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探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探析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环境逐渐发生了变化。从2012年起,1990年之后出生的大学生,即“90后”大学生陆续进入社会,成为我国劳动力大军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本文从分析“90后”大学生的特点和个性特征入手,多角度探析提升“90后” 大学生就业能力切实的方法途径,为今后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指出新的方向。
标签:“90后” 大学生就业能力就业指导
在近年高等院校毕业生数量急剧膨胀的形势下,我国每年毕业的大学生总量飞速增长。据教育部最新公布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大学毕业生总量达到699万人,可见就业的难题变得更加突出和严峻。伴随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个不可忽视的事实是,从2012年起,1990年之后出生的大学生,即“90后”大学生将陆续进入社会,逐渐成为我国劳动力大军中一支不可小觑的新生力量[1]。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发展,大学生的就业环境也逐渐发生了变化。由于经济与劳动力的结构性矛盾导致了大学生就业困难,同时从需求和供给的角度看,用人单位的就业门槛越来越高,“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不足也是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重要原因之一。综上所述,大学生就业能力的提升已成为大学生在就业市场中取得优势的关键[2]。
一、“90后”大学生的特点
在当代中国社会,“90后”一直是一个饱受关注和争议的群体。与其他世代不同,“90后”生长的时代背景、社会背景、家庭背景、教育背景都有着鲜明的特点。“90后”从出生开始,生活环境相对于前几代优越许多,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其中的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有着开放的价值取向,对新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较强的接受能力。他们个性鲜明张扬,自主自信,并乐于表现自我。思想开放而独立,早熟老练而又叛逆。由于在市场经济的环境下长大,“90后”大学生比较了解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且价值观更加现实,更加多元化。在强烈的市场消费观念支配下,名利思想被过分强化的“90后”大学生身上带有鲜明的时代特点,他们具有较高的知识水平,是劳动力市场上的优势群体,但他们的个性特征能否成为进入社会选择工作时切实有效的就业能力,目前尚无定论。
二、就业能力的概念
就业能力(employability skills)这一概念源于就业,参考国内外常见的几种定义或描述,就业能力是指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素质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满足社会需求,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由此可看出,大学生就业能力不仅是指狭义上的大学毕业生所具备的实现就业的能力,更是一个社会人长期的职业发展能力[3]。就业能力是由知识、技能、思
维、个性、观念、心理等一系列能够适应就业的素质群构成。“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具有深刻的意义,它不仅明确了大学生就业条件的考察内容,也为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指明了努力方向。培养和提升“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需要大学生自身的积极努力,同时也离不开高校的正确引导和市场的积极参与。
三、提升“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的途径
1.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重视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
当前,社会人才需求日益多样化,“90后”大学生就业层次下移,高校要以就业为导向改革课程教学,加强对大学生能力的培养,从教育环境方面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目前,由于长期以来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高校现行的人才培养机制存在专业课程设置的市场需求面窄,学生自主选择少,课程的广泛性不足或总量太少,应用技能方面训练不够,难以在学科专业之间建立广泛的联系等诸多问题[4]。高等教育的发展已经进入开放、与社会需求紧密衔接的时代,大学教学内容应力求反映学科的最新发展,人才的培养应保持对就业市场中的人才需求的灵敏反应和积极回应。因此,高校应适当调整专业设置,促进人才培养机制改革,主动适应就业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高校在培养大学生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的同时还应重视学科前沿知识、市场应用前景的介绍,让学生了解学科未来的发展趋势,及时捕捉学术动态,开阔学生的视野,并要致力于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就业市场千变万化,高校的运行规则和就业市场的运行规则有很大不同。这种环境的不同,使得“90后”大学生对就业的看法趋于简单化、理想化。因此,高校要积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专业技能知识,加强以实践能力和创造能力为主的综合能力培养。同时,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观、价值观和对发现社会问题的敏锐性,并为大学生提供更多与社会结合的实践和培训机会,借助就业市场实践的平台,提高大学生的组织管理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交往能力等。使大学生尽早了解到政策和形势、就业的环境等,有利于学生在就业前就注重培养自身适应社会、融入社会的能力。
