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典型文化
瑶族的特点和风俗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
瑶族人民有着独特的文化和风俗。
其中,瑶族人民最著名的特点是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
瑶族人民认为,祖先是他们的保护神,可以为他们带来好运和幸福。
因此,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祭拜祖先。
瑶族人民还有独特的饮食习惯。
他们喜欢吃米饭和米酒,并且喜欢把肉和鱼腌制成腊肉和干鱼。
此外,他们还有一种特色的面食——米粉。
米粉是用糯米磨成的粉末,可以搭配各种调料和肉类食用。
瑶族人民还有独特的服饰和建筑风格。
他们喜欢穿着鲜艳的衣服,头发上还会戴上彩色的花环。
此外,他们还有特色的建筑——那些建在山上的竹楼。
竹楼通常由竹子和泥土等材料建造,具有轻巧、防水、耐久的特点。
总之,瑶族是一个拥有丰富文化和独特风俗的民族。
他们对祖先的尊敬和祭祀,以及对传统饮食和建筑的保持,都是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此外,瑶族人民还有许多传统的节日和活动,如祭祀节、捕鱼节、结婚仪式等。
这些传统活动不仅展示了瑶族人民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也保持了瑶族传统文化的传承。
瑶族历史与独特习俗
瑶族历史与独特习俗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云南和贵州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习俗,为我们了解中国的多元文化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本文将为你介绍瑶族的历史渊源以及他们独特的习俗。
一、历史渊源瑶族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6年的秦朝时期。
相传当时的秦始皇派遣大将蒙恬征服了瑶族的先民,并将其纳入了中国统治体系。
自此之后,瑶族一直居住在中国南部的山区,并保留了自己的语言、文化和传统。
瑶族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多次迁徙和迁居,不同的地理环境和社会背景塑造了他们独特的文化特点。
在与其他民族的交流中,瑶族吸纳了许多外来文化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
二、瑶族习俗的传承与演变1. 婚俗瑶族的婚俗是他们文化传承中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注重婚姻的稳定和家庭的和睦,婚姻的选择并不仅限于单方面的意愿。
婚前,双方家庭要进行多次洽谈,确保两个家庭的亲戚关系和社会地位相当。
而婚后,丈夫必须尊重妻子的家族和习俗,妻子也要努力适应丈夫的家庭。
2. 宗教信仰瑶族信仰多元,主要包括本土宗教、道教和基督教等。
他们崇拜自然和祖先,相信天地人三位一体的神灵。
在重要的节日和仪式中,瑶族人会举行祭祀活动,祈祷丰收和神灵的保佑。
3. 音乐舞蹈瑶族以其独特的音乐和舞蹈而闻名。
他们的音乐多以管乐器为主,如竹笛、唢呐等,多有悠扬的旋律和节奏感。
舞蹈则包括手绢舞、牵手舞等形式,表达了瑶族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未来的憧憬。
4. 节日庆典瑶族有许多重要的节日和庆典活动,如瑶族新年、龙船赛等。
其中,瑶族新年是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一,也被称为“岜溶节”。
在这一天,人们着传统服饰,进行舞蹈和歌唱表演,共同祈福和祭祀祖先。
三、瑶族习俗的保护与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瑶族的历史和独特习俗,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建立了多个瑶族文化保护基地,用以展示瑶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其次,在教育领域,加强了对瑶族传统文化的教育,使年轻一代能够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瑶族的文化遗产。
中国少数民族瑶族
民间组织传承
瑶族地区有许多民间组织,如歌堂、 鼓社等,通过组织各种活动传承文化 。
瑶族文化传承的困境与出路
困境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外界文化的冲击,瑶族传统文化面临着逐渐消失的困境。
出路
为保护和传承瑶族文化,需要采取多种措施,如加强立法保护、促进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开展学校教育等。
06
瑶族的旅游开发与保护
共同作用
瑶族的宗教信仰和民间信仰共同作用于他们的文化和社会生活,为瑶族提供了精 神支持和道德指引。
04
瑶族的经济生活与社会组织
瑶族的经济生活
传统农业
瑶族地区主要依靠传统农业 为生,耕种水稻、玉米、红 薯等农作物。
林业
瑶族地区拥有丰富的森林资 源,人们通过砍伐树木、采 集林产品等方式获取经济收 益。
游业的发展。
THANKS
感谢观看
历史记载
瑶族在秦汉时期就有记载 ,宋代以后瑶族社会有,瑶族被确定为单一 民族。
瑶族的人口分布与地理分布
人口数量
瑶族人口数量在世界各民族中排 名前十,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 、湖南、广东、云南等省份。
地理分布
瑶族主要居住在山地和丘陵地区 ,分布在南岭山脉的南北两侧。
近年来,中国政府加大了对少数民族 语言文字的保护和传承力度,包括瑶 族语言文字。
在学校教育中,一些瑶族聚居区的学 校开始引入瑶文课程,以增强学生对 本民族文化的认知和认同。
在广西、湖南等地,政府设立了瑶文 培训中心,推广瑶文教育,培养新一 代精通瑶族语言文字的人才。
此外,一些瑶族文化机构和民间组织 也积极开展文化传承活动,推广瑶族 语言文字的使用,以保护和传承这一 独特的民族文化遗产。
文化展览
通过展览展示瑶族的传统手工艺品、民族服饰、乐器等,让游客 了解瑶族文化的魅力。
瑶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
瑶族历史文化与习俗传承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湖南、广东等地。
