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唯物史观的论述及意义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唯物史观的论述及意义

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的两大重要历史贡献之一,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整体完善和发展有着不可估量的意义。唯物史观中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是马克思提出的对于社会历a史发展的天才论述。从马克思关于唯物史观的相关经典著作出发,简要阐释唯物史观中的经典内容,并对唯物史观的意义进行相关分析说明。

标签: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经典论述

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又称作“经典唯物史观”,其主要内容包括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在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主要内容中,最重要的三个原理应当是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三个重要内容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可以表述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表现为二者的矛盾运动,构成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原理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可以表述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经济基础是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是其产生、存在和发展的条件。经济基础的性质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经济基础的变动和发展决定了上层建筑的变动发展以及方向。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对于唯物史观的具体表述

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经典著作的阅读分析,可以看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大致脉络。在马克思个人的著作中,很多著作或多或少、或模糊或清晰的论述过唯物史观的相关内容。在恩格斯的有些著作和文章中,也论述过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在此,笔者分别从马克思和恩格斯的著作中选取一些相关著作,

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进行简要分析。

(一)马克思的著作中对于唯物史观的表述

马克思的著作中关于唯物史观的相关表述,向我们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马克思对于唯物史观进行过分析论述的著作很多,但是笔者认为,具有代表性和阶段性意义的著作主要包括三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1.《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唯物史观相关内容的表述

《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唯物史观相关内容的表述,可以看作是马克思对唯物史观论述的开始。马克思在论及人的异化以及私有财产的时候,曾经提出“人对自身的关系只有通过他对他人的关系,才成为对他来说是对象性的、现实的关系。”[1]70“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些与他不同的人所发生的关系上。”[1]70马克思在这里通过对人的异化的解释,简单的看来只是在谈论人与物、人与人的关系,其实已经论述了社会关系,这种所谓的社会关系,在以后被马克思发展和完善为生产关系。这就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提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基础。

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的“私有财产和共产主义”部分中,马克思通过运用自己渊博的知识积累和天才的思维方法,提到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马克思指出,“五官感觉的形成是迄今为止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1]86由此话的表述可以很明显地看出,马克思在此处的论述表明了他本人关于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的思想,而这种观点正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中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重要内容,即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此外,在同一部分,马克思提到,“我们可以看到,理论的对立本身的解决,只有通过实践的方式,只有借助于人的实践力量,才是可能的;因此,这种对立的解决绝对不只是认识的任务,而是现实生活的任务……”[1]87马克思在此处论述了认识的正确与否,必须要通过实践的检验才能进行判断,同时也可以从中看出马克思关于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的来源的思想。

我们无法判断马克思当时是如何想到并提出这些论断的,但是可以看出的是,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已经开始酝酿和思考唯物史观的相关问题并用相关的可能并不成熟和确切的言辞对这一问题进行简要的表达和相关的论述。

2.《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关于唯物史观相关内容的表述

目前,学界中有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甚至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成熟于《德意志意识形态》。专家和学者们通过对《德意志意识形态》的研读,渐渐地发现马克思主义的各种理论几乎都可以从这部著作中找到相关的经典论述。

笔者个人是比较赞同这种观点的,同时笔者认为,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来说,《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并不是其成熟的标志,而是在其形成过程中具有发展和完善意义的一部重要著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对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发展和完善的重要意义之一在于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把实践的、现实的、社会的人作为唯物史观的一个重要研究起点。

马克思在“一般意识形态,特别是德国哲学”这一部分中,对于人的本质进行相关的表达和论述。在讲道人和动物的区别时,马克思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的时候,这一步是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質生活本身。”[1]152“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他们自己就是怎样。因此,他们是什么样的,这同他们的生产是一致的……”[1]152从以上的表述中可以明确地看出,马克思在阐述自己的历史观的时候,是把实践的人作为理论出发点之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同时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对于“人”这一社会历史性的存在的理论良心和关怀。在论及现实的人的时候,马克思如是说,“这里所说的个人并不是他们自己或别人想象中的那种个人,而是现实中的个人,也就是说,这些个人是从事物质生产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质的、不受他们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条件下活动着的。”[1]155现实的人是实践着的人,并不是人们想象中和意识中的那种观念上的人,而是作为一种具有社会历史性的社会存在而存在的人,是具有物质性的人。社会的人,指的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断,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马克思在讲道社会的人时,指出“以一定的方式进行生产活动的一定的个人,发生一定的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1]156这说明马克思在确立唯物史观的研究出发点时,没有向费尔巴哈的唯心史观那样把单个的、孤立的、直观的人作为人的本质,而是把人的社会性即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作为人的本质来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研究,从而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的历史唯物性的重要理论基础。

3.《〈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关于唯物史观相关内容的表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篇文章篇幅较短,而且其中的大部分内容是马克思在介绍他本人撰寫《政治经济学批判》这部著作时的相关背景和写作的方式方法,但是这篇文章中关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表述堪称经典,因此这篇文章也在马克思以后的马克思主义者的研究唯物史观的文章中被无数次的提及,《〈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经典语句和经典论述也被无数次的引用。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这篇文章中重点总结了自己在进行政治经济学批判研究时得出的结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社会形态发展理论、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以及著名的“两个决不会”的论断等等。

在总结唯物史观时,马克思指出“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合的生产关系。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社会的物质生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