2.以职业化为标准,提高大学生就业指导质量
职业化的就业指导是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保证[5]。所谓就业指导,是指围绕选择职业和实现就业所进行的教育、引导、咨询和服务等工作。高校作为大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第一站,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校都建立了专门的大学生就业指导中心,但就业指导工作的重点只是帮助学生制定理论上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采取适合的营销策略推销自己并找到工作,指导的本身注重的是就业率而缺少基本就业能力,对于“90后”大学生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以职业化为目标,正确认识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明确大学生培养和发展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不断转变观念,建立适应高校学生发展实际的就业指导模式,发挥就业指导的导向作用,才能帮助大学生进行就业能力建设,促进大学生自身的就业与发展。“90后”大学生接收新事物的能力很强,高校就业指导的形式可以不拘泥于单一的就业指导课程上,既可以举办大型讲座,又可以开展小班培训,组
织就业沙龙活动,并可以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面向全体学生开设创新创业理论必修课,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和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减轻大学生角色转化时由于就业能力不足带来的压力,使他们能够按照社会要求塑造自己。高校可以参照Birmingham城市大学的模式:在大学伊始,学校就根据每位学生的性格特征、专业兴趣等为其制定全程化、个性化的能力培养计划。协助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利用学校、社会环境中的联系,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也就是说高校就业指导的重心应转向个性化的“设计”而不是以往的机械化“包装”,通过及时关注市场需求信息,深入了解“90后”大学生的个性需求,从他们鲜明的自我中多方位的挖掘并培训和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及在经营管理、实践操作、为人处世等方面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职业化的关键是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90后”大学生大部分都是独生子女,缺乏与他人共享和沟通的意识。要想在职业生涯上取得成功,不但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理想,而且应具备忠于职守、乐于奉献的敬业精神,认真严谨的工作态度,精益求精、稳扎稳打的工作作风,团结协作、共同分担的精神。培养良好的职业精神是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效砝码。
3.以“90后”大学生自身特点为基础,提升综合实践能力
据麦可思公司对我国2012 届大学毕业生毕业半年后的调查结果显示,2012届大学毕业生认为高校教育最应该改进的方面是实习和实践[6]。如果知识不能顺利转化为应用技能,或应用技能不熟练,或知识与技能不能灵活地运用于新的情境中来解决实际问题,大学生就很难提升实践能力。“90后”大学生就业能力最欠缺的就是实践能力。因此,高校需开拓多渠道、多方向的实践活动,来加强大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着力提升大学生的就业能力,从而缓解就业难的问题。
3.1创办模拟经营单位,在类似于实际工作环境中提升实践能力
高校创设、创办实训环境的模拟经营单位,通常是在校内建立实验与实训中心,为学生的社会实践提供一个接近真实的经营环境。其优点是有利于对学生进行系统的实践能力培训,来弥补真实的社会活动环境的不足。当然这既不同于普通的实验室,也不是进行单一专业技能训练的场所。无论是在管理方式的运作上还是执行的标准和具体法规等方面都接近实际的社会工作环境。由于高校所处的环境不同,有资金相对短缺,昂贵的仪器设备相对不足情况,可利用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建立网络构建虚拟实验室,创设模拟真实的实践活动环境,打破传统实践教学的时空与地域限制,来弥补仪器设备短缺的缺陷,并可为学生接触到以前不能接触到的环境。“90后”大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新锐的经营环境,通过多样的合作交流实践活动,加强自身实践能力,并且培养大学生的团队协作意识、主动交流能力和自我提高能力等就业能力。
3.2加强校企合作,在用人单位提供的平台上提升实践能力
高校与企事业用人单位合作,在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的过程中,为学生提供了实习实践的平台。实践证明,开展校企合作,走产学研结合之路,通过生产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