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应用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运用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运用摘要:正当防卫从性质来说是一种阻却违法的正当合法行为。
然而,由于民法与刑法、一般侵权行为与犯罪之间存在的固有差异,决定了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不同适用理念。
关键词:刑法;民法;区别;正当防卫正当防卫就其法理而言,是指在国家的公力救济无法满足社会应对现时而呈紧迫之势的不法侵害的情况下,允许公民以自己的力量有节制地打击、防御不法侵害人,来避免、制止不法侵害的一种自力救济。
我国刑法第20条明确地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我国《民法通则》第128条规定:“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相比之下,我国《民法通则》仅作了正当防卫及防卫过当的相关责任规定,并未明确正当防卫的概念。
这两部不同的部门法规定的正当防卫是否是同一概念?本文试图从民、刑法的公私法属性差异人手,比较分析正当防卫制度在民、刑法运用中的区别。
一、正当防卫法律制度的产生和存在是民、刑法发展的必然要求,且具有一定的同一性民法与刑法是规范人们生存秩序的基本法,也是国家建立统治的基础法律,鉴于民法、刑法固有的对权利的确认和救济功能,属于权利救济性质的一种特殊情形一正当防卫,成为了民法和刑法规定中的共有内容。
正当防卫在民法、刑法上均具有阻却违法这一质的共性,因而,我国现有的关于民法上正当防卫构成条件的规定,基本套用了其在刑法上的相关标准。
二、正当防卫在民、刑法上运用的正当化理念不同民法上,强调其是一种针对不法侵害人行使的防卫权;而刑法上,注重国家对排除社会危害性行为的评价,即违法阻却事由成立与国家刑罚权行使的问题。
这一理念应成为正当防卫在民、刑法中立法和司法实践的指导原则。
论刑法中的正当防卫
论刑法中的正当防卫作者:赵斌来源:《中国·东盟博览》2013年第10期引言:有权利就有救济,这是自罗马法以来公认的原则。
民法对权利的救济,有公力救济与私力救济之分,公力救济,指法院以国家公力处理受害人之请求,而私力救济分为自卫行为和自助行为,自卫行为包括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
正当防卫,即对于现实不法之侵害,为防卫自己或他人的权利而做出的必要之程度内防卫行为,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重要权利,是鼓励和保障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重要手段,对于保障国家、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威慑犯罪分子,制止和预防犯罪,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作用,下面就以上有关问题做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正当防卫概念正当防卫属于正当行为中之一种,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是为避免本人或他人的合法权益遭受现实的不法侵害而实施的防卫措施。
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刑法理论中违法性阻却事由之一,但是行为人所实施的正当防卫行为不得明显超过必要限度。
正当防卫实际上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种对正当权益的保护权。
基于正当防卫所实施的行为,是为了保护合法利益而对不法行为予以制止时的自力救济行为,其行为对保护个人、他人、集体乃至国家的合法权益都有着积极的作用,实际上是一种从合法权利中派生的一种权利。
正当防卫行是被各国法律所普遍认可的侵权责任的抗辩事由。
我国《民法通则》第128条规定: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二、正当防卫的类型有1.对他人行为的人身防卫。
他人无端挑衅,甚至开始动手伤人时,可以采取必要的防卫措施。
2.对占有物品的防卫。
他人要毁坏或占有等一切有关侵害行为,占有人可以采取排除妨碍的方式保护私有财产。
3.对他人滥用权利的防卫。
民事生活是有序的,当民事行为多变且暂时没有约束性条款时,不规则的侵害是难以预料的,防卫人的自力救济是一种正当的方式。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
浅谈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运用我国正当防卫制度是我国刑法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保护公民合法权益和社会秩序安定。
该制度在刑法中的规定较为详细,并得到不断完善和进一步加强。
本文主要从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及应用方面进行探讨。
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规定主要包括三部分:正当防卫的概念、适用原则和具体规定。
1.正当防卫的概念《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三十二条规定:“在危急情况下,为了防卫自己、他人或者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超过了必要的限度而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这就是我国对正当防卫的规定。
可以看出,正当防卫是指在危急情况下,为了保护重大利益而采取防卫行为,并因此造成损害的一种情况。
需要注意的是,正当防卫的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即必须是超过必要限度的行为才不负刑事责任。
2.适用原则在判定正当防卫是否适用时,需要遵循以下原则:(1)情节认定原则。
应当根据实际情况认定正当防卫所在的危急情况的存在,以及防卫行为是否超过必要限度。
