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

双亲媒性分子:由一个亲水的极性头部和一个疏水的非极性尾部组成的分子。有亲水性和疏水性两端。构成膜的脂类有磷脂、胆固醇和糖脂,其中以磷脂为最多。这三种脂类都是双亲媒性分子。

主动转运(active transport):是由载体蛋白介导的物质逆浓度梯度或电化学梯度、由浓度低的一侧向浓度高的一侧进行跨膜转运的方式。

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也称为被动扩散(passive diffusion),不需要消耗细胞代谢能,不依靠专一膜蛋白分子,使物质顺浓度梯度从膜一侧转运到另一侧。[特点:不耗能、不需膜蛋白、依靠物质浓度差。如:脂溶性物质、气体物质、水]

胞吞作用(endocytosis):细胞表面发生内陷,由细胞膜将环境中的大分子和颗粒物质包围成小泡,脱离细胞膜进入细胞内的转运过程。[吞噬作用、胞饮作用、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

胞吐作用(exocytosis):也称外排作用。细胞内某些物质由膜包围成小泡从细胞内部逐步移到质膜下方,小泡膜与质膜融合,把物质排到细胞外的运输过程。

信号转导(signal transduction):信号分子与胞膜或胞内受体相互作用,通过信号转换把细胞外信号转变为细胞能“感知”的信号,诱发细胞对外界信号作出相应的反应。

受体(receptor):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能接受外界信号,并将这一信号转化为细胞内的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从而对细胞的结构或功能产生影响的蛋白质分子。分为细胞膜受体和细胞内受体。受体与配体结合即发生分子构象变化,从而引起细胞反应,如介导细胞间信号转导、细胞间黏合、细胞胞吞等细胞过程。

第一信使(first messenger;primary messenger):细胞外信号分子。

第二信使(second messenger):第一信使与受体作用后在细胞内最早产生的信号分子。包括环腺苷酸(cAMP)、环鸟苷酸(cGMP)、三磷酸肌醇(IP3)、二酰基甘油(DG)等。[功能:信号转换、启动和协助细胞内信号的逐级放大]

内膜系统(endomembrane system):细胞内在结构、功能、发生上相联系的膜性细胞结构的总称。包括内质网、高尔基复合体、溶酶体、内体和分泌泡以及核膜等膜结构,但不包括线粒体和叶绿体。

蛋白质的糖基化(glycosylation):在糖基转移酶的催化下,单糖或寡聚糖与蛋白质的氨基酸残基共价连接而形成糖蛋白的过程。

初级溶酶体(primary lysosome):只含酸性水解酶而不含被消化物质(底物)、尚未进行消化活动的溶酶体。

内体(capsule;endocorpus;innerbody;endosome):是细胞内一类异质性的膜泡,由细胞胞吞作用形成,有早期内体和晚期内体之分。

细胞氧化(cellular oxidation):细胞内的供能物质氧化、分解、释放能量,并排出CO2和H2O,这一过程称之为细胞氧化,又称细胞呼吸。其基本步骤有:糖酵乙酰辅酶A(CoA)的形成、进行三羧酸循环及电子传递和化学渗透偶联磷酸化作用。

呼吸链(respiratory chain):线粒体内膜上存在多种酶与辅酶组成的电子传递链,可使还原当量中的氢传递到氧生成水。

氧化磷酸化(oxidativephosphorylation):供能物质的氧化过程伴随电子传递链所进行的能量转换和ATP 的生成。

细胞骨架(cytoskeleton):指广泛存在于细胞内的蛋白质纤维网络系统。包括微管、微丝和中间丝(中间纤维)。

微管(microtubule;MT):由微管蛋白原丝组成的不分支的中空管状结构。直径约25nm,是细胞骨架成分,与细胞支持和运动有关。纺锤体、真核细胞纤毛、中心粒等均系由微管组成的细胞器。

微丝(microfilament;MF):真核细胞内由肌动蛋白组成的直径为5~7nm的骨架纤丝。

中间纤维(intermediate filament,IF):是三种骨架纤维中最稳定细胞骨架成分,直径10nm左右,介于微管和微丝之间,故称之为中等纤维。

核定位信号(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NLS):或称为核输入信号(nuclear import signal,NIS),是一小段含4 — 8个氨基酸的短肽序列, 富含带正电荷的的赖氨酸和精氨酸,而且一般都含有脯氨酸,能够引导蛋白质选择性地输入到细胞核内的信号。

