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的遗传学机制研究进展内容摘要: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前提和基础病理过程,临床上常表现为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传统的观点认为IDD主要与过度的身体负荷引起的损伤以及衰老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变化有关。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DD及其病因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对同卵双生者IDD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在ID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就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椎间盘退变椎间盘退变(intervertebraldiscdegeneration,IDD)是一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的发生前提和基础病理过程,临床上常表现为椎管狭窄、脊柱节段不稳、腰腿痛、颈椎病、椎间盘突出等病症。
传统的观点认为IDD主要与过度的身体负荷引起的损伤以及衰老过程中伴随出现的变化有关。
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IDD及其病因的认识有了巨大的进步。
近年来的一些研究,特别是对同卵双生者IDD的研究发现遗传因素可能在IDD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本文就相关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1椎间盘退变的家族性IDD如果存在家族性,则提示可能有遗传因素的影响。
Battie 等〔1〕报道对20对同卵双生者(年龄在36~60岁)进行研究后发现:研究对象IDD的程度和部位都呈现显著的家族性。
为了弄清这种家族性是源于遗传因素还是文化、习惯的传承,有学者对单卵双生者和双卵双生者进行了分类研究。
Sambrook 等〔2〕对86对单卵双生者和154对双卵双生者的脊柱进行MRI扫描后发现:遗传因素对IDD有显著的影响,且大于环境因素对IDD的影响,在腰椎尤为如此。
2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基因迄今为止,IDD的基因研究主要应用的是一种对候选基因进行分析的方法。
候选基因一般是在病变组织中表达异常或已知与疾病相关的基因及其同源基因。
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
椎间盘出现纤维化、髓核破裂及结构紊乱等改变。
Nemoto
模型。模型的局限性主要是:①研究结果可能由于动
物种类、饲养环境的不同而产生差异。例如:同种类 的两组小鼠可能由于饲养环境不同.其椎间盘的解
Y等[孔]的研究也提示吸烟可能与椎间盘退
变有关。 2体外椎间盘退变模型 2.1单层培养椎间盘细胞模型
Ichimura
细胞和纤维细胞的培养。Helen H E等㈨单层培养
人纤维环细胞。分析体外单层培养人纤维细胞的增
殖能力与年龄、性别、椎间盘退变程度的关系。发现 女性、高龄及退变后期椎间盘均不利于细胞增殖。
Preradovic
变模型中可能无法模拟出人慢性退变的椎间盘存在 的营养问题、胶原分解、基质破坏以及细胞凋亡等变 化;⑤无法模拟由椎间盘退变而引起的疼痛表现。疼
能和形态学改变。发现受压迫的神经纤维中。较大的
神经纤维较较小的神经纤维更早发生损伤。 1.6营养障碍模型 现在普遍认为椎间盘的营养供应障碍也会导致 椎间盘退变。于是出现了营养障碍模型.其对于评估 新的椎间盘退变和修复的生物学干预措施也有重要 意义。Wed
M
J等[18]建立羊椎间盘营养障碍诱导椎
间盘退变模型。结果显示此种干预措施可严重影响
痛往往是患者寻求治疗的主要原因,虽然通过对神 经形态以及功能的观察.可以得到部分研究结果。但
A等㈣进行人髓核细胞单层培养。发现传
A
代细胞的I型胶原mRNA表达水平持续降低。Ⅱ型 胶原及蛋白聚糖mRNA水平保持稳定。Chou
I等
【麓J单层培养羊内、外层纤维环细胞,发现细胞传至第 2代时,外层细胞的I型胶原表达水平高,而内层细
Greg Anderson
等[:]构建静态加压模型。结果显示模型大鼠尾椎间 盘的厚度、轴向顺应性葡糖胺聚糖含量明显升高。
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遗传学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目 录
• 流行病学研究 • 遗传学研究 • 基因治疗研究 • 总结与展望
01
流行病学研究
发病率和患病率
发病率
腰椎间盘退变是一种常见的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据统计,约 有80%的人在60岁时会出现腰椎间盘退变的症状。
患病率
患病率是指某一特定时间内总人口中患有某种疾病的人数所占的比例。据调查, 腰椎间盘退变的患病率在50岁以上的人群中约为20%。
多基因遗传模式
大多数腰椎间盘退变是由多个基因的变异共同作用引起的,这些变异可能涉及多个生物学过程,如细胞外基质代谢、 炎症反应等。
环境与遗传交互作用
除了基因变异外,环境因素(如长期久坐、重体力劳动等)也可能与遗传因素相互作用,影响腰椎间盘 退变的发生和发展。
基因组关联研究
要点一
方法
基因组关联研究是一种用于识别与复 杂疾病相关基因的方法。通过比较患 有和未患有腰椎间盘退变的人群中基 因变异频率的差异,可以发现与该疾 病相关的基因区域。
挑战
然而,研究也面临诸多挑战,如样本量不足、研究方法不一致以及缺乏长期随访数据等。这些因素限制了研究的 可靠性和可重复性,影响了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
未来研究方向
01
流行病学研究
