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简析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一、亚里士多德学术简介公元前384 年, 亚里士多德这位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出生于色雷斯地区的斯塔基拉城, 由于他在物理学、逻辑学、自然哲学、形而上学、伦理学、美学、心理学、政治学、修辞学等领域皆有建树, 所以后人尊称他为百科全书式的人物, 他在一生中留下许许多多的著作。
他的逻辑学著作《工具篇》, 其中包括《范畴篇》《解释篇》《前分析篇》《后分析篇》《正位篇》《便缪篇》六篇文章, 形而上学著作《形而上学》, 自然哲学方面的著作比较多, 例如《物理学》《论生灭》《论天》《论灵魂》《动物史》《自然小著作》等等, 伦理学著作则有《大伦理学》《政治学》《尤苔谟伦理学》《尼各马科伦理学》等等, 美学著作则主要有《诗学》和《修辞学》, 正因为他著作繁多, 思想丰富, 所以他对近现代哲学的发展影响尤为深远。
马克思称他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 恩格斯称他为古代的黑格尔, 而柏拉图作为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启蒙老师, 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传亚里士多德有一句名言吾爱吾师, 吾更爱真理, 这句名言明确地表明了亚里士多德虽然敬仰柏拉图, 但是与他老师柏拉图却有着不同的哲学立场, 柏拉图一生追求最高的理念, 认为理念才是最真实的存在, 人类感官所经验到的事物不过是分有了与它们相对应的理念,都是不真实的存在, 而亚里士多德认为他轻视感觉经验, 不注重研究运动和变化的规律, 于是在柏拉图去世之后, 离开了雅典学园, 力图创立自己的哲学体系, 并且于亚索斯建立了新的哲学学园。
二、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建立在其物理学之上的, 形而上学的希腊文原意就是在物理学之后, 要了解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首先要理解他的物理学, 他的物理学即自然哲学, 它研究的是在自然中运动的事物的本原和原因, 而他将自然中的事物划分为两类, 一类是依靠自己本性存在运动的事物, 另一类是依靠外在的力量存在和变化的事物。
《西方哲学史》教学课件:第八讲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正是由于事物的本质寓于它自身的生成过 程当中,从而,它就有一个从潜能到现实的实 现过程。当其在潜能状态时,它就尚是缺乏它 的本质规定性的,而这时它就以质料的方式表 现出来,从而,质料也就是形式的潜在状态, 它具有成为某种形式的可能,但是这种可能性 尚未实现出来。反过来,当其在现实状态时, 这就意味着它获得了它的本质规定性,它具备 了明确的形式,原本潜藏在质料中的那种成为 某种形式的可能性现在成为了现实,从而,形 式也就是质料的实现状态,它将潜藏在质料中
理论。
亚里士多德的十范畴
实体、数量、性质、关系、时间、 空间、姿态、具有、主动、被动
实体范畴构成了谓述判断的主
词,也就是说,其他种类的概念都 陈述它,而它却从不陈述其他概念, 其他种类的概念都依附于它,而它 却从不依附于其他概念。从而除它 之外的其他九个范畴相较于它而言 乃是事物的偶性,而它却是事物本 身。
《形而上学》第七卷第1章1028b3-5:
“那无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永远被追 寻、永远令人困惑的‘什么是存在’的 问题,就是‘什么是实体’。”
事物的本质恰恰就是事物在其 自然生成的变化运动中所实现出来 的自然本性,一个事物是怎么样的, 这和它是怎样具体地生成和变化的 有关,它在它的现实的生成变化的 过程中所实现出来的它的功能,这 就是这个事物的本质。
被动范畴表明的是实体所承受的动作,例如被打。
首先,亚里士多德对概念所作的范畴分类 不仅仅是一种语言学或者逻辑学的研究,也就 是说,所涉及的不仅仅是我们的语词或概念, 而同时也是对存在的研究,是对存在本身的分 类,把我们的全部概念分成十个范畴,实际上 也就是将全部存在分成十个范畴,认为有十类 就本身而言的存在者,从而,毫无疑问,如果 说形而上学不是别的什么,就是对存在本身的 研究,那么,《范畴篇》所进行的逻辑学的或 者语言学的研究在根本上也是一种形而上学的
亚里士多德 形而上学 具体知识
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涉及了众多学科,包括形而上学和具体知识。
在本文中,我将以从简到繁、由浅入深的方式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观点,并结合具体知识进行分析。
1.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观点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是其哲学系统的核心,他认为形而上学是最基础、最高级的哲学学科,探讨的是现实世界中最基本的实体和原理。
在他的著作《形而上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潜在"和"实在"的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有其潜在和实在的本质。
2. 具体知识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的地位具体知识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认为,具体知识是对实在性的认识,通过对事物的具体分析和体验,人们可以获得更深入的认识。
具体知识是建立在感性经验和直接观察之上的,是对形而上学真理的最直接理解。
3. 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观点对于我们理解世界的本质和真理有重要意义。
他的形而上学理论不仅帮助我们理解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还引导我们对具体知识的深入探究。
通过具体知识的学习和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世界的本质,为人类的前进和发展提供更深刻的指引。
总结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和具体知识思想为我们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考,它不仅是对世界的认识,更是对我们自身的认识。
通过对形而上学的思考和对具体知识的探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从而更好地面对现实生活中的挑战和困扰。
就形而上学和具体知识的探讨,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它不仅拓展了我们的认识领域,更为我们提供了更深刻的思考和理解。
希望通过对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学习和研究,我们可以走出一条更加宽广的认识之路,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以上即是本文针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和具体知识的探讨,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启发。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的形而上学和具体知识思想对后世哲学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体系中,个体化原则是其重要观点之一。
个体化原则是指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存在方式,这些特征和存在方式是由其自身的本质所决定的。
个体化原则对于理解世界的本质、人类的存在以及道德意义都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我们将从几个方面来探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一、个体化原则的内涵亚里士多德在其著作《物理学》中提出了形而上学的基本观点,认为个体是物质的一种特殊存在方式,具有独特的特征和存在方式。
个体化原则包括两个基本方面:一是个体是具体存在的,即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的特征和存在方式,与其他个体不同;二是个体是稳定的,即个体的特征和存在方式是相对稳定的,不会轻易改变。
个体化原则强调了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稳定性,为个体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基本依据。
