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生平经历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汉族,中国北宋时期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史学家等多方面才能出众的综合性文化名人。
他是中国文学史上杰出的词人和骈文作家,也是中国书画史上的巨擘。
苏轼的文学成就在早期宋代文学浪潮中独树一帜,对后世影响深远。
同时,苏轼的政治活动和对社会状况的忧虑也使他成为一位杰出的政治人物。
他多次以严正直言的精神揭露社会弊端,批评无能的政府官员,坚持自己的信仰,并以自己的业绩展现出其儒学思想的持久影响力。
苏轼出生于一个富裕的地主家庭,家境优越,家族世代敦良田地。
幼年时期,他接受了家教和私塾教育,师从家中的教师王祯和地方学者朱弁等人。
苏轼从小就展现出了非凡的才华,特别是在文学和书法方面展现出了过人的天赋。
自幼之时,他就非常喜好书画,并且对古代文学和历史文化有着广泛的兴趣。
此外,苏轼还受到了父亲对儒学教育的熏陶,培养了他对于社会公义和良知道德的重视。
苏轼于1057年进入国子监学习,此后开始了他的官僚生涯。
他在国子监就读期间,结识了许多文人学士,形成了一股文人的氛围,同时也结下了许多贵重 friendships.。
在官场上,苏轼以才华、正直和直言不讳而著称。
他在1071年考取进士,成为官员。
此后,他历任江宁府、杭州、绍兴等地的官职,担任过监察御史等职务。
他在政府职务中积极推行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尝试着改变官僚体制和地方政治制度,以改善人民生活。
然而,苏轼的政治理念和才华并未得到当时政府的认同,反而因其直言不讳而经历了多次的流放和贬谪。
1079年,苏轼因与贾似道等人关联被贬黄州,开启了他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涯。
期间,他先后被流放到了黄州、岳州、婺州等地。
流亡期间,苏轼与当地士人交流,并发展了丰富的创作和文化活动。
他在这段时间创作了如《江淹漫志》、《前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不朽的作品。
1086年,苏轼在岳州任职期间,遭受到党争的牵连被贬谪到潮州。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
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生平事迹简介苏轼的一生都非常的坎坷,经历了无数的磨难,但是诗人苏轼仍然保持的乐观的人生态度,这是非常难得的。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欢迎阅读!苏轼的生平事迹的简介苏轼,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生于公元1037年,去世于公元1101年,北宋眉州眉山人,祖籍河北栾城,是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苏轼的文学成就极高,算的是上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他的文学成就,语文课本上那些代表作品,仅仅只展现了他的一部分,还有许多作品并未被人所熟知。
他的文学成就到了何种地步呢?这样吧,小编给大家列出几种称号。
诗歌方面,苏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以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之风,为时人所赞扬。
词作方面,开创豪放派诗词,与词人辛弃疾同是豪放派词作的代表,两人并称“苏辛”。
散文方面,与散文大家欧阳修并列,合称“欧苏”,著述宏富,豪放自如的散文风格,受到历代士子的追捧与学习。
“唐宋八大家”,大家都听过吧,这个名称指的是唐宋两代八大散文作家的合称,苏轼位列其一。
除了苏轼以外,其他七位分别是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苏轼还善书,与黄庭坚、米芾和蔡襄共称“宋四家”。
苏轼自小就表现出了极高的天赋,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宋嘉佑二年与与弟弟苏辙、父亲苏洵同时进士及第,一时成为一方美谈,人说“一门三苏”。
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来母亲病故,因守孝丁忧故里,熙宁二年官复原职。
复官之后,因为不赞同王安石的变法,而上书反对,从而受到排挤,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杭州任职期满,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县令。
时间一转到了1079年,苏轼因李定等人故意扭曲其词中之意,而网织“文字毁谤君相”的网罗罪名,被捕入狱,史称“乌台诗案”。
若不是宋太祖赵匡胤曾定过士大夫不杀的国策,苏轼想来难逃一劫。
苏轼的介绍
苏轼,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他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一、出身与家庭:苏轼出生于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奋”的“苏老泉”,发奋虽晚但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还有个弟弟苏辙,也是著名的文学家,父子三人被合称为“三苏”,均位列“唐宋八大家”。
二、生平经历:早年成名: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科举考试。
嘉祐二年(1057年),他的文章《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本应列为第一,但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苏轼只得第二。
从此,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仕途坎坷:苏轼的仕途并非一帆风顺。
他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他曾一度被起用,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但晚年又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北归离世:宋徽宗时,苏轼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三、文学成就:1.诗词方面:苏轼的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他的诗反映了社会现实、人生思考等诸多方面,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富含哲理;《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描写西湖美景,意境优美。
