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层地质建模-于兴河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March 5, 2009
6
第一节
二、模型分类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常见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一览表
分类依据 大类 不同研究阶段与 任务 概念模型 静态模型 分类结果 细分 模型的作用与特征
表 述 离散型 内 容 与 属 性 连续型 层 次 维数与 规 模 规模 与 维 数
March 5, 2009
March 5, 2009
14
第一节
2、参数模型
分类依据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不同研究阶段与任 务
参数模型:属于连续变量分布模型的范畴。包 括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或含水)饱和度模 型。这三种参数模型对于油藏评价及油气田开 发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渗透率的分布 (因渗透率是表征渗流过程的最重要参数)。
表 述 内 容 离散型 与属性
分类结果 大类 参数 细分 孔隙度模型、渗透率 模型、饱和度模型
模型的作用与特征
反映储集体内部物理特性的空 间展布(非均质性)孔、渗、饱 分布
连续型
模型
层次规模 维数与 与维数
March 5, 2009
规模
15
第一节
1、按储层的层次与规模划分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March 5, 2009
5
第一节
(三)方法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现代油藏描述中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放弃了传统的以等值图反映储层 参数的办法,把储层网格(块)化,先建立“井模型”,并能通过单井 资料的层位(小层)划分与等时性对比建立“层模型”,进而将各个网 格赋以各自的地质参数值来反映储层参数的三维空间变化,即得到储 层的“参数模型”。 储层模型的精度取决于:储层网格尺寸、属性量值的精度。
March 5, 2009
18
第二节 储层建模的数理基础
Bill Yu
7
三维空间储层分布特 征
第一节
1、概念模型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一)依据不同开发阶段的任务与要求(裘亦楠,1991)
是指把所描述油藏的各种地质特征, 特别是储层,典型化、概念化,抽象成具 有代表性的地质模型。只追求油藏(储 层)总的地质特征和关键性地质特征的描 述,基本符合实际,并不追求所有局部的 客观描述。可供研究油田开发中的战略指 导路线或开采机理。
March 5, 2009
17ຫໍສະໝຸດ Baidu
第二节 储层建模的数理基础
一、模型方法原理
预测模型要解决的最一般问题是已知数据场的延拓。
Bill Yu
(一)一般性问题的提出
1、已知:特定的空间域以及其内有限个数据点。 2、目标:把握整个特定空间域的数据变化,即预测特定空间内任 一点的数据值。 3、基本约束条件:
空间内任一特定点的值并不仅只依赖于另一特定点,而是与整个数据场有关。 对任一点进行预测所得的结果必须与全部已知数据场的整体结构相吻合,即预 测得到的新值可以毫无矛盾地纳入原有的结构体系。 预测过程能够体现待估参数在三维空间变化的各向异性特点。 对任一求出的估计值或估计值场,必须有一个精度的衡量,即能够指出预测值 的某一方面的可信度。
①为裂缝网络模型,主要是表征裂缝的类型、大小、形状、产状、 切割关系及基质岩块特征等;②裂缝密度模型可以表征裂缝的发育程 March 5, 2009 度。 13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确定性建模中用于储层模拟的结构模型分类 (据K. J. Weber和L C. Van. Geuns,1990)
March 5, 2009
3
第一节
一、基本概念
(一) 定义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地质模型是指能定量表示地下地质特征和各种储层(油 藏)参数三维空间分布的数据体。 现代油藏管理的两大支柱是油藏描述(储层表征)和油藏 模拟。油藏描述的最终结果是油藏地质模型。 完整油藏地质模型包括:构造、沉积、储层及流体等模 型。 油藏地质模型的核心:储层地质模型,主要是指储层骨架 模型和储层参数模型。