二、个体化原则与世界的本质个体化原则是亚里士多德对世界本质的理解的重要组成部分。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由个体组成的,每个个体都有其特定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世界的本质通过个体的存在和发展得以体现,个体是世界的基本组成单元,也是世界本质的基本表现形式。
个体化原则强调了每个个体的重要性和独特性,为理解世界的本质提供了重要思路。
三、个体化原则与人类的存在个体化原则对于理解人类的存在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具有其特定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个体化原则强调了每个人的独特性和重要性,为人类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个体化原则也提醒人们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不要将其同化为普遍性的存在方式,要保护和促进每个人的个体发展。
四、个体化原则与道德意义个体化原则对于道德意义的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在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中,个体化原则被视为道德行为的基本依据之一。
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其行为和选择都应当基于其独特的本质和存在方式。
个体化原则提醒人们要尊重每个人的独特性,不要将其同化为普遍性的道德准则,要根据每个人的特定情境和本质来进行道德判断和选择。
《西方哲学智慧》第五讲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PPT课件
形式因
所谓“形式”即eidos,它是事物的“是 其所是”(to ti en einai),也就是事物之 所以为该事物的本质,如雕像之为雕像,不在 青铜,而在雕像的本质。这种形式,与柏拉图 的理念(idea或eidos)同词源,是亚里士多 德哲学中“形式”一词的主要含义和基本用法。
15
动因
所谓“动力因”,即动变的本原,指让事物得 以开始运动的那个初始的东西,如策划者是行为的 原因,父亲是孩子的原因等。动力因之所以是根本 原因之一,在于任何事物都有动静,离开了动因, 就没有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亚里士多德把事物分为 两大类,即由于自然而存在的事物和由于技术而存 在的事物,区分这两类事物的依据,就是看它的动 力因在内部还是在外部。
21
三、形而上学
22
metaphysics的来源
13
质 料因
所谓“质料”(hule),指“是所从出的 东西”,即事物由之生成并继续存留于其中 的东西,如雕像的青铜、酒杯的白银以及诸 如此类东西的属。无论是具体的可感物还是 抽象物,都由质料构成,如音节离不开字母, 圆离不开弧,生命离不开躯体。正因为质料 在事物的存在和生成中起着基础的作用,所 以它是“载体”的首要含义。
--黑格尔
6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一、科学分类 二、原因论 三、形而上学 四、伦理学
7
一、科学分类/知识分类
“理论知识”(theoretike)是为着自身而被追求 的知识,包括“物理学”、“数学”和“第一哲 学”;
“实践知识”(praktike)是为着行动而被追求的 知识,包括“伦理学”、“家政学”和“政治学”;
17
质料因--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的本原 形式因--苏格拉底-柏拉图的理念 动力因--前苏格拉底自然哲学 目的因--苏格拉底-柏拉图的善
西方哲学智慧05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3
现代评价
现代对亚里士多德的思想进行了重新评价,认识 到其在哲学史和科学史上的重要地位。
05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现代
意义与价值
对现代哲学的启示
形而上学思考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强调对存 在、本质和意义的深入思考,为 现代哲学提供了重要的思考框架 和方法论。
理性主义传统
亚里士多德强调理性在认识世界 中的作用,对现代理性主义和经 验主义哲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道德与伦理
道德的本质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是关于善与恶、好与坏的行为准则,是人类 社会生活的基石。
伦理的分类
他将伦理分为个人伦理和公共伦理,个人伦理关注个人品行和道 德修养,公共伦理关注社会公共利益和秩序。
道德的实践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的实践需要经过习惯和理性的培养,最终达 到至善的人生境界。
04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历史
西方哲学智慧05亚里 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 亚里士多德简介 •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理论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核心思想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历史地位
与影响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现代意义
与价值
目录
01
亚里士多德简介
生平简介
亚里士多德出生于公元前384年, 是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
家和科学家。
伦理学基础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为伦理学 提供了重要的哲学基础,对现代 伦理学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对科学发展的指导意义
科学方法论
亚里士多德提出的科学方法论,即通过观察 、归纳和演绎推理来认识世界,对现代科学 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学科分类
亚里士多德对学科的分类和组织,为现代学科体系 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借鉴。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是西方哲学史上最重要的哲学家之一,
其形而上学思想对后世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是一个有机整体,其中一切事物都有其固有的目的和本质。
他的形而上学思想主要包括对物质、形式、本质、目的和形而上学原理等方面的探讨。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世界由物质和形式构成。
物质是事物存在的实体部分,
而形式则是事物所具有的特定属性或结构。
他认为,物质和形式是密不可分的,任何一个事物都必须同时具备物质和形式才能完整存在。
亚里士多德将物质看作是潜在的存在,而形式则是实现这种潜在性的活动。
其次,亚里士多德强调事物的本质和目的。
他认为,每个事物都有其固有的本
质和目的,而这种本质和目的决定了事物的存在和行为。
亚里士多德通过对事物的本质和目的的探讨,试图揭示世界的秩序和整体性,并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实践生活。
此外,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形而上学的原理。
他认为,世界是有序和有意义的整体,存在着一种普遍的原则或本体,这种原则是一切事物的根源和支配者。
亚里士多德将这种原则称为“第一动因”或“纯粹的存在”,它是整个世界的最高形式和最终
目标。
总的来说,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强调了世界的有机整体性
和秩序性,以及事物的固有本质和目的。
他的思想对西方哲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影响了后世许多哲学家和学者的思考和研究。
通过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的了解和探讨,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人类的存在意义,从而引导我们更好地实践生活和追求真理。
亚理斯多德整一原则
亚理斯多德整一原则亚里士多德整一原则亚里士多德整一原则,又称为整体优先原则,是指整体要优于部分,整体要决定部分的性质和存在。
这一原则在哲学、生物学、社会学等领域都有一定的应用。
