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精选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21课 “地质之光”李四光岳麓版巩固辅导第四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9年精选历史选修4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第21课“地质之光”李四光岳麓版
巩固辅导第四篇
第1题【单选题】
李时珍曾经对父言诗明志:“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
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 诗中表达的李时珍的志向是
A、科考做官
B、读书应试
C、编修本草
D、终生行医
【答案】:
【解析】:
第2题【单选题】
詹天佑被誉为“中国铁路之父”,他主持修建并负责的中国第一条铁路位于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解析】:
第3题【单选题】
春节联欢晚会“英伦配”一曲《本草纲目》引发了对传统文化的新一轮深层次的思考。
《本草纲目》最大的价值在于
A、是研究传统药物学的瑰宝
B、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医学著作
C、代表了中国医学最高水平
D、集中体现了民间医学的精华
【答案】:
【解析】:
第4题【单选题】
中国明朝和西欧文艺复兴时期的科学技术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成就的共同之处是( )。
A、反映了尊重自然、探索自然的精神
B、侧重于理论探索
C、局限于生产、生活层面的探索
D、提倡实验科学
【答案】:
【解析】:
第5题【单选题】
关于詹天佑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有( )。
①京张铁路的总设计师②曾经留学美国③曾经参加保路运动、组织保路同志会④曾经试制成功中国第一艘铁壳轮船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答案】:
【解析】:
第6题【单选题】
有人将明清时期的中西方科技比喻为“近代科学的曙光和传统科技的晚霞”,这里的“晚霞”是指( )
A、集大成的科技巨著涌现
B、官方编纂的大型图书成就
C、反封建的民主思想的出现
D、古代小说的蓬勃发展
【答案】:
【解析】:
第7题【单选题】
李四光的科学理论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 )
①勘探石油②重大工程建设③寻找铀矿④预测和预防地震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解析】:
第8题【单选题】
1875年,吴淞铁路——中国第一条铁路通车,中国人第一次听见了火车的汽笛声,但比英国足足晚了半个世纪。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是①工业革命成果未传入中国②清政府腐朽落后③人们思想观念封闭落后、愚昧④中国一直推行闭关锁国政策,隔断了与世界的联系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答案】:
【解析】:
第9题【单选题】
鸦片战争后,不少仁人志士远涉重洋,奔赴欧美、日本等地寻求新知,对中国社会
的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代第一次大规模的出国留学运动开始于( )
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
B、洋务运动期间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俄国十月革命后
【答案】:
【解析】:
第10题【单选题】
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因为医术精湛,李时珍被皇族楚王聘用。
B、李时珍深入民间,向农民、渔民等请教。
C、李时珍曾亲口尝服曼陀罗花酒。
D、李时珍晚年时,《本草纲目》正式出版。
【答案】:
【解析】:
第11题【单选题】
在自强不息的中国人中,不论是古代的屈原、戚继光,还是近代的詹天佑、林则徐,他们这些自强者的共同特点是( )
A、取得社会的支持
B、为人生的理想执著地追求
C、认识自己的长处
D、避开自己的短处
【答案】:
【解析】:
第12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徐光启“尝学声律,工楷隶,及是悉弃之,习天文、历法、屯、盐、水利诸策,旁及工艺数学,务可施用于世者。
”在研究蝗灾时,他对从春秋到明万历年间的蝗灾进行数据统计,运用排比、统计、分析的方法,找到蝗灾频发的季节和发生的条件,得出蝗灾发源于沼泽地的论断,对明代乃至民国期间的蝗灾防治形成了积极影响。
《本草图经》记载“菘菜不生于北土,有人将子北种,初一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
”徐光启对此表示怀疑,亲自经过两年的试种,发现菘菜并没有变成芜菁,进而纠正了《本草图经》的错误。
他翻译了西方数学巨著《几何原本》,指出“几何之学,深有益于致知”。
1633年,徐光启病逝于北京。
