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思维方式的科学内涵

合集下载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的哲学思维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观具有丰富的时代内涵和哲学意蕴,体现了矛盾思维、系统思维和辩证思维等一系列严谨的哲学思维。

矛盾思维矛盾思维是把握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思维,它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和统一性。

首先,人与自然是对立性的存在。

自然是人类的生存之本和发展之基,自然界先于人类而存在,人类受制于自然。

自然具有不依赖于人的内在创造力,它不仅创造了地球上适合生命存在的环境和条件,而且创造了包括人在内的各种生命物种和整个生态系统。

人是具有意识和思维的能动存在物,在改造客观对象自然的过程中创造了丰富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并不断地发展完善自己。

在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由于人类的自我意识和理性思维,使自然成为自己的对立物,并且伴随着人们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人类控制征服自然的欲望越来越强烈。

人与自然之间的对立性是引发人与自然矛盾的根源。

其次,人与自然是统一性的存在。

脱离了人的自然是抽象的自然,脱离了自然的人是抽象的人。

人与自然不仅是对立性的存在,更是统一性的存在。

一方面,人的生存发展离不开自然。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和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础,自然界为人类的生存提供了基本场所,为人类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另一方面,自然界的丰富多彩也离不开人的存在。

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和生存发展实践使自然实现了“自在自然”向“自为自然”的转变,原始的自然深深打上人类实践活动的烙印,成为带有深刻社会性和实践性的人化自然。

人与自然是一个对立的统一体,存在于一个开放的动态系统中。

系统思维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体现了人与自然是“天人合一”的一体性存在。

“天人合一”把天、地、人看作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和谐统一的整体,其中任何一个元素的变化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元素的变化发展,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价值观念。

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类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自然这个整体性的存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各种和谐关系的基础。

自然是生命之母,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与自然各种要素相互依存而实现循环的有机整体。

和谐需要什么思维方式

和谐需要什么思维方式

---------------------------------------------------------------最新资料推荐------------------------------------------------------和谐需要什么思维方式和谐需要什么思维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靠全社会特别是领导干部的努力。

这种努力的效果如何,取决于许多因素,其中很重要一点就是有什么样的思维方式。

因为即使出发点是正确的,如果思维方式存在问题,行为的效果也可能南辕北辙。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什么样的思维方式?需要系统思维。

因为只有当你把社会看作一个复杂的系统的时候,重视多种因素的动态协调,才会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和谐运行。

党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主张,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一方面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打破计划经济的僵化体制,经济和社会成为一个自我运行的系统;另一方面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正在使整个世界成为一个关联日益密切的巨大系统。

这是我们面对的两个紧密结合、互相影响的大系统化趋势。

在这种情况下,一个执政党要领导和管理经济和社会,就必须转变观念,以系统思维面对这个复杂的世界,解决这个时代提出的各种问题。

所谓系统思维,就是认识到事物是一个系统,系统1 / 4中的各种要素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每个系统都有其存在或运行方式,和谐是一个系统存在或发展的必要条件。

系统思维同唯物辩证法在实质上是一致的,是后者一种较高的具有时代特点的思维形式。

系统思维具有这样的特征:承认事物及其组成要素的多样性;重视系统要素之间以及系统同外部环境的变化协调与发展均衡;对系统的具体运行不是简单地进行干预,而是遵从其内在机制加以调控,为其运行发展创造条件。

现代社会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因此我们在对待社会问题上一定要有系统思维。

社会系统思维除了上述特点之外,对于现代社会管理机构和管理者还要有这样一些基本要求:高度重视公民的基本权利,因为不尊重基本权利社会就不可能有差异性、多样性,就无法生生不息地自我运行;既维护必要的竞争,又为促进各方面的社会协作,创造良好的环境,提供良好的秩序服务;重视和促进社会发展必要的协调与均衡,但绝不是强求人们行动一致和利益平均化;加强社会管理,但同时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服务重于管理。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和谐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概念,它涉及到社会、家庭、个人等多个层面和方面。

和谐是指不同事物之间相互协调,相互关联,以实现共同发展的状态。

在不同的语境中,和谐可以具有不同的内涵和理解。

在社会领域中,和谐强调的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的良好与平衡。

这涉及到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关系。

和谐社会强调各个阶层之间的公平正义和社会福利的分配。

在和谐社会中,人们不仅要有物质需求的满足,还要有个人尊严和尊重。

公平和正义的分配是实现社会和谐的前提,而社会和谐又是实现公平和正义的基础。

在家庭生活中,和谐是指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和谐、和睦、和睦。

和谐家庭的特点是成员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支持、相互关爱。

在和谐家庭中,家庭成员之间的沟通是积极的、有效的。

每个成员都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同时又要与其他成员进行互动和合作。

和谐家庭的形成离不开互信、互助和互动。

在个人发展中,和谐体现为个人内心的平衡与和顺。

这种内心的和谐来源于个体的自我悦纳、自我认同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在和谐的个人内心中,自尊自爱、自尊自信是基本的特征。

个人应该努力平衡工作、学习和生活,同时也要尊重他人的需求和感受。

要理解和实现和谐,需要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和谐需要平等和互动。

在社会和家庭中,各个成员之间应该平等对待,并保持积极的互动和合作。

平等和互动是相互关系中和谐的基础。

其次,和谐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

每个人都是独立而有自己特点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

因此,要实现和谐就需要相互理解和包容。

此外,和谐还需要公正和公平。

在社会和家庭中,公正和公平是实现和谐的前提。

公正的分配和公平的待遇能够减少矛盾和冲突,增强和谐的氛围。

在整个社会体系中,和谐是一个重要的目标和追求。

只有实现和谐,社会才能实现持续的稳定和发展。

和谐的内涵和理解会受到社会发展和文化的影响。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对和谐的内涵和理解也会有所变化。

