和实践项目,掌握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能够独立完成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
7. 综合应用:能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工程中,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多媒体教学,通过图片、视频和动画等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电工电子技术的原理和应用。
2. 结合实际工程案例进行教学,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所学知识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和实践,通过实际操作加深对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解和掌握。
4. 采用分组教学的方式,鼓励学生合作学习,共同解决问题。
5. 定期组织专题讲座和学术报告,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和视野。
五、教学评估与考核1.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课堂表现等,占总评成绩的30%。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719c26b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c7979ac.png)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适用专业:矿山机电专业课程类别:专业核心课修课方式:必修教学时数:65编制人:审定人:一、课程定位电工电子技术是机电类专业的一门主干课程,也是必修课。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在电工和电子技术方面入门性质的技术基础课程,它既有自身的理论体系,又有很强的实践性,是学校电类工科专业开设的一门电类专业基础课程,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于电工及电子技术课程的基础性、先进性和应用性,使之在技能教育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员掌握电工及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电路、基本分析方法和基本实验技能,形成正确的认识论。
目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和技术应用十分广泛,发展迅速,并且日益渗透到其他学科领域,促进其发展,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设计理念与思路(一)课程设计理念本课程的教学,在指导思想上要体现能力本位,在内容上体现浅、用、新的原则,在体系上,注意把握模块课程的特点,在方法上符合学员认知发展规律,在手段上注意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课程实施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强调渗透思想教育、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规范,把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和全面素质的提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以机电和电气专业学员的就业为导向,根据行业专家对专业所涵盖的岗位群进行的任务和职业能力分析,以本专业共同具备的岗位职业能力为依据,遵循学员认知规律,紧密结合职业资格证书中电工技能要求,确定本课程的项目模块和课程内容。
按照具体实践过程安排学习项目,使学员掌握电工技能的基本操作要领,让学员在掌握电工技能的同时,引出相关专业理论知识,使学员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技能的理解和应用,培养学员的综合职业能力,为学员的终身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课程设计是课程建设与改革的核心和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
要积极改革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合理进行教学设计,建立突出职业能力培养的课程标准,规范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提高教学质量,改革教学方法和手段,融”教、学、做”为一体,强化学员能力培养。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DLDZ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DLDZ](https://img.taocdn.com/s3/m/07b1255b87c24028915fc393.png)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本课程是中等职业学校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的一门主要专业基础课。
其任务:使学生掌握非电类相关专业必备的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培养非电类相关专业学生解决涉及电工电子技术实际问题的能力。
提高本专业学生电工与电子电路实际操作的综合能力,使学生具备工业自动化仪表及应用专业所必需的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为学生学习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该课程总体分为四个部分:电路基础、电工技术、模拟电子技术和数字电子技术。
主要讲授直流电路、正弦交流电路、低压电器及电动机控制电路、二极管及直流稳压电路、三极管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电路、数字电子技术基础、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及安全科学用电技术等。
本课程采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教学法,切实落实“做中学,做中教“的教学理念,以“理论够用、适度,强化技能培养”为原则,使学生具备必要的电工电子技术基础理论知识、具备安全用电和规范操作常识、熟悉常用电气设备等以及在实际生产中的典型应用。
(一)知识教学目标1.掌握基本电路的相关知识和基本电路元器件的特性;2.掌握用电技术和常用低压电器的基本知识和工作原理;3.掌握常用半导体器件器件的工作特点,稳压电源和放大电路的工作原理;4.掌握基本门电路、组合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以及触发器的工作原理。
(二)能力培养目标1.能根据实际要求对相关元器件进行识读和检测;2.熟练掌握电动机的配线与安装;3.能够独立实现对小电路的焊接、安装与调试;4.能利用逻辑电路和触发器的相关知识制作简单的计数器等。
(三)思想教育目标1.培养学生查阅资料的自学能力;2.培养规范操作意识和安全生产意识;3.培养学生运用电工电子技术知识解决相关实际电工电子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结构教学内容由理论知识和实训项目两部分组成。
1.理论知识部分是中等职业学生必修的基础性内容和应该达到的基本要求,教学时数为126学时。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935057cf58f5f61fb73666c6.png)
