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_2021学年高中历史第9单元戊戌变法课时分层作业27维新运动的兴起含解析新人教版选修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一:
课时分层作业(二十七) 维新运动的兴起
(建议用时:30分钟)
1.梁启超强调:“然则苟有新民(指经过思想启蒙和教育培植而具有公民权利责任意识的新国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非尔者,则虽今日变一法,明日易一人,东涂西抹,学步效颦,吾未见其能济也。”材料表明梁启超( )
A.反对实行民主制度B.主张提高国民素质
C.深刻批判辛亥革命D.倡导建立精英政治
B[从“然则苟有新民,何患无新制度,无新政府,无新国家”可以看出梁启超强调的是国民的重要性,强调国民素质具有重要意义,故选B项;梁启超在这里没有反对民主制度,A项说法错误;梁启超对辛亥革命在这里没有评价,C项错误;从材料来看,他注重的是国民重要性而不是某一个人,D项错误。]
2.在近代中国,较早将“向西方学习”的内容由器物层面扩展到制度层面的提倡者是( )
A.魏源B.张之洞
C.郑观应D.梁启超
C[器物层面是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制度层面是指学习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魏源和张之洞都属于学习西方器物层面的代表人物;郑观应是中国早期维新派的代表人物,政治上主张革新,实行君主立宪,且时间上要早于梁启超,故选C项。]
3.康有为斥古文经为伪经,把孔子说成是主张变革的先师,其目的是( )
A.利用儒家学说进行变法
B.争取朝中大臣的支持
C.恢复儒学独尊的地位
D.动摇反对变法者的理论基础,加强变法思想的权威性
D[康有为为了推动维新变法运动,要先树立变法思想的权威。而欲达到此目的,又必须动摇乃至推翻顽固守旧、阻碍变法的旧思想。]
4.强学会成立后不久,两江总督张之洞等人相继加入,这说明( )
A.强学会为研究儒学的团体
B.张之洞等人与顽固派决裂
C.各省督抚赞成维新变法
D.维新变法运动影响扩大
D[强学会为研习西学、交流变法思想的政治团体,故排除A项;B、C两项不符合史实,
张之洞主张“中体西用”,各省督抚大都反对变法,故排除。]
5.“1895年,适逢甲午惨败,日本逼签条约,在北京应试的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官员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变法图强,史称‘公车上书’。”文中错误的表述是 ( ) A.领导人B.时间
C.参加者D.地点
C[1895年,康有为等人联络各省举人上书光绪帝,要求拒签条约,因此参加者有误,故选C项。]
6.1897年10月,严复等人在天津创办《国闻报》,一方面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另一方面还派员到各地采访,国内偏重于北方各省,国外则设访员于伦敦、巴黎、柏林、彼得堡、纽约、华盛顿等处。这表明( )
A.国内无报刊供其选稿
B.维新派要让读者了解国内外大事
C.清政府允许自由办报
D.维新思想的传播仅限于北方各省
B[维新变法时期报纸比较多,除了《国闻报》,还有《时务报》等,故A项错误;材料中“选择百余种外国报刊作为稿件来源”的信息说明维新派的目的是传播国外新思想,故B 项正确;清政府对维新派活动是限制的,故C项错误;严复在天津创办《国闻报》,国内采访偏重于北方各省,从创办的地点到稿件的来源来看是在北方,但维新思想的传播,通过报刊对南方的影响也是很大的,尤其是湖南以谭嗣同为首,大力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故D项错误。]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三年来,泰西专以分中国为说,报章议论,公托义声,其分割之图,传遍大地,擘画详明,绝无隐讳。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材料二观大地诸国,皆以变法而强,守旧而亡。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
——康有为《救亡决论》材料三康有为建议:“勿去旧衙门,而惟增新衙门;勿黜革旧大臣,而惟擢小臣;多召见才俊志士,不必加其官,而惟委以差事,赏以卿衔,许其专折奏事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1)根据材料一分析康有为上书的背景;概括指出材料二反映的思想主张。
(2)对比材料二和材料三,可以看出什么变化?为什么会发生上述变化?
[解析] 第(1)问,第一小问,阅读材料一,提取有效信息“泰西专以分中国……分割之图……绝无隐讳”加以概括。第二小问,注意材料二中关键信息的提取,如“诸国变法则强,
守旧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等。第(2)问,通过对比很容易找出变化的表现,变化原因要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方面去分析。
[答案] (1)背景:甲午中日战争后,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主张:强烈要求实行全面的维新变法。
(2)材料二中主张全面改革变法,而材料三却畏首畏尾,思想明显趋向保守,不敢主张废除旧衙门和罢免守旧大臣。
原因:一是由于封建顽固势力强大;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的软弱性和妥协性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