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教育学[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_.
当代教育知识点总结归纳
当代教育知识点总结归纳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在社会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当代教育关注的焦点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
本文将从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教育理念、教育技术、教育改革等方面对当代教育的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
一、当代教育的发展趋势1. 多元化发展当代教育倡导多元化的发展模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多方面能力和兴趣爱好,鼓励学生进行个性化学习和探索。
2. 教育全球化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教育也在向全球化的方向发展,注重跨文化交流和合作,开展国际教育交流项目。
3. 教育科技化教育科技化是当代教育的重要趋势,借助先进的教育技术,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实现个性化教学和教育资源共享。
4. 素质教育当代教育重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
5. 个性化教育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特长培养,提倡量身定制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关注学生的自主性和独立性。
二、教育理念1. 平等教育当代教育强调平等教育,反对唯分数论,倡导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和差异,提倡因材施教,注重每个学生的成长。
2. 实践教育实践教育是当代教育的重要理念,倡导学以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新教育当代教育重视创新教育,提倡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鼓励学生进行探索和实践。
4. 社会责任教育当代教育倡导社会责任教育,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引导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
三、教育技术1. 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例如智能教育平台、在线教育、虚拟教室等,为教学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2.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也日益成熟,例如智能教学辅助系统、人工智能教育机器人等,能够提供个性化教学服务和智能辅助教学。
四、教育改革1. 课程改革当代教育进行了课程改革,从注重知识传授向注重能力培养转变,倡导跨学科教学和项目式学习。
当代教育学复习资料
当代教育学复习资料当代教育学选择: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因改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具有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
人口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其突出标志由三个,即教育先行、教育内涵发生变化、教育高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大、中学生人数激增是发达国家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
新增长时期,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
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规模迅速增长、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内涵逐渐扩大、不平等严重存在。
多样性模式是指有不同入学条件的学生进入不同的高教机构或课程项目,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
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重含义:个体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目标的平等。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学习苏联、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建国初我国学习苏联的主要形式:大量引进苏联的教学大纲、教科书;根据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各院校邀请苏联专家讲学、参加学校管理;仿照苏联的学校管理模式。
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当代教育学复习资料
当代教育学选择: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因改年为旧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
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主编了当时被认为是具有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学》。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
人口的发展是教育发展的重要因素。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其突出标志由三个,即教育先行、教育内涵发生变化、教育高速发展。
20世纪60年代大、中学生人数激增是发达国家这个时期的显著特征。
新增长时期,高等教育逐渐成为发展的重点。
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规模迅速增长、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内涵逐渐扩大、不平等严重存在。
多样性模式是指有不同入学条件的学生进入不同的高教机构或课程项目,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
