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德与意象主义的形成——以《在地铁站》为例4600字 周五给我~
细读庞德《地铁车站》-2019年精选文档
细读庞德《地铁车站》-2019年精选文档细读庞德《地铁车站》诗的第一节有两个意象: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和crowd。
Apparition虽然是名词,但同时有幽灵、意外的事物及显现等动态意义。
在诗作中,我们不能将之确定为某一种涵义,因为诗意的丰富性正在于词义的丰富和含混。
无论是作闪现这种动词性意义讲,还是作为幽灵等名词性意义讲,给读者的感受都是动态的。
闪现是明亮的、出乎意料的动态,幽灵则是神秘的、缥缈的动态。
The crowd与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相比则仿佛是大海之于浪花,它内在流动着,但却是整体的,不能像个体那样灵活自由、也不会有个体的细致的神态和灵动的表情,因此是繁重、笨拙的,像粘稠的液体可以流动但滞慢、不自由而显得固化起来。
这句诗直呈给我们地视觉感受是在昏暗的地下车站中,喧嚣杂沓拥挤的人潮涌动着,而车站的有限空间里则愈发让人觉得窒闷、臃肿,人们努力前行却只能缓慢地改变轨迹。
恰是在这种空间里,有那样几张脸庞像闪现出来,它们游动、自由,像幽灵一样游人眼帘,在人群中忽隐忽现,显然他们不同于那种笨重、粘着和窒闷,而激活了我们疲惫的视觉,这一切都好像幻影那样不真实!在这句诗里,纤小、灵活的脸庞和笨重、庞大的人群并列对峙起来,量上的小和大以及质上的动和静形成强烈对比,给我们的视觉和感觉都带来了错落而突如其来的冲击,而这种冲击同时将我们带进了游离的气氛中。
诗的第二节有两个意象petals和bough。
Bough前有两个形容词wet、black,它们对诗意表现起到了关键作用。
Black将浓重、凝聚的色彩呈现出来,黑色是最有重量感和凝固感的颜色,让人感到压抑、阻滞。
而wet则将浓重的色彩边缘化、延伸化了,它消解了黑色的突兀和平面,同时边缘化又更加凸现了中心的浓重,而湿润的触觉则更真实地将浓重感从视觉深入感觉。
树枝本不是光滑、圆润的,它粗糙、有节点且不规则地弯曲延伸着。
《在地铁车站》的意象特征
《在地铁车站》的意象特征《在地铁车站》作为庞德的非常具有代表性的诗歌作品,以最精练的语言传达了最丰富的含义,成为意象派的经典之作。
本文将以这首诗歌为切入点,简略探讨以庞德为代表的意象派诗人创造的审美意象的特征。
描绘了诗人在熙熙攘攘的地铁站中突然发现几张美丽的面孔时的愉悦的心情,呈现出一种平和、舒缓的意境。
形式上采用自由诗体,使用隐喻的修辞手法,将眼前的美好事物同湿湿的、黑亮的树枝上的花瓣联想在了一起。
最开始,这首诗歌庞德创作了三十行,后来缩短到十五行,最终精简到两行。
他的创作思想恰巧与绝对不使用无益于表现的词的创作原则相吻合。
有些批评家们认为该诗过于简练,以致影响了其意义的完整性。
事实上完整的意义不并在于词语数量的多少,而在于词语传达意义的精确性,而此首诗最大的成功之处恰恰在于——用最少的词语表达了最丰富的内容。
在这首诗里面没有一个动词,诗中包含的是名词、形容词、介词等。
尽管这样,读者还是能够发现诗中蕴涵的完美的意象,如脸庞,花瓣,树枝等。
因此,意象派诗人对意象的直接处理是其创作的又一大特点,对于庞德而言,他用最简洁、浓缩的语言表达出了最直接的意象。
在这首诗中,除了面庞与花瓣的并置,还有树枝与人群的并置,四个不同的意象形成了四个不同的画面,既相互映衬又相互联系。
黑色的树枝与黑压压的人群衬托美丽的面庞与花瓣,诗人在地铁站里能发现美丽的事物而感到十分愉悦,以意象并置手法取得了有效的对比效果,使读者能从朦胧的背后发现清晰的意象。
意象的陌生化。
意象,诗人庞德在1913年曾定义为“瞬间情感与理性的复合物”。
优秀的艺术,他认为应该是“ 精确的艺术,使韵律也能精确的表达相应的感情”。
因而意象派诗人提倡一种精神描写物象的主张,是表达思想感情的内外在形象精确的符合于生活实际。
此外他们倡导的意境理论本质上是一种东方品位理论,意境创造与鉴赏主要依赖于东方内倾超越式的无限意象生成心理。
所谓“陌生化”,是作家观察生活和表现生活的一个总原则,倾向于不用习见的称谓。
庞德 在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面孔蓦然涌现湿漉漉墨色树枝上的花瓣·庞德(1885-1972),意象派运动主要发起人,现代文学领军人物。
庞德是叶芝的学生。
詹姆斯·乔伊斯的挚友,艾略特的同学,海明威的老师,且对他们有很大的帮助很影响。
很遗憾,也许是因为政治原因,庞德始终没有获得诺贝尔奖。
因为庞德后期传向法西斯主义,在二战爆发之前,庞德就来到意大利,在当地组织了一个反美广播电台,支持墨所里尼。
他被以叛国罪逮捕。
他在好友的劝说下,通过装精神病人,躲过了叛国罪的审判,被关押在华盛顿伊丽莎白医院13年。
期间他在诗歌大放异彩,获得了国家文学奖。
被释放后,他又回到意大利并死在那里。
主要作品有《面具》《反击》《献祭》《诗章》等。
他的意象派作品中汲取了某些日本诗歌如俳句诗的写作形式及特点。
1917年之后他开始了现代派写作。
除此之外,庞德还是一个热衷于介绍中国古典诗歌和哲学的翻译家,他自称为儒者。
经他改编并翻译了《神州集》、《诗经》、《论语》等儒家经典。
庞德给“image”下的定义是:“一个意象是理智和情感瞬间的复合物。
意象可以分为两种:它可以来自心灵,因此是主观的;它也可以是外部因素作用于心灵的结果。
庞德所提倡的意象派诗歌创作原则追求的是直陈、简约、凝练的风格,去掉一切无意义的词,按照直觉呈现意象。
关于这首诗,庞德曾在回忆录中作过介绍: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到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样可爱的文字。
那天晚上……我还在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找到了表达方式。
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
……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的小斑点。
……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
