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植被分布地地带性规律

合集下载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4)我国亚热带地区面积广阔,南北延伸纬度达12。

夏季在强盛的太平洋东南季风影响下,炎热多雨,发育着广阔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而在欧亚大陆的其它同纬度地区则为亚热带荒漠和稀树草原,或夏千冬湿的地中海硬叶常绿林和灌丛。

第七章 中国气候、土壤、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第七章  中国气候、土壤、森林的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

第二节 土壤、森林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土壤、 一、土壤的垂直地带性
1、土壤垂直地带谱是由基带土壤开始的,随 着山体的升高而依次出现一系列与纬度带相 应的土壤类型。 2、山体愈高,相对高差愈大,山地垂直地带 谱结构就愈完整。 3、山地坡向对土壤垂直地带谱的组成有明显 影响。总的特点是:山地下部建谱土壤类型 各异,向上渐趋一致,但带幅高度仍然有别。
中国的气候、土壤、 第七章 中国的气候、土壤、森林的地带性及区划 第一节 中国的气候、土壤及森林的水平地带性 中国的气候、
一、中国气候的水平地带性及区划 (一)气候带的划分气候带: 是大致与纬圈平行,环绕地球呈带状分布的 气候分类单位,是地球上最大的气候区域单 位。从低纬度到高纬度,气候带按一定顺序 分布。同一气候带内,气候的基本特征相似。 2、气候带的划分指标: 我国从北到南分为9个气候带,1个气候区域。
7、温带荒漠区域
包括新疆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甘肃与 宁夏北部的阿拉善高原,以及内蒙鄂尔多斯 台地的西端,约占我国土地面积的1/5;气 候极端干燥,冷热变化剧烈,年降水量低于 200 mm;沙漠与戈壁面积较大,荒漠植被是 一些极端旱生的小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本区域一系列巨大的山系,分布着一系列随 高度而有规律更迭的植被垂直带。
4、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我国亚热带地区范围广,约占全国总面积1/4左右, 北界在秦岭、淮河一线,南界在南岭,东界为东南 海岸,台湾岛以及沿海诸岛;西至西藏高原山坡向 南延至云南的西部。 本区域地势西高东低,气候温暖湿润,年降水量 > 1000 mm;地带性植被:北部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 林(北亚热带)、中部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中亚热 带)、南部为季风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土壤 以红壤、黄壤为主。
二、中国土壤的水平地带性

中国植被讲解类型

中国植被讲解类型
成分:如木兰,猕猴桃、葡萄等。。
区系地理成分复杂,联系广泛,分布交 错混杂
• 区系地理成分复杂:根据我国种子植 物2980的属的比较分析,可划分成15 个分布区类型,包括了世界热带、温 带、古地中海等多种成分。
• 联系广泛,分布交错混杂:各地理成 分在我国广泛分布,是相互渗透交错 的。
特有植物繁多
我国植物资源 最丰富的地区: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
典型植被
热带雨林
气候特征
分布
主要植物
台湾省南部,云南
高温多雨,热带季 省南部河口,西双
风气候
版纳
名贵木材
东 部 湿
亚热带常绿阔 叶林
亚热带季风气 候,四季分明
长江以南的广大 亚热带地区
苦槠、樟村、栲 村、杜鹃、蔷薇 等


温带季风气候,四
落叶栎类、山
垂直地带性: 垂直地带性指山地自然景观
及其组成要素随海拔高度递变的规律性。
随着山地高度的增加,气温随之降低,从而使自 然环境及其成分发生垂直变化的现象,称为垂直 带性或高度带性。形成垂直带的基本条件是构造 隆起的山体,而其直接原因是热量随高度的迅速 降低(每千米下降-6℃)。只要山体有足够的高度, 自下而上便可形成一系列的垂直自然带。 垂 直带的数量和顺序等结构型式,称为垂直带谱。 一个山体或一条山脉可以有多个带谱。垂直带谱 的起始带称基带。垂直带谱的性质和类型主要取 决于带谱所处的纬度地带性和非纬度地带性中的 位置,即基带坐落的具体地点,以及山体本身的 特点,如相对高度与绝对高度、坡向、山脉排列 形式及局部地貌条件的变化等。
林 区
温带落叶阔 叶林
季分明,夏季炎热、 我国的东北和华 楂、苹果、梨、
多雨冬季寒冷干燥 北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06 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中国与世界土壤地带性分布规律

世界土壤类型及中国土壤类型分布一、中国主要土壤类型土壤名称分布地区形成条件一般特征砖红壤岛、雷州半岛、西双版纳和岛南部,大致位于北纬22°以南地区。

热带季风气候。

年平均气温为23~26℃,年平均降水量为1600~2000毫米。

植被为热带季雨林。

风化淋溶作用强烈,易溶性无机养分大量流失,铁、铝残留在土中,颜色发红。

土层深厚,质地粘重,肥力差,呈酸性至强酸性。

赤红壤滇南的大部,广西、的南部,的东南部,以及省的中南部,大致在北纬22°至25°之间。

为砖红壤与红壤之间的过渡类型。

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温较砖红壤地区略低,年平均气温为21~22℃,年降水量在1200~2000毫米之间,植被为常绿阔叶林。