教育机会的平等有三重含义:个体起点的平等、过程的平等、目标的平等。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1953年2月7日毛泽东在政协一届四次会议的闭幕式上,提出了今后三大任务:加强抗美援朝的斗争、学习苏联、在各级领导机关和领导干部中反对官僚主义。
建国初我国学习苏联的主要形式:大量引进苏联的教学大纲、教科书;根据苏联的教育理论指导我们的教育工作;各院校邀请苏联专家讲学、参加学校管理;仿照苏联的学校管理模式。
1978年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
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明确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教育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建设必须依靠教育。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
当代教育学考试重点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 5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 5二、维果茨基的发展观 5第二节学生的情感和个性发展一、个性和社会化发展 5二、自我意识、自我概念与自尊第三节学生的个体差异 6一、个体的智力差异 6二、个体的学习风格差异★社会文化背景及性别差异第四章学习心理导论8第一节学习及其分类8一、学习的界定8二、学习的作用8三、学习的分类8四、学习的相关概念 9第二节学习与脑(略)9、大脑发育及学习的关键期假说二、脑的特异化与学习9三、学习与脑的可塑性9第三节学习理论发展(略)一、两种倾向的学习理论体系的建立与初步发展9二、行为倾向、认知倾向学习理论的相互吸取9三、认知学习理论的发展与人本主义的出现9四、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兴起第五章行为学习理论9第一节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一、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9二、华生的行为主义 9第二节联结主义理论9一、桑代克的联结主义学习理论二、桑代克的学习律 9第三节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一、操作性条件作用学说——斯金纳9二、强化理论9三、行为的学习9第四节社会学习理论及行为主义新进展9 一、社会认知理论——班杜拉二、观察学习9三、行为主义新进展 9第六章认知学习理论9第一节早期的认知学习理论一、格式塔的学习理论9二、符号学习理论——托尔曼第二节认知结构学习理论——布鲁纳★P160 10一、认知表征理论10二、认知结构理论10三、学习和教学的基本原则四、发现学习10第三节认知同化学习理论——奥苏贝尔★P165 10一、有意义学习10二、认知同化过程10三、接受学习10第四节学习的信息加工论 10一、学习的信息加工过程——加涅10二、学习的条件10三、教学事件10第八章学习动机(重点章)第一节学习动机概述11一、学习动机及其相关概念二、学习动机的作用 12三、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P2四、学习动机的分类 12第二节学习动机理论12一、强化论12二、需要层次说——马斯洛★三、自我效能感理论——班杜拉四、成就动机理论与动机的期望—价值理论——阿特金森12五、控制点理论——罗特12六、归因理论——韦纳★P226七、成就目标理论——德维克八、自我价值理论12九、自我决定理论——德西、瑞安12第三节学习动机的培养与激发一、教学吸引12二、兴趣激发12三、反馈与评定12四、奖励与惩罚12五、合作与竞争12六、归因指导★12第九章知识的学习(重点章)第一节知识的分类与表征 12一、知识及其含义12二、知识的分类12三、知识的表征12四、知识建构的基本机制13 第二节知识的理解13一、知识的理解类型与过程二、知识理解的影响因素13三、概念的学习13第三节错误概念的转变13一、错误概念及其性质13二、概念转变及其过程13三、概念转变的影响因素与条四、为概念转变而教 13第四节知识学习与迁移13一、迁移及其分类13二、迁移的理论与研究14三、为迁移而教★14第十二章学习策略(重点章)第一节学习策略概述16一、学习策略的界定 16二、学习策略的分类 16三、学习策略与信息加工过程及元认知的关系★16四、学习策略与自我调节学习第二节认知策略16一、复述策略★P370 16二、精细加工策略★P376 16三、组织策略16第三节元认知策略与资源管理策略 17一、元认知的结构17二、元认知策略17三、资源管理策略17第四节学习策略的促进17一、促进学习策略的原则17二、常见的学习策略 17三、策略促进的方法 1第二章学生心理(重点章)第一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一)建构主义的发展观(P30)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儿童对周围环境的操纵以及与周围环境的积极互动。
当代教育学笔记
当代教育学笔记当代教育学复习笔记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第1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概念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期望他们发生某种变化的活动。
2、学校教育制度非形式化教育:指与生活过程、生产过程浑然一体的教育,没有固定的教育者,也没有固定的受教育者。
形式化教育:指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对稳定,有稳定的教育场所和设施,教育内容相对规范。
制度化教育:指在时间、内容、方式等方面均有严密的制度严密制度的教育模式。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的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学制受到1)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2)科学技术发展水平3)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4)人口发展状况5)青少年心理特征等的制约。
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中最重要的特征: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教育发展的历史轨迹等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功能是古代教育的基本特征;文艺复兴运动对欧洲教育的人文化、世俗化和增加新学科教育内容,以及扩大受教育的范围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和深远的影响;19世纪以后的近代教育,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教育国家化、初等教育义务化、教育世俗化和法制化。