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
论陌生化手法在庞德诗歌中的体现——以《在地铁站》为例
名作欣赏 / 诗文评鉴 >论陌生化手法在庞德诗歌中的体现——以《在地铁站》为例⊙于天伊 [南京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 南京 210094]摘 要:“陌生化”是俄国形式主义代表人物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核心概念之一,强调新鲜的感受,强调事物的质感。
庞德是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发起人,他吸收中国古典诗歌和日本俳句而创作了其代表作之一《在地铁站》。
本文将从诗歌语言、诗歌体裁和诗歌意象三个方面进行陌生化手法的分析,从而探究该手法在文学诗歌中的精妙应用。
关键词:陌生化 庞德 意象派 在地铁站埃兹拉·庞德是20世纪英美文坛举足轻重的人物,是现代派著名诗人和意象派诗歌运动的发起人。
意象派是英美诗人发起的反对维多利亚浪漫诗风的文学运动,彼时全球刮起了追求新奇的热潮。
庞德将“日日新”作为口号,先后以新古典主义的意象、激进未来派艺术的旋涡、小说的散文化、音乐的复调、中国汉字等概念标新立异,频频挑战保守的批评权威,激荡英美诗坛。
他发表的作品《中国诗集》(Cathay)为英美诗坛引入了中国古典诗的震撼,得到艾略特的评价:“庞德是我们时代的中国(诗)的创新者。
”深受多国文化影响的庞德,在其诗歌创作中与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手法不谋而合,即“艺术的存在就是为了使人能够恢复对生活的感知,为了让人感觉事物”,艺术家运用各类技巧使观赏过程的难度加大以及时间拉长,以达到观赏者完成感知艺术作品的审美目的。
由此,一旦审美的过程被拉长,艺术作品的文学性凸显,感染力随之加强,人能够真正体验现实带来的激荡和震撼。
它打破了由维多利亚时代以来诗歌的一贯语言作风,是读者一次全新的异质化审美体验。
本文将从庞德代表作《在地铁站》探究“陌生化”手法的运用。
一、诗歌语言的陌生化庞德这首诗给人的第一感觉是短小凝练,看似不经意的抽象式描绘,实质上是对语言千锤百炼的精粹之作。
该诗写于1913年,是诗人对在巴黎地铁站看到的超自然现象的描述。
诗歌的第一句写地铁站中涌动的人群,第二句以隐喻手法,将苍白面孔闪现在黑压压的人群中的景象比作花瓣垂落于乌黑的枝头的样子。
庞德 在一个地铁车站 读后感
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读后感简介《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是一部由作者庞德创作的小说,该小说以一个地铁车站为背景,通过描写主人公在车站上的经历,探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人生意义等思考。
内容概述主人公的经历主人公在一个地铁车站偶然遇到了一位陌生女子,并与她展开了一段奇特的对话。
在对话的过程中,主人公通过与陌生女子的深入交流,逐渐感受到了生活的多样性和不确定性。
他思考着自己的人生,对过去的选择和未来的走向产生了疑问。
对话的启示通过对话,主人公逐渐明白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并不简单。
他们在车站上相遇,彼此成为了对方生活中的一部分,但又注定只是短暂的相遇。
这让主人公感受到了无尽的可能性和逝去的时光的凄美。
爱情与人生意义的思考在与陌生女子的对话中,主人公引发了对爱情和人生意义的深入思考。
他开始反思自己对待感情和生活的态度是否正确,是否值得为一段爱情付出。
他思考着爱与被爱的意义,以及人生中的选择与取舍。
这些思考让主人公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并决定寻找属于自己的幸福。
个人感悟《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主人公与陌生女子的对话,小说展现了生活的复杂性和人与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
我深刻感受到,在这个喧嚣世界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和追求,他们或许只是短暂地相遇,但却能对彼此的生命轨迹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小说中,主人公对爱情和人生意义进行了深入的思考。
我也因此开始反思自己的人生观和对待感情的态度。
小说提醒我们要珍惜眼前人,不要因为短暂而轻视,也不要因为等待而错过,要勇敢地追求自己的幸福。
这部小说也让我认识到生活中的不确定性和多样性。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会按照预期的轨迹发展,而是充满了机遇和挑战。
我们应该勇敢面对生活的变化,接受不确定性,并从中寻找到属于自己的方向和意义。
总的来说,读完《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我深刻地感受到了生活的深邃和奥妙。
这本小说引发了我对于爱情、人生意义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思考,让我对生活有了更加宽广的视野。
庞德的诗歌
庞德的诗歌
埃兹拉·庞德(Ezra Pound)是美国著名的意象派诗人,他的诗歌以独特的意象表达和形式技巧而著称。
在他的诗歌中,他大量运用了东方文化元素,尤其是中国古典诗歌的影响。
下面我们来欣赏两首庞德的诗歌:
1.《在地铁站内》:
几张脸在人群中幻景般闪现,
湿漉漉的黑树枝上花瓣数点。
这首诗以地铁站内的人群和湿漉漉的黑树枝上的花瓣为意象,展现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瞬间美感。
庞德将人脸与花瓣、地铁人群与黑树枝相互对照,形成了一种底片叠印般的传神效果。
2.《在一个地铁车站》:
人群中这些幻影般闪现的面庞,
湿而黑的树枝上花瓣片片。
