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细菌真菌病毒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与真菌教案范文5篇

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与真菌教案范文5篇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与真菌教案范文5篇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前方等待着我们的是新的机遇和挑战,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顺序地排列着该门课程教学内容的主题、分题和要点。
怎样写教学设计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教案范文。
欢迎分享!八年级上册生物细菌与真菌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使学生初步学会运用生态学的基本观点来认识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对生物界的重要性。
2、使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和名词概念以及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的特点。
3、使学生理解掌握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
4、通过设计“草场放牧方案”,为学生的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能力目标1.通过电脑课件和课本的图(图解)的观察,培养提高学生的识图能力、观察和分析能力。
2.通过师生讨论交流、学生小组讨论与教师引导启发相结合,将知识化难为易,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相互合作能力以及培养学生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3.通过实例和结合课本上例子的分析总结,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解决和分析实际问题等思维能力,从而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三)情感目标通过生态系统功能的学习,使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生态环境,热爱祖国的美好山河,培养高尚的爱国主义情操。
二、教材重点、难点分析:1、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及特点2、难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具有单向性和逐级递减的原因三、教学过程:1、“能量流动的过程”:问题情景:生态系统能量的源头是什么?怎样输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什么?能量流动的过程是怎样的?学生探索:阅读教材“能量流动的过程”部分,并思考讨论问题。
播放课件: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图解讨论回答: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
引导启发:不是所有的太阳能都参与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必须是输入到生态系统的第一营养级的能量才能开始在生态系统中流动。
师生谈话:怎样输入?依赖于生产者的光合作用把太阳能转变成化学能。
初中初二生物上册《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教学设计

2.学生在观察微生物时,可能对显微镜的操作不够熟练,影响观察效果。教师应加强对学生显微镜操作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
3.学生在分析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时,可能对生态系统的概念和运作原理理解不够深入。教师需要结合实际案例,深入浅出地讲解生态系统相关知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2.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结合实例,阐述细菌和真菌在分解有机物、循环营养元素等方面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微生物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3.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介绍不同环境中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情况,如土壤、水体、空气等,帮助学生了解微生物在自然界中的广泛存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小组讨论环节,教师组织学生就以下问题展开讨论:
(五)总结归纳
在总结归纳环节,教师引导学生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回顾:
1.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形态、结构和繁殖特点。
2.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以及它们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3.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它们分布的因素。
教师通过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思考和研究微生物相关的课题,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精神。
(一)导入新课
在新课的导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1.提问方式:向学生提出与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如“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我们吃完水果后要洗手?水果上的脏东西究竟是什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3.教学步骤:
(1)导入新课:节内容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初步认识它们的分布规律。
(3)实验探究: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培养细菌和真菌等实验,引导他们发现和总结分布规律。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些关于细菌和真菌的练习题,如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等,检验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
"接下来,我们来做一些练习题,巩固一下今天所学的内容。请同学们认真思考,积极作答。"
2.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解答疑惑。
"通过练习,我发现大家对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等方面有了较好的掌握。但还有一些细节需要注意,我会对这些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4.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培养观察、描述和记录实验现象的能力。
5.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与细菌和真菌相关的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调查等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
2.采用小组合作、讨论、分享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繁殖方式及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规律。
2.难点:如何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深入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规律,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个作业旨在拓宽同学们的知识视野,培养大家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同时提高写作水平。"
