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4《生活与哲学》第五课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的本质联系,而非现象的
联系。
拓展思考:我看到了苹果落地,为什么没有看到引力呢?
友情提示:规律与现象密切联系,规律总要通过它的现象 表现出来,但现象不等于规律。
守 株 待 兔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必然联系,而
非偶然的联系。
红 日 东 升 斗 转 星 移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中的稳定联系,而不是多
结论1: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 动的物质,因而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
拓展思考:刻舟求剑、禅宗慧能的“仁者心动”在物质与 运动的关系上分别犯了什么错误?
刻舟求剑,离开运动谈物质犯了形而上学错误。 慧能“仁者心动”离开物质谈运动犯了唯心主义错误。
————友情提示: 反对两种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形而上学)
1、自然界的物质性 小结: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世界观): 自然界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所固有的 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 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
方法论: 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人类有意识的处理人与自然关 系的基本前提。 ②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时候,必须尊重、顺应、保 护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相处。
创造了人的生理结构,形成了手脚分工
劳 动
使猿脑变成了人脑,形成了语言和意识
使人结成了社会联系,形成了社会关系
二、世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拓展思考:人类社会产生后,它的存在、发展也具有物质 性吗?
构成社会 物质生活 条件的基 本要素:
地理环境 人口因素 生产方式
这三者都是客观 的物质的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 性,集中体现了 人类社会的物质 性。
【例】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莫言在与记者交流时说: “在我早期的作品里边,故事、人物,有的是自己的亲 身经历,有的是邻居的、亲戚朋友的经历,有的是听老 人们讲过的故事,这批素材成就了我早期的小说。”由 此可见( ) ①意识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 ②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③客观存在是思维意识的原材料 ④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世界是什么
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有客观实在性, 无论人们是否感受到,
它都是客观存在的,不
以人意志为转移
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
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物质具有可知性,能
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
被人们所认识、所反映 性,而不是具体的 物质形态(与
(与不可知论划清了界 旧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是万
总之,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世界上只有尚未 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鸟类动物筑巢是人类产生之前就存在的,但是国家体 育场“鸟巢”却不是,它是由人设计并建造起来的。鸟 类可以筑许多的巢,但它们永远也不可能建造出国家体 育场。
思考:建筑师的“鸟巢”设计理念能直接变成国家体育场吗?
二、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结论2: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4、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运动是无条件的、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 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联系: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 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友情提示: 克服两种错误倾向:只静不动,形而上学不变论
只动不静,相对主义或诡辩论
符合客观。 (2)【原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的意识对 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的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 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充 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认识和利用规律的必要条件。
运动形式? 2、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什么呢?
三、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
1、运动的概念: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2、运动与物质的关系 ①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 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载 体 )。脱离物质的运动也根本不存在。
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 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 必然受到规律的惩罚。
人们的实践活动违背了客观规律,超出了 环境的承载能力。违背客观规律,必然受到规 律的惩罚。
利用客观规律
拓展思考:人类对自然的改造,能否被看作是改变或创造 规律?并谈谈你对人与客观规律的看法。
规律是客观的,不能被改变、创造或者消灭。但在客 观规律面前,人类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 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专家点评:生产方式
生产力
(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

都是客观

的,都是
方 式
生产资料所有制
物质关系, 具有物质
生产关系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 和相互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方式(物质资料生产)它是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 发展的基础。
二、世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结论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结论2:人类社会的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都具有客观 物质性。
变易逝的。
四、运动是有规律 1、规律的含义: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①固有的②本质的③必然的 ④稳定的联系。
①不是主观想象的联系
②不是现象的联系 ③不是偶然的联系 ④具有重复性,不是多变易逝的
2.规律的属性:
①客观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 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②普遍性: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 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
结论 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1、自然界是物质的 2、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3、人的意识是社会的产物
世界是物质的世界, 世界真正的统一性 在于他的物质性
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感受运动: 斗转星移,海陆变迁,沧海桑田……
铁生锈,事物腐烂……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 【拓展思考】 1、材料说明什么观点?材料中显示了哪些
1、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
① 意识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引起客观事物的变化。
指导
意识
人的实践
把 观念的东西 变成 现实的东西
②双重性: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 物的发展。
(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 萎靡的精神
可以 使人
哪有什么洪荒 催人向上之,力使,人不奋过进在
2、意识活动具有自觉选择性
意识对客观世界的反映是主动的、有选择的。
不仅能反映 现象,而且 能把握事物 的本质和规 律
推测未 来
追溯过去
创造一个 理想或幻 想的世界
四幅图片分别说明了什么? 共同说明了意识活动具有什么性质?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3、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
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 识世界的重要条件。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 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1)【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
方法论:我们既要承认事物的绝对运动,又要看到事物运 动中存在相对静止。坚持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
四、运动是有规律的
田间地头的智慧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本身所固有的联系,而 不是主观强加的联系。
揠 苗 助 长
拓展思考:主人公的主观愿望好不好?为什么结果却事与 愿违?