这首诗同样是庞德的经典之作,以简短的两行诗描绘了地铁站内的人群和树枝上的花瓣。
通过这种形式,庞德成功地捕捉到了现代都市生活的韵味和东方美学意境。
庞德的诗歌以意象派手法为特点,强调诗人对生活场景的敏锐捕捉和独特表达。
他的诗歌风格独具一格,为美国诗歌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在一个地铁车站
瘦马语文网 所有初中语文资源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
意象诗的构成方式主要有:
1意象层递
《敕勒歌》:“敕勒川,阴山下,天似 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 吹草低见牛羊。”从远山到近草、从天 空到大地,意象鲜明,层次清晰。
瘦马语文网 所有初中语文资源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
写这首诗的那一年庞德只有18岁。
瘦马语文网 所有初中语文资源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
2意象叠加
意象叠加:将有相同本质涵义的意象,巧妙地叠 合在一起,意象与意象之间构成修饰、限定、比 喻等关系。
再如庞德写给早年恋人的《少女》:“树进 入了我的双手,/树液升上我的双臂。/树生长在 我的胸中往下长,/树枝从我身上长出,/宛如臂 膀。//你是树,/你是青苔,/你是紫罗兰。/你是 个孩子,/而在世界看来这全是蠢话。”
6个月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 的诗;一年后我写了下列日本 和歌 式的诗句。”
瘦马语文网 所有初中语文资源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
瘦马语文网 所有初中语文资源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
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 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瘦马语文网 所有初中语文资源免费下载 欢迎投稿
庞德(1885—1972),美国诗人、评论家。1885年 10月30日出生于美国爱达荷州的海利。16岁在宾 西法尼亚大学。1903年入哈密尔顿大学 。1908年 离美赴欧,在伦敦加入了以诗人叶芝为中心的一批 作家、诗人的小圈子,他把自己和这些友人称为意 象派诗人。1914年编成《意象派诗选》第一辑。 1973年11月1 日病逝于威尼斯。庞德的诗歌理论 推动了英美的现代派诗歌;他对于中国古诗、儒家 哲学及日本戏剧的翻译介绍在英美文学界掀起喜爱 东方文学、哲学的高潮;他对后起作家的帮助和推 荐使得他们成为英美文学的大师、如弗罗斯特、劳 伦斯、詹姆斯·乔伊斯及艾略特。
英语中最完美的小诗——评析艾兹拉·庞德的《地铁车站》
英语中最完美的小诗——评析艾兹拉·庞德的《地铁车站》艾兹拉·庞德,这位意象派大师,在西方现代诗歌史上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他的诗歌作品,如《地铁车站》等,展现了他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邃的思想内涵。
本文将从诗歌主题、意象运用、语言特色等方面对《地铁车站》进行深入评析。
首先,让我们来关注这首诗的主题。
庞德的《地铁车站》是一首描绘人类情感在都市生活中的瞬息万变与错综复杂的诗。
诗中的情感交织着爱与恨、乐与哀,表现出人生百态,使读者在短暂的瞬间感受到生活的酸甜苦辣。
这种对瞬间情感的捕捉和表达,凸显了庞德对人类内心世界的敏锐观察和深刻理解。
接下来,我们进一步探讨这首诗中意象的运用。
在《地铁车站》中,庞德将各种意象巧妙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幅幅生动而鲜明的画面。
他通过“人群中这些面孔的幽灵般的显现”来表现都市人的孤独与疏离感;通过“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来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这些意象的选择和组合,使得诗歌的主题更加鲜明,同时也为读者提供了一种独特的审美体验。
进一步地,让我们关注这首诗的语言特色。
庞德的《地铁车站》以其简练、明快、流畅的语言风格吸引了无数读者。
他运用意象派的手法,将语言简化到极致,使每一个词都生动而有力量。
这种简练的语言风格,使得诗歌的情感表达更加直接、更加有力,同时也使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更容易产生共鸣。
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地铁车站》在形式上也有其独特之处。
这首诗的排列方式以及每行的长度都经过了精心设计,使得整首诗在视觉上给人以美的享受。
这种形式上的美感,无疑增强了这首诗的艺术魅力,使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得到了视觉上的愉悦。
最后,我们要注意到,《地铁车站》作为一首意象派的代表作,其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艺术上的欣赏。
它还为我们揭示了现代都市生活中的种种问题,如人与人之间的隔阂、生命的脆弱与短暂、以及生活的复杂多变。
这些问题,无疑是我们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的问题,而庞德通过他的诗歌,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角去看待和理解这些问题。
庞德 在一个地铁车站 读后感
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读后感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读后感某一个午后,我在一个熙熙攘攘的地铁车站等待我的朋友。
