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
——关于早期教育问题的辩证看待卡尔·威特是18世纪德国一个叫洛赫的小村庄的牧师。在他的精心教育下,其子小卡尔·威特从儿童时起就成了远近闻名的天才--8岁能自由运用德语、法语、意大利语、拉丁语、英语和希腊语,通晓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和物理学,尤为擅长数学;9岁考入莱比锡大学;10岁进入哥廷根大学;13岁出版了《三角术》一书;14岁被授予哲学博士学位;16岁获得法学博士学位,并被任命为柏林大学的法学教授;23岁出版《但丁的误解》一书,成为研究但丁的权威。
老威特为自己将早产并轻度迟钝的儿子培养成为名噪一时的少年天才感到非常骄傲,他曾经断言:“天才儿子是我教育的结果;不管谁使用我的教育法,肯定都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为此,他把对小威特14岁以前的教育写成了一本书,这就是《卡尔·威特的教育》。
老威特早期教育的核心思想是:对于孩子来说,最重要的是教育而不是天赋;孩子成为天才还是庸才,不是由天赋和遗传决定的,而是由出生后的早期教育决定的;对于儿童的教育,必须与儿童智力曙光的出现同时开始;尽可能早、尽可能多、尽可能正确地开发孩子的智力,这样孩子就能成为天才。
但不论是日本心理学家木村久一对于尽早开发儿童智力之优点的实例佐证,还是曾一度掀起中国父母对于早期教育狂热追逐的《哈佛女孩刘亦婷》中令人艳羡的天才之路,都似乎在极力推崇卡尔·威特教育之时,与该书同样聚焦于天才儿童的早期生活经历,或者说是,此类书籍无一跟踪神通至其中年和老年,而只是一味从子女优秀的父母视角,诉说他们的子女在孩童时代是多么地异于常人且优秀。
但是事实是,历史和有心的人们依然记录下了小威特的一生。在意大利留学的初期,18岁的小威特感到非常苦闷。他对《罗马法》研究并不感兴趣。罗马法的枯燥折磨着他的神经,就像著名诗人海涅所说:“罗马判例法用灰溜溜的蜘蛛网仿佛把我的思想罩住,我的心像是被夹在自私自利法律体系铁一般条款之间。”
硬着头皮学了一年后,1819年,一次旅行改变了威特的命运。这年,小威特到意大利佛罗伦萨游玩,在当地逗留期间,他拜访了但丁的故居,在那里,他对但丁研究产生了浓厚兴趣。自此,他开始狂热地研读各种关于但丁的作品、评论和资料,但丁成了他在意大利时
苦闷生活的精神寄托。
老卡尔听说卡尔威特在研究但丁,盛怒不已,认为他正在浪费自己的才华,浪费自己的时间。正像老威特在《卡尔·威特的教育》中提到的,他最为反感的一种人就是研究文学、语言这类学问的学者。书中对这类学者冷嘲热讽,还用了这样的反问表示不屑:“我怎么能让我的孩子做这类学者呢?”然而,眼下小威特的做法正是让他难以忍受又难堪的,他强烈要求威特专心于法学研究。为了不让父亲失望,小威特只好把自己的爱好偷偷隐藏起来,暗中做研究。
老威特之眼界,受限于所处时代对于法律职业的热衷与尊敬,因而希望儿子可以选择这条他为其选择的道路。而小威特后来的一生证明,如果他从年轻时就能不受父亲束缚而成为一名但丁的研究者,那么他也不至直到暮年,才出版了这一生对后来影响最大的作品。但试问,这种假设有没有可能成立?答案是,当然没有。在老威特的《卡尔·威特的教育》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