《细菌和真菌》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得出结论并汇报:问题:思考讨论堆肥桶里已经发生了什么?现在正在发生什么?学生讨论汇报:细菌和真菌在堆肥桶里生活和繁殖,分解了垃圾中的有机物,获取能量,消耗了氧气,产生了很多其他物质,比如二氧化碳和酒精,在适宜的条件下,细菌和真菌大量繁殖,有机物得到了快速的分解。
垃圾腐烂程度逐渐加深。
进一步预测:堆肥桶里发生的过程,在生物圈中也时时刻刻发生着,生物圈中的动植物遗体未来会发生什么变化?学生据下图回答:动植物的遗体,通过细菌和真菌的分解,产物回归自然环境,通过光合作用等又被植物利用,合成有机物,储存能量,生产氧气,物质和能量继续在生态系统中循环和流动。
细菌与真菌作为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与能量循环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图示:分解者和物质循环关系示意图环节3:制定环保行动计划背景资料:人类生活产生很多垃圾,若用垃圾填埋法处理来讲,分解一般需10~20 年。
目前北京市共建有17个垃圾处理场并主要采取卫生填埋的方式对垃圾进行处理,设计处理能力为12148t/d,实际的处理量为17562t/d。
如果按照现在的垃圾产生量、填埋量和填埋速度计算,几年之后北京现有的垃圾填埋场将被填满。
就是说,北京市产生垃圾的速度远远超过了分解的速度。
那么,我们能做点什么?活动:学生讨论,梳理学生发言中的要点:1.减少生活垃圾的生成--极简主义生活,低碳生活(衣食住行)2.对不可避免的垃圾进行分类提问:为什么进行垃圾分类?资料:不同垃圾的降解特点以及新型可降解塑料的研究现状塑料制品在自然降解时间几年到几百年不等(展示塑料和厨余垃圾分解的对比实验),PET材料极难降解~日本发现了艾德昂菌属的可分解PET的细菌;PHA系列材料制品废弃后无需堆肥,于土壤、污水、河水、海水中经3~6个月可被微生物分解成CO2和H2O等结论:不同的垃圾降解特点不同,要进行不同处理:回收,填埋,堆肥……3.家庭厨余垃圾堆肥有意义,促进物质循环,还可以用于养殖花草补充:蚯蚓也可以用于堆肥。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细菌和真菌的菌落在大小、形态、颜色上的区别2.过程与方法: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学会利用探究方法研究身边细菌和真菌的分布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生物科学史,在与同学的小组合作探究中学会与人合作与交流。
并认同严谨求实、持之以恒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难点学生的探究活动: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2.教学重点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的灵活应用三、教材分析本节是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的内容。
是学生在学习了植物、动物之后接触到的第三类生物种类——微生物的序篇。
从宏观上认识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能区别细菌和真菌菌落在大小、形态、颜色上的差别。
通过科学方法的指导,让学生在探究实验过程中掌握简单的细菌和真菌的培养方法。
认识到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的广泛,紧密结合生活实际,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并在合作中学会与同学交流分享互助。
同时,本节内容在人教版高中《生物》选修课本生物技术中也有对细菌和真菌培养方法的详细介绍,通过本节的学习也起到了初高中衔接的桥梁。
四、学情分析在学习了植物和动物两大类生物后,学生在进入微观世界中时,没有可视化的图像,没有较为熟悉的内容,会极大程度削弱学生的学习兴趣。
通过教师的有效引导,带领学生进入神秘的微观世界中,有直观的认识,有体验后的知识习得,有科学严谨又充满惊喜的生物实验,让学生带着兴趣去探索微观世界。
五、课时安排:2课时(学生科学探究一节)七、课堂反思本节课主要内容有一个重要环节:学生科学探究,在本节课这个只能通过老师的案例教学,让学生了解探究的过程与注意事项,具体的探究活动还是需要本人完成。
因此在任务单后附加了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的视频教学,让学生通过高年级科学方法的学习,能完成细菌和真菌培养的过程。
由于缺乏了学生展示的环节,本节课稍显常规与讲授,希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积极参与到动手动脑的科学探究中。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5.4.4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他们对生物的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基本概念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可能仍停留在表面的层面,对于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重要性认识不足。因此,在本章节的教学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4.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实例,学以致用,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自然界奥秘的欲望。
2.增强学生对生态系统的认识,提高他们的环保意识和生态道德观念。
3.使学生认识到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重要作用,培养他们尊重生命、关爱自然的情感。
4.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问题中运用所学知识。
-提供一些实际案例,如土壤污染、水体富营养化等,让学生分析其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提高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5.强化课堂总结与反馈,巩固所学知识。
-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检查学生对本节课知识的掌握情况。
-对学生的回答给予及时反馈,纠正错误观念,巩固正确知识。
6.课后拓展,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布置一些研究性学习任务,如调查生活中的细菌和真菌,了解它们在人类生活中的应用。
-鼓励学生查阅资料、开展实地调查,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提高生物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了解程度,针对学生的知识盲点进行针对性教学。
2.学生对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理解程度,帮助他们将这些知识运用到细菌和真菌的作用中。
《真菌、细菌和病毒》 说课稿

《真菌、细菌和病毒》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真菌、细菌和病毒》。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真菌、细菌和病毒》是初中生物学中的重要内容,它位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细菌和真菌》以及第五章《病毒》。
这部分知识对于学生理解生物的多样性、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以及生物技术的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教材首先介绍了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然后引入病毒的相关知识,包括病毒的结构、生活方式和分类等。
通过对这三种微生物的学习,学生能够形成对微生物世界的整体认识,为后续学习生物技术、生态系统等内容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生物学基础知识和观察能力,但对于微生物的认识还比较有限。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可能听说过细菌、真菌和病毒,但对其具体特征和作用了解不深。
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好奇心强,喜欢探索未知事物,因此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设置有趣的实验和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描述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说出细菌、真菌和病毒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3)举例说明细菌、真菌和病毒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2、能力目标(1)通过观察图片、视频等资料,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实践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使学生认识到微生物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增强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健康的意识。