风化淋溶作用略弱于砖红壤,颜色红。

土层较厚,质地较粘重,肥力较差,呈酸性。

红壤和黄壤长江以南的大部分地区以及盆地周围的山地。

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气候温暖,雨量充沛,年平均气温16~26℃,年降水量1500毫米左右。

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黄壤形成的热量条件比红壤略差,而水湿条件较好。

有机质来源丰富,但分解快,流失多,故土壤中腐殖质少,土性较粘,因淋溶作用较强,故钾、钠、钙、镁积存少,而含铁铝多,土呈均匀的红色。

因黄壤中的氧化铁水化,土层呈黄色。

黄棕壤北起岭、淮河,南到大巴山和长江,西自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东至长江下游地带。

是黄红壤与棕壤之间过渡型土类。

亚热带季风区北缘。

夏季高温,冬季较冷,年平均气温为15~18℃,年降水量为750~1000毫米。

植被是落叶阔叶林,但杂生有常绿阔叶树种。

既具有黄壤与红壤富铝化作用的特点,又具有棕壤粘化作用的特点。

呈弱酸性反应,自然肥力比较高,棕壤半岛和辽东半岛。

暖温带半湿润气候。

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旱,年平均气温为5~14℃,年降水量约为500~1000厘米。

植被为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和针阔叶混交林。

土壤中的粘化作用强烈,还产生较明显的淋溶作用,使钾、钠、钙、镁都被淋失,粘粒向下淀积。

论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及其地带性规律

论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及其地带性规律

论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及其地带性规律中国草地是中国著名的自然资源,它覆盖着中国近三分之二的土地面积,也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在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和地带性规律方面,有许多有趣的东西值得探讨。

首先,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特征非常明显。

从中国的地理分布图上可以看出,大部分草地都位于江淮平原地区,以及中国南部和西部的山地地区。

另外,根据气候的不同,中国的草地也呈现出不同的分布特征。

东部沿海地区多湿润,因此草地被草莓、苜蓿、天麻和沼泽地的植物覆盖。

而中部平原地带则多风干,以干草和乔木植物为主,如玉米、小麦和麦类等。

其次,中国草地的地带性规律也是十分显著的。

一般而言,中国草地以中部平原地带为基础,向北部延伸,呈现出一条由南至北的北部草地带。

在这条北部草地带上,草地的特征会随着地理的变化而有所不同,可以分为连续、孤立和混乱三种类型。

东北地区的草地大多是连续的,也有一定数量的孤立草地,如“达尔罕茂盛林草原”这样的草地特点被称为“塔尔木”植被。

而华北丘陵地带的草地则为零星分布,尤以孤立草地为主。

综上所述,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和地带性规律表明,中国的草地资源分布较为均衡,考虑到不同地理区域的特性,可以有效利用和保护草地资源,从而促进中国的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部门应该根据不同的草地区域的规律,制定相应的保护措施,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妥善管理和保护中国的草地资源,以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政府部门还可以实施补贴政策,资助农民在草地保护和开发中出资,倡导企业在草地保护和开发方面良好行为,同时也要监督管理,及早发现和制止破坏草地自然生态环境的行为。

综上所述,中国草地的水平分布及其地带性规律是十分复杂的,为了保护和更有效地利用中国的草地资源,政府部门和农民都需要采取有效的保护和开发措施,为中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内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

植物区系特征及植被地理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我国现代植物区系的形成和特点是在特定自然地理条件,特别是自然历史条件综合作用下,和植物界本身发展演化的结果。

其特征主要可归纳以下五方面。

1.植物种类丰富据统计,我国现有维管束植物有353科,3184属,27150种,在世界植物区系中占重要地位(表7-1)。

按我国植物区系所包含种的数目,与世界植物区系丰富的国家相比较,仅次于马来西亚(约4.5万种)和巴西(约4万种),居世界第三位。

我国植物种类丰富,还表现在一些大科,特大科含有大量种类。

世界种子植物中4个含万种或万种以上的特大科,在我国都含千种以上,即兰科1040种、菊科2170种、豆科1080种、禾本科1160种。

另外还有50个大科,在我国各含有100—1000种,如蔷薇科(912种)、唇形科(793种),杜鹃花科(792种),毛茛科(687种);玄参科(687种)等。

这54个科我国共含有19700多种,约占全国种子植物种数的80%,广布全国,是我国植物区系的基本组成。

2.起源古老根据古地理研究,我国白垩纪至第三纪时期,大部地区气候暖热。

第四纪冰期,也仅受到寒冷气候影响或一些地方受到山地冰川影响。

由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加之地形复杂,便成为许多古老植物的避难所或新生孤立类群的发源地。