(2)利益优先原则。
应当优先考虑被保护的利益,即被正当防卫所保护的人的合法权益,以及社会公共利益。
(3)严格限度原则。
正当防卫行为必须超过必要限度才能成立,否则就构成过当防卫。
3.具体规定我国对正当防卫的具体规定主要包括如下几条:(1)正当防卫必须在危急情况下发生,且防卫行为必须符合必要性原则。
(2)正当防卫的承担者可以是任何人,包括公民和非公民等。
(3)正当防卫行为造成的损害必须是由被防卫者造成的。
(4)正当防卫行为所造成的损害应当存在合理性。
二、正当防卫的运用正当防卫的运用主要涉及到防卫的对象、防卫的时机、防卫的方式及其限度等方面。
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可以是自己、他人或国家的人民、公共财产等重大利益。
被保护的利益必须是重大利益,如生命、财产等,不能是不正当利益。
2.防卫的时机正当防卫应在危急时刻下产生,即当被侵害人遭遇危险和攻击时,可以采取正当防卫措施,而不能在事后采取行动。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上的区别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上的区别【摘要】正当防卫无论是在民法,还是刑法上,均是阻却违法的行为,但又存在显著的差异。
本文从民法、刑法的不同法律属性出发,对民法上和刑法上的正当防卫进行了区别。
【关键词】正当防卫;民法;刑法;区别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以及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作出了明确规定,而《民法通则》第128条仅对防卫过当的民事责任做了规定,并未对其概念作出规定。
显然其在民法和刑法中有不用的含义和构成要件,以及责任承担方式。
文章由以下阐述正当防卫在民法、刑法上的区别。
一、正当防卫产生发展是民、刑法的必然要求,且具有同一性其一,民法、刑法是规范我国的基本法,不仅以法律形式确认了权利,同时也规定了权利救济,而属于权利救济性质的正当防卫行为也就成为了民法和刑法的共有和必有内容。
其二,正当防卫针对的不法侵害行为处于正在进行的状态,行为人采取正当防卫的限度依赖于自身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的认识和可能造成损害的遇见,故在刑法、民法上均设定正当防卫,不仅是不同侵害行为需要不同法律进行调整的要求,同时也是刑法对民法保障作用的结果。
二、正当防卫在民法、刑法上的性质不同民法是私法,在民法上正当防卫具有私法属性,被看作一种私力救济的权利。
刑法是公法,通常认为刑法是国家对于公民行为的评价,将不符合其评价体系的行为认定为犯罪并加以制裁。
所以,刑法上正当防卫具有公法属性,体现的是国家刑罚权对“正当防卫”的一种评价。
三、正当防卫在民法、刑法上的立法目的不同民法上的正当防卫的立法目的主要是以权力的形式从正面对防卫权的确认以及肯定,该行为阻却了针对私主体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而进行的不法侵害,保护民法旨在保护的法律关系,由此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而刑法则是对防卫行为的评价和鼓励,对正当防卫造成必要的损害以免除刑事处罚的方式予以鼓励,对超出必要限度的防卫过当行为予以刑事制裁,由此来维护统治阶级所要保护的利益和秩序。
四、正当防卫在民法、刑法上的构成要件要素不同(一)防卫目的不同防卫目的就是防卫行为人通过实施防卫行为所要希望并且追求的结果。
正当防卫的自我解读
正当防卫的自我解读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保护自身安全成为了人们越来越重视的问题。
在这个过程中,正当防卫的概念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那么,什么是正当防卫呢?它可以被简单地理解为一种在某种情境下,为了保护自身或他人的权益而采取的必要行为。
在实际运用中,正当防卫需要具备三个基本要素:必要性、紧急性、合理性。
也就是说,在采取正当防卫行动时,必须在确保行为必要性和紧急性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依法合理地采取行动。
在我国法律中,对正当防卫的规定可以在《刑法》、《民法》等多个法律对象中找到。
在刑法中,规定了“因防卫不得已而致人于死亡的,不负刑事责任”。
这意味着,如果某人正当防卫行为导致了对方死亡,那么他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在民法中,规定了“在紧急情况下,为了保护自己或者他人的人身安全或者财产安全,采取必要行动,因此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这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正当防卫行动可能会造成某些财产或者人身伤害,但是由于是出于保护自身或他人的权益行动,因此无需承担民事责任。
那么,如何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正当防卫呢?首先,正当防卫不等于私人报复。
采取正当防卫行动必须要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不能因为个人的私人情感或情绪而采取暴力行为。
其次,正当防卫也不等于过度防卫。
在行动时,必须尽可能地判断所采取的行动是否合理、必要、紧急,不能因为过于紧张或者过于害怕而采取过度的防卫行动,从而导致无法预期的伤害或者其他不必要的后果。
最后,正当防卫不等于豁免刑事责任或者民事责任。
采取正当防卫行动确实可以减轻或者豁免法律责任,但是这还是基于满足了必要性、紧急性、合理性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前提下。
综上所述,正当防卫是一种在现实情况下保护自身或他人权益的一种行动,但是必须在法律的规范下进行。
其采取行动必须满足必要性、紧急性、合理性这三个基本要素的前提下。
因此,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正当防卫,是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和掌握的技能。