因此,要实现和谐,需要持续关注社会变化和需求。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维方式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维方式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思维方式许小主(湖南省财经高等专科学校政治理论课部,湖南长沙410205)摘要: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都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只有坚持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成为可能。

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要求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实践中,坚持目的与手段的辩证统一、人与自然的可持续发展、人的主体性与受动性的辩证统一。

关键词: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思维方式;人与自然中图分类号:B82-05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6154(2006)06-0103-04思维方式是指人们看待事物、分析问题时的思维程序和思维方法,是思维主体作用于客体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的思维模式。

它在实践中产生,并在社会实践中得到提高和发展。

在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实践中,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的思维方式都存在着片面性,都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

以人为本的思维方式,是对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关系的思维方式的辩证否定,是当代中国人们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对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之后提出的一种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新的思维方式。

一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人与自然和谐发展观的局限性人类中心主义、非人类中心主义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都存在偏颇之处,都不能解决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问题。

具体而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哲学基础方面。

人类中心主义以机械论的自然观为哲学基础,把自然理解为一部钟表式的机器,认为自然界各组成部分间的联系是机械的。

人类中心主义没有看到自然界内在的复杂性,高估了人类认识和控制自然的能力。

在对待自然的态度上,它不适当地片面夸大人在自然界中的主体地位,把自然界仅仅视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物质资料源泉,当作“征服”、“改造”的对象,而无视人类对自然界的依赖和自然界对人类活动的限制的一面。

因而,人类中心主义不能促使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非人类中心主义以纯自然主义为哲学基础。

现代和谐思维三论

现代和谐思维三论

具有现实可能的事并创造条件使抽象可能 尽快转
化 为现 实可 能。
求实思维是现代和谐 思维 的重要 内容 。现代 和谐思维不是一般意义上 的和谐思维 ,也 不是中
国古代 和谐思维 ,更 不是西方 的和谐思维 。它是
具有客观性 ,由此决定价值思维具有客观性。需要 又是一种主观意愿 、主观需求 ,是力基础上大力
现 代和 谐思 维是 求实 思维
化解社会矛盾 、协调各方利益。随着社会生产力 的
与价值思维的统一
发展和综合国力 的提高才能逐步建立起 和谐社会。
价值是客体对主体生存和发展的积极意义 ,它
求实思维即实事求 是的思维 。它要求人们 的 思想和行动必 须从现实事物 的特殊规定性 和特定
逻辑 思维与非逻辑思维的统一 ,现实的和谐思维 过程是统一 的诸种思维在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中的综合运用。

时首先要能够如实地发现 目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 建设 中出现 的诸如城乡之间 、区域之间、人与 自然
之间的矛盾,以权谋私 、司法不公 、恣意行政 、社 会失信 、三农 困境 、贫 富悬 殊等不和谐 现象 。其
条件 出发去揭示事物 的本来面 目,按事物 的规律 行事 ,在实践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 、努 力做好
指客体的存在 、作用及其变化对主体及其需要相接
近的关系。价值思维则是主体从 自身的需要和 目的 出发追求事物对人的意义的一种思维方式 。
从需要出发是价值思维 的重要内容。需要 和需 要的满足首先为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所制约 ,需要
维普资讯
第2 2卷 第 1 期
吴从 众 : 代 和谐 思 维三 论 口 现
8l
追求意义也是价值思维的重要 内容 ,主体所赞赏 、 所希望 、所期待的东西对主体来说都是有意义的。

名词解释西方的和谐思维

名词解释西方的和谐思维

名词解释西方的和谐思维西方的和谐思维是指一种以平等、民主和自由为核心价值观的思维方式,它与东方的和谐思维有所不同。

本文将从定位、特点和实践等方面进行解析,旨在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西方的和谐思维。

一、定位:平等、民主与多元西方的和谐思维强调平等、民主和多元的价值观。

平等意味着每个人都享有相同的权利和机会,无论他们的种族、性别、性取向或社会地位如何。

民主意味着人民有权利参与决策,并通过选举和辩论来实现他们的意愿。

多元意味着西方社会对不同文化、宗教和思想的包容和接纳,而不是试图将其纳入统一的思维框架。

二、特点:个人主义与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是西方和谐思维的重要特点之一。

它强调个体的价值和权利,认为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的利益和幸福。

自由主义是个人主义的延伸,它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以及政府对个体的干预应该最小化。

在西方的和谐思维中,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个人的追求和社会的整体利益并不矛盾。

三、实践:辩论与合作在西方社会中,和谐思维的实践体现在辩论和合作之中。

辩论是西方民主政治的核心特征,它通过不同的声音和观点的竞争来促进决策的达成。

辩论鼓励人们思考、独立判断和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通过对话和批判性思维来推动社会进步。

合作则是西方和谐思维的另一个关键方面。

虽然在辩论中,人们可能持不同的意见,但他们也意识到通过合作和协商可以达成共识和解决问题,这是社会进步和和谐发展的基础。

四、西方和谐思维的争议尽管西方的和谐思维在平等、民主和自由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但也存在一些争议。