March 5, 2009
11
第一节
分类依据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分类结果 大类
不同研究阶段与任 务
模型的作用与特征 细分
沉积 (相)
亚相模型、 结构模型 微相模型 (储层非 均质) 有效储集相带空间展布特 征 储层的连通与叠置型式 不同渗流单元的变化 裂缝的空间展布
表述内容 与属性
离散型
勘探阶段与开发早期 开发 油藏描述或 中期 储层表征 预测模型 开发 后期 沉积(相)模型 亚相模型、微 结构模型 (储层非 有效储集相带空间展 相模型 布特征 均质) 骨架模型 储集体(砂体)模型 储层的连通与叠置型 式 流动单元模型 不同渗流单元的变化 裂缝模型 网络模型、密度模型 裂缝的空间展布 参数模型 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饱和度模型 孔、渗、饱分布 一维(井)模型 单井地质模型、层内非均质模型 单井储层特征 二维(层)模型 砂体剖面模型、平面模型 平面、 剖面储层展布特 征 三维(体)模型 井组模型 砂体模型、参数模型、隔夹层模型
March 5, 2009
16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四)依据研究的数据对象或变量特征
1、离散型(性)模型(Discrete Model)
主要用于描述具有离散性质(各向异性)的地质特征,即储层某一 性质的几何特性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分布,如沉积相分布、砂体位置 和大小、泥质隔、夹层的分布和大小、裂缝和断层的分布、大小、方 位等。
March 5, 2009
8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方法:当前油藏描述的核心就是就是采用各种资料、用地质 统计学的确定性建模方法来建立静态模型。20世纪60年 代 — 80年代:储层静态模型建立的发展趋势为:从二维向 三维方向发展。即从各种小层平面图、油层剖面图和栅状 图,到带有网格参数的网格化三维储层模型。 作用:为油田开发实施方案的执行,尤其是注采井别的确 定、射孔方案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与资料基础。静态模型在我 国注水开发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March 5, 2009
9
第一节
3、预测模型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定义:预测模型不仅忠实于资料控制点的实测数据,而且追求控制点 间的内插与外推值具有相当的精度,并遵循地质和统计规律,即对无 资料点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方法:主要是采用随机建模技术,即将等概率的随机抽样方法(蒙特 卡洛)与确定性的插值方法(克里金)相结合,所形成的地质统计学 随机算法,来产生多个高精度的随机实现图像(预测模型)。从研究 的技术思路与资料上讲,目前主要有两种:
骨架
模型
模型 储集体(砂体)模型 流动单元模型
连续型
裂缝模型 网络模型、密度模型
层次规模 与维数 维数与 规模
March 5, 2009
12
第一节
2)储集体(砂体)模型: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尤其表现有效储集砂体与泥岩隔、夹层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在必 要的情况下也要建立隔、夹层连井剖面与模型,以此来验证砂体模型与 地质认识的一致性。 结构模型:是指储层内部不同类型储集体的大小、几何形态及其三维 空间的展布,就碎屑岩而言,它是砂体连通性及砂体与渗流屏障空间组 合分布的表征。
March 5, 2009
4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二) 储层地质模型的优点
更客观地描述并展现储层各种属性的空间分布,克服了用二维 图件描述三维储层的局限性。有利于油藏工程师进行合理的油 藏评价及开发管理。 更精确地计算油气储量。储量的基本计算单元是三维空间上的 网格(分辨率比二维高得多),每一个网格均赋有储集体 (相)类型、孔、渗、饱等参数。因此,通过三维空间运算, 可计算出实际的含油储集体(砂体)体积、孔隙体积及油气体 积,其计算精度比二维储量计算高得多。 有利于三维油藏数值模拟。油藏数值模拟成败的关键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的准确性。