(2)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探索的精神。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形态结构特点。
(2)细菌、真菌和病毒的营养方式和生殖方式。
2、教学难点(1)细菌的芽孢和真菌的孢子的区别。
(2)病毒的生活方式和繁殖过程。
五、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让学生系统地了解细菌、真菌和病毒的基本知识。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目标1.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2.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进行“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的探究活动。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教学难点】检测不同环境中的细菌和真菌。
◆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环节一导入新课【展示图片】展示高倍显微镜下的细菌、真菌。
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请仔细观察。
看完图片,你们有什么感受?你看到了什么?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通过学生的发言了解学生在生活中积累的有关的细菌和真菌的知识。
【过渡】在丰富多彩的自然界中,除了我们人和其他动植物外,还有一类肉眼难以观察到的生物——细菌和真菌。
从今天开始,我们就进入微观的世界来了解这类生物。
【讲解】在自然界中广泛分布着细菌和真菌,比如真菌中的木耳、香菇、灵芝、变质面包上的霉菌等等,还有细菌中的大肠杆菌、乳酸饮料中的乳酸菌等等。
环节二讲授新课:观察菌落【提出问题】细菌很小,除了某些大型真菌,如木耳,香菇等,大部分的真菌的个体也比较小。
我想用肉眼直接观察到它们,你们有什么办法?根据预习回答:让细菌和真菌繁殖成菌落,就可以看到了。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讲解】平时我们肉眼很难观察到,只有当它们大量繁殖形成集合体后,肉眼才能看到。
其实,平时我们生活中观察到的桔子上的绿毛,食物中的斑点都是成千上万个细菌或真菌组成的菌落。
菌落就是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
【讲解】为便于观察和检测细菌和真菌,可以在培养皿中加入适于细菌或真菌生长的物质,制成培养基来培养。
在培养基上,它们会迅速繁殖,形成肉眼可见的菌落。
【提出问题】你们知道细菌的菌落和真菌的菌落有何异同吗?通过阅读课本自学。
【展示图片】展示不同的细菌菌落:白色念珠菌菌落、大肠杆菌菌落、放线菌菌落、霍乱弧菌菌落的图片。
通过对比学习,了解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在大小,颜色、状态等方面的差异,来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案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核心素养目标】1.生命观念:说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特点及分布特点。
2.探索实践: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3.态度责任:①、感受科学工作者严谨的治学作风和科学态度。
②、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确立健康的生活态度。
③、积极参与本小组实验,体验与人合作与交流的快乐。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难点:帮助学生形成“细菌和大多数真菌个体微小,它们在自然界是广泛分布的”生物学概念。
【教学方法】独立学习与小组学习、合作式学习、讨论法、分析法【课前准备】培养基、培养皿、放大镜、标签纸、透明胶带、无菌棉棒、蘑菇,多媒体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录制的生物调查员视频导入。
你注意过食品上长出的“毛”的吗?这些与细菌和真菌有关。
那么细菌和真菌分布在哪里呢?带着这个问题,我们一起来学习《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二、新课学习寻找细菌和真菌(一)观察菌落日常生活中你见过细菌和真菌吗?师:细菌和真菌一般都很小,不容易观察到。
为了便于观察,我们要把它们在培养基上培养成菌落。
什么是菌落呢?生: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师:让我们来认识几种菌落。
(展示细菌和真菌的菌落)你知道菌落是如何培养的吗?阅读教材P67页“科学方法”,试着总结菌落的培养过程。
活动一、精心制菌生:第一步,配制培养基。
师:(同时出示图片)那么配制培养基时用什么物质来配?为什么?生:(思考回答)琼脂。
因为琼脂加热冷却后到变为固态,这样便于我们观察、操作。
师:回答的不错。
如果没有牛肉汁,可以用水果汁代替吗?生:可以。
因为细菌、真菌是分解者。
加牛肉汁是提供营养,只要是有营养的物质都可以。
师:第二步是什么?生:高温灭菌师:我们要把培养皿和装有培养基的的锥形瓶放入高压灭菌锅中进行灭菌。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一节细菌和真菌分布教学设计

4.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微生物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新课内容:讲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分布情况、形态结构等,引导学生观察实验,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分类。
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实验报告:评估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以及实验报告的撰写质量。
3.课后作业: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情况,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4.小组讨论: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团队合作、沟通交流等能力。
二、学情分析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生物科学的热爱,激发学生探索生命奥秘的兴趣。
2.增强学生对微生物在自然界和人类生活中的作用的认识,使学生尊重生命,关注生态平衡。
3.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养成认真观察、细心操作的良好习惯。
4.通过学习细菌和真菌的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微生物在医学、食品、环保等领域的重要性,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作业难度要适中,既要巩固基础知识,又要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2.作业量要适宜,避免过多占用学生的课余时间。
3.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布置分层作业,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4.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
5.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作业,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预习下一节课内容,了解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提高课堂学习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教学设计: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3.学生思维能力:学生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及其生态意义认识不足,教师需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4.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对生物学知识充满好奇,但部分学生可能对本章节内容兴趣不足。教师应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活实际中,关注与细菌和真菌相关的现象,提高学生的生物学素养。
