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川省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数据交换技术要求(试行)

四川省国土资源厅

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

2017年11月

目录

前言 (1)

1范围 (2)

2引用标准 (3)

3术语和定义 (4)

4专业监测数据编码要求 (5)

4.1监测类型编码 (5)

4.2监测数据类型编码 (6)

4.3地质灾害隐患点编码 (12)

4.4监测点编码 (12)

4.5监测仪器编码 (13)

4.6监测数据编码 (14)

4.7单位编码 (15)

5专业监测视频接入要求 (17)

5.1ActiveX控件形式(传统方式) (17)

5.2视频流方式(建议方式) (18)

5.3监测视频网页设计要求 (18)

6专业监测数据具体内容 (21)

6.1专业监测数据表索引 (21)

6.2专业监测数据表结构 (21)

6.2.1专业监测点信息 (21)

6.2.2专业监测点预警信息 (27)

6.2.3建设单位信息 (24)

6.2.4承建单位信息 (25)

6.2.5监测仪器信息 (26)

6.2.6运行维护单位信息 (28)

I

6.2.7监测责任人信息 (24)

6.2.8监测点数据信息 (27)

6.2.9专业监测隐患点基本信息 (21)

7各数据表之间的关系图 (27)

8专业监测数据传输接口方式 (31)

II

前言

本技术要求是依据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数据中心专业监测数据表结构、系统集成框架及扩展性运用需求编写。按照本标准定义的专业监测数据(含视频)可整体集成至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地质灾害专业监测预警子系统。

本技术要求由四川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提出并负责解释。

1

1范围

本技术要求规定了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各类型编码、监测点编码、监测数据编码、监测视频接入方式及监测数据汇交方式。

该技术要求适用于四川省境内开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系统的设计、建设、验收和管理。

2

2引用标准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DZ/T 0221—— 2006 崩塌、滑坡、泥石流监测规范。

GB/T28181-2011——安全防范视频监控联网系统信息传输、交换、控制技术要求。

四川省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简易自动监测技术指南(试行)。

3

3术语和定义

专业监测:借助自动化电子设备开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工作。

专业监测设备:含有数据自动采集、处理及传输功能的设备。

专业监测点:纳入地质灾害防治体系并通过专业监测设备开展地质灾害专业监测的地质灾害隐患点。

4

4专业监测数据编码要求

备注:“4 专业监测数据编码要求”章节非常重要,请认真阅读且严格按照该编码要求转换本区域专业监测数据,否则汇交上来的数据无法在省级系统中展示及应用。

4.1监测类型编码

专业监测内容主要包括:地表变形监测、内部变形监测、地下水监测、受力监测、气象监测、其它监测等,监测内容编码及其监测类型编码如下表:

表4.1—1监测类型编码

5

4.2监测数据类型编码

表4.2—1中,各监测类型对应的监测数据类型编码、数据单位及其说明如下表:

6

表4.2—2监测数据类型编码

7

8

9

10

11

12

4.3 地质灾害隐患点编码

地质灾害隐患点编码是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唯一身份代码,共12位,是专业数据对应隐患点的重要信息,地质灾害隐患点编码结构如下图所示:

12位

图4.3—1地质灾害隐患点编码结构

地质灾害隐患点编码须以“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中隐患点数据编码内容为准。

备注:“四川省地质环境管理信息系统数据库”指的是在“四川省地质环境基础数据填报系统”中入库的隐患点数据,所有专业监测信息必须要在该系统中有对应的隐患点数据及

编码,并在汇交的数据专业监测数据中使用该隐患点编码。

以下是系统截图:

4.4 监测点编码

监测点编码是某一地质灾害点具体监测部位的唯一身份代码,共16位,监测数据编码共二级,包含地质灾害隐患点编码(12位)、监测类型编码(2位)和监测序号(2位),监测数据编码结构如下图所示:

13

12位

监测点编码,共4位

由监测类型编码(2位)+监测

序号(2位)组成

图4.4—1监测点编码结构

第一级(1—12位):为地质灾害隐患点编码,参照地质灾害隐患点编码的结构。

第二级(13—16位):由监测类型编码(2位)+监测序号(2位)组成。监测类型编码参照“表4.1—1监测类型编码”,监测序号为2位,是同一个隐患点同一监测类型不同监测点的顺序号,从1开始,不满两位者十位冠0。

备注:在12位隐患点编码的基础上,增加4位编码,监测类型编码指的是监测类型的简称,如雨量监测使用“YL ”,地裂缝使用“LF ”,对照表见“4.1 监测类型编码”。监测序号指的是自拟的顺序号,如同一个隐患点有多个雨量设备,则可以使用01,02,03进行顺序编号。

4.5 监测仪器编码

监测仪器编码是某一监测仪器的唯一身份代码,共18位,监测仪器编码共三级,包含地质灾害隐患点编码(12位)、监测点编码(4位)、监测仪器编码(2位),监测仪器编码结构如下图所示:

□□□□□□□□□□□□ □□□□ □□

监测仪器编码,共

2位

12位

监测点编码,共4位

由监测类型编码(2位)+监测

序号(2位)组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