3)流动单元模型:
流动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既反映 了单元间岩石物性的差异和单元间边界,还突出地表现了同一流动单元 内影响流体流动的物性参数的相似性。当储集(砂)体相对较为均质时 (即不存在明显的隔、夹层时),砂体模型与流动单元模型十分近似, 这时可将其作为流动单元模型。
4)裂缝模型:
2、连续型(性)模型(Continuous Model)
主要用于描述储层连续参数(变量)(非均质性)的空间分布,即 储层的物理特性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分布,如孔隙度、渗透率、流体 饱和度、地震层速度、油水界面等参数的空间分布。
3、混合型(性)模型(Hybrid Model)
将离散参数与连续参数混合在一起来表述储层的综合空间分布特 征。
点坝砂体的储层概念模型 (据薛培华,1991)
2、静态模型也称实体模型
定义:是把一个具体研究对象(一个油田、开发区块或一套层系)的储 层,依据资料控制点实测的数据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 实地描述出来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并不追求控制点间的预测精度。建立这 样的地质模型一般是开发井网完成后进行才有条件,为油田开发早期生产 服务。
第九章 储层地质建模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第二节 储层建模的数理基础 第三节 储层建模方法
Bill Yu
第四节 储层建模的程序与具体步骤
March 5, 2009
2
第九章 储层地质建模
Bill Yu
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和储层表征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 当前油气储层地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与前缘。本章着重介绍储层地质建模 概念、模型类别,并对储层建模的数理基础、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具体 实现步骤以及研究策略进行了介绍。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储层研究的目标:即是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也是油气 勘探开发深入发展的要求。 三维储层建模的目的:运用不同阶段所获得的相应层次的基础资 料,建立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地质模型,精确地定量描述储 层各项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为油气田的总体勘探取向和开发中 的油气藏工程数值模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模式与模型
模式是对研究对象的总体概括,强调的是外观形体,其目的是解释其 成因机制;模式为定性描述,具有指导后续研究和借鉴的作用—用于 临摹; 模型是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刻画,强调的是内部属性,其目的是定量表 征其特征与变化。模型为定量研究,作用是设计方案——用于实施, 具有直接和选择使用的价值(于兴河,2002)。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
Basi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Geology
于兴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石油教研室
Tel: 82320109或82321857 (O) Email: billyu@cugb.edu.cn
March 5, 2009
Bill Yu
一是沉积学加地质统计学(用沉积微相图的分布特征与砂体的构形来建立 定量地质知识库); 二是利用地震技术,尤其是井间地震技术。
当前储层表征的核心就是运用各种资料、采用定量的方法与随机建模 技术建立储层的预测模型。
March 5, 2009
10
第一节
1、骨架模型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二)依据储层属性及模型表述的内容