因此,我国具有许多古老的孑遗植物及系统演化上原始或孤立的科属。

我国现有种子植物2980属中,单型属(只含1种)422属、少型属(含2—6种)713属,合计占全国属数的38%。

我国特有的190多属中,单型属和少数型属的比例更高达97%。

只含1属1种的科也有16个之多。

这些种类多是第三纪古热带植物区系的孑遗或更古老的成分。

如水杉(Metasequoia glyptostroboides)、银杏(Ginkgo biloba)、鹅掌楸(Liriodendron chinense)等号称活化石。

此外还有银杉(Cathaya argyrophylia)、金钱松(Pseudolarix amabilis)、白豆杉(Pseudotaxuschienii)、柳杉(Cryptomeria,2种)、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台湾杉(Taiwania,2种)等古老的裸子植物,以及被子植物中钟萼树(Brctuhneidera,1-2种)、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青钱柳(Cyclocarya paliurus)、珙桐(Davidia involucrata)、金钱槭(Dipteronia2种)、杜仲(Eucommia ulmoides)、马尾树(Rhoiptelea chiliantha)、水青树(Tetracentron siense),等等。

第六章 土壤地理 第一节 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第六章 土壤地理 第一节 成土因素与主要成土过程

2.垂直地带分布规律 (1)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的基带,取决于山地 所处的水平地带的位置。 (2)东部湿润山地土壤垂直带谱结构从南向 北由繁变简,层次减少,垂直带分布高度有 由高降低的趋势。 (3)从东部湿润地区到西部干旱地区,随着 干旱程度加大,带谱的数量有所增多,最后 又趋于简化,而垂直带的分布高度则逐渐 升高。
3.隐域性土壤分布 主要有变性土、潮湿土、盐渍土和初育土。
第二节 植物地理
一.植物区系的基本特征
1.植物种类丰富 2.起源古老 3.地理成分复杂 4.分布交错混杂
二.中国植被地理分布的规律性
1.水平地带分布的规律性 (1)植被水平分布的干湿度地带性规律 从东南向西北,随着海洋季风和湿润气流影响 逐渐减弱,而顺序出现各类森林、草原和荒漠。 (2)植被水平分布的纬度地带性规律 A.东部湿润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变化,自北 向南形成了不同的纬度植被带:寒温带针叶林 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 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 带。 B.西部干旱、半干旱区因其地貌结构独特,致 使植被水平地带的纬度变化规律趋于复杂化。
7.热带森林、林灌、草地-农田动物群 (1)分布:相当于南亚热带和热带区域 (2)特点:组成复杂,种类多,但优势种不明显
第四节 生物资源
一.植物资源
1.森林资源 (1)基本概况 A.总量比较丰富,有林面积和蓄积量均居 世界第七位 B.人均和覆盖率小,在世界名列第121和 120位 (2)森林资源分布及主要林区 A.分布:主要集中于东北林区和西南林区 B.主要林区:东北林区、西南林区、南方 林区和西北、华北山地零散林区
陆栖动物资源经济资源动物1毛皮用及皮革用资源动物2肉用动物资源3羽绒用及饰用鸟类4药用动物资源5有害动物的天敌资源珍稀动物资源大熊猫金丝猴等

8 中国的植被地带性

8 中国的植被地带性

原始植被
高寒草甸、高寒灌丛草甸
全国自然地带的基本格局 与地带划分
垂直地带性: 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由于海拔高 度的变化引起的大气热量、水分的地 带分异规律性
阿尔泰山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黄土高原山区山地植被垂直带谱
亚高山灌丛带 山地落叶松林带 山地针阔混交林带 山地松林带 吕梁山区 草原带
湿润带
热量与水分组合的生态区
5A 4A
4B 4C 3D 4D 3C 6AB 2A 3B
3A
6CD
1A
热带、南亚热带湿润区
气温:
z 日均温10°C以上365天 z 一月均温: 10 ~ 15°C以上
年降水:
1000 ~ 2000 mm
原始植被
热带雨林、季雨林
亚热带湿润区
气温:
z 日均温10°C以上220 ~ 365天 z针阔混交林
寒温带湿润区
气温:
z日均温10°C小于100天 z一月均温: -20°C
年降水:
400 ~ 800 mm
原始植被
针叶林
中温带半干旱区
气温:
z 日均温10°C以上100~171天 z 一月均温: -12°C
年降水:
200 ~ 450 mm
原始植被
草原
中温带半湿润区
年降水:
200 mm以下
原始植被
荒漠
高寒干旱、半干旱区
气温:
z 年均温:-4 ~ 0°C z 一月均温: -20°C以下
年降水:
50 ~ 400 mm
原始植被
高寒草原、高寒荒漠
高原湿润、半湿润区
气温:
z 年均温:0 ~ 16 °C z 一月均温:-4 ~ 8 °C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旳体现:
西部内陆腹地
受强烈旳大陆性气候旳影响,因为青藏高原旳隆起, 从北至南出现旳一系列东西走向旳巨大山系,打破了 原有旳纬度地带性,所以自北向南旳变化如下: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 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
1.植被旳水平分布规律 2.植被旳垂直分布规律 3.中国植被旳地理分布规律
地带性植被和非地带性植被
地带性植被(zonal lvegetation) (显域植被)
是指能充分反应气候 类型特征旳植被类型。地 带性植被在地球表面常呈 带状分布,与气候带(型) 旳界线大致相符。
非地带性植被(隐域植被) (azonal vegetation)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内陆旳体现
88°E
温带荒漠、半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 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寒山地灌丛草原带。
2)经度地带性分布 原因:海陆分布、大气环流水分梯度变化植被 经向分布 体现:森林草原荒漠(我国温带)
降水量逐渐降低
2、决定水平地带性分布旳原因:热量、水分、水 热配合 3、主要大陆旳植被分布情况及其成因 1)欧亚大陆(要点) 2)北美大陆 3)南美大陆 4)澳大利亚 思索:欧亚大陆旳植被类型旳水平分布具有什么 规律?
热带:1.赤道雨林;2.具有贸易 风、地形雨旳热带雨林,3.热带 落叶林(和湿润稀树草原);4. 热带多刺灌丛(和干旱稀树草 原) ;
南半球超热带:17.海岸荒漠; 18.有雾荒漠;19.有冬雨旳硬叶 疏林;20.半荒漠;21.亚热带草 地;22.暖温带雨林;23.寒温带 森林;24.有垫状植物旳半荒漠 或草原;25.亚南极旳生草丛草 地;26.南极洲旳内陆冰川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名词解释

