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常用古代汉语语法
古汉语语法知识
古汉语语法知识 TYY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TYYUA16H-TYY-古代汉语语法(一)古代汉语的词类词类是词在语法上的分类。
根据词与词的结合能力,以及词在句中所能充当的句子成分等标准,古代汉语有以下词类:一、名词名词是人和事物的名称。
如:孔子、赵威后、国、家、阿房宫、东、年、星、箕畚。
名词不受“不”、“很”、“将”这些副词的修饰,能受“大”、“好”等形容词的修饰,能受数词或数量词的修饰,如“一人”、“良马”。
名词的主要功能是在句子结构中作主语、宾语和判断谓语,也可以作定语,如: 客.从外来,与坐谈。
(《战国策·齐策》)(“客”作主语) 却宾客以业诸侯..。
(《谏逐客书》)(“诸侯”作宾语) 制,岩邑..也。
(《左传·隐公元年》)(“岩”作定语,修饰“邑”;“邑”与“岩”构成名词性词组,一起充当判断谓语。
)古汉语的名词在功能上的特殊之处是可以作状语。
古汉语名词作状语可分为以下几类:1.表比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意思是“像……一样地”。
如: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影.从。
(《过秦论》)“云”、“响”、“影”分别译作“像云一样”、“像回声一样”、“像影子一样”。
2.表态度。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对人的态度,含有“像对待……”、“把(宾语)当作……”等意思。
如: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史记·项羽本纪》)“兄”译作“像对待兄长那样”。
3.表动作方式。
某些名词作状语时,表示的是动作行为的方式。
如: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
(《战国策·齐策》)“面”译作“当面”。
4.表工具。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所使用的工具,含有“用……”的意思。
如: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史记·陈涉世家》)“丹”译作“用丹砂”,“丹书”即“用丹砂写”。
5.表凭借。
某些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凭借、依据,有“按照……”、“根据……”等意思。
初高中衔接班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共83张PPT)
词类活用的类型:
❖ 词类活用主要是实词的活用,即动词、名词、形 容词的活用。具体而言包括动词的使动用法,形 容词用做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名词用做 一般动词,使动和意动用法以及做状语。
❖ 使动和意动的区别在于使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发 生了变化,意动用法是宾语客观上没有发生变化 而主语主观上认为它发生了变化或者对待宾语的 方式有所改变。
范围副词
“独〞用在反问句中,起加强反问语气的作用,是语气副 词,同〞岂〞
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 仅 除了表限定副词〞仅仅〞,还可以表示数量多,有
“几乎〞、“将近〞的意思,读去声,主要用在唐代 作品中.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 〔韩愈?张中丞传后序?〕 夹涧有古松老杉,大仅十人围,高不知几百尺。〔白 居易?庐山草堂记?〕
程度副词
少 古汉语中“少〞常作程度副词,是“稍微、 略微〞的意思,相当于现代的“稍〞。
辅之以晋,可以少安。〔?左传·僖公五年?〕 太后之色少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古汉语中的“稍〞却是时间副词,是“逐渐〞
的意思。 项羽乃疑范增与汉有私,稍夺之权。〔?史
记·项羽本纪?〕 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柳
❖ 不可,直不百步耳,是 亦走也。〔?孟子·梁惠 王上?〕
时间副词
曾 在古汉语中除了表示 〞曾经〞,多用做语气 副词,表“竟然〞. “曾 经〞义多用〞尝〞表示.