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传统,从古至今一直将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融入到他们的生活方式和习俗之中。
本文将深入探讨瑶族的历史文化以及他们如何传承和保护这些传统习俗。
第一部分:瑶族历史文化概述瑶族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公元前2000年左右。
在长期的历史演变中,瑶族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语言、宗教信仰和社会制度。
他们以耕作为主要生活方式,发展了独特的农耕文化。
此外,瑶族还对山林有着深厚的情感,将山水融入自己的生活中,并赋予其神圣的意义。
第二部分:瑶族的宗教信仰瑶族有着丰富多样的宗教信仰。
其中,瑶族的主要信仰为黄帝教、土地神和雷神信仰。
瑶族人民认为黄帝是他们的共同祖先和精神领袖,因此,他们经常通过举行祭祀仪式来表达对黄帝的崇敬之情。
此外,瑶族人还信奉土地神和雷神,认为他们是自然界的保护神,可以保佑人们的农作物丰收和生活安宁。
第三部分:瑶族的传统习俗瑶族有许多独特的传统习俗,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祭祖、婚嫁和节日庆典等。
祭祖是瑶族人民非常重视的一项活动,他们通过举行祭祀仪式,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福泽。
婚嫁在瑶族文化中也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婚礼过程中举行丰富多彩的仪式,体现了瑶族人民对家庭和婚姻的重视。
此外,瑶族还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祭祖节、板儿节等,人们通过庆祝这些节日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第四部分:瑶族习俗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瑶族的习俗,瑶族人民采取了多种措施。
首先,他们利用口头传统的方式将文化和习俗代代相传,通过祖辈和父母的教育,将自己的文化意识灌输给下一代。
其次,瑶族通过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和节庆,加强人们对习俗的认同感和参与感。
同时,政府和社会各界也给予了瑶族习俗的保护和支持,通过设立瑶族文化展览馆、推广瑶族文化旅游等方式,加强了对瑶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结论:瑶族是我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他们有着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习俗传统。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介绍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和云南等地。
他们有着独特而丰富的文化和风俗习惯,这些习俗代代相传,成为瑶族民众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介绍瑶族的一些主要风俗习惯。
服饰与婚俗瑶族的服饰在颜色与样式上非常独特。
男性一般着装为短衣和乌裙,而女性则穿着彩色的长袍和裙子,头上戴着花环或发簪。
婚礼是瑶族人生中重要的仪式,瑶族人认为结婚是人生中最重要的事情之一。
在婚礼上,新郎新娘及其亲友们会穿上传统的婚礼服饰,进行传统的婚俗仪式,如拜堂、献茶和拜祖先等。
祭祀和宗教信仰瑶族人有着丰富的宗教信仰,主要信仰瑶山神和红帽神等。
他们会定期举行祭祀仪式,以祈求神灵的保佑和帮助。
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瑶族的黄粱大祭。
在这个祭祀仪式中,瑶族人会用黄粱米、猪肉和酒等物品,向神明献祭并祈求丰收和幸福。
舞蹈与音乐瑶族人喜欢跳舞和音乐表演,他们在庆祝节日、婚礼和其他重要场合都会进行舞蹈和音乐表演。
瑶族舞蹈以其独特的舞姿和节奏感而闻名,常常表达着对大自然的颂扬和感激之情。
瑶族音乐多以民族乐器如三弦和锣鼓等为伴奏,音乐旋律悠扬动听,具有浓郁的民族风格。
茶文化瑶族人喜欢饮茶,茶文化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瑶族有自己的茶叶制作技艺,他们以手工采摘的鲜叶晒干,然后进行发酵和炒制,制成独特的瑶族茶。
在瑶族人的家庭和社交聚会中,茶常常被用作款待客人的象征,也是社交交流的重要方式之一。
传统节日与庆典瑶族人有着丰富多彩的传统节日和庆典。
其中最有名的是瑶族新年,也被称为花山节。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会打扮得漂亮并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狮、赛马和花车游行等。
此外,瑶族人还有其他庆祝丰收和祈福的节日,如龙船节和鼓舞节等。
瑶族的婚姻制度瑶族有着独特的婚姻制度,一夫多妻在瑶族社会中是被允许的。
此外,瑶族人也有着严格的婚姻规范和仪式,婚姻问题往往需要家族和长辈的介入与决策。
瑶族人认为婚姻是两个家族之间的联姻,因此在婚姻中也有着注重家族间关系和亲戚关系的传统。
瑶族的民风民俗
瑶族的民风民俗导读: 瑶族的民风民俗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这里雨量充沛、森林茂盛,自然资源十分丰富,有得天独厚的植物、动物、矿藏等资源。
如有“绿色宝库”之称的江华瑶山,号称为广西最大天然植物王国、“杉木之乡”的金秀大瑶山。
瑶族有自己的语言,瑶语属汉藏语系瑶语族瑶语支,但情况比较复杂,一半以上的人说“勉”话,属苗瑶语族瑶语支;有五分之二的人说“布努”语,属苗语支;广西地区有的说“拉珈”语,属壮侗语族。
多通汉语、壮语,无本民族文字,一般通用汉文。
口头文学极为丰富。
瑶族的自称有勉、门、敏等63种,他称有390种,如盘瑶、蓝靛瑶、红头瑶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统称为瑶族。
受居住地域限制,多数瑶族至今仍保留着原始的狩猎、捕鱼和农耕文化,以及精美的瑶锦、瑶服,古老的传说,动听的瑶歌,优美的舞蹈,独特婚俗和宗教信仰。
瑶族妇擅长织染、刺绣,服饰花纹图案精美,富于变化。
支系称谓大都以服饰而定,如头饰内以板支托者,称顶板瑶;穿靛蓝衣服的称蓝靛瑶。
瑶族语言支系复杂,有多种方言,没有文字,通用汉文。