人群来来往往,我静静地站在角落,拿出了一本书。
这本书是庞德的《地铁》。
庞德这个名字,我早有所闻。
他是法国文学界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探讨人性、城市和科技的关系为核心。
《地铁》是他的代表作之一,通过描述一个地铁车站的故事,深刻地揭示了人类的困境和迷茫。
他的文字平实而深沉,仿佛是涓涓细流,从那个地铁车站的深处渗出,穿过每一个人的心灵。
他以一个普通的地铁乘客的视角,将读者带入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
这个车站是一个繁忙的节点,每天都有千万人潮涌动。
庞德通过描写人们的行为和对话,勾勒出了一幅城市的社会画卷。
在这个忙碌而冷漠的环境中,人们彼此匆匆而过,结识的机会微乎其微。
然而,庞德并不满足于这种表面的描写,他更想要对人的内心进行探索。
通过描写车站墙壁上的宣传广告和人们的思绪交织,他透露出了城市的病态和人们的困惑。
在这个车站里,我们看到了人们的孤独。
那些白天和晚上在车站度过的人,他们或许寻找着某种慰藉,或许只是出于无奈需要等待。
他们一直在这个车站里,穿越着时间的长河,却无法摆脱自己内心的空虚和无力感。
同时,庞德也从科技的角度入手,对城市的现代化进行了深入思考。
他揭示了科技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科技的高速发展似乎给人类带来了更为便利的生活方式,但也在不自觉间逼迫人们脱离真实,变得冷漠而自私。
在这个地铁车站里,是一个人们长期停留的地方,他们在熙攘的人群中相互接触,又在恍惚的等待中相互疏离。
这种矛盾和张力,让人无法忽视城市生活中的不可逾越的缺憾。
庞德的《地铁》深刻描绘了一个城市人的心灵独白,他通过这个地铁车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沉思和反思的境地。
站在那个地铁车站里,我仿佛置身于庞德的故事之中。
我感受到了庞德对城市生活的深入思考,也感受到了他对人性的关注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整个故事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它让我重新审视了身边的人和事,引发了我对城市生活的思考。
在一个地铁车站读后感
在一个地铁车站读后感《在一个地铁车站》读后感庞德的这首《在一个地铁车站》,初读时只觉简短而朦胧,可当我细细品味,反复琢磨,竟从中咂摸出了好些滋味。
诗是这样的:“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就这两句,却仿佛有着无尽的魔力,把我拉进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的世界。
想起有一次,我自己在一个下着小雨的傍晚坐地铁回家。
那天,地铁站里人来人往,每个人都行色匆匆。
我站在站台上,看着轨道里的灯光闪烁,听着列车呼啸而来又疾驰而去的声音。
周围的人们,有的低头看着手机,有的三两成群在低声交谈,还有的一脸疲惫,靠在柱子上闭目养神。
我注意到一个穿着职业装的女士,她的高跟鞋在地面上发出清脆的声响。
她一只手紧紧地抓着公文包,另一只手不停地捋着头发,眼神中透露出一丝焦虑,也许是在担心工作上未完成的任务,又或许是在为即将到来的加班而烦恼。
还有一个小男孩,大概七八岁的样子,背着一个大大的书包,手里拿着一本漫画书。
他的眼睛亮晶晶的,完全沉浸在漫画的世界里,仿佛周围的嘈杂都与他无关。
他时而咧嘴笑,时而皱起眉头,那丰富的表情让人忍俊不禁。
这时,地铁进站了,门缓缓打开,人们像潮水一般涌了进去。
我被挤在了一个角落里,身边是一个头发花白的老爷爷。
他微微驼着背,手里提着一个布袋子,里面装着一些蔬菜。
他脸上的皱纹就像一道道沟壑,记录着岁月的沧桑。
他的眼神却很平和,看着车厢里的人们,嘴角还带着一丝淡淡的微笑,不知道是不是想起了家里等待他的亲人。
在这拥挤的车厢里,我看到了各种各样的面孔。
有年轻漂亮的姑娘画着精致的妆容,却掩盖不住眼底的疲惫;有中年大叔满脸胡茬,目光呆滞地望着前方;还有一群穿着校服的学生,嬉笑打闹着,充满了青春的活力。
这些面孔在我的眼前不断闪过,就像庞德诗中所写的“幽灵一般显现”。
他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故事,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目的地。
而在这短暂的地铁旅程中,我们的轨迹交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独特的画面。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庞德用如此美妙的意象来形容这些面孔。
〔美国〕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诗词原文及赏析
〔美国〕庞德《在一个地铁车站》诗词原文及赏析
在一个地铁车站
〔美国〕庞德
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
(杜运燮译,选自《世界名诗鉴赏辞典》)
【赏析】
庞德作为意象派及美国现代诗歌的开创者,他的诗歌作品及艺术批评理论受到20世纪文学界的极大注视。
《在一个地铁车站》是他极有代表性的意象派作品。
这首诗写于20世纪20年代初。
据诗人回忆,在巴黎一个地铁车站上,在人群簇拥之中,突然闪现的一个又一个美丽妇人的面孔,给他留下了深深的印象。
诗人将这种印象先写成了一首31行的短诗,一年后经两次删改,完成这首仅仅两行的里程碑式的作品。
意象派早期发轫者们曾提出了并非“神圣禁令”的三条原则,简单地讲就是:直接处理,用词简洁,应用音乐旋律。
庞德这首诗就充分体现了这些原则,这首诗给我们以直接的感触,有如电影的镜头由远推近,突然呈现的感觉打入了灵魂中久已的渴求。
庞德讲:“‘形象’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情绪。
”在一个地铁车站上的感觉在诗中所体现出的已远远超出了一个人的视觉印象,意象的叠加,互相幻化,把人的内在心理的复杂性给予了表象化的表现。
这首小诗题目也是内容的一部分。
题目向读者交代了下面两句诗出现的环境及地点。