植被分布的三向地带性名词解释

“三向地带性”规律是指纬向性规律、经向性规律、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

纬向性规律:是指热量减少,季节变化,光照与温度变化带来的水分变化。

经向性规律:经度变化带来水分的变化。

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垂直分布的地带性规律:是海拔、气温、温度根据气候、土壤和植被的不同划分为气候垂直带、土壤垂直带、森林植被垂直带。

长白山植被特点:具有垂直分布的特点,具体来说就是从山麓到山顶依次出现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温带针叶林、高山灌丛、高山草甸、高山苔原和石山。

《中国植被》将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中国植被类型及分布
652
1北亚热带
灌木层主要由柃木属、山矾属、杜鹃属 等组成.常绿、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 拔400~500m以下的丘陵,而在西部秦 岭可上升到1800m的中山地带,在海拔 700m以下马尾松林普遍分布.
653
2中亚热带
中亚热带的典型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组成林木层的优势种主要是壳斗科的青冈属、
641
三森林特点
本区域内天然植物资源非常丰富,但森林的 比重很少,并且多为次生林,今后本区应以恢 复森林为主,并在已有基础上大力发展经济 林.在平原地区,目前,仅在村庄、河岸、渠旁、 路边有栽培的阔叶树,常见的有槐、臭椿、 刺槐、榆、毛白杨、旱柳、梧桐、合欢、桑 树等.今后应大力发展平原林业,建立高标准 的农田林网.
656
3南亚热带
林下植物均由热带科、属种类所组成. 本地带次生林以马尾松群落为最普遍,面
积最大,它在此已属边缘分布区,过南界 即与热性的海南松相交替,越出西界则由 云南松替代.
657
2.西部半湿润常绿 阔叶林亚区域
西部半湿润常绿阔叶林亚区域的典型群 落主要由壳斗科的青冈属和栲属的一些种组 成.
北纬31°以北,常绿阔叶林逐渐向暖温带过渡, 相应出现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构成一条狭 窄的过渡带.
另一方面,从中亚热带向南移,约在北回归线附 近出现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地带.包括滇
中南、桂中南、粤中南、闽南和台湾北半部等
地.
649
三森林特征
本区域的西部地区,北倚青藏高原,没 有北亚热带存在,只可划分出中、南 两个地带.
止或逐步减少对天然落叶松林的采伐,加以
保护.
626
二、温带针阔混交林区域
一地理位置 二气候特征 三森林特点
一地理位置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中国土壤的分类和分布规律
栗钙土 :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干 草原植被下发育而成旳土壤,具有 较薄(20~30cm)腐殖质层,1m内 有钙积层。
上图为栗钙土剖面
上图为栗钙土景观
土地利用:植被干草原;属于农牧兼宜 型土壤。建设口粮田和人工草场育肥基 地;主要发展畜牧业,防超载过牧,草 场退化;秸杆还田,少耕免耕,等高耕 作,保持水土;防风蚀,防护林体系。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黑土: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形 成旳淋溶土壤。 微酸性土壤,具有深 厚旳腐殖质层,有机质含量很高,土 壤肥沃。
上图为黑土剖面
上图为黑土景观
土地利用:自然植被为森林草甸或 草原化草甸。黑土区是我国主要旳 商品粮基地,主要种植大豆、高粮、 玉米、小麦。易发展畜牧,进行大 农业生产。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黄壤:暖热阴湿气候下,氧化铁高度 水化形成针铁矿,使土壤产生“黄化过 程”,同步生物积累过程和富铁铝化过 程明显。土壤鲜黄色,强酸性,有机 质含量高,开垦后迅速下降。
上图为黄壤剖面
上图为黄壤景观
土地利用:天然植被是亚热带湿润常绿阔 叶林与湿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林内苔 藓类和和水竹类生长繁茂;次生植被为马 尾松、杉木、栓皮栎和麻栎等;农业利用 以旱作粮食作物为主,以及茶叶和蚕桑。
文档仅供参考,如有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
红壤: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生物 富集和脱硅富铁铝化作用下形成旳地 带性铁铝土 。土壤红色或棕红色, 酸性,有机质含量较高,核块状构造。
上图为红壤剖面
上图为红壤景观
土地利用:代表性天然植被是常绿阔叶林; 农业利用以稻麦棉为主,一年两熟或一年三 熟,并广泛栽培有毛竹、油茶、油桐、柑桔 等人工林,是主要旳粮、棉、油、茶、柑枯 和蚕丝旳生产基地。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