未来的流行病学研究应进一步探讨腰 椎间盘退变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 加强国际合作和数据共享,以提高研 究的代表性和可靠性。
危险因素
年龄
性别
年龄是腰椎间盘退变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 。随着年龄的增长,腰椎间盘的水分和弹 性逐渐减少,导致退变的发生。
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腰椎间盘退变。这 可能与男性和女性在生理结构、激素水平 和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有关。
椎间盘退变机制的研究进展
【2】王晓平,马华松,陆明,秦柳花,任冬云,牛晶,郑 蕊,张敬。腰椎问盘退变中的细胞因子及炎症递 质:文献分析与临床应用叨.中国组织工程研 究,2012,16(33):6238—6242. 【3】杜伟,申勇,李宝俊,刘法敬,张鑫.细胞因子
IL-1
Ot、IL-6、TNF一0【、MMP3与颈椎间盘退变机
1,2 IL-6
IVDD)的主要病理表现为纤维环及髓核细胞变性、 坏死,细胞外基质分解,髓核组织由增生的结缔组 织取代,纤维环粘液变性、破裂,软骨终板变薄、破 裂。目前研究发现,IVDD与许多因素有关,如衰 老、遗传、生物力学、营养、免疫等。这些因素触发 椎间盘内细胞功能异常、数量减少,细胞外基质合 成下降、降解增多,引起IVDD。 目前国际上对椎问盘退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 分子生物学领域,细胞因子和炎症递质是研究椎 间盘退变的主要方面。通过这些方面的分析研究, 对深入认识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和指导临床治 疗都有很大的意义。
万方数据
8
・论著・
血清碱性磷酸酶与骨折愈合的相关性分析
李建明张英
目的:探讨成人骨折患者血清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与骨折愈合的相关性。方法:分别检 测73例骨折患者及软组织损伤患者外伤发生后1周、2周、3个月、8个月及12个月ALP水平;选取软组 织损伤组为对照组,以骨折组为观察组,对照组及观察组均于伤后1周内摄x线片,而观察组于骨折2 周、3个月、8个月、12个月摄文线片观察骨折愈合情况,由高级职称的放射科医师及骨科医师对骨折愈 合情况进行比较评价,包括骨痂的形成量和骨折线的变化;同时,检测对照组和观察组1周、2周、3个月、 8个月及12个月ALP水平。结果:观察组在骨折发生后2周开始至骨折愈合均较对照组ALP水平高, P<0.01,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骨折患者监测血清ALP水平可对骨折愈合情况作出早期判断,为临床治疗 提供依据。 关键词血清碱性磷酸酶;骨折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
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研究进展LDDD属于临床常见脊柱疾病,相关学者将其定义为,因腰椎间盘与关节突的关节软骨及周围韧带退行性变化所致腰腿疼痛等临床表现一系列疾病总称,多造成退变性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病变。
LDDD病因较为复杂,且尚未明确其发病机制,因而临床未能取得理想疗效。
近年来,诸多新技术如基因技术生物学,极大促进了LDDD的研究进展,该研究对其具体进展进行综合论述,以期为临床研究提供参考。
[Abstract] As a common spinal diseases,lumbar degenerative disk diease (LDDD)is defined by relevant scholars as the general name of a series of disease which have the clinical manifestation of waist and leg pain caused by degenerative changes of lumbar disc,articular process cartilages and surrounding ligament,and it always results in degenerative lumbar spinal stenosis and spondylolisthesis. Its clinical effect is not good because of complex causes and undefined pathogenesis. This paper reviews the progress of many new technologies such as gene technology and biology which greatly improve the research progress of LDDD in recent years so a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clinical study.[Key words] Lumbar degenerative diseases;Research progress近年医学技术不断进步,在手术与非手术治疗基础上出现许多新技术,为腰椎间盘退变性疾病(LDDD)发病机制的阐述及其治疗提供新方法,其中以生物学与基因技术为代表。
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进展