在词的创作上,苏轼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他突破了词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
代表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
苏轼生平研究报告一、引言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画家和政治家。
他是北宋时期文化繁荣的代表人物之一,被誉为婉约派的开山祖师。
本文将对苏轼的生平进行研究,探讨他的成长经历、创作风格和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二、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出生于一个文化世家。
父亲苏洵是一名重要的文学家,对苏轼的儿时教育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苏轼从小就对诗词文学有着浓厚的兴趣,他能够读书写字的时候就开始模仿吟诵古文。
苏轼的才华和聪明使他很快进入南京国子监学习,他在那里接受了系统的儒家教育,并开始研究经义和古文,这对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官职生涯苏轼自考中进士,进入官场后历任各级官职。
他机智过人,在政治上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因此屡次在政治上与其他高官产生分歧和争论。
苏轼在职期间,积极参与到政治改革中,他主张节俭政治,反对奢侈和浪费,主张以贤能任用官员。
然而,由于政治上的争论和一系列事件,苏轼多次被贬谪,先后被贬至黔州、潮州等地。
这段流亡生活对苏轼的影响很大,他在流亡期间追求人生真理,同时加深了对社会和人性的思考。
四、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他的诗词创作在当时享有盛名,流传至今。
苏轼以婉约派的写作风格而闻名,他的作品注重情感表达,以细腻的笔触和华丽的修辞给读者带来视觉和听觉上的享受。
苏轼的作品充满了对人生和自然的思考,他在诗中表达了他对人生真谛的探求,同时也反映了他对社会现象的观察和思考。
苏轼在文学创作上积极探索,他的作品涵盖了诗歌、散文、书法和绘画等领域。
五、对中国文化的影响苏轼在文化领域的影响力不仅体现在其个人的文学成就上,更体现在他对中国文化的推动和传承上。
苏轼主张文人雅士的修养与责任,他提倡身体力行的学习和实践,鼓励文化的多元发展。
苏轼还提倡文人重视社会问题,他强调文化的社会责任,提出了许多关于社会改革和民生问题的观点。
苏轼生平及创作版
黄州时期的传世书画
赤壁赋:行楷;就是我们课本封面上的书法;
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第一第二 为王羲之 兰亭序 颜真卿 祭侄稿;
枯木怪石图:独树一帜的;充满了奇思妙想孤傲 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抒写了胸 中的磊落不平;
苏轼 赤壁赋手迹
苏 轼 寒 食 帖 手 迹
枯木怪石图
东坡肘子 东坡豆 腐 东坡玉糁 东坡 腿 东坡芽脍 东坡 墨鲤 东坡饼 东坡 酥 东坡豆花 东坡 肉……
苏轼及其作品
简介:
苏轼1037—1101年 ;字子 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 人今四川眉山市; 他是中 国文学史上知名度最高的 伟大作家;;现存诗2726首; 词398阕;开创了北宋豪放 词的先河; 散文4800余篇;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石钟山记 喜雨亭记 前赤壁赋 后赤壁赋
苏轼极力反对;便请求外调;自熙宁 开始;他先后被派往杭州 密州 徐州
四年
湖州等地任地方官; 革新除弊;因法便民;
颇有政绩; 元丰二年1079那些曾经依附过王安 石的小人搜集苏轼对新政不满的诗句;弹
劾苏轼;致其入狱; 这就是宋代第一起文字狱—— 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入狱;历时五个月;不论在朝 在野;政见同与不同;营救者络绎不绝包括王安石; 最后;神宗才决定不杀苏轼;而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了事;
幸福美满 功成名就 奋进 屡遭不幸 功业未成 感伤
借怀古来抒发自己功业未成的感慨;
周郎 三十四岁 春风得意 刚柔相济 文武双全 功成名就 少年得志
苏轼 四十七岁 待罪黄州 刚正有余 文弱书生 壮志难酬 年老无为
课Hale Waihona Puke 结构•咏赤壁• 念奴娇 怀周瑜 • 赤壁怀古
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 卷起千堆雪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是中国宋代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政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他的一生曲折多变,留下了许多令人称道的成就和传奇故事。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苏轼的生平事迹。
一、早年经历苏轼于1037年出生在中国江苏省的福州镇,出生在一个文化世家。
他的父亲苏洵是当时的一位著名的学者和诗人,对苏轼的影响非常大。
在父亲的影响下,苏轼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苏轼13岁时便开始跟随父亲苏洵学习。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苏轼认真学习各种知识,尤其是文学和诗歌。
此时的他已经初步展现出了他超凡的文学天赋。
苏轼18岁时考入了国子监,开始学习儒家经典和哲学。
在这里,他遇到了很多的文化名人,并且结交了各种背景的人。
这些经历都给了苏轼丰富的生活阅历,丰富了他的文化素养,为他未来的文学生涯奠定了基础。
二、官场生涯9162年,苏轼顺利通过了进士科考试,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任职于不同的地方,先后担任过儒学教授、刑狱官员、地方官员、礼部尚书等职务。
在这些职务中,苏轼多次表现出出色的才能和深厚的人文素养。
苏轼在官场中的处事方式和言行举止也非常引人注目。