在哲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整一原则是他对形而上学的一个重要观点。
亚里士多德认为,整体是由各个部分共同组成的,而整体的存在和性质不仅仅取决于其各个部分,更取决于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
他认为,整体是超越部分的,整体的存在和特征是独立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特征的。
这一观点对后来的哲学思想产生了深远影响,成为了整体论的基础。
在生物学中,亚里士多德整一原则被应用于生物体的研究。
生物体是一个复杂的有机系统,由各个器官、组织、细胞等组成。
亚里士多德认为,生物体的整体是由各个部分相互协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整体的存在和功能是由各个部分的结构和功能共同决定的。
生物体的整体性是生物体能够适应环境、完成各种生命活动的基础。
在社会学领域,亚里士多德整一原则被应用于社会系统的研究。
社会是由个体、群体、组织等组成的复杂系统,各个部分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
亚里士多德认为,社会的整体是由各个部分共同构成的,整体的存在和运行不仅仅取决于各个部分的存在和行为,更取决于各个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社会的整体性是社会能够协调各个成员、实现共同目标的基础。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整一原则强调了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关系,强调了整体的独立性和优先性。
在哲学、生物学和社会学等领域,这一原则都得到了广泛应用。
亚里士多德整一原则的提出,不仅对学科的发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进产生了重要影响,更为我们理解世界的整体性和复杂性提供了重要的思考和启示。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本质主义、功能主义和自然目的论
聂敏里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一什么是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在这个问题上,长期以来,人们被《形而上学》Γ卷开始的那段话所迷惑:?Εςτιν ?πιςτ?μη τι? ? θεωρε? τ? ?ν ? ?ν κα? τ? το?τ? ?π?ρχοντα καθ? α?τ?. α?τη δ? ?ςτ?ν ο?δεμι? τ?ν ?ν μ?ρει λεγομ?νων ? α?τ?· ο?δεμ?α γ?ρ τ?ν ?λλων ?πιςκοπε? καθ?λου περ? το? ?ντο? ? ?ν, ?λλ? μ?ρο? α?το? τι ?ποτεμ?μεναι περ? το?του θεωρο?ςι τ? ςυμβεβηκ??, ο?ον α? μαθηματικα? τ?ν ?πιςτημ?ν. ?πε? δ? τ?? ?ρχ?? κα? τ?? ?κροτ?τα? α?τ?α? ζητο?μεν, δ?λον ?? φ?ςε?? τινο? α?τ?? ?ναγκα?ον ε?ναι καθ? α?τ?ν. ε? ο?ν κα? ο? τ? ςτοιχε?α τ?ν ?ντων ζητο?ντε? τα?τα? τ?? ?ρχ?? ?ζ?τουν, ?ν?γκη κα? τ? ςτοιχε?α το? ?ντο? ε?ναιμ? κατ? ςυμβεβηκ??, ?λλ? ? ?ν· δι? κα? ?μ?ν το? ?ντο? ? ?ν τ?? πρ?τα? α?τ?α? ληπτ?ον.有一门知识研究作为存在的存在和那些就其自身属于它的东西。
它不同于任何一门就部分而言的知识;因为,其他知识没有一门普遍地考察作为存在的存在,而是从其中截取一部分来思考相关于它的偶性,例如数学知识。
既然我们正在探求那些本原和那些最高的原因,那么,显然,它们必然属于就其自身而言的一个本性。
因此,如果就连那些寻求存在者元素的人也在探求这些本原,那么,必然地,这些元素就不是按照偶性属于存在,而是作为存在;因此,我们就还应当把握作为存在的存在的那些首要的原因。
西方哲学智慧05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柏拉图虽然没有给任何一个城邦培养出任 何一个像样点的君主,他在政治上的哲学 王的理想是彻底失败了。然而他的伟大功 绩,却是为哲学本身培养了一个真正的王, 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一个古希腊哲学 的集大成者——亚里士多德。” --------苗力田
吾爱吾师,但吾更爱真理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实现人的幸福需要三 个必备的条件,即身体、财富和德行。在 这三个条件中,最重要的就是德行或美德。 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符合德行,就要看他的 欲望和情感是否服从理智的控制。只有使 欲望和情感处于理智的控制下,人的行为 才会是一种道德的行为,才会做到勇敢、 节制、慷慨、谦虚、诚实、温和等等。
三、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认为,所有的科学都研究存在的东西。但是存 在的东西有各式各样,如颜色是存在的,长度是存在的。 但是它们都不能独立存在,只有和一个中心点发生关系时, 方能存在,我们在世界上只能看到具有某种颜色的东西, 或者有某种长度的东西。这些具有某种性质和数量的东西 就是中心点。这个中心点相对于性质和数量来说,是一种 根本意义的存在,因为性质和数量等都要依赖它才能存在。 亚里士多德把这种根本意义的存在叫做实体,把性质和数 量等叫做属性。属性是具体科学研究的对象,实体则是哲 学的研究对象。
由上述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在广度和深 度两个方面把希腊哲学推到了繁荣的顶点。 黑格尔说过:“假使一个人真想从事哲学 工作,那就没有什么比讲述亚里士多德这 件事更值得去做的了。”
四、物理学:运动、空间、时间与世 界图景
在亚里士多德那里,物理学不是与化学并 列的一门具体科学,而是以整个自然为研 究对象的自然哲学。具体说来,它是研究 运动、空间、时间,以及关于天体等各种 问题的。
关于运动
论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思想
里士多德之前 , 柏拉 图已经表达 了形而上学方法与性质 , 亚里士
多德通过对柏拉 图思想的批判继承 , 以其独特 的视 角 , 提 出了 自
己 的观 点 。
亚里士 多德认为 ,柏拉图的理念论将理念说成是脱离 了个 别的具体的事物独立存在 ,因而使其失去 了作为一个最根本 的 基础存在所应有 的特征, 成为一个空洞 的抽象名词 。在柏拉图那 里, 形而上学 的命题是空灵 , 实 际上并没有肯定什 么。亚里 士多
德看到 了这一点 , 他指 出: 形而上学是 以本体 为研究对 象的 , “ 从 的形而上学体 系最终确立下来 。 通过对亚 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思想发展过程 的梳理 ,我们不 古到今 , 大家所常质疑 问题 的主题 , 就在 ‘ 何谓实是 ’ , 亦 即‘ 何为
本体 ’ 。” 难发现 , 亚里士多德 自己的思想不是一成不变 的, 他 的思想经历 了一个螺旋上升的发展过程 ,后期 的思想 总是 在对前期思想进 行不断的扬弃吸收 , 使其更为完善 。他在试 图确定 “ 作为存在 的 出个别 的具体事物是第一实体 的结论 , 认 为“ 愈个别 的东西实体 的过程 中 , 经 历了从具体事物是第 一实体 , 到( 事物 的) 形 性 愈大” 。 为探 寻真正本体 , 他进一步提 出了四因说“ 作 为对 于事 存在 ” 物存在的积极的解 释。 ” 他详 细的探讨 了质料因 , 形式 因, 动力因 式是根本实体 , 再 到( 纯形式的 ) 神是最高实体 的发 展轨迹 , 亚里 最终形成 了他思维独特 , 内容 丰 与 目的因的具体含义和在事物存在 中所起 的作用 ,并最终将这 士多德经过一系列 的分析探索 ,
、
本体学说
形而上学是亚里士多德整个思想体 系的基础和核心 ,在亚
罗素: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罗素:亚⾥⼠多德的形⽽上学阅读任何⼀个重要的哲学家,⽽尤其是阅读亚⾥⼠多德,我们有必要从两个⽅⾯来研究他:即参考他的前⼈和参考他的后⼈。
就前⼀⽅⾯说,亚⾥⼠多德的优点是极其巨⼤的;就后⼀⽅⾯说,则他的缺点也同样是极其巨⼤的。
然⽽对于他的缺点,他的后⼈却要⽐他负有更多的责任。
他⽣当希腊思想创造时期的末叶;⽽他死之后⼀直过了两千年,世界才⼜产⽣出来任何可以认为是⼤致能和他相匹敌的哲学家。
直迄这个漫长时期的末尾,他的权威性差不多始终是和基督教教会的权威性⼀样地不容置疑,⽽且它在科学⽅⾯也正如在哲学⽅⾯⼀样,始终是对于进步的⼀个严重障碍。
⾃迄⼗七世纪的初叶以来,⼏乎每种认真的知识进步都必定是从攻击某种亚⾥⼠多德的学说⽽开始的;在逻辑⽅⾯,则今天的情形还仍然是这样。
但是假如是任何⼀个他的前⼈(也许除了德谟克⾥特⽽外)获得了和他同样的权威的话,那情形⾄少也会是同样的灾难。