瑶族为了纪念先祖,农历10月16日定为“盘王节”瑶族主要信仰原始宗教,祭祀寨神、家神、山神、风神等,对生活和生产中的活动也要占卜吉日、祭祀神灵。
瑶族宗教信仰复杂,巫教、道教和原始宗教因地而异。
礼仪瑶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与汉族地区比较,有过之而无不及。
凡是进入瑶家的客人,都会受到尊重和热情款待。
饶有风趣的“挂袋子”与“瓜箪酒”,是瑶家待客的典型礼节。
客人到了瑶家,只要把随身携带的袋子往堂屋正柱上的挂钩上一挂,就表示要在这家用餐。
不用事先说明,主人自然会留客人在家里就餐。
如果不懂这个规矩,老把袋子等物放在身边,主人就认为你还要到别处去,吃饭的事往往落空。
瑶族对祖先很尊敬,习惯在进餐之前先念祖先几辈姓名,表示祖先先尝后子孙才能受用。
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分布在广西、湖南、贵州以及越南等地。
瑶族拥有悠久的历史和浓厚的文化传统,其传统节日丰富多彩,充满了独特的风情和魅力。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瑶族的传统节日。
一、东山寨石板节东山寨石板节是瑶族传统节日中最具代表性的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正月初三在广西阳朔举行,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个节日以石板为主要特色,石板被用来扛在头上,体现着瑶族人民的勤劳和智慧。
在这个节日里,瑶族人民会穿着传统的服装,头戴鲜花编织的发饰。
他们会在村庄的广场上跳起石板舞,载歌载舞,喜气洋洋。
整个节日的气氛非常热闹,节目精彩纷呈,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二、莲花山清明节莲花山清明节是瑶族人民祭祖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他们表达对逝去亲人思念和怀念的传统方式。
每年农历清明节,瑶族人民会前往莲花山寻找先人的墓地,并进行祭拜和纪念活动。
在节日当天,瑶族人民会提前准备祭品,如水果、食物和酒水等,放置在祖先的墓地上。
他们会烧香祭拜,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健康。
同时,还会进行一些传统的文化活动,如舞狮、竹竿舞等,以表达对祖先的敬意和感谢之情。
三、白篦节白篦节是瑶族人民在丰收季节举行的传统节日。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八月举行,为期三天,以庆祝农作物丰收和感恩大地的慷慨馈赠。
在白篦节当天,人们会穿着瑶族特色的服装,戴上装饰华丽的饰品,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
瑶族人民会集体跳舞、歌唱,并进行一些传统的竞技活动,如踩篦子、丢球等。
这些活动既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勇敢和智慧,也增强了族群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四、瑶族三山三寨节瑶族三山三寨节是瑶族人民举行的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它是瑶族人民感恩祈福、庆贺丰收的盛大活动。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十月或十一月举行,为期三天。
人们会进行各种庆祝活动,如祭拜、舞狮、花车巡游等。
在瑶族三山三寨节期间,人们会前往瑶族的三大山寨,即广西的“凤凰寨”、湖南的“姑婆山寨”和贵州的“雾灵山寨”,进行祭祀和朝拜。
瑶族的传统节日
瑶族的传统节日瑶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传统文化。
瑶族的传统节日是他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瑶族正月、三月三、五月五、七月七、九月九、十月初一等一系列节日。
本文将介绍瑶族传统节日的特点和庆祝活动。
瑶族正月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也是瑶族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
据瑶族的传统,正月是一年中最重要的月份,以此月份为起点,祈求新年的平安与丰收。
在正月初一这一天,瑶族人会进行一系列的节庆活动,如包粽子、炸场、祭祖等。
在包粽子活动中,人们会用糯米等食材包裹成的一种粽子,内含糯米、花生、红枣等馅料,并用竹叶或苇叶包裹,这是瑶族人民祈祷丰收的一种方式。
三月三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被誉为瑶族人民的“情人节”。
传统上,瑶族男女青年会利用这一天的机会向心仪的对象表达爱意。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浪漫活动,如祭祖、跳花鼓、举行比武等。
跳花鼓是瑶族传统舞蹈的一种形式,男女双方围成一圈,手拉手跳舞,并配合着歌唱,表达情感和庆祝。
五月五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节日之一,也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瑶族人民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祭祖、拜神、舞狮等。
在舞狮活动中,人们会穿上狮子舞服,表演狮子舞蹈,以求吉祥和驱邪。
同时,人们还会制作节日特色的食品,如粽子、棕子等,与亲朋好友一同共享。
七月七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被称为“乞巧节”。
据传统,乞巧节是瑶族女子向织女星许愿增长智慧和巧手的日子。
在这一天,瑶族女子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制作七夕织女传家宝、七夕晚会、诵读传统诗歌等。
在七夕织女传家宝的制作过程中,女子们以小珠、绽红等饰品,将自己的愿望编织成一个个精致的织品,表达对美好未来的期望。
九月九是瑶族传统节日中的重要节日之一,也是瑶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之一。
在这一天,人们会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如登山、祭祖、户外运动等。
登山是瑶族人民喜爱的活动之一,他们认为这样做可以驱邪消灾,并祈求健康和平安。