小威特六岁时,老威特带他去做客,并在他家住了几天。第二天吃早餐时,小威特弄撒了一点牛奶。按威特家的规矩,撒了食物是要受罚的,只能吃面包和盐。小威特很爱喝牛奶,而且主人给他的牛奶是经过特意调制的,此外还有上好的点心。
小威特的脸红了一下,迟疑了一会儿,但终于没有喝牛奶。
主人不明白他为什么不喝,就一再劝说,小威特终于说:“我洒了牛奶,就不能喝了。”主人说:“没关系,喝吧,一点关系也没有。”老威特只顾吃自己的点心,仍然假装没看见。小威特还是不喝,于是,主人全家推测,小威特一定因为怕责备才不敢喝,就向老威特问难。
这时,老威特让小威特出去一下,然后向主人全家说明了原因。主人听了说:“一个才六岁的孩子,因为一点小过错就不能吃他喜欢吃的东西,你的教育也太苛刻了吧。”
老威特解释说:“不,威特并不是因为怕我才不喝的,而是因为从心里认识
到这是约束自己的纪律,所以才不喝。”可主人一家还是不相信,老威特只好说:“既然这样,那么我离开餐厅,你们把小威特叫来,再劝他喝,他肯定还是不会喝。”说完,老威特就离开了。
主人把小威特叫进去,热情地劝他喝牛奶、吃点心,但毫无作用。接着他们又换了新牛奶,拿出新点心对威特说:“吃吧,你爸爸不会知道的。”但小威特还是不吃,并一再说:“就算爸爸看不见,但上帝
能看见,我不能撒谎。”
老威特为这件事做了有利于自己的辩解,他说,按照诗人席勒所说,我们不会对未曾得到的东西感到不满足。不允许做的事,一开始就不允许,孩子也就不会觉得有什么痛苦了。所以他根据这个道理,从威特1岁时起,就严格要求他按照自己为其制定的规矩生活。
老威特的这一观点很不科学,小威特童年以至成年的性格缺陷跟他的早期教育同样密切相关。一般来说,孩子在两岁和六岁左右有一个反抗期,这时的孩子正是竖立自我意识的时候。如果此时对孩子过于严格和压制,就会使孩子成为一个缺乏自信,缺乏独立意识的人。这样的孩子虽然听话,但是,往往听话过了头,成了胆小、懦弱、没有主见的问题儿童。威特此时的表现恰恰印证了这点。
回到故事前提出的假设,我们易知,小威特根本没有反抗其父亲意念的勇气和能力,那么一个一成不变的神童,也必然会被时代压缩会一个普通而平凡的人。他的父亲希望他能够从政,能够当律师,能够提升家庭的政治经济地位,但是,由于他内向自闭的性格,不善辞令的口才,不讨人喜欢的外表,这一切希望都落空。即便他做了老师,还因为这几点不足,根本无法吸引学生来上课,也就无法从学生那里收到更多的钱。从经济上来讲,他也是一个完完全全的失败者。老威特的梦想再一次落空。
为什么老威特的早期教育看起来那么完美,可孩子成年之后就变得平庸甚至厌倦了以前擅长的专长呢?
我们看到,“不能强迫教”是老威特的一个教学原则。为此他发明了很多实用的小游戏、小教具来辅助教学,效果很好,很多直到今天都有借鉴意义。比如,老威特给儿子做了许多形状各异的木块,让他用这些木块盖房子、修塔、架桥、或者筑城。这个游戏就像今天的孩子们玩的积木一样。除此之外,老威特还教儿子做模仿人生各种活动的游戏。
思考良久,我似乎悟到了一些东西。原来兴趣是有不同种类的。一种是短时兴趣,这种兴趣建立在享乐的基础上,一般儿童都会有。比如,吃美味食品,玩电子游戏等。我们训练马戏团里的动物一般就用这种办法。动物表现好了就不停地给吃的予以奖励。老威特用的就是这种方法。他充分利用孩子好奇、好胜的心理,让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觉得过于枯燥,避免了对孩子的逼迫,让孩子在保持放松心态的前提下学东西。这种方法即便今天的教学也经常用,所谓快乐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