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自然辩证法考试答案整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4自然辩证法复习思考题
无标准答案,仅供参考
考试其中四道题(简答或者材料题)
1、如何认识生态自然观与生态文明建设之间的辩证关系?
答:⑴生态自然观强调人类与自然的与谐统一,这就是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基本原则。
就是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相对于自然世界来说,人类社会有本质不同。
人不仅有自然属性,更有社会属性。
生态自然观的核心思想有两条:
一就是生态系统就是整体性的有机系统,处于进化之中;
二就是坚持以生态中心的价值观,即以生态的利益为最高原则。
⑵生态自然观就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主张人就是生态系统中的一员,人与生态系统中的其她成员都就是平等的,人类不仅要尊重生命共同体的其她成员,还要善待生命,保护生态环境。
这种自然观“会影响到人的思维倾向、思维模式与思维方法,会影响到瞧待事物的原则、对待生活现实的态度与处理问题的方式,特别就是会影响到基本概念与基本规范的形成、理解与运用”,也会影响生态文明的创建,成为创建生态文明的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总要求
生态自然观为建立生态技术体系提供了思想基础
生态自然观为构建生态政治提供理论指导
2、为什么科学发展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答:
⑴继承:就是科学技术发展中的量变,它可使科学知识延续、扩大与加深。
科学就是个开放系统,它在时间上有继承性,在空间上有积累性。
只有继承已发现的科学事实、已有理论中的正确东西,科学才能发展、不断完善。
⑵创新:就是人类对自然的认识出现新的飞跃,引起科学发展中的质变。
创新就是继承的必然趋势与目的。
⑶在科学技术的发展模式及动力问题上,马克思主义认为,科学发展在纵向上表现为渐进与飞跃的统一,在横向上表现为分化与综合的统一,在总体趋势上表现为继承与创新的统一。
技术的发展由社会需要、技术目的以及科学进步等多种因素共同推动。
其中社会需求与技术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就是技术发展的基本动力,技术目的与技术手段之间的矛盾就是技术发展的直接动力,科学进步就是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3、多学科的交叉与融贯的方法论意义?
答: ⑴所谓学科交叉方法,就就是两门以上的学科之间在面对同一研究对象时,从不同学科的角度进行对比研究的方法。
⑵所谓跨学科方法就就是通过多学科的协作共同解决同一问题的方法。
亦称多维融贯方法
1、它追求的就是片面的深刻之后整体的融合,就是单科独立发展与多科学术对话相结合。
多学科方法通过相互解释与集体研究消除了片面与偏见,吸收了深刻与启发意义,实现了高等教育各个学科观点之间的融合。
2、体现了学术宽容与学术规范,发挥了专家见识与集体智慧。
学术研究有多元化的权力,有多学科的观点,对不同学科观点不同学者要有学术宽容。
多学科研究方法允许各个学科的富有启发意义的偏见。
每位作者可以突出各自领域中在广义的研究
方法与观点方面的长处。
4、如何瞧待科技对人类异化与对自然异化?
答: ⑴科技异化实质上就是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劳动异化与人的异化一种必然结果。
由于劳动就是人的最根本最现实的实践活动,就是人及人类社会存在的根本方式,劳动的异化必然带来人的其她社会活动与社会关系的全面异化,科学技术也不例外,因为“宗教、家庭、国家、法、道德、科学、艺术等等,都不过就是生产的一些特殊的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
”⑵科学技术作为劳动亦即人处理自身与自然界关系的社会活动的产物,也必然随着资本主义社会劳动的异化而表现出异化的现象。
最根本的就是要消灭对科学技术的资本主义利用方式,把现代科学技术从资本主义制度下解放出来。
也就就是说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来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科技异化问题。
当然,在马克思瞧来,异化的完全克服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制度中才能最终实现。
5、如何保证科技在社会中健康、持续的运行?