谁谓河广?曾不容刀。 〔?诗经·卫风·河广?〕
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战国策·触龙说赵太 后?〕
情态副词
暂 兼属时间副词和情态副词。
氏〕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 〕
古代汉语中常见几种语法现象举隅
• (2)陈涉自立为将军,[立]吴广为都 尉《陈涉世家》
• 3.宾语省略 • (l)上使[扶苏]外将兵《陈涉世家》 • (2)便要[渔人]还家《桃花源记》 • 4.介词省略 • (l)置[于]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 (2)武陵人[以]捕鱼为业《桃花源记》
三、被动句
古代汉语中常见 几种语法现象举
隅
一、判断句
• 概念:对客观事物表示肯定或否定,构成判断与 被判断关系的句子,叫判断句。
• 通常由以下几种方式构成: • 1.以虚词配合一定的句式表示的判断句,如
借用“者”、“也”等词构成。 • (l)陈胜者,阳城人也《陈涉世家》 • (2)夫战,勇气也《曹刿论战》 • (3)环滁皆山也《醉翁亭记》 • (4)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
练习
•1 •2 •3 •4 •5 •6 •7 •8
二、省略句
• 概念:有些句子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省 略了句子的某些成分,这种句子叫省略句。
• 古汉语中省略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形式: • 1.主语省略 • (1)永州之野产异蛇,[蛇]黑质而白
章《捕蛇者说》 • (2)[桃花源中人“见渔人,乃大惊
《桃花源记》
• 2.谓语省略 • (1)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
• 2.宾语前置 • a.用助词“之”使宾语提前 • 何陋之有《陋室铭》 • b.疑问代词作宾语,放在动词或介词
的前面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 吾谁与归《岳阳楼记》
• 3.定语后置:在古汉语中将定语移置在中心 词之后的现象。
• A\中心词+数量词(定语);B\“之”为标志 的;C\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 前面。
• 2.借助于“乃”、“是”、“为”、“则”、 “悉”、“本”等词构成。
2024届高考语文复习:古代汉语语法之特殊句式+课件
如“凄神寒骨”(《小石潭记》)中的“寒”,本是形容词“寒冷”,因其后带宾语“骨”,意为 “使骨寒”,成为使动。
③名词的使动用法。名词带宾语,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变成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 或事物。
如“汗牛充栋”(《黄生借书说》)中的“汗”本是名词“汗水”,因其后带宾语“牛”,意为“使 牛出汗”,疑问代词有谁、何、奚 、曷、胡、恶、安、焉等)作宾语,宾语一般要前置。 ①大王来何操? (大王来操何) ②沛公安在? (沛公在安) ③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吾与谁归) ④夫晋,何厌之有? (夫晋,有何厌) ⑥孔子云:“何陋之有?” (有何陋。“之”,宾语前置 标志)
类型三:用“乎”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 (“乎”相当于“于”)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师说》 ②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师说》 ③摄乎大国之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④异乎三子者之撰。《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⑤浴乎沂,风乎舞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⑥以吾一日长乎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规律:动词(形)+乎+宾语(名、代) 译:乎+宾语(名、代)+动词(形)
③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醉翁亭记》 论》
④师不必贤于弟子。 《师说》
⑨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
⑤长于臣。《鸿门宴》
⑩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出师表》
规律:动词(形)+于+宾语(名、代) 译:于+宾语(名、代)+动词(形)
类型二:用“以”字构成介词结构,后置 ①咨臣以当世之事。《出师表》 ②醒能述以文者。《醉翁亭记》 ③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伶官传序》 ④请其矢,盛以锦囊。《伶官传序》 ⑤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谏太宗十思疏》 ⑥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规律: 动词+以+宾语(名、代) 译:以+宾语(名、代)+动词
2025届高考专题复习:文言文特殊句式大全
1、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2、夫晋,何厌之有? 3、唯命是从 4、唯利是图
不知句读、不解惑 有何厌 唯从命 唯图利
结论三:用 “唯……是”或“之”把宾语提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 “是”或“之”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 2、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3、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4、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5、虽又槁暴,不复挺者,輮使之然也。 6、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7、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8、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句式特点:……者,……也
