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新教材】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套精品教案
教
这项活动完毕后, 再叫一、 两名同学试着描述自己家
学
乡的特点。
教师带领同学们一起总结: 以上同学的描述, 说出了
过
许多不同类型的地理区域: (大屏幕依次显示)
程
设
计
调整与思考
至此,同学们已经或多或少地了解了一些中国的地理 差异。
举例:(大屏幕显示)
八年级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2
活动 2:(让学生自己调查、了解邮政编码与不同级别的 行政区域之间的联系)检查学生调查结果:
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范围及划分原因。
结合地图,使学生形成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
[导入新课]
分别把课前挂好的新疆高山牧区景观图、 西双版纳热
带风光傣家竹楼景观图、 东南沿海经济特区的工业生产流
水线景观图和长江三角洲农业及工业景观图与四位扮演
者(学生)口述台词(课文中的叙述)配套,依次打开。
[讲授新课]
以
、
、
有
、
、
。
,粮食作物 为主 ,经济作物
作业
名校课堂
课后反思
调整与思考
八年级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8
总第 4 课时
学科
地理
设计者
时间 : 钟志国
年月
“白山黑水”——东
课题
北三省
课时安排
课型
知识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
教
1.认识我国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2.认识东北三省农业发展与其自然环境的关系。 3. 了解东北的工业发展条件及工业发展历程。 1. 东北三省的自然特征。 东北三省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及制约因素有哪些。 东北的工业发展条件
调整与思考
八年级地理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第一章:中国的地理环境1.1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掌握其地理分布规律。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
中国的地理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地理环境的形成和演变。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的地理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的地理环境特点,包括地貌、气候、水系等方面的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的地理分布规律,如地形、气候、人口等方面的分布特点。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国的地理环境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1.2 教学作业:让学生绘制中国的地理环境分布图,加深对地理环境的理解。
第二章:中国的自然资源2.1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自然资源特点,掌握其开发和利用情况。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的自然资源特点。
中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
教学难点: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保护。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的自然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的自然资源特点,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方面的内容。
3. 案例分析:分析中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利用情况,如农业、工业、能源等方面的利用情况。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中国的自然资源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能力。
2.2 教学作业:让学生调查身边的自然资源利用情况,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第三章:中国的经济发展3.1 教案内容:教学目标:让学生了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掌握其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
中国的经济结构和发展趋势。
教学难点:经济结构的优化和可持续发展。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地图和图片展示中国的经济发展情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教学内容:讲解中国的经济发展特点,包括经济增长、产业结构、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标签:标题]篇一: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二、学情分析初中阶段学生的认知水平已进入到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和初步的系统思维能力,因而可结合有关学科的知识和方法,引导学生从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学会发现和提出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
我所任教的是八年级C1201班。
学生从思维发展来看,已有较大飞跃,学习过程中多些稳定因素,个别学生由于学习习惯较差,课堂中会出现注意力不集中、讲话等违反课堂纪律的现象,但总体来看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还是有的,作业也能及时地完成。
四、教学设想:1、抓好常规地理课堂教学。
认真备好每一节课,努力讲好每一节课;保障每节一练,做到全批全改。
2、认真学习新课标理论,领会新课标精髓,用科学的理论指导教学实践。
3、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切实做好地课备课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为地理课件的制作准备充分的素材。
4、强化对基础知识的巩固,重视知识点与时事地理的结合,进行开放性试题训练。
五、具体措施l、钻研教学大纲,订好教学工作计划。
2、教学目标明确,每节课要紧紧围绕目标进行。
3、做到分清主次,突出重点,分散难点,抓住关键,详略得当,快慢适中。
4、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5、注意教学方法得当。
对不同的内容灵活选用恰当的教法,在教学中要大胆探索,勇于创新。
6、精心选择作业,认真批改作业。
7、通过测验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地理区域划分的不同依据及相应的区域类型。
2、知道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原因。
3、初步了解四大地理区域的自然地理差异。
能力目标:运用地图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的位置和范围。
在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情感态度价值目标:通过对家乡自然地理的了解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思想情感。
教学重点1、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2、宏观认识“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3、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