4.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五、作业布置
1.请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选取一种生活中常见的细菌或真菌,描述其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并分析其在自然界中的作用。要求不少于300字,以作业形式提交。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师提出讨论主题:“细菌和真菌在我们生活中的应用与影响”。
2.学生分成小组,结合生活实际,讨论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医药、环保等方面的应用,以及它们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课堂练习
1.教师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知识的掌握。
二、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对生物学已有一定的了解,具备基本的生物学知识和观察、实验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细菌和真菌的认识相对较浅,容易受到生活中一些错误观念的影响。因此,在本章节教学中,教师需关注以下几点:
1.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认知水平:大部分学生对细菌和真菌的概念、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了解不多,需要教师通过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概念。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同时,教师要善于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教学质量。通过本章节的学习,使学生掌握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知识,提高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生态保护意识。
八年级生物上册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新版)新人教版

根据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教师批改和反馈:
当堂检测完成后,教师应及时批改并给予学生反馈。针对学生的错误,教师应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解和辅导,确保学生能够真正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同时,教师应鼓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提问,解答同学们的疑问,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和交流。
(5)根据观察结果,分析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习性。
4. 实验报告题:请根据本节课的实验内容,撰写一篇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结果和实验结论。
答案:实验报告如下:
(1)实验目的:观察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生长情况。
(2)实验原理:细菌和真菌的生长需要适宜的环境条件,如水分、温度和有机物等。
3. 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指导他们正确使用实验仪器,培养他们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注重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
四、教学资源
1. 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显微镜、实验仪器、实验室等。
2. 课程平台:学校教学管理系统、生物学教学资源库等。
3. 信息化资源:细菌和真菌的相关视频、图片、案例等。
4. 教学手段:讲授、讨论、实验、观察、小组合作等。
5. 细菌和真菌的应用:细菌和真菌在食品制作、医药、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应用。
6. 实验操作技能:显微镜的使用、实验步骤、观察和记录方法等。
七、课堂小结,当堂检测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细菌和真菌的基本概念、分布情况、生存条件以及它们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通过观察和实验,我们了解了细菌和真菌的适应能力和生活习性。下面我们来进行当堂检测,以巩固所学知识。
当堂检测:
1. 选择题:
(1)细菌和真菌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

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本节教材内容从宏观上介绍细菌和真菌的知识,实际生活联系比较紧密,仅靠教材上的知识不能满足学生的需要,因此教师从学生身边和生活实际出发,创设情景,开阔学生的眼界,通过观察、分析、交流,达到突破重点、解决难点的目的,并适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学情分析】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细菌和真菌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它们是什么样?在哪儿?及他们了解的知识不一定正确等问题。
比如他们可能不知道菌落的概念,会以为自己用肉眼看到的就是细菌或真菌。
所以要求教师要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通过分析学生熟知的典型事例,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三、【核心素养目标】(一)生命观念:1、联系日常现象,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广泛性。
2、观察不同形态的菌落图片及菌落实物,说出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
3、尝试采用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特点。
4、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分析实验结果,归纳适宜细菌真菌生存的环境条件和不同细菌生活所需要的特殊条件。
(二)科学思维、探索实践:1、通过学生介绍,分析培养基的基本成分,了解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操作过程,尝试进行相关的实验操作;2、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分布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现并分析问题的能力。
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3、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探究能力、合作能力,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三)态度责任:1、树立细菌和真菌无处不在的思想意识,从而养成讲究卫生的好习惯。
2、通过做“细菌和真菌分布”的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观念,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开拓创新、交流和合作的精神。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重点:细菌和真菌的培养的实验操作过程、设计探究细菌和真菌分布的实验方案,通过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分布状况总结适宜细菌和真菌生长的条件。
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5.4.4《细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优秀教学案例

4.创设互动环节,让学生分享自己在生活中遇到的细菌和真菌相关现象,增进学生之间的交流。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例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有什么作用?”、“它们与人类生活有什么关系?”