一些人认为西方的和谐思维过于强调个人价值和自由,导致社会的分裂和自私自利的行为。

另一些人则指出,西方的和谐思维在对待不同文化和意见的时候可能存在偏见和排斥。

这些争议表明西方的和谐思维仍在不断演变和发展中,需要不断反思和完善。

五、总结西方的和谐思维以平等、民主和多元为核心价值观,强调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它通过辩论和合作来实现社会的和谐发展。

培育和谐的思维方式

培育和谐的思维方式

培育和谐的思维方式—WORD版
【本文为word版,下载后可修改、打印,如对您有所帮助,请购买,谢谢。


培育和谐的思维方式
●和谐的思维方式是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在对立统一中以建设性态度促进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

●建设和谐文化,就要大力倡导和谐的思维方式,引导人们在和谐思维支配下认识矛盾、化解矛盾,用建设性的态度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

和谐文化,是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思想文化,它融思想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社会风尚为一体,反映着人们对和谐的总体认识、基本理念和理想追求。

我们所要建设的和谐文化,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相承接,汲取人类有益文明成果,反映时代进步潮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设和谐文化,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和谐理念、培育和谐精神,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用和谐的思维方式去认识和处理各种矛盾,促进社会和谐发展。

和谐的思维方式是唯物的、辩证的思维方式,是在对立统一中以建设性态度促进发展的一种思维方式。

说它是唯物的,意味着强调尊重事实,一切从实际出发;说它是辩证的,意味着强调用联系的、发展的方法看问题。

这种思维方式讲求的联系是整体优化的联系,讲求的发展是低成本、高效率的发展;它决不是回避矛盾,也决不是强调矛盾的同一性而无视矛盾的斗争性,而是追求一种高质量解决矛盾的方
第1 页。

和谐思维方式引领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思维方式引领和谐社会建设

它 的本 质 是 和谐 社 会 实 践 规 律 在 头 脑 中 的 内
才能研究过程。 必须先知道一个事物是什么 , 而后才
能觉察 这个 事 物 中所 发生 的变 化 ”] 【 3 。和谐 思维 方式 并 不 否定矛 盾 , 它是 以矛 盾 的存在 为前 提 的 , 是从 统

化, 是具有重要实践价值 的思维方式。 构建社会主义 和谐社会的实践需要是和谐思维方式产生和成立的 重要依据 。 从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看 , 构建和谐社会
式作为一切思维的基础 , 将其作用发挥到最大。 和谐 思维方式在和谐社 会建设 中的实践价值主要表现

的实践就是运用人的全面 自由发展规律和社会运行 物之分解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其矛盾着 的各个部分 规律来改造世界的活动 。和谐思维方式不仅把构建 的认识 , 是辩证法的实质” 。因此 , 正确理解和谐思 和谐社会的 目的包含在社会认识之中,而且把这一
到对立再到统一的辩证运动过程 。列宁指 出: “ 统
( ) 三 和谐 思维方 式是反 映 和谐社 会 实践 方式 的
思 维模 式 。
谐思维方式 , 是指从和谐的视域出发 , 以和谐为基本 原则和价值取向, 揭示和谐性 、 平衡性 、 协调性 、 有序 性 、 补性 在事 物发 展 中的作 用 , 以追 求 事物 和谐 互 并
发 展 为 目的 的一 种思 维 方式[ 和谐思 维 方式 的科学 1 1 。 内涵 主要体 现在 以下 三个 方 面 。
李小玲
( 武汉商业服务 学院 , 湖北 武汉 4 05 ) 30 6
摘 要: 和谐思维方式属于哲 学思维方式, 它运用马克思主义思维方式来引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和谐思维具有重要 的实践 引领价值 , 当代社会发展进步具有普遍意义, 对 是我们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思维方

系统思维: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

系统思维:构建和谐社会的思维方式我党继在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思想,又在十六届六中全会做了《中共中央关于构建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进一步加大了构建和谐社会的力度,这个举措非常及时,不仅符合中国的国情,也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从思维研究的角度看,追求和谐社会建设是系统思维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将从在系统思维的导引下构建和谐社会的必要性和如何在系统思维的导引下构建和谐社会两方面进行分析。

我国已进入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入调整,思维观念深刻变化,这种空前社会变革,给我国发展进步带来巨大活力,也必然带来这样那样的矛盾和问题。

我们党要带领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必须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摆在更加突出的地位。

那么构建和谐社会首先必须要有科学的思维进行导引,才能有合理的行为模式,笔者认为只有在系统思维的导引下才能构建和谐社会,因为构件和谐社会是一项系统工程,但不是一般的系统工程,而是特殊复杂的系统工程。

凡系统工程都需要系统思维,构建和谐社会这种特殊复杂的系统工程,尤其需要系统思维。

一、整体性思维系统思维的第一要义,是从整体上认识和解决问题。

从系统理论讲,任何事物系统本质上都是一个由诸因素、诸方面或者诸环节相互联系而构成的复杂的有机整体,同时它又和其他事物处在相互联系的整体过程之中。

没有整体性就无法维持系统自身的存在及其发展。

系统的自身性质及其功能就是在自身系统的整体性所内在赋予的。

只有以整体性的思维眼光来把握事物本身,才能真正客观全面地把握对象的真实本质及其变化发展的趋势。

和谐社会的基本内涵就是在于把社会发展成为一个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等方面相互协调,全面而持续发展的整体过程。

所以,要求我们认真研究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等诸方面的矛盾关系,在实践中不断协调其矛盾关系,促进全面、协调而持续的发展。