着丝粒(centromere):染色体中将两条姐妹染色单体结合起来的区域。由无编码意义的高度重复DNA序列组成,是动粒的形成部位。

动粒(kinetochore):又称为着丝点,是主缢痕外侧表层的特殊结构。

核仁组织者(nucleolusorganizer):能转录合成rRNA的DNA序列所在的部位,可组织形成核仁。

基因(gene):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是控制生物性状的基本遗传单位。

细胞周期(cell cycle):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上一次有丝分裂结束到下一次有丝分裂完成所经历的整个过程。包含G1期、S期、G2期、M期四个阶段。

减数分裂(meiosis;reduction division):性细胞分裂时,染色体只复制一次,细胞连续分裂两次,染色体数目减半的一种特殊分裂方式。

姐妹染色单体(sisterchromatid):染色体在DNA复制之后产生的一对连在一起的染色单体。

细胞坏死(necrosis):细胞病理性死亡,一般由于感染的因素造成,往往伴随着炎症。

细胞凋亡(apoptosis),又叫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celldeath,PCD):为了维持细胞内环境的稳定,由基因控制的细胞自主的有序死亡,是一个主动过程,涉及到一系列基因激活、表达以及调控过程。不发生炎症。

Hayflick界限:关于细胞增殖能力和寿命是有限的观点。细胞,至少是培养的二倍体细胞,不是不死的,而是有一定的寿命;它们的增殖能力不是无限的,而是有一定的界限,这就是Hayflick界限。

生物膜的基本特征是什么?这些特征与它的生理功能有什么联系?

生物膜具有两个显著的特征,即膜的不对称性和膜的流动性。

膜的不对称性:(1)膜蛋白分布的不对称性(2)膜脂分布的不对称性

膜的流动性:(1)膜脂的流动性:(A.烃链的旋转异构运动 B.脂肪酸链的伸缩运动和振荡运动 C.膜脂分子的旋转运动 D.侧向扩散运动 E.翻转运动 F.旋转运动)

(2)膜蛋白的运动性:(A.侧向扩散 B.旋转扩散)

生物膜结构上的不对称可以使膜的两层流动性不同,有助于维持膜蛋白的极性,保证了膜功能的方向性,使膜两侧具有不同功能。

可以说,一切膜的基本活动均是在细胞膜的流动状态下进行的。若细胞膜固化,粘度增大到一定程度,某些物质传送中断,膜内酶的活性将中止,最后导致细胞死亡。

比较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特点及其生物学意义

主动运输:包括离子泵和伴随运输,通过这两种形式实现离子逆浓度梯度或者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该过程不仅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还需要分解ATP提供能量,该过程为细胞提供需要的物质和维持细胞正常渗透压等提供了保障。

被动运输:包括单纯扩散、易化扩散和离子通道扩散,通过这三种形式实现离子从高浓度向低浓度的跨膜转运,其动力来自于物质的浓度梯度,不需要细胞代谢的能量,为那些无需耗能跨膜的物质提供了一个快速跨膜的通道。

说明Na+-K+泵的工作原理及其生物学意义

钠钾泵实质上就是Na+—K+—ATP酶,是膜中的内在蛋白。它将细胞内的Na+泵出细胞外,同时又将细胞外的K+泵入细胞内。Na+—K+—ATP酶是通过磷酸化和去磷酸化过程发生构象的变化,导致与Na+、K+的亲和力发生变化。在膜内侧Na+与酶结合,激活ATP酶活性,使ATP分解,酶被磷酸化,构象发生变化,于是与Na+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外侧。这种磷酸化的酶对Na+的亲和力低,对K+的亲和力高,因此在膜外侧释放Na+而与K+结合。K+与磷酸化酶结合后促使酶去磷酸化,酶的构象恢复原状,于是与K+结合的部位转向膜内侧,K+与酶的亲和力降低,使K+在膜内被释放,而又与Na+结合。其总的结果是每一循环消耗一个ATP,转运出三个Na+,转进两个K+。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