他一向保持清廉正直的态度,坚决拒绝贪污和受贿。
他喜欢同民间老百姓打交道,了解民情风俗,可以说是一个受人爱戴的官员。
三、文学成就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一位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和影响深远。
他的文学作品既具备浓烈的个人色彩,又具备广泛的社会视野。
他的诗歌通俗易懂,又充满诗情画意;他的散文谈天说地,又亲切朴实;他的书法和绘画也表现出了他独有的艺术风格。
他的作品具备了高度的人文价值和审美价值,被誉为中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明珠。
苏轼的成就得到了很多人的认可。
他曾被称为「文学教父」,也被誉为「文化巨子」。
他的作品不只是文艺作品,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人生的写照。
他用自然、社会、自我和爱情的面貌描绘了紧张而丰富的人生,表现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内涵和外延。
苏东坡简介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东坡简介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以下是作者整理的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欢迎大家前来鉴戒参考!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爽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虔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欣赏,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产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起初欣赏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谢,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侵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连续了有大致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成心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由于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地步。
苏轼的生平简介
苏轼简介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 年1 月8 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祖父是苏序,表字仲先,祖母史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嘉祐元年(1056 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这两人正锐意诗文革新,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
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欧、梅二公既叹赏其文,却不知这几句话的出处。
及苏轼谒谢,即以此问轼,苏轼答道:“何必知道出处!”欧阳修听后,不禁对苏轼的豪迈、敢于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
”名动京师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
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
嘉祐四年十月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1061 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四年后还朝判登闻鼓院。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
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自请出京熙宁四年(1071 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
苏轼生平个人简历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是宋代著名的词⼈,你了解他的⽣平简介吗?下⾯是店铺为⼤家整理的“苏轼⽣平个⼈简历”,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更多名⼈简历请关注店铺! 苏轼⽣平个⼈简历 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属四川)⼈。
他的家庭富有⽂学传统,祖⽗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亲苏洵是古⽂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指导。
母亲程⽒有知识且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的事迹勉励⼉⼦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
既⽽读《庄⼦》,喟然叹息⽈:‘吾昔有见于中,⼝未能⾔。
今见《庄⼦》,得吾⼼矣!’ ……后读释⽒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博辩⽆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盖助孔⼦者”,庄⼦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阴助之”(《庄⼦祠堂记》)。
他⼜认为“儒释不谋⽽同”、“相反⽽相为⽤”(《南华长⽼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26岁⼜中制科优⼊三等(宋代的最⾼等),⼊仕后奋厉有⽤世之志。
他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朝政且勇于进⾔。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厉⾏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为地⽅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有所作为。