2、D
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后置=介宾结构后置 状语 ——中心语 飞快地跑
文言文中的状语后置一般即指介词结构后置。文言文中的 介词结构大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面,其中尤以由 “以”“于”构成的介词结构居多。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申之以孝悌之义。 ④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利之爪牙、强之筋骨 ③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
陆离之长铗、崔嵬之切云 结论:定语后置形式之三
中心词+ 之+后置定语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尝遗余核舟一。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③我有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翻译下列句子,归纳句式特点 ①尝遗余核舟一。
一(只)核舟 ②以乘韦先,牛十二犒师。
高中文言文常见特殊句式讲解大全
高中文言文特殊句式
(一) 宾语前置
倒装句
(二)定语后置 (三)状语后置
(四)主谓倒置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
最全的古汉语语法知识本章首先介绍与句子、短语、词有关的一些基础概念,然后再由这些基础概念出发来介绍与句子、短语和词有关的基础分类。
由于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与词的构成有关的问题,在词的后面作些简要的说明。
第一节语法的基本单位这一节我们先简要说明句子、短语、词及它们最基础的分类。
一、句子、短语和词句子是前后都有停顿,并且带有一定的语调、表示相对完整意义的语言形式。
古代汉语是书面语言,句子前后的停顿是通过后人所加的标点符号中的句号、问号、感叹号等来表示的。
如:(1)[齐师]{大败}。
(公羊传·成公元年)(2)[子]{见夫子乎}?(论语·微子)(3)[子玉]{无礼哉}!(左传·僖公二十八年)以上三例都是句子,例(1)句子的停顿用句号表示,后两例是用问号和感叹号来表示。
至于这些句子的语调,今人只能根据现代汉语的语调比照地来认识,很难确切地知道古人当时到底用一种什么样的语调来说这些句子。
以上三个句子全都表示了一个相对完整的意义。
一个句子常由主语和谓语这样两个句子成分构成,在以上四个句子中,用点和△标示的不同部分,分别是主语和谓语。
主语表示一句话的话题,通常是说话者和听话者已知的信息,所以主语趋向于有定。
谓语则是对主语的陈说,对于听话者来说,谓语对主语的陈说常是未知的信息。
主语、谓语可以由词直接充当,也常由短语来充当。
短语又叫词组,它有时可以直接成句,但更常见的形式是,在它用做主语或谓语之后,再构成句子。
以上例(1)中的主语“齐师”和谓语“大败”,就都是短语。
词是语言中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
以上例(1)中的“齐”、师”等就都是词。
词是由语素构成的。
短语、词与句子是不同的语法单位,句子是使用单位,人们用句子来进行言语活动;而短语、词则是备用单位,它们并不在言语活动中直接使用。
从大的方面看,一个句子在使用时,可以有两种不同的作用。
一种作用是关于客观世界说了些什么,逻辑学上称之为表述了一个命题;另一种作用则并未直接表述命题,即关于客观世界没有直接说些什么。
古代汉语句式语法
主谓倒装
助 动 词:你必须要ຫໍສະໝຸດ 。数量短语:贪官们不都一个个倒下 了吗? 少量名词:我们要历史的地看问题。
主谓倒装
宾语前置
(定语) 〔状语〕 (定语)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1、介词结构“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曹刿论战》 …… 2、介词结构“以……” 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张 衡传》 • 投以骨《狼》 • 祭以尉首《陈涉世家》 • • • • •
定语后置
• 1.中心词+数量词(定语) • 白玉一枚 • 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 2.“之”为标志 •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 苟以天下之大
• • • • •
3.常用“者”作标志,翻译时放在名词前面。 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客有吹洞箫者 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
宾语前置
名词短语:黄河以北是我国棉花 的主产区。 动
不常用的
词:辱骂不是本事。
形 容 词:骄傲使人落后。 动宾短语:保护群众是我们的职责。 主谓短语:思想好最重要。
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一般用于主语之 后,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么”“怎么样” 等。 动 词:我吃苹果。
形 容 词:枝叶茂盛。
常用的 动词短语:我们正开会研究这个问题。
形 容 词:我们不提倡奢侈。 不常用的 动宾短语:我爱看报纸。 形容词短语:我们要的是诚实和谦虚。 主谓短语:他认为这个问题很严重。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
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总结高中文言文是高中语文学习中的重要部分,掌握了文言文基本知识点,不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历史,还可以提升我们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能力。
本文将对高中文言文基本知识点进行总结,希望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常见的文言词语1. 常见的谦词和敬词:谦词:臣,下官,草民,弱冠,微躯,寒门,愚兄,拙士,敝人,不才等。