中国植被分布规律植被地理分布主要决定于热量和降水量,水热结合导致植被沿纬度地带性分布。

从沿海向内陆随着降水量变化而使植被沿经度地带性更替。

海拔的离度变化形成了植被的垂直地带性。

这三方面的结合决定了一个地区植被的基本特点。

(一)中国植被的水平分布规律1.纬向变化规律我国东南半部是季风区,发育着各种类型的中生性森林,由于自北而南的热量递增,明显地依次更替着下列森林带:寒温带针叶林带,温带针阔叶混交林带,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热带季雨林、雨林带和赤道雨林带。

2。

经向变化规律由于我国东临太平洋,因而夏季东南季风的强弱决定着降水的多少。

自东南往西北,距海愈远,东南季风力量愈弱,降水愈少,所以植被按东南一西北近乎经度方向按下列规律更替:(1)温带针阔叶混交林或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区,(2)温带草原地区,在这地区内由东向西随着干燥度的递增,依次出现森林草甸草原带,典型草原带,荒漠草原带;(3)温带与暖温带荒漠地区,从东到西按水分状况可分为东阿拉善一西鄂尔多斯草原化荒漠,中亚东部荒漠和中亚西部荒漠。

3。

我国植被水平分布的几个特点(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迫使高原面上的西风环流向南北两侧分流,其北支急流加强了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使其具有荒漠气候,故在北纬35”一50。

之间形成了广阔的温带荒漠,成为世界上纬度最北的荒漠。

蒙古一西伯利亚高压反气旋使草原向东南方向扩展,直达欧亚草原区的最南界,而且华北暖温带落叶阔叶林也偏向干旱性。

(2)由于冬半年寒潮向南侵入低纬地区,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季雨林出现一定数量的落叶成分,同时热带植被也向南退到北回归线以南的南海沿岸一线。

(3)滇南和藏南的东喜马拉雅山地的热带山地植被向北挺进可达北纬29”,其原因是青藏高原隆起后,夏季强大湿热的西南季风受东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阻挡,产生大量降雨,为热带雨林发育创造条件。

同时由于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使寒潮不能到达藏南也是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

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

我国植被分为8个分区1.大兴安岭北部寒温带落叶针叶林区域我国大兴安岭北部的落叶针叶林是欧亚大陆北方针叶林的一部分,属于东西伯利亚南部落叶针叶林沿山地向南的延续部分。

大兴安岭山地海拔高度约600-1000米,有些山峰接近1400米。

年平均温度为-1.2℃——-5℃以下,七月平均气温为16~20℃,全年积温(持续日均温>10℃之总和)为1100-1700℃,无霜期为70-100天,年降水量为400-600毫米。

由于生长素气温低,空气相对湿度较大。

山地下部为棕色森林土,中上部为灰化棕色针叶林土,均呈酸性反应。

这里的植被有明显的垂直分带现象。

海拔600米以下的谷地是含蒙古栎的兴安落叶松林。

其它树种有黑桦、山杨、紫椴、水曲柳、黄檗等。

林下灌木有二色胡枝子、榛子、毛榛等。

海拔600-1000米为杜鹃-兴安落叶松林,局部有樟子松林。

林下灌丛有兴安杜鹃-杜香、越桔、笃斯越桔等。

海拔1100-1350米为藓类-兴安落叶松林,含有红皮云杉、岳桦等少量乔木树种。

林下藓类地被层很发育,主要有塔藓、毛梳藓、树藓等,树杆上有黑树发藓,但没有松罗。

海拔1350米以上的顶部为匍匐生长的偃松矮曲林,还有桦属植物和越桔,它们也都变成了高山型植物。

这里农业不发达。

在平坦谷地有一年一熟的喜凉作物,如马铃薯、甘兰、春大麦等。

果树有李子、山杏、山荆子以及野生的山果品——牙疙疸等。

2.东北、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区域域包括本区东北东部山地,华北山地,山东、辽东丘陵山地,黄土高原东南部,华北平原和关中平原等地。

由于南北热量条件的差异,可分为以下两个植被带:1.温带针叶-落叶阔叶混交林带:2.暖温带落叶阔叶林带:3.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华中、西南常绿阔叶林区域本区域包括淮河、秦岭到南岭之间的广大亚热带地区,向西直到青藏高原边缘的山地。

