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二)(可编辑修改word版)
专题二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第一单元化学反应的速率与反应限度1、化学反应的速率(1)概念:化学反应速率通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量(均取正值)来表示。
计算公式:v(B)=①单位:mol/(L·s)或mol/(L·min) ∆c(B)∆t∆n(B)=V •∆t②B 为溶液或气体,若B 为固体或纯液体不计算速率。
③以上所表示的是平均速率,而不是瞬时速率。
④重要规律:(i)速率比=方程式系数比(ii)变化量比=方程式系数比(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因素:内因:由参加反应的物质的结构和性质决定的(主要因素)。
外因:①温度:升高温度,增大速率②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正催化剂)③浓度:增加 C 反应物的浓度,增大速率(溶液或气体才有浓度可言)④压强:增大压强,增大速率(适用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⑤其它因素:如光(射线)、固体的表面积(颗粒大小)、反应物的状态(溶剂)、原电池等也会改变化学反应速率。
2、化学反应的限度——化学平衡(1)在一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向反应速率与逆向反应速率相等时,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态”,这就是这个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即化学平衡状态。
化学平衡的移动受到温度、反应物浓度、压强等因素的影响。
催化剂只改变化学反应速率,对化学平衡无影响。
在相同的条件下同时向正、逆两个反应方向进行的反应叫做可逆反应。
通常把由反应物向生成物进行的反应叫做正反应。
而由生成物向反应物进行的反应叫做逆反应。
在任何可逆反应中,正方应进行的同时,逆反应也在进行。
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即是说可逆反应无论进行到何种程度,任何物质(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的量都不可能为0。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逆、动、等、定、变。
①逆: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②动:动态平衡,达到平衡状态时,正逆反应仍在不断进行。
③等:达到平衡状态时,正方应速率和逆反应速率相等,但不等于0。
高一必修二化学苏教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化学苏教知识点化学是一门探索物质的科学,它涉及物质的组成、性质、变化和应用等方面。
在高中阶段学习化学,必修二是一个重要的学习内容,本文将介绍高一必修二化学的苏教知识点。
1. 原子结构在学习化学之前,我们首先需要了解原子的基本结构。
原子由质子、中子和电子组成。
质子带正电荷,中子不带电荷,电子带负电荷。
质子和中子集中在原子核中,而电子绕着核外的能级轨道运动。
2. 周期表周期表是化学中重要的工具,它按照元素的原子序数和化学性质进行排列。
在周期表中,元素按照周期和族的特点分布。
周期指的是元素原子核周围电子能量层次的顺序,从左上角到右下角逐渐增加,而族是指元素具有相似性质的组。
3. 电子结构每个元素拥有不同的电子结构,电子的分布方式直接影响其化学性质。
我们可以通过元素的位置和周期表上的周期规律来确定电子的分布。
主要有两种表示方法,一是利用能级和子能级表示电子分布,二是用电子排布式表示。
4. 化学键化学键是原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能够将原子聚集成化合物。
常见的化学键有离子键、共价键和金属键。
离子键是由电子转移形成的,共价键是由电子共享形成的,金属键是由金属原子之间的电子互相流动形成的。
5. 化学方程式化学方程式是书写化学反应过程的一种方法,它由反应物、生成物和符号组成。
反应物在化学方程式的左侧,生成物在右侧。
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比例关系,平衡的化学方程式需满足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数守恒原则。
6. 物质的分类在化学中,物质可以分为纯物质和混合物。
纯物质是由相同种类的分子或原子组成的,它们具有确定的化学组成和固定的性质。
混合物是由不同种类物质的粒子混合而成的,它们的性质可变且不固定。
混合物可以进一步分为均质混合物和非均质混合物。
7. 酸碱中和反应酸碱中和反应是一种常见的化学反应,也是酸碱反应中最重要的一种。
在酸性溶液中加入碱性溶液或者在碱性溶液中加入酸性溶液,会发生中和反应。
在中和反应中,酸和碱相互反应产生盐和水。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化学方程式1、Li与O2反应: 4Li + O2 2Li2 O2、Na与O2反应: 2Na+O2Na2O23、Na与H2O反应: 2Na+2H2O===2NaOH+H2↑4、K与H2O反应: 2K+2H2O===2KOH+H2↑5、卤素单质F2 与氢气反应:F2 + H2 === 2HF6、卤素单质Cl2 氢气反应: Cl2 + H2 === 2HCl7、卤素单质Br2与氢气反应:Br2 + H2 === 2Br8、卤素单质I2与氢气反应:I2 + H2 === 2HI9、氯水与饱和溴化钠反应:Cl2+2NaBr===Br2+2NaCl 10、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Cl2+2NaI===I2+2NaCl 11、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Br2+2NaI===I2+2NaBr 4、Mg与H2O 反应:Mg+2H2O === Mg(OH)2+H2↑ Al与HCl反应: 2Al+6HCl===2AlCl3+3H2↑Mg与HCl反应: Mg+2 HCl === MgCl2+ H2↑5、Na与Cl2反应(点燃):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Ba(OH)2•8H2O与NH4Cl的反应 :Ba(OH)2·8H2O+2NH4Cl==BaCl2+2NH3↑+10H2O 2、原电池原理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负极(锌):Zn-2e-===Zn2+(氧化反应)正极(铜):2H++2e-===H2↑(还原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n2++H2↑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 2H2O2催化剂△ 2H2O+O2↑4、Na2SO4与CaCl2反应:Na2SO4+CaCl2===CaSO4↓+Na2CO35、高炉炼铁:2C + O2 === 2COFe2O3 + 3CO ==2Fe + 3CO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 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CH4(g)+2O2(g)点燃 CO2(g)+2H2O(l) (2)取代反应(与Cl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C2H4+3O2点燃2CO2+2H2O (2)加成反应((与Br2的反应):(3)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 CH2=CH2 + H2CH3CH3CH2=CH2+HClCH3CH2Cl(一氯乙烷) CH2=CH2+H2OCH3CH2OH(乙醇)(4)聚合反应:(乙烯制聚乙烯)① (氯乙烯制聚氯乙烯)② 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与O2的反应):2C6H6+15O2 点燃 12CO2+6H2O (2)取代反应: ①与Br2的反应: + Br2 3FeBr+ HBr ②苯与硝酸(用HONO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密度大于水的油状液体——硝基苯。
苏教版化学必修2 专题知识点归纳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粒子间的相互作用物质的多样性核外电子(分层排布)元素周期律元素周期表离子键共价键只影响物质的某些物理性质、氢键是较强的分子间作用力实质:静电作用成键微粒;阴、阳离子成键条件:活泼金属元素与活泼非金属元素(一般情况下)存在范围:离子化合物(包括金属氧化物、强碱、多大数盐)研究对象:单质研究对象:化合物类型:离子晶体、分子晶体、原子晶体、金属晶体不同类型的晶体硬度:原子晶体>分子晶体>金属晶体实质:共用电子对成键微粒:原子成键条件:原子最外层电子未饱和,能形成共用电子对存在范围:非金属单质、共价化合物和部分复杂的离子化合物电子数(Z个)最外层电子数决定主族元素的族序数、最高正价和元素的化学性质排布规律:1.;2.;3.原子(离子)结构示意图原子半径最外层电子排布元素主要化合价元素性质结构性质递变规律金属性强弱判断的依据非金属性强弱判断的依据周期族数目:7个周期(每个周期最多所包含的元素的数目分别是:2、8、8、18、18、32、32)分类:3个短周期、4个长周期;其中第7周期又称为不完全周期周期序数=该元素原子的核外电子层数同周期元素从左到右金属性逐渐减弱、非金属性逐渐增强同主族元素从上到下金属性逐渐增强、非金属性逐渐减弱主族序数=主族元素原子的最外层电子数=主族元素的最高正化合价(F、O除外)最高正化合价+︱最低负化合价︱=8数目18个纵行;16个族分类主族(A):7个,副族(B):7个0族:1个,Ⅷ族:1个微观结构性质:一般情况下专题1 微观结构与物质的多样性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限度 反应热 化学反应中 的能量 意义;表示反应进行的快慢,常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表示方法:v = Δc Δt 单位:mol·(L·s)―1 或其他 特点:①指平均速率,为正值 ②化学反应速率之比等于系数之比 可逆反应:相同条件下,能同时向正逆两个方向进行的反应,可逆反应不能进行到底,有一定的限度 化学平衡状态的定义:指一定条件下的可逆反应,当正逆反应速度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的状态 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等”、“定”、“动”、“变” 标志:正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不变 化 学 反 应 速 率 与 限 度 原电池 影响因素 内因:反应物自身的性质 外因:温度、浓度、压强。
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
必修二化学方程式1、Li 与02 反应:4Li + 02 2Li2 O2、Na 与02 反应:2Na+O2Na2O23、Na 与H20 反应:2Na+2H2O===2NaOH+H2 T4、K 与H20 反应:2K+2H2O===2KOH+H2f 5、卤素单质F2与氢气反应:F2 + H2 === 2HF 6、卤素单质CI2氢气反应:CI2 + H2 === 2HCI7、卤素单质Br2与氢气反应:Br2 + H2 === 2Br8、卤素单质I2与氢气反应:I2 + H2 === 2HI9、氯水与饱和溴化钠反应:CI2+2NaBr===Br2+2NaCI 10、氯水与饱和碘化钠溶液反应:CI2+2NaI===I2+2NaCI 11、溴水与碘化钠溶液反应:Br2+2Nal===l2+2NaBr 4、Mg 与H20 反应:Mg+2H2O === Mg(OH)2+H2 T Al 与HCI 反应:2AI+6HCI===2AICI3+3H2 TMg 与HCI 反应:Mg+2 HCI === MgCI2+ H2 T5、Na与CI2反应(点燃):6、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的形成过程: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Ba(0H)2 ?8H2O 与NH4CI 的反应:Ba(0H)2 • 8H2O+2NH4CI==BaCI2+2NH3 T +10H2O 2、原电池原理典型的原电池(Zn-Cu原电池)负极(锌):Zn-2e-===Zn2+ (氧化反应)正极(铜):2H++2e-===H2 T (还原反应)电子流动方向:由锌经过外电路流向铜。