为了对他公平偏见,我们⾸先就必须忘记他那过分的⾝后的声望,以及由此⽽引起的同样过分的⾝后的⾮难。
亚⾥⼠多德⼤约是公元前384年⽣于⾊雷斯的斯塔吉拉。
他的⽗亲承袭了马其顿王的御医的职位。
亚⾥⼠多德⼤约是⼗⼋岁的时候来到雅典做柏拉图的学⽣;他在学园⾥⼀直居留了将近⼆⼗年,直到公元前348-347年柏拉图逝世为⽌。
此后,他游历了⼀个时期,并娶了⼀个名叫赫⽶阿斯的僭主的妹妹或侄⼥为妻。
(谣传她是赫⽶阿斯的⼥⼉或者是宠姬,但赫⽶阿斯本⼈是个宦官的这⼀事实就否定了这两种说法)。
公元前343年,他作了亚历⼭⼤的⽼师,亚历⼭⼤那时是⼗三岁;并且他⼀直担任这个职位直到亚历⼭⼤⼗六岁,在那⼀年亚历⼭⼤被他的⽗亲腓⼒普宣布已经成年,并指定他在腓⼒普缺位时摄政。
⼈们对于亚⾥⼠多德和亚历⼭⼤两⼈的关系所希望知道的每⼀件事情都是⽆法确定的,特别是因为关于这个题⽬不久就有种种传说编造出来。
他们两⼈之间还有过⼀些通信,这些信已经被公认是伪造的了。
那些对这两个⼈都崇拜的⼈们,就想象着⽼师影响了学⽣。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分析
而上 学 、伦理 学 、美 学 、心 理学 、政 治学 、修辞 学 都 是不 真 实 的存 在 .而亚 里 士多 德认 为 他轻 视感 觉 等 领 域 皆有建 树 ,所 以后 人 尊称 他 为百 科 全 书式 的 经 验 ,不 注重研 究 运 动和 变化 的规律 ,于是 在柏 拉 人 物 ,他 在一 生 中 留下许 许 多 多 的著作 。他 的逻 辑 图去世 之后 ,离 开 了雅典 学 园 ,力 图创 立 自己的哲
学 著作 《 工具 篇 》 ,其 中包 括 《 范 畴篇 》 《 解 释篇 》 学体 系 ,并且 于 亚索斯 建立 了新 的哲学 学 园。
《 前 分 析篇 》 《 后分析篇 》 《 正位篇》 《 便缪 篇》
收稿 日期 :2 0 1 7 - 0 2 - 2 0 作者 简 介 :马 跃 天 ( 1 9 9 3 一) ,男 ,山 东菏 泽人 ,山 东师 范 大 学马 克 思主 义 学 院哲 学 专业研 究 生。研 究方 向 :伦 理学 。
大伦 理 学》 《 政 治 学》 《 尤 开对 亚 里 士 多德 形 而上 学 主要 思想 的剖 析 ,从 而 , 等 ,伦 理学 著作 则有 《
对 其哲 学体 系有 一个全 面 的 了解。
苔谟 伦 理学 》 《 尼各 马科 伦 理 学》 等 等 ,美学 著作
关 键词 :亚里 士 多德 ;形 而 上 学 ; 自然哲 学 ;理 念 则 主要 有 《 诗学》和 《 修辞学》 ,正 因为 他 著 作 繁
后 ,要 了解 亚 里士 多 德 的形 而上 学 .首 先要 理 解他 事 物将 缺 乏实 现后 ,就完 成一 种 运 动 的过程 ,但 也 的物 理学 。他 的 物理 学 即 自然哲 学 ,它 研 究 的是 在 并 不 是说 事物 就不 再缺 乏 ,而是 在 一种 形 式下 。事 自然 中运 动 的事物 的本原 和 原 因 ,而他 将 自然 中的 物 完 成 了 这样 一 种 运 动 ,实 现 了 自己 的一 种 形 式 ,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观点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观点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他的形而上学观点在西方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以下是对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观点的总结和分析。
一、实体论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哲学的最基本研究对象。
他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是其他一切东西的基础。
他区分了第一实体和第二实体,第一实体是指个别物体或事物,第二实体是指种属或普遍概念。
他认为第一实体比第二实体更根本,因为它们是直接存在的,而第二实体只是对第一实体的抽象和概括。
二、形式与质料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由形式和质料组成的。
形式是指物体的形状、结构和本质特征,质料是指构成物体的基本物质元素。
他认为形式和质料是相互依存的,没有形式就没有质料,没有质料也就没有形式。
他还认为形式是主动的,质料是被动的,形式决定着物体的本质特征和性质。
三、潜能与现实亚里士多德认为潜能和现实是构成实体的两个基本要素。
潜能是指物体所具有的潜在能力或可能性,现实是指物体所具有的已经实现的能力或性质。
他认为潜能和现实是相互转化的,一个潜能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现实的物体,而一个现实的物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可以转化为潜能的物体。
四、目的因亚里士多德认为目的因是构成实体的四个原因之一。
目的因是指物体所追求的目的或目标,他认为目的因是物体运动的原因之一,物体总是朝着它们所追求的目的或目标运动。
他还认为目的因不同于其他三个原因(质料因、形式因、动力因),因为它涉及到物体的最终目的或目标。
五、宇宙观亚里士多德认为宇宙是一个有秩序的和谐的整体,是由许多不同的事物组成的有机体。
他认为宇宙是由许多不同的层次组成的,从最低级的物质元素到最高级的神灵,每个层次都有其特定的本质特征和目的。
他还认为宇宙的运动是由许多不同的力量所推动的,这些力量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维持着宇宙的平衡和稳定。
六、认识论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认识是通过感觉和理性两种方式获得的。
他认为感觉是认识的基础,是我们获取感性经验的主要途径,而理性是我们通过感觉经验获得概念和推理的能力。
亚里士多德个体化原则
亚里士多德个体化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化原则是他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用于
解释个体在道德行为和幸福追求中的作用和地位。
个体化原则强调
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认为道德和幸福是基于个体的特质和
能力而实现的。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认为人类的目标是追求幸福,而幸福是通过实现人的潜能和发展个体优点而达到的。
个体化原则
强调每个人都有独特的天赋、才能和特点,因此每个人的追求幸福
的方式也应该是个体化的。
亚里士多德认为,只有通过充分发展和
运用自己的个体优点,才能实现真正的幸福。
从道德哲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化原则也强调人的道德行为应该
基于个体的特点和情境。
亚里士多德认为,道德行为不是简单地遵
循普遍的规则和准则,而是要考虑到每个个体的特殊情况和需要。
他认为,道德行为应该是基于个体的特质和目标,而不是机械地奉
行抽象的道德规则。
个体化原则还可以从教育和政治角度来理解。
亚里士多德强调
教育应该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培养,以帮助他
们发展潜能和成为更完善的个体。
在政治领域,个体化原则意味着政治制度和政策应该考虑到不同个体的需求和利益,以实现公正和社会的整体幸福。
总结起来,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化原则强调每个人的独特性和个体差异,认为道德和幸福是基于个体的特质和能力而实现的。
个体化原则在伦理学、道德哲学、教育和政治等领域都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它提醒我们要尊重每个人的个体差异,并根据个体的特点和情境来制定相应的行动和政策。
亚里士多德个体化原则
亚里士多德个体化原则
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化原则是他哲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概念,主
要涉及到他对人类个体的理解和价值观。
个体化原则是指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具有
自己的特点和潜力。
他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目标、价值和使命,
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来追求个人的完善和幸福。
从伦理学的角度来看,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化原则是指人类个
体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来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他将
人类的幸福视为一个完整的生活,而不仅仅是短暂的快乐感受。
他