瑶族过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瑶族过传统节日是泼水节
《瑶族泼水节,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活力》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们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传统。
其中,泼水节是瑶族人民最为重要和盛大的节日之一,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每年的农历三月三这一天,瑶族人民便开始举行泼水节的庆祝活动。
这个日子,被称为“瑶族的新年”,人们会穿着传统的节日服饰,手持水枪、水壶,互相泼洒着清水,祈求来年的丰收和幸福。
此外,泼水节还有着丰富多样的民俗表演和游戏节目,如舞龙舞狮、古老的瑶族音乐演奏等,场面热闹非凡,充满了喜庆与欢乐。
泼水节是瑶族人民传统文化的生动体现,也是他们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尊敬。
而如今,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文化交流的加深,瑶族泼水节也越来越受到外界的关注和赞誉。
在全国各地,不少地方都会举行着泼水节的活动,许多人们也纷纷前往参与体验。
在这个传统节日中,人们能够感受到不同民族文化的交融与包容,也更加理解和尊重其他少数民族的传统。
泼水节不仅是瑶族人民的盛大节日,同时也是一种多元文化的交流和传承。
泼水节的举办不仅可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也有助于增强瑶族人民的凝聚力和自豪感。
通过这种方式,瑶族文化得以传承和弘扬,也使得更多的人对其有了更深的了解和认识。
总的来说,瑶族泼水节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活力的展示,它不仅体现了瑶族人民对自然的崇拜和对祖先的尊敬,也是一种文化多样性的体现和交流。
希望泼水节能够继续传承下去,让更多的人能够感受到瑶族文化的魅力和独特魅力。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篇一:瑶族风俗习惯瑶族风俗习惯服饰据有关瑶族服饰研究专家统计,瑶族服饰款式有百余种,各支系各地方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男子穿对襟或右衽、铜扣上衣,或圆领花边丫形上衣,腰扎腰带,下身穿宽脚长裤,扎绑腿。
妇女一般穿圆领花边对襟或右衽长衣,下穿挑花长裤或百褶长裙,扎绣花腰带或围裙,也缠绑腿。
无论男女,服饰一般都喜欢用青布制作,喜欢用红、蓝、黄、绿、白、紫等色彩点缀。
此外,瑶族男女都习惯使用绣花青布头巾或红布头巾包头。
白头帕瑶族无论男女,都是通过帽子和头帕表示自己所处的生活阶段。
河口县瑶山的瑶族姑娘一到十五六岁,便改花帽为包头帕。
包头帕就意味着可以寻偶。
男子在幼年时亦戴花帽,到十五六岁后同样取下花帽改包头帕。
在金平区平安寨等地的尤勉支瑶族,俗称红头摇,因婚后包红头帕而得名。
瑶族发式瑶族男女,喜蓄长发,古籍就有男女蓄发,盘结头顶,名为“椎髻”的记载。
但也有相当一部分过山瑶妇女,过去则剃尽发蒂,戴上黄蜡制成的角帽,用布帕遮盖。
妇女头部装饰极为讲究,有的戴竹箭,有的竖顶板,还有的则戴上三五斤重的银条。
妇女头上的椎髻更是类多形奇,有的插上银牌、银花、银串珠之类,有的还插上几片白雉尾,十分壮观。
广西金秀大瑶山花蓝瑶妇女,用猪油裹拌卷成钢盔式发形,青光耀眼,独具一格。
顶板瑶妇女的服饰湖南宁远一带瑶族妇女的头饰,既不同于蓄发盘髻爱插羽毛的广东八排瑶,又有别于头别三条弧形大银釵的广梳釵于头顶,以绣花巾缠头,则以蜂蜡涂发,卷发叠髻,史称“椎髻”。
以花巾包裹。
呈梯角形,再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迎风当阳,十分雅致。
婚后妇女则将蛾冠取下,以花帕盖于头上,清秀大方。
人们给这里的瑶族一个美称——顶板瑶,实则以妇女头饰而得名。
其衫裤颜色多为蓝与黑,只有服丧穿孝才用白色。
未成年的女孩身穿无领开襟长衫,下着长裤。
衣裤边角均有彩色的刺绣花边。
姑娘的嫁衣,喜欢以花边装饰衣裤的襟、角、边等。
小姑娘六七岁开始学刺绣,一直绣到出嫁。
瑶 族 文 化
瑶 族 文 化洪江市瑶族现有人口约1万人。
分布在雪峰山区的龙船塘,大崇等乡镇。
其风俗习惯、语言文化与邻近的洞口、绥宁等县瑶族相近。
[瑶乡"老鼠年"]:每年的农历十一月十一日深夜,瑶民们象过春节一样过"老鼠年"(过小年),这时要避开汉人,如果当晚有汉人在家住宿,认为是不吉利的。
应先将客人安排睡觉,厨房一切炊事人员由男人操办,谈话使用瑶语,席上除摆丰盛佳肴外,还要摆盘老鼠肉祭祀祖先,次日凌晨再吃"庚饭",节日起源:传说该地瑶族的祖先,原住在最富饶的沅江上游寨头,当时有个姓向的财主想独霸那块地方,便利用人们对"长毛造反"真向不明而产生的恐惧心理,散布谣言,说"长毛"来了,雷、蓝二姓的人吓得弃家出走,跑到了杳无人烟的一个岩洞中,时已深夜,饥饿难忍,这时,恰好一个硕大的山鼠从洞外闯入,他们将其逮住烧熟食用,勉解饥饿。
从此他们在此定居下来,繁衍子孙。
后人为怀念为个日子,每年要过"老鼠年"。
罢稼节:农历正月初二为罢稼节,意在庄稼均已收割贮藏,冬耕冬种已经结束,喜庆丰收。
它是瑶族人民传统节日,每年都要隆重欢庆。
是日,家家户户要宰鸡、杀鸭、称肉、做糍粑,全家人团聚举杯共饮,有些地方还举行祭祀庙王活动,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盘王节:农历十月十六日为盘王节。
相传盘王是瑶族人民的祖先,是日为盘王的生日。
新中国成立前,龙船塘瑶族没有过盘王节的习俗。
1984年,国家民委规定10月16日为盘王节,1985年,全国首届盘王节庆祝会在南宁举行。
瑶族文化(一)2005年8月31日[民族简介]瑶族,共有2134013人,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贵州和江西等省区。
瑶族先民历史上居住于长江流域,远在秦汉时期,瑶族是长沙武陵蛮(又称五溪蛮)的一部分。
南迁后,有的又向西南山区移动,于是形成了大分散、小集中的分布局面。
少数民族瑶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PPT图文课件
3
竹筒饭
竹筒饭是瑶族的一种独特烹饪方式,将米、肉等 食材放入竹筒中烤制,竹香与饭香融为一体,风 味独特。
瑶族美食的烹饪技艺
独特的腌制技术
瑶族的腌制技术传承千年,通过对食材的精准处理和特制调料的运用,形成了 独具特色的腌制美食。
竹筒烹饪
竹筒烹饪是瑶族独特的烹饪方法,既保留了食材的原汁原味,又融入了竹筒的 清香,显示出瑶族人民的独特烹饪智慧。