总反应离子方程式:Zn+2H+===Z n2++H2 T3、H2O2在催化剂作用下受热分解:2H2O2催化剂△2H2O+O2 T4、Na2SO4 与CaCI2 反应:Na2SO4+CaCI2===CaSO4 J +Na2CO35、高炉炼铁:2C + 02 === 2C0Fe2O3 + 3C0 ==2Fe + 3CO2第三章有机化合物1、甲烷的主要化学性质(1 )氧化反应(与02的反应):「II;点燃CO2(g)+2H2O(I)(2)取代反应(与CI2在光照条件下的反应,生成四种不同的取代物):2、乙烯的主要化学性质(1 )氧化反应(与02的反应):C2H4+3O2点燃2CO2+2H2O (2)加成反应((与Br2的反应):⑶乙烯还可以和氢气、氯化氢、水等发生加成反应:CH2=CH2 + H2CH3CH3CH2=CH2+HCICH3CH2CI (一氯乙烷)CH2=CH2+H2OCH3CH2OH (乙醇)(4)聚合反应:(乙烯制聚乙烯)①(氯乙烯制聚氯乙烯)②3、苯的主要化学性质:(1)氧化反应(与02的反应):2C6H6+15O2 点燃12CO2+6H2O (2)取代反应:3FeBr①与Br2的反应:+ Br2+ HBr②苯与硝酸(用H0N02表示)发生取代反应,生成无色、不溶于水、有苦杏仁气味、密度大于水的油状液体一一硝基苯。
高一化学苏教版必修第二册基础知识和方程式总结
56.化学反应速率:用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加来表示。
v =Δc Δt 或v =ΔnVΔt 。
常用单位mol ·L -1·s -1、mol ·L -1·min-1或mol /(L·min )57.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反应速率之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58.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内因):参加反应的物质的性质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外界因素(外因)(1)温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升高温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2)催化剂:当其他条件不变时,使用催化剂通常能极大地加快化学反应速率(3)浓度: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4)压强:对于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气体的压强,可以增大化学反应速率(5)固体表面积:固体颗粒越小,接触面积越大,化学反应速率越大。
59.化学平衡状态:如果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等)不发生改变,当可逆反应进行到一定程度时,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一种表面静止的状态,称为“化学平衡状态”,简称化学平衡,化学平衡研究的对象是可逆反应。
60.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①等:v 正=v 逆≠0;②动:化学平衡状态是一种动态平衡。
达到平衡状态时,反应并没有停止,正反应和逆反应都依然在进行;③定:反应物的浓度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 ④变:外界条件(温度、浓度、压强等)改变,化学平衡状态就会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化学平衡。
61.化学平衡状态的判断方法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态时主要有以下两个特征: (1)v正=v逆。
(2)混合物中各组分的百分含量不变(除百分含量外其他在反应过程中变化的量,达到平衡后均不再发生变化,即“变化量均不变”)。
62.常见的放热反应(1)所有的燃烧反应,剧烈的发光、发热的化学反应;(2)酸碱中和反应;(3)大多数的化合反应;(4)活泼金属与酸或H 2O 的反应。
苏教版化学必修2 知识点
苏教版化学必修2 专题1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 A 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 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 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 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
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