初中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一课时〖导入新课〗(1)展示我国东、南、西、北不同地区的景观照片,由学生说出差异。
(2)从年均温、年降水量、海拔等方面提问我国在这些方面最大值和最小值的差异。
(3)从传统生活的衣、食、住、行等方面说出不同地区的差异。
〖讲授新课〗我们可以从中了解到,中国不同的地方自然环境、人文环境都不同的;今天我们就一齐来认识中国的地理差异。
板书: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一、地理差异显着〖活动〗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 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学生思考、讨论交流。
将每大组的学生分为三小组,通过阅读图 5.1,分别讨论我国自南向北的气温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在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的降水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自西向东的地势变化以及其景观差异,并发表小组讨论结果。
东南沿海高达1600毫米以上,而西北内陆某些地区不足50 毫米。
植被是自然景观的组成要素,并具有指示自然环境特点的作用。
我国自南向北植被呈现第二课时讨论交流。
观察图5.5。
阅读、思考并回答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高原山地气候纬度因素。
海陆因素影响造成的。
地形因素影响的。
小组观察、讨论。
利用学习过的知识,完成选择题与填空题。
(1)A B C D四大地理区域中,最有可能拍摄到图片甲的是 _______ ;最有可能拍摄到图片乙的是_____ 。
(填字母代号)(2)从B区域到C区域,年降水量的变化呈现逐渐_____ 的趋势。
(3)划分B D区域的主导因素是________ 。
(填数字代号)①气候②地形③行政区域④植被类型(4)比较B D两区域地理特征的差异,补充完成F表。
柳堡镇中心初中2014-2015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地理教案指出北方地区的范围。
2. 比较四大地理单元的自然地理差异。
对应本教学目标,要求学 生掌握北方地区气候、地形、自然景观等自然特征,通过分析北 方地区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的主要成因,初步学会区域分析的 方法。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9篇)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篇一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教学重点】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教学手段】土壤标本【教学过程】(引入新课)土壤是陆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地理环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义是什么?(阅读教材“汉字‘土’的含义”示意图思考)什么是土壤?(板书)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阅读教材“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地位”示意图思考)土壤在地理环境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板书)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承转)土壤与生物圈的关系体现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板书)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观察土壤标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体积比例”示意图)土壤由哪几部分组成?这些组成物质有什么特点?属于什么物质形态?适宜农作物生长的理想土壤中各组成物质的比例是多少?物质组成与土壤肥力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板书)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阅读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发育示意图”思考)土壤的四种物质组成与其形成之间有什么关系?哪种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类活动对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响?(板书)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设计思想】板书设计第五节陆地环境的组成,土壤一、土壤及其作用1、土壤的概念2、土壤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1、土壤的组成,矿物质、有机质、水分、空气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养分、空气、热量3、土壤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三、土壤的形成过程1、形成过程①裸露岩石风化→成土母质;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着→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着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3、人类活动的影响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教学设计篇二长江沿江地带(第三课时)[导入新课]长江沿江地带以其优越的区位条件和便利的长江水道运输,现已成为我国高度发达的综合性工业地带。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5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5篇)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案篇一一、目标导学知道东北地区的显著特色。
了解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了解东北三省的地形、河流、气候等自然概况。
二、知识梳理1、请说说东北的“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的含义:2、东北三省包括3、东北三省地下以,主要的河流有。
人们常用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请在地图上指出本区的主要山、河、平原。
4、东北三省的气候特点是。
三、探究认识东北三省的“冷湿”气候。
四、巩固练习1、东北三省指的是()A、黑龙江、吉林、河北B、黑龙江、吉林、辽宁D、吉林、辽宁、内蒙古姓名:评分:C、黑龙江、内蒙古、辽宁2、东北三省的省会城市分别是()A、哈尔滨、呼和浩特、沈阳C、长春、沈阳、石家庄3、“冰城”是指()A、哈尔滨B、长春C、沈阳D、西安B、哈尔滨、长春、沈阳D、太原、石家庄、哈尔滨4、东北地区的气候类型是()A、热带季风气候C、温带季风气候B、亚热带季风气候D、温带大陆性气候5、我国最大的平原是()A、东北平原B、华北平原D、三江平原C、长江中下游平原6、下列河流是中朝界河的是()A、鸭绿江B、黑龙江C、额尔齐斯河D、松花江7、下列四幅图,反映东北地区的气候特征的是()8、关于东北平原的叙述,正确的是()A、东北平原分布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境内,地势北高南低B、夏季热量充足,日照时间长,能够满足玉米生产所需的热量条件C、是我国冬小麦、甜菜、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最大生产基地D、冬季气候寒冷,土地冻结对来年春天农业生产、作物播种和生长不利9、下列表述东北三省气候正确的是()A、气候冷湿C、冬短夏长B、雪期自北向南越来越长D、降水集中于秋季10、在春秋季节,东北三省经常受到哪种灾害的影响()A、干旱B、寒潮C、台风D、洪涝11、关于东北三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我们常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北大仓”来形容东北三省B、东北三省位于我国的东北部C、东北三省地形以丘陵和平原为主D、东北三省降水集中在夏季,冬季降雪较多12、下面关于东北三省气候的描述不正确的是()A、大部分地区冬季漫长严寒,夏季短促温暖B、大兴安岭北部地区长冬无夏C、南部的辽东半岛冬季较短D、纬度较低,又紧邻着亚洲北部温暖的夏季风源地13、东北三省地形以东部为长白山地,北部为小兴安岭,西倚,在山地之间分布着辽阔坦荡的,因此,人们常用“、”来形容东北三省的山河大势。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1篇)