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通过发展自己的品德和才能,实现自己的潜力,
追求自己的理想和价值。
从政治学的角度来看,个体化原则也适用于社会和政治领域。
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部分,应该为社会的整体利益
贡献自己的力量。
他主张人们应该通过参与政治活动和社会事务来
实现个体的价值和目标,同时也为整个社会的繁荣和幸福做出贡献。
此外,个体化原则还可以从教育的角度来理解。
亚里士多德认
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每个人的品德和智慧,帮助他们发展自己的潜力。
他认为教育应该根据每个人的特点和能力进行个性化的培养,帮助他们成为独立思考和自主行动的个体。
总结来说,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化原则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特的个体,应该根据自己的特点和潜力来追求个人的完善和幸福。
这一原则适用于伦理学、政治学和教育学等多个领域,强调个体的价值和目标与整体社会的发展和繁荣之间的关系。
个体 论描述的形而上学 pdf
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
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是一种思想流派,旨在探究物体的本质。
这种哲学思想始于古希腊哲学,由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分别提出了自己的个体论描述形而上学。
虽然两位哲学家的个体论描述存在一些差异,但是他们都认为,个体的本质是由其特征定义的,这些特征可以被人们观察到和描述。
首先,柏拉图认为,个体是由其外在形式定义的。
他把个体的形式分为两种:感性和理性形式。
感性形式是人们通过感官所能感受到的,例如物体的大小、形状、颜色等。
而理性形式则是不可感知的,是通过理性思考而得出的结论,例如概念、命题等。
柏拉图认为,在感性形式中,物体的真实本质是不可知的,只能通过理性形式来揭示其真实本质。
与柏拉图不同,亚里士多德认为,个体的本质不仅仅由其外在形式定义,还由其目的、作用和关系等因素决定。
他认为,对于任何一个个体,我们必须能够提出以下问题:它是什么?它由什么组成?它起什么作用?它与其他个体之间有什么关系?亚里士多德认为,通过对这些问题的分析,我们才能真正了解个体的本质。
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对哲学思想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强调了物体的本质和特征的重要性,鼓励人们通过观察和分析来认识世界。
然而,这种思想流派也存在一些问题。
例如,个体的本质是否真的可以通过描述和分析来揭示?我们是否能够彻底了解所有的物体?这些问题仍然存在争议,需要进一步研究和探讨。
总之,个体论描述的形而上学是对物体本质探索的一种哲学思想。
它强调了个体特征的重要性,推动了哲学思想的发展,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探讨。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第38卷第2期学报(社会科学版)Vol.38㊀No.22020年3月JOURNALOFGUIZHOUUNIVERSITY(SocialSciences)Mar.ꎬ202021㊀国际DOI编码:10.15958/j.cnki.gdxbshb.2020.02.03收稿日期:2020-02-03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研究青年项目 中后期中世纪哲学与亚里士多德主义关系研究 (14YJC720025)ꎮ作者简介:王成军ꎬ男ꎬ湖北荆门人ꎬ博士ꎬ讲师ꎮ研究方向:形而上学㊁经院哲学㊁莱布尼茨哲学ꎮ①必须说明的是ꎬ在某些学者(比如KarlPopper)看来ꎬ个体化问题最早应该追溯到柏拉图甚至巴门尼德ꎮ[1]97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王成军(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哲学院ꎬ湖北武汉㊀430073)摘㊀要:如果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当中有一个个体化原则的话ꎬ那么ꎬ这个原则将是什么?当代学者们对此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ꎮ然而ꎬ如果我们明确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当中ꎬ个体等同于实体ꎬ而且ꎬ他的 个体 是在 形式 和 复合物 这两个意义上谈论的话ꎬ那么ꎬ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ꎬ在其哲学语境之中ꎬ形式才是他可能会承认的个体化原则ꎬ既然在他看来ꎬ不仅形式自身就是一个 这个 ꎬ而且也因其对复合物的本体论的优先性而足以成为复合物的个体化原则ꎮ以形式作为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化原则ꎬ不仅相对于其它个体化方案( 质料 时空特性 不需要 )来说是个更具理论优势的方案ꎬ而且也是一个完全能在其哲学语境中得到辩护的方案ꎮ㊀㊀关键词:个体化原则ꎻ一个 这个 ꎻ实体ꎻ形式ꎻ质料㊀㊀中图分类号:B502㊀㊀文献标识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5099(2020)02-0021-13ThePrincipleofIndividuationinAristotle sMetaphysicsWANGChengjun(SchoolofPhilosophyꎬZhongnanUniversityofEconomicsandLawꎬWuhanꎬHubeiꎬChinaꎬ430073)Abstract:IfthereisaprincipleofindividuationinAristotle smetaphysicsꎬthenwhatshoulditbe?Theanswerhasdivergeda ̄mongcontemporaryscholarsinAristotelianism.HoweverꎬifwemakeitclearthatinAristotle sphilosophyꎬ individual isinter ̄changeablewith substance ꎬandwhathecallsasindividualhasbeencalledintwosensesꎬreferringtobothformandthecompos ̄iteꎬthenitfollowsthatꎬinhisphilosophicalcontextꎬformaloneistheprincipleofindividuationthathewouldholdꎬsinceformforhimisnotonlyathis(todeti)perseꎬbutalsoꎬbecauseofitsmetaphysicalprioritytothecompositeꎬthecauseinvirtueofwhichacompositeexistsasanindividual.TakingformastheprincipleofindividuationisnotapossiblybetterinterpretationofAristotlethanotheralternatives( matter spacio ̄temporalproperties or none )ꎬbutalsoaninterpretationthatcanbewelljustifiedwithinAristoteliancontext.Keywords:principleofindividuationꎻathis(todeit)ꎻsubstance(ousia)ꎻformꎻmatter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当中ꎬ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 个体化原则 (thePrincipleofIndividua ̄tion)ꎬ但这并非意味着谈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是一件徒劳的事情ꎬ相反ꎬ我们不仅的确可以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和理论重构出隐藏在其哲学表达中的个体化原则ꎬ而且还可以由此窥测他关于事物的个体化理论对后世哲学家们在相关问题的讨论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ꎬ因为ꎬ正如数学哲学家JanLukasiewicz所言: 个体化原则问题作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ꎬ若离开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背景ꎬ将很难理解ꎮ [1]69①但是ꎬ也许正因为亚氏哲学所运用的概念及其理论自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晦涩ꎬ要基于他的理论框架来确定一个为他所暗示ꎬ或者至少为他可能承认的个体化原则ꎬ却并非易事ꎮ当代一些哲学家和古典学家对其个体化原则的猜测不断ꎬ分歧严重ꎬ支持 