2.设计探究活动,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等方法,自行解决问题。
在现实生活中,细菌和真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中,它们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分解者、生产者、消费者等多种角色。例如,细菌和真菌能够分解动植物尸体、粪便等有机物质,释放出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原料。同时,某些细菌和真菌还能够固定氮气,将空气中的氮气转化为植物可利用的氨,促进植物生长。
然而,一些细菌和真菌也会对人类生活产生负面影响。例如,某些细菌和真菌可以引起疾病,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此外,一些细菌和真菌还能够产生有毒物质,污染环境。
2.学生完成作业,教师对作业进行批改和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3.教师针对学生的作业表现,进行有针对性的辅导和指导。
4.学生根据教师的反馈,进行自我改进,提高学习效果。
五、案例亮点
1.情景创设丰富多样:本节课通过多媒体展示、问题情境创设等方式,使学生能够直观地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特征、生活习性和作用。这样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探究精神,鼓励学生勇于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并解决问题。
4.培养学生良好的团队合作习惯和道德品质,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利用多媒体展示细菌和真菌在不同环境中的生长情景,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它们的生活习性。
2.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例如:“为什么细菌和真菌能够在极端环境中生存?”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生物5.4.1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

5.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探讨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分析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6.总结与拓展:对本节课的知识进行总结,布置课后作业,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7.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实践活动、课后作业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2.学生认知水平:八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渐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教师应通过丰富的实例和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细菌和真菌的知识体系。
3.学生合作能力:八年级学生具备一定的合作学习能力,教师应充分利用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表达能力。
4.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学生情感态度:八年级学生对环保、健康等话题较为关注,教师可结合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责任感。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结构、生活习性和繁殖方式的特点,掌握其在自然界中的分布情况。
2.学会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和真菌,并能准确描述其形态特征。
3.讨论过程:各小组成员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知识和观点,互相学习。
4.汇报交流:每组选一名代表进行汇报,总结小组讨论成果,其他组员补充。
(四)课堂练习
1.观察练习:组织学生进行显微镜观察,让学生亲眼观察细菌和真菌的形态特征,并描述它们的特点。
2.分析练习:给出几个实际案例,让学生分析细菌和真菌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2.完成课后习题:针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设计适量、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问题解决能力。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人教版生物八年级上册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教学目标】生命观念:明确菌落的概念;概述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科学思维:通过观察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分析两者的异同点,再归纳细菌、真菌的培养过程;科学思维:探究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过程;态度责任:关注细菌、真菌生存的条件,关注个人卫生和公共卫生,培养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区分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难点:细菌、真菌生活的条件【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探究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展示显微镜下的各种细菌、真菌图片。