从这首诗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庞德受东方诗歌影响的痕迹。
“人面桃花”是典型的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语言意象,“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也带有浓郁的东方水墨画的韵味。
(林莽)。
_地铁车站_之意象主义赏析
泛。关于地铁, 英式英语更倾向于使用
摘要
“Underground”, 而 美 式 英 语 则 往 往 称
道 。“Metro”一词 在 英 语中 虽 然 也能 表 七 大 学 外 语 学 院 博 士 生 , 研 究 方 向 : 英
达地铁的意思, 然而它的使用并不广 语语言文学。
060
作家杂志 Write r Ma ga zine 2008 No.8
《地铁车站》之意象主义赏析 吴 攸
借鉴与比较
庞 德 的 代 表 作 《地 铁 车 站》( 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 是 意 象 派 诗 歌 的 压 卷之作, 诗歌仿日本俳句风格而作。庞 德 曾 在 1916 年 写 道 :“ 三 年 前 的 巴 黎 , 我 走 出 协 和 广 场( la Concorde) 地 铁 站 。 突然间, 我看到了一张美丽的面庞, 接 着是一张又一张, 我又看到一张美丽 的儿童面孔, 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 人。那一整天, 我努力寻找恰当的文字 来表达那种突然迸发的情感与感受, 然而却未能如愿。那天晚上, 当我仍然 在继续努力寻找的时候, 忽然间一种 表达方式闯进了我的脑海。与其说我 找到了一些文字, 不如说是发现了一 个方程式……不是用语言……而是一 个叠加形式, 即一个意向叠加在另一 个意向之上。”
意 象 。在 短 短 两 行 诗 句 构 成 的 诗 歌 中 , 我们不得不赞扬庞德对标点符号的准 确把握与运用。诗人在长达一年的去 芜存菁过程中, 用分号替代了原本置 于第一行末尾的冒号。这一改变使得 两行诗句之间更具微妙联系。原来的 冒号似乎从主观上限定了第一行诗句 的从属地位, 意即第一行本身并非完 整的诗句, 其作用只不过是为了引出 第二行的意向。改为分号之后, 第一行 诗句的从属性减弱, 而两行诗句之间 的关系更加微妙, 甚至有些模糊不清, 带给读者更大的遐想空间, 也大大提 升了诗歌的意境。
庞德地铁站诗歌
庞德地铁站诗歌:一个城市的灵魂庞德地铁站,位于上海市杨浦区,是上海地铁8号线的一个车站。
这个普通的地铁站却因一首诗歌而变得不再平凡。
这首诗歌,名为《庞德地铁站》,作者是上海的年轻诗人余秋雨。
这首诗歌让这个地铁站变得与众不同,成为了一个城市的灵魂。
诗歌的内容描绘了庞德地铁站的历史和现状,以及人们在这里的生活状态。
诗歌中提到的“庞德”二字,是上海方言中“旁边”或“旁边的”之意。
诗歌中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生活的气息和城市的脉搏。
比如,“晨曦下,人们如潮涌,携带着梦想和期待,走向未知的方向。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人们在早晨赶往工作或学校的场景,也表达了人们对未来的期待和向往。
这些诗句不仅仅是对庞德地铁站的描述,更是对城市生活的反映,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脉搏和生命力。
这首诗歌的出现,让庞德地铁站成为了一个文化符号,也让人们重新认识了这个地铁站。
庞德地铁站以前被认为是一个普通的地铁站,但是这首诗歌让它变得与众不同,成为了一个有故事的地方。
人们来到庞德地铁站,不仅仅是为了搭乘地铁,更是为了感受这个地方的文化氛围和历史底蕴。
庞德地铁站成为了一个城市的灵魂,也成为了人们心中的一个文化符号。
庞德地铁站诗歌的出现,不仅仅是对庞德地铁站的赞美,更是对城市生活的反映。
这首诗歌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城市,让人们感受到城市的生命力和文化底蕴。
城市是一个有灵魂的存在,城市的灵魂是由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构成的。
庞德地铁站诗歌的出现,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城市的灵魂,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生命力。
庞德地铁站诗歌的出现,让这个普通的地铁站变得与众不同,成为了一个城市的灵魂。
这首诗歌让人们重新认识了城市的生命力和文化底蕴,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城市的文化符号和生命力。
城市是一个有灵魂的存在,城市的灵魂是由人们的生活和文化构成的。
庞德地铁站诗歌的出现,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城市的灵魂,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城市的文化底蕴和生命力。
《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
在一个地铁车站赏析庞德自己曾在1916年写道:“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厢。
突然间,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的儿童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
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感受的文字,我找不出我认为能与之相称的、或者像那种突发情感那么可爱的文字。
那个晚上……我还在继续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我找到了达方式。
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