敬词:皇上,圣人,御驾亲征,旨意垂询,诏曰,恩典等。
2. 常见的动词:行、止、去、来、见、言、问、答、与、共、多、少、示、闻、读、思、怒、笑、哭等。
3. 常见的名词:天、地、人、日、月、星、风、雨、云、山、水、花、草、木、禽、兽、鱼、虫等。
4. 常见的形容词:明、暗、高、低、长、短、厚、薄、重、轻、新、旧、近、远、急、缓、好、恶等。
5. 常见的副词:已、曾、往、来、今、昔、犹、尚、亦、亦已、必、方、徐、忽、全、皆、尽、常、久、终、始等。
二、文言语法基本知识1. 代词的使用在文言文中,代词的使用非常频繁,代词的种类和用法也非常多。
文言代词的种类包括人称代词、物主代词、疑问代词、指示代词、反身代词等。
代词的用法则包括主语、宾语、定语、状语等。
例如:余自江南来,特来谒明主。
余母方患疾,不忍远离。
(《岳阳楼记》)在这个句子中,余就是人称代词,代表作者自己;母则是物主代词,代表作者的母亲。
2. 动词的使用文言文中动词的种类很多,主要包括实义动词和系动词。
实义动词可以表示动作或状态,系动词则表示主谓之间的关系。
在用动词时,一定要注意时态、语气和措辞。
例如:曾几何时,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赠张维屏》)在这个句子中,“曾几何时”中的“曾”是助动词,“存”是实义动词,表示“记忆”之意,而“知己”则是系动词,表示主语和宾语的关系。
3. 形容词和副词的使用文言文中的形容词和副词非常丰富,可以用来形容事物的性质和状态,也可以用来修饰动词和形容词。
形容词和副词的用法需要注意在句中的位置和修饰的对象。
古代汉语语法简要归纳
古代汉语一、语法:(一)词法虚词:古代汉语中一个字形代表几个不同的虚词。
实词1.虚词:(1)以代词用法为主的虚词:之代词:人称代词相当于“他”:爱公孙段,欲立之相当于“你”: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那么你之后就没有人再继续了)相当于“我”:幸来告语之指事代词“这”:之二虫,又何如。
之子于归。
(这个姑娘出嫁了)助词介词,连词:“的”:民之主也;以君之力,不能毁魁父之丘。
(这样的)云梯之械(这样的)。
位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可不译:虽我之死,有子存焉。
寡人之于国也。
“之”字本意:到(某地)去其相当于“之+的”代人,作定语:其妻归,告其妄代物:问其主代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主谓结构的主语:而观其辟人也作语气词表示委婉的语气:吾其还也(我还是走吧)表示推测的语气:民其无知也(百姓大概无知吧)增加反问的语气:如之何其废之表反问“难道”:一之为甚,其可再乎“其”字本意:箕是代词,代前边出现的人,事:闻君行圣人之道,是亦圣人也(这)(译作:这、这个、这样的)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和这个相反)天下皆是也(这样的)作指事代词:是岁大旱(这);居是邦也(这个)现代汉语中,“之”、“其”、“是”作为代词已不用了。
者特殊代词,不能单独充当句子成分所者代词名词+者(复指代词),就是指代名词本人:陈涉者,羊城人也动词+者,指示发出动作的主体,者字词组语气词表示假设语气“…的话”:不然者表示疑问语气“呢”:何以得擅许秦者?放在句尾和“也”连用:……而非邦者也(哪里见过五六十平方里的小国不算是国家呢?)所所只能+动词或动词性词组,表示动作所涉及的对象:所读者(所读的书)所仰望而终身也吾先子所畏也欲以所事孔子,事之“所以”(所凭借的原因):故今具道所以未见所以敬王也(没有见到你所用来尊敬王的表现)或、莫都是不定代词或或曰……(有人说……)如或知尔(如果有人了解你)莫否定性不定代词:天下莫不闻莫不中音(没有哪一个声音不符合节拍)善莫大焉(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都有副词用法或(作状语,表不肯定):或者不可乎(也许不行吧)今者或是之亡矣(大概)莫(表否定):民莫有斗心(老百姓没有抗争的决心)焉都是合音词“于之”,“于是”诸“之于”,“之乎”焉“于之”,“于是”: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让子路在这儿问路)不复出焉(于之)(不再从这儿出去了)善莫大焉(于之)语气词用法:在句尾:于我心有戚戚焉则就木焉(就和死差不多了)在句首:焉有仁人在立,罔民而可为也?诸“之于”:投诸渤海之尾“之乎”:有诸?(有这件事吗?)孰、何、安、胡、曷——代词,“什么”孰:指事,指人何:何事。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
古代汉语句式是指古代汉语中常见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
古代汉语句式的特点是丰富多样,形式灵活,常以主谓宾的结构出现。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句式。
1. 主谓结构:古代汉语中的主谓结构是最基本的句式,由一个主语和一个谓语组成。
例如:“春风吹拂着大地。
”这个句式简洁明了,表达了一个简单的动作。
2. 主谓宾结构:主谓宾结构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句式之一,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和一个宾语组成。
例如:“我读书。
”这个句子中,“我”是主语,“读书”是谓语动词,“书”是宾语。
3. 主谓补结构:主谓补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主语的属性或状态,由一个主语、一个谓语动词和一个补语组成。
例如:“他高兴地笑了。
”这个句子中,“他”是主语,“笑”是谓语动词,“高兴地”是补语。
4. 主谓状结构:主谓状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描述主语的动作或状态,并附加一个状语。
例如:“夜幕降临,寂静无声。
”这个句子中,“夜幕降临”是主谓状结构,“寂静无声”是状语。
5. 并列结构:并列结构在古代汉语中常用于列举或并列多个相同的成分,具有平衡和对称的特点。
例如:“天地广阔,山川壮丽。
”这个句子中,“天地广阔”和“山川壮丽”是并列结构。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古代汉语句式,它们丰富多样,为我们理解和学习古代汉语提供了基础。
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或进行翻译时,熟悉和掌握这些句式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