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优秀11篇)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篇一辽阔的疆域一、教材分析(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
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
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
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
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二、教学方法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
”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1、半球位置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一、教案内容:章节:第八章世界的气候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 培养学生分析气候现象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2. 各气候类型的特征。
教学难点:1. 气候类型的判断。
2. 气候现象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章内容,了解地球上的自然资源。
2. 提问:气候对人类活动有什么影响?引出本章内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图。
2. 介绍各气候类型的特征及其分布原因。
三、案例分析(10分钟)1. 给出一个气候现象案例,如:“温室效应”。
2.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气候现象及其成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气候类型?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判断气候类型的方法和经验。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和特征。
2. 强调气候现象的分析方法。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绘制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
2. 选择一个气候现象,分析其成因。
二、教案内容:章节:第九章世界的降水与风向教学目标:1. 使学生了解世界主要降水类型及其分布规律。
2. 培养学生分析风向变化的能力。
教学重点:1. 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分布。
2. 风向变化的原因。
教学难点:1. 降水类型的判断。
2. 风向变化的分析。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回顾上一章内容,了解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2. 提问:气候与降水有什么关系?引出本章内容。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讲解世界主要降水类型的分布图。
2. 介绍各降水类型的特征及其形成原因。
三、风向变化分析(10分钟)1. 讲解风向变化的原因。
2. 给出一个风向变化案例,如:“季风现象”。
3. 引导学生分析案例中的风向变化及其原因。
四、课堂讨论(10分钟)1. 提问:如何判断一个地区的降水类型?2. 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判断降水类型的方法和经验。
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全册
情境荟萃
图释导学
梳理归纳
评价园地
情境荟萃 江南水乡 北方雪景 青藏雪山
图释导学
地理差异显著 四大地理区域
一、地理差异显著
江
江
南
南
水
油
乡
纸
伞
谈谈生活中你所了解的地理差异
吉
林
新
冰
疆
上
馕
捕
饼
鱼
一、地理差异显著 联系地理位置、自然环境的知识分析我国地理差异显著的原因。
梳理归纳
地理差异显著 中 国 的 地 理 差 异
四大地理区域
地理差异产生的原因 地理差异对生活、生产的影响 秦岭—淮河界线的地理意义
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 四大地理区域与地形区的联系 四大地理区域与气候类型的分布
评价园地
1.下列因素不属于影响我国“东耕西牧”农业特色的是( )
A.地形差异
B.纬度差异
D C
A B
(2)其中B、C两地区的分界线①是
,②是
。 秦岭
淮河
评价园地 5.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回答问题:
D C
A B
(3)四大地理区域中地形以平原和高原为主的是 ;气候
C
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的是 。
D
评注圈点
总结: 反思:
谢谢
C.降水量的不同
D.距离海洋的远近
2.秦岭—淮河一线以北地区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水稻
B.玉米
C.青稞
D.小麦
B D
评价园地
A
3.关于秦岭—淮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与年均温0℃等温线基本一致 B.是湿润地区和半湿润地区分界线 C.与年平均降水量800mm等降水量线基本一致 D.是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分界线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新修订教材)第一章:气候1.1 气候的基本概念理解气候的定义和特点掌握气候的分类和气候带划分1.2 气候的形成因素了解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地形、海陆分布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1.3 我国的气候特征分析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和类型掌握我国气候带的分布和气候区的划分第二章:水文2.1 水文的基本概念理解水文的定义和内容掌握水文的分类和特点2.2 地表水文过程了解降水、径流、蒸发等水文过程掌握地表水文过程的测量和分析方法2.3 我国的水文特征分析我国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掌握我国主要河流的流域特征和水文特点第三章:土壤与植被3.1 土壤的基本概念理解土壤的定义和功能掌握土壤的分类和土壤剖面结构3.2 土壤的形成与分布了解土壤形成的主要因素和过程掌握土壤的分布规律和特点3.3 植被的基本概念理解植被的定义和功能掌握植被的分类和植被带分布3.4 我国的土壤与植被特征分析我国土壤的分布和特点掌握我国主要植被类型的分布和特点第四章:自然资源4.1 自然资源的基本概念理解自然资源的定义和分类掌握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4.2 