只有在学术和实践中正确地理解和运用正当防卫,才能更好地保护自己的安全和权益,同时也能避免不必要的法律责任。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运用分析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运用分析正当防卫是指个人或单位在遭到非法侵害时,为了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采取的不超过必要限度的防卫行为。
在民法和刑法中,正当防卫的概念和适用条件都不尽相同,下面分别进行分析。
一、民法中的正当防卫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主要体现在其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进行保护的规定中。
在人身权利方面,民法第一千零九十一条规定:“不妨碍法定防卫和紧急避险所采取的行为,不应当负责。
”这条规定意味着,在实践中,当个人或单位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的人身安全采取行动时,不会承担法律责任,但这种行动必须符合法定防卫和紧急避险的标准。
此外,在财产权利方面,民法第二百零六条规定:“没有法定侵权行为的,扰害他人合法权益的行为,被侵权人有权要求其停止侵害,消除危害,赔偿损失。
”这条规定表明,在财产侵权方面,正当防卫是一个正当的权利,被侵权人有权要求行为人停止侵权行为,并承担赔偿责任。
总体来看,民法对正当防卫的规定较为宽泛,能够保护个人或单位在保护自身权益时的合法权益。
刑法对正当防卫作了更加细致化的规定,主要通过规定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限制和效果等方面对其进行规范。
首先,刑法规定正当防卫的适用条件,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必要性和非法侵害。
必要性指的是正当防卫必须符合保护行为的必要性,不能超出必要的限度;非法侵害指的是被防卫方的行为必须是非法行为,必须存在具体的事实依据证明。
其次,刑法对限制正当防卫作了规定。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种情况:第一,正当防卫必须是当场防卫,不能是既过时的行为;第二,正当防卫必须是为了防御当前正在发生的非法侵害,而不是为了复仇或报复;第三,正当防卫在所必要的限度内合理可以致人重伤或死亡,但不能超过必要的限度;第四,正当防卫不能造成严重后果,并且不应该超过被防卫方的侵害方式。
最后,刑法规定正当防卫的效果,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正当防卫可以豁免行为人的刑事责任;其次,正当防卫还可以削减行为人的刑事责任。
民法典:正当防卫
民法典:正当防卫正当防卫的逻辑起点来源于公民依法享有的生命权、健康权和财产权利。
为了在公权力来不及救济的时候有效地保护自身的权利,公民有权对不法侵害进行正当防卫,在我国刑法和即将生效的《民法典》中均对正当防卫进行了规定。
在以往的司法实务中,尤其是在刑事犯罪领域,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是颇为严格的。
以至于在实务中以正当防卫为由影响裁判结果的案件少之又少。
在判断正当防卫的适用上,过去往往要采取多种标准。
一是审查双方的武力对比,如果防卫方使用的武力超过了侵害方,则很难判定为正当防卫;二是审查损害结果,如果防卫方造成了侵害方多人伤亡的结果,则至少会被认定为防卫过当;三是审查是否提前准备凶器,如果明知可能有不法侵害发生,并提前准备凶器,则一般不会被认定为正当防卫;四是审查防卫的全过程,如果从客观上观察,不法侵害行为已经结束,则继续防卫的行为很可能被认定为是故意犯罪。
对正当防卫的严格限制,实施上阻碍了正当防卫作为公民保护自身权利的工具和武器正常发挥作用,从而进一步对社会风气,公平正义产生了不良影响。
司法机关正在通过一系列的指导性案例对正当防卫的认定标准进行进一步的确认,代表性的就是于海明正当防卫案(昆山龙哥案)。
检察机关认为,于海明捡起“龙哥”掉落的砍刀并进行反杀,是一个连续性的防卫行为。
在判断不法侵害是否持续时,不能仅从客观角度判断,而应站在防卫人实际的角度来考量。
案发当时龙哥举刀砍向于海明,犯罪故意虽不明确,但事实上给于海明造成了现实的、紧迫的危险,砍刀掉落后,“龙哥”虽跑向汽车方向但并未实质性地脱离现场,并不能因此认定不法侵害已经结束。
于海明的追击行为符合防卫的需要。
法律不能苛求于海明在如此情境之下保持绝对的冷静,也不能站在绝对客观的角度来指责于海明当时的行为,否则将会不当地缩小正当防卫,尤其是特殊防卫的适用范围。
检察机关进一步指出,刑法作出特殊防卫的规定,目的在于进一步体现“法不能向不法让步”的秩序理念,同时肯定防卫人以对等或超过的强度予以反击,即使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也不必顾虑可能成立防卫过当因而构成犯罪的问题。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运用分析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运用分析
正当防卫是指在自我防卫的过程中依法使用合理的手段必要地保护自己的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以及其他合法权益。
虽然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都有涉及,但其运用和法律效果略有不同。
在民法中,正当防卫主要体现在对人身权益和财产权益的保护。
根据《民法通则》第四十九条,正当防卫是指在即将受到或正在受到不法侵害时,为了制止或抵抗不法侵害,以不重于不法侵害的损害为限度进行的行为。
根据这一规定,正当防卫要具备三个条件:一是即将受到或正在受到不法侵害;二是为了制止或抵抗不法侵害;三是以不重于不法侵害的损害为限度。
在满足这些条件下,执行正当防卫的行为是合法的,不会承担损害责任。
可以看出,在民法中,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个人权益和财产权益,而在刑法中,正当防卫是为了保护个人的生命和身体权益。
在刑法中,正当防卫的限度要求更为严格,行为超过了必要限度就不再属于正当防卫范围内,可能会被认定为犯罪。
而在民法中,尽管也要求行为以不重于不法侵害的损害为限度,但对必要限度的要求相对宽松一些。