THANK YOU
感谢观看
现代瑶族建筑的融合与创新
01
材料创新
现代瑶族建筑在保持传统建筑风格的基础上,引入新型建筑材料如钢筋
、水泥等,提高建筑的稳固性和耐久性。
02
设计融合
现代瑶族建筑在设计上融合传统与现代元素,既保留传统建筑的文化底
蕴,又满足现代生活需求。
03
绿色建筑理念
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现代瑶族建筑积极践行绿色建筑理念,采用节能
文化交流
通过举办展览、演出、文化交流活动等方式,让更多的人 了解和认识瑶族服饰文化,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播与繁荣。
03
瑶族民俗风情
瑶族的节庆活动
“盘王节”
瑶族的传统节日,庆祝丰收、祈 求平安,是瑶族最重要的节日之 一,通常会有盛大的歌舞表演和 祭祀活动。
“火把节”
又称“星回节”,是瑶族夏季的 一个重要节日,人们点燃火把, 载歌载舞,祈求驱除疫病和灾难 。
少数民族 瑶族民俗文化科普介绍
授课人:XXX 日期:XXX
目录
➢ 瑶族概述 ➢ 瑶族服饰文化 ➢ 瑶族民俗风情 ➢ 瑶族的美食文化 ➢ 瑶族的建筑文化 ➢ 瑶族民俗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01
瑶族概述
瑶族的历史起源
古老民族
瑶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丰富 文化的古老民族,其历史起源可 以追溯到古代的东夷、南蛮等族
瑶族节日文化研究报告
瑶族节日文化研究报告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有着丰富多样的节日文化。
本文将对瑶族的节日文化进行研究。
瑶族的节日数量众多,其中最重要的节日是瑶族的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和端午节。
在春节中,瑶族民众会穿上传统民族服装,参加各种庆祝活动,如舞狮、舞龙和舞瑶鼓等。
他们还会在春节期间举行祭拜仪式,祈求新一年的好运和丰收。
中秋节是瑶族人民最喜爱的节日之一,瑶族人民会聚集在一起,欣赏明亮的月亮,并享用美味的月饼。
他们还会唱歌、跳舞和玩各种传统游戏,增加节日的喜庆气氛。
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之一,也是瑶族人民的重要节日。
瑶族人民会制作粽子,举行龙舟竞赛,并在节日期间参加精彩的龙舞和舞狮表演。
此外,瑶族还有一些独特的节日,如“开坛大典”和“祈福灯”。
开坛大典是瑶族寺庙中的重大活动之一,是瑶族人民向神灵祈求祝福和保佑的庄严仪式。
祈福灯是针对僵尸疫鬼的独特仪式,瑶族人民相信僵尸疫鬼会给人们带来疾病和厄运,因此他们会在节日期间点亮祈福灯,希望神灵能赶走邪恶的力量,给人们带来好运和健康。
在瑶族的节日文化中,舞蹈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他们有丰富多样的舞蹈形式,如瑶族民间舞、瑶族古典舞和瑶族祭祀舞等。
这些舞蹈都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色,通过舞蹈表达他们的情感和祈祷。
总之,瑶族的节日文化丰富多样,反映了瑶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和信仰。
通过研究瑶族的节日文化,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瑶族的传统文化。
瑶族的风俗习惯
瑶族的风俗习惯篇一:民族风情:瑶族习俗;大山区瑶族住房多为“茅寮”,四壁用小木条扎成,俗称“千个柱头下地”。
上盖杉皮或茅草。
有少量木板房,多为一栋三间,名曰“三间堂”。
正屋两侧多用杉条另辟两间,俗名“披杉”。
东间堆放杂物或作畜圈、厕所;西间作伙房、洗澡间。
瑶族习惯洗热水澡,不论寒暑,每日一次。
另有一种“吊楼”式木板房,一半在平地上,另一半依山势坡度用树木支架起来,上面居人,下面放东西,俗称“瑶家吊脚楼”。
现在,“茅寮”式房屋逐渐减少。
丘陵地区的瑶族,住房多砖木结构,上盖青瓦、二层窗户形式的“三间堂”楼房。
楼上虽有窗户,较矮,不住人,用作储存室。
中堂开大门,两侧有侧门。
生产习俗进入大山区的瑶族,当时因地广人稀,实行插标占地,刀耕火种,“种了这山种那山”。
后随着人口增多,封建统治势力逐渐向大山区深入,瑶民的土地逐渐被侵占,为了生计,被迫借土耕种。
借土的条件:“种树还山”。
即瑶民在借种的土地上,播种作物时,要为“山主”种上林木;在护理作物时,要结合护理林木,待林木成长,土地不能再种作物时,才把土地和林木交还“山主”,再到别处借土耕种。
造林,习惯“插条”和林粮间作。
粮食作物以玉米、红薯、旱禾、小米、乔麦、山芋为主,间种油桐、棕片、茶叶、药材等,肥料就是利用新伐地土壤中的腐殖质和烧垦的草木灰。
生产工具主要是锄头镰刀、斧头,辅以竹木工具。
运输主要靠人力背、挑。
背篓是瑶民最习惯用的运载工具。
劳动形式,以户为单位,男女同劳动,需要请帮工时,被请的人不管自己的事多忙,都得去帮助。
垦植大片山场,则采取按户或按劳动力入股,秋后按股分红的方式进行集体劳动。
打猎是大山区瑶族人民的生产内容之一。
主要是打野猪,只要发现野猪危害作物,就集体进行围猎,直至捕获或赶走为止。
围猎时1~2人带猎犬觅踪,其余人守卡。
捕获野兽的分配既使是背着的小孩,也可分得一份。
个人捕猎,主要是放套绳和装弩。
婚恋习俗婚前交友历来,瑶家青年男女,交友恋爱,比较自由。
少数民族瑶族民俗文化介绍课件PPT
喜色日久瑶年的分老
爱各益耐山代龙生少
样增磨的中头活皆
的多的瑶青鞋较跣
皮,解族年和富足
鞋打放人人青裕不
和赤鞋民逐布的履
运脚。喜渐做男。
动的时穿穿的性新
鞋现至适胶布和中
为象今于鞋鞋妇国
,。
第三部分
瑶族饮食建筑
瑶族饮食建筑。
桂北地区的一部分瑶族盛行“打油茶”,即以油炒泡开的茶 叶后煎成浓汤,再加食盐调味,然后用以冲泡炒米花及 炒黄豆等物,具有特殊的风味,有的以此代替午餐。
瑶族发展历史。
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资江中下游,
瑶
以及湘、黔之间的五溪地区,仍 有较多的瑶族居住。宋代:瑶族 虽然主要分布在湖南境内,但已
族 发
有一定数量向两广北部深入。元
展
代:迫于战争的压力,瑶族不得
历
不大量南迁,不断地深入两广腹 地。明代:两广成为瑶族的主要
史
分布区。
瑶族发展历史。
明末清初:部分瑶族又从两广向云贵迁徙,这时,瑶族遍 及南方六省(区),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分布局面,具有 “大分散、小聚居”的特点。
是古代东方“九黎”中的一支,后往湖 北、湖南方向迁徙。瑶族先民以长沙、 武陵或五溪为居住中心,在汉文史料 中,与其他少数民族合称“武陵蛮”、 “五溪蛮”。