二战后的教育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用于国际交流。
这些变化既是生产力发展、政治力量变化、科学技术进步的结果,也是人类的社会理想、人生态度更新的结果。
义务教育:指国家用法律的形式规定的对一定年龄儿童实施确定年限的学校教育。
义务教育被视为衡量一个国家是否文明的标志之一。
当代教育学复习整理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的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称为“癸卯学制”。
1911年后废止。
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提出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育学的发展:(选择)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论语》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内容:六艺《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见过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中心思想)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
(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本质。
人类想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
《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政治学》3、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了“泛爱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
《爱弥尔》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看作是规范教育学的标志。
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标志着科学教育学的诞生。
17世纪中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一般被认为是教育学形成独立学科的开始。
赫尔巴特(“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大教学论》《普通教育学》教学的四个阶段:明了、联想、系统、方法。
杜威和他的《民本主义与教育》主张教育即生活。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
《现代教育学》复习提纲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 教育、教育学概念的界定及阐释1、对“教育”概念的理解:卢梭的《爱弥儿》教育就是让儿童的天性得到发展,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受教育者未来的美好生活做准备。
赫尔巴特在1806年发表的《普通教育学》构建了一个以“教师、教材、教室”为中心(“三中心”论)。
杜威提出了“儿童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
(P2,识记)2、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教育活动。
(P9,识记)在我国,正式的学校产生于夏朝。
传说当时已有“庠”、“序”、“校”三种教育机构。
到西周,已有比较完备的学校教育体制,学校分国学和乡学。
国学分为大学和小学。
西方主要是:斯巴达(国家办学)与雅典教育(私人办学)(P19,识记)3、教育学的概念:教育是以教育活动为研究对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第一,作为教育科学总称的教育学从学科归属上属于带有人文学科特点的社会科学,它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目的在于揭示教育规律。
(宏观)第二,作为单一学科的教育学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主要是对教育与社会、教育与人的发展的相互关系以及学校教育的各个方面进行研究。
(中观)第三,作为课程的教育学是一门师范院校的学生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程,是向学生传授有关广义教育的理论知识和学校教育的实践规范。
(微观)(P15,不用记)第二节 教育及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5、教育产生的原因:人类对自身生存和发展需要的满足便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的原因。
(P16)教育产生的起源:生物起源论(归于生物的本能)、心理起源论(归于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归于劳动)。
6、教育产生的条件:⎩⎨⎧。
,一个必要条件语言的形成是产生的另件是教育产生的最根本条人类劳动的进行7、学校教育产生于:最早的学校教育萌芽——青年之家(原始社会末期) 世界最早的学校教育:奴隶制国家,亚述和古巴比伦;中国最早的学校教育:夏朝的“庠,序,校”。
教育学[第二章教育的概念]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二章教育的概念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人类社会所特有的一种现象,这种现象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
作为教育学的核心概念,“教育”是理解教育学中其他概念的基础。
在中外教育史上,尽管对于教育的解说各不相同,但却存在一个共同的基本点,即都把教育看作是培养人的活动,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第一节教育的词源由于教育本身在不断发展,以及人们对教育的认识不断深入,因而关于教育的含义,也在不断发展和深化。
在西方,“教育”一词,英文为education,法语为6ducation,德文为erziehung,概由拉丁文educare而来。
educate是个名词,它是从动词educiere转换来的。
educere是由前缀“e”与词根“ducere”合成的。
前缀e有“出”的意思,而词根ducere则为“引导”,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意思就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来,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出现在甲骨文中,为象形文字。