然⽽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苏轼的诗和生平
苏轼的诗和生平一、苏轼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坡仙。
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与父苏洵、弟苏辙三人并称“三苏”。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参加殿试中乙科,赐进士及第(一说赐进士出身)。
嘉祐六年(1061年),苏轼参加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宋神宗时,苏轼曾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苏轼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苏轼出任兵部尚书、礼部尚书等职,外放治理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
随着新党执政,苏轼又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赦北还,病逝于常州。
南宋时期,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文著述宏富,纵横恣肆,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合称“宋四家”;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二、苏轼的诗1.《和子由踏青》东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歌鼓惊山草木动,箪瓢散野乌鸢驯。
何人聚众称道人,遮道卖符色怒嗔。
宜蚕使汝茧如瓮,宜畜使汝羊如麇。
路人未必信此语,强为买服禳新春。
道人得钱径沽酒,醉倒自谓吾符神。
2,《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3.《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一》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4,《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其二》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5.《惠崇春江晚景二首·其一》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培训资料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培训资料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政治家、哲学家等多重身份于一身,是中国文化史上的重要人物之一。
他以其卓越的才华和多才多艺的才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如下:1037年1月8日:苏轼出生于陕西镇江(今属河南省商丘市柘城县)一个文化世家。
1057年:苏轼考中进士,开始了他的官员生涯。
1060年:苏轼被任命为江西临川府推官,开始了他的地方官员生涯。
1063年:苏轼被贬谪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开始了他的流放生涯。
1071年:苏轼被任命为江西安抚使,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1079年:苏轼被任命为四川知州,开始了他的地方政治生涯。
1080年:苏轼被贬谪至儋州(今海南省儋州市),开始了他的第二次流放生涯。
1087年:苏轼被任命为广东知州,开始了他的第三次地方政治生涯。
1091年:苏轼被贬谪至黄州(今湖北黄冈市),开始了他的第三次流放生涯。
1092年:苏轼被任命为湖州知州,开始了他的第四次地方政治生涯。
1094年:苏轼被贬谪至婺州(今浙江金华市),开始了他的第四次流放生涯。
1101年8月24日:苏轼在婺州逝世,享年65岁。
苏轼一生中经历了多次官场生涯和贬谪流放,但他始终保持了对文学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他以其优秀的文学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创作了许多优秀的诗词、散文和书法作品,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的代表作品包括《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他的作品以其豪放洒脱的风格、深刻的思想内涵和细腻的艺术表达而广受赞誉。
苏轼还是一位卓越的书画家,他的书法作品被誉为“苏体”,对后世书法艺术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的绘画作品也以其独特的风格和技巧而著称。
除了文学和艺术方面的成就,苏轼还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和哲学家。
他在政治方面主张“以民为本”,提出了许多有益的治国理政的思想。
苏轼生平介绍人物经历课件
苏轼生平介绍人物经历课件
目录
contents
第貳部分 主要影响
第壹部分 人物生平
第叁部分 历史评价
第肆部分 相关诗词
壹 人物生平
人物生平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 一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 苏仙 、坡仙 ,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 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 画家,历史治水名人。
貳 主要影响
主要影响
诗作
苏轼对社会的看法和对 人生的思考都毫无掩饰 地表现在其文学作品中, 其中又以诗歌最为淋漓 酣畅。
词作
苏轼在词的创作上取得 了非凡的成就,就一种 文体自身的发展而言, 苏词的历史性贡献又超 过了苏文和苏诗。
文章
苏轼的文学思想是文、 道并重。他推崇韩愈和 欧阳修对古文的贡献, 都是兼从文、道两方面 着眼的。
叁 历史评价
历史评价
苏轼在文、诗、词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造诣,堪称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