主要是用于反映储层的各向异性特征,即储集体(砂体)性质与 几何形态的空间展布。广义上储层骨架模型包括:沉积(相)模型、 储集体(砂体)模型、流动单元模型及裂缝模型,其核心是它们均属 于离散(变量)模型的范畴。 1)沉积模型 沉积模型主要是展现储层形成的沉积相,尤其是微相在三维空间 的分布。油田开发生产实践表明,沉积相带的分布特征强烈地影响着 地下流体的流动。同时,岩石物性的变化明显地受相类型的控制。严 格来讲,所有的油气储层都是由多种沉积微相组成的,因此,合理的 相模型是精确建立参数模型(岩石物性模型)的必要前提。
(三)依据研究储层的层次规模与维数
划分模型的思路主要是依据储层非均质性层次而进行的,熊琦 华、王志章等(1990)依据中国陆相油田的地质特点,主要是借用国 外(Pettijohn,1973)划分储层非均质的思路与方法,将储层地质模 型划分为油藏规模、砂组规模、小层规模、单砂体规模、岩心规模及 孔隙规模六个级别。 2、按研究的资料状况与维数 可划分为一维、二维及三维模型。 一维单井地质模型及一维层内非均质性模型; 二维砂体剖面、二维平面模型及二维层系剖面模型; 三维砂体骨架或参数模型,三维井组模型及三维夹层模型等。
6
第一节
二、模型分类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常见储层地质模型的分类一览表
分类依据 大类 不同研究阶段与 任务 概念模型 静态模型 分类结果 细分 模型的作用与特征
表 述 离散型 内 容 与 属 性 连续型 层 次 维数与 规 模 规模 与 维 数
March 5, 2009
March 5, 2009
14
第一节
2、参数模型
分类依据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不同研究阶段与任 务
参数模型:属于连续变量分布模型的范畴。包 括孔隙度、渗透率及含油(或含水)饱和度模 型。这三种参数模型对于油藏评价及油气田开 发均具有很重要的意义。尤其是渗透率的分布 (因渗透率是表征渗流过程的最重要参数)。
表 述 内 容 离散型 与属性
分类结果 大类 参数 细分 孔隙度模型、渗透率 模型、饱和度模型
模型的作用与特征
反映储集体内部物理特性的空 间展布(非均质性)孔、渗、饱 分布
连续型
模型
层次规模 维数与 与维数
March 5, 2009
规模
15
第一节
1、按储层的层次与规模划分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March 5, 2009
5
第一节
(三)方法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现代油藏描述中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放弃了传统的以等值图反映储层 参数的办法,把储层网格(块)化,先建立“井模型”,并能通过单井 资料的层位(小层)划分与等时性对比建立“层模型”,进而将各个网 格赋以各自的地质参数值来反映储层参数的三维空间变化,即得到储 层的“参数模型”。 储层模型的精度取决于:储层网格尺寸、属性量值的精度。
March 5, 2009
18
第二节 储层建模的数理基础
Bill Yu
7
三维空间储层分布特 征
第一节
1、概念模型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一)依据不同开发阶段的任务与要求(裘亦楠,1991)
是指把所描述油藏的各种地质特征, 特别是储层,典型化、概念化,抽象成具 有代表性的地质模型。只追求油藏(储 层)总的地质特征和关键性地质特征的描 述,基本符合实际,并不追求所有局部的 客观描述。可供研究油田开发中的战略指 导路线或开采机理。
March 5, 2009
17ຫໍສະໝຸດ Baidu
第二节 储层建模的数理基础
一、模型方法原理
预测模型要解决的最一般问题是已知数据场的延拓。
Bill Yu
(一)一般性问题的提出
1、已知:特定的空间域以及其内有限个数据点。 2、目标:把握整个特定空间域的数据变化,即预测特定空间内任 一点的数据值。 3、基本约束条件:
空间内任一特定点的值并不仅只依赖于另一特定点,而是与整个数据场有关。 对任一点进行预测所得的结果必须与全部已知数据场的整体结构相吻合,即预 测得到的新值可以毫无矛盾地纳入原有的结构体系。 预测过程能够体现待估参数在三维空间变化的各向异性特点。 对任一求出的估计值或估计值场,必须有一个精度的衡量,即能够指出预测值 的某一方面的可信度。
①为裂缝网络模型,主要是表征裂缝的类型、大小、形状、产状、 切割关系及基质岩块特征等;②裂缝密度模型可以表征裂缝的发育程 March 5, 2009 度。 13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确定性建模中用于储层模拟的结构模型分类 (据K. J. Weber和L C. Van. Geuns,1990)