……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
……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
我发现这对我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
我写了一首30行的诗,然后销毁了,……6个月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在一个地铁车站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庞德阴暗而潮湿的地铁车站,浮现着的一张张脸庞,重重叠叠。
淹没在黑压压的人群中,看不见自己行走的身躯,只有一个个陌生的头颅在眼前交叠,摇晃,随处都是拥挤,嘈杂,明亮的阳光下,残留的空隙竟无法容纳属于自己的影子。
作者一瞬间的捕捉,浓缩了整个世界。
在大千世界里挣扎的人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依附自己而存在。
近乎相同的表情让他们拥有了一样的面孔,一成不变的坚守着固有的生存原则,躲在伪装的外壳里,如幽灵般虚无的灵魂在坚强、冷漠、自私与无奈中堕落、沉沦。
湿漉漉的黑色枝条意味着什么?残酷的现实抑或是颓败的生活?经过风雨肆虐后的花瓣,零落,散乱,残忍的残缺,却是一种凄美绝伦的娇艳。
他所透露的,是一股力量,不似飞蛾扑火般决绝,不如凤凰涅磐般壮烈,却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
他是长期的,坚韧的,他需要更大的勇气和耐力,需要更多的付出与承受,却更加坚不可摧。
一样的面孔,零落的花瓣,诗人原本想表达的,或许是一种明媚的东西,然而,字里行间沉积的太多的黑色素,却让我感到一种真切的沉重,并怀有深深的恐惧。
年轻的我们只能停留在生活的表层,肤浅的感知这个世界,交织着美丽与丑恶,交织着纯净与污浊。
意象派对中国古典诗歌的借鉴——以庞德的《在一个地铁车站》为例
( i ma g i s n) 诗 歌 运 动 ,对 2 i 0世 纪 世 界 诗 坛 产 生 了特 殊 的影 响 。意 象 派 诗 人 更 多 受 到 东 方 尤 其 是 中国古 典 诗 歌 的影 响 ,总 的倾 向是 反 对 英 国维 多利 亚 时 代 陈 旧 的 诗 风 ,主 张 彻 底 解 放 格 律 ,强 调 诗句 要 有 鲜 明 的 意象 ,他 们 的 诗 作 也 多 以 意 象 的创 造 为 目的 。作 为 意 象 派 核 心 人 物 的 庞 德 , 曾被 艾 略 特 称 为 “ 我们 时代 的 中 国诗 的发 明者 ” ,他 的 《 在一个 地铁车 站》 ( I n口S t a t i o n o ft h e Me t r o ) 被 公 认 为 意 象 派 诗 歌 的压 卷 之作 ,一 般 认 为这 首 诗 深 受 中 国古 典 诗 歌 的影 响 。
洪 丽 霁
( 楚雄 师范 学 院 ,云南 楚 雄 6 7 5 到 中 国诗 歌 影 响 的意 象 派 是 美 国新 诗 运 动 中最 引 人 注 目的 一 个 派 别 ,它 对 美 国现 代
诗乃 至 2 0世 纪世 界 诗坛 产 生 了特 殊 的影 响 。 意 象 派对 中 国古 典 诗 歌 所作 的 借 鉴 ,可 谓有 得 亦 有 失 。 庞 德
收 稿 日 期 :2 0 1 4 一O l一2 3
作 者 简 介 :洪 丽霁 ( 1 9 7 6 一) ,女 ,云 南 大 理 人 ,楚 雄 师 范 学 院 人 文 学 院 副教 授 ,研 究 方 向 : 比 较 文 学 和叙 事 学 。
①
・
该诗有 l 0余 种 中 文译 本 ,本 文采 用 的是 常 见 的杜 运 燮先 生 的译 本 。
2 0 1 4年 2月
诗歌在地铁站内读后感
诗歌在地铁站内读后感关于这首诗,庞德1916年在《高狄埃-布热泽斯卡:回忆录》中说:“三年前在巴黎,我在协约车站走出了地铁车站,突然间,我看到了一个美丽的面孔,然后又看到一个,然后是一个美丽儿童的面孔,然后又是一个美丽的女人,那一天我整天努力寻找能表达我的感受的文字,那个晚上……我还在努力寻找的时候,忽然我找到了表达方式。
并不是说我找到了一些文字,而是出现了一个方程式。
……不是用语言,而是用许多颜色小斑点。
……这种‘一个意象的诗’,是一个叠加形式,即一个概念叠在另一个概念之上。
我发现这对我为了摆脱那次在地铁的情感所造成的困境很有用。
我写了一首三十行的诗,然后销毁了……6个月以后,我写了一首比那首短一半的诗,一年后我写了(这)日本和歌式的诗句。
”从《在一个地铁车站》的成诗过程我们可以看出,庞德试图寻找一种新的方式,把他在一个特定环境下突然间看到的事物和产生的感受写下来。
庞德的诗歌创作受中国诗歌形式和理论的影响很深。
他倡导的意象派运动从中国诗歌中的意象、意境中汲取了很多养分。
中国诗歌中的形象往往含有无穷的意味,并不局限于对客观事物的表面描述。
而且中国诗歌经常在前后两句诗句中并置两个表面上看来并无直接联系的形象,如“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中吐丝的春蚕和淌烛泪的蜡烛,表面上看来并无多少相干之处,但是上升为意象之后,这两者都意味着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和至死不变的执著精神,从而使两者前后呼应,传达出含有哲理意义的思考和深如大海的情怀。
这也就是庞德在回答意象是什么时所说的“在一刹那时间里理智和情感的复合”。
就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庞德得到了美国诗人、东方学家费诺罗萨跟随日本学者学习中国古典诗歌时所做的笔记。
这些笔记包括150首汉诗,每首诗都有汉语原文、日文读音、每个汉字的英语译义和串解。
庞德凭着他的诗歌天赋,并借助于费诺罗萨的注解,很快就从这些汉诗中感受到中国诗歌的魅力。
意象并置,靠意象意味的内在联系的一致性,而不是靠形象之间表面的逻辑联系,来实现诗歌意义的深化,这是庞德深得中国诗歌真谛的重要方面。
读书心得轻轨读后感
读书心得轻轨读后感由意象派诗歌《在一个地铁车站》所想到的……人群中这些面孔幽灵一般显现;湿漉漉的黑色枝条上的许多花瓣《在一个地铁车站》是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的代表作,也是西方意象派诗歌的代表作。