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
在高中的语文学习中,文言文是必修内容之一。
为了正确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我们需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语法概念。
下面,我将介绍一些高中文言文语法的基础概念。
一、句法成分1. 主语:句子中表示动作的主体。
例如:吾师教我学文言。
2. 谓语:句子中表示动作或状态的核心部分。
例如:学习文言文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3. 宾语:句子中动作的承受者或影响者。
例如:我读懂了这篇古文。
4. 状语:修饰动词或形容词,表示时间、地点、原因、方式等。
例如:他努力地学习文言文。
5. 定语:修饰名词或代词,表示身份、特点等。
例如:这本文言文辞典很有用。
二、句式结构1. 主谓结构:句子中只有主语和谓语。
例如:汝已废学。
2. 主谓宾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和宾语。
例如:吾买汝一本古文书。
3. 主谓宾定结构:句子中有主语、谓语、宾语和定语。
例如:吾买了一本古文辞典。
三、修辞手法1. 比喻:通过比较的方法传达意义。
例如:他的话如醍醐灌顶,使我茅塞顿开。
2. 借代:用一个字或一个短语代指另一个意思相近的词语。
例如:我生我有命,我死亦有命。
3. 夸张:对事物进行夸张的描写,以突出特点。
例如:此山是我开,此树是我栽。
4. 反问:用疑问句表达肯定或否定的含义。
例如:岂曰无衣?与子同袍!四、语法现象1. 重叠:相同或类似词语在一句话中重复出现。
例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2. 并列:将同类词语或短语并列在一起。
例如: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综上所述,高中文言文语法基础语法概念包括句法成分、句式结构、修辞手法和语法现象等内容。
通过学习这些基础概念,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文言文,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希望以上内容对您有所帮助!。
《古代汉语语法》课件
比拟
比拟的定义
比拟的作用
比拟是一种修辞手法,通过将一个事 物拟人化或拟物化,以形象地表达出 所要表达的意思。
比拟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形象,增 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同时也可 以使文章的主题更加突出、鲜明。
比拟的分类
根据比拟的特点,可以分为拟人和拟 物两种类型。拟人是指将事物人格化 ,赋予其人的特征;拟物则是指将人 物物化,赋予其物的特征。
紧缩句
总结词
结构紧凑,言简意赅
详细描述
紧缩句是指结构紧凑,言简意赅的句型。在紧缩句中,通常会省略某些词语或合并多个 词语,以使句子更加简练。例如“不为也”(省略了否定词“不”)表示不作为的原因
。
05 古代汉语的修辞手法
对偶
对偶的定义
对偶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意义相对或相近的词语或句 子成对地排列,形成鲜明的对比,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节奏感。
THANKS 感谢观看
介词
总结词
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的词。
详细描述
介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地点、方式等,如“于”、“在”、“以 ”等。介词通常与名词或代词一起使用,构成介词短语,用于描述动作行为发生的背景
和条件。
连词
总结词
表示词语之间逻辑关系的词。
VS
详细描述
连词在古代汉语中表示词语之间的逻辑关 系,如“与”、“及”、“则”等。连词 通常用于连接两个或多个词语或短语,表 示它们之间的关联或逻辑关系。
主从结构
总结词
主从结构是指一个句子中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分句, 其中一个分句是主句,其他分句是从句,从句对主句进 行补充说明或修饰限定。
详细描述
在主从结构中,从句通常出现在主句之后,用来进一步 解释或补充说明主句的内容。从句可以是形容词从句、 名词从句或副词从句等,它们在句子中扮演着不同的角 色,使语言表达更加复杂和丰富。
古代汉语语法大全
(三)介词介词引进动作有关内容。
介词是虚词,不能单独作句子成分,必须与宾语(含隐性宾语)结合才能成为句子成分,主要充当状语、补语,偶或定语。
以德报怨——以德,状语始于足下——于足下,补语王因收吏玺自三百石以上。
(韩·外储说右下)——自三百石以上,定语,后置介词、动词都能带宾语,区别在于:“介+宾”作修饰语,“动+宾”主要作谓语。
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
”(论·卫灵公)在陈绝粮,从者病。
(论·卫灵公)介词引进的动作有关内容有:时间、处所、工具、方式、原因、目的、对象、行为主体等,据此进行介词分类。
1、时地介词时地介词是“时间介词”和“处所介词”的合称,作用是引进与动作有关的时间和地点,包括起点、终点、所在、经历、方向等。
第一,引进动作起点。
有“于、於、乎、从、自、由/繇、以、道、起”等。
千里之行始於足下。
(老·六十四章)(纣)囚文王昌。
投之石室,将以昔至明,阴兢活之,与之俱亡。
(史·龟策)今以长沙、豫章往,水道多,绝难行。
(汉·西南夷)有玄鹤二八道南方来。
(韩·十过)夫士卒尽家人子,起田中从军。
(史·冯唐)自古以来自关而西从今往后从壁上观由赵入秦由今以降第二,引进动作终点。
主要有“于、於、乎、及、至、到、抵/底、迟、犁、迄/ 讫、逮/迨、投、薄”等。
庶无罪悔,以迄于今。
(大雅·生民)河内凶,则移其民於河东。
(孟·梁惠王上)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
(左·隐元)楚侵及阳桥。
(左·成二)林类年且百岁,底春被裘,拾穗于故畦,并歌并进。
(列·天瑞)又作“抵”。
逮夜至于齐。
(左·哀六)逮丕继业,年已长大。
(吴志·诸葛瑾)又作“迨”。
迟帝还,赵王死。
(汉书·外戚上)《史·吕太后本纪》作“犁”,今有“黎明”。
(原)涉单车驱上茂陵,投暮,入其里宅,因自匿不见人。
古代汉语语法词类..