正当防卫在刑法中还有一些额外的规定。
根据《刑法》第二百九十二条,对于背后袭击者,因为无法判断袭击者是否具备对自己造成严重危害的能力,可以对其采取一切必要的措施,但是必须立即报警或者及时将袭击者交给有关机关处理。
这一规定在民法中并不存在。
法学转业面试题及答案解析
法学转业面试题及答案解析法学转业面试题及答案解析1. 问题一:请简述民法典中关于合同解除的相关规定。
答案解析:根据民法典第五百六十六条规定,当事人一方依照合同约定或者法律规定,可以解除合同。
合同解除后,尚未履行的,终止履行;已经履行的,根据履行情况和合同性质,当事人可以请求恢复原状或者采取其他补救措施,并有权请求赔偿损失。
2. 问题二:在刑法中,如何界定“正当防卫”?答案解析: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公共利益或者个人的人身权利、财产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
根据刑法规定,正当防卫不超过必要限度的,不负刑事责任。
但是,如果防卫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可以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3. 问题三:请解释什么是“无因管理”?答案解析:无因管理是指没有法律上的义务,也没有得到他人委托,而自愿为他人管理事务或者提供服务的行为。
民法典规定,无因管理人有权请求受益人支付因管理事务所支出的必要费用,以及因管理事务所取得的利益。
4. 问题四:简述侵权责任法中关于“过错责任”的基本原则。
答案解析:侵权责任法规定,行为人因过错侵害他人民事权益的,应当承担侵权责任。
过错责任原则要求侵权人必须具有过错,即故意或者过失,才能承担侵权责任。
如果侵权人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可以免除或者减轻责任。
5. 问题五:在劳动法中,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需要遵守哪些程序?答案解析:根据劳动法规定,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合同应当遵循以下程序:首先,应当提前三十日以书面形式通知劳动者;其次,如果劳动者不同意解除合同,用人单位应当与劳动者协商解决;最后,如果协商不成,用人单位可以依法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6. 问题六:请阐述知识产权法中关于“专利权”的保护范围。
答案解析:专利权是指专利权人对其发明创造在一定期限内享有的独占权。
专利权的保护范围包括: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制造、使用、销售、许诺销售或者进口专利产品;对于方法专利,还包括禁止他人未经许可使用该方法以及使用、销售、许诺销售或者进口使用该方法直接获得的产品。
司法解释正当防卫是怎样的
You have become thinner, better-looking, and better.(页眉可删)司法解释正当防卫是怎样的导读:正当的防卫是公民的一种权利,即便在防卫过程制中,失手让犯罪人死亡,那么也是不用承担刑事责任,国家也会判无罪释放。
所以大家在遇到不法分子的时候,要积极的与之正当的搏斗,这也是公民正当的行使合法权利。
一、司法解释正当防卫是怎样的我国《刑法》第20条规定: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的,应当负刑事责任,但是应当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强奸、绑架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
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同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重要权利,是公民实现自卫和保护我们国家、公共利益以及他人合法权益的强有力武器。
在立法上,我国对正当防卫的限制性条件逐步放宽,以期指导、鼓励公民正确运用防卫武器,同违法犯罪作斗争。
二、正当防卫的意义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它的主要意义在于保障社会公共利益和其他正当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鼓励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震慑犯罪分子,使其不敢轻举妄动。
可以说正当防卫不仅是免除正当防卫行为的刑事责任的法律依据,而且是公民和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作斗争的法律武器。
特别是现行刑法中对正当防卫规定作了重大的修改补充,主要立法精神是适当地放宽正当防卫的构成条件,除原则性地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以外,还对某些特定情况下的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作了特别规定,这就有利于公民大胆地运用正当防卫的法律武器同不法侵害作斗争。
正当防卫是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不过这个权利得用对否则可能会造成杀人罪。
正当防卫造成犯罪人死亡的,可能也是一种正当防卫过当的形式,只要不是刻意的将对方杀死,一般都是可以被判正当防卫的,此类事件,最好找ls。
民法典的正当防卫有什么规定
民法典的正当防卫有什么规定民法典的正当防卫有什么规定 ⼀、民法典的正当防卫有什么规定 根据我国《民法典》的相关规定,正当防卫给他⼈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但如果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中华⼈民共和国民法典》 第⼀百⼋⼗⼀条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1、正当防卫是⽬的正当性和⾏为的防卫性的统⼀。