最早将“教”、“育”二字用在一起的是孟子,他说:“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
《说文解字》中解释为“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但这两个字在当时不是一个有确定含义的词,在后来的一两千年时问中,没有成为思想家们论述教育问题的专门语汇。
从大量的历史文献来看,在20世纪之前,思想家论述教育问题时,大都使用的是“教”与“学”这两个词。
20世纪初,从日文转译过来的“教育”一词取代传统的“教”与“学”,并成为我国教育学的一个基本概念。
对于教育,古今中外,有很多不同的解释。
如荀子说:“以善先人者谓之教”。
《学记》中说:“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东汉许慎在其所著《说文解字》中说:“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育,养子使作善也。
”法国的著名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认为:“教育应该依照儿童自然发展的程序,培养儿童所固有的观察、思维和感受的能力。
当代教育学复习知识点
1当代教育学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广义)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
(狭义)2、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1904年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即“癸卯学制”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一个国家各级各类的学校系统,它规定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
3、在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的多种特征中,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是各国最重要的特征。
4、东西方的古代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应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①等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象征性功能5、西方近代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特点就是重视教育立法,教育每次重要进展或重大变革,都以法律的形式予以规定和提供保证。
6、20世纪以后的教育的特征:①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②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③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④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⑤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⑥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7、中国古代的教育经验、教育思想:代表人物:孔子;代表作:《学记》。
外国古代的教育思想(主要是古希腊、古罗马):代表人物:柏拉图、苏格拉底;代表作:《理想国》、《雄辩术原理》。
柏拉图认为:灵魂是由理性、意志、情感三部分构成的,理性表现为智慧,意志表现为勇敢,情感表现为节制。
8、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和杜威《民本主义与教育》可以被看作是规范教育学形成的标志。
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赫尔巴特(德国):《普通教育学》(这是世界上第一本具有科学体系的教育学);杜威(美国):《民本主义与教育》卢梭(法)《爱弥尔》柏拉图(希腊)《理想国》洛克(英)《白班说》凯洛夫(苏联)《教育学》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和杜威《民本主义教育》夸美纽斯(捷克)《大教学论》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1、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一)政治变革: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阵营和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相对峙,形成了持续40年的冷战局面。
当代教育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当代教育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一篇:当代教育学[第五章教师与学生]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第五章教师与学生一、教师1.教师职业的性质与特点(1)教师职业的性质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的专业人员,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计划、有组织地对学生施以影响,使之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
其职业性质表现在以下两方面:①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
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提出,应该把教师工作视为专门职业;在国际劳工组织制订的《国际标准职业分类》中,教师被列入了“专家、技术人员和有关工作者”的类别中;1986年,我国国家统计局和国家标准局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职业分类与代码》中,各级各类教师被列入了“专业、技术人员”这一类别;1993年,我国颁布的《教师法》中把教师界定为“履行教育教学工作的专业人员”。
②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教师是教育者,承担着培养合格的社会成员、延续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职责。
教师职业是促成个体社会化的职业,是培养人、造就合格社会成员的职业。
(2)教师职业的特点①职业角色的多样化。