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 吾知也。”(《论语· 先进》) 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 公孙 丑上》)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宣公十五 年》)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 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庄子· 大宗师》)
“吾”字基本上用作主语和定语,不作述语后的 宾语。 “我”字则可用作主语、宾语和定语。特别是 需要强调或对举时,多用“我”。 “余(予)”主要是写法有异,在古代,它们 是同音词,可以通用。 “朕”在先秦时用为一般的自称,在秦汉以后 成为封建帝王的专称。
史记滑稽列传补在许多地方其字很像主语其实不是其所代替的不是简单的一个名词而是名上古第三人称代词不用作主语在这种情况下或者重复前面的名词以作主语或者省略主语
古汉语的词类
古汉语的词类
实词
能否单独充当结构成分
虚词
实词,表示词汇意义
词义的角度
虚词,表示语法意义
名词 动词 介词
实词
形容词 数词 量词 代词 副词
不及物动词
能愿动词
非曰能之,愿学焉。(《论语· 先进》)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 里仁》) 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左传· 成公二 年》) 今大王亦宜斋戒五日。(《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 传》)
形容词
性质形容词
以小易大,彼恶知之?(《孟子· 梁惠王上》) 清浊大小,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 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左传· 昭公二十年》) 故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以言,深於矛戟。 (《荀子· 荣辱》)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一、词类活用词类活用是指甲类词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临时具备了乙类词的语法特征,并进而产生出某一新的意义这样一类语法现象。
根据考纲要求,我们重点分析以下六种情况:一、动词、形容词、名词用作使动用作使动的动词,对宾语含有“使它怎样”或“使它成为什么”的意味,“使动”必须使宾语所代表的事物发生变化。
1.动词的使动用法在古代汉语里,动词的使动用法一般只限于不及物动词。
不及物动词本来不带宾语,用于使动时,后面就带有宾语。
例如:卒廷见相如,毕礼而归之。
(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使之归。
“归”,动词的使动用法。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苏轼《石钟山记》)——不能使(之)鸣。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
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是使宾语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工师得大木,则王喜……匠人斲(zhuó)而小之,则王怒。
(《孟子·梁惠王下》)——匠人斫削,把它弄小,国王恼火。
“小之”是“使它小”的意思。
市中游侠儿得佳者笼养之,昂其值,居为奇货。
(蒲松龄《促织》)——“昂其值”是“使其值昂(抬高)”的意思。
3.名词的使动用法令尹南辕反旆。
(《左传·宣公十二年》)——“南辕”是“使车辕向南”的意思。
以膏泽斯民。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膏泽”,名词,恩德,带宾语,作动词,为“使……得到好处”的意思。
二、形容词、名词用作意动意动就是形容词、名词带宾语,主观上对宾语含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味。
1.形容词用作意动例如: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尽心上》)——“小鲁”,感到鲁国很小;“小天下”,感到天下很小。
2.名词用作意动例如:友风而子雨。
(《荀子·赋》)——“友风”,以风为友;“子雨”,以雨为子。
三、名词用作一般动词名词活用为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名词带宾语例如:籍吏民,封府库。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高中文言文语法详解及习题
一、文言文语法详解
文言文是我们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掌握文言文的语法
对于深入理解和阅读古代文献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一些
常见的文言文语法进行详细解释。
1. 假设语气
在文言文中,假设语气用来表示一种假设、推测或猜测的态度。
常见的假设语气词有「或」、「若」、「使」等。
例如:
「或有其人」:或许有这个人。