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进展王凯【摘要】目前国内外关于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无定论,构建能模拟人退变椎间盘的动物模型是研究的关键.常用于研究椎间盘退行性疾病的模型可分为体内、体外模型.目前已成功建立的椎间盘动物模型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尚无公认的能够完全模拟人类椎间盘退变的标准模型.随着大型动物与灵长类动物模型的建立,动物椎间盘退变模型与人类椎间盘退变之间的相关性和可比性逐渐明确,其在椎间盘退变疾病的研究中具有广阔的前景.%The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of intervertebal disc degeneration is still not clear at home and abroad, and an animal model which can simulate the 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is the key to the study. Presently,the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model can be divided into two kinds:in vivo and ex vivo models. The established intervertebral disc animal models have certain limitations, and there is no acknowledged standard model which can completely simulate human intervertebral disc degeneration. With the large animal and primate animal models established,the relativity and comparability between animal and human intervertebal disc degeneration are gradually clear, and the animal models have broad prospects in the research.【期刊名称】《医学综述》【年(卷),期】2013(019)001【总页数】3页(P117-119)【关键词】椎间盘退变;体内;体外;动物模型【作者】王凯【作者单位】长江大学临床医学院,湖北,荆州,43402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1.5椎间盘退行性疾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流行病学显示其发病正在逐年上升,并有年轻化趋势。
最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
最新: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摘要椎间盘退行性变(intervertbal disc degeneration,IDD)是指在多种因素作用下椎间盘组织发生生物力学和组织结构改变,使纤维环破裂,髓核组织突出,压迫脊髓和神经根,进而引起患者腰腿痛的疾病。
椎间盘退变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严重影响患者劳动能力和日常生活。
由于生活习惯和方式的改变,近年来椎间盘退变发病人群也逐渐倾向年轻化。
椎间盘退变的病因、发病机制及诊疗方法一直是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话题。
构建一种贴近于人体的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对探究椎间盘退变的病因、病理机制以及非手术治疗方法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目前对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主要包括两大方面:体外模型和体内模型。
体外模型主要有两种:体外细胞培养和组织器官培养;而体内模型研究的较多,主要有七种两大类:自发性和诱发性两种模型。
其中自发性退变模型又称增龄性退变,而诱发性模型是指通过损伤动物的椎间盘结构、改变椎体生物力学结构、手术导致脊柱失稳或构建神经根压迫以及基因敲除等方法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
虽然动物造模的制作方法及文献报道不少,但每种方法均有其各自的优缺点,在选择造模方法时要权衡利弊。
目前仍没有一种公认的、全面的模拟人类椎间盘退变的动物模型。
椎间盘退变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复杂性疾病,其发病机制一直是困扰临床的难题。
椎间盘退变主要引发患者的腰腿痛,据文献报道40%的腰腿痛是由椎间盘退变引起[1]。
腰痛已经成为影响人们生活、工作以及就医的主要原因,并给个人及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2]。
目前关于人类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机制还不十分明确,而动物模型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病因、生理病理机制和治疗手段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实验载体。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层出不穷。
利用不同种动物、采用多种方式来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为研究椎间盘退变性疾病的发生机制和治疗提供了理论基础;但无论是哪一种造模方法都存在一定的优缺点,而且不能完全复制人类的椎间盘退变。
椎间盘退变病因研究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椎间盘退变病因研究和治疗的最新进展[关键词]椎间盘退变;病因;治疗因腰椎间盘退变引起的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不仅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同时也消耗了大量医疗资源。