我国亚热带是世界上南北两半球同纬度地区,唯一的面积最广大的湿润亚热带,这是我国的宝贵财富。

这里气候温热多雨。

地球植被分布

地球植被分布

地球植被分布中国植被分布规律与植被区划分布规律⽓候条件,主要是热量和⽔分以及⼆者的配合状况,是决定许多植被型成带状分布的根本因素。

太阳辐射是地球表⾯热量的主要来源。

由于它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北的有规律差异,形成不同的⽓候带,因⽽植被也成带状从南⾄北依次更替。

这种沿纬度⽅向有规律更替的植被分布,称为植被分布的纬度地带性。

同时,在陆地同⼀纬度的不同地点,各地的⽔分条件,由于与海洋的距离、⼤⽓环流和洋流的性质等差异往往⼗分明显。

植被因⽔分状况⼤体按经度⽅向成带状的依次更替(但与具体经度数字⽆关),即为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

它和纬度地带性统称为⽔平地带性。

如下的趋向:热带、北⽅带(寒温带)和极地带(在南半球不存在相应的带)等各植被带⼤体是与纬度平⾏的。

这在北半球⽐较明显。

但是,这种规律也是相对的。

在南北纬40°之间的⼤陆东侧,由于季风的湿润影响,有⼀个完全不存在⼲旱地区的区域。

在西侧,则情况甚为复杂,在亚热带,荒漠可伸展到海岸,⽽在南半球,荒漠甚⾄仅限于海岸区。

在西侧的其余地区,明显地较为湿润,⽽海洋⽓候的影响深⼊到内陆。

这种趋向在平均⼤陆图上⽐在⼀般的世界植被图上容易看出。

平均⼤陆的植被图给⼈们提供了世界植被类型模式分布的状况,表明了植被类型分布与⽓温和降⽔的关系。

⽬前已有许多推测植被类型变化的⽓候指标,最早使⽤的是年平均温度和年降⽔量,其后应⽤较⼴的如格⾥⾼⾥耶夫和布迪科创⽴的太阳净辐射们的组合较好地反映了以植被特征为代表的⾃然地带规律。

当q<0.3时形成苔原,0.3<q<1.1时随R值减少依次更替为从热带到寒温带分布的森林,1.1<q<2.3时为热带与温带分布的草原,q=3.4则为半荒漠与荒漠的分界标志,但它们都限于⼀定的R 值条件内。

1976年,⽇本学者吉良根据温暖指数(WI),划分以下各带:WI=0 极地永冻带 WI=85-180 暖温带WI=0-15 寒带 WI=180-240 亚热带WI=15-45 亚寒带(寒温带) WI>240 热带WI=45-85 冷温带(中温带)吉良还根据温暖指数、柯本指数K,桑斯威特(C.W.Thornthwaite,)的PEI和爱斯特隆(? ngstr” om,A.)的CIH三者结合作为湿度指数,以北半球为例,划分为五个带,表⽰热量、⼲湿度与植被类型的关系(表5-5)。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第七章 植被分布规律及植被区划

平均大陆植被分布模式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纬度地带性在中国的表现:
东部湿润森林区 自北向南依次为: 自北向南依次为: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寒温带针叶林→温带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亚热带常绿阔叶 北亚热带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 林→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
山地垂直带 与水平地带性的关系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它 水平地带性是基础, 决定着山地垂直地带的 系统。 系统。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向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经度起点的植被垂直带 上首先变为同纬度的海洋性植 某一山体植被垂直带分 布,与山体所处的纬度 被(即近海洋处同高度的植被 开始到极地为止的水平 类型),而后, ),而后 类型),而后,随着海拔的升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植被带分布顺序相对应。 高,出现与纬度地带性相应的 植被带。 植被带。
由北向南其带谱 由北向南其带谱 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苔原-北方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针阔叶混交林-落叶 阔叶林-常绿阔叶林阔叶林-常绿阔叶林季雨林、 季雨林、雨林
1)亚欧大陆 西西伯利亚-中亚西西伯利亚-中亚-阿拉伯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由北向南其带谱为: 其带谱为
苔原-北方针叶林苔原-北方针叶林-温 带草原-温带荒漠带草原-温带荒漠-亚 热带荒漠
7. 2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陆地植被分布的垂直地带性
一、几个概念
垂直带谱 山地植被垂直带 的组合排列和更替顺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序组成了一定的体系, 称为垂直带谱 垂直带谱。 称为垂直带谱。 树线 雪线
二、垂直带谱的一般规律
1、受水平植被带(基带)的制约 受水平植被带(基带) 2、植被垂直带谱可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类 3、植被垂直地带更替与它的水平地带更替具有一定相似 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性,但又其自己的特点。 4、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高山植被性质因地而异。 5、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植被带的海拔高度随纬度升高而逐步降低。 6、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当高大山脉与盛行风向垂直时,其两侧差异很大。 7、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中高纬度地区的垂直带谱更为复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植被分布的地带性规律06王晓云14应用生物科学摘要:本文以中国的自然地理为基础,描述了中国植被地带性分布的规律。