「若有所思」:仿佛有所思考。
2. 状语从句
状语从句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一种句子结构,用来修饰主句的时间、地点、原因等方面。
常见的状语从句有「所以」、「以」等。
例如:
「所以不得已而去」:因此只好离开。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用对方的方法来对付对方。
3. 虚词
在文言文中,虚词是指没有实际意义的词语,仅用于句子结构的需要。
常见的虚词有「之」、「而」、「乎」等。
例如:
「春草之杂于千家,秋菊之媚于孤傲」:春天的草遍布千家万户,秋天的菊花媚态十分高傲。
「其学而时之」:要研究并经常练。
二、题
1. 下列句子中的假设语气词是:「或」
「或有其人」
2. 下列句子中的状语从句是:「所以不得已而去」
「因此只好离开」
3. 下列句子中的虚词是:「乎」
「学乎文者文以载道」
以上是对高中文言文语法的详解及习题。
希望能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文言文。
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
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在古代汉语里,某些词,主要是实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语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功能,即改变原来的词性。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高中语文文言文7种词类活用法汇总解析古汉语词类活用,常见的主要有:1.名词作动词2.名词作状语3.形容词作动词4.动词、形容词活用为名词5.使动用法6.意动用法7.数词有时也活用为动词高中阶段必须掌握的词类活用知识有:(一)名词作动词,有以下几种情况:1.后有宾语或补语。
“朝服衣冠”服,穿戴“沛公军霸上”,军,驻军2.前有副词或能愿动词。
“二月草已芽”,发芽“三岁贯汝,莫我肯德”,德,感激3.用“而”连接,一端是动词,另一端的名词常活用。
“蹄而杀之”,用脚踢“项王复引兵而东”,向东进发“男耕而食,女织而衣”,穿衣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通常活用。
“面山而居”,面对着“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吹拂,滋润5.句子谓语部分找不到动词或其他词作谓语中心词,事物名词活用为动词。
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中则四月花”名词作动词的译法是:(1)动+名,如驻军 (2)介+名+动,用蹄踢 (3)换成动词,如德,感激一狼洞其中(《狼》) 洞:“打洞”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陈涉世家》) 目:用眼睛看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曹刿论战》) 福:赐福,保佑(二) 名词作状语,有以下几种情况:1.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状态,译为“像……一样”“有狼当道,人立而啼”,像人一样“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狼》犬:像狗一样地坐。
2.表示动作行为的态度、方式。
译为“用对待……的方式”“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用对待客人的方式“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3.表示动作行为的工具、手段、依据。
译为“用……”,“好事者船载以入”,用船“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箕畚:用箕畚。
4.表示动作行为的依据。
译为“按照……”“予分当引决”,按照道理“其势必不敢留君”,按照那情势5.表示动作行为的处所、趋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汉语语法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语法而言的,是区别 于现代汉语的特殊的组词造句的规律。 一、文字 文字之前结绳记事,图画记事,都不是文字。 1、造字法 六书: 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形声字—— 转注字——假借字(后两种是用字法)
独体为文,合体为字。 独体字:一个偏旁组成的文字,即象形和指事,而 指事字只有二十几个(也有版本是36个),其余都是象 形字。 合体字: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偏旁组成的文字,即会 意和形声,80%以上的汉字是形声字,少数是会意字。
7、介词: 放在名、代、形容词前面,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 原因、目的、方向、对象等。 常见的有——于 以 为 与