为了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必须从经济条件、社会环境与国家政策三个方面予以保证。
从政策、法规与组织机构,制度化诸方面予以保证,包括如下措施:
⑴建立保障研发活动社会运行机制:
建立国家创新体系,以保证科技、政治、文化、教育等因素协同作用,促进科学技术发展。
⑵建立保障科学技术发展的决策机构:
国家的科学技术决策机构通过应用资金、市场、政策法律、社会创新组织等杠杠作用,合理配置科技资源,以保障与规范科学技术的社会运行。
⑶建立适应市场经济的科学技术体制:
①科学奖励制度。
科学家的职业特点、科学劳动的复杂性、科学发现与科学成果的公有性等使得相应的奖励显得特别重要。
②技术专利制度。
专利法与专利制度就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权益及其有序扩散与转化的保障。
③科技中介服务体系。
科技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目标就是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科技中介服务就是完善科技社会化运行体制化建设得重要组成部分。
6.为什么要对科技工作者进行伦理规范?
答:
科学技术活动与人类其她活动一样,建立在诚信与道德的基础上。
现阶段,默顿的科学的精神气质受到挑战,科学技术工作者有失范行为,需要制定相关科研诚信指南与工程师伦理准则加以规范。
科学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与医学实践,尤其就是进行人体实验与动物实验,应该遵循社会伦理、生命伦理、动物伦理等。
技术工作者,尤其就是工程师,在工程技术活动中,应该遵循一定的职业伦理与社会伦理准则,应该承担对社会、专业、雇主与同事的责任,应该对工程的环境影响负有特别的责任,规范自己的行为,为人类福祉与环境保护服务。
7.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与其它创新型国家有何异同?
答:⑴创新型国家就是指将科技创新作为国家基本战略,大幅度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形成日益强大竞争优势的国家。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战略任务就是在21世纪国际科技、经济竞争日益强化的背景下提出的,国家创新体系的建设就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关键。
⑵创新型国家体现了当代科学技术社会一体化的发展趋势,其特征目前比较公认的有创新精神、创新人才、创新投入、自主创新能力、创新产出等。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实质就是依靠国家的社会管理功能,对国内外创新资源进行有效整合,不断使科学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就是
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首要与有效路径,其作法就是通过加大创新投入、增加创新产出、加强自主创新等加快创新型国家建设。
⑶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就是由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有机结合的知识创新体系、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创新体系、各具特色与优势的区域创新体系、社会化与网络化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五个部分构成。
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的核心就是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总体战略方针就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8.国家创新体系对中国特色的创新型国家建设有何意义?
答:⑴国家创新体系就是以政府为主导、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各类科学技术⑵创新主体紧密联系与有效互动的社会系统。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就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就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就是科学技术的战略基点,就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
⑶自主创新就是十六字方针的核心,就是科技发展的灵魂,就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就是支撑国家崛起的筋骨。
必须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技发展的战略基点,作为提升竞争力的首要选择,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彻到各个产业、行业与地区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方面。
坚持不懈地努力,我国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实力显著增强,科学技术对经济社会发展与国家安全的保障能力显著增强,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9、怎样正确地理解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关系,谈谈您对中国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想法
答:
⑴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与关系
①人类过度地利用自然资源,破坏自然,而且利用程度远远超过环境的再生能力。
工业三废的排放,使得很多生物失去了它们最适宜的生存环境。
②人与自然的关系虽有所改善,但仍就是不协调的。
如上文所说,大量物种的数量正在锐减,可见人类还就是没有好好保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⑵可持续发展就就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起需求的能力的发展、它具有这样的意义:坚持以人为本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正确处理好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关系,就是我国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协调,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与谐发展道路。
⑶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就是:
①持续性原则。
可持续发展的持续性不仅指自然生态、还包括经济与社会方面。
自然持续性要求经济发展要与自然承受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性强调经济增长的必要性,而不就是以环境保护为名取消经济增长;社会持续性强调社会公平就是发展的重要因素与环境保护得以实现的机制
②公平性原则包括代际公平与代内公平两个方面。
代际公平强调在发展问题上要足够公正的对待后人,当代人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后代人的发展能力为代价;代内公平强调任何地区、任何国家的发展,不能以损害别的地区与别的国家的发展为代价,特别要注意维护发展中国家与地区的需求。
③共同性原则可持续发展着眼的不就是某个国家或某个地区的发展,而就是全人类的发展。
⑷(4)为了可持续发展,人类必须依照下列原则来使用各种自然资源:
①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要(粮食、衣服、住房、就业等)与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她们要
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②人口发展要与生态系统变化着的生产潜力相协调;
③像森林与鱼类这样的可再生资源,其利用率必须在再生与自然增长的限度内,使其不会耗竭;
④像矿物燃料与矿物这样不可再生资源,其消耗的速率应考虑资源的有限性,以确保在得到可接受的替代物之前,资源不会枯竭;
⑤不应当危害支持地球生命的自然系统,如大气、水、土壤与生物,要把对大气质量、水与其她自然因素的不利影响减少到最小程度;
⑥物种的丧失会大大地限制后代人的选择机会,所以可持续发展要求保护好物种。
环境与发展就是不可分割的,它们相互依存,密切相关。
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已成为当代环境与发展关系中的主导潮流,作为一种新的观念与发展道路被人们广泛接受。
10、试论人类解决"全球问题"诸如气候问题的前提条件与基本途径。
答:
(1)所谓全球性问题,就是指当代国际社会面临的超越国家与地区的界限,关系到整个人类生产与发展的严峻问题,诸如:战争与与平、南北关系、生态失衡、环境污染、人口爆炸、资源短缺、国际恐怖主义、跨国范围与信仰危机等。
这些问题包括以下特征:第一,全球性。
第二,综合性。
第三,挑战性。
1.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当前的全球治理面临着诸多制约因素,所以对全球治理的
前景不能抱过分乐观的态度。
这主要体现在:
一就是各民族国家在全球治理体系中极不平等的地位严重制约着全球治理目标的实现。
富国与穷国,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不仅在经济发展程度与综合国力上存在着巨大的差距,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作用也极不相同。
她们在全球治理的价值目标上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二就是美国就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冷战结束后它加紧奉行单边主义的国际战略,对公正而有效的全球治理造成了直接的影响。
三就是目前已有的国际治理规制一方面还远远不尽完善,另一方面也缺乏必要的权威性。
四就是全球治理的三类主体都没有足够的普遍性权威,用以调节与约束各种国际性行为。
五就是各主权国家、全球公民社会与国际组织各有自己极不相同的利益与价值,很难再一些重大的全球性问题上达成共识。
六就是全球治理机制自身也存在着许多不足,如管理的不足、合理性的不足、协调性的不足、服从性的不足与民主性的不足等。
这些问题,就是解决全球问题的重点处理对象。
1.在目前国际无政府状态下,全球环境问题的“公共性”决定了她们的解决需要
多边的联合行动,需要建立合作基础上的全球协调与规划,这就就是“全球治
理”。
全球治理以全人类共同的利益为合作的动力,它可以绕过传统的国家主权
观、安全观、利益观在解决其全球环境问题上所设置的障碍,通过全球治理所
体现的多元化与分散化与跨国联系网络的密集来解决全球环境问题、具体措施
包括:
第一、加强国际组织的作用,简历健全国际机制;
第二、主权国家应采取积极措施控制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全球环境问题中提出的技术标准、技术支持、资金支持等方面作用;
第三,加强社会团体及个人等在解决包括气候变化在内的全球环境问题中的作用。
11、从科学技术发展历程,说明我们怎样正确理解与评价科学精神及其科学技术的影响与作用?
(1)人类历史走过的岁月,便就是人类科技不断发展进步的岁月。
从钻木取火到火箭升空,人类的智慧一次次迸射处让人惊异的火花,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在人类运用自身智慧不断推进科技进步,生活改善的过程中,有一种精神或者可以称之为力量的事物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科学精神。