国自然地理环境复杂多样,气候、湿度、地形甚至土壤,都会对植被分布产生影响,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我国植被分成八个分区,我国的植被分布具有明显的纬度地带性和经度地带性。

热量分带和构造分区都是基本地域分异规律的典型表现,它们构成了不同形式的地域分异的基础。

关键词:植被自然地理地带性规律中国引言:纬度地带性规律: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为条状。

成因:太阳辐射受地球形状影响,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的结果。

即其以热量为主要基础。

分布:热带——亚热带——温带——亚寒带——寒带(陆地自然带)经度地带性规律:从大陆滨海地区向陆方向显示自然带的逐渐更替,大致与经线项平行伸展为条状带。

成因:以水分条件为主要影响。

分布: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水分条件变化较小,经度地带性不明显,中纬度地区最明显。

大陆东部:(季风、常绿、落叶)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大陆西部:地中海式气候常绿硬叶林-温带海洋气候温带落叶林——温带草原——温带沙漠带。

垂直地带性高山地区,从山顶到山麓的水热状况随高度增加而变化。

每增加1000没米,温度下降6度。

低纬地区的高山地区表现最为明显。

如青藏高原。

经度地带性和纬度地带性并无从属关系,它们处于相互联系的统一体中。

某一地区植被分布的水平地带性规律,决定于当地热量和水分的综合作用,而不是其中一种因子世界植被的纬度地带性规律:北半球自北至南依次出现寒带的苔原、寒温带的针叶林、温带的夏绿阔叶林、亚热带的常绿阔叶林以及赤道的雨林,大体上是沿纬度排列的。

欧亚大陆中部与北美中部,自北向南依次出现苔原、针叶林、夏绿林、草原和荒漠,植被分布也呈现明显的纬度地带性。

但这种分布规律是相对的,常受海陆位置、地形、洋流性质以及大气环流等因素的强烈影响。

世界植被经度地带性: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热量的主要来源,随着地球纬度的高低不同,地球表面从赤道向南、向北形成了各种热量带。

植被也随着这种规律依次更替,故称为植被的纬度地带性。

植被分布的经度地带性主要与海陆位置、大气环流和地形相关。

一般规律是从沿海到陆,降雨量逐渐减少,植被也出现明显的规律性变化。

北美两侧都是海洋,其东部降雨主要来自大西洋的湿润气团,雨量从东南向西北递减,相应地依次出现森林、草原和荒漠。

北美大陆西部虽受太平洋湿润气团的影响,雨量充沛,但被经向的落基山所阻挡,因而森林仅限于山脉以西。

所以,北美东西沿岸为森林,中部为草原和荒漠。

植被从东向西依次更替着森林-草原-荒漠-森林,表现出明显的经度变化。

中国植被的纬度和经度地带性规律与世界植被的地带性规律既有相似,又有所差异。

1.中国自然地理概况1.1.地理位置和疆域欧亚大陆东部, 东临太平洋与国、朝鲜、日本等国隔海想望,北邻蒙古、俄罗斯、哈萨克斯坦等国,西与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克什米尔、巴基斯坦相连,西南以喜马拉雅山脉为界与印度、尼泊尔、不丹等国相邻,南与缅甸、老挝、越南等国毗邻。

地理坐标介于:北纬30°52′–53°31′, 东经73°40’– 135°05′间,陆地面积960万km2,居世界第三位,海陆疆界达40000km,陆界22000km,海域大陆岸线 18000km, 岛屿岸线 14000km。

古丝绸之路、现欧亚大陆桥贯通中国和欧洲。

1.2.地形地貌1.2.1.概况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山地、高原和丘陵约占陆地面积的67%,盆地和平原约占陆地面积的33%。

地形的主要特征是:地形多种多样:在中国辽阔的上,有雄伟的高原、起伏的山岭、广阔的平原、低缓的丘陵,还有四周群山环抱、中间低平的大小盆地。

陆地上的5种基本地形类型,中国均有分布,这为中国工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条件。

山区面积广大:通常人们把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称为山区。

中国山区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2/3,这是中国地形的又一显著特征。

山区面积广大,给交通运输和农业发展带来一定困难,但山区可提供林产、矿产、水能和旅游资源,为改变山区面貌、发展山区经济提供了资源保证。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地势是地表高低起伏的总趋势。

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1.2.2.分述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地势的第一级阶梯是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米以上。

其北部与东部边缘分布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是地势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着大型的盆地和高原,平均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其东面的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是地势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

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上分布着广阔的平原,间有丘陵和低山,海拔多在500米以下。

如果通过北纬32°线,自西向东作一幅中国地形剖面图,从西部的大高原,到中部的盆地,再到东部平原,西高东低,呈阶梯状逐级下降的地势特点十分明显。

从中国陆地的第三级阶梯继续向海面以下延伸,就是浅海大陆架,这是大陆向海洋自然延伸的部分,一般深度不大,坡度较缓,海洋资源丰富。

山脉多呈东西和东北-西南走向,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昆仑山、喀喇昆仑山、喜马拉雅山、阴山、岭、南岭、大兴安岭、长白山、太行山、武夷山、山脉和横断山等山脉。