(完整版)苏教版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整理,推荐文档第一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1. 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质量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2. 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A. 周期序数=电子层数B. 原子序数=质子数C. 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最高正价数D. 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E. 周期表结构(2)元素周期律(重点)A. 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点)a. 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b.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c. 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B. 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a.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变弱b. 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增强c.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逐渐增强d. 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逐渐减弱C. 第三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D. 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a. 原子与原子b. 原子与其离子c. 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点)A. “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a.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位置b. 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c. 以位置推测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B. 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3. 化学键(重点)(1)离子键:A. 相关概念:B. 离子化合物:大多数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C. 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2)共价键:A. 相关概念:B. 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了铵盐)C. 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点)(NH3,CH4,CO2,HClO,H2O2)D 极性键与非极性键(3)化学键的概念和化学反应的本质:第二章化学反应与能量1. 化学能与热能(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主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因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a. 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b. 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征:化学反应的过程中总是伴随着能量变化,通常表现为热量变化练习: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 =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
苏教版高中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专题一、二)
高中化学必修2知识点归纳总结第一单元原子核外电子排布与元素周期律一、原子结构质子(Z个)原子核注意:中子(N个)质量数(A)=质子数(Z)+中子数(N)1.X 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的核外电子核外电子(Z个)★熟背前20号元素,熟悉1~20号元素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H He Li Be B C N O F Ne Na Mg Al Si P S Cl Ar K Ca2.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规律:①电子总是尽先排布在能量最低的电子层里;②各电子层最多容纳的电子数是2n2;③最外层电子数不超过8个(K层为最外层不超过2个),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不超过32个。
电子层:一(能量最低)二三四五六七对应表示符号: K L M N O P Q3.元素、核素、同位素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的同一类原子的总称。
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为同位素。
(对于原子来说)二、元素周期表1.编排原则:①按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
(周期序数=原子的电子层数)......的各元素从左到右排成一横行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
........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一纵行主族序数=原子最外层电子数2.结构特点:核外电子层数元素种类第一周期 1 2种元素短周期第二周期 2 8种元素周期第三周期 3 8种元素元(7个横行)第四周期 4 18种元素素(7个周期)第五周期 5 18种元素周长周期第六周期 6 32种元素期第七周期 7 未填满(已有26种元素)表主族:ⅠA~ⅦA共7个主族族副族:ⅢB~ⅦB、ⅠB~ⅡB,共7个副族(18个纵行)第Ⅷ族:三个纵行,位于ⅦB和ⅠB之间(16个族)零族:稀有气体三、元素周期律1.元素周期律:元素的性质(核外电子排布、原子半径、主要化合价、金属性、非金属性)随着核电荷数的递增而呈周期性变化的规律。