和谐思维方式内涵与培养途径探究

和谐思维方式内涵与培养途径探究
第 1卷 第 1 1 0期 21年 1 01 O月
鸡 西 大 学 学 报
J OURNAL OF JXI U VE I Y I NI RS T
Vo 1 No 1 Ll .O
0c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0 1 t2 1
文 章 编 号 :6 2— 7 8 2 1 )0— 0 9— 17 6 5 ( 0 1 1 0 3 2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内 涵 与 培 养 途 径 探 究
汪 薇
摘 要 : 谐 社 会 的 构 建 依 赖 于 正确 的 理 论 指 导 , 和 谐 社 会 理 论 的 精 髓 则 是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 因此 剖 析 和 而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的 内涵 , 讨 和 谐 思 维 方 式培 养 途 径 有 着 重 要 意 义 。 只 有 以 解 放 思 想 , 变观 念 为 前 提 . 构 探 转 以 建和谐社 会 实践为基础 , 同时立足社会层 面不断反 思, 才能培 养适应 社会 发展 的正确 思维 方式 , 即真 正的和
谐 思维方式。
关 键 词 : 谐 思 维 方 式 ; 谐 思 维培 养 ; 谐 社 会 和 和 和 中 图分 类 号 :8 0 B 0— 文 献 标 识 码 : A 进 入 二 十一 世 纪 以 来 , 国 社 会 迈 入 了 全 面 发 展 的 中 新 时 期 。生 产 力 的提 高 、 会 物 质 产 品 的 不 断 丰 富 , 为 社 在 思想文化等精神领域 加 速发 展提供 物 质基础 的同时 , 也 对 精 神 领 域 提 出 了更 多 更 迫 切 的现 实 要 求 。面 对 社 会 发 展 中 日益 凸显 的种 种 新 旧 问 题 与 矛 盾 , 六 大 报 告 适 时 十 提出 了“ 形成 全体 人民各尽所能 、 各得其所而又 和谐 相处 的 局 面 ” 目标 要 求 。 其 后 , 锦 涛 同 志 在 《 高 构 建 社 的 胡 提 会 主义和谐社会能 力主体 研讨班 上 的讲话》中进 一 步明 确 指出 : 根据马克思 主义基本 原理和我罔社会 主义建设 “ 的实践经验 , 据新 世纪新 阶段 我 国经 济社 会发 展 的新 根 要 求 和 我 国 出现 的新 趋 势 新 特 点 , 们 所 要 建 设 的 社 会 我 主义和谐社会 , 应该 是 民 主 法 治 、 平 义 、 信 友 爱 、 公 诚 充 满 活 力 、 定 有 序 、 与 自然 和谐 相 处 的 社 会 。 … 这 段 话 安 人 ” 在 精 辟 地 概 括 了和 谐 社 会 的基 本 方 面 的 同时 也 标 志 着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理 论 的正 式 形 成 。 马 克 思 主 义 唯 物 辩 证 法 认 为 , 维 是 现 实 活 动 在 人 思 脑 中 的 内化 , 维 方 式 对 人 类 实 践 方 式 产 生 着 重 要 的 影 思 响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作 为 一 种 特 定 的思 维 方 式 , 和 谐 社 是 会理论 与实践在具体 主体 的 内化 , 对和谐 社 会构 建这一 实 践 活 动发 挥 着 重 大 影 响 。 明确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的 内 涵 , 探 寻 和谐 思 维 方 式 的 有 效 培 养 途 径 , 着 重 要 的 理 论 和 有 现实 意义。 和谐 思 维 方 式 的 内涵 思维作 为人类的精 神 活动 的结 晶 , 认识 和 实践密 与 不可分 。马 克思 主义 哲学 中所 说 的 “ 认识 ” 简要 来 说是 指 主体 通 过 实践 对 客 观世 界 产 生 的能 动 的 反 映 。 而 实 践 则 是 人 类 有 目的 地 进 行 的 , 现 实 世 界 进 行 能 动 地 改 造 对 和 探 索 的社 会 性 的 活 动 。 列 宁 曾经 精 辟 的指 出 : 从 生 动 “ 的 直 观 到 抽 象 的思 维 , 从 抽 象 的 思 维 到 实 践 , 就 是 认 并 这 识 真 理 、 识 客 观 实 在 的 辩 证 途 径 。 。 维 作 为 一 种 人 认 ” 思 类 所 特 有 的 主观 精 神 活 动 , 方 面 它 具 有 不 以人 的 意 志 一 为 转 移 的 客 观 的性 质 和 规 律 性 , 因此 是 认 识 的 重 要 客 体 之 一 ; … 方 面 它 作 为 精 神 性 的认 识 工 具 之 一 , 足 人 类 另 更 认识得 以深化 的有力工具 。列宁曾将抽 象的概念 和范畴 称 为 “自然 现象 之 网 的 网 上 扭 结 ” j 么 我 们 也 可 以 把 , 那 思 维 方 式 形 象 的 理 解 成 , 登 “自 然 现 象 之 网 ” 对 “ 攀 时 网 上扭结” 的一 种 利 用 方 式 。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作 为指 导 构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实 践 的 特 殊 思 维 方 式 有 着 自己 特定 的 含 义 。它 特 指 以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为 指 导 ,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的 具 体 思 维 方 构 式 。 这一 思 维 方 式 是 面 对 中 国社 会 实 践 需 要 产 生 的 既 符 合认 识 发 展 的辩 证 过 程 , 遵 守 思 维 逻 辑 规 律 的 科 学 思 又 维方式 。