(2)科学精神就是坚持以科学的态度瞧待问题、评价问题而不借用非科学或者伪科学的手段。
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执着的探索精神,根据已有经验的启示或预见,科学家在自己的活动中总就是既有方向与信心,又有锲而不舍的意志。
细细探寻科学精神,可以发现科学精神具有三个方面的层次。
第一层次,即认识活动层面。
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求实精神、创新精神与怀疑精神
第二层次,即社会关系层面。
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宽容精神、竞争精神与城市精神
第三层次,即价值关系层次。
科学精神的这一层次,包括执着精神、献身精神与全人类的精神。
(3)科学精神对科技的发展所产生的巨大作用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科学精神就是科学事业的灵活。
科学活动就是人的活动,认识科学活动的主体,没有人就无所谓科学,而人就是受思想观念支配的。
这里的人当然就是科学探索者,就是科学家。
科学家爱在长期的科学探索中,逐步培养了自己高尚的道德情操,磨练了自己坚强的意志,塑造了高贵的品格。
这些情操、意志、品格及科学家的行为特征就就是科学家的科学精神。
没有这种科学家的内在科学精神,就没有科学的进步与发展。
其次,科学精神就是科学活动的保障。
当科学成为一种社会建制后,科学家的探索后动就是在科学共同体内进行的,每一个科学家都从属于某一个科学共同体。
在科学探索对象日益广泛化、复杂化的条件下,“民间科学家”的活动很难再科学上有所发现。
科学共同体的活动就是现在科学活动的重要形式。
但这种形式的活动就是在科学制度化的规范的指导下进行的。
而这些制度化的价值观与规范就就是科学精神。
最后,科学精神推定科学革命。
在科学发展的历史会撒个,科学精神不仅使科学摆脱了来自自身以为的束缚,而获得了巨大的发展,而且能够促进科学内部因素的变化从而推动科学革命的发生。
从古典科学到近代科学、再到现代科学,每一次科学革命的成功都可以说就是科学精神的胜利。
以为科学精神的核心之一就就是创新,科学革命推动了科学的革命与创新。
12、观察、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地位与作用如何? 并述一、两个杰出科学家具体事例加以说明。
答:
(1)科学研究必须从实际出发,但就是科学理论并不就是自发产生的,必须经过从实践到感性认识,再到理性认识,最后上升到理论的过程,也就就是科学实验与观察的过程,观察与实验就是获取科学事实的基本方法。
(2)科学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
科学观察就是科学认识的来源;就是检验科学理论、科学假说的重要实践形式;也可以导致科学发现,为科学开辟新的研究方向。
科学实验就是社会实践的一种形式,它有很多优越性,它可以通过实验材料把事物的内在联系进一步揭发出来。
在科学实验上不断检验为正确的假说,在经过科学家的不断抽象与概括,就可以逐渐过渡成为科学的理论。
(3)例子:牛顿,通过对一个苹果的思考,观察,经过一系列的实验、观测与演算,牛顿发现太阳的引力与它巨大的质量密切相关。
牛顿进而揭示了宇宙的普遍规律:凡物体都有吸引力,这就就是经典力学中著名的“万有引力定律”。
牛顿就就是通过从实际出发,经过科学的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创造一个又一个成果,这就说明了观察与实验在科学研究中的重要作
13、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答:
(1)全球化形式下的中国科技发展对策研究。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与建立的不断完善,我国政府推动科技进步的职能发生了巨大变化,逐渐由直接的行政干予,转向宏观政策指导与良性环境的创造。
为应对全球化,我国科技发展的主要对策如下:
(一)科技进步法制科技法制建立就是推动我国科技体制改革与科技进步事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为了适应科技与经济的发展需要,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先后审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与国科学技术进步法》、《中华人民共与国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法》,并在建立知识产权制度方面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
(二)科技投入政策逐步提高科技经费投入的总体水平,就是促进科技进步、保障科学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近年来,各级政府在不断增加科技投入方面进行了积极努力的工作。
——保证财政科技经费的持续、稳定增长。
——改进投入方式、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采取优惠财税政策激励企业投入。
(三)引导产业技术发展的相关政策定期发布技术发展信息与相关政策,引导产业技术进步,就是加强宏观调控的有效方式。
1985年5月,国务院发布了能源、交通、运输、通信、农业、消费品工业、机械工业、材料工业、建材工业、城市建设、村镇建设、城乡住宅建设及环境保护等12个领域的技术政策,此后,又陆续出台了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海洋技术等三项技术政策。
1993年8月, 提出了35项与国民经济上台阶密切相关、对产业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国家关键技术。
1997年下半年,提出了工业生产八个重点领域中的166项关键性技术,以推动技术的开发与创新。
政策信息发布在我国方兴未艾,并逐渐向科学化、制度化方向迈进。
就目前情况瞧,还有许多需要调整与完善的地方。
