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的整体框架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企业信息化的完整框架

确立和分析企业信息化构成要素,其主要目的在于,为企业提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具有实际

效用和指导意义的框架指南,通过专家研究结合企业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

内在规律,以促进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迅速判断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发现其中的问

题。

企业信息化构成要素的提出

由于企业是国民经济的构成细胞和命脉,推动企业信息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如何推动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成为各级政府关注的焦点;同时,中国巨大的企业信息化市场中也汇聚着行业主管、企业IT厂商和合作伙伴的多方关注,但在市场竞争激烈的环境下,政府、企业在不同程度上存在着困惑,市场也缺乏统一的游戏规则,企业信息化亟待得到有效的组织和必要的引导。

针对此种情况,2002年4月,信息产业部信息化推进司委托计算机世界研究中心/ 计世资讯(CCW Research)进行企业信息化构成要素研究,开展企业信息化深层次的研究工作。研究的主要目的在于为企

业提供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具有实际效用和指导意义的框架指南,通过专家研究并结合企业实际案例分析探讨企业信息化建设存在的内在规律,以促使企业能够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迅速判断信息化建设的水平并发现其中的问题。例如,不同规模、处于不同信息化实施阶段的企业在各个层面和各个环节应该达到的水平、与成功企业的差距和努力的方向等。研究的出发点在于有效地指导和推进企业信息化工作,将推进工作中的各种要素加以提炼,形成可以量化的核心要素,进而帮助和引导企业对信息化过程中存在的瓶颈问题有比较清晰的认识,提高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针对性。研究的最终成果在于提炼出企业信息化工作中的核心要素,形成基本的企业信息化框架,为企业提供广泛的指导性建议,使企业避免不必要的偏差。

构成要素的主体内容

企业信息化是一项革命性工程,本次研究的主要内容也力图涵盖信息化推进过程中的各个方面和各个环节,既有战略层次的要素,也有管理层次、操作层次的要素;既有衡量财务性能的要素,又有衡量技术、管理的要素;既有外部环境因素,又有内部因素;既有较为抽象的一级要素,又有非常具体的二级、三级要素。可以说,“企业信息化构成要素”是一个立体交叉的体系结构,能为企业信息化提供全面的指导。其中五个一级要素分别为:认知与推动、企业信息化投入与产出、制造全过程信息化、经营、管理与决策支持,以及对于企业信息化有着深远影响的外部环境因素。它们各自包括的主要内容是:

认知与推动:其中包括企业各层领导对于企业信息化的认识、相应的企业信息化总体规划和实施方案、机构设置,企业管理基础、企业资源整合与优化以及企业信息化人才培养和基础设施建设。

企业信息化投入与产出:其中包括企业信息化总体投入状况、企业信息化投入所占比例及每年增长状况、投入资金在不同项目中的分配状况以及企业信息化投资所带来的效益。

制造全过程信息化:其中包括标准与信息编码体系的建立和应用、产品管理、数据仓库及其应用、产品设计信息化、生产过程信息化、产品生产制造系统及其应用、生产管理系统及其应用。

经营、管理与决策支持: 其中包括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及其应用、供应链管理(SCM)系统及其应用、客户关系管理(CRM)系统及其应用、辅助决策支持(DSS)系统及其应用及电子商务应用状况。

企业信息化外部环境:其中包括国际发展环境、国家信息化政策和经济环境、行业信息化环境及关联企业信息化发展等其他环境因素。

构成要素的行业适用性

企业类型的多样性决定了它们推进信息化的重点也应有所不同。我国企业根据生产方式的不同至少可以划分为五大类型,包括离散型制造企业、流程型制造企业、混合型制造企业、流通企业及服务型企业。其中,离散型制造企业包括机械加工、电子元器件制造、汽车、家用电器、医疗设备、玩具生产等行业;流程型制造企业包括化工、钢铁、医药、造纸等行业;混合型制造企业包括兼具离散型和流程型特征的制造企业;商品流通型企业及项目管理型企业(如建筑业)的生产过程及管理模式与制造业存在较大差异,其信息化关注的重点应有所区别。

以离散型制造企业为例,它遵循着产品本身的生产与市场的发展规律,形成了从专业的零件加工、零部件配套、装配到产品分销至售后服务的一整套制造——销售——服务体系结构。企业产品的生产过程通常被分解成很多加工任务来完成,每项任务仅要求企业的一小部分能力和资源。企业一般将功能类似的设备按照空间和行政管理建成一些生产组织(部门、工段或小组)。在每个部门,工件从一个工作中心到另外一个工作中心进行不同类型的工序加工。企业常常按照主要的工艺流程安排生产设备的位置,以使物料的传输距离最小。另外其加工的工艺路线和设备的使用也是非常灵活的,在产品设计、处理需求和定货数量方面变动较多。

从企业信息化投入方面分析,各行业之间也存在较大差异。总体上看,制造行业比较重视硬件(含自动化设备)和网络建设的投入。随着几年来持续地投入,针对低端应用的硬件设备的投入已经趋缓,但依然有10%的企业其信息化重点放在了硬件设备的添置和升级方面。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在软件方面的投资比例也呈现越来越大的增长趋势,目前约为40%左右。

对于实施信息化的主体——企业而言,在选购信息系统时应该充分体现行业特色,从企业生产流程特点入手,分清不同类型企业的管理本质和流程脉络,从而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案。例如,斯达作为传统行业的下游企业和流程型制造企业,其核心能力就是制造能力,需要更多地关注企业内部资源的优化、成本的控制并保证按订单交货,因而成本控制和管控一体化在斯达的管理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这是系统开发过程中必须首先考虑的问题。联想和海尔作为IT、家电行业的上游企业和离散型企业,相对来说更加关注客户关系管理和供应链管理,注重客户服务中心建设和推动以订单流为中心的供应链同步工程。

另一方面,对于企业信息化的服务提供商——IT合作伙伴来说,由于企业在生产及管理流程上存在很大差异,用一套ERP系统服务于所有行业、不同规模的企业,无论从管理学还是方法学的角度考虑都是不现实的。因此,正确对待行业的差异性,是国内每一个ERP产品提供商都不能回避的问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