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代码:58010614 课程性质:必修课课程类型:B类课(一)课程目标本课程总的教学目标是:学习并掌握关于《电工与电子技术》课程的基本知识和应用实例,启迪思维模式,联系实际应用,建立科学的、辨证的思维方法,掌握解决有关模拟电子技术方面问题的分析方法,给予学生有益的启发,拓展学生的眼界。
1、知识目标掌握电路分析的基本方法;掌握三相异步电动机基本控制电路的工作原理;了解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
2、能力目标通过对电工电子线路的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计算等认知活动,培养思维、分析和创新能力。
3、思想教育目标培养学生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良好的职业道德。
(二)课程内容与要求项目一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分析方法教学要求1. 掌握电流电压正方向、参考方向及二者的关系,电位概念;电功率计算;2. 掌握电阻欧姆定律及各种特殊电阻工作特性,电桥电路平衡特征及条件;3. 掌握电压源、电流源伏安特性及等效变换;4. 掌握基尔霍夫定律及支路电流法;5. 掌握叠加原理与戴维南定理;6. 掌握电容伏安关系及工作特性;7. 掌握万用表使用、元件焊接及直流电路组装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实验1 万用表组装课题1 电路的基础知识课题2 电路分析教学建议1.本项目内容较多,从中引出的有关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以及计算方法等不仅适用于直流电路,而且具有普遍的适用意义。
本章的内容十分重要,是整个课程的理论基础。
2.教师应注重基础知识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的能力。
项目二正弦交流电路教学要求1. 掌握正弦交流电量的三要素及表示方法,正弦交流电路的相量分析法2. 掌握相量形式欧姆定律形式;复阻抗定义及合并方法;有功功率、无功功率和视在功率公式及意义;提高功率因数的意义和方法3. 掌握三相电源线电压与相电压的关系;三相负载线电流与相电流的关系;三相四线制中性线的作用4. 掌握单相交流电路和三相交流电路的分析和计算;5. 掌握交流电表使用;交流电路操作知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22ab8cf3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9d70940.png)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与任务电工电子技术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它涉及到电子技术、电路理论、电机电器等方面的知识,是机电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技能之一。
本课程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二、课程目标本课程的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定律,了解电工电子技术的应用和发展趋势。
2. 技能目标:使学生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测量、分析和设计技能,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和故障排除。
3. 素质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职业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教学内容与要求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包括电工技术基础、电子技术基础、电机电器基础等三个部分。
具体要求如下:1. 电工技术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电路的基本概念、基本定律和定理,能够运用基本定理和方法进行电路分析、设计和测量。
2. 电子技术基础:要求学生掌握电子元器件的基本原理和特性,能够运用基本电子技术进行电子产品的设计和制作。
3. 电机电器基础:要求学生了解电机的类型、特点和用途,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电机的选择、安装和使用。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课程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包括课堂讲授、实验教学、案例分析、项目实训等。
同时,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和网络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五、评价方式与标准本课程的评价方式包括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试成绩两个方面。
平时成绩包括出勤率、作业完成情况、实验操作和表现等;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方式,重点考察学生对电工电子技术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情况。
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种技能比赛和实践活动,以提高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
六、教材与参考书目本课程推荐使用适合本专业的电工电子技术教材,同时列出一些参考书目,供学生参考和学习。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选择适合自己的教材和参考书籍,以提高学习效果和拓展知识面。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13ad1c7dc88d0d233d4b14e852458fb760b3874.png)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标准本课程标准是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方案编写的。
编写本课程标准时,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
课程标准中教学内容和学时,可根据具体教学需要做适当的调整和补充。
一、课程简介1.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基础2.课程代码:3.学时:72时4.学分:4.5学分5.适用专业:6.课程性质:本课程是非电专业一门专业基础课,为必修内容。
通过本领域课程的学习,让学生了解并掌握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其与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联系和应用;电气设备在相关专业及在相关工业生产上的应用。
具备识读工业生产中各电气控制系统原理的能力,具备测试电器元件和排除线路故障的能力,为相关专业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本课程融基础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为一体,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从而奠定牢固的基础。
二、课程教学目标2010年对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把各专业对《电工电子技术基础》课程的要求做了详细的分析,彻底打破僵化的教学模式,紧紧围绕学生能力培养,将课程教学内容与职业能力对接,以适应各专业的现实需要。
根据从人才培养的需要和各专业学生应具备的电工技术和电子技术的相关知识出发,在教材内容选取上以“必需、够用”的基本原则,将理论讲授与实践训练相结合。
