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臭水体治理技术路线介绍 (定稿子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黑臭河涌治理技术路线介绍
引言
城市湖泊、河道等景观水体是城市人居环境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城市河流作为城市的命脉,不仅有水体循环、水土保持、贮水调洪、水质涵养等功能,而且还能调节温湿度、改善城市小气候,健康的城市水体环境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但由于其易污染、水环境容量小、水体自净能力差等特点,很容易成为居民生活污水、雨水及垃圾的受纳体,从而导致水体溶解氧的大量消耗,造成了水体缺氧而呈黑臭状态,使整个生态系统出现危机。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的加快,我国许多城市河流水质污染和生态退化问题十分突出,甚至出现了季节性和常年性水体黑臭现象。城市河流出现黑臭,已成为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共同存在的污染问题,河流黑臭是我国城市河网的一个普遍现象,严重影响居民生活、城市形象和生态环境。因此,解决城市河流的污染、恢复河流的生态和社会功能问题仍然是许多城市可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关键任务之一。
1、河道黑臭原因
城市河道黑臭主要是过量纳污导致水体供氧和耗氧失衡的结果,当河道所接纳的污染负荷远远超过自身净化能力后,就会引起河道黑臭河道黑臭是有机污染的一种极端现象,是由于水体缺氧,有机物腐败而造成的。水体缺氧乃至厌氧条件下污染物转化并产生氨氮、硫化氢、挥发性有机酸等臭恶臭物质以及铁、锰硫化物等黑色物质。
消除城市河道黑臭、改善城市水环境质量,对保障城市人居健康、促进社会和谐与经济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引起河道黑臭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1.1大量污染源进入河道大量外源性污染物的进入河道是河道黑臭的主要原因。生活污水是导致城市河道黑臭的最普遍和最主要的污染源,其他污染源还有:生活垃圾、有机工业废水、合流制管网溢流污水、污水厂尾水、畜禽养殖场粪便污水等。大量未经处理的污水直接排入河道,使河水溶解氧几乎为零,导致河道出现黑臭现象。
1.2不利的水动力条件,在感潮河网地区,每天两潮的潮起潮落,使污水受潮流顶托,长时间回荡、停留在河道中无法顺利排出,容易发酵造成反复污染,同时从上游挟带的泥砂及各种垃圾就在河床中沉淀下来,经过日积月累较易产生淤积黑臭现象。
1.3上游水源条件差,污染程度越来越严重的上游来水加剧了河道的黑臭程度。一方面,受污染的河道无法通过引用清水来进行恢复;另一方面,已经治理好的河道可能会再次被上游来水所污染。
1.4水系结构不合理,由于城市发展、市政建设或其它历史原因,目前城市还存在许多断头涌和淤塞河段,水系尚不能完全沟通,另外许多排污口和下水沟的存在使相当多的河道水系结构更复杂,治理难度更大。
1.5河道功能被异化,由于历史原因,城区地下排水管网老化严重,雨污混接,加之城市人口增速太快,市政地下排水管网建设跟不上等原因,致使城市部分河道的功能被异化为接纳污水雨水的排水管道,缺乏相应的污水处理措施从而产生黑臭。
1.6水生态系统被破坏由于污染严重和环境条件恶劣,以致水体食物链中最重要最基础的一环(即底端腐食群落食物链)极度缺失,造成水体自身净化能力消失殆尽,导致进入水体的有机污染物无法得到及时有效分解,加剧水质恶化。
2、治理方法:
为了恢复河流的景观功能,对黑臭河流的治理应实行外源污染控制技术加源污染控制技术与生态系统修复技术相结合的工艺进行治理。
2.1外源污染控制技术:
外源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括截污措施与源头污水处理措施,作用为减少河流外源污染负荷。
2.1.1截污措施
根据排入河流的污水量大小建立管网,利用现有城市市政污水管网,将流向河流的污水截流引出。
2.1.2源头污水处理措施
在河流中某些地段因市政管网不健全,无法将流向河流的污水直接引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可在河流旁建污水处理站将流向河流的污水收集集中处理,经处理达标后再排入河涌作为其补水源。根据污水处理站使用面积大小,可采用一体化设施处理污水和人工湿地处理污水两种方式。
①一体化设施系统本系统是对污水进行快速生化处理的水处理系统,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是将初沉池、I、II级接触氧化池、二沉池、污泥池集中一体的设备,并在I、II级接触氧化池中进行鼓风曝气,使接触氧化法和活性污泥法有效的结合起来,同时具备两者的优点,并克服两者的缺点,使污水处理水平进一步提高。具有高效去除COD、氨氮、总氮及总磷,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和脱氮除磷等作用,具有不受场地大小所限的影响,可移动、可固定安装,投资成本小等特点。在各种难生化降解的污水处理方面具有突出的优势。
②人工湿地系统人工湿地技术是在自然或半自然净化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污水处理技术,它是一种人为地将石、砂、土壤、煤渣等一种或几种介质按一定比例构成基质,并有选择性地植入植物的污水处理生态系统。人工湿地生态净化技术是在一定的填料上种植特选的植物,将污水投放到人工建造的湿地上,当富营养化水流过人工湿地时,经沙石、土壤过滤,植物根际的多种微生物活动,使水质得到净化。其对有机污染物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废水中的不溶性有机物通过湿地的沉淀、过滤作用,可以很快地被截留,进而被微生物利用,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则可通过植物根系生物膜的吸附、吸收及生物代降解过程而被分解、去除。对于人工湿地,分解者的养分来自湖水中的污染物,生产者是人工种植的各种作物,通过作物收割完成对生产者的消费和将污染物质移出生态系统的过程。人工湿地生态水净化系统主要是针对有机污染负荷较高的水体,因水流方式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表面流湿地、水平潜流湿地和垂直潜流湿地三类。具有经济效益高、环境效益高、污染物去除率高等特点,与传统工艺相比,无需药耗、电耗、设备维修保养,纯天源原位净化,极大的减少前期投入成本以及后期的维护成本但用地面积要较其他工艺大;通过原位构建,本身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具体
极好的景观效果,不需要任何建筑设施,使原本的景观设计锦上添花;人工湿地生态水净化系统方案对水体中COD、BOD、氮磷、SS都有很好的去除效果,去除率在90%以上,水质完全可以满足要求。
2.2源污染控制技术:
源污染控制技术,主要包含底泥疏浚、河道底质改良、水力改善、曝气复氧等,作用为消除控制源污染改善微生物系统。
2.2.1底泥疏浚措施
“清淤挖泥”可减少积存湖的大量有机碳、氮、磷等营养物质,增大河湖的蓄水量,是减少源性污染、减轻水体黑臭的有效途径和措施。但是大规模清淤,可能会破坏河湖原有的生物种群结构和生境,削弱其自净功能,对生态修复带来负面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