近年来随着实验设备的改良和实验手段的改进,对椎间盘组织的分子生物学、免疫学及生物力学等方面研究不断深入,已经在分子和基因水平上对椎间盘退变的机制以及椎间盘基质的代谢和调节有了一定的了解。
笔者查阅了近年来在椎间盘退变病因和治疗方面的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1 椎间盘退变的病理病因椎间盘基质主要由蛋白多糖、胶原和水组成,其中蛋白多糖和胶原的比例对椎间盘稳定性起着主要作用。
Adams等认为遗传因素、年龄的增加、异常代谢产物的刺激及外伤史与椎间盘的退变有关,在这些因素的影响下椎间盘正常细胞数量减少,细胞外基质合成减少、分解增加,逐渐引起椎间盘基质蛋白多糖及水分的丢失和胶原构成的改变,慢慢导致椎间盘的纤维软骨终板钙化。
Roberts等通过研究发现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有许多个细胞因子参与并起着重要的作用,如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白细胞介素-1(IL-1)、一氧化氮等。
过量的MMPs可破坏细胞外基质,抑制细胞合成蛋白多糖,使椎间盘退变表现为髓核中蛋白多糖的减少及胶原强度的降低。
2细胞因子对椎间盘基质代谢的影响细胞因子是由多种细胞分泌的具有多种活性的小分子可溶性蛋白质,目前已发现多种细胞因子参与椎间盘退变的过程,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有IL、MMPs、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NO等。
2.1 IL对椎间盘基质代谢的影响IL超家族是一类重要的细胞因子,该家族的主要成员有IL-1、IL-2、IL-4、IL-6、IL-8、IL-IO、IL-12等。
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的是IL-1,它不仅本身可致痛还可刺激某些疼痛介质如PIA2和前列腺素E2(PGE2)的合成,还可与突出的椎间盘压迫神经根一起导致神经根性疼痛。
腰椎间盘退变的流行病、遗传学及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年龄和性别
椎间盘退变程度在不同年龄有很大差异, 退变评分在2~28岁的患者中逐渐升高。 椎间盘组织的信号密度改变反映了椎间盘 髓核组织中水分的含量,从幼儿到成人后 期,其水分含量逐渐降低。(该指标与年 龄关系最为密切)
年龄和性别
1926年Heine 等报道女性患者出 现的时间要比男性晚10年;与女性 相比,男性椎间盘退变较早且更严重, 估计与其重体力劳动和椎间盘组织更 长 的 营 养 供 给 途 径 有 关 。
退变椎间盘的基因治疗
转基因
维持正常椎间髓核内 蛋白多聚糖和Ⅱ型胶原的能力
延缓和逆转椎间盘退变
两种思路
转导能够增强髓核细胞生物学活性的外源 性基因来促进合成代谢功能 转导能够抑制细胞外基质降解的基因来阻 止分解代谢的过程
Thompson等于1991年报道了生长因子对成年狗椎间盘培养细胞的 影响,是最早探索用生长因子诱导退变椎间盘修复的研究之一。 我国顾树明等研究证实,对于多次传代的去分化髓核细胞,TGF β1 有促进蛋白多糖核心蛋白基因表达的作用。
家族性和遗传影响
Sambrook等报告用MRI对86对单卵双胞 胎和154对双卵双生的双胞胎的脊柱进行 检查,结果发现基因遗传因素对椎间盘 退变有显著影响。
椎间盘退变的相关基因类型
遗传因素对椎间盘退变有很大影响; 可能具有共同的寡基因特性、多因素影响的遗传特性。 到目前为止,有几个与椎间盘退变相关的基因位点已 被发现。 遗传因素可以通过多种机制影响椎间盘退变,如影响 脊柱结构的大小和形态,进而影响脊柱的力学结构, 导致对外力作用的不耐受等。 基因可以预先决定椎间盘的生物学进程,包括椎间盘 结构和生物化学成分的合成和破坏,对一些人可以导 致椎间盘退变加速。
环境和行为
体内损伤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
体内损伤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研究进展按照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时的损伤方式对体内构建退变椎间盘动物模型的方法进行综述。
体内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方法很多,但各有优缺点,在以后的实验过程中进一步研究和建立综合模型仍然是努力的目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和工作习惯的改变,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已成为现代人群中常见的疾病。
本病是造成颈、肩、腰、腿痛的主要原因,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甚至有些患者因出现严重的神经损伤病症而不得不行手术治疗,给患者带来巨大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为了更好地探索本病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20多年前,人们开始运用具有与人类椎间盘高度相似性的动物退变椎间盘来研究本病的病因病机,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法。
近几年,用于构建动物模型的种类和造模的方法主要分为2大类型:体内损伤动物模型和体外动物模型。
体内损伤动物模型主要指通过干预、诱导动物椎间盘退变,依据其在影像学、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等方面的变化,动态观察动物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
体外动物模型是指在体外培养的细胞和器官模型,此模型多用于短期的实验观察,实验结果论证能力弱。
笔者通过查阅近十年来大量的国内外文献,总结了在动物体内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方法,并分析每种方法的优缺点。