关于这首诗的写作,庞德曾说,这是他“在巴黎地铁车站看见一些美丽的面庞热情迸放的一刹那”写成的,他先写的是一首十五行的诗。
一年之后,被他压缩成短短的两行。
要理解这首诗——所谓理解,只是一家之言。
我向来不大喜欢,也不大主张谈论诗歌。
因为文学(艺术)作品一经产生之后,怎么理解是接受者的事,没有什么一定正确的意见;而在诗歌这一文体上,这个问题尤其突出。
——得先看看意象派诗歌的理论主张,为此,庞德曾指出,“意象,是在刹那间所表现出来的理性与感性的复合体。
……意象主义的关键在于它不把意象做为装饰物来使用,意象本身就是言语。
……意象不仅是一个思想,它是被赋予能量的一个漩涡或融合在一起的思想群”。
意象派另外两个代表人物彼特·琼斯和S.犹哈兹也分别有过相关言论,彼特·琼斯说:“意象主义者的意象犹如代数中的a,b和_,具有变化的含义。
……作者使用意象是因为他看到了或感觉到了它的存在,而不是因为他认为使用意象可以支持某种信条或某种美学的或经济学的制度。
……这就是意象主义的实质”;而S.犹哈兹则认为,“意象是感官经历的再现。
……一旦形成,意象本身可能成为一个象征”。
由上面这些言论,我谈谈自己对意象派的理解:很显然,这里所谓“意象”乃某种感性直接呈现,但它又绝不同于中国传统意象中的兴象。
这里且举例说明。
传统兴象的代表是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这一名句。
在这句诗中,“池塘”、“春草”意象乃以最本来,亦即最自然形态的面貌出现,没有经过诗人的丝毫加工:“生”字所表现的也仅仅是一种原始、自然的活动,跟诗人情感、心理、理性无关。
一方面,此两个意象本身即呈现了美的特征,另一方面,这种意象之所以美,又不仅仅因其自然、原始形态的感性呈现,而跟诗人的遭遇、心理、理性等背景紧密相关,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两个意象,跟诗人的理性既无关,又有关——但理性却如盐融水般看不出丝毫痕迹,所谓化境即是如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庞德与意象主义的形成——以《在地铁站》为例摘要埃兹拉·庞德,有着现代诗歌之父的称号,他所提倡的意象主义诗歌在世界文学领域有很重要的影响。
本文对庞德及其作品《在地铁站》中的意象主义进行了分析,包括从庞德意象派思想、诗歌本身的文本意象主义,以及文本之外的前景化、原型批评角度进行了多方面的阐释。
关键词:庞德;意象主义;诗歌引言作为意象主义的代表人物,埃兹拉·庞德是上世纪初期的英美诗歌文学的中心人物。
他与理查德·阿尔丁顿等人于1912年发起的意象派诗歌运动,在文学界内刮起了一场不容小觑的旋风。
庞德的《在地铁站》可谓意象派诗歌的经典之作,短短的两行诗句,经历了百年的文学风雨锤炼,至今仍让人感叹不已。
一、庞德与意象主义埃兹拉·庞德是美国诗人,文学评论家,1885年出生于美国爱荷华州,庞德的学生时期在美国度过,1906年于哈密尔顿大学硕士学位毕业后,庞德选择了欧洲。
庞德自1898年首次前往欧洲后,到1908年共赴欧五次,最后定局伦敦。
在伦敦,庞德成为了文坛上举足轻重的人物。
在1912年,庞德与理查德·阿尔丁顿等好友一起建立了沙龙,并提出了意象派诗歌三原则,即对事物的主观或客观的描绘要直接,而不掩饰作者的情感或事物自身的“情感”;对没有帮助诗歌表达的词汇,一律不使用,不借助浮华的辞藻做无用的修饰描绘;诗歌节奏感更富音乐节奏感,使用更多的音乐性词汇,而不再去借助“节奏器”来硬化诗歌的曲调起伏。
庞德的意象主义诗歌,吸收了很多日本俳句试的的写作形式和诗歌特点,并在自己的诗歌作品中有大量的中国诗歌元素的加入,他在自己的《诗章》中就阐述了孔子学说。
意象主义的诗歌,严格说来,是中国诗句所特有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周易》中关于意象的记载。
而庞德在接触到中国的诗句,特别是李白、王维等人的诗歌后,发现这些诗歌的意象感十足,是严格的意象主义诗句。
庞德提出的意象派,更像是当时的现代主义、浪漫主义和直觉主义的结合体,这与当时的丁尼生式诗歌的陈词滥调截然不同。
庞德开创了美国现代诗歌时代,他借助了现代心理学,并对法国著名象征主义诗人叶芝的诗歌很感兴趣,对美国浪漫主义诗人惠特曼崇拜至极,更对英国现代主义诗人古拉博也很欣赏。
庞德倡导的意象主义诗歌运动,是英美诗歌的一次颠覆性运动,提倡诗歌意象准确性表达,对语言的精准性的要求较高。
意象主义的诗歌,强调回归诗歌本身的古典性,诗歌就是诗歌,不需要夹杂过的无用辞藻,直观对待诗歌本身。
意象主义认为物体就是物体,诗歌因意象而产生情感,而不是作者本人强加给读者的情感。
二、埃兹拉·庞德《在地铁站》的文本意象这首作于庞德早期的意象诗歌,是意象主义运动中的经典之作。
在查阅的众多的文献中,凡是提到英美意象诗,都会出现《在地铁站》这首诗,庞德因为这首诗,成为了意象派的风向标式的人物,而《在地铁站》也成为了意象诗的一面旗帜。
1、《在地铁站》的意象风格《在地铁站》,是庞德在1913年的某一天,在巴黎的协约车站中走出地铁时,在昏暗中看到了几个女人与孩子美丽的脸庞,偶发情感所作。
这个场景给庞德留下的印象很深刻,他写下了一百三十余行的诗,但仍感觉不能抒发自己当时的情绪,于是将诗稿销毁。
在一年后,庞德回忆起那日的地铁所见所感,终于写下了两行诗句,十四的单词,充满了活力与张力的诗句,其中的四个意象发人深省。
诗句原文如下:In a Station of the Metro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Petals on a wet, black bough.中文译文如下:人群中这些脸庞的出现,阴湿、黝黑树枝上的花瓣。
在短短的两行诗句中,出现了四个意象,分别为“脸庞”(face)、“花瓣”(petals)、“树枝”(bought)和“人群”(crowd)。
在全诗中,没有出现一个动词,但是正是这些名词,拼凑出了一个充满了动态感的画面,在读者的心中不断的叠加、揉合。
诗句中,标题的“Station of the Metro”在意象上为全诗做了铺垫,与诗中的四个意象进行综合联想。
庞德用阴湿的树枝暗喻地铁的环境和拥挤的人群,用花瓣代表自己看到了那些美丽的脸庞,四个印象之间两两相印,诗句中展现了一副融洽氛围的画面,这种意象表达显得十分干净利索。