理论讲授贯穿其应用型,实践中有理论、有方法,以基本技能和应用为主,易学易懂易上手,且具有工程应用型。
按照工作过程导向的原则将课程内容进行序化,为处理实际问题提供方法与途径,构建更合理的教学体系,较好地处理了相关课程的关系。
这些内容包括基础知识、职业技能项目等,从而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一体化。
开始强调为专业生产第一线培养应用性人才,减少了理论推导内容。
在实践教学方面,改进实训设备和技术,改编实训教材,更新实验内容,教学改革取得了初步成效。
课程开发基本路径:基础知识——知识链接——知识拓展。
在学完本课后,应能达到下列职业能力目标:1.熟悉与职业相关的劳动保护要求和安全操作规程等;2.能熟练查阅常用手册、国家及行业标准等;3.学会电子电路的基础知识与技能;能识读电子电路原理图和接线图;4.能够正确进行接线与调试,并能够解决过程中出现的问题;5.能熟练使用电子测试仪器仪表,独立完成各项安装与调试任务。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75b3eb66770bf78a64295430.png)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专业《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一、课程性质本课程就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就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工电子理论基础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获得岗位群通用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116学时~150学时,7学分~9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德与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电工及电子职业技能学习与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加工制造类相关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电工电子电路的原理分析、技术应用与技能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与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融合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确定课程内容。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行合一,围绕电工电子的基本理论知识与基础操作技能,结合综合实践项目,合理编排课程的教学单元,优化课程内容、细化课程要求,完善课程的整体结构。
四、课程目标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能解决电工电子电路的实际问题,具备对简单电路的分析及故障排除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与职业习惯。
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1、熟悉常用电气元件的功能,理解典型电路的基本原理;2、会分析简单电工电子电路的组成,能按工艺规范连接电路;3、能规范操作常用电工工具与电工电子仪表;4、能判断并排除常见电路故障,能处理紧急触电事故及电气火灾;5、具有安全用电、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养成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六、实施建议(一)教学建议1、本课程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与职业能力的培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设理实一体的教学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做中学、做中教”。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8000e98a32d4b14e852458fb770bf78a65293ab1.png)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电工电子技术课程代码: 1103042 建议课时数:64 学分:4适用专业:工业机器人技术、数控技术1.课程定位和设计思路1.1课程定位《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电气自动化技术、机电一体化技术、数控技术等专业的专业基础课。
前续所学课程:《高中数学》、《高中物理》,也为后续专业课程《电机与电气控制》、《PLC应用技术》打下基础。
本课程主要使学生掌握较系统的电工理论知识,培养学生分析基本电路、使用常规电器件与设备的能力,为今后的工作实践打下必要的基础。
1.2设计思路本课程的设置依据是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表中的相应职业能力要求,并根据机电一体化行业技术发展趋势及其对人才要求的变化进行调整。
根据市场调研和企业人才需求分析,我院机电一体化技术专业毕业生所从事的工作岗位主要是设备维护人员、技术支持人员、机电一体化设备设计制造等,熟悉基础的电工理论和具备扎实的电工实践技能是学生胜任这些岗位所需要的最基础和最重要的职业能力。
本课程的主要功能:重视基础理论知识的讲授,注重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初步形成解决生产现场实际问题的应用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学习新技术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创新意识。
同时通过实践项目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工作责任心、职业素质等综合素质和能力。
《电工电子技术》课程是一门理论和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基础课,为实现培养目标,本课标将教学内容系统性地划分成10个任务和实践环节,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安排课程内容,由简到繁,由浅入深,先直流后交流,先稳态后动态。
使学生以课题的形式掌握电工电子学基本理论,学会常用电工电子仪表的使用,使高职的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间内达到该课程的目标。
课程教学理论联系实际,把实践渗透到课程的学习中,教学内容分为两大类:第一部分为电工基础知识,包括电路的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电路的分析方法、正弦交流电路和三相电路等;第二部分为电子技术基础,包括半导体二极管及其应用电路、半导体放大器件及其放大电路、集成运算放大器及其应用、直流稳压电源、数字逻辑电路、时序逻辑电路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专业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与技能》课程标准
一、课程性质
本课程是江苏省中等职业学校加工制造类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平台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核心课程,其任务是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电工电子理论基础知识及实践操作技能,为后续课程的学习以及获得岗位群通用职业能力奠定基础。
二、学时与学分
116学时~150学时,7学分~9学分。
三、课程设计思路