⽬的正当性是指正当防卫的⽬的是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或者他⼈的⼈⾝、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的不法侵害。
⾏为的防卫性是指正当防卫是在合法权益受到不法侵害的时候,同不法侵害做⽃争的⾏为。
他既是法律赋予公民的⼀种权利,⼜是公民在道义上应尽的义务,是⼀种正义⾏为,应受到法律的保护。
⽬的正当性与⾏为的防卫性具有密切的联系。
⾸先,⽬的的正当性制约着⾏为的防卫性。
其次,⾏为的防卫性体现着⽬的的正当性,是⽬的正当性的客观表现。
2.正当防卫是主观的防卫意图和客观上的防卫⾏为的统⼀。
防卫意图,是指防卫⼈意识到不法侵害正在进⾏,为了保护国家、公共利益、本⼈或者他⼈的⼈⾝、财产等合法权利,⽽决意制⽌正在进⾏的不法侵害的⼼理状态。
正当防卫在客观上对不法侵害⼈造成了⼀定的⼈⾝或者财产的损害,因此具有犯罪的外观。
但是,正当防卫与犯罪具有本质的区别,我们只有看到正当防卫制⽌不法侵害、保护国家和其他合法权益的本质,才能真正把握住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的依据。
3.正当防卫是社会政治评价和法律评价的统⼀。
正当防卫的⽬的是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或者他⼈的⼈⾝、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的不法侵害,⽽且客观上具有制⽌不法侵害、保护合法权益的性质。
因此,正当防卫没有法益侵害性,这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肯定的社会政治评价;正当防卫不具备犯罪构成,没有刑事违法性,因此,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这是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肯定的法律评价。
民法典正当防卫是怎么规定的
民法典正当防卫是怎么规定的正当防卫想必大家都不陌生。
大对数人对于正当防卫的理解还在于,当别人有危害自己的行为时,自己还以反击,这种行为就叫做正当防卫。
民法典的正当防卫是指什么?关于这个问题,我整理了相关资料,将在下文中为您解答。
民法典正当防卫是怎么规定的《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一条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民事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民事责任。
可看出,正当防卫是指为使自己或他人免于遭受现时的不法侵害而有必要进行的防卫。
其构成要件如下:1.正当防卫须以一个现时的、对某个法律所保护利益(如所有权、健康权、自由)的不法侵害为基础;于此需要掌握的是,(1)侵害是指每种可能伤害法律所保护的利益人的行为;(2)若不能充分证明侵害是合理的,那就是不法的;(3)侵害必须是现时的,即已经开始且尚未结束。
2.正当防卫必须是被侵害人或第三人所实施的,具有防卫意识的、客观上必要且不属于滥用权利的防卫;于此需要掌握的是,(1)防卫意识是指行为人自己或第三人进行防卫的意识;(2)对于侵害行为而言,防卫必须是必要的;至于必要与否要根据客观标准判断,而不能单纯从被侵害人角度判断。
正当防卫行为本身是合法的,因此即使给侵害人造成损害,也不必承担赔偿责任,但如果防卫人错误认为存在政党防卫情况(假想防卫)或者防卫超出了必要限度,应当适当承担民事责任,如侵权责任。
这里“适当”是指仅对“超过防卫限度行为所引发的损害”承担责任。
因正当防卫造成损害的,不承担责任。
正当防卫超过必要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的,正当防卫人应当承担适当的责任。
民法中的正当防卫与刑法的正当防卫是有所区别的,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针对侵害人人身的正当反击,民法中的正当防卫是可以针对他人的财产反击的。
刑法与民法对正当防卫确定的责任后果是不同的。
虽然说打击别人在法律中是被绝对禁止甚至会被处罚的行为,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在面临危害自己的情况时不能采取某些适当的手段来保护自己,而因为这些保卫的行为而造成被人的财产或者人体上的伤害的,总则的规定就是减免了这种特殊情况。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运用分析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运用分析正当防卫是指在面对不法侵害时,主动采取合理的防卫措施,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行为。
在民法和刑法中,正当防卫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区别。
首先,在民法中,正当防卫是一种合法的自我保护权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的规定,公民和法人有依法自我保护的权利,可以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但是不得危害他人的人身、财产安全。
这意味着,在民事诉讼中,正当防卫可以成为一种有效的辩护和主张,用以证明被保护方采取的防卫措施是合理的、必要的,没有对侵权方产生过度的损害。
而在刑法中,正当防卫则是一种与违法行为相对应的合法排除罪责的理由。
其次,在刑法中,正当防卫有明确的界定和限制。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条规定,正当防卫是指在必要的限度内为制止正在侵害自己或他人的合法权益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行为。
在这里,需要明确的是,正当防卫的采取应该是在必要的限度内,即防卫行为应该是合理的、必要的、适当的,不能使用过度的手段或方式。
如果防卫行为使用过度或超出必要限度,则不应该认定为正当防卫。
例如,被害人在使用防卫时意外致人死亡或致使他人受到严重伤害时,无法主张正当防卫。
此外,在刑法中,正当防卫的适用还与被侵犯的权益类型有关。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十一条规定,正当防卫的防卫对象,是指正在遭受不法侵害的人的生命、身体、财产等合法权益。