庞德利用静态的表述,呈现了动态的美,读者在静态的词句中感受到了作者情感的表达,受诗句而产生的联想印象更加深刻。
而这也正是庞德的意象主义诗句所追求的目标,在静态的意象中,展现一个丰富的动态画面,受诗句影响而铭记于读者心中的诗句,正是意象派所提倡的意象主义。
庞德在《在地铁站》的创作中,历经了一年的推敲、深思,在销毁的那一百三十余行的手稿基础上,删去了一切与意象没有关联的动词,这个反而赋予了剩下的名词更加丰富的意义。
2、庞德在《在地铁站》中意象主义的运用《在地铁站》中,庞德将自己提倡的意象主义三原则运用的淋漓尽致。
例如,诗中的“黑”(black)一词,既代表着黑色的火车、黑色的铁轨、灰色的立柱、黑暗的地铁站、昏暗的环境、拥挤的人群的涌动的模糊感等等,一个单词承载了很多层次的韵味。
这一个单词是对当时一种客观的陈述表达,也是作者自身情感的直接主观表达。
同样的,花瓣、树枝、人群、脸庞等词汇,也是庞德对外部的客观的阐述,全诗没有冗杂的单词和无用的动词,且更符合音乐性用词美感。
(1)充分的想象空间可以说,《在地铁站》是一首意象诗典型,可以作为一种标榜诗文。
庞德在《在地铁站》中,将自己的情感与现实进行了糅杂,情与景完美的统一在了一起。
诗中的四个意象,亦是四个场面,而这四个画面的表达,也许是作者一瞬间所感,也许是作者对当时环境的再加工,更或许是作者在景中情感的迸发,整首诗的朦胧感由此而出。
庞德为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他没有强加自己的情感在诗中,也没有对读者进行有意的情感引导,一切都显得那么的自然。
诗中的“花瓣”不仅仅代表着那些美丽的脸庞,也许代表着作者对亲人的思念,也许是与昏暗地铁站形成鲜明对比的表述。
而“人群”,不仅是地铁站中拥挤的人们,也许是身在异国的作者孤独感的表述,和对当时文学中混乱现象的表达……诗中的十四个单词,所包含的意义,所载的含义容量,要远远超出了这十四个单词本身。
(2)艺术手法庞德在《在地铁站》中,运用了对比映衬的艺术表现手法。
庞德对于意象的把握,除去意象之间的对照外,也运用了其他艺术领域的手法。
例如,在《在地铁站》中,庞德将美术中的绘画手法进行了借鉴,“花瓣”一词,除去对于人的脸庞的意象所指外,更代表了色彩。
与诗中的“黑”形成了一种色彩上的对比,地铁站的主要色调是黑,但花瓣则指代了色彩斑斓。
同样的,“湿”(wet)更是代表了一种清新湿润感,一种活力,与昏暗的地铁站形成了对比。
“出现”(apparition)本意为幻想的出现,在诗中则意指了脸庞与花瓣的苍白感。
而“花瓣”和“脸庞”的用词,又给这种苍白感进行了柔化。
庞德在色彩上进行了多次的反差对比,并利用这种反差,在昏暗下的地铁站中突出了那几张美丽的脸庞,也对巴黎那个喧嚣的工业化城市中的一丝的柔弱美丽进行了对比。
(3)音乐感在音乐性方面,《在地铁站》体现出了明显的现代自由诗歌的格律,在音韵和旋律上,更加符合音乐的美感。
《在地铁站》的两句诗句中,属于节奏感强的短句。
例如,在第一句诗句中,“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 in the crowd”包含了两个短句,分别为“The apparition of these faces”、“in the crowd”,“apparition”是一个多音节的词,庞德在利用apparition的长元音和双元音性,让第一个短句读起来更加舒缓,在诗句的整体上保证了稳而不燥。
而第二个短句本身就是一个音乐性短句,这三个单词都属于单音节词,并且是以短元音为主,这样读起来更加的短促一些。
两个短句用平稳与急促的读法结合,来表达出当时作者的对于事物的短暂接触和情感表达在瞬间结合的客观。
运用音乐性的节奏感,将自然起伏的情绪以短语短句的语调起伏来实现,庞德在诗歌处加入了音乐的艺术特点。
庞德对于诗歌中的音乐性加入,有着类似执着的表达。
他认为节奏的起伏,押韵的词调是十分单调的,无法展现出意象的境界和作者的情绪。
而利用音乐的起伏,词汇自身音调的变化,让单词之间错落,形成感情的起伏感,这样才符合意象主义诗歌的原则。
当时英国诗歌多以“节奏器”和“五音部”为主,具有限制局限性,且美感欠缺。
而庞德对于诗歌中口语的应用,更是将英美诗从中世纪的古板“音乐”带入了富有灵活气息的现代“音乐”中来。
三、《在地铁站》之外的意象主义跳出《在地铁站》的文本意象主义,我们可以从其他的角度对庞德的意象主义进行分析。
同样的,这种分析仍旧是建立在《在地铁站》中而来的。
1、意象及其前景化庞德的意象主义,使得他被称为了现代诗歌之父。
对于诗歌中的前景化,是对绘画领域词语的借用,可以理解为非正常语言的运用。
在庞德的《在地铁站》中,这种前景化运用,丰富了诗歌本身的意象表达。
高度凝练的词句,没有动词作为上下链接,这样的诗歌表达,在英美诗中可谓先例。
但是在中国的古典诗句中并不少见。
庞德曾经接受了美国东方学学者费诺罗萨的遗孀托付的,其生前的十六本笔记,其中的《作为诗歌媒介的中国文字》打开了庞德对东方文学思考的大门。
庞德对于汉字的分析,对于意象更加深层次的理解也起源于这里。
在对中国诗句,如李白等人的诗句进行翻译时,庞德发现很多意象之间的系词是可以省略的,而这样反而更能增加意象主义的艺术感。
庞德将这种意象的前景化手法与自己的意象主义相融合,在他的作品《在地铁站》中,四个意象突出于诗歌的整体,在形式上没有任何的衔接,前景化表达的效果十分理想。
2、原型批评原型批评理论属于心理学范畴,包括了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精神。
在文学作品中,原型多表现为无意识形态,具体为传说、神话等,使得文学作品承载更多集体的,如民族意识等精神形态。
庞德的《在地铁站》中,同样可以从原型批评角度看待其意象主义。
庞德在《在地铁站》的创作过程中,历经了一年的时间,作品从最初的130余行缩减为两行,这正是庞德的个人精神意识的一次蜕变。
进一步思考,一年的时间,让庞德在协约车站一瞬间的情绪化为了一年后累积的沉淀,这是庞德在吸收了中国意象诗词的精髓后的一次改变,即集体的无意识精神进入了庞德的诗歌创作中。
这正是庞德在《在地铁站》中原创批判的展现。
而《在地铁站》中还存在着神话原型,如湿黑的树枝上和花瓣,可以让读者想到古希腊神话中谷物女神德莫忒耳到冥间寻女的故事。
结合《在地铁站》创作的那个年代,世界资本主义世界进入了帝国时代,时代精神几近崩溃,原有的人类意识逐渐薄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