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梁状滑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与防治措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板梁状滑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与防治措施
文章通过对代表性的案例进行分析,并对此进行了相关调查,阐述探究了其中存在的问题,从而出现了板梁状滑坡这一新型平推式滑坡类型。本文同时从形成条件,成因机制等方面对板梁状滑坡进行了分析,并对此提出了预防解决措施。
标签:边坡工程板梁状滑坡形成条件成因机制
1四川省某中学滑坡
下面,我们就一真实案例进行分析,其位于四川省,地理位置的准确坐标为:E 106°58′18.5″,N 32°15′2.7″。如下图所示,整个滑体面为矩形,偏扁较长,沿滑动方向,其纵向为15米,延伸方向的宽度大约为140米,整个下滑体的平均厚为23米,体积大致是4.8×10立方米。根据滑体的空间形态分析,呈现出滑坡横向宽度,甚至滑体厚度都远大于纵向长度,是极其特殊的形态。因为它和出现变形倾倒的危岩体极为相似,就很容易出现误判。由下图表明,滑坡发生的地段极近陡崖。
2板梁状滑坡形成条件与成因机制
滑坡都是有特征可循的,这种滑坡在形态方面统一具有以下特征:其一,扁长矩形的平面分布,横向宽比纵向长度大出很多。其二,薄板状坡面,“薄板“层数较多。其三,若根据单位宽度观察,形似直立的梁,鉴于此,这类滑坡得名为板梁状滑坡。根据上述四川某中学滑坡实际案例分析,可以看出,板梁状滑坡的发生,是在降雨较强的时候,使得有一组平行于坡面的张开裂缝可以迅速的蓄水,当其充水高度一旦触碰到其临界范围,这些静水形成强大的压力,水平推动外侧完整的岩体,从而产生了此种较为独特的平推式滑坡。根据图10,我们可以清楚看到其形成及演化的过程。此类滑坡和通常的平推式滑坡相同,如果滑体开始运动,后缘裂缝的水头就会极速下降,从而,滑体会因失去了静水压力的推动,在行进一段路程后自动停止。也正因如此,通常情况下,这类滑坡向外滑动的距离是有限的,差不多为几米的距离,而滑动方式,则是整体由内向外平行移动。
我国四川盆地,有着由基岩斜坡组成的红层地区,这些基岩斜坡均是通过砂泥岩互层构成。然而,这并不代表板梁状滑坡随地都会发生。通过对上文两个较为独特的实际案例进行分析,并结合有关成因机制,我们发现,以下四个方面是导致板梁状滑坡发生的主要因素:
其一,岩性条件:通常情况下,例如像砂岩这种巨厚层状坚硬基石构成斜坡主体,底部则是如泥岩这类强度较为弱的岩石。
其二,坡体结构条件:坡面较陡较直,与此同时,还要有一组陡倾结构面,平行于坡面的同时,通贯性要好。
其三,蓄水条件:在坡体的表层结构面中,有张开度的同时,其两边则应该是处于封闭状态的。又或者,已完全张裂的缝隙通过碎石泥土填充了部分位置,而形成了一个囊状的蓄水处。一旦岩体内结构面未张开,或者岩体结构面发育太过成熟,甚至出现了部分张开结构面垂直于坡面的情况,这些都会使得坡体结构无法储水,从而使得滑坡很难发生。
其四,触发条件:有较强暴雨集中。通过四川盆地几次强降雨诱发群发性滑坡的统计数据,我们不难发现:日降雨强度一般应达到100 mm,该次累计降雨强度一般不应小于200 mm。
3板梁状滑坡防治措施
首先,通常情况下,岩层倾斜角近水平、岩性较为完整的巨厚层状砂岩斜坡中会出现板梁状滑坡。我们通过现实案例表明,在这种如此完好优质的地质条件下,也会发生滑坡灾害。所以,在实际的排查地质灾害隐患点与现实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工作中,就要结合上板梁状滑坡的形成条件,更加专项,针对的展开排查工作,根据相应地质条件,找出所有可能出现此类地质灾害的隐患点。一经发现,则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较为简捷的预防方法有:修建截排水沟于斜坡后缘。对发生滑坡概率高的岩石体中开凿泄水孔;将张开裂缝填埋完整;疏通封闭裂缝,确保其不易存水,从而尽可能避免裂缝中充水过高。
其次,若想形成板梁状滑坡,其形成条件是十分严格的:斜坡主体为巨厚层状坚硬基岩,底部滑带为强度相对较软弱岩层的岩性条件;坡面陡直且主要发育一组平行于坡面、贯通性好的陡倾结构面的结构条件;走向平行于坡面的张裂面两端必须封闭的储水条件;集中的强暴雨触发条件。在实际工作中,应对可形成板梁状滑坡的斜坡加以主动防范。
最后,板梁状滑坡发生之后,会导致一些次生灾害出现,其变形破坏模式主要为以下三种:板梁向内侧出现倾倒现象,板梁持续近直立,板梁想外侧倾倒。对于上述三种情况,有其相应的处理措施进行防护与治理。其一,使截排水增强,从而使得拉裂缝中难以形成高水头。其二,为了防止板梁继续由内向外运动,要在板梁外侧根部进行短桩或者抗滑键来进行阻挡作用。其三,为了防止板梁倾倒或变形,就要在其顶部运用连梁或是锚索进行控制。
参考文献
[1] 范宣梅,许强,张倬元,董思萌,唐然. 平推式滑坡成因机制研究[J]. 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08(S2).
[2] 周应华,邵江,罗阳明. 近水平红层边坡变形破坏的力学机制分析[J]. 路基工程. 2006(01).
[3] 伍四明,李日国. 万县滑坡群形成机制的数值模拟研究[J]. 水文地质工程地质. 1994(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