从开始使用动物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到现在,研究者尝试了各种各样的动物,总结出用于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动物应符合如下几个条件[1]:①所用动物脊柱的解剖特点、生物力学特性、生理、病理功能等应与人类高度相似;②所选动物可客观地重复椎间盘退变的病理过程;③所构建的动物模型具有可复制性;④动物价格较为廉价,且较易饲养,种群数量较多。
目前,很多小型哺乳动物及啮齿类动物被学者作为动物模型;但是由于某些伦理因素[2],现如今大多数学者采用鼠及兔作为建模动物[3]。
2.1 生物力学模型(biomechanical model,BM) Goff等[4]运用手术方式培训大鼠,改变其爬行习惯使其靠双后肢如人类直立行走,从而使大鼠的椎间盘发生退变,他也是首个通过改变大鼠行走习惯来构建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的学者。
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椎体终板参与腰椎间盘退变机制及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随着对椎间盘退行性改变的了解不断加深,椎体终板作为椎间盘的重要组成部分,受到了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
椎体终板位于椎间盘头尾两端,是椎间盘和椎体的连接部分。
终板在椎间盘和椎体的松质骨之间形成一个结构边界,承担了椎间盘内因负载出现的静水压力,并防止压力较高的椎间盘结构突入疏松多孔的椎体松质骨。
椎体终板具有营养椎间盘和传递应力的重要作用,终板对腰椎间盘的正常生理状态以及病理性改变有着显著影响。
椎体终板的衰老和退行性改变,能够显著影响椎间盘的生物力学和营养供应状态,成为腰椎退变进程中的重要影响因素。
现结合国内外新进研究进展,对腰椎终板退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形态学和生物力学特性,以及终板的临床意义综述如下。
终板退变与椎间盘退变终板退变及其影响因素:腰椎终板为中央菲薄凹陷,边缘隆起形成环状骨突的薄层样结构,由软骨终板和骨性终板组成。
骨性终板并非皮质骨,而是由密集的松质骨骨小梁叠加融合形成的多孔层状结构,骨性终板中存在大量孔隙,中央区域较多,边缘相对较少;同时,终板中央的髓核区域较薄,在外周区域较厚。
终板的这一结构特征为其作为椎间盘的营养通路提供了解剖基础。
终板退变受多种因素影响,机械刺激、代谢改变和体内激素水平均能够影响终板退变进程。
近年来,关于机械应力对软骨终板细胞代谢的影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Hee等研究了脊柱的压缩负荷对兔的终板退行性改变影响,表明压缩负荷导致终板内血管袢容积减少;而去除压缩负荷能够促使软骨终板的细胞外基质再生和血管袢容积恢复。
Honda等认为作用于软骨的过高机械载荷能够减少软骨细胞外基质中的大分子,如蛋白多糖和II型胶原的产生,从而改变软骨细胞代谢,影响软骨的退变进程;同时,作用于软骨的过高循环拉伸载荷能够直接诱导软骨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基因表达,造成MMPs与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s)失衡,其已被证明是细胞外基质降解的原因,软骨终板内的细胞外基质减少可能是软骨终板退变的促进因素。
腰椎间盘退变及突出动物模型研究进展
退变的病理过程 , 成功制造出椎问盘退变模型。崔力 扬等 用 2 1 G穿刺针对大 鼠分别行纤维环部分针刺
和 全层 针刺 , 到不 同程 度 的腰 椎 退 变 模 型 。此 外 , 得 对 软骨终 板 的针 刺损 伤也会 引 起椎 问盘 的退 变 , om H l 等 在 家猪椎 体终 板 上进 行 穿 刺 , 月 后 发现 纤 维 3个 环 含水 量 和髓 核 蛋 白多 糖 含 量 明显 减 少 。针 刺 损 伤 模 型操 作较 简便 , 复性 好 , 模 型 动 物 的椎 间盘 随 重 且 时间变 化缓 慢退 变 , 符合 人类 椎 间 盘退 变过 程 。但 穿 刺针 的型号 、 针 的 深度 需要 进 行 精 确 计算 , 终板 进 对 的破坏 程度 难 以掌握 , 伤后立 即 出现 的相 关病 理 变 损 化 如 Sh ol 节 、 空 现 象 、 de改 变 、 部 出 血 cm r结 真 moi 局 及 肉芽组 织 形成 等会 影 响观察 的结 果 。而且 , 造 模 该 方 法 常采用 腹 部切 [, 伤 较 大 , 后 动 物 的存 活 率 ]创 术
侧 刺入新 西 兰大 白兔 的椎 间盘 纤维 环 , 度 5mm, 深 术
后 通过 M I R 检查 及免 疫 组 化染 色 证 明出 现 了椎 间盘
学、 组织学 、 细胞学 、 免疫学 、 影像 学 、 因学等多 角 基
度、 多方 面对 腰 椎 间 盘 退 变 和 突 出 进 行 详 尽 的研 究 ,
型 。此后 , 方法 被 众多 学者 广 泛采 用 , 逐 步改 进 。 该 并 直 至今 天 , 此法 仍 为建立 腰椎 间盘退 变 和 突 出模 型 的 经典 方 法之 一 。近 年来 , 郭常 安等 ¨ 以与 人类 亲缘 关
椎间盘退变体外模型研究进展
生机 制 、 治 可行 性 和 有 效 性 的 基 础 , 有 重要 意 义 。 目前 I D 模 型 以体 外模 型 为 主 , 分 为 细 胞 培 养 防 具 V D 可
模 型 和 器官 整 体 培 养 模 型 。该 文就 I D体 外模 型 优 缺 点 及研 究进 展 作 一 综 述 。 VD 关键词 椎 间 盘 退 变 ; 外模 型 ; 体 细胞 模 型 ; 体 模 型 整
・
1 6 O ・
国 际骨 科 学 杂 志
21 0 2年 3月 第ac 5 0 2 n Orh p J rh2 ,2 1 ,Vo.3 ,N . 1 3 o2
椎 问盘退 变体外模型研究进展
宋俊 兴
摘要
徐 宏 光
椎 间 盘 退 变 ( D 是 导 致 腰 背 痛 的 主要 原 因之 一 。构 建 理 想 的 I D模 型 是研 究 I D 发 I VD ) VD V D
