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新课的导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信息技术新课的导入
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而课堂导入则是开启这扇艺术之门的金钥匙。“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每一节课的导入直接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率。好的导入能把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为新课的展开创设学习情境,能承上启下,使学生有准备、有目的的进入新课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导入的方式层出不穷,这需要教师依据教材和学生的特点自由创新,灵活运用。下面一起探讨一下信息技术课堂中新课导入的常用的几种方法。
一、直接导入法:
所谓的“直接导入法”,就是上课一开始,教师就直接点明本课的课题及所要学习的内容,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完整清晰地展现给学生,使学生有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直接导入法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它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目标。如学习excel中的《数据管理》时,课前我就让学生明确了本节课的任务:1、依据学号排序;2、筛选出总分在500
到550的同学;3、根据性别进行分类汇总。但这种方法的缺点在于经常使用容易产生呆板的感觉,不利于引起学生的兴趣,要注意控制使用。
二、以旧探新导入法
孔子云:“温故而知新”,这是导入新课的常用方法。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很强的系统性,前后连贯,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内存的逻辑关系:新知识往往是旧知识的延伸和发展,同时又是后续知识的基础和孕伏。教师在导入时,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复习以前所学的知识,进行必要的铺垫,以适当缩短学生在已知与未知之间的差距,使新旧知识之间出现合适的梯度,使学生能够“跳一跳,摘到桃子。”教师在采用这种方法导入时,不仅仅是再现已学过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进一步理解、深化所学知识的基础上,从知识的整体上加以融会贯通,以期在较高层次上获得新的知识。如学习《引导层动画》时,考虑到引导层动画是运动补间动画的延伸,是加了我是这样导入的:一个小球沿水平面运动怎么实现呢?如何让小球沿曲线运动呢?能不能还用上述方法实现呢?从运动动画引出引导层动画。
三、情境导入法
平时的生活和课文中所描绘的情境有着很大的差别,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如能创设出一个与所学内容相符合的情境,让学生在最短时间内进入角色,将会大大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在学习《遮罩动画》时,我首先让学生表演小游戏“猜猜我是谁”,一个学生拿着一张不透明的白纸,另一个学生拿着一幅贴着几个同学照片的硬纸板置于白纸后面,提出问题:大家能看到后面纸上有谁吗?将纸的中间撕出一个圆形窟窿,并不断移动白纸的位置,接着提出问题:你看到了谁?由此引出遮罩动画的原理和使用Flash实现遮罩动画的过程。
四、悬念导入法
心理学研究表明,中小学生都具有很强的好奇心,他们在遇到矛盾、对问题产生悬念时,大脑中会出现特有的兴奋,于是他们就会积极思考,千方百计在去探索其中的奥秘,以获取心理上的满足。在教学过程中巧设悬念是促进思维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的常用的有效方法。一上课就设悬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兴趣十足的去学习新课。例如,在讲授《图像的合成》时先展示一幅图片——“我和明星游世博”,同时提出:“大家也可以和自己的偶像游世博并合影留念,想不想现在就实现呢?”激发出学生的兴趣,吊起学生的胃口,急切的想做出理想的作品。
五、生活需求导入法
信息技术与日常生活联系密切,如果能用学生的日常需求导入新课,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在学习《音频的处理》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的:有的同学唱歌很好听,想要录下来作为手机铃声。那么使用哪些软件可以录制声音呢?如何去掉录制时的噪音呢?如何配上音乐呢?我们又如何截取想要的那段高潮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六、作品导入法:
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的学习,其最终目的是能够将学到的知识与技能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去。因此,在新课导入时,教师可以直接出示某一作品,然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导入新课。在实际操作中,出示的作品可以是一项完整的范例作品,从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欣赏、分析,明确将要学习的内容;当然也
可以出示一项不完整,甚至带有明显缺陷的作品,让学生的分析的过程中明确可以采用将要学习的知识来改进它。不管采用哪种作品,都要求出示的作品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最好是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例如,在学习视频制作时,展示一个本学校的宣传片,引导同学们分析里面包含的素材和组成元素(图片、音乐、文字),以及需要完成的操作。
总之,课堂导入要简洁,要有趣味性、形象性、导向性。“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导入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哪怕对于同一教学内容,往往也可以设计出多种导入的方法,但只要抓住“因文(教材、教学内容)而异、因人(学生与教师)而别、循情(学情及教学时机与气氛)而变、循需(教学目的)而发”这几点,就能设计出“新、活、实”的导入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