这意味着,正当防卫只能适用于保护自身或他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而不能适用于保护名誉、荣誉等其他非物质性权利。
总之,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运用存在一定的区别。
在民法中,它属于一种合法的自我保护权利;而在刑法中,则规定了其适用的条件和限制,只能针对特定类型的合法权益进行防卫,并且必须在必要的限度内进行。
因此,在实际运用中,应该充分考虑这些因素,以避免出现过度防卫或其他违法行为。
正当防卫理解与适用
正当防卫的理解与适用张碧波防卫的本质是以暴力手段来保护合法权益,而暴力手段的使用往往又会带来对另一合法权益的侵害,如何在暴力防卫的情况下,找到一个合法权益保护的平衡点,这就是防卫权合法行使要解决的基础问题。
我国刑法规定了正当防卫制度,同时也规定了防卫过当等内容,在合法与违法的一线距离之间,如何准确把握防卫的尺度,对于公民合法维权无疑具有积极的认识意义。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我国正当防卫制度的有关内容进行粗略探讨。
一、正当防卫的概念所谓正当防卫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采取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对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属于正当防卫,不负刑事责任。
”这是我国刑法第20条对正当防卫所作的规定,也是我国公民正确行使正当防卫权的唯一合法依据。
我国刑法中的正当防卫制度有其特定的含义:首先,正当防卫是一种正当、合法的行为。
也就是说,我国法律确认了正当防卫的合法地位,确认正当防卫行为的合法性,这种行为不具有社会危害性,不仅不构成犯罪,而且还受到法律的保护、支持和鼓励。
其次,正当防卫是法律赋予公民的一项权利。
当国家利益、公共利益、公民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和其他权利遭到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时,公民有权对不法侵害予以必要的反击。
它既是一种权利,也是一种责任、义务,即使在公民有条件躲避这种侵害或者求助于司法机关的情况下,公民仍然有权行使正当防卫这一法定权利。
也就是说,我国刑法上的正当防卫并不仅仅是一种“不得已”的应急措施,而且还是鼓励公民与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一种积极手段。
再次,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本人实施的不明显超过必要限度的损害。
一方面,正当防卫是对不法侵害者的人身或者财产的一种损害,在必要的情况下,正当防卫可能是一种合法的杀人行为、伤害行为或者毁坏财物的行为,法律不追究正当防卫者的刑事责任;同时由于正当防卫可能要造成某种伤害,因而它不是无条件、无限度的,公民在行使这种权利时,必须符合法定的条件,不允许超过必要限度,不允许滥用防卫权利。
《正当防卫》PPT教学课件
案例1
王某与李某系邻居,两家时常因为楼道内堆 放的物品而发生争吵。王某与其妻商量,决定好 好教训一下李某,让其再也不敢故意找事。其妻 说:“先打人的没理,咱们气气他,让他先动手, 然后好好打他一顿。”于是,王某在中午时故意 骂李某。李某气愤之下先动手推了王某一下,王 某立即用事先准备好的木棍向李某头上打去,致 使李某脑神经受到严重损伤,医学上称为“去皮 层状态”,即植物人。
热情招待,后该亲戚不舒服询问是腰疼,
王某说“我女婿有专治腰疼的药酒”,遂
从房内床底摸出一酒瓶倒给该亲戚喝。该
瓶子与药酒瓶子相似,瓶中液体颜色极为
接近,实为农药。亲戚喝后不久,中毒身
亡。分析王某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意外事件
2020/10/16
20
(1)行为人的行为在客观上造成了损
害结果;
(该
结果与刑法规定的犯罪结果一致、行
问:王某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吗?
2020/10/16
刑法是规定犯罪与刑罚的法律规范的总和。 1、刑法的内容:犯罪和刑罚
2020/10/16
5
(二)犯罪
(一)犯罪的概念和特征 1、犯罪的概念
犯罪是危害社会的依法应当受到刑法惩 罚的行为。
2020/10/16
6
(二)犯罪
2、犯罪的特征
(1)犯罪是危害社会的行为,具有社会危害性。 (2)犯罪是触犯刑律的行为,具有刑事违法性
请分析老者行为时的主观心理态度。
2020/10/16
17
一、概念:
行为虽然在客观上造成了损害结 果,但是行为人在主观上既没有故 意也没有过失,而是由于不能预见 的原因造成的,不认为是犯罪,这 种情况是意外事件。
2020/10/16
正当防卫在民法与刑法中的区别
正当防卫在民法与刑法中的区别所谓正当防卫,即公民在我国公力救济不能对其进行及时的保护,在危机情势下使用公民自身力量打击敌人,避免生命以及财产受到侵害的行为。
在我国的刑法中规定为了对公民的财产以及个人利益进行保证,免受侵害,采取的正当防卫的行为不负刑事责任,但如果公民正当防卫限度过大,导致出现其他重大损伤,那么要就其程度承担刑事责任。
然而在民法中也对正当防卫的行为进行了规定,如果公民因正当防卫导致出现损伤,那么公民不必承担刑事责任,当正当防卫超出了必要的程度,导致其出现不必要的伤害,那么将要承担一定的责任。
二者相比可见民法中对于正当防卫行为的描述缺乏详细的规定,那么正当防卫在民法与刑法中存在哪些区别,文章中笔者针对此问题进行了分析。
一、正当防卫与民法和刑法中的必然联系通常情况下,人们对于正当防卫的首要想法便是从刑法的角度进行思考,而通常情况下在刑事案件中也是这样。
然而正当防卫的概念并不是只能从刑法的角度进行考量,也可以在民法的角度去考量。
正当防卫一般是指人们在遭遇危险时本能的反应,是一种保护措施,在面临生命、财产等危险时,人们通常会正当防卫。
经过时代的变迁,尽管正当防卫的定义也从简单的报复逐渐演变成为受法律保护的行为,然而实施正当防卫的同时仍然是人们研究的重点问题。
在我国民法与刑法是支撑法律体系的基本法律,尽管这二者对于正当防卫有不同的限定,但是确实通过法律对正当防卫的行为进行了保护。