每年投入 约 2 0亿美元 成本 。我 国人 口基 数大 , 者 总 0 患 数多 , 每年 需要 耗 费大 量 医疗 资源 , 为社 会 带来 沉 重 负 担 。因此 , 脊柱退行性疾病 防治是 临床 面临 的重 大挑战 。 目前认为脊柱 退行性 疾病 发生 与椎 问盘退 变 ( D) I VD 密 切相关 , D I D是 引起 腰 背 痛 的 主要 原 因之 一 。导致 V ] ID V D的病 因诸 多, 括 力 学 、 龄 、 因 、 养 因素 等 。 包 年 基 营 A g e 等 研究认 为, inr 细胞外 基质 内Ⅱ 型胶原和蛋 白多糖 表达下调 , 均可导致软骨细胞表 型发生异常改 变 , 而软 骨 细胞表型异常改变是导致软骨 退变的重要起始 因素 。目 前对 I D V D确切病 因、 病理生理 机制 尚不清楚_ , 必要 4有 j 进行深入而细致 的研 究 , 而延缓 其发 生 。构建 理想 的 进 ID V D模 型是研究 I D V D发生机制 、 防治可行性 和有 效性 的基础 , 具有重要 意义 。 1 体外细胞培养模型 细胞体外培养所 建立 的模型 , 具有 避免 组织 细胞受 到复杂 的生长环 境 的影响 , 区分单 一效应 和特定 的协 可 合效应对细胞 的作 用 , 可人 为控制 实验 条件 , 于观 察 、 便 检测 和记录等优点 , 已广泛地 应用在生 物学 、 医学等多个 领域 , 是当前重要 的基础研究 学科之一 。 目前椎 间盘 细 胞体外培养 主要 分 为单 层平 面培 养 和三 维 培养两 种 模
10腰椎间盘退变及突出动物模型研究进展_俞鹏飞
。但因基因突变及转基因技术尚未成熟, 存在
表1 类型 病变过程 退变—突出 退变—突出 退变—突出 突出—退变 突出 —退变 退变—突出 退变—突出 退变—突出 退变—突出 符合客观 部分符合 部分符合 差距大 差距大 较符合 较符合 较符合 符合 符合
各种腰椎间盘退变及突出造模方法优缺点比较
直接损伤模型 切割损伤模型 针刺损伤模型 化学损伤模型 神经根压迫模型 异物压迫模型 自体髓核移植模型 间接损伤模型 机械型模型 脊柱不稳模型 其他模型 自发性退变模型 基因模型
[2 ]
采用特制微型环锯定位、
定量锯除山羊腰椎间盘组织, 术后 2 个月通过影像学 和组织学证实手术椎间盘出现髓核退变 , 继发内纤维 髓核突出等, 继而髓核内出现明显的软骨化 环破裂、 操作较简 和纤维化。切割损伤模型因手术暴露充分、 切口大小易于掌握、 重复性较好, 同时能够对损伤、 单、 损伤方式与退变( 突出) 的关系以及椎间盘退变顺序进 行进一步证实, 而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要注意避 髓核急性突出, 免造模时切割过深所致的纤维环破裂、 应严格掌握切割深度。无论从何种入路进入纤维环, 均会引起较大的手术创伤, 尤其是小型动物, 手术会使 一部分动物死亡, 这是该类造模方法的一大缺陷。因 此, 宜选择羊、 猪、 猴等较大型的动物, 但成本较高。
· 35· ( 总 515 ) 中医正骨 2011 年 7 月第 23 卷第 7 期 组织丢失、 发生退变的过程与自然退变有较大差别, 不能全面反映椎间盘退变的机制。 人类的椎间盘退 许多动物也可因环境、 饮食、 营养状 变是自发的过程, Melrose 等 况等影响自发发生椎间盘退变,
[22 ]
以下几个方面
: ① 能再现椎间盘退变及突出的病
椎间盘退变的基础研究与进展
细胞因子
3.NO是一种气体生物信使分子,可快速透过生物膜 扩散,在心脑血管调节,神经、免疫调节等方面 发挥着十分重要的生物学作用。目前有许多研究 证实,NO作为一种新型介质在椎间盘退变过程中 起着重要作用。NO参与椎间盘退变过程主要体现 在两个方面,即影响椎间盘炎 症进程和影响椎间 盘细胞外基质的正常代谢。NO可在原位诱导椎间 盘细胞调亡 ,促使椎间盘内细胞数进一步减少, 造成椎间盘基质成分减少从而加速其退变过程。
体、硫酸软骨素和大量水分构成。水分出 生时占 90%,18岁 80%,70岁70%,随
年龄增大,髓核纤维化程椎体及相邻组织,12岁后 血管闭锁,不参与营养供应,使椎间盘成 为无血运组织。营养供应主要依靠软骨终 板本身的半渗透膜作用,进行营养代谢。
椎间盘退变病因
细胞因子
• 研究发现,细胞因子是通过影响椎间盘内 胶原和PG含量而参与椎间盘退变过程。与 椎间盘退变最相关的细胞因子有白介素 ( IL ) -1 、 I L-6 、I L-18、肿瘤坏死因 子 ( TNF ) -α 、 转化生长因子( TGF )-β 、 骨形态发生蛋白( BMP) 、 一氧化氮 ( NO) 等。
降解酶
• 间盘是体内最大的无血运组织,低氧时细 胞无氧代谢增加,乳酸清除减少,乳酸储 积,细胞外环境 pH减低,体内试验证实 退变间盘内的 pH介于5.7-6.3 。这不仅 损害细胞的新陈代谢, 影响细胞的生物合 成功能,还为基质蛋白酶发挥细胞外蛋白 水解酶作用,使椎间盘基质分解加速,导 致椎间盘退变。
降解酶
• 最近研究表明在椎间盘组织的破坏过程中 ,除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外,组织蛋白 酶(Cathepsins)也是能够降解胶原和粘蛋 白的蛋白水解酶。研究表明Cathepsins 在骨性关节炎和类风湿关节炎的关节软骨 的破坏过程中起作用,然而,关于在椎间 盘退变中的作用的研究还较少。
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现状与进展
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现状与进展(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摘要】:椎间盘退变疾病越来越被大家所重视,但退变的生物学机制尚不明确,构建椎间盘退变模型是研究的基础和关键。
近年来国内外报道的新型椎间盘模型分为动物体外模型和动物体内模型两大类。
动物体外模型包括椎间盘细胞模型和椎间盘组织块模型;动物体内模型有机械力学模型和外伤模型等。