和谐思维的本体诠释

和谐思维的本体诠释

相符合、相一致;价值尺度———通过确立自然存在的先在意义,树立人类整体性利益相互影响的价值理念,来评价人们的实践行为是否和谐;整体效益尺度———通过正确地确立部分在整体中的地位、功能、作用、使命及其完成情况,来评价人们的实践观念、实践行动及其他活动方式,部分是否与整体和谐;人民利益尺度———和谐的工作最重要的实际效益体现在服务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和谐的测评程度,体现了物质与精神、主体与客体、主观与客观、普遍与特殊、一般与个别、时间与空间、理性与情感、原因与结果、可能与现实、形式与内容、必然与偶然、实践与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辩证统一的关系。

无疑,这些矛盾关系在实践中的和谐统一总是相对的和有差异的,有时甚至存在着一定程度的逆反和背离。

实践的检验就是主体通过信息的传递和反馈作用,对实践的结果作出客观的评判,然后对之进行自觉调控。

在这一过程中,是否有利于事物的和谐发展,是实践检验的一个重要尺度。

坚持和谐尺度测评工作,对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实践而言,就是要突出发展内涵的丰富性,做到和谐发展。

发展不等同于单纯的经济增长,更不是简单的数字增长。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不等同于唯经济建设中心。

和谐发展应该是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

只有做到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功能上的互补性,才能和谐发展。

因此,发展的内容是多样的,发展的中心是分层次的。

在经济领域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政治领域则应以执政党建设为中心;在文化领域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中心;在社会领域要以加强社会建设为中心。

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要为经济发展服务,然而所有这些发展,都要以人和社会的全面发展为中心。

这样的发展体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和实践宗旨,是和谐思维方式的价值指归。

注释:①左亚文:《和谐文化的内核:和谐思维方式》,《学习与实践》2007年第1期。

②韩美群:《和谐思维方式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光明日报》2007年5月15日。

和谐思维方式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和谐思维方式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

和谐思维方式的界定及其根本特征和谐思维方式是和谐文化的深层内核,建设和谐文化,关键是更新思想观念,转变思维方式,使崇尚和谐、维护和谐的理念和原那么深入人心,并内化为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

为了更正确地理解和把握和谐思维方式,对其本质内涵和根本特征进行科学的界定和阐释,是十分必要的。

一般认为,和谐思维方式是指从和谐的视角分析事物的一种方法。

这一定义虽然正确地指明了和谐思维的方法论维度,但还不够全面和深刻。

在我看来,所谓和谐思维方式,是指从和谐的视域出发,以和谐为根本原那么和价值取向,揭示和谐性、平衡性、协调性、有序性、互补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并以追求事物和谐开展为目的的一种思维方式或思维模式。

首先,和谐思维方式是从和谐的维度或视域观照对象,和谐成为其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坐标系和切入点。

无论在世界观还是在方法论上,观测事物的视角不同,探讨问题的出发点不一样,所看到的事物本质属性和变化规律是大不相同有时甚至是根本对立的。

由于认识主体所特有的理性能动作用,人们在从事认识和实践活动时,总是要从既有的知识积淀和实践需要出发,选择认知向度和观测坐标,企图毫无遗漏全息式地把握事物的本质,但这是不可能的。

和谐思维方式因其和谐的观察视角,决定了它把解析和谐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和有利于事物的和谐开展作为其观察和分析问题的着眼点。

其次,和谐思维方式以和谐为根本原那么和价值取向,把和谐贯穿于人的认识和实践的全过程。

在认识事物时,无论你怎样破除成见以保持客观的态度,也无法破除掉已在头脑里形成的认知图式和价值理念,正是它们决定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的进行及其运行线路。

假设以“矛盾〞作为根本原那么和价值取向,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以克服旧事物、破坏旧世界为主要目的,突出的是矛盾的对立性、斗争性、冲突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强调的是“否认性原那么〞。

如果以“和谐〞作为其根本原那么和价值取向,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活动就必然以维护动态平衡、建设新世界为主要目的,突出矛盾的同一性、统一性、和合性在事物开展中的作用,强调的是“和合性原那么〞。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在当代社会,和谐成为人民群众追求的共同目标。

而和谐是在不同利益群体之间和谐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

在这样的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内涵、特点和应用,以期使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思想。

一、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内涵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是一种以社会历史发展为基础,以劳动阶级为主体,以社会主义本质要求为指导,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的思想。

它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对社会发展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的深刻认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人民群众利益的根本要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首先是以人为本的思想。

这是因为和谐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促进全体人民的幸福指数提升。

其次,和谐发展是坚持不懈地推进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设的思想,坚持维护以劳动群众为主体地位,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充分调动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最后,和谐发展是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思想,即在经济、社会、生态和文化等不同领域实现相互关联、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目标。

二、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特点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既具有科学上的普遍性,又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首先,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具有科学的普遍性。

和谐发展是普遍社会发展规律的具体体现,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基于对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深刻的理解和对当前人类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其次,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在全体人民齐心协力的基础上实现经济、社会、政治等全方位发展,推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公共服务水平的全面提高。

最后,马克思主义和谐思想是在推进改革开放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改革开放使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获得了飞跃式发展,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不断推进,而推进和谐发展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三重解读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三重解读

中国古代“和谐”思想的三重解读摘要:在中国古典哲学中,“和”是作为最高原理被思考和领悟的。

我们的祖先建立了贯通天、地、人的和谐思想体系。

古人把“和谐”理解成世界存在、生成、变化、发展的最高原理和内在动力,也把它理解成人类相处、社会治理的基本方法。

本文从存在论、辩证论、方法论三个方面对古典和谐思想进行了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古代;和谐;解读“和”是中国哲学最高与最基本的范畴。