任何规律都是事物运动过程
“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 ———赫拉克利特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人甚至一次也不能踏进同一条河流”。 ———克拉底鲁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运动和静止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运动是无条件的、 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静 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 止的统一。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二、世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人类的进化史:
古猿
猿人
新人
现代人
结论1:人类社 会是物质世界 长期发展的产
物。
二、世界的物质性 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结论1: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从有猿人到劳,人动的就创演没造化有了过人人程类和中社,人劳会类动社起会了,决没定有性劳的动作就用没。
五、意识的本质
起源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生理 基础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内容
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本质
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物质世界是先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物质是本原的, 意识是派生的,物质决定意识。
易错易混
1、有了人脑一定就会产生意识( × )
2、“日有所思,夜有所梦”,不管梦境多么离奇,它也是对客
辩证唯物论
一切从实际出 发,实事求是
自然界 人类社会 人的意识
客观 普遍
世界的 物质性
决定
物质
意识
能动作用
规律
存固 在有 方属 式性
承 担 者
运动
绝对的 无条件的
永恒的
①②③
本质
起源 生理基础 内容
作用
认识 世界
目的性 计划性 主动创造性 自觉选择性
改造 世界
指导 调节
静止
探索 世界
相对的 有条件的 暂时的
限)
事万物共同的属性。
二、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
拓展思考:天地万物是上帝创造的吗?联系你所知道的有 关地球的起源的知识,说明为什么上帝创世说是背离客观 实际的?
结论1:自然界中的事物是 按照自身所固有的规律形成 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 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 世界中的一部分。
二、世界的物质性
观存在的反映。(√ )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
人的思维也是物质( × )
4.正确的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错误的意识则是人脑
主观自生的。(× )
5.意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客观的。 ( × )
关于“意识”的认识误区
1、意识是大脑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2、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 3、意识的内容来自人脑 。 4、意识从本质上看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5、从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6、除人脑外,其它动物都不能产生意识,因为只有人脑才是意识的 来源。 7、动物、电脑、智能机器人都有意识。 8、上帝、鬼神观念等错误的意识,不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 主观臆造的。
解析 从题干中“这批素材成就了我早期的小说”可以看出意识的 内容是客观的,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②③符合题意,入选; ①讲意识的反映形式,④讲意识的产生,均与题意不符,不选。
PART TWO
意识的作用
一、人能够能动Baidu Nhomakorabea认识世界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
(确定目标、行动方式和行动步骤等)
一、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咬牙坚持
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我国自古就有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忧 伤肺、恐伤肾之说。
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
(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
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主动创造性。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
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人们在意识的指导下通过实 践把观念中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没有人的参与永远也不可 能出现的东西。
『名言』
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大天而思之,孰与物畜而制之;从天而颂 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
———荀子
3、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原理
原理:(规律的含义)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 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普遍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方法论: ①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客 观规律。 ②在客观规律面前,人类也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的条件和形 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 合起来。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依据:世界的物质性(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2、具体要求(方法论)
离开物质谈运动(唯心主义)
名言: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 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恩格思
拓展思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 运动变化中,那为什么我们生活周 围的事物却看似是静止的呢? 3、(相对)静止 ①辩证唯物主义称之为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②概念:根本性质相对稳定;位置或运动状态的相对稳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