民法和刑法中存在对正当防卫的规定,尽管没有一致的限定内容,但在这其中却体现了我国法律的统一性,同时也能从中感受到我国刑法对民法具有一定的保障意义,在客观因素的基础上对其进行约束,以这种形式维护法律的权威,进一步保障我国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受侵犯。
二、正当防卫在民法与刑法中构成要素差异性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分别有不同的管理部门,所以在实施管理时管理方式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
刑法主要负责犯罪刑事案件,而民法则主要负责民事侵权事件,因此可能会出现此事件在民法中属于侵权,然而就刑法对其侵权的界限来说却没有构成侵权的现象,由此也可以体现出民法与刑法存在的区别。
正当防卫的名词解释
正当防卫的名词解释正当防卫是指当一个人面临攻击时,采取适当的行动,以保护自己的权力和财产,以免遭受物质损失的行为。
它同样也是一种非刑事手段,首先应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以免被他人伤害。
虽然正当防卫有时可能不是最好的方式,但是只要遵循法律的规定,它仍然是一种有效的手段,来保护自己或家人免受不必要的伤害。
另一方面,凡采取正当防卫行动的人都应知道,这样做虽然不受法律禁止,但是也可能失去其人身或财产方面的权利。
一般而言,正当防卫者应该有充分的理由认为自己或其他人将受到伤害,只有在“不可避免”的情况下才能采取正当防卫行动。
比如,如果某人有理由相信攻击者的行为会导致物质损失或人身安危,他就可以采取正当防卫行动。
正当防卫可以包括陈述,比如警告攻击者,或者采取更为激烈的手段,比如使用武器,诅咒等。
不论是哪种行为,其目的是以最小的物质和人身代价保护自己和他人。
在中国,关于正当防卫的定义和规定主要体现在《民法总则》中,根据《民法总则》第十四条,正当防卫是指在遭受他人违法侵害危及自己正当权益及其他人权益的情况下,采取必要的、适当的行动以保护自己权益的行为,只要行为限度适当且不违反其他法律,便行使了正当防卫的权利。
但是,正当防卫行为也不可滥用。
也就是说,被害者不能仅凭自己的判断就采取正当防卫行动,因为采取不当的行动有可能会遭受法律上的惩罚。
同样,正当防卫也不能超过必要极限。
尽管一般情况下,它应该采取最小的行动,但是有些情况,特别是面对贼盗等紧急情况,必要的行动应该适当增加,只要不违反其他的法律。
至此,可以总结出正当防卫的三条法则:第一,需要有充分的理由。
第二,所采取的行动应当适度,不能过度或不当,否则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第三,对紧急情况,可以采取适当的、必要的行动,但也不能违反其他的法律。
总的来说,正当防卫是指在面对攻击时采取适当行动,以保护自己及其他人的权力和财产,以免遭受物质损失的行为。
它是在社会中具有一定程度合法性的行为,不仅可以保护有限的权力和财产,而且可以更好地保护受害者的合法权益。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应用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应用作者:冯莉张秦魏博来源:《法制博览》2013年第01期【摘要】正当防卫是一种阻却违法的正当合法行为。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和正当防卫有着最直接关系的民法和刑法,在对待正当防卫中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一般侵权行为与犯罪之间存在的固有差异,这些区别和差异,就使得正当防卫在使用过程中,要分清楚对应的法律,要据刑法和民法的不同特点和使用范围进行,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关键词】正当防卫,民法,刑法,区别应用一、前言我国刑法第20条和《民法通则》第128条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两部法律就正当防卫的相关的规定中,虽然很多联系也存在着很多区别,因此,加强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上的不同构成要求正当防卫对人们的切身利益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合适的防卫限度,加强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上的适用性研究,加强正当防卫在二者的区别应用,就必须加强其在不同法上的构成要求差别分析。
(一)防卫动机不同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目的规定在刑法第20条第1款中,但民法通则第128条对此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在民法上,采取防卫行为所针对的民事侵权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以及行为本身的攻击性、杀伤力等较之于犯罪行为要轻,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较小,尤其是财产损害。
民法上应把防卫动机限定在“为防卫自己或他人的权利为目的”,重点强调可保护的个人利益。
(二)防卫起因不同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刑法中对正当防卫有着一般性概括,主要是一般违法行为在内的比较广义的不法侵害。
相比而言,民法上,正当防卫发生最主要的起因是民事侵权行为,关于这两部法律在正当防卫起因上的描述,在一般情况下,不太容易分别从民法和刑法上进行严格的起因界定。
一般都会将这些放置于一些特定的案件背景中,既能够合理将防卫起因做出科学的分析,又能够满足案件判断的需求,这种需要的满足一段都是通过刑法的功能和方式的调整而达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应用【摘要】正当防卫是一种阻却违法的正当合法行为。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制度体系中,和正当防卫有着最直接关系的民法和刑法,在对待正当防卫中有着很大的区别,其中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一般侵权行为与犯罪之间存在的固有差异,这些区别和差异,就使得正当防卫在使用过程中,要分清楚对应的法律,要据刑法和民法的不同特点和使用范围进行,更好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关键词】正当防卫,民法,刑法,区别应用