细细体会古典哲学中“和”的意蕴,进人它所建构的“和”的语境,梳理清楚古典和谐思想的内在逻辑,对当代人思考和谐问题以及在实践中贯彻和谐之道,都是有所帮助的。

一、和谐存在论:万物一体对“存在”的思考,在古希腊哲学中就有了,但作为一种方法或作为一种理论视域提出来,则是从现代西方哲学才开始。

现代西方哲学出于对近代‘‘认识论’哲学的解构和超越,提出了“存在论”哲学。

“存在论”哲学相比于“认识论”哲学对我们认识事物有什么新的启发和意义呢?“存在论”哲学的思考向度与“认识论”哲学的思考向度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它是从整全的视野,统一性视野,把人置于存在之中进行思考。

也就是说,从与人相关联的角度来思考问题。

至于事物是否具有客观实在性,这里不被强调,被悬搁起来不予讨论。

相较于“认识论”哲学的思路,“存在论”哲学的思路更符合中国古人的思考习惯。

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观点,就是从“盖天地万物与人原是一体”的视点出发的,也就是说,以人为中心,从人与万物的关系来理解事物。

一切关于事物存在的判断,如美丽、鲜艳、崇高等,都是人赋予的。

一切人的“灵明”所没有涉及的东西,是不可思想的,是处于“黑暗”之中的,因而等于是不存在的。

这种思路,我们还可以往前追溯到先秦这个中国哲学的原创时期。

道家的思想就具有明显的“存在论”哲学的特征。

老子、庄子都具有拒斥客观知识的倾向。

老子说:“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老子·第十六章》)还说:“塞其兑,闭其门,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是谓玄同。

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

把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治国理政的一种理念,体现了当代中国不断发展的内在要求,充满了与时俱进的政治智慧与勇气。

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观察和分析问题,树立正确的思维方式,有利于我们在实践中少走弯路。

思维,指的是理性认识或理性认识的过程。

人类在发展进步的过程中,总是根据不同的社会环境和任务,选择、转变或创新思维方式。

概括地讲,人类的思维方式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矛盾性思维,或者叫压倒式思维;另一类是和谐性思维,或者叫共生式思维。

存在决定意识。

不同的思维方式正是纷繁复杂的客观世界在人们头脑中的不同反映。

我们的世界是一个既矛盾又统一的世界,因此这两种思维方式都具有合理性,问题在于在何种情况下应当主要运用何种思维方式。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民族矛盾,阶级对立,战乱灾荒,内忧外患,使中国人民饱受磨难、备尝艰辛。

为了摆脱压迫与剥削,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奋起抗争、宁死不屈。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为武器分析中国社会,鲜明地坚持矛盾性、压倒式思维方式,带领中国人民与国内外敌人展开了英勇顽强的斗争,并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有敌无我,有我无敌”,“凡是敌人拥护的,我们就要反对;凡是敌人反对的,我们就要拥护。

”就是矛盾性思维方式的体现。

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这是唯物辩证法的一个基本观点。

讲思维方式的时候,同样必须坚持这一点。

按说,新中国成立以后,我们应当适时转变思维方式,集中力量搞建设。

但是,由于种种复杂因素的影响,却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仍然延续了矛盾性、压倒式思维方式,甚至把它绝对化,搞“以阶级斗争为纲”。

这给党的事业带来了不可估量的损失。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们党重新恢复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正确总结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要求全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

发展中的和谐思维科学内涵与合理外延

发展中的和谐思维科学内涵与合理外延

作者: 李桂萍
作者机构: 河北北方学院文学院政史系 河北张家口075000
出版物刊名: 河北北方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32-35页
主题词: 和谐;和谐思维;发展;科学内涵;合理外延
摘要:社会存在决定着发展思维方式的转变。