质料 形式 或 时空特性 是亚氏个体化原则的人都不在少数ꎬ认为他根本没有也不需要一个所谓个体化原则的观点也并不鲜见ꎮ本文将论证ꎬ如果亚里士多德有一个 个体化原则 的话ꎬ那么ꎬ基于其形而上学框架ꎬ只有 形式 才是他所说的 个体 (individual)的最合适的个体化原则ꎮ为此ꎬ本文将首先对 个体 以及 个体化原则 给出界定并对已有的关于亚里士多德个体化原则的观点进行粗略检讨ꎬ接下来ꎬ本文给出以形式作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框架下的 个体化原则 的具体论据和理由ꎬ最后ꎬ本文将针对这一个体化方案可能面临的异议以及已有辩护方案的缺陷ꎬ为之提出一种新的辩护ꎮ㊀㊀一㊁亚里士多德可能提供的个体化 原则无论如何ꎬ作为一个形而上学概念ꎬ 个体 是对我们心灵所直接反映的外在世界的一种有效的刻画ꎮ从词源上说ꎬ 个体 (individual)一词来源于拉丁文的individuum和individuusꎬ这两个拉丁词则是对于希腊词 atomon 的字面翻译ꎮ而最先使用 atomon 来指称我们所体认到的那些个体事物的ꎬ正是亚里士多德ꎬ在其«范畴篇»中[2]1b6ꎬ3a34ꎬ38ꎬ39ꎬ3b2ꎬ7ꎬ12ꎬ他用这个词来描述他所说的 第一实体 ꎬ意即 不可分的 ꎮ①除了亚里士多德所赋予的 不可分的 这一原始意义ꎬ在形而上学漫长的发展历史中ꎬ这个词还获得了其它意涵ꎬ比如ꎬ它还常常牵涉到事物所具有的 相区分性 (distinction)㊁ 同一性 (identity)㊁ 不可称谓性 (impredicability)㊁ 不可范例化 (non ̄instantiability)等特征ꎮ[3]328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心灵外部的实在都是由一些个体构成的时候ꎬ一个自然的问题是:是什么造成了这些东西以个体的形式存在ꎬ或者说ꎬ是什么令一个事物具有了一个个体所拥有的那些特征?当我们这么问的时候ꎬ我们就是在探求造成某个事物个体化的原则ꎮ然而ꎬ正如 个体 一词的意涵是多样的ꎬ在我们就事物的 个体性 进行提问的时候ꎬ我们也可以有好几种提问方式ꎬ比如ꎬ我们可以在认识论的层面问 是什么令我们能将一个个体与另一个个体区分开 ꎬ也能在形而上学的层面问 当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变化的时候ꎬ是什么令一个个体仍然保持为同一个个体 ꎬ或者 在某个时间点上ꎬ是什么令一个个体是这个个体而非那一个 ?一般而言ꎬ 认识论意义上的个体化预设了形而上学意义上的个体化 [4]ꎬ既然若没有个体的实际存在ꎬ则我们就无法辨别两个个体并指出它们的区分ꎮ然而ꎬ就形而上学层面而言ꎬ严格意义上的 个体化原则问题 在于我们前述的最后一个问题ꎬ也即:在确定的时间点Tꎬ事物X作为一个个体而存在的原因究竟是什么?②我们的这一区分和限定对于我们讨论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化原则非常重要ꎮ因为ꎬ既然我们要讨论他的 个体化原则 ꎬ则我们必须首先明确我们的问题到底是什么ꎬ如我们将看到的ꎬ在亚氏哲学的语境中ꎬ当我们在不同的层面就个体提问的时候ꎬ其答案将是不同的ꎮ很显然ꎬ亚里士多德并没有明确谈论过所谓的 个体化原则 ꎬ这个问题在中世纪才作为一个核心的形而上学问题被提出ꎮ但是ꎬ不可否认ꎬ亚里士多德的确在有些文本(比如«范畴篇»«论魂»«形而上学»)中涉及了这一问题ꎮ③只是ꎬ在所有的这些文本段落当中ꎬ他似乎并没有提供一个关于个体化原则的统一阐释ꎮ在某些地方ꎬ他似乎倾向于以质料作为自然事物的个体化原则ꎬ比如ꎬ在«形而上学»中ꎬ他曾说ꎬ 这整个事物ꎬ也即ꎬ出现在这块肉和这些骨头之中的这类形式ꎬ即是卡里亚斯或苏格拉底ꎮ他们在质料上不同(他们的质料是不同的)ꎬ然而在形式上则相同(他们形式是不可分的)ꎮ [2]1034a5-8④在另外一些地方ꎬ他似乎又暗示形式才是造成事物个体化的真正原则ꎬ比如在«论魂»中就有: 有好几个意义上的(实①②③④关于 个体 一词的词源历史ꎬ可参见MichaelFrede的观点ꎮ[8]50当代形而上学家一般将 当时间和地点发生了变化的时候ꎬ是什么令一个个体仍然保持为同一个个体 这一问题称为 同一性问题(theproblemofidentity)ꎬ或者ꎬ将之称为 异时的个体化 (diachronicindividuation)问题而将我们这里所界定的严格意义上的个体化原则问题称为 共时的个体化 (synchronicindividuation)问题ꎮ对于这些可能涉及 个体化原则 的段落ꎬ可参见W.D.Ross的观点ꎮ[5]cxvi-cxviii本文中的亚里士多德文本主要引自由JonathanBarnes在经典牛津译本基础上主编的英文版«亚里士多德全集»[2]ꎬ在引述«形而上学»时ꎬ还特别参考了HugeLawson-Tancred的英译本[15]ꎮ按照学界通行做法ꎬ本文在引用时ꎬ只注明原文编码ꎬ不再标注英译本页码ꎮ22㊀王成军: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23㊀体):在质料或在那自身并不是一个 这个 (athis/todeti)的东西之意义上ꎬ在形式或本质(这正是一个事物被称作一个 这个 所凭借的东西)的意义上ꎬ以及ꎬ在那由这二者混合成的事物的意义上 ꎮ[2]412a6-9也许正是亚里士多德本人在这一问题上的不一致与含混ꎬ导致了中世纪的那些基于亚氏的理论框架所提出的个体化方案之间的巨大分歧ꎮ根据W.D.Ross的总结[5]cxv-cxviꎬ中世纪的个体化方案既有托马斯 阿奎那(ThomasAquinas)及其追随者所主张的 可感的特指质料 (materiasensibilissignata)ꎬ也有邓斯 司各脱(DunsScotus)提出的所谓 个体差 (differentiaindividualis)或 这个性 (haecceitas)ꎬ阿威洛伊(Averroes)和萨巴莱拉(Zabarella)主张的 种的形式 (specificform)以及另外一些人所支持的 质料与形式的联合 ꎮ对亚里士多德哲学框架内的 个体化原则 看法的分歧一直延续到了当代ꎮ总的来看ꎬ当代学者们关于亚氏哲学中的 个体化原则 的意见也可分成四种:(1)主张质料是亚氏所持有的个体化原则ꎬ这一主张的代表人物包括EduardZeller㊁D.W.Ross㊁G.E.M.Anscombe㊁PeterGeach㊁A.C.Lloyd㊁JorgeG.E.Gracia等ꎮ①因主张这一立场的哲学家和古典学家众多ꎬ而且也与传统的亚里士多德主义者(比如阿奎那)的立场一脉相承ꎬ它也被视为主流立场ꎮ(2)主张形式或与形式相当的 非物质原则 是亚氏文本中所暗示的个体化原则ꎬ这一立场的代表人物包括JanLukasiewicz㊁WilfridSellars㊁WilliamCharlton㊁JenniferE.Whiting等ꎮ②(3)主张以个体原初的 时空差异 或 时空特性 来解决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化问题ꎬ比如KarlPopper和JeremyKirbyꎮ③(4)主张亚里士多德的 个体 并不需要一个所谓的个体化原则ꎬ认为在亚氏哲学语境中的这一关切根本是 多余的 ꎬ比如MichaelFrede和EdwardRegisꎮ④在我看来ꎬ尽管上述的四种立场各自有其理由ꎬ但最为符合亚里士多德对 个体 的界定而且能与其实体学说以及质型论(hylomorphism)相容的ꎬ乃是立场(2)ꎬ也即ꎬ以形式为事物的个体化原则ꎮ以下ꎬ我将表明ꎬ在亚里士多德的理论框架下ꎬ为何(2)比(1)(3)(4)更好ꎬ至少是更有理论前途的个体化方案ꎮ㊀㊀二㊁亚里士多德的 个体 与 实体正如KarlPopper所指出的ꎬ 个体化问题与我们在使用 个体 这个词时的不同意向是密切相关的 [1]97ꎬ故此ꎬ我们首先要考察的ꎬ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谓的 个体 到底是什么ꎮ于此ꎬ学者都同意ꎬ亚里士多德在其形而上学中用来指涉实在之个体的词是 todeti ꎬ其字面意思也即一个 这个 (athis)ꎮ而他早期使用的 个体 (atomon)这个词ꎬ实是对于 todeti 所具有的形而上学特征的刻画ꎮ但我们必须注意的是ꎬ在亚氏的著作当中ꎬ todeti 这一术语的用法并不是单一的ꎬ而是有两种ꎮ亚氏的这一术语首先可运用于可感的 具体事物 (theconcretething)ꎬ更确切地说ꎬ一个同时包含有质料和形式的复合物(thecomposite)ꎮ比如ꎬ由一具身体( 一些骨头和肉 )和人的实体形式(灵魂)构成的一个人(比如苏格拉底)ꎬ或者由铜块和球形构成的 一个铜球 ꎮ[2]1033b24-25看起来ꎬ这一用法不仅是其文本中的一种通常用法ꎬ而且还指向的是一种与形式或本质相别的东西ꎬ比如ꎬ在«形而上学»中ꎬ他还说过: 形式 意味着 这样的 (such)ꎬ而不是一个 这个 (this) 一个确定的东西 [2]1033b21-22ꎬ又说: 在每一个既不是一个本质也不是一个单纯的形式(abareform)而是一个 这个 的事物当中ꎬ都存在着某种质料 [2]1037a1-2ꎮ①②③④分别参见[16][5]cxv-cxix[17][18][19][11]519-529[3]329[20][21]ꎮ分别参见[1]69-82[7]688-699[9]239-249[22]ꎮ分别参见[1]97-120[10]9-44ꎮ分别参见[8]49-80[12]157-166ꎮ然而ꎬ令人有些意外的是ꎬ他似乎也用这个术语来指涉形式ꎬ且这一用法在其作品当中并不罕见ꎮ比如ꎬ在谈到实体的意义时ꎬ他说:(这个)基体就是实体ꎬ在一个意义上这就是质料(所谓质料ꎬ我指的是并不现实地是一个 这个 