苏轼的审美态度为后人提供了富有启迪意义的审 美范式,他以宽广的审美眼光去拥抱大千世界,所以 凡物皆有可观,到处都能发现美的的存在。这种范式 在题材内容和表现手法两方面为后人开辟了新的世界。 所以,苏轼受到后代文人的普遍热爱,实为历史的必 然。
人物生平
➢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宋神宗时曾在凤翔、 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 使。宋哲宗即位后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 贬惠州、儋州。
➢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时追赠太 师;宋孝宗时追谥“文忠”。
宋朝诗人苏轼的资料简介
宋朝诗人苏轼的资料简介苏轼,字子瞻,宋代著名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
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苏轼的生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苏轼的生平资料苏轼,又称苏东坡,他出生于宋仁宗年间,生性阔达,率直,交游广阔,尤其喜欢美食,大名鼎鼎的东坡肉就是出自他的手中。
苏轼早年的时候随着父亲进京赶考,苏轼那豪放脱俗的风格,深深打动了当时考官欧阳修和梅尧臣,对于苏轼的大胆创新非常赞赏,认为苏轼日后必然是文坛中的领袖。
欧阳修是当时赫赫有名的大文豪,他这么一夸,苏轼顿时声名大噪,就在苏轼名动京师,准备有一番大作为的时候,苏轼的母亲病逝了,他不得不回家守丧。
等到丧期结束的时候,王安石又发动变法,和王安石政见不和的苏轼不得不申请离开京城,去地方工作。
离开京城之后,苏轼去了好些地方,都做得不错,直到苏轼到湖州任知州的时候,“乌台诗案”发生了,很多人上奏要杀苏轼,幸亏得到当时很多有识之士的帮助才得以幸免于难,被贬到了黄州。
在被贬黄州期间,苏轼留下了很多传世的名作。
之后随着神宗病逝,苏轼又得到重用,但是好景不长,苏轼或许确实是没有当大官的命,没多久就又受到朝廷党派的排挤,不得不再次请求调离京城。
苏轼在杭州任职期间,修建了大名鼎鼎的苏堤,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到了晚年的时候,苏轼被贬到海南为官,苏轼在海南办学堂,教书讲学,为海南的文化、教育事业打下了很好的基础,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
最后苏轼是在了常州这个他生前很喜欢的地方,享年65岁。
苏轼祖籍苏轼的祖籍在河北栾城。
根据《旧唐书》记载,苏轼的祖先苏味道是河北栾城人士。
苏味道的一个儿子在四川眉县生活,后来便有了眉县苏氏。
苏轼的父亲苏洵,以及弟弟苏辙都是眉县苏氏一族。
所以,苏轼是唐代宰相苏味道的后裔,祖籍在河北栾城。
苏洵曾在《苏氏族语引》中记载到:“长史味道刺眉州,卒于官,一子留于眉,眉之有苏氏,自是始。
”除此之外,“三苏”经常在书画作品题跋,印章上都写的是“赵郡苏氏”。
后来,河北栾城政府修建了“苏东坡祖籍纪念馆”,这座纪念馆占地约15亩,面积共有750平方米。
古代诗人名人苏轼人物介绍PPT
诗人趣事
幽默的苏轼
有次苏轼宴请宾客,书法家米芾是苏轼的好友应邀而来,酒 至酣时,米芾忽然站起来对大家说,世人都说我癫狂,我愿 意让子瞻(苏轼)来证实,意思是让苏轼证明他并不疯癫。 结果苏轼却说他的看法与大家一样,反而愈发证明了米芾的 癫狂。苏轼喜欢开朋友“俱内”的玩笑,他有一位朋友龙丘 先生,其妻嫉妒凶悍。苏轼便作诗嘲笑他,“龙丘居士亦可 怜,说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手心茫然。”
诗人成就
词作
苏轼对词体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使词突破了作为“艳科”的传统格局,提 高了词的文学地位,使词从音乐的附属品转变为一种独立的抒情诗体,从 根本上改变了词史的发展方向,他是两宋词风转变的关键人物,后来的南 渡词人和辛派词人都是沿着苏轼所开拓的道路行进的。
诗人成就
散文
苏轼是宋代古文运动的完成者,与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三人齐名。他现存散文四千余篇,包括有议论文、记游文、 传记碑文、书札、题跋等,内容丰富,形式灵活,既有长 篇大论,也有短章小文。苏轼擅长写议论文,这类文章主 要包括奏议、进策、史论、制科文字等,这些文章从不同 侧面反映了苏轼的政论与史论。他的议论文带有战国纵横 家的习气,尤其是早年的文章,有时故作不合时宜的惊人 之语,但说理透彻,气势逼人。而后文风逐渐沉稳,接近 于贾谊、陆贽的文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 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第三部分
诗人成就
诗人成就
诗歌
苏轼是宋代诗歌的代表人物,与黄庭坚并称“苏黄”。他现存诗二 千七百多首,题材广泛,且各体兼备,又因题意不同,呈现出不用 风格。苏轼认为诗词的创作应该是内容充实郁勃而自然表现出来, 不能只靠技巧来表现。同时由于他学高才博,对诗歌创作的技巧达 到了得心应手的境界,并能以创新的精神对待艺术规范,在他的笔 下,几乎没有不能入诗的题材。诚然苏轼的诗歌风格主要以雄发为 主,但他也强调阳刚与阴柔的相互融合,如《游金山寺》就做到了 刚柔并济。
苏轼生平经历PPT精品文档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 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 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 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 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 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 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 州、徐州、湖州等地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 1079年 ,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到 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遭遇“乌台诗案”。