本课程应体现以服务发展为宗旨、以促进就业为导向,按照立德树人的要求,突出核心素养、必备品德和关键能力,兼顾中高职课程衔接,高度融合电工及电子职业技能学习和职业精神培养。
1.依据加工制造类相关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确定的培养目标、综合素质、职业能力,按照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突出电工电子电路的原理分析、技术应用与技能培养,结合本课程的性质和职业教育课程教学的最新理念,确定课程目标。
2.根据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专业岗位群职业能力分析表,依据课程目标、岗位需求,对接职业标准,融合电工电子技术与技能的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确定课程内容。
3.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注重知行合一,围绕电工电子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础操作技能,结合综合实践项目,合理编排课程的教学单元,优化课程内容、细化课程要求,完善课程的整体结构。
四、课程目标
学生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掌握电工电子技术的基础知识与操作技能,能解决电工电子电路的实际问题,具备对简单电路的分析及故障排除能力,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
核心素养与关键能力目标:
1.熟悉常用电气元件的功能,理解典型电路的基本原理;
2.会分析简单电工电子电路的组成,能按工艺规范连接电路;
3.能规范操作常用电工工具和电工电子仪表;
4.能判断并排除常见电路故障,能处理紧急触电事故及电气火灾;
5.具有安全用电、规范操作的职业习惯,养成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工作态度。
五、课程内容与要求
六、实施建议
(一)教学建议
1.本课程应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的培养,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创设理实一体的教学情境,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突出“做中学、做中教”。
2.既注重对理论基础的分析,又强化学生的实践技能;教学实施过程中,“小电子产品创新实践”和“电工技能综合实践”两个模块应以实训周的形式安排教学,强化技能训练。
3.应统筹考虑教学实施中的时空变换,使电工电子技术的理论学习和技能训练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将实际工具、仪表使用的规范融入教学,引导学生制作典型的电工电子产品。
4.要注意将规范意识、安全意识、环保意识和敬业精神的养成融入教学实践,使学生在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中形成良好的职业品质和职业素养。
(二)评价建议
1.树立正确的教学质量观,强化以育人为目标的考核评价;通过过程与结果相结合、定量与定性相结合、自评与互评相结合,构建多元化的评价模式,充分发挥评价的教育和激励作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对“直流电路”、“电容与电感”等理论性较强教学模块的评价要注重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记忆程度以及在实践中运用知识和融会贯通的能力;对“认识实训室与安全用电”、“小电子产品创新实践”等实践性较强的教学模块,既要评价工具及仪器仪表的正确使用、观察判断等方面的规范操作状况,还要兼顾其爱岗敬业精神与意志的养成。
3.根据不同的教学单元或典型任务,选择随堂测验、阶段测验、方案评析、操作过程记录、活动报告等各具特色的评价方法。
评价结果要及时、客观地向学生反馈,师生共同商讨确定改进的途径和方法。
(三)教材编写和选用建议
1.教材的编写和选用必须依据本课程标准。
2.教材内容的应紧贴生产实际,在注重理论分析的同时,加强实践技能的渗透;可将反映电工电子技术领域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等融入教学内容。
3.教材的编排要具有开放性和弹性,呈现方式应符合中职生的年龄特征与认知规律,图文并茂可以增强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便于自主学习。
(四)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建议
1.教师应不断接受新知识、新方法和新理念,开发体现知识、技能、职业素养要求的模拟仿真软件、多媒体课件等信息化教学资源。
2.注重常用工具书、拓展阅读材料等课程文本资源的配置和利用,发挥校内实验场所、校外实训基地以及设施、工具、仪器等物质资源的利用。
3.跟踪企业技术进步,吸引行业企业专家参与课程教学,推进学校与企业的信息互通、人员互聘、资源共享。
七、说明
(一)编制依据
本课程标准依据加工制造类《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械加工技术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等专业指导性人才培养方案编制。
(二)适用范围
本课程标准适用江苏省中等职业教育机电技术应用专业(150学时,9学分)、数控技术应用专业(148学时,9学分)及机械加工技术专业(116学时,7学分)等加工制造类专业。
“课程内容与要求”中打“*”部分,供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和数控技术应用专业选用。
(三)项目开发单位
1.项目牵头单位:江苏省职业教育加工制造类教科研中心组
2.项目责任单位: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3.项目总负责人:张桂春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4.项目组责任人:王猛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5.课程标准开发组责任人:徐刚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6.课程标准开发团队成员:
夏球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周红艳江苏省宜兴中等专业学校
郭峰常州刘国钧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李月芳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
郭汉松江苏金秋竹集团(环保通风设备有限公司)
(四)联系方式
徐刚江苏省靖江中等专业学校
(五)参考文献
[1]《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汇编(第一分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培训就业司编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
[2]《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考核试题库(第2版)》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编机械工业出版社
[3]《无线电装接工(初级、中级、高级)(第2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编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
[4]《电工操作技能训练》白冰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5]《电子基本操作技能(第4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教材办公室主编中国劳动与社会保障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