苏教版化学必修2知识点总结
苏教版化学必修2专题知识点一、元素周期表★熟记等式: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1、元素周期表的编排原则:①按照原子序数递增的顺序从左到右排列;②将电子层数相同的元素排成一个横行——周期;③把最外层电子数相同的元素按电子层数递增的顺序从上到下排成纵行——族2、如何精确表示元素在周期表中的位置:周期序数=电子层数;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口诀:三短三长一不全;七主七副零八族熟记:三个短周期,第一和第七主族和零族的元素符号和名称3、元素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判断依据:①元素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跟水或酸起反应置换出氢的难易;元素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氢氧化物的碱性强弱;置换反应。
②元素非金属性强弱的判断依据:单质与氢气生成气态氢化物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的酸性强弱;置换反应。
4、核素: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一定数目的中子的一种原子。
①质量数==质子数+中子数:A == Z + N②同位素:质子数相同而中子数不同的同一元素的不同原子,互称同位素。
(同一元素的各种同位素物理性质不同,化学性质相同)二、元素周期律1、影响原子半径大小的因素:①电子层数:电子层数越多,原子半径越大(最主要因素)②核电荷数:核电荷数增多,吸引力增大,使原子半径有减小的趋向(次要因素)③核外电子数:电子数增多,增加了相互排斥,使原子半径有增大的倾向2、元素的化合价与最外层电子数的关系:最高正价等于最外层电子数(氟氧元素无正价)负化合价数= 8—最外层电子数(金属元素无负化合价)3、同主族、同周期元素的结构、性质递变规律:同主族: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的递增,原子半径增大,核对外层电子吸引能力减弱,失电子能力增强,还原性(金属性)逐渐增强,其离子的氧化性减弱。
同周期:左→右,核电荷数——→逐渐增多,最外层电子数——→逐渐增多原子半径——→逐渐减小,得电子能力——→逐渐增强,失电子能力——→逐渐减弱氧化性——→逐渐增强,还原性——→逐渐减弱,气态氢化物稳定性——→逐渐增强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酸性——→逐渐增强,碱性——→逐渐减弱三、化学键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就是离子化合物;只含有共价键的化合物才是共价化合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教版高一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中化学是初中化学的延伸与深化,要想在高一的时候化学不落队,勤奋是必不可少的,平时要勤加复习学过的知识内容。
下面是为大家的高中化学知识要点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海水资源的开发利用
1、海水是一个远未开发的巨大化学资源宝库。
海水中含有80多种元素,其中Cl、Na、K、Mg、Ca、S、C、F、B、Br、Sr 11种元素的含量较高,其余为微量元素。
常从海水中提取食盐,并在传统海水制盐工业基础上制取镁、钾、溴及其化合物。
2、海水淡化的方法:
蒸馏法、电渗析法、离子交换法等。
其中蒸馏法的历史最久,蒸馏法的原理是把水加热到水的沸点,液态水变为水蒸气与海水中的盐分离,水蒸气冷凝得淡水。
3、海水提溴
有关反应方程式:
①2NaBr+Cl2=Br2+2NaCl
②Br2+SO2+2H2O=2HBr+H2SO4
③2HBr+Cl2=2HCl+Br2
4、海带提碘
海带中的碘元素主要以I-的形式存在,提取时用适当的氧化剂将其氧化成I2,再萃取出来。
证明海带中含有碘,实验方法:
(1)用剪刀剪碎海带,用酒精湿润,放入坩锅中。
(2)灼烧海带至完全生成灰,停止加热,冷却。
(3)将海带灰移到小烧杯中,加蒸馏水,搅拌、煮沸、过滤。
(4)在滤液中滴加稀H2SO4及H2O2然后加入几滴淀粉溶液。
证明含碘的现象:滴入淀粉溶液,溶液变蓝色。
2I-+H2O2+2H+=I2+2H2O
硫酸(H2SO4)
(1)浓硫酸的物理性质:纯的硫酸为无色油状粘稠液体,能与水以任意比互溶(稀释浓硫酸要规范操作:注酸入水且不断搅拌)。
质量分数为98%(或18.4mol/l)的硫酸为浓硫酸。
不挥发,沸点高,密度比水大。
(2)浓硫酸三大性质:吸水性、脱水性、强氧化性。
①吸水性:浓硫酸可吸收结晶水、湿存水和气体中的水蒸气,可作干燥剂,可干燥H2、O2、SO2、CO2等气体,但不可以用来干燥NH3、H2S、HBr、HI、C2H4五种气体。
②脱水性:能将有机物(蔗糖、棉花等)以水分子中H和O原子个数比2︰1脱水,炭化变黑。
③强氧化性:浓硫酸在加热条件下显示强氧化性(+6价硫体现了强氧化性),能与大多数金属反应,也能与非金属反应。
a. 与大多数金属反应(如铜):2H2SO4 (浓)+Cu===△
CuSO4+2H2O+SO2 ↑
(此反应浓硫酸表现出酸性和强氧化性 )
b. 与非金属反应(如C反应):2H2SO4(浓)+C===△CO2 ↑
+2H2O+SO2 ↑
(此反应浓硫酸表现出强氧化性 )
注意:常温下,Fe、Al遇浓H2SO4或浓HNO3发生钝化。
浓硫酸的强氧化性使许多金属能与它反应,但在常温下,铝和铁遇浓硫酸时,因表面被浓硫酸氧化成一层致密氧化膜,这层氧化膜阻止了酸与内层金属的进一步反应。
这种现象叫金属的钝化。
铝和铁也能被浓硝酸钝化,所以,常温下可以用铁制或铝制容器盛放浓硫酸和浓硝酸。
(3)硫酸的用途:干燥剂、化肥、炸药、蓄电池、农药、医药等。
原子结构与性质
1、电子云:用小黑点的疏密来描述电子在原子核外空间出现的机会大小所得的图形叫电子云图。
离核越近,电子出现的机会大,电子云密度越大;离核越远,电子出现的机会小,电子云密度越小。
2、电子层(能层):根据电子的能量差异和主要运动区域的不同,核外电子分别处于不同的电子层.原子由里向外对应的电子层符号分别为K、L、M、N、O、P、Q.