3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苏 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 新政的不满。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 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陛下知 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或能牧养小民。”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 轼,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 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 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 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3
风华绝代才高八斗的苏东坡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苏 黄” 词—— “苏 辛” 书、画——“宋 四 家”
14
•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 “苏黄”:苏轼、黄庭坚 • “苏辛”:苏轼、辛弃疾 •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15
6
人生的黄州
•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 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 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 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 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 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情。 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 田帮补生计。于是就有了“东坡居士”的别 号。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
苏轼生平时间表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篱,北宋文学家、书画家、诗人、雕刻家、政治家,是古代中国杰出的文化人物之一。
生于公元1037年,卒于1101年,享年65岁。
苏轼生平时间表:1037年1月8日,苏轼生于河南省沈丘县(今河南省商水县);1042年,苏轼六岁时,父亲忧郁而亡,家境一时落寞;1057年,苏轼得中进士,成为状元;1058年,苏轼开始他的仕途生涯,担任宝文阁校书郎;1063年,苏轼官至礼部尚书,被称为“苏门四学士”之一;1070年,苏轼与王安石在“神宗知制诰”中有矛盾,不满王安石的新政,申论“神京赋”,被贬黄州;1074年,苏轼被贬儋州;1076年,苏轼被贬黄山;1080年,苏轼因曾盗取御油灯的罪名被流放黔州;1086年,苏轼被召回中央,负责协助编撰《新唐书》;1088年,苏轼被越王钱俶充军,任枇杷峰游击营官,期间写下了《念奴娇·赤壁怀古》等名篇;1091年,苏轼得到赦免,重回府,任中书舍人;1096年,苏轼再次被贬,至婺源;1100年,苏轼重归南京,尝试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归隐江南;1101年,苏轼逝世,享年65岁,葬于家族房陵干园中。
苏轼生平事迹经历简介:苏轼出生在一个文化家庭,小时候就受到父母亲的文化熏陶。
他的父亲苏洵、哥哥苏辙、弟弟苏辙和侄子苏辙琼都是学者,史称“苏门四学士”。
苏轼少时聪颖,精通诗文,18岁时中进士,成为当时唯一的状元。
担任官员期间,他努力提升自己的才华,创作了众多著名的文章和诗歌,如《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游泳》等等,成为文学史上不可多得的文学巨匠。
然而,苏轼的政治主张多次与当时的政治斗争相撞。
他认为王安石的新政并不是最好的政治方案,不同意他的改革措施,因而遭到了贬谪和囚禁。
苏轼在流放期间,以写诗、写画、修文艺书法自立于世,先后逗留于黄山、婺源、黔州和扬州,期间创作了大量著作,如《赤壁怀古》、《江城子》、《前赤壁赋》、《东篱乐府》等等,时至今日仍备受人们的喜爱。
苏轼的生平事迹
苏轼的生平事迹苏轼(1037年-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山人,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书法家、画家、鉴赏家。
他在文学、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贡献,是中国文化史中的一位巨擘。
苏轼一生经历丰富,事迹纷繁复杂,以下将对他的生平事迹进行概括。
苏轼出生于一个寒微的家庭,家境贫寒。
他从小聪明好学,博览群书,深得父亲的教诲。
父亲曾是眉州县尉,他对苏轼教育非常重视,使得苏轼在古文、诗词等方面有了扎实的基础。
苏轼进入范阳书院学习,并结识了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如黄庭坚、欧阳修等。
这段时期对于苏轼的人格培养和文学修养起到了很大的影响。
范阳书院是当时朝廷举办的最高学府之一,这也为苏轼日后的政治事业打下了基础。
苏轼自幼想要做官,但刚开始的几年并没有实现这个愿望。
他曾两次落榜,但并没有被打倒,反而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努力。
最终,苏轼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于1075年中进士,成为了一名及第进士。
这是苏轼生平中的重要转折点,也是他政治生涯的起点。
苏轼进入官场后,他在文学方面发展迅速,成为当时备受瞩目的文学新秀。
他的诗词文章写得非常出色,经常参与文学论坛的讨论,与其他一些文人诗人交流切磋,相互学习,不断进步。
同时,苏轼还有很高的声望和人缘,担任了很多重要官职,如考功员外郎、审官东院李员外郎等。
然而,苏轼在政治上却多次遭受挫折和迫害。
他曾因批评当时的名臣而被贬官。
在贬官期间,苏轼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理想,他的诗词、文章等作品依然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他的政治观点和积极进取的态度,使他在文化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轼的一生中,他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其中最为人称道的是《东坡临江仙》,这是他在贬官期间所作,抒发了他对家园、对理想的思念之情。