一、前言
我国刑法第20条和《民法通则》第128条都有明确的规定。
这两部法律就正当防卫的相关的规定中,虽然很多联系也存在着很多区别,因此,加强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应用,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上的不同构成要求
正当防卫对人们的切身利益的保护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掌握合适的防卫限度,加强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上的适用性研究,加强正当防卫在二者的区别应用,就必须加强其在不同法上的构成要求差别分析。
(一)防卫动机不同
我国刑法对正当防卫的目的规定在刑法第20条第1款中,但民法通则第128条对此没有做出明确的规定。
在民法上,采取防卫行
为所针对的民事侵权行为人的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以及行为本身的攻击性、杀伤力等较之于犯罪行为要轻,侵权行为所造成的损害较小,尤其是财产损害。
民法上应把防卫动机限定在“为防卫自己或他人的权利为目的”,重点强调可保护的个人利益。
(二)防卫起因不同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刑法中对正当防卫有着一般性概括,主要是一般违法行为在内的比较广义的不法侵害。
相比而言,民法上,正当防卫发生最主要的起因是民事侵权行为,关于这两部法律在正当防卫起因上的描述,在一般情况下,不太容易分别从民法和刑法上进行严格的起因界定。
一般都会将这些放置于一些特定的案件背景中,既能够合理将防卫起因做出科学的分析,又能够满足案件判断的需求,这种需要的满足一段都是通过刑法的功能和方式的调整而达到。
同时,由于民法对正当防卫有着比严格的规定,其在民法上的授权性质和一些私法的调整方式,要坚持公正公平,谨慎,不得滥用的原则,结合案件的具体情况,对正当防卫的原因做出公正严肃的界定。
(三)防卫时机不同
民法和刑法在实施正当防卫的时机上也各自有不同的要求规范,民法中认为,实施防卫行为是被迫的,只要有机会或者是有可能不要防卫行为将侵害行为制止,那么,一般情况下是不能实施正当防卫的。
当遇到犯罪行为时候,那么主要是应用于刑法的相关规
定,不仅仅没有具体的防卫时机限制,防卫行为更需要具有一定紧急性,如此,可以将遭受的伤害尽力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控制伤害的程度。
(四)防卫限度不同
防卫限度上具有区别性,这是民法和刑法进行正当防卫判别确定的基础和关键。
在刑法上,一般有“必要限度”和“是否明显超过必要限度造成重大损害”两部分构成。
但是在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中第128条对正当范围的限度则有一定的区别,主要是“必要的限度”和“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可以很明确的看出,两种法律在正当防卫的限度上都有着各自的侧重点,深入分析,可以看出,刑法中,对防卫人的要求已经宽松了一些,并含有要鼓励公民进行正当防卫的意思,但是,在民法中的相关规定,可以明确得知,公民的防卫行为将受到一定的限度,必须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相对而言,民法对防卫行为的控制更为精细严谨,这也是民法重视补偿性,重视权利恢复的特点而决定的。
三、民法和刑法中防卫过当的几种关系分析
(一)在进行正当防卫过程中,如果其行为限度能够符合民法规范要求的防卫行为,那么便一定能够符合刑法上的正当防卫要求。
如此,在进行此种类型的正当防卫过程中,不会产生违反法律,危害他人合法利益的后果,其行为具有合法性和合适性,是一种十分正当的行为如此,无需承担任何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在进行正当防卫过程中,实施防卫时候经常会因为各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防卫行为超过了一定的限度,也因此造成了一些不应该有的伤害,这种情况下,一般如果没有严重超过限度,造成的伤害也不是十分严重,那么这种防卫行为从民法的角度而言,是防卫过当,视为侵权行为,一般追究民事责任,并没有构成犯罪,因此,不用追究刑事责任。
(三)在进行正当防卫过程中,其防卫的行为已经远远超过了法律规定的限度,也造成了严重的伤害,这种防卫行为一定程度上而言,既触犯了民法中的相关规定,又违反了刑法中的各种规定,其行为明显超过必要限度,伤害严重,既不能轻易判为民事中的正当防卫,侵权行为,也不能单一的说是犯罪行为,要结合具体的实际情况,要从刑法上防卫过当的规定追求刑事责任,又要从民法的规定中,追究其防卫过当的民事责任。
四、结束语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中,民法和刑法各有特点,在对统一案件上,也据情节的不同有着不同的规定,因此,在正当防卫上,有着明显的规范差异,在对正当防卫过程中的行为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要结合具体的案件,立足于民法和刑法中关于正当防卫的相关规定,细心区别,深刻把握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上的适用原则,才可以更好的做到合理适当的防卫,既保证了自己的合法权益,又避免因为防卫过当而触犯相关的法律规范,造成防卫过当,受到民
法和刑法的追究。
因此,加强对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应用分析,有助于促进法治社会的进程。
参考文献:
[1]林琳.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运用[j].法制与经济(中旬刊),2010,(03).
[2]杨玉英.正当防卫在民法和刑法中的区别运用[j].前沿,20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