部分瑶族被称为“莫徭”,以衡阳、零陵等 郡为居住中心瑶族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湖南 大部、广西东北部和广东北部山区。所谓 “南岭无山不有瑶”的俗语大体上概括了瑶 民当时山居的特点。
明中叶以后:部分瑶族由广西、云南进入越南、老挝、泰 国等东南亚国家,成为他国居民。
19世纪末20世纪初:瑶族人民踊跃参加辛亥革命运动, 参与了孙中山亲自布署发起的“上思战役”、“河口战役”。
瑶族文化
大山的主人——瑶族
瑶族
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民族文化,能歌善舞、勤劳勇敢的瑶族,共有213.4万多人。
瑶族人民世代生息在祖国南方的广西、湖南、云南、广东、江西、海南等省区的山区,是中国南方一个比较典型的山地民族。
风情万种的节日——盘王节
盘王节盘王节3
盘王节是瑶族祭祀祖先盘瓠的重大节日。
每年的农历十月十六日,瑶族人民杀鸡宰鸭,男女老少穿上节日盛装,唱盘王歌,跳起黄泥鼓舞和长鼓舞,欢庆丰收,酬谢盘王。
“赛过花朵的语言”——乳源瑶歌
乳源瑶歌
乳源瑶歌在瑶语中叫“拔勉钟”、“赛花柄”,汉语的意思是“赛过花朵的语言”,是瑶族群众中的民歌形式。
主要由呵、呕、矮、哎四个大修饰音阶组成六个小修饰音阶,每个人在唱鸣时都有各自的区别。
独具民族风韵的舞蹈——长鼓舞
长鼓舞1 长鼓舞2
长鼓是瑶家之宝,每逢盘王节的到来,瑶族人民都拿起长鼓。
起舞时,舞者身穿节日盛装,腰扎红绸,脚裹白色绑腿,挂着1米多长的花鼓,时而腾空急转,时而如猛虎扑地。
整套动作刚劲有力,粗犷洒脱。
技艺独特的服饰——乳源瑶族刺绣
乳源瑶族刺绣2 乳源瑶族刺绣
乳源瑶族刺绣以黑色、蓝色、白色布料为底布,以红、绿、黄、黑、白五种色线作线绣,绣时不需画稿,按不同布色先用黑线或白线依着布纹绣出一行行方格,再在方格中绣出各种图形。
瑶族文化 演讲稿
瑶族文化演讲稿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的是瑶族文化。
瑶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他
们生活在中国的南方地区,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彩的文化。
首先,让我们来谈谈瑶族的服饰文化。
瑶族人民喜欢穿着色彩鲜艳、图案繁复
的服饰,女性常常在头上戴着银饰,身上穿着绣有各种花纹的服装,而男性则喜欢穿着黑色或蓝色的长袍。
他们的服饰不仅体现了瑶族人民的审美情趣,也反映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其次,瑶族的音乐舞蹈文化也是其独特的魅力所在。
瑶族人民喜欢唱歌、跳舞,他们的歌曲多以山水、爱情、生活为主题,歌词朗朗上口,富有感情。
而瑶族的舞蹈更是充满了激情和活力,舞姿优美,动作矫健,常常能吸引众多观众的目光。
另外,瑶族的饮食文化也是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瑶族人民以稻米为主食,
他们擅长种植水稻,制作米酒,米酒是瑶族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饮品。
此外,瑶族人民还喜欢吃辣,他们的饮食以酸、辣、鲜为特点,口味独特,美味可口。
最后,我想说的是瑶族的节日文化。
瑶族人民有许多传统节日,如瑶族年、瑶
族节等,这些节日都有着浓厚的民俗风情,人们在节日里会举行各种庆祝活动,如舞龙、舞狮、唱歌、跳舞等,场面热闹非凡,让人流连忘返。
总的来说,瑶族文化是一种多姿多彩、充满魅力的文化,它不仅丰富了中国的
民族文化,也为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
希望大家能够更加了解和关注瑶族文化,让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得到更好的传承和发展。
谢谢大家!。
瑶族服饰文化与饮食习惯
瑶族服饰
具体特点:
瑶族支系众多,分布广阔,各 支系服饰也不尽相同。所以,过去 瑶族曾因服饰的颜色、裤子的式样、 头饰的装扮不同而得各种族称。广 西南丹瑶族男子穿交领上衣,下着 白色大裆紧腿齐膝短裤,因而得 “白裤瑶”之称;龙胜的瑶族由于 穿红色绣花衣而得“红瑶”之称,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瑶族服饰的色 彩、款式之丰富。
一、瑶族服饰文化
二、瑶族的饮食习惯
制作人: tsg.Machel
第一、瑶族的服饰文化
瑶族妇女善于刺绣,在衣襟、 袖口、裤脚镶边处都绣有精美 的图案花纹。发结细辫绕于头 顶,围以五色细珠,衣襟的颈 部至胸前绣有花彩纹饰。男子 则喜欢蓄发盘髻,并以红布或 青布包头,穿无领对襟长袖衣, 衣外斜挎白布“坎肩”,下着 大裤脚长裤。 瑶族男女长到十 五、六岁要换掉花帽改包头帕, 标志着身体已经发育成熟了。
瑶族的饮食习惯
瑶族人喜欢吃虫蛹,常吃的 有松树蛹、葛藤蛹、野蜂蛹、 蜜蜂蛹等。瑶族人还喜欢利 用山区特色自己加工制作蔗 糖、红薯糖、蜂糖等。 瑶族人大都喜欢喝酒, 一般家中用大米、玉米、红 薯等自酿,每天常喝2、3 次。云南瑶族喜用醪糟泡制 水酒饮用,外出时,常用竹 筒盛放饮时对水。
红瑶
头饰文化:多彩多姿
瑶族头饰颇具有特色,她们创造了多姿多 彩的头饰:有“龙盘”形、“A”字形、 “月牙”形、“飞燕”形等;有的戴竹箭, 有的竖顶板,有的戴尖帽,有的戴竹壳。 广西贺县的瑶族妇女戴十馀层的塔形帽子, 颇为壮观。湖南瑶族的女子以蜂蜡涂发, 椎髻于顶,无论寒暑,均以花帕包裹呈梯 形,用蛾冠形的斗篷罩在上面,避风遮阳, 清秀大方,犹如“学士帽”,又似宫妃绣 冠,婚后则取下蛾冠,表示已成家立业, 开始新的生活。
蓝靛瑶的服饰
绣上多神的服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文摘要:依据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为理论指导,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及逻辑分析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及其现实价值进行总结和分析。
研究表明,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健身娱乐生等是其主要文化特征。
具有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促进和谐文化建设及文化传承等重要现实价值。
“扬弃”是唯物辩证法中关于事物发展的一个重要哲学观点,即对旧事物要“辩证的否定”。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是各少数民族世代相传的,具有各少数民族文化特点的各种身体活动内容的储存和再现,是各少数民族文化模式的外在表现和历史文化知识的延续。