这首词曲婉动,感人至深,成为了苏轼最为知名的作品之一。
苏轼还以他的书法和画家技艺而闻名。
他的书法风格独特,力求刚柔相济,造型得体,流畅自然。
他的书法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成为了后世书法家们学习的典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此时,苏轼已六十多岁高龄,当时海南地 处天涯海角,境况极其荒凉,生活极端艰 苦,“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 每无炭,夏无寒泉”;但苏轼思想旷达, 随遇而安,并没被困难压倒,反而出现了 创作丰收。这时期他写了大量的诗文,诗 风恬淡、超拔,精深华妙,成为苏轼一生 创作的最后锦绣。
• 1101年大赦,复任朝奉郎,北归途中,于 1101年8月24日卒于常州(今属江苏)。葬 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享年六十 四岁,御赐号文忠(公)。 • 有“历典八州,行程万里”之称。
• 苏东坡的这种自省,不是一种走向乖巧的 心理调整,而是一种极其诚恳的自我剖析, 目的是想找回一个真正的自己。他在无情 地剥除自己身上每一点异己的成分,哪怕 这些成分曾为他带来过官职、荣誉和名声。 他渐渐回归于清纯和空灵,在这一过程中, 佛教帮了他大忙,使他习惯于淡泊和静定。 艰苦的物质生活,又使他不得不亲自垦荒 种地,体味着自然和生命的原始意味。
人生的黄州
•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今湖北黄冈 市)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 队长)。这个职位相当低微,并无实权,而 此时苏轼经此一役已变得心灰意冷,苏轼到 任后,心情郁闷,曾多次到黄州城外的赤壁 山游览,写下了《赤壁赋》、《后赤壁赋》、 《记承天寺夜游》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等千古名作,以此来寄托他谪居时的思想感 情。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 种田帮补生计。于是就有了“东坡居士”的 别号。
黄州赤壁
赭红色的陡峭石坡直逼着浩荡东去的大 江,坡上有险道可以攀登俯瞰,江面有小船 可供荡桨仰望,地方不大,但一俯一仰之间 就有了气势,有了伟大与渺小的比照,有了 视觉空间的变异和倒错,因此也就有了游观 和冥思的价值。客观景物只提供一种审美可 能,而不同的游人才使这种可能获得不同程 度的实现。苏东坡以自己的精神力量给黄州 的自然景物注入了意味,而正是这种意味, 使无生命的自然形式变成美。因此不妨说, 苏东坡不仅是黄州自然美的发现者,而且也 是黄州自然美的确定者和构建者。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北宋年间的一场文字狱,苏 轼因为反对新法,并在自己的诗文中表露了对 新政的不满。御史中丞李定、舒亶、何正臣等 人摘取苏轼《湖州谢上表》中语句,“陛下知 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生事, 或能牧养小民。”以谤讪新政的罪名逮捕了苏 轼,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告发,后在御史台狱 受审。所谓“乌台”,即御史台,因官署内遍 植柏树,又称“柏台”。柏树上常有乌鸦栖息 筑巢,乃称乌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 我苏东坡三十余年来想博得别人叫好的地 方也大多是我的弱项所在,例如从小为考 科举学写政论、策论,后来更是津津乐道 于考论历史是非、直言陈谏曲直,做了官 以为自己真的很懂得这一套了,洋洋自得 地炫耀,其实我又何尝懂呢?直到一下子 面临死亡才知道,我是在炫耀无知。三十 多年来最大的弊病就在这里。现在终于明 白了,到黄州的我是觉悟了的我,与以前 的苏东坡是两个人。
• 苏轼再次到阔别了十六年的杭州当太守。在 重返杭州 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湖, 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也就是 著名的“苏堤”。 “苏堤”(杭州苏堤、徐 州苏堤、惠州苏堤); • 1093年,新党再度执政,被贬至惠阳(今广 东惠州市)。1097年,苏轼又被再贬至更远 的海南儋州, (九死蛮荒吾不悔,兹游奇绝慰 平生;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常作岭南人)为 古代儋州的文化教育做出卓越的贡献。 注:在宋朝,放逐海南是仅比满门抄斩罪轻 一等的处罚。
• 1069年,王安石变法。逢其母于汴京病故, 丁忧扶丧归里。丁忧期满,在返京的途中 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不同意王 安石变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 对。结果是不容于朝廷,于是自求外放, 调任杭州通判。 • 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 州、徐州、湖州等地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 1079年 ,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到 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遭遇“乌台诗案”。
成就
• 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许多方面均 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是中国历史上少 有的文学和艺术天才。
风华绝代才高八斗的苏东坡
文—— “ 唐宋八大家 ” 诗—— “苏 黄” 词—— “苏 辛” 书、画—— “宋 四 家”
• 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苏 洵、苏轼、苏辙 、王安石、曾巩。 • “苏黄”:苏轼、黄庭坚 • “苏辛”:苏轼、辛弃疾 • “宋四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
• 御史李定、何正臣、舒亶: • “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术”, 讽刺皇帝没能力教导官吏; • “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变桑田”, 指责兴修水利; • “岂是闻韶忘解味,迩来三月食无盐”, 讽刺禁止人民买盐;