3、原子轨道(能级即亚层):处于同一电子层的原子核外电子,也可以在不同类型的原子轨道上运动,分别用s、p、d、f表示不同形状的轨道,s轨道呈球形、p轨道呈纺锤形,d轨道和f轨道较复杂.各轨道的伸展方向个数依次为1、3、5、7。
4、原子核外电子的运动特征可以用电子层、原子轨道(亚层)
和自旋方向来进行描述.在含有多个核外电子的原子中,不存在运动状态完全相同的两个电子。
5、原子核外电子排布原理:
(1)能量最低原理:电子先占据能量低的轨道,再依次进入能量高的轨道;
(2)泡利不相容原理:每个轨道最多容纳两个自旋状态不同的电子;
(3)洪特规则:在能量相同的轨道上排布时,电子尽可能分占不同的轨道,且自旋状态相同。
洪特规则的特例:在等价轨道的全充满(p6、d10、f14)、半充满(p3、d5、f7)、全空时(p0、d0、f0)的状态,具有较低的能量和较大的稳定性.如24Cr [Ar]3d54s1、29Cu [Ar]3d104s1
6、根据构造原理,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遵循图⑴箭头所示的顺序。
根据构造原理,可以将各能级按能量的差异分成能级组如图⑵所示,由下而上表示七个能级组,其能量依次升高;在同一能级组内,从左到右能量依次升高。
基态原子核外电子的排布按能量由低到高的顺序依次排布。
7、第一电离能:气态电中性基态原子失去1个电子,转化为气态基态正离子所需要的能量叫做第一电离能。
常用符号I1表示,单位为kJ/mol。
(1)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的周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增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呈现周期性的变化:每隔一定数目的元素,元素原子的外围电子排布重复出现从ns1到ns2np6的周期性变化.
(2)元素第一电离能的周期性变化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呈周期性变化:
同周期从左到右,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增大的趋势,稀有气体的第一电离能最大,碱金属的第一电离能最小;
同主族从上到下,第一电离能有逐渐减小的趋势。
说明:
①同周期元素,从左往右第一电离能呈增大趋势。
电子亚层结构为全满、半满时较相邻元素要大即第ⅡA 族、第ⅤA 族元素的第一电离能分别大于同周期相邻元素。
Be、N、Mg、P
②元素第一电离能的运用:
a.电离能是原子核外电子分层排布的实验验证
b.用来比较元素的金属性的强弱。
I1越小,金属性越强,表征原子失电子能力强弱。
(3)元素电负性的周期性变化
元素的电负性:元素的原子在分子中吸引电子对的能力叫做该元素的电负性。
随着原子序数的递增,元素的电负性呈周期性变化:同周期从左到右,主族元素电负性逐渐增大;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电负性呈现减小的趋势。
电负性的运用:
a.确定元素类型(一般>1.8,非金属元素;<1.8,金属元素)。
b.确定化学键类型(两元素电负性差值>1.7,离子键;<1.7,共价键)。
c.判断元素价态正负(电负性大的为负价,小的为正价)。
d.电负性是判断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重要参数(表征原子得电子能力强弱)。
1.
2.
3.
4.
5.
6.
模板,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