在当代中国的发展过程中,和谐作为一种思维方式恰恰体现和适应了现时代中国社会发展之所需。

和谐思维具有科学内涵与合理外延,它强调了发展是包括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身的和谐在内的全方位的的发展,和谐是发展中的和谐,只有在发展中才能实现和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的总 特 征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是 在 建 设 和 谐 社 会 过 程 中形 成 的 思 维 方式 。 首 先 , 谐 思 维 方 式 必 须 以 不 断 发 展 和 的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 和 谐 思 维方 式 是 社 会 主 义 的 本 质和 建 设 规 律 在 人 们 思维 中 的 内 化 。 断 发 展 的 不 马 克思 主义 是 社 会 主 义 建 设规 律 的 理 论 概 括 。 谐 思 维 方式 要 反 映 和 谐 社 会 发 展 的 和 本 质规 律 , 离不 开 科 学 的 理 论 作指 导 。 就 其 次 , 谐 思 维 方 式 是 马 克 思 主 义 辩 和 证思维方式在和谐社 会的发展。 马 克 思 主 义 思 维 方 式 适 应 不 同 的 时 代 和 不 同 的 实 践 领 域 , 据 社 会 发 展 的 特 殊 根 规律和 实践规律展现为 不同的思维方式 。 为 了 国 家 的 富 强 和 民族 的 复 兴 , 们 需 要 我 充 分 调 动 社 会 发 展 中 各 种 有 利 于 和 谐 共 存 、 同发 展 的 积 极 因素 , 而 消 除 或 降低 共 进 各 种 不 和 谐 因 素 的 消 极 影 响 。 谐 思 维 方 和 式 以 社 会 的和 谐 统 一 为 出发 点和 归 宿 , 不 仅 在 处 理 人 民 内 部 矛 盾 、 调 社 会 各 方 面 协 的 发 展 中发 挥 着 积 极 可 靠 的 作用 。 口 在 H使 处 理敌 我 矛 盾 、 阻碍 甚 至 破 坏 社 会 发 展 的 消 极 因素 时 , 要在 统 一 的 基 础上 展 开 “ 也 斗 争 ” 最 终 达 到 新 的 统 一 , 求新 的 和谐 。 , 谋 再 次 , 谐 思 维 方 式 在 本 质 上 是 和 谐 和 社 会 建 设和 思 维 的辩 证 法 。 恩格 斯 认 为 : 辩 证 法 是 关于 自然 、 会 、 维 的一 般 规 律 的 社 思 学问。 我们 在 思 考 问 题 时 , 必须 按 照 思 维 的 规 律 进 行 。 思 维 规 律 无非 是 客 观 世 界 运 而 行 规 律 在人 脑 中的 反 映 。 谐 思 维 方 式 是 和 和 谐 社 会 思 维 规 律 和 建 设规 律 的 统 一 。
科 教 论 坛
和 谐 思 维 方式 的科 学 内涵 ①
赵 晓 晖 ( 河南 漯河 医学高
摘 要: 通过 系统探讨和谐思维 方式的科 学内涵, 以期揭示 马克思主义思维 方式在新时代的发展 , 明确和谐思维方 式的哲 学地位 , 显其 彰 理论 意 义和 现 实作 用。 关 键 词 : 谐 思 维 方 式 和 中 图 分 类 号 : G4 文献 标 识码 : A 文 章 编 号 : 7 —9 9 ( 0 ) () l 3 0 l 3 5 2 l 1 b一0 - l 6 7 o 2 6 随 着各个领 域正在 发生 着重大变 化 , 人 们 的 思 想 领 域 也 发 生 着 急 剧 变 化 。 应 适 社 会 思 想 的 变 化 , 坚持 马 克 思 主 义 在 意 既 识 形 态 领 域 的 指 导 地 位 , 能 融 合 各种 思 又 想 , 各 种 思 想 转 化 为 构 建 社 会主 义 和 谐 使 社 会 的 思 想 动 力 , 要 形 成 能 够 回 答 重 大 就 理 论 和 实 际 问 题 的 思 维 方 式 。 伟 大 的 构 在 建 社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 实践 中 , 何 正 确 地 如 对 待 当前 出 现 的 社会 问题 并 进 一 步 指导 和 谐 社 会 建 设 , 经 迫 切 需 要和 谐 思 维 方 式 。 已 断 探 索 的 过 程 , 是 认 识 客 体 在 实 践 过 程 也 中不 断 “ 自我 展 示 ” 过 程 。 识 本 身 是 一 的 认 个过程 , 而且 越 来 越 成 为 社会 化 、 序化 的 程 过程 。 认 识 过 程 即 认 识 主 客 体 之 间相 互 作 用 的和谐也 为人们所关注 。 由于 个 体 认 识 能 力 的 差 异 性 , 何 协 调 不 同认 识 个 体 相 互 如 配 合 也 即 认识 主 体 内 部 的 和 谐 问 题 , 为 成 共 同 完 成 一 项 认 识 任 务 的 关 键 。 会 化 的 社 认 识 过 程 已 经 成 为 我 们 时 代 普 遍 的 认 识 方 式 , 求 认 识 主体 的 和 谐 相 处 成 为决 定 认 追 识 成功 和 高 效 的 关键 。 因此 , 认识 主 体 和 在 认 识 客 体 的 相 互作 用过 程 中 , 既要 强调 认 2 2和谐思 维方式 是认 识主体 、客体 主客 识 主 体 的 能 动 性 , 要 发挥 认 识 客 体 的 功 . 也 体 之 间 关 系 和 谐 的 思 维 方 式 能 一 个 成 功 的完 整 地 认 识 过 程 离 不 开 主 和 谐 是 表 达 认 识 主体 、 体 、 客 体 之 体 和 客 体 双 方 的 和 谐 作 用 。 客 主 间和谐发展的状态 。 2. 和谐 思 维方 式是 和谐 社会 建 设规 律和 3 社 会 认 识 主 体之 问 的 和 谐 是 和 谐 社 会 目的 内在 统 一的 思维 模 式 认 识 进 行 的 前 提 。 