March 5, 2009
3
第一节
一、基本概念
(一) 定义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地质模型是指能定量表示地下地质特征和各种储层(油 藏)参数三维空间分布的数据体。 现代油藏管理的两大支柱是油藏描述(储层表征)和油藏 模拟。油藏描述的最终结果是油藏地质模型。 完整油藏地质模型包括:构造、沉积、储层及流体等模 型。 油藏地质模型的核心:储层地质模型,主要是指储层骨架 模型和储层参数模型。
March 5, 2009
11
第一节
分类依据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分类结果 大类
不同研究阶段与任 务
模型的作用与特征 细分
沉积 (相)
亚相模型、 结构模型 微相模型 (储层非 均质) 有效储集相带空间展布特 征 储层的连通与叠置型式 不同渗流单元的变化 裂缝的空间展布
表述内容 与属性
离散型
勘探阶段与开发早期 开发 油藏描述或 中期 储层表征 预测模型 开发 后期 沉积(相)模型 亚相模型、微 结构模型 (储层非 有效储集相带空间展 相模型 布特征 均质) 骨架模型 储集体(砂体)模型 储层的连通与叠置型 式 流动单元模型 不同渗流单元的变化 裂缝模型 网络模型、密度模型 裂缝的空间展布 参数模型 孔隙度模型、渗透率模型、饱和度模型 孔、渗、饱分布 一维(井)模型 单井地质模型、层内非均质模型 单井储层特征 二维(层)模型 砂体剖面模型、平面模型 平面、 剖面储层展布特 征 三维(体)模型 井组模型 砂体模型、参数模型、隔夹层模型
March 5, 2009
16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四)依据研究的数据对象或变量特征
1、离散型(性)模型(Discrete Model)
主要用于描述具有离散性质(各向异性)的地质特征,即储层某一 性质的几何特性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分布,如沉积相分布、砂体位置 和大小、泥质隔、夹层的分布和大小、裂缝和断层的分布、大小、方 位等。
March 5, 2009
8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方法:当前油藏描述的核心就是就是采用各种资料、用地质 统计学的确定性建模方法来建立静态模型。20世纪60年 代 — 80年代:储层静态模型建立的发展趋势为:从二维向 三维方向发展。即从各种小层平面图、油层剖面图和栅状 图,到带有网格参数的网格化三维储层模型。 作用:为油田开发实施方案的执行,尤其是注采井别的确 定、射孔方案实施提供技术支撑与资料基础。静态模型在我 国注水开发实践中已得到广泛应用。
March 5, 2009
9
第一节
3、预测模型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定义:预测模型不仅忠实于资料控制点的实测数据,而且追求控制点 间的内插与外推值具有相当的精度,并遵循地质和统计规律,即对无 资料点有一定的预测能力。 方法:主要是采用随机建模技术,即将等概率的随机抽样方法(蒙特 卡洛)与确定性的插值方法(克里金)相结合,所形成的地质统计学 随机算法,来产生多个高精度的随机实现图像(预测模型)。从研究 的技术思路与资料上讲,目前主要有两种:
骨架
模型
模型 储集体(砂体)模型 流动单元模型
连续型
裂缝模型 网络模型、密度模型
层次规模 与维数 维数与 规模
March 5, 2009
12
第一节
2)储集体(砂体)模型: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尤其表现有效储集砂体与泥岩隔、夹层的三维空间分布特征。在必 要的情况下也要建立隔、夹层连井剖面与模型,以此来验证砂体模型与 地质认识的一致性。 结构模型:是指储层内部不同类型储集体的大小、几何形态及其三维 空间的展布,就碎屑岩而言,它是砂体连通性及砂体与渗流屏障空间组 合分布的表征。
March 5, 2009
4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二) 储层地质模型的优点
更客观地描述并展现储层各种属性的空间分布,克服了用二维 图件描述三维储层的局限性。有利于油藏工程师进行合理的油 藏评价及开发管理。 更精确地计算油气储量。储量的基本计算单元是三维空间上的 网格(分辨率比二维高得多),每一个网格均赋有储集体 (相)类型、孔、渗、饱等参数。因此,通过三维空间运算, 可计算出实际的含油储集体(砂体)体积、孔隙体积及油气体 积,其计算精度比二维储量计算高得多。 有利于三维油藏数值模拟。油藏数值模拟成败的关键在很大程 度上取决于三维储层地质模型的准确性。