(四)促进科技进步的税收政策运用税收政策来促进科技进步,就是目前世界各国共同采取的重要策略。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一套基本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税收制度,并按照国家产业政策与科技进步的要求,对某些产业、领域实施了一系列税收优惠。
其中涉及科技发展的政策主要有七个方面。
——鼓励新产品开发、促进产品更新换代的政策。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
——支持科技事业发展的政策。
——推动企业技术进步的政策。
——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
——鼓励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的政策。
——调动科技人员从事科学研究积极性的政策。
(五)科技金融政策金融支持科技发展就是从技术改造贷款起步的。
截止1996年银行对企业的技术改造贷款余额已达到4357亿。
其中“八五”期间,贷款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30%,远远超过“七五”期间的8、7%。
技改信贷的投放,加快了企业技术进步与经济结构的调整步伐,为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六)未来科技政策展望未来一段时间内,我国仍应把促进科技事业发展、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加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作为科技政策追求的目标,主要应在四个方面得到发展。
——建立健全促进科技进步的法律法规体系——提高科技投入的水平——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
14、论科学伦理与技术伦理的重要性。
(1)科技伦理就是对于科技活动的道德引导,就是调节科技工作者相互之间、科技共同体与社会之间诸种关系的道德原则、道德规范等等的总与。
科技伦理的重要性在于: 一方面可以使科学技术的运用得到明确的道德理性的指导,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出于邪恶目的利用科技成果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作为道德理性的科技伦理又可以弥补单纯的科技理性之不足,增强科技工作者对于科技开发之后果的道德责任感,从而以道德理性的自觉来最大限度地消解科技理性在社会负面作用上的不自觉。
科技伦理可以通过内化于科技工作者的途径,成为科学技术活动中的一种内在力量。
(2)科技伦理就是一套具有道德涵义的规则系统,它可以告诉与教育人们:“什么样的科技活动就是善的或者就是恶的;什么样的科技行为就是应该做的或者就是不应该做的;人们应该通过科技活动为人民、为人类造福,而不应利用科技去作恶。
”当这些规则系统被人们普遍接受并成为公认的调整人们在科技活动中的关系的行为规范时,绝大多数人就会自觉地按照这些行为规范去进行科学技术活动,自觉抵制不良的科技行为。
(3)科技伦理就是指科技创新活动中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与人与人关系的思想与行为准则,它规定了科技工作者及其共同体应恪守的价值观念、社会责任与行为规范。
(4)马克思关于科学的涵义
①科学与工业就是“人对自然界的理论关系与实践关系”。
它揭示出科学与工业就是人对自然的能动的认识与改造关系。
正就是科学的巨大力量,使得人类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空前的强化。
②科学就是一种社会的、精神生产领域的劳动。
科学活动就是一种社会劳动。
③科学就是生产力。
这一论断就是马克思对历史唯物主义的重大理论贡献。
④科学既就是观念的财富又就是实际的财富。
明确指出科学的社会作用表现在物质生产与精神生产两个方面。
(5)科学具有如下的本质属性:
①客观真理性科学具有内容上的客观真理性,其真理性内容就是随着实践而不断深化、不断完善的。
②可检验性科学知识就是在观察与实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对客观世界的正确反映,科学的结论就是确定的、具体的命题,它们在可控条件下可以重复接受实验的检验,具有可检验性。
③系统性科学知识就是根据基本概念与基本定律,用逻辑的方法整理出来的反映事物内在联系的知识体系。
它力求做到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把握事物的一切方面
④主体际性科学知识就是客观的、普遍的,能被不同认识主体所重复所理解,能接受不同认识主体用实验进行检验,并在她们之间进行讨论、交流,这就就是主体际性。
它就是科学发现获得社会承认的基本条件。
技术的定义:技术就是人类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在实践活动中根据实践经验或科学原理所创造或发明的各种手段与方式方法的总与。
它体现在技术活动与技术成果两个方面
(6)技术的本质:马克思主义把技术的本质界定为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改造作用。
体现了人对自然的实践关系,就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展现,属于直接生产力。
技术的性质: 技术具有明确的社会目的性;现代意义上的技术以科学为基础,科学成为技术的工具;技术就是主体变革客体的创造过程,就是人的内在本质对象化的过程;技术就是三种要素构成的活系统。
技术与科学的关系: 科学与技术就是辩证统一的整体,科学中有技术,;技术中也有科学。
(7)技术产生科学技术与科学的区别
①科学就是间接生产力,技术就是直接生产力。
②科学回答的就是“就是什么”“为什么”,技术回答的就是“做什么”“怎么做”。
③科学就是不可预见的,技术就是可预见的。
④科学进步的标准在于能否完善科学理论,技术提高的标准在于就是否能生产出新的与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