而仅仅是潜在地是一个 这个 的东西)ꎬ在另一意义上ꎬ这就是公式(formula)或形式(它是一个 这个 且能够被独立地解释)ꎮ在第三个意义上ꎬ这个基体就是作为复合体的实体ꎮ [2]1042a25-30①看起来ꎬ亚里士多德对于一个 这个 这一术语貌似歧义的使用将给我们带来巨大的阐释上的困难ꎮ然而ꎬ如果我们知道ꎬ在亚里士多德那里ꎬ一个 这个 这一术语首要的意义无论如何都在于指涉实体(sub ̄stance/ousia)的话ꎬ那么ꎬ上述关于这个术语的貌似歧义的使用就不难理解ꎮ实际上ꎬ在上述(以及其它相关)的引文中ꎬ亚氏所强调的ꎬ并不是 复合体 或 形式 到底是个体还是普遍之物(共相)ꎬ而是它们是否是实体ꎮ换句话说ꎬ他是在用一个 这个 这一短语来指代他所构想的真正的 实体 ꎬ这给了我们一种强烈的暗示:只有实体才是一个 这个 ꎬ也即个体ꎮ一个 这个 或 个体 和 实体 可以互换ꎬ或者说ꎬ一个 这个 或个体就是实体ꎬ反之ꎬ真正的实体必定是一个 这个 或个体ꎬ这应该是亚里士多德一直坚持的观点ꎮ在他的著作中ꎬ有明确的文本可以支持这一点ꎮ比如ꎬ他曾讲过ꎬ 存在者 最为首要的意义就是一个 这个 [2]1028a11-12ꎬ也曾指出ꎬ 个体性被认为是主要地属于实体的 [2]1029a28ꎬ且 这个性 是实体之独有的特征(anexclusivefeatureofsub ̄stances) [2]1030a2ꎮ这表明ꎬ尽管亚里士多德不排除以 这个 来描述一些非实体的个体(比如某个个别的性质㊁个别的量㊁数字等)ꎬ但在最为首要且真正的意义上ꎬ 个体 或一个 这个 是可以与 实体 等义互换的术语ꎬ或者说ꎬ在实际存在之中ꎬ这二者是同一个事物ꎮ这一点ꎬ实际上在后世的一些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家那里也得到了支持ꎬ比如托马斯 阿奎那在评注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时候ꎬ就明确指出:不仅 一 (One)和 实体 两个词是互换的[6]722ꎬ799ꎬ而且 专有的㊁首要的且主要的 实体就是如 这个人 一样的个体[6]497ꎮ既然如此ꎬ那么ꎬ当我们去探究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化原则的时候ꎬ就不得不考察他的实体概念ꎬ而我们关于个体化原则所问的 是什么令一个个体是这一个而不是另外一个 这一问题ꎬ在这一语境里ꎬ也便转化成了问:是什么令一个事物是这个实体而不是那个实体?但熟悉亚里士多德哲学的人都清楚ꎬ在其形而上学之中ꎬ最大的困难也许就是他所谓的 实体 ꎮ如我们所知ꎬ在早期的«范畴篇»中[2]2a11-14ꎬ亚里士多德提出了 实体 必须满足的两条标准ꎬ此即:一个X若是实体ꎬ则(1)其名称只能作为主词(hypokeimenon/subject)被称谓ꎬ而不能称谓在它之外的别的主词ꎻ且(2)不存在于一个主体(hypokeimenon/subject)之中ꎮ进一步ꎬ他将 个别的人 个别的马 这样可感的复合物看作是 最为严格的㊁首要的且最是(实体)的 实体ꎬ也即 第一实体 (theprimaryousia)ꎬ认为只有这样的个殊事物才满足这两条标准ꎮ然而ꎬ在«形而上学»之中ꎬ也许是为了强调实体最为首要的特征也即 个体性 ꎬ他又为实体加上了一条标准ꎬ此即:一个X若是实体ꎬ则必定(1)X是称谓的终极主体ꎬ且(2)能独立存在ꎬ且(3)是个别的存在者ꎮ②而对于能够满足这三个标准的事物ꎬ他又给出了四个候选答案:本质(实质)或其所是(totieneinai/essence/quiddity)㊁共相㊁属相以及主体(基体)ꎬ既然 实体 一词常被运用于这四类对象ꎮ[2]1028b33-36进而ꎬ他讨论了什么才是真正意义上的 实体 ꎮ①②另请参见AristotleꎬMetaphysicsꎬVꎬ1017b24-26ꎬIXꎬ1049a35-36ꎬXIIꎬ1070a11-12ꎬ以及OnGenerationandCorruptionꎬIꎬ318b32.实体在两个意义上使用ꎬ它指终极的主体ꎬ也即不能进一步称谓别者ꎻ它也意味着任何一个能够独立存在的个别的存在者ꎮ (Aris ̄totleꎬMetaphysicsꎬVꎬ1017b23-26.另请参见VIIꎬ1028b36ꎻ1029a29-30.)24㊀王成军: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25㊀在«形而上学»第七卷ꎬ他首先(VIIꎬ3)探讨了在 主体(基体) 意义上的实体ꎮ对于这个意义上的实体ꎬ他又给出了三个候选:质料㊁形式以及这二者构成的复合物ꎮ那么ꎬ这三者中哪个才是真正的实体ꎬ或者说ꎬ哪个才最是实体呢?于此ꎬ他认为ꎬ按照标准(1)ꎬ质料似乎是实体ꎬ既然只有(原初)质料才是其他一些性质与量的终极主体且是不可能再进一步称谓它者的东西ꎮ但是ꎬ他又说ꎬ如果按照标准(2)和(3)ꎬ质料无疑不是实体ꎬ因为质料本身完全潜在因而是不具有独立存在的ꎮ接着ꎬ他又排除了复合物之为真正实体的可能ꎬ因为ꎬ复合物作为形式与质料结合的产物ꎬ乃是 在后的 (posterior)ꎬ它的存在来源于其形式ꎮ故此ꎬ究其根本ꎬ只有形式才能恰如其分地享有 实体 之名ꎬ或者说ꎬ只有形式才是 首要的实体 ꎬ既然只有形式才是质料及复合物之现实性(actuality)的源泉且因此而在本体论地位上优先于其它二者ꎮ[2]1029a1-30随后(VIIꎬ4-6)ꎬ他又肯定了一个事物的 其所是 (totiesti/quiddity)或本质㊁ 种相 (spe ̄cies)㊁ 定义 在首要的且不限定的意义上属于实体 [2]1030b5ꎬ既然这三者与形式相当或指向了该事物的形式ꎮ同时(VIIꎬ13-17)ꎬ他也否认了柏拉图所说的理念㊁属相等普遍者(包括巴门尼德所说的最普遍的 一 与 存在者 )作为实体的可能ꎮ毫无疑问ꎬ从«形而上学»第七卷这一核心文本来看ꎬ亚里士多德的确相信ꎬ真正的实体就是形式ꎮ在这个意义上ꎬ他之前在«范畴篇»里所说的那些具体事物不再是 第一实体 ꎬ既然它们相对于形式来说是 在后的 ꎮ然而ꎬ他又的确曾在«形而上学»当中以 实体 来指称具体可感的复合物ꎬ这与他也称 苏格拉底 或 一个铜球 是一个 这个 如出一辙ꎮ于此ꎬ我们必须明确的是ꎬ在«形而上学»中ꎬ当亚氏说一个具体的复合物是 实体 的时候ꎬ他只是在一种 派生的 (derivative)意义上说的ꎬ或者说ꎬ只能被理解为 第二实体 (这与他在«范畴篇»里把种相㊁属相当作 第二实体 又不同)ꎬ既然这种 实体 ꎬ在他看来ꎬ仍然可以被还原为 与质料一起考虑的形式 ①ꎮ看起来ꎬ亚里士多德的确如很多学者所指责的那样ꎬ用 普遍的形式 (种相㊁属相)取代了我们日常经验中的个殊复合物来充当 第一实体 ꎬ从而 颠倒了 他在«范畴篇»里对实体的看法②ꎮ但这种看法似乎并不是对这种变化的正确描述ꎬ如我们前面所引ꎬ在«形而上学»中ꎬ被他视为真正实体的 形式 同时也被他看作个殊的而非普遍的ꎬ而且ꎬ在确立什么是实体的时候ꎬ他也明确排除了那些普遍共相ꎮ所以ꎬ他并没有 颠倒 «范畴篇»中的实体学说ꎮ因此之故ꎬ也有不少学者认为ꎬ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的实体观念与他在«范畴篇»中的实体观念是一致的③ꎮ只是ꎬ他们也坚持认为ꎬ他在«范畴篇»里说的个别的复合物才是原初意义上的实体ꎬ而«形而上学»中所说的 形式 只能是 派生的意义上的实体 ꎬ既然形式只能作为 一个第一实体(也即个别的复合物)的内在原则或原因 存在ꎬ本身并不能独立存在[7]692ꎮ很显然ꎬ这种解释也明显是与亚氏的文本相违背的ꎮ因为ꎬ这一论点预设了个别的复合物对于形式在本体论上的优先性ꎬ也即ꎬ除非一个复合物存在ꎬ否则一个形式不可能存在ꎮ但事实上ꎬ亚氏本人所想的恰恰相反ꎬ在他讨论 质料㊁形式与复合物何者才是真正的实体 时ꎬ之所以形式而非复合物被他确立为真正的实体ꎬ正是因为在他看来ꎬ复合物的现实性(存在)乃是由形式赋予的而非相反ꎮ他说复合物相较于形式是 在后的 ꎬ即是谓此ꎮ①②③ 实体有两类ꎬ具体的事物以及形式(我的意思是ꎬ一类实体是与质料一起考虑的形式ꎬ另一类则是普遍意义上的形式) (AristotleꎬMetaphysicsꎬVIIꎬ1039b19-20.)比如HugeLawson-Tancred就认为ꎬ 基于实体性之标准ꎬ作为世界之基础的实体不再是范畴篇之中的个体ꎬ而是那些个体所属的种别ꎮ 这的确是一个激进的转换ꎮ [15]xxxii而EtienneGilson甚至因为亚里士多德在经验个体和普遍形式之间的这种摇摆而把他比喻为 双面神 [23]ꎮ关于亚里士多德的这种 颠倒 ꎬ也可参见汪子嵩:«亚里士多德关于本体的学说»[24]ꎮ比如ꎬEdwardRegis认为ꎬ 对于亚里士多德来说ꎬ首要的实体ꎬ在最为充分的意义上存在着的实体ꎬ正是个别的可感的复合物(thesin ̄gularsensiblecomposite)ꎮ这是贯穿着亚里士多德从«范畴篇»到«形而上学»的常规学说ꎮ [12]164而WilfredSellars也持有相同的看法[7]691-2ꎮ既然如此ꎬ对于亚里士多德整体上所持有的实体观念ꎬ我们或许可以认为ꎬ他在«形而上学»当中的确对于其«范畴篇»中的实体观念有所发展ꎬ但这一发展既不是 颠倒 ꎬ也不是仅仅将 形式 看作 派生意义上的 实体ꎬ而毋宁是相反 形式才是真正的㊁原初意义上的实体ꎬ个别而可感的复合物ꎬ作为 与质料一起考虑的形式 ꎬ只是派生意义上的实体ꎮ问题仅仅在于ꎬ如MichaelFrede所指出的ꎬ对于 为何形式能够满足实体的那些标准 ꎬ亚里士多德 并没有解释清楚 [8]65ꎮ的确ꎬ亚里士多德在主张形式是真正的实体的时候ꎬ他是通过排除质料以及复合物来证成此点的ꎬ然而ꎬ却没有具体解释他所想的 形式 如何满足他为实体提出的那三条标准ꎮ他的理由或许在于: 一个给定的事物似乎不是别的ꎬ就是它自身的实体ꎬ而我们说ꎬ某个事物的实体就是它的 其所是 (本质) [2]1031a16①ꎬ正如 卡里亚斯之于卡里亚斯的其所是 [2]1022a26-27ꎮ这或许正是他那句著名的然而也是 臭名昭著 