该文就近年来新型椎间盘退变模型的研究现状与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椎间盘退变动物模型进展Abstract:The 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 has been main research focus in spinal surgery, but the pathogenesis of disc degeneration is still not clear. Appropriate animal models are important for the study of pathogenesis of disc degeneration. Presently, models of disc degenetation are mainly classified into two categaries:vitro models and vivo models.The animal vitro models include disc cell models and disc tissue models.The vivo models include mechanics models and trauma models.This reviewtries to give a short introduction about the status and progress of animal model about disc degeneration.Key words:disc degeneration; animal model; congress椎间盘退变性疾病(disc degeneration disease,DDD)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随着人们劳动方式和生活方式的改变,椎间盘退变的发病正逐年上升,且有年轻化的趋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研究进展上海第二医科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骨科侯筱魁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基本病理变化是椎间盘的退变。
退变蕴涵了两方面的涵义:一方面为组织衰老,即随年龄而出现的改变的积累;另一方面,退变是指随着细胞或组织的退行性病理改变而出现的生物化学的改变,进而引起组织物理特性的衰变,并最终表现为功能的破坏和丧失。
在今天,对腰椎间盘退变及由其而引起的下腰痛的关注,已不仅仅局限于医学领域,更逐渐成为一个严峻的社会问题。
据统计,70%的成年人在一生当中都经历过下腰痛的折磨。
目前已知许多因素都与椎间盘退变有关,包括遗传、环境、年龄、慢性长期负重、强体力劳动、肥胖、吸烟、酗酒、糖尿病等等,都被发现能够加速椎间盘的退变。
此外,退变也可继发于某些外科操作,如脊柱内固定、长节段融合、后路突出髓核摘除,经皮融核或激光减压有时也会诱发腰背痛和神经症状。
最近的实验研究焦点已经把目光放在了对未来的退变性椎间盘疾病的处理上。
建立一种可靠而容易重复的椎间盘退变模型而实现对其的系统研究是非常必要的。
本章通过对文献的复习和归纳,对于目前的腰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方法和相关研究做一总结。
第一节实验动物的要求及选择首先,医学科研中应用的实验动物应该具备以下完整的资料:①品种、品系及亚系的确切名称;②遗传背景或其来源;③微生物检测状况;④合格证书及合格的饲育条件等。
根据不同的实验目的,应当选择相应的合适的实验动物。
人类属于陆生脊椎动物门,相应的脊椎疾病动物模型的选择也必然局限于此范围内。
椎间盘退变的模型动物应该具备类似人类脊椎的解剖和生理特点,建立的模型应该与人类的椎间盘退变相似和具有可比性。
而模型的可重复性和能够模拟再现人类疾病的客观规律也是基本要求。
目前已经使用并证实效果确切的椎间盘退变模型动物包括鼠、兔、羊、猪、狗、猴等。
鼠尾椎间盘常被用以制作退变模型,缘于其操作容易,对动物的损伤不大,但其对于人类的腰椎间盘疾病的代表性尚需商榷。
兔等个体较大的动物脊柱结构与人类更具有相似性,是目前广泛使用的模型动物。
其椎间盘体积较大,进行各种操作和检查较方便,但通常均须行体内手术,对动物损伤较大。
灵长类动物是人类的近亲,其解剖生理特点与人类最为近似,如恒河猴(rhesus monkey)、狒狒等,是最理想的椎间盘退变的模型动物。
但是囿于经济因素,其应用受到了相当的限制。
第二节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方法目前所使用的椎间盘退变模型的建立方法,宏观上可以分为两大类,即自发性和诱发性椎间盘退变模型。
而后者从脊柱和椎间盘结构是否完整上,又可再分为两大类:直接破坏脊柱和椎间盘结构抑或是通过脊柱外方法来诱导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一、自发性椎间盘退变模型Platenberg发现,超过14岁的灵长类动物狒狒均可出现自发性的椎间盘退变,并从MRI表现和组织病理学证实其非常类似于人类的椎间盘退变,而认为其是极佳的椎间盘退变模型动物。
Hansen(1952)首次观察了软骨发育不良犬的椎间盘的改变。
许多作者观察了针尾鼠(pintail mouse)和沙鼠(Psammomys obesus)的自然发生的腰椎间盘的改变,发现其均可出现与年龄相关的椎间盘退变,且107退变发生率高。
退变特点类似于人类椎间盘退变的表现,包括:髓核的破裂;纤维环的撕裂;髓核突出进入或穿过软骨终板形成Schmorl结节以及韧带的钙化等。
这些动物作为模型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沙鼠,已经资料证实,在18个月时约50%的个体会发生明显的椎间盘退变。
沙鼠已作为一种优良的椎间盘退变模型动物被广泛选用。
二、诱发性椎间盘退变模型⒈脊柱外方法诱发椎间盘退变希望通过不破坏脊柱或椎间盘的解剖结构的单纯脊柱外方法建立椎间盘退变的模型,则必须改变脊柱的力学环境,使椎间盘受到异常的应力刺激,才能够诱发椎间盘的退变。
现有的此类模型均通过此原理来达到建立模型的目的。
切除刚出生的SD或Wistar大鼠的两前肢及尾部,能够存活的幼鼠在成长过程中仅依靠两后肢直立行走,即为bipedalrat,其腰椎负重明显增加,完全改变的力学环境和不均衡应力刺激诱发了腰椎间盘的退变,甚至脊柱的侧凸。
Iatridis(1999)使用机械设备造成一种良好控制的负荷环境,对SD大鼠鼠尾分组行单纯性制动和慢性持续轴向负荷刺激,每隔两2周对于椎间盘厚度、角松弛性、轴向和角顺应性等进行体内生物力学测定,共观察8周。
发现两组动物的椎间盘厚度、轴向顺应性和角松弛性均减小,但是慢性持续负荷组的生物力学改变出现较早且数量大。