西部有世界上最高大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珠穆朗玛峰海拔8844.43米,为世界第一高峰。

在此以北以东的、地区、黄土高原、盆地和云贵高原,是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

大兴安岭一太行山一巫山一武陵山一雪峰山一线以东至海岸线多为平原和丘陵,是第三级阶梯。

海岸线以东以南的大陆架,蕴藏着丰富的海底资源。

几百万年前,青藏高原隆起,地球历史上此一重壳运动形成了中国的地貌。

从空中俯瞰中国,地势就像阶梯一样,自西向东,逐渐下降。

受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撞击,青藏高原不断隆起,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号称“世界屋脊”,构成了中国地形的第一阶梯。

高原上的喜玛拉雅山主峰珠穆朗玛峰高达8844.43米,是世界第一高峰。

第二阶梯由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

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此阶梯地势下降到500米至1000米以下,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平原的边缘镶嵌着低山和丘陵。

再向东为中国大陆架浅海区,也就是第四级阶梯,水深大都不足200米。

1.3. 地理中气候,季风,湿度和温度带特点1.3.1.概述温度、降雨量、蒸发量、湿度、风中国自南向北,从温度带划分看,分为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中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规律是:从东南沿海向西北陆递减。

各地区差别很大,大致是沿海多于陆,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山地中暖湿空气的迎风坡多于背风坡。

在淮河—岭—青藏高原东南边缘一线东南降水量大于800毫米等;在大兴安岭————喜马拉雅南端一线西北降水量小于400毫米,塔里木盆地年降水量少于50毫米,是中国的“旱极”;中国东南部有些地区降水量在1600毫米以上,东部山地可达3000毫米以上,是中国的“雨极”。

中国各地干湿状况差异很大,共划分为4个干湿地区:湿润区、半湿润区、半干旱区和干旱区。

西部和西北部为干旱区,东南部为湿润区。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

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

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

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中国划分了5个温度带和一个特殊的青藏高原区。

不同的温度带热量不同,生长期长短不一,耕作制度和作物种类也有明显差别。

在中国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连线以西以北的地区,夏季风很难到达,降水量很少,故唐诗中有“羌笛何须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的名句。

习惯上我们把夏季风可以控制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夏季风势力难以到达的地区称为非季风区。

1.3.2.气候的特征(1)气候复杂多样中国幅员辽阔,跨纬度较广,距海远近差距较大,加之地势高低不同,地形类型及山脉走向多样,因而气温降水的组合多种多样,形成了多种多样的气候。

从气候类型上看,东部属季风气候(又可分为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西北部属温带大陆性气候,青藏高原属高寒气候。

从温度带划分看,有热带、亚热带、暖温带、中温带、寒温带和青藏高原区。

从干湿地区划分看,有湿润地区、半湿润地区、半干旱地区、干旱地区之分。

而且同一个温度带,可含有不同的干湿区;同一个干湿地区中又含有不同的温度带。

因此在相同的气候类型中,也会有热量与干湿程度的差异。

地形的复杂多样,也使气候更具复杂多样性。

(2)季风气候显著中国的气候具有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少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的季风气候特征。

由于中国位于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东部,又在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西岸,西南距印度洋也较近,因之气候受大陆、大洋的影响非常显著。

冬季盛行从大陆吹向海洋的偏北风,夏季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偏南风。

冬季风产生于亚洲陆,性质寒冷、干燥、在其影响下,中国大部地区冬季普遍降水少,气温低,北方更为突出。

夏季风来自东南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印度洋,性质温暖、湿润、在其影响下,降水普遍增多,雨热同季。

中国受冬、夏季风交替影响的地区广,是世界上季风最典型、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

和世界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冬季气温偏低,而夏季气温又偏高,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这些又是大陆性气候的特征。

因此中国的季风气候,大陆性较强,也称作大陆性季风气候。

(3)气候条件的优势复杂多样的气候,使世界上大多数农作物和动植物都能在中国找到适宜生长的地方,使中国农作物与动植物资源都非常丰富。

例如玉米的故乡在墨西哥,引种到中国后却广泛种植,已成为中国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

红薯最早引种在一带,目前在全国普遍种植。

中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也为中国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因夏季气温高,热量条件优越,这使许多对热量条件需求较高的农作物在中国种植围的纬度远比世界上其他同纬度国家的偏高,例如水稻可在北纬52°的省呼玛县种植。

夏季多雨,高温期与多雨期一致,有利于农作物生长发育,例如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物产富饶,是亚热带季风气候,而与之同纬度的非洲北部、阿拉伯半岛等地却多呈干旱、半干旱的荒漠景观。

中国气候虽然有许多方面有利于发展农业生产,但也有不利的方面,中国灾害性天气频繁多发,对中国生产建设和人民生活也常常造成不利的影响,其中旱灾、洪灾、寒潮、台风等是对中国影响较大的主要灾害性天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