对于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也要坚持辩证的否定观,采用“扬弃”的态度,亦即批判其落后的东西,继承其积极的东西并加以改造和发扬,使其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
基于以上认识,本文主要通过文献资料法及实地考察法,对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和现实价值进行了分析和总结,“考察从前、服务现在、着眼未来”,希望为其传承和发展提供一些参考依据。
1 具有悠久发展历史的瑶族传统体育瑶族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古老民族之一,关于瑶族来源说法不一,但大多数人认为瑶族源于“长沙、武陵蛮”或“五溪蛮”,原始居地在长沙、武陵两郡,即现在湖南的湘江、资江、沅江流域和洞庭湖沿岸地区,早在秦汉时期,瑶族先民就活动在了这一带。
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为了躲避统治阶层的剥削,寻找美好的家园,瑶族人民曾经过着频繁的游耕生活,大部分瑶胞经过漫长的迁徙后,散居在海拔lO00m以上的高山和密林中,集散在广西、广东与湖南接壤的五岭南北地区,因此,形成了“南岭无山不有瑶”的分布局面。
“大分散、小集中”是瑶族人口分布的特点。
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显示,我国瑶族总人口为263.74万人。
广西壮族自治区是最主要的聚居地,共有147.19万人,占瑶族总人口的55.81%。
在广西的87个县市中,有69个县市都有瑶人居住,其中都安、巴马、金秀、富川、大化、恭城是瑶族自治县。
1988年12月,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费孝通考察南岭地区,提出了建立南岭瑶族地区经济开发区的构想,开发区范围共包含了湖南的江华、江永,广西的富川、恭城、贺州市8步区、钟山,广东的连山、连南、连州、乳源,一共3省(区)1O县(市)。
在长期的迁徙过程中,由于受到不同文化的影响,他们的宗教信仰也呈现多元化,但多数瑶胞崇尚祖先“盘瓠”,各地瑶族均有过“盘王节”,“还盘王愿”等习俗,“盘王节”是瑶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盘王节中最主要的活动就是“跳盘王”、“打长鼓”及“唱盘王歌”。
其中“打长鼓”是瑶族文化中最活跃的因子,有语称“瑶不离鼓,以鼓认宗”,打长鼓渊远流长,南宋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就有记载:“绕鼓,瑶人乐状如腰鼓,腔长倍之,上锐下侈,亦以皮鞔植于地,坐拊之。
”悠久的历史是民族传统体育的摇篮,瑶族的许多传统体育项目就是在一定的生存环境下与生产和生活中产生并逐步发展的,且沿袭今日仍能看到古时的影子。
2 瑶族传统体育的文化特征瑶民族悠久的发展历史,赋予了瑶族传统体育丰富的文化内涵,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自身的一些特征,主要体现在:2.1 民族性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和瑶族传统文化有着很深的渊源,反映着瑶族的祖先图腾崇拜、宗族祭祀、生产生活习俗等,具有非常强的本民族文化特色。
如盘瑶的“打长鼓”,就是极具瑶族特色的传统体育活动,而关于打长鼓的来历,就和盘瑶祭祀祖先盘瓠密切相关,前文所说“瑶不离鼓,以鼓认宗”讲的就是这层意思,“打长鼓”是瑶族传统体育文化中最活跃的文化因子,是瑶族的文化名片;另有布努瑶的“打铜鼓”,是祭礼和庆丰收中的重要活动,表达了思念祖先密洛陀和对亲人的深厚情意,打铜鼓的动作古朴粗犷,格调高昂感情充沛,运动量大,非常能表现出瑶族人民勇敢刚毅的性格。
这些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中,都有很深的瑶族文化底蕴,体现出了很强的民族性。
2.2 艺术性有句话叫“壮族的歌、瑶族的舞”,瑶族不少传统体育项目有文艺元素植入,载歌载舞的,艺术表现力特别强,具有很好的观赏价值。
如“打长鼓”时,锣鼓喧天,瑶族男女青年身着民族盛装,腰挎长鼓,在“嘀嘀打”“嘀打嘀打”地唢呐吹奏声和群众的欢呼声中,热烈而欢跃地跳长鼓舞进场祭祀。
挎母鼓者双手掩着鼓面,时而左右摇晃轻舞场,跳跃跨步前奔,时而弯腰拱背,碎步踏踏后退。
拿公鼓者,翻花绕身飞旅,击打出噼啪乒乓之声,而姑娘们唱起优美的长鼓歌;在布努瑶祖先密洛陀生日5月29日(农历)生日那天,人们也会打起铜鼓,跳动铜鼓舞以纪念祖先和庆祝丰收。
在跳打铜鼓的同时,一群瑶族少女身着民族盛装,手持飘带(绣有花纹的长腰带),花圈或花月伞,转绕着铜鼓,按鼓点节拍翩起舞。
非常看,周围的观众也情不自禁地欢歌漫舞起来,整个场地上片欢腾。
2.3 节庆性瑶族的节日文化非常丰富,众多的节日多源于祖先崇和劳动,和生产、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
瑶族传统的大节有盘王节、达努节、社王节,前者集体祭祀祖先和庆祝丰收后者集体祭祀社王商议生产,制定生产规约。
其中每年农历10月16的“盘王节”,又叫“还盘王愿“跳盘王”,是盘瑶人民祭祀祖先,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节日,也是瑶胞最盛大的节日,“打长鼓”,“跳盘王”等就是“盘王节”中必不可少内容;而达努节则是布努瑶最隆重的传统节日,除打铜鼓外,人们还要进行射弩、斗牛、摔跤等体育活动。
可以说,最具有代表性的瑶族传统体育项目大都和节日庆典密不可分,有非常强的节庆文化特色。
2.4 健身、娱乐性不少瑶族传统体育活动带有游戏性,是人们在劳动之余、日常生活中的闲暇时间里经常参与的项目,有很强的健身、娱乐功能。
如打泥脚是龙胜瑶族和苗族喜爱的一项体育活动,据说有400多年历史,风格独特,饶有风趣,苗、瑶同胞不仅在本寨打,还经常到村外打,开展村与村、寨与寨之间比赛,不仅可以锻炼身体,还能给山寨增添欢乐,增强民族之间的团结;掷石头是龙胜各族自治县瑶族群众十分喜爱也十分擅长的活动,投掷爱好者们不但掷得远,而且掷得准。
瑶族酷爱掷石头风俗,与他们居住的地理环境和生产条件密切相关,瑶族大都居住在高寒山区,他们在放牧时,如牛羊走散了或吃庄稼,人在上面可用石头指挥它们,将它们赶走或起拢免得上下奔跑,既省力又省事。
瑶族人劳动之余的掷石头比赛,逃离了劳动的束缚,已经演变为一种消闲娱乐的活动。