8、连词:连接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词、词组、句子的词。 常见的有:而 以 则 且 虽然 与 及 结构、逻辑关系有:并列、递进、选择、承接、转 折、因果、目的、假设、修饰。 9、助词: ①结构助词:之 者 所 ②语气助词: 陈述语气——也 矣 焉 耳 疑问语气——乎 与(欤) 邪(耶) 感叹语气——哉 夫 矣 句首语气——唯 夫 盖 10、兼词:①诸(之于,之乎) ②盍(何不) ③焉(于此,于之,于是)
3、形容词活用为动词。例如:安敢轻吾射? 4、数词 ①活用作动词。例如:六王毕,四海一(统一)。 ②先秦文学没有量词。例如: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③表示动作行为发生两次用“再”,不用“二”。 例如: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 ④“三”“九”和它们的倍数是表示虚指的多数。 例如:虽九死其犹未悔。 ⑤数的表示方法:两个相邻的数表约数。 例如: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 两个数相连表相乘。例如:三五明月满,四五蟾兔缺。 分子和分母相连,中间有时加“之”,有时不加。 例如:死者十六七。 中间用“有”“又”连接两个数表示相加。 例如: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指事字: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 廿、卅、上、中、下、本、末、汉字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 —楷书——草书——行书。 口诀:殷商甲骨西周钟(钟鼎文、金文),秦朝前 后篆不同(大-小) 秦至汉朝手写隶(失去图画意),东汉楷书因毛笔。 隶书草写为章草,演变之后今、狂草,草、楷之间 普及行。
3、古今字、通假字、异体字 中学课本把这三种字都叫做通假字,“同”为古今字, “通”为通假字。
二、词汇 1、词义的扩大、缩小和转移 扩大的,例如:江(长江)、河(黄河)、菜(蔬菜)、 鸣(鸟叫) 缩小的,例如:谷(粮食的总称)、丈夫(男子)、臭 (气味) 转移的,例如:股(大腿)、涕(眼泪)、烈士(壮烈 的勇士)、穷(政治上失意) 2、词的本义、基本义、比喻义、引申义 本义:是汉字的最初意义。 基本义:就是词的常用义,一般来讲,古代汉语字典上 的第一个义项是词的本义,现代汉语词典上的第一个义 项是词的基本义。 比喻义:是通过修辞的比喻用法逐渐形成的。词的比喻 义是固定的,修辞上的比喻是临时打比方。 引申义:在本义的基础上通过引申的方法而产生的词义。
5、代词 ①人称代词: 第一人称代词——吾 余 予 我 朕(先秦时是一个大众性 的,秦始皇据为己有) 第二人称代词——女 汝 尔 而 若 乃(尔曹、汝曹) 第三人称代词——之 其 彼(古汉的“他”是旁指代词, 如“他日”“此无他”) ②指示代词: 近指代词:此 是 兹 斯 然 尔 远指代词:彼 夫 其 ③疑问代词:谁 何 曷 安 焉 奚 恶 胡 孰
6、副词 程度副词: 最 极 甚 殊 至 尤 良 大 颇 很 非常 特别 十分 (程度很深) 愈 益 弥 更加 越发(表示更进一层) 略 少 稍 稍微 略微(表示程度浅) 范围副词: 悉 皆 尽 咸 毕 备 俱 举 全 都(范围大) 但 徒 止 直 特 唯 独 只 仅(范围小) 时间副词: 尝 既 既已 已 已经(已经, ……后)——过去时 方 适 会 正在(正在,正碰上)——现在时 将 且 行将 欲 将来(将要,将近)——将来时
2、动词 使动用法:一般句子是主语发出动作,使动句是主语 使(让)宾语发出动作。
①动词的使动:一般是不及物动词。例如:民不畏死, 奈何以死惧之。 ②形容词的使动:主语使宾语具有形容词的状态。例 如: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③名词的使动:谓语是名词。主语使宾语成为名词 (谓语)例如:尔欲王我乎?
意动用法: ①形容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谓语的性质、 状态。例如:渔人甚异之。 ②名词的意动:主语主观上把宾语当作谓语。 例如:粪土当年万户侯。 为动用法:主语给宾语发出动作。如:文赢请三帅。 (替三帅求情) 主语为宾语发出动作。如:等死,死国可乎? 主语对宾语发出动作。如:泣之三日。(“之”代 病梅) 动词作状语: 区别:①状动:第二个动作进行时第一个动作还在进行。 例如:立而饮之。(而,表示修饰) ②连动:第二个动作进行时第一个动作早已结束。 例如:切而啖之。 (而,表示承接)
敬谦副词:请 谨 敬 ,幸 敢 窃——没有实词意义。 语气副词: 表肯定——必 诚 信 固 果(一定 实在 果真) 表否定——弗 勿 毋 无 莫 未 非 不 否 靡 亡 未尝 (不 没有) 表反问——“岂 宁 独 庸 其”,它们后边有 “乎 邪 哉”搭配 表推测——其 殆 盖 庶 或 其 得无 无乃 庶几
3、偏义复词(偏义词): 由两个单音词组成,一个有实际意义,另一个陪衬。 例如:昼夜勤作息、今晚没动静
4、词义感情色彩的变化: 例如:卑鄙、爪牙(古代指得力帮手,属褒义) 5、名称说法的改变:目——眼睛,日——太阳。
6、单音词变为复音词: 例如:前——前面,敌——敌人。
三、词法 1、名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 翻译 ①译为状语+动词。例如:驴不胜怒,蹄之(用蹄子 踢)。 ②译作一个相应的动词。例如:徐庶见先主,先主器 (器重)之。 ③相当于一个动宾短语。例如:许子冠guàn(戴帽子) 乎? 名词作状语:现代汉语名词不修饰动词和形容词,即不 作状语,文言文作状语其实是译作一个介词短语(介词 +名词)。例如:丁壮号哭,老人儿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