着 社 会 的 发 展 和 人 们 随 和 谐 思 维 方 式 是 和 谐 社 会 实践 方 式 与 是 社 会 化 程 度 的 提 高 , 识 的 主 体 常 常表 现 规 律 的 反 映 , 在 头 脑 中 的 内 化 的 和 谐 社 认 为社会群体。 即使 是 单 个 的 人 , 是 处 于 一 会 实 践 规 律 。 是 对 和 喈 社 会 目 的 不 断 追 也 也 定社 会 关 系 中 的现 实 的 人 。 与人 之 间 在 求 , 构 建 和 谐 社 会 为 目的 的思 维 模 式 。 人 以 社 会 化 的 认 识 结 构 中 和谐 相 处 是 发 挥 认识 人 们 总 是 在 需 要 的 驱 使 下 按 照 一 定 的 能动性 的关键 。 目的 有 计 划 地 开 展 实 践 活 动 。 会 活 动 中 社 作 为 认 识 中 介 , 括 物 质性 的 工 具 和 的 自觉 性表 现 在 对 活 动 目的 的预 期 和 活 动 包 思 维 逻 辑 规 律 。自不 必 说 认 识 工 具 之 间 的 方 案 的 选 择 上 。 时 , 会 活 动 是 有 规 律 同 社 协 调 配 置 是 影 响 认 识 成 果 的 关 键 , 是 思 的 。 会 的 运 动 发 展是 一 个 自然 历 史过 程 。 就 社 维 的逻辑规 律 , 辩证思 维逻辑 规律 , 即 也 只 有 认 识 人 们 的 社 会 需 要 , 即人 们 的 内在 有 一 个 协 调 问 题 。 证 思 维 逻 辑 规 律 作 为 尺 度 , 时 又把 握 社 会 的 规 律 , 能 建 设 符 辩 同 才 思 维 规 律 体 系 。 有 运 用不 同 的 规 律 探 求 合社 会 发 展 规 律 又适 合 人的 发 展 需 要 的应 只 社 会 现 象 、 会 问 题 的 本 质 , 能 最 终 形 有 社 会 。 会 主义 和 谐 社 会 既 是 人 类 社 会 社 才 社 成 相 应 的社 会 问 题 理 论 体 系 。 律 之 间的 历 史 发 展 的 高 级 阶 段 , 是 符 合 人 的社 会 规 又 有 序 化 和 协 调 问 题 , 成 了思 维 中 介 的 和 需 要 的 有 利 于 人 们 生 存 和 发 展 的 社 会 。 就 社 谐 问题 。 会 主 义 和 谐 社 会是 合 规 律 与 合 目的 相统 一 对 于 认 识 客 体 来 说 。 识 客 体 的 多 样 的 社会 形 态 。 建 和 谐 社 会 的 实 践 是 运 用 认 构 化 的趋 势 越 来 越 明 显 。 们 不断 把 自然 客 人 的 全 面 自 由发 展规 律 和 社 会 运 行规 律 的 人 体 转 化 为 人 工客 体 , 明 了符号 客 体 。 识 改 造 世 界 活 动 。 克 思 主 义 者 不 仅 把 和 谐 发 认 马 而 客 体之 间 在 实 践 中联 系 越 来 越 紧 密 。 识 社 会 社 会存 在 看 作 是 现 存 的 社 会 状 态 , 认 客 体 的 社 会 化 过 程 也 是 认识 客 体 之 间有 序 且 是 应 有 的 东 西 , 通 过 构 建和 谐 社 会 的 即 化 、 互 协 调 的过 程 。 相 实践而 应当有的社会状态 。 和谐 思 维 方 式 在 认 识 的 主 客 体 之 间 , 们 原 来 只 是 不 是把 构建 和 谐 社 会 的 目的 排除 在 对 社 会 我 强 调 认 识 主 体 的 能 动 性 , 往 忽 略 了 认识 认 识 之 外 , 是 把 和 谐 社 会 作 为 目的 同 社 往 而 客 体 的 能动 性 。 着 社 会 的 发展 , 识 客 体 会 运 动 发 展 的 客 观 规 律 联 系起 来 。 谐 社 随 认 和 产生了“ 认识” 被 的需 要 。 先 , 首 人作 为 认识 会 随着 把 握 了社 会 运 动 规律 的人 们 的 实践 的 客 体 时 , 们 常 常 通 过 “自我 展 示 ” 求 而 建 立 起 来 。 人 寻 “ 认识” 其次 , 着市场经济的发展 , 被 。 随 作 总 之 , 谐 思 维 方 式 是 和 谐 社 会 实 践 和 和 为 认 识 客 体 的 商 品 由于 交 换 的 需 要 , 需 方 式 在 头 脑 中 的 内化 。 谐 思 维 方 式 只能 更 被 认 识 。 认 识 ” “ 认 识 ” 间 的 和 谐 关 在 和 谐 社 会 实 践 方式 的 变 革 中形 成 。 谐 “ 和 被 之 和 系是 主 客 体 之 间 和 谐关 系的 表 现 。 实 , 其 主 思 维 方 式 把 构 建 和 谐社 会作 为 思 维 的 最终 体 对 客 体 认 识 从 不 知 到 知 , 知 之 不 多 到 目标 , 将 推 动 人 们 进 行 理 论 创 新 和 实践 从 必 开 接 近 客 体 的 认 识 过 程 , 是 由认 识 主 体 不 方 式 的 创 新 , 拓 和 谐 社 会建 设的 新 局 面 。 既 识 。 会 思 维 活 动就 是 理 性 认 识社 会 的 活 社 动 。 思 维 活 动 中 必 然 以 某 种 模式 对 思 维 在 信 息 进 行 加 工 处 理 。 会 思 维 方 式 是 社 会 社 中 的 人 对 思 维 信 息 的 加 工 处 理 模 式 。 会 社 思 维 方 式 加 工 的 对 象 是 反映 在人 脑 的 社 会 实践 活 动 的 思 维 信 息 。 会 思 维 方 式 的 本 社 质是 社 会 活 动 规 律在 社会 思 维 活 动 中的 固 定 化 。 会 思 维 方 式 的 目的 在 于 利 用 符 合 社 社 会 运 动 规 律 的 社 会 思 维 方 式 , 化 对 社 深 会 现 象 的 认识 , 建 改 造 社 会 的 社 会 实 践 创 观 念 。 为 和 谐 社 会 的 思维 方式 , 谐 思 维 作 和 方 式 是 自觉运 用和 谐 社 会 运 行 规 律 把握 社 会 问 题 的 社 会 理 性 认识 活 动 模 式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