3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现实价值从以上的研究中可以看出,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多重文化特征,随着时代的进步及社会的发展,其社会功能也在发生着变化,在现代社会中体现出了新的价值(引,主要表现在:3.1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少数民族传统节庆体育作为文化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种具有长期和丰富效益的产业。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感染力,具有非常好的观赏性,如开发得当,对民族地区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容忽视。
如在桂林恭城瑶族自治县举行的“2007年第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就是粤、湘、桂3省11市区的瑶族同胞的重大节日,节日期间,举行了盛大的盘王祭祀仪式及传统的文体表演,其中最能体现民族文化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打长鼓”是表演中的重头戏。
儿月25日开幕式,来自各地的瑶族代表,都携带着大小不一的长鼓入场,面向主席台时做打长鼓表演。
姑娘、小伙身着节日盛装,载歌载舞,表演着各地风格不同的打长鼓,非常具有艺术感染力,烘托出了热闹和喜庆的气氛,引来八方游客的阵阵喝彩。
同时,这次“盘王节”和“月柿节”搭配举行,也显示了“文化搭台、经贸唱戏”的优势,吸引到了大批的游客、果商,举办的非常成功。
恭城瑶族自治县“200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报告”显示,在第9届中国瑶族盘王节暨第5届月柿节举办期间,接待旅游人数、旅游收入同比都有较大增长。
3.2 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对当前“和谐”文化建设具有独特作用少数民族节庆体育是和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重要形式,对民族地区的“和谐”文化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节13里,人们期望的是“国泰民安”,“和睦、祥和”的氛围是通过节13文化活动所展现出来的,而节13里的体育活动就是促进各民族文化交流的重要手段,也是密切民族关系、加强民族团结的凝聚剂。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很强的节庆特色,不少少数民族的传统节庆体育项目是类似的,互有交叉,比如,舞狮、舞龙、抢花炮等就是壮、瑶、苗、侗、仫佬等民族在盛大的节日中共同喜爱的体育项目。
这就为民族之间产生共同语言,提供了互相交流、相互切磋的好机会,直接密切了民族内部、民族与民族之间的关系,增进了各民族之间的团结进步,起到了“文化纽带”的作用。
3.3 瑶族传统体育具有重要的健身、娱乐价值不管是“打长鼓”、“跳盘王”,还是“打泥脚”、“掷石头”,或“瑶拳”、“摔跤”等这些体育活动,都是千百年来瑶族人民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有着很广泛的参与性。
在参与的过程中,参与者都要承担一定的生理负荷,这无形中就促进了体能的发展、增强了体质,另外,瑶族传统体育中蕴含有丰富的游戏性和艺术性等人文价值,也符合当代的休闲娱乐观念,如果加以正确的改造和推广,是一种最健康的娱人和自娱的休闲娱乐方式。
3.4 瑶族传统体育是瑶族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形式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不少瑶族传统体育项目源于最古老的瑶族文化,一直到今天都是瑶族传统文化构成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是瑶族文化的代表性符号具有深刻的瑶族文化内涵,如“打长鼓”、“跳盘王”、“打铜鼓”、“瑶拳”等等传统体育项目。
可以说,通过了解这些体育项目,人们可以了解到瑶族的历史,了解到瑶族人的生产、生活习俗。
因此,这些瑶族传统体育代代相传的不只是一个具象的活动形式,还承载着瑶族自身的历史文化,对其文化传承起着非常有效的作用。
4 结语唯物辩证法的否定观既提供了文化的发展观,同时也提供了可供参考的方法论,唯有辩证的否定才能保持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先进性,使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而更加健康、稳定的传承下去。
虽然今天经济全球化给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带来很大的困惑,但终不可能替代文化的多样化。
在唯物辩证法否定观的指导下,瑶族传统体育文化在发展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对文化积极性因素的关照,尤其是民族性、艺术性、节庆性和健身娱乐性的重点挖掘,使其能符合当前社会发展的要求,体现出现实价值。
参考文献[1]陈先达.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123[2]杨元英,李志清.全球化背景下广西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J].体育文化导刊,2006(1):94(3]瑶族简史编写组.瑶族简史[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1983[4]杨圣敏.中国民族志[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5]胡起望,覃光广.桂海虞衡志(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6:66[6]陈惠娜.瑶族传统体育文化探微(J].体育文化导刊,2008(8):117[7]彭业仁.桂林恭城瑶族传统体育文化研究[J].体育成人教育学刊,2008(3):26[8]周伟良.中华民族传统体育概论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49—6O[9]陈惠娜.广西少数民族节庆体育与乡村和谐社会构建(J].安徽体育科技,2009(2):长鼓舞分"单人舞"、"双人舞"、"群舞"等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