在他72年的生命历程中,很长时间被社会问题所困扰。
徐光启认为他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他把西学作为解决晚明社会问题的一剂良药,而不是将西学视为一种学术。
在他那里,西学实现了同儒家文化的恰当结合。
——摘编自王东升《徐光启:科学、宗教与儒学的奇异融合》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徐光启学术研究的主要特点。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徐光启是否真的“在西学中找到了解决问题的答案”。
【答案】:无
【解析】:
第13题【材料分析题】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徐光启(1562—1633),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人。
徐光启出生那年,上海县遭受倭寇侵扰,松江府又发生灾荒。
徐家的生活日益窘困,祖母、母亲为了生活而从事农业、手工业的生产。
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徐光启从小就对治产兴家、抗击倭寇有着直接的印象。
1581年,徐光启二十岁时,考中了秀才。
但此后两次京试进士,均落第。
1596年,徐光启开始教私馆。
在韶州时,遇见了耶稣会传教士郭居静,第一次听到有关西洋的自然科学学说。
后来在南京又结识了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并加入了天主教。
1604年,43岁的徐光启中进士,艰辛的科举之路使他反思:“若今之时文,真是无用”。
他还曾设想废弃八股文,叫学生去学一些“有用之学”。
他赴北京任职后,向利玛窦学习西方的天文学、地理学和水利工程等方面的知识。
并先后与利玛窦合作翻译了《几何原本》《测量法义》等书。
1633年徐光启主持编写《崇祯历书》,其中采用了丹麦天文学家第谷所创立的宇宙体系,引进了经、纬度及其有关的测定、计算方法等。
另外徐光启还编写了《农政全书》。
《农政全书》转录了很多古代和当时的农业文献,同时也收录了徐光启自己撰写的农业方面的专门论述,这部分论述都是徐光启经过试验和观察之后取得材料写成的,科学性较强。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徐光启接受并传播西学的因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徐光启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答案】:
【解析】:
第14题【材料分析题】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李时珍是中国古代卓越的医药学家,被公认为对人类最有贡献的科学家之一。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李时珍的科学创造,受到当时社会经济条件的刺激,更受到明代中后期文化领域掀起的革新思潮的鼓舞。
他以毕生的精力研究历代医学、药物学,博览群书,批判地汲取历代医药学成果,从而完成了《本草纲目》。
他把1892种药物分为16部,依次为水、火、土、金、石、草、谷、菜、果、木,“从微至巨也”,最后是“虫、鳞、介、禽、兽,终之以人,从贱至贵也”这种排列次序,富有实用科学价值。
——据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材料二:曼陀罗花的特性当时无人知晓,而且名称不一。
李时珍按照古籍的描写,到武当山访问药农,并亲身进行了种种尝试。
“相传此花笑采酿酒饮,令人笑;舞采酿酒饮,令人舞。
予尝试之,饮须半酣,更令一人或笑或舞引之,乃验也。
”说明笑或舞不是来自采花者,而是麻醉后的表现。
另外,经过多次尝试,李时珍还准确弄清了曼陀罗花同火麻子花合药的方法,服药的剂量,知道了“割疮灸火,宜先服此,则不觉苦也。
”
——摘编自赵坤《李时珍与〈本草纲目〉》
请回答:
据材料一,概述《本草纲目》反映的李时珍的科学成就。
材料一同时指出了李时珍取得成就的时代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说明。
据材料二,李时珍在药物学方面取得了什么具体成果?他采用了怎样的科学探究方法?
综合上述材料,我们可以学到李时珍的哪些优秀品质?
【答案】:
【解析】:
第15题【材料分析题】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下表摘自于一教师的《李四光》教学提纲
材料二:当正面攀登受到阻碍、不能前进到山顶时,就要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这样做并不是放弃登山的目标,而是为了更好地向上攀登,到达山顶。
――列宁
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述李四光“辞官留学英国”的社会背景和向“权威”挑战的主要事迹。
在苏俄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列宁如何“有勇气走一段困难的、危险的下山道路,去寻找能够登上山顶的新路线”?
从上述两位杰出人物的经历与话语中,你能感受到他们哪些相似的精神品质或人格魅力?
【答案】:无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