8周时,慢性持续负荷组动物椎间盘的蛋白多糖成分明显增高。
作者认为,慢性的持续应力刺激可以改变椎间盘的机械特性和生化成分,诱发了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但是这种退变与人类脊椎间盘的退变相比有其相似性和不同性。
扭转应力损伤也是椎间盘退变的先决因素。
Hadjipavlou(1998)描述了一个扭转应力损伤造成的兔椎间盘退变模型。
对照组兔接受了软组织松解术或者囊切开和小关节面切除术,而实验组则接受了手术以及急性的30°扭转应力的腰椎损伤。
作者发现,单纯手术组并没有出现椎间盘的退变,而接受了扭转应力的动物则表现出了明显的退变。
还有学者利用特殊的装置将大鼠尾巴折弯成U形并固定,持续观察后发现,在U形鼠尾的凹侧部分椎间盘发生了退变,而凸侧则未发生明显的改变。
2.破坏脊柱或椎间盘结构诱发椎间盘退变通过破坏脊柱或椎间盘的解剖结构来诱发椎间盘退变,效果直接。
其又可根据对椎间盘结构的保留完整与否分为两类。
(1)不直接损伤椎间盘结构:Miyamoto(1990)通过钝性剥离大鼠颈椎旁肌,切除全颈椎的棘上和棘间韧带,成功诱导了重复性好的颈椎病动物模型。
国内的施杞等亦使用此方法,建立了颈椎间盘退变的模型并进行了相关的研究。
但这种方法目前尚未见报道应用在腰椎间盘退变的模型上。
通过切除一侧或双侧的小关节,同样可以引起脊柱的应力不均衡和抗旋转能力下降。
Sullivan在同一水平切除了兔腰椎双侧小关节的上关节突,引起了脊柱的旋转不稳定而诱发了椎间盘的退变。
Markus(2001)使用一种可产生弹簧加压作用的外固定装置,其4根不锈钢针脚可经皮从后方平行于椎间隙插入兔的L4及L5椎体。
对选择节段所施加的轴向压力可以达到2.4MPa,大概相当于5倍的动物体重。
加压时间分别为1、14和28天。
这种力学负荷实际上是压力、剪切力以及弯曲力矩的复合体。
组织学观察发现,14天后,固定的椎间隙高度即出现明显狭窄,椎体终板骨硬化,而固定节段的邻近节段则未出现明显的形态学和组织学改变。
(2)直接破坏椎间盘结构:通过对椎间盘结构的直接损伤和破坏来诱发退变,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方法。
①损伤纤维环方法:目前所使用的损伤纤维环方法种类繁多。
损伤纤维环的手术方法如下:按手术入路分为前方入路经腹、后方入路经椎板切除、前外或后外侧经腹膜外入路等;根据损伤部位可以分为前部正中、前外侧、后部正中、后外侧,前2个部位是最为常用和首选的损伤部位;根据损伤的方式又可分为刀割、开窗、刺伤、切除、刮擦伤等。
对文献的复习可以发现,以平行于终板方向的刀割法最为常用。
Key于1948年首次应用破坏纤维环的方法,成功地观察到了椎间盘退变的发生。
在Key方法的基础上,1990年V olvo奖获得者Osti进行了一个经典的实验,他在羊腰椎纤维环外侧部,做平行和邻近终板的108横行切开,控制切开深度在5mm,即纤维环的外2/3层,而保留了内层纤维环和髓核的完整。
在随后的组织学检查中发现,尽管手术并未破坏内层纤维环和髓核,而且外层纤维环的切口可以自行愈合,但术后4个月以后均可见内层纤维环的破裂和髓核的突出。
Lipson(1980)通过切除兔腰椎间盘的腹侧纤维环,直接造成了椎间关节失稳和髓核的突出,即出现了明显的骨赘形成等脊柱退行性变。
②损伤髓核法:髓核由于它的黏弹性特点和变形能力,在椎间盘承受外力时,可以起到吸收、振荡和向各方向分散力的作用。
这样就避免了椎间盘在某一方向过多受力而引起纤维环的破裂、终板的骨折,甚至椎体的压缩。
而在脊柱做前屈、后伸和旋转运动时,髓核又可作为运动的支柱起到类似轴承的作用。
髓核的结构一旦破坏,椎间盘吸收和分散外力的作用消失,必然迅速诱发退变。
Okuma和Nomura(2000)以穿刺针从纤维环前侧部进入,吸出髓核,诱导建立了兔的椎间盘退变模型。
组织学观察发现:术后2周,髓核内含有空泡细胞的数量减少;4周时,纤维环纤维出现蜿蜒样改变;8周时,可见纤维环已失去正常结构,髓核的细胞外基质浓缩;24周时,纤维环均出现破裂及变形的板层状纤维,内层纤维环与髓核的界限模糊,软骨样细胞的数量增加并开始成团状聚集在髓核及纤维环的交界区域。
Sato(2001)等介绍了经皮纤维环钻孔使用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燃料增强激光汽化髓核来达到间盘减压目的,从而诱发兔椎间盘的退变。
向髓核内注射药物融核,已在临床上用于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类似的方法同样也可诱发动物椎间盘的退变。
向椎间盘内注射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木瓜凝乳蛋白酶(chymopapain)、软骨素酶ABC (chondroitinase ABC)、胶原酶(collagenase)等,均已在动物模型上证实可以达到有效融核的目的,且部分已获得了广泛的临床应用。
但是动物实验大多集中在化学融核(chemonucleolysis)的效果、并发症、作用时间、剂量等以临床应用为目的的研究上。
Norcross等(2002)在大鼠鼠尾的近侧2个椎间盘内注射软骨素酶ABC(chondroitinase ABC),2周后发现注射药物的椎间隙高度明显下降,生物力学参数(硬度、hysteresis、畸形)均明显升高。
组织学检查则证实椎间盘退变,蛋白多糖含量、髓核细胞数量均明显下降。
虽然融核后将不可避免地发生椎间盘的继发退变,但却少有以此来作为建立椎间盘退变模型的方法。
因为髓核内注射的药物均会引起椎间盘生物化学性质的改变,并不利于在退变模型基础上进一步的研究和生化检测等。
更为直接的方法是:直接模拟人椎间盘髓核摘除术的手术过程行髓核摘除而诱发椎间盘退变。
Hasegawa(2000)为研究年龄因素与退变的椎间盘周围及临近神经根发生病理改变的相关性,进行了犬的实验研究。
他模拟人的髓核摘除手术,将犬的多个腰椎节段椎板切开,行全椎间盘摘除术。
但是大部分行髓核摘除术诱发的模型与人类髓核摘除术不同的是,手术多是经前方腹膜外入路,切开前方纤维环后,摘除髓核。
由于其对于椎间盘结构造成了彻底破坏,且对动物创伤较大,手术方法标准难以统一,因而并不常用。
③损伤软骨终板法:通过椎体钻一斜行的孔洞直达软骨终板和髓核来制作椎间盘退变模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