提问:如果要肉眼看得到细菌、真菌,应该怎么做呢?生:通过预习,答出将细菌、真菌培养成菌落。
师:那么什么是菌落呢?生:由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二)新授课一.观察菌落问:那么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有什么区别呢?展示细菌菌落和真菌菌落的图片,结合书本细菌菌落真菌菌落大小比较小比较大形状表面或光滑粘稠,或粗糙绒毛状、絮状或蜘蛛网状干燥红、褐、黑、绿、黄等颜色多为灰色,少数为白色、黄色等,颜色很浅1.探究细菌、真菌的分布”实验,手掌在培养基上按压,经培养属于真菌菌落( D )A.菌落比较小,呈绒毛状B.菌落比较大,表面光滑黏稠C.呈现白色、透明,黄色,颜色比较淡D.呈现红、褐、绿、黑、黄等不同颜色2.未及时清洗和晾晒的衣物在梅雨季节容易发霉,“霉”实际上是(D)A.昆虫虫卵B.粉尘堆积C.细菌菌落D.真菌菌落二、培养细菌、真菌的一般方法1.观看视频《细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思考以下问题:①为什么要高温灭菌?②为什么要冷却?③什么是接种,能举个例子吗?【知识巩固】1.为了检测用过的口罩上是否有细菌、真菌、果果同学将口罩在无菌培养基上轻轻触碰几下,该操作相当于(C)A.配制培养基B.高温灭菌C.取样接种D.恒温培养三.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探究细菌、真菌的分布,回顾探究实验的一般步骤,并根据提出问题,作出相应探究细菌和真菌的分布提出问题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比洗手后的多吗?作出假设洗手前手上的细菌比洗手后的多制定计划1、配制好培养基,并进行高温灭菌、冷却。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 细菌和真菌》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细菌和真菌》单元设计【单元主题】细菌和真菌【单元内容分析】本章内容主要涉及课程标准的具体内容"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细菌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和"细菌和真菌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同时还包括了生物技术一级主题中的"日常生活中的生物技术"。
本章教材按照"宏观﹣微观﹣宏观"的顺序呈现,先让学生感知细菌和真菌的存在、探究它们的分布,再深入认识细菌和真菌形态、结构、生殖方面的特点,然后关注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
本章教材较好地融入了科学史的教育价值,在细菌一节中就介绍了"细菌的发现"。
本章教材重视生物技术方法的训练,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培养的一般方法,为学关于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教材既介绍了较为传统的发酵等人类在食品制作方面对细菌和真菌的利用,在食品保存方面如何抑制细菌和真菌的生长和繁殖,也介绍了细菌和真菌在医药、能源开发、环保等方面的作用。
既有与学生日常生活息息相关、为学生熟悉的方面,也有属于现代工业、医药技术方面的应用,从而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启迪。
本章课后阅读材料,"科学·技术·社会"的内容在本次修订时,注意反映时代发展。
原"抗生素今昔"改为""超级细菌'近在咫尺",较好地反映了由抗生素滥用引起的"超级细菌"已经近在咫尺,必须予以重视。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细菌真菌不太熟悉,但有相关的生活经验,教学时可以结合生活现象,应尽可能让学生多发现身边的微生物,增加学生对于相关细菌真菌的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进行一些实验,并归纳总结,建构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
八年级的学生通过一年多生物课的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观察能力、收集和分析资料的能力,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活动能力。
人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五单元第四章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作用的理解,并激发他们对生态学研究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观察作业:请学生选择一个自然环境中存在微生物作用的生活场景,如家庭厨余垃圾的处理、公园土壤的肥力情况等,进行连续一周的观察,记录微生物活动的变化和其对环境的影响。要求学生以图文结合的形式,撰写一份观察报告,并在报告中尝试分析微生物在其中的作用。
作业要求:
-所有作业需在规定时间内完成,要求书写工整,内容充实。
-观察报告和小论文需注重实证,避免空泛论述。
-创意作业要注重传播效果,设计新颖,富有创意。
-家庭实验要确保安全,家长需给予适当的指导和监督。
4.家庭实验:指导学生在家中尝试一个小型的微生物实验,如“发酵实验”、“细菌生长观察实验”等,通过亲自动手操作,感受微生物的生命活动,并记录实验过程和结果。
5.思考题:提供一些开放性的思考题,如“你认为微生物在未来的环境保护中将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利用微生物来解决当前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等,鼓励学生思考和探索微生物在环境保护中的潜在价值。
-了解细菌和真菌的基本结构特点,与其在自然界中作用的关系。
-掌握细菌和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生的现象及其意义。
2.技能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自然界中微生物的作用,提高科学探究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实验操作,学生将学会:
-设计简单的实验,观察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2.研究作业:鼓励学生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感兴趣的微生物作用主题,如“细菌在污水处理中的作用”、“真菌对森林生态系统的影响”等,进行深入的研究。学生需要通过查阅资料、设计实验或调查问卷等方式,收集相关信息,并撰写一份研究小论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细菌、病毒真菌等微生物专题复习设计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材内容根据单元教学安排,本单元属于生物圈中的其他生物—微生物,包括细菌、真菌、病毒。
从它们的形态结构、营养方式、繁殖、与人类的关系、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讲述。
本单元的内容主要是在八年级上学期的学习知识,加上知识方面比较多而杂乱,所以学生还是感觉到有一定的难度。
尤其是微生物的发酵,甜酒、泡菜、酸奶、甲烷、腐乳、红酒、醋、酱等稍不注意就会弄混。
因此,在知识的梳理方面尤为重要。
通过强化知识的应用,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指导。
2、学生情况初二生物即将参加会考,学生还是有紧迫感的。
课堂上能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中,小组合作一直是他们喜欢的学习方式,年级和学校也开展的有声有色!三、教学设计指导思想本节课从“老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的理念出发,根据本节课的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了学生自主看书和笔记—知识点梳理—解读中考—当堂练习及反馈—小组合作—总结的思路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描述病毒和细菌的主要特征;描述真菌的主要特征;举例说出病毒、细菌以及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自主探究的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微生物有关知识的学习培养学生感悟生命关爱健康的情感。
三、教学重点:1描述病毒、细菌、真菌的主要特征;2描述病毒、细菌、真菌与人类生活的关系;教学难点:描述病毒、细菌和真菌的主要特征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准备相关图片、动画资料及多媒体课件、小组合作素材四、教学过程1.学生自主复习,看书和笔记。
(7、8分钟左右)设计意图:新课标要求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老师是引导者,通过学生自主学习,温故知新,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及时复习、认真思考的习惯。
2.知识点梳理a、细菌和真菌的分布1、菌落:细菌很小,要观察细菌形态的话一定要借助于高倍的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
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列表细菌和真菌菌落的不同3、细菌、真菌生活的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适宜温度、水分、环境(阳光、空气)4、不同的细菌和真菌还要求某些特定的条件,如有些细菌和真菌要氧气生活,有些不要。
如:酵母菌发酵不需要氧气,是无氧呼吸,乳酸菌制奶也不要氧气。
b、细菌⑴细菌是由列文·虎克发现的⑵法国的巴斯德进行了“鹅颈瓶”实验,证实细菌的产生。
⑶细菌很小,10亿个细菌堆积起来只有一颗小米粒大,单细胞。
(病毒比它还小)⑷形状:呈球菌、杆菌、螺旋菌(5)细菌的结构:略一个细菌也是一个细胞。
它和动植物的细胞都不同,主要区别在于它虽有DNA(遗传物质)集中的区域,却没有成形的细胞核。
此外,细菌有细胞壁(有些细菌的细胞壁外有荚膜,有些细菌生有鞭毛),却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
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⑹动物、植物、细菌细胞的对比⑺营养方式(异养):腐生和寄生(靠现成的有机物来养活)(8)作用:作为分解者促进自然界的物质循环。
(9)细菌生殖:细菌是靠分裂进行生殖的,分裂生殖20-30分钟一次。
有些细菌在生长发育后期,个体缩小、细胞壁增厚,形成芽孢。
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c、真菌(酵母菌、蘑菇、霉菌)1、酵母菌⑴形态:(单细胞)卵圆形,无色⑵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细胞壁、液泡、无叶绿体⑶营养方式:异养(腐生)有氧呼吸:葡萄糖====二氧化碳+水+能量(多)无氧呼吸:葡萄糖====酒精(多)+二氧化碳+能量(少)(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初三再学的)⑷生殖方式:出芽生殖,特殊情况进行孢子生殖2、霉菌(青霉、曲霉)⑴形态:(多细胞)⑵结构:青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扫帚状曲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顶端孢子囊:放射状⑶生殖:孢子生殖⑷营养方式:异养(腐生)3、蘑菇⑴结构:菌盖和菌柄又称子实体,菌褶,菌丝⑵营养方式:异养(腐生)⑶生殖:孢子生殖⑷生活环境:阴暗潮湿,有机物丰富,温暖d、病毒—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3、细菌和真菌在生物圈中的作用a、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⑴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⑵使植物人类生病:脚气和细、真菌没关系(是缺维生素B导致的)⑶地衣共生:细菌和真菌与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一旦分开,两者都不能独立生活与植物: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天麻是密环菌与植物的共生体与动物:兔、牛、羊内有些细菌帮助分解维生素与人: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b、人类对细菌和真菌的作用⑴食品制作⑵保存:“巴斯德”消毒法、罐藏法、脱水法、腌制法、真空包装法、晒制烟熏法、渗透法等⑶防治(由真菌分泌)抗生素的发现抗生素:有些真菌可以产生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这些物质称为抗生素。