一般说来,教师主要有如下的几种职业角色: a.“传道者”角色; b.“授业、解惑者”角色; c.示范者角色; d.管理者角色;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e.父母与朋友角色; f研究者角色。
教师职业的这些角色特点,决定了教师职业的重要意义和重大责任,决定了对教师的高素质要求。
②职业训练的专业化。
教师要能成功地扮演各种职业角色并保持良好的职业形象,必须接受专门的职业训练。
教师专业训练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五个方面:a.专业意识。
使未来的教师形成对教师职业意义与价值的认识,对教师职业的社会期望的认识,以及由此而形成强烈的从业、敬业、乐业的动机。
b.专业态度。
使未来的教师形成正确的专业态度,即对待教育:鞠躬尽瘁、甘为人梯;对待学生:倾心相爱、诲人不倦;对待同事:精诚合作、协同施教;对待自己:严于律己、为人师表。
当代教育学期末重点超强整理(双色)
一、选择15*1二、判断10*1三、名词解释3*5四、简答3 20五、主观题2*20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我国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1904年清政府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我国的第一个实际执行的现代学制,称为“癸卯学制”。
1911年后废止。
1922年全国教育联合会以美国学制为蓝本,提出改革学制的方案——壬戌学制,即通称的六三三学制。
义务教育:依照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
教育学的发展:(选择)1、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孔子的儒家教育思想:有教无类,重视因材施教《论语》基本科目:诗书礼乐易春秋,教育内容:六艺先秦时期以墨子;注重文史知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应用技术的传习。
《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教育专著。
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见过军民,教学为先”,揭示了教育的重要性和教育与政治的关系。
(中心思想)2、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提出了著名的问答法。
(三步: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古希腊客观唯心主义哲学家柏拉图认为人的肉体是人的灵魂的影子,灵魂才是本质。
人类想要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通过教育帮助未来的统治者获得真知,以“洞察”理想的世界。
《理想国》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
《政治学》3、近代教育思想的发展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提出了“泛爱教育”思想,探讨“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是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法国教育家卢梭:倡导自然教育,让儿童任其天性,自由的发展。
《爱弥尔》德国哲学家康德探究道德的本质,肯定个人价值,自我完善。
瑞士教育家裴斯泰洛齐:教育遵循自然,使儿童自然发展。
英国哲学家洛克《教育漫话》,提出完整的绅士教育理论体系。
提出了“白板说”和绅士教育思想。
4、规范教育学的建立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和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看作是规范教育学的标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当代世界教育
一、当代世界教育的现状
1.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背景
(1政治变革
当代世界政治格局的基本特点是:旧的两极格局已经瓦解,多极化的趋势更加明显,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正在艰难地形成。
(2经济发展
战后到20世纪80年代,世界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加强的背景下,国际经济关系有了空前的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经历了恢复、高速发展、危机、萧条和停滞、缓慢发展等阶段;社会主义经济体系发展壮大,同时经历了动荡、分化和严重的曲折。
广大第三世界国家的经济不断发展,但它们走着不同的发展道路,遭遇着曲折和困难。
全球化、信息化、高科技化等成为当代世界经济的主要特点。
(3科技革命
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和应用为代表的第三次科学技术革命,几乎在各门科学和技术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0世纪90年代以后崛起的知识经济逐渐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以互联网为载体的信息化,使人类知识、信息传输和处理的方式发生了新的变革,这必将导致人类生活方式包括教育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
(4人口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人口增长出现了若干新特点,即增速快、总量大、城市化进程快、流动性强。
2.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历程
(1重建时期(20世纪40~50年代
战后世界教育恢复和重建工作主要是:建立行政机构,修复和开放学校,培训教师,增添和改善教育物质设施。
其中心任务是重建以民主主义为基本取向的教育秩序。
(2大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
20世纪60年代,是世界教育发展的黄金年代。
教育先行、教育规划、教育大扩张、教育民主化构成了20世纪60年代大发展时期的显著特点。
(3调整时期(20世纪70年代
进入20世纪70年代,世界教育发展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境、新问题。
受经济滞胀和教育悲观主义的双重影响,教育扩张速度有所放慢,教育发展的重点转向提高质量。
(4新增长时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都进行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
各国教育改革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各有不同,但有以下一些共同特征:
①以提高教育质量为中心;
②进一步加强教育同现代生产和实际生活的联系,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益,使教育适应急剧变化的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需要;
③改革课程和教材,增强教育内容的适应性;
④重视学生道德、文化和身体素质的全面和谐的发展。
二、当代世界教育的特征
1.规模迅速增长
教育增长是指教育数量的增加和规模的扩大。
教育发展是教育从二个较低的水平或地位提高到一个较高的水平或地位,它涵摄数量、质量,效益的上规模、
上层次、上水平。
当代世界教育处在一个急剧增长的时代,增长模式具有以下四个显著的特征:规模庞大;增长速度快;非均衡性;波动性。
2.体制和结构显著变化
当代世界教育结构发生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变化。
(1教育体制的变化
①中等教育制度由双轨制向单轨制转化。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单轨制逐渐替代双轨制。
双轨制即19~20世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分别为贵族及资产阶级子女与劳动人民子女设立的筛选严格、差异悬殊、互相分离、互不沟通的两个学校系统。
单轨制即20世纪后期所形成的统一的、具有多样职能的、纵横沟通的单一学校系统。
②一体化模式和多样性模式。
一体化模式的典型特征是在一个机构把具有不同目标和教育背景的学生集中在一起,提供最终能获得不同学位的课程;把具有不同科研和教学任务的教师汇集起来,实行一定程度的协调。
多样性模式是指有不同入学条件的学生进入不同类型的高教机构或课程项目,接受不同类型的教育。
(2教育结构的变化
教育结构既高度分化又高度整合,教育的类型、层次、形式具有多样化的特征。
3.内涵逐渐扩大
当代世界教育观正在发生急剧的变化,教育的内涵不断拓展和深化,涵盖了正规教育、非正规教育、非正式教育。
终身教育、全民教育和学习化社会已成为教育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目标。
正规教育是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和专门机构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
非正规教育是在正规教育制度以外所进行的,为成人和儿童有选择地提供学习形式的有组织、有系统
的活动,包括各种岗位培训、校外教育、继续教育等。
非正式教育是指每个人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生活环境(家庭、工作单位、社会中学习和积累知识技能,形成态度和见识的无组织、无系统的终身过程。
4.不平等严重存在
教育平等是个体获得相同的受教育机会、过程和结果的历史追求,其核心是消除因性别、种族、区域、社会经济条件、文化状态、社会地位等所导致的对不同受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各用其材各展其长的种种歧视和阻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教育的民主化。
教育平等成了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
虽然世界教育在平等化上迈进了一大步,但是不平等依然严重存在。
具体表现为区域上的不平等、性别上的不平等以及阶层、文化背景上的不平等。
三、当代世界教育发展的趋势
1.教育全民化
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已经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两大教育思潮,它们不仅主导了当前世界教育改革努力的方向,也成为今后世界教育发展和进步的趋势。
全民教育的任务侧重于普及教育,终身教育的任务侧重于继续教育。
(1全民教育的含义
全民教育即全体国民都有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并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通过各种方式满足基本的学习需求。
(2促进教育全民化的措施
为了应对全民教育面临的挑战,满足全民的基本学习需要,许多国家采取诸如以下举措:
①普及入学机会并促进平等;
②基础教育把重点放在知识的实际获得和结果上;
③扩大并不断重新确定基础教育的范围,加强早期的儿童看护和初始教育,普及初等育,开通青年和成人学习必需的多种传授体系,有效地利用信息、通讯等手段和渠道传播知识;
④促使社会各方面确保所有学习者都得到他们所需要的营养、卫生保健及一般的物质情感支持,从而使他们能积极参与教育并从中获益。
2.教育终身化
(1终身教育的含义
终身教育是与阶段性教育相对应的一种教育理念,是指人们充分地开发和利用各种各样的教育资源,在一生中所受到的各种训练和培养的总和。
它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既有正规教育也有非正规教育;既有学校教育也有社会教育。
(2终身教育的意义
终身教育的提出和实施对于当代世界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它形成了对教育的全新认识,全新理解。
终身教育是内容更加丰富、对象更加广泛、施教范围更具社会性、价值判断标准多元取向、学习形式个别化与多样化为特征的教育。
②终身教育的过程实际上是促进教育社会化和学习社会化的过程。
③终身教育的价值判断标准的多元化,为人们指出了一条发展完善自身的崭新之路。
3.教育民主化
(1教育民主化的内涵
教育民主化是个体享有越来越多的平等的教育机会,并受到越来越充分的以自主和合作为特征的民主形式的教育和教育制度不断转向公正、开放、多样的演变过
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程。
教育民主化包括教育的民主与民主的教育两个侧面。
前者是民主的外延扩大,即把政治的民主扩展到教育领域,使受教育成为公民的权利和义务;后者是教育内涵的加深,即把专制的、不民主的、不充分民主的教育改造成为民主的教育。
前者是后者的前提,后者是前者的引申。
概言之,教育民主化是指全体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
(2教育民主化的实现为了实现教育民主化,一方面要做到教育的普及化,另一方面要达到教育质量和效果的平等。
4.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基于电脑和互联网的教育内容更新和教育形式变革的过程。
教育信息化将促进教育从固定的人在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学习固定内容向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学习任何内容的彻底转变。
教育的信息化有利有弊,对教育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需要人们不断反思教育的进程,迎接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