我国的自然资源特征分析我国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特点掌握我国主要自然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措施4.3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了解自然资源过度利用和破坏的原因掌握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保护的方法和措施第五章:人口与环境5.1 人口的基本概念理解人口的定义和人口增长规律掌握人口的分布和人口统计指标5.2 人口与环境的关系了解人口增长对环境的影响掌握人口与环境关系的调控措施5.3 我国的人口与环境问题分析我国人口与环境的主要问题掌握我国人口与环境问题的解决策略第六章:城市与乡村6.1 城市与乡村的基本概念理解城市与乡村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城市与乡村的分类和功能6.2 城市化的进程与影响了解城市化的定义、进程和动力掌握城市化对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影响6.3 我国的城市与乡村特点分析我国城市与乡村的主要特点和差异掌握我国城市化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第七章:农业7.1 农业的基本概念理解农业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农业的分类和农业部门7.2 农业生产的决定因素了解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7.3 我国的农业特点与分布分析我国农业的主要特点和分布规律掌握我国主要农业产品的生产区域和产业结构第八章:工业8.1 工业的基本概念理解工业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工业的分类和工业部门8.2 工业布局的影响因素了解自然资源、市场、交通、劳动力等因素对工业布局的影响8.3 我国的工业特点与分布分析我国工业的主要特点和分布规律掌握我国主要工业基地和工业发展战略第九章:交通运输业9.1 交通运输业的基本概念理解交通运输业的定义和功能掌握交通运输业的分类和运输方式9.2 交通运输线的区位因素了解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和技术因素对交通运输线的影响9.3 我国的交通运输业特点与分布分析我国交通运输业的主要特点和分布规律掌握我国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现状和规划第十章:商业贸易10.1 商业贸易的基本概念理解商业贸易的定义和功能掌握商业贸易的分类和环节10.2 商业贸易的影响因素了解市场、交通、政策、文化等因素对商业贸易的影响10.3 我国的商业贸易特点与分布分析我国商业贸易的主要特点和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商业贸易的发展现状和趋势第十一章: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关系11.1 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基本概念理解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定义和特点掌握人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类型和过程11.2 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了解农业生产、工业生产、城市化等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掌握人类活动与环境问题的关系11.3 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工业生产、人口分布等活动的影响掌握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适应第十二章:可持续发展12.1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和原则掌握可持续发展的类型和模式12.2 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分析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人口、资源、环境等问题掌握我国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与机遇12.3 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对策了解我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制定与实施掌握我国可持续发展对策的选择与实施第十三章:区域发展13.1 区域发展的基本概念理解区域发展的定义和特点掌握区域的分类和区域发展模式13.2 区域发展的影响因素了解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策因素等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3.3 我国区域发展的现状与趋势分析我国区域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分布规律掌握我国区域发展的规划与战略第十四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14.1 地理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理解地理信息技术的定义和功能掌握地理信息技术的分类和应用领域14.2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案例了解遥感、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应用实例14.3 我国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前景分析我国地理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趋势掌握地理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前景第十五章:综合实践活动15.1 综合实践活动的基本概念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定义和目标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的类型和实施方法15.2 综合实践活动的设计与组织了解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的要点和方法掌握综合实践活动组织的策略和技巧15.3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与反思分析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掌握综合实践活动反思的过程和方法重点和难点解析本套教案涵盖了八年级地理下册的主要内容,旨在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理知识,提升地理素养。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自然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课时安排
- 第一课线条与符号的使用
- 第二课水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 第三课农业与农产品加工
- 第四课人口与城市
第二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
课时安排
- 第一课不同地理区域的特点与发展
- 第二课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恢复
第三单元城市化与经济发展
课时安排
- 第一课城市的发展与演变
- 第二课城市与人的居住
- 第三课城市与交通
- 第四课城市与商业
第四单元科技与环境保护
课时安排
- 第一课科技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第二课能源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 第三课环境污染与保护
第五单元世界地理与中国地理
课时安排
- 第一课世界地理概述
- 第二课中国地理概述
- 第三课中国的自然风光
- 第四课中国的交通与通信
第六单元土地资源与风景名胜
课时安排
- 第一课土地利用与保护
- 第二课风景名胜与旅游
第七单元地球与地图
课时安排
- 第一课地球与地球运动
- 第二课地图与地图制作