⑷保护环境甲烷细菌沼气,水,无机盐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细菌和真菌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CO2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③与动植物共生:地衣(真菌和藻类共生)根瘤(根瘤菌与植物共生)4、微生物的新陈代谢(1)少数种类的细菌和绿色植物一样利用光能或化学能为能源,以二氧化碳和水作为原料,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
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自养型。
(2)异化作用——需氧型和厌氧型根据生物体在异化作用过程中,对氧的需求情况,新陈代谢可以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基本类型。
①需氧型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气来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以便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需氧型。
②厌氧型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和某些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从中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
5、细菌、病毒和真菌的区别:细菌:个体微小,体内没有成形细胞核;通过分裂的方式繁殖后代;细胞内没有叶绿体。
真菌:既有个体微小的种类,也有个体较大的种类,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能产生孢子,孢子能够发育成新个体。
病毒:是一类个体微小,比细菌小得多,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必须在活细......的非细胞型微生物。
..胞.内寄生并复制课堂练习一、基本结构种类基础题1、细菌内一定不存在的结构是()A.鞭毛B.荚膜C.成形的细胞核D.细胞质2、病毒生活的环境是()A、土壤B、活的细胞中C、空气中D、水中3、在营养丰富、水分充足、气温适宜、黑暗密闭的环境中,分别培养下列各种生物,过一段时间后它们中仍然生存的是()A、乳酸菌B、白菜C、蚯蚓D、蘑菇4、体育中考迫在眉睫,许多同学在反复练习800米后,觉得腿部酸痛,但练习方法并没有问题,没有造成肌肉损伤,很可能是因为体内累积了()A、酒精和乳酸 B.乳酸和二氧化碳 C.乳酸 D.酒精5、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与细菌、真菌接触,下列有关说法错误的是:()A.细菌能够使食物腐败、伤口红肿化脓,因此,细菌都是有害的B.细菌细胞和真菌细胞的主要区别是细菌虽有DNA集中的区域,但没有成形的细胞核C.酿酒、做面包和蒸馒头等离不开真菌中的酵母菌D.制作豆酱、腐乳、奶酪等食品离不开真菌中的霉菌6、近年来,广饶县大码头乡大力发展食用菌温室种植,“小蘑菇”带来了大效益。
蘑菇是食用菌的一种,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蘑菇用孢子繁殖后代 B.蘑菇的营养方式是自养C.蘑菇可以分解有机物 D.蘑菇细胞内有真正的细胞核7、以下生物体的结构最简单的是()A、细菌B、植物C、动物D、肝炎病毒8、在光亮处用一种培养液分别培养绿藻和酵母菌,其结果如图所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是培养液中()A、缺少无机盐B、含氧量太高C、缺少有机养分D、不含二氧化碳12、细菌和真菌: 统称___________. 细菌是_________(原核生物或真核生物),根据形态分为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三种. 真菌有、、等。
13、滋生微生物的条件:、、、。
14、下面是家庭酿制甜酒的具体操作过程:先将米煮熟,将蒸熟的米饭用凉开水冲淋一次,待冷却至30 摄氏度时,加入少量的酒曲(实际上就是酵母菌)与米饭混匀后置于容器内,在中间挖一个凹坑,加盖密封后置于适当的地方保温(28摄氏度),12小时后即成(冬天要用毛巾或棉絮包裹起来)。
现请你从以下几方面对其发酵过程作一简单的分析:(1)先将米饭蒸熟的主要目的是。
(2)加酒曲的目的是。
(3)为什么冬天用毛巾或棉絮包裹。
(4)用凉开水冲淋的目的是。
微生物新陈代谢练习题:1、寄生在大肠杆菌细胞里的病毒叫做()A、植物病毒B、动物病毒C、噬菌体D、朊病毒2.饭变馊的细菌属于()A、自养B、异养腐生C、异养寄生D、以上三项都不对3、铁细菌在有氧的条件下,能将FeSO4氧化为Fe2(SO4)3,并利用这一生理过程所释放的能量来合成有机物,铁细菌的这一新陈代谢类型属于()A.自养、需氧型 B.自养、厌氧型 C.异养、需氧型 D.异养、厌氧型4、买罐头食品时,发现罐头盖上印有“如发现盖子鼓起,请勿选购”的字样。
引起盖子鼓起最可能的原因是()A、好氧型细菌呼吸,产生CO2和H2O B、微生物呼吸,产生CO2和C2H5OHC、乳酸菌呼吸,产生CO2和C3H6O3D、酵母菌呼吸,产生CO2和H2O5、四川的泡菜在全国都是非常有名的一种风味小菜。
制作泡菜时要用特殊的坛子,坛口必须加水密封。
密封坛口的目的是()A、隔绝空气,抑制细菌的繁殖B、阻止尘埃C、造成缺氧的环境,利于乳酸发酵D、防止气体对流,利于醋酸菌进行无氧呼吸6、与下列几种微生物有关的叙述中①酵母菌②乳酸菌③结核杆菌④衣藻⑤肝炎病毒,正确的是()A.从结构看①④是真核生物,②③⑤是原核生物 B.从同化作用类型看,②是厌氧型,④是异养型C.从免疫的角度看,③⑤都是抗原 D.从生态系统中的成分看,①②③是分解者,④⑤是生产者五、小组合作、总结提升、成果展示根据你的理解,是从形态结构、营养方式、与人类关系、在生产生活中的利用、自然界的作用等方面尝试归纳比较细菌、病毒和真菌的特点,要求每一位学生都要写,越多越好(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分析和讨论,锻炼他们的思维和表达能力,同时也培养他们搜集资料,归纳知识点的能力。
帮助他们成为真正的学习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