3)流动单元模型:
流动单元模型是由许多流动单元块体镶嵌组合而成的模型,既反映 了单元间岩石物性的差异和单元间边界,还突出地表现了同一流动单元 内影响流体流动的物性参数的相似性。当储集(砂)体相对较为均质时 (即不存在明显的隔、夹层时),砂体模型与流动单元模型十分近似, 这时可将其作为流动单元模型。
4)裂缝模型:
2、连续型(性)模型(Continuous Model)
主要用于描述储层连续参数(变量)(非均质性)的空间分布,即 储层的物理特性在空间上的不均一性分布,如孔隙度、渗透率、流体 饱和度、地震层速度、油水界面等参数的空间分布。
3、混合型(性)模型(Hybrid Model)
将离散参数与连续参数混合在一起来表述储层的综合空间分布特 征。
点坝砂体的储层概念模型 (据薛培华,1991)
2、静态模型也称实体模型
定义:是把一个具体研究对象(一个油田、开发区块或一套层系)的储 层,依据资料控制点实测的数据将其储层特征在三维空间的变化和分布如 实地描述出来而建立的地质模型,并不追求控制点间的预测精度。建立这 样的地质模型一般是开发井网完成后进行才有条件,为油田开发早期生产 服务。
第九章 储层地质建模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第二节 储层建模的数理基础 第三节 储层建模方法
Bill Yu
第四节 储层建模的程序与具体步骤
March 5, 2009
2
第九章 储层地质建模
Bill Yu
建立储层地质模型是油藏描述和储层表征最终成果的具体体现,也是 当前油气储层地质学研究的核心内容与前缘。本章着重介绍储层地质建模 概念、模型类别,并对储层建模的数理基础、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具体 实现步骤以及研究策略进行了介绍。
第一节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储层研究的目标:即是建立定量的三维储层地质模型。也是油气 勘探开发深入发展的要求。 三维储层建模的目的:运用不同阶段所获得的相应层次的基础资 料,建立不同勘探开发阶段的储层地质模型,精确地定量描述储 层各项参数的三维空间分布,为油气田的总体勘探取向和开发中 的油气藏工程数值模拟奠定坚实的基础。
(四) 模式与模型
模式是对研究对象的总体概括,强调的是外观形体,其目的是解释其 成因机制;模式为定性描述,具有指导后续研究和借鉴的作用—用于 临摹; 模型是对研究对象的具体刻画,强调的是内部属性,其目的是定量表 征其特征与变化。模型为定量研究,作用是设计方案——用于实施, 具有直接和选择使用的价值(于兴河,2002)。
油气储层地质学基础
Basis of Hydrocarbon Reservoir Geology
于兴河 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石油教研室
Tel: 82320109或82321857 (O) Email: billyu@cugb.edu.cn
March 5, 2009
Bill Yu
一是沉积学加地质统计学(用沉积微相图的分布特征与砂体的构形来建立 定量地质知识库); 二是利用地震技术,尤其是井间地震技术。
当前储层表征的核心就是运用各种资料、采用定量的方法与随机建模 技术建立储层的预测模型。
March 5, 2009
10
第一节
1、骨架模型
基本概念与模型类别
Bill Yu
(二)依据储层属性及模型表述的内容
主要是用于反映储层的各向异性特征,即储集体(砂体)性质与 几何形态的空间展布。广义上储层骨架模型包括:沉积(相)模型、 储集体(砂体)模型、流动单元模型及裂缝模型,其核心是它们均属 于离散(变量)模型的范畴。 1)沉积模型 沉积模型主要是展现储层形成的沉积相,尤其是微相在三维空间 的分布。油田开发生产实践表明,沉积相带的分布特征强烈地影响着 地下流体的流动。同时,岩石物性的变化明显地受相类型的控制。严 格来讲,所有的油气储层都是由多种沉积微相组成的,因此,合理的 相模型是精确建立参数模型(岩石物性模型)的必要前提。
(三)依据研究储层的层次规模与维数
划分模型的思路主要是依据储层非均质性层次而进行的,熊琦 华、王志章等(1990)依据中国陆相油田的地质特点,主要是借用国 外(Pettijohn,1973)划分储层非均质的思路与方法,将储层地质模 型划分为油藏规模、砂组规模、小层规模、单砂体规模、岩心规模及 孔隙规模六个级别。 2、按研究的资料状况与维数 可划分为一维、二维及三维模型。 一维单井地质模型及一维层内非均质性模型; 二维砂体剖面、二维平面模型及二维层系剖面模型; 三维砂体骨架或参数模型,三维井组模型及三维夹层模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