的话 一个人 存在的人 以及 人 是一回事 [2]1003b27 所蕴含的意思ꎮ既然如此ꎬ则我们可以说ꎬ若一个个殊的复合物满足那三条实体标准ꎬ那这个复合物的形式(本质)就更满足那三条标准ꎬ既然一个复合物的形式就是那个复合物本身并且在本体论上先于那个复合物ꎮ无论如何ꎬ从亚氏在«形而上学»中所规定的 实体 这个词的用法以及形式与复合物的关系来看ꎬ在其形而上学中ꎬ至少存在着两种实体ꎬ因而ꎬ也就至少存在两种需要解释其个体性的个体:形式以及由质料与形式构成的复合物ꎮ按照我们上面的分析ꎬ我们可以称前者为 首要的个体 ꎬ后者为 次级的个体 ꎮ在确定了这一点之后ꎬ让我们来检讨一下那些流行的关于其 个体化原则 的看法ꎮ㊀㊀三㊁ 形式 作为亚里士多德 个体化原则 的理由既然以质料为亚里士多德 个体化原则 的观点ꎬ也即前述的立场(1)是一种主流观点ꎬ那么ꎬ我们的讨论不妨从对这一立场的检讨开始ꎮ很显然ꎬ这一立场仅仅是把复合物或 (那个)具体的事物 看作了其所主张的真正的个体ꎬ既然只有复合物才有质料ꎮ这意味着ꎬ这一方案无论如何也只能适用于我们所说的 次级的个体 而不能解释真正的个体也即(实体)形式的个体化ꎮ再者ꎬ对于亚里士多德所承认的作为 纯形式 而存在的 分离实体 (separatesubstances)ꎬ它也不具备任何的解释力ꎮ因而ꎬ它并不是对于亚氏形而上学中的个体的一种恰当且统一的解释ꎮ即便我们承认ꎬ只有自然可感的复合物是亚氏所想的真正的个体ꎬ这也并不意味着立场(1)能够得以顺利证成ꎮ许多学者之所以会视质料为亚氏的 个体化原则 并形成一种主流观点ꎬ很可能是因为在«形而上学»中ꎬ暗示质料是个体化原则的段落远比支持形式为个体化原则的要多ꎬ以至于造成了足以支持这一立场的 非常强的累积效应 [5]cxviiꎮ但ꎬ如果依照我们在一开始对于 个体化原则 这一术语的界定ꎬ站在这一立场的学者们所援引的那些文本段落实际上常常关涉到的是其它那些与个体相关的问题而非严格意义上的 个体化原则问题 ꎮ比如ꎬG.E.M.Anscombe等哲学家在声言这一立场时ꎬ所采取的最强的证据ꎬ主要来自«形而上学»中的这样两段文本:(1) 某些事物是号数上为一的(oneinnumber)ꎬ有些是种别上为一的ꎬ有些则是在属别上为一的ꎬ有些则是在类比的意义上为一的ꎻ在号数上为一的那些事物ꎬ它们的质料为一 [2]1016b31-32(2) 这整个事物ꎬ也即ꎬ出现在这块肉和这些骨头之中的这类形式ꎬ即是卡里亚斯或苏格拉底ꎮ他们在质料上不同(他们的质料是不同的)ꎬ然而在形式上则相同(因为他们形式的不可分性)ꎮ [2]1034a5-8①另外一处类似的文本是: 很清楚ꎬ其灵魂就是第一实体ꎬ而其身体则是质料ꎬ人或动物由这二者构成 正如对苏格拉底或者克利斯库来说一样ꎬ如果(苏格拉底的)灵魂也是苏格拉底ꎬ那么他就在两种方式上被述说ꎬ有一种把他当作(一个)灵魂ꎬ有一种则把他当作那个复合物ꎮ (AristotleꎬMetaphysicsꎬVIIꎬ1037a6.)26㊀。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作者:王成军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摘要:如果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当中有一个个体化原则的话。
那么,这个原则将是什么?当代学者们对此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
然而,如果我们明确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当中,个体等同于实体,而且,他的“个体”是在“形式”和“复合物”这两个意义上谈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在其哲学语境之中,形式才是他可能会承认的个体化原则,既然在他看来,不仅形式自身就是一个“这个”,而且也因其对复合物的本体论的优先性而足以成为复合物的个体化原则。
以形式作为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化原则,不仅相对于其它个体化方案(“质料”“时空特性”“不需要”)来说是个更具理论优势的方案,而且也是一个完全能在其哲学语境中得到辩护的方案。
关键词:个体化原则;一个“这个”;实体;形式;质料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0)02-0021-13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当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个体化原则”(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但这并非意味着谈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是一件徒劳的事情,相反,我们不仅的确可以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和理论重构出隐藏在其哲学表达中的个体化原则.而且还可以由此窥测他关于事物的个体化理论对后世哲学家们在相关问题的讨论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因为,正如数学哲学家JanLukasiewicz所言:“个体化原则问题作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若离开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背景,将很难理解。
”但是,也许正因为亚氏哲学所运用的概念及其理论自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晦涩,要基于他的理论框架来确定一个为他所暗示,或者至少为他可能承认的个体化原则,却并非易事。
当代一些哲学家和古典学家对其个体化原则的猜测不断,分歧严重,支持“质料”“形式”或“时空特性”是亚氏个体化原则的人都不在少数,认为他根本没有也不需要一个所谓个体化原则的观点也并不鲜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
作者:王成军
来源:《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年第02期
摘要:如果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当中有一个个体化原则的话。
那么,这个原则将是什么?当代学者们对此的看法有很大的分歧。
然而,如果我们明确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当中,个体等同于实体,而且,他的“个体”是在“形式”和“复合物”这两个意义上谈论的话,那么,我们可以合理地认为,在其哲学语境之中,形式才是他可能会承认的个体化原则,既然在他看来,不仅形式自身就是一个“这个”,而且也因其对复合物的本体论的优先性而足以成为复合物的个体化原则。
以形式作为亚里士多德的个体化原则,不仅相对于其它个体化方案(“质料”“时空特性”“不需要”)来说是个更具理论优势的方案,而且也是一个完全能在其哲学语境中得到辩护的方案。
关键词:个体化原则;一个“这个”;实体;形式;质料
中图分类号:B5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099(2020)02-0021-13
在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当中,我们无法找到一个明确的“个体化原则”(the Principle of Individua-tion),但这并非意味着谈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中的个体化原则是一件徒劳的事情,相反,我们不仅的确可以基于亚里士多德的概念和理论重构出隐藏在其哲学表达中的个体化原则.而且还可以由此窥测他关于事物的个体化理论对后世哲学家们在相关问题的讨论上所产生的深远影响,因为,正如数学哲学家JanLukasiewicz所言:“个体化原则问题作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若离开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背景,将很难理解。
”
但是,也许正因为亚氏哲学所运用的概念及其理论自身所具有的模糊性和晦涩,要基于他的理论框架来确定一个为他所暗示,或者至少为他可能承认的个体化原则,却并非易事。
当代一些哲学家和古典学家对其个体化原则的猜测不断,分歧严重,支持“质料”“形式”或“时空特性”是亚氏个体化原则的人都不在少数,认为他根本没有也不需要一个所谓个体化原则的观点也并不鲜见。
本文将论证,如果亚里士多德有一个“个体化原则”的话,那么,基于其形而上学框架,只有“形式”才是他所说的“个体”(individual)的最合适的个体化原则。
为此,本文将首先对“个体”以及“个体化原则”给出界定并对已有的关于亚里士多德个体化原则的观点进行粗略检讨,接下来,本文给出以形式作为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框架下的“个体化原则”的具体论据和理由,最后,本文将针对这一个体化方案可能面临的异议以及已有辩护方案的缺陷,为之提出一种新的辩护。
一、亚里士多德可能提供的個体化“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