• 苏轼坐牢103天,几次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时期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 杀士大夫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苏东坡(黄州时期)致李端叔
• 得罪以来,深自闭塞,扁舟草履,放浪山 水间,与樵渔杂处,往往为醉人所推骂, 辄自喜渐不为人识。平生亲友,无一字见 及,有书与之亦不答,自幸庶几免矣。
• 1084年,苏轼离开黄州,奉诏赴汝州就任, 历经长途跋涉,旅途劳顿,幼儿夭折。 • 1085年,宋哲宗即位,以王安石为首新党 被打压,司马光重新被启用为相。苏轼看 到新兴势力拼命压制王安石集团的人物及 尽废新法后,对旧党执政向皇帝提出谏议, 由此,他又引起了保守势力的极力反对, 于是又遭诬告陷害。既不能容于新党,又 不能见谅于旧党,因而再度自求外调。
• 成熟是一种明亮而不刺眼的光辉,一种圆 润而不腻耳的音响,一种不再需要对别人 察颜观色的从容,一种终于停止向周围申 诉求告的大气,一种不理会哄闹的微笑, 一种洗刷了偏激的淡漠,一种无须声张的 厚实,一种并不陡峭的高度。勃郁的豪情 发过了酵,尖利的山风收住了劲,湍急的 细流汇成了湖,结果—— • 引导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神秘 的天光射向黄州,《念奴娇·赤壁怀古》 和前后《赤壁赋》马上就要产生。
• 他从监狱里走来,他带着一个极小的官职,实际上 以一个流放罪犯的身份走来,他带着官场和文坛泼 给他的浑身脏水走来,他满心侥幸又满心绝望地走 来。他被人押着,远离自己的家眷,没有资格选择 黄州之外的任何一个地方,朝着这个当时还很荒凉 的小镇走来。 • 他很疲倦,他很狼狈,出汴梁、过河南、渡淮河、 进湖北、抵黄州,萧条的黄州没有给他预备任何住 所,他只得在一所寺庙中住下。他擦一把脸,喘一 口气,四周一片静寂,连一个朋友也没有,他闭上 眼睛摇了摇头。他不知道,此时此刻,他完成了一 次永载史册的文化突围。完成了他精神上的涅槃, 走向了思想上的成熟。黄州,注定要与这位伤痕累 累的突围者进行一场继往开来的壮丽对话。
和子由渑池怀旧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趾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定风波 • 【序词】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 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 故作此词。 •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 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卜算子
•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 来?缥渺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 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 正是这种难言的孤独,使他彻底洗去了人 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 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 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 • 他在寂寞中反省过去,觉得自己以前最大 的毛病是才华外露,缺少自知之明。一段 树木靠着瘦瘤取悦于人,一块石头靠着晕 纹取悦于人,其实能拿来取悦于人的地方 恰恰正是它们的毛病所在,它们的正当用 途绝不在这里。
如何理解文中的“主”与“客”?
“主”“客”问答是赋的表现手法之一, 可以理解为主人与客人,也可以认为“主” 与“客”实际上都是苏轼自己。
• • • • •
《题遗山诗》 〔清〕赵翼 身阅兴亡浩劫空,两朝文献一衰翁。 无官未害餐周粟,有史深愁失楚弓。 行殿幽兰悲夜火,故都乔木泣秋风。 国家不幸诗家幸,赋到沧桑句便工 。
• 普希金:“波尔金诺之秋” • 鲁迅:“野草”时期
赋
• 赋是一种文体。赋在汉代主要以铺张渲染为能 事,排列许多怪异生僻的词汇,鸿篇巨制,繁 缛富丽,叫大赋。后来出现一些抒情咏物的小 赋。到魏晋南北朝时期,发展了大赋的排比句 法,接受了骈文的影响,讲究对仗工稳、字句 整饬,叫骈赋。从唐代开始,科举考试中写赋, 按照诗歌声律,不但严格要求对偶句式,而且 限制用韵,规定平仄要配合、音调要谐和,叫 律赋。宋代的散文大家欧阳修、苏轼等人写赋, 有意打破这种声律字句的限制,使之如散文那 样富于伸缩性,能够自由挥写,叫文赋。《赤 壁赋》就是宋代文赋的一篇优秀代表作品。
在中国文化史上,您最喜 欢哪一位文学家?
一部苦难史
◎公元1037年,生于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 幼年深受其父影响,发奋读书 。 ◎1056年,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 翌年,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 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名列第二。 ◎1061年,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的 “三年京察”,入第三等,为“百年第一”
人们有时也许会想,像苏东坡这样让中国 人共享千年的大文豪,应该是他所处的时 代的无上骄傲,他周围的人一定会小心地 珍惜他,虔诚地仰望他,总不愿意去找他 的麻烦吧?事实恰恰相反,越是超时代的 文化名人,往往越不能相容于他所处的具 体时代。
温和柔雅如林间清风、深谷白云的大文豪, 长途押解,犹如一路示众,可惜当时几乎 没有什么传播媒介,沿途百姓不认识这就 是苏东坡。贫瘠而愚昧的国土上,绳子捆 扎着一个世界级的伟大诗人,一步步行进。 苏东坡在示众,整个民族在丢人。
黄州五年,苏轼思想转变很大。一方面他没有放弃 儒家经世济民思想,继续关心国家政局,因壮志难 酬而苦闷;另方面他闭门思过,消极彷徨,又时时 向佛老思想去求解脱。但这几年却是苏轼创作上的 丰收时期,雄伟的江山,淳厚的民风,温暖的友情, 不能忘怀现实的壮心,促使他写出了许多著名的诗 文,或雄健豪放,或清旷淡远,成为他一生创作的 高峰。 苏东坡成全了黄州,黄州也成全了苏东坡,这实在 是一种相辅相成的有趣关系。苏东坡写于黄州的那 些杰作,既宣告着黄州进入了一个新的美学等级, 也宣告着苏东坡进入了一个新的人生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