第八单元综合复与测试
课时安排
- 第一课综合复
- 第二课综合测试
以上是最新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的课时安排。
每个单元都包含了相关的主题和课时内容,以便学生全面学习并掌握相关知识。
希望对教学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5篇地理教案的必要性体现在组织教学过程、指导教师教学、促进学生学习、支持差异化教学和评价学习成果等方面。
下面给大家分享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欢迎阅读!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精选篇1)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西北地区的范围、及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
2.使学生掌握西北地区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3.培养学生读图、用图的能力,并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认识与分析一个地区区域特征的方法。
重点西北地区的自然特征。
难点以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对农牧业生产的影响。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请同学在地图上指出北方地区、南方地区的范围,找出两个地区的分界线(秦岭—淮河线),并说说两个地区有哪些差异。
【引入新课】我们已经学习了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它们都位于东部季风区。
今天我们学习非季风区的西北地区。
干旱的西北地区【读图讲解】西北地区大体上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长城和昆仑山—阿尔金山以北,包括内蒙古自治区、疆维吾尔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和甘肃省北部。
【读图】P5的图、图1.西北的地形:以高原和盆地为主。
学生回答课后的活动练习题。
【归纳】北方地区、南方地区处于东部季风区,比较湿润,特别是南方地区更加湿润,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
本区因深居内陆,并有山岭阻隔,年降水量多小于400毫米,从东部的400毫米左右,往西减少到200毫米、50毫米以下。
干旱是本区的主要自然特征。
2.西北的气候类型:温带大陆性气候。
3.西北的自然特征:干旱原因:西北地区位于非季风区,降水稀少。
学生读图:,然后回答:1、塔里木盆河我国最长的内流河,周围的胡杨林耐盐碱、生长快,是西北地区重要造林树种。
2、塔里木盆地中有我国面积的沙漠——塔克拉玛干沙漠。
3、西北地区高原、盆地为主的地形,风蚀作用显著,多沙漠、戈壁的雅丹地貌。
【回答】由东向西,地表植被大体为草原、荒漠草原觥⒒哪。
西北地区降水变化规律是:本区降水从东部向西逐渐减少。
最新2023年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
最新2023年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教案一:自然条件与人口分布教学目标:- 了解全球自然条件的分布特点- 掌握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和分布规律-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1. 全球自然条件分布- 气候分布- 土壤和植被分布- 水资源分布- 矿产资源分布2. 人口分布与影响因素- 地形地貌与人口分布- 气候与人口分布- 水资源与人口分布- 经济发展与人口分布教学步骤:1. 导入: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是否有关系2. 概念解释:介绍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的概念3. 全球自然条件分布图观察:呈现全球自然条件分布的图表,让学生观察并归纳总结4.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分析不同自然条件与人口分布的关系,形成小结论5. 人口分布分析:让学生观察人口分布图表,分析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6. 小结:总结人口分布的规律和影响因素7. 拓展应用:通过举例,让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释一些特殊的人口分布现象8. 练巩固:通过练题检测学生对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的理解程度9.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思考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的关系教学资源:- 幻灯片展示全球自然条件和人口分布图- 练题教案二: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教学目标:- 理解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内涵- 了解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方式- 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判断能力教学内容:1. 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 区域联系的实质- 区域联系模式- 区域联系的意义2. 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方式- 自然条件相似的区域合作- 产业互补的区域联系- 跨国公司与区域联系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举例引导学生了解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概念和意义2. 概念解释:详细解释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内涵3. 区域联系模式分析:让学生观察并分析不同区域联系模式的特点和作用4. 合作探究:小组合作,选择一个具体区域联系模式进行研究和讨论5. 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方式案例分析:呈现不同区域的合作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经济联系和合作方式6. 小结:总结不同区域的经济联系与合作方式7. 拓展应用:让学生思考如何促进区域合作,推动经济发展8. 练巩固:通过练题检测学生对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理解程度9.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思考经济发展与区域联系的重要性教学资源:- 幻灯片展示区域联系模式和合作案例- 练题教案三: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教学目标:- 了解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掌握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和实践- 培养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和责任感教学内容:1. 生态环境的基本概念- 生态系统- 生态平衡2. 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和实践- 资源的合理利用- 环境保护- 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思考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性2. 概念解释:详细解释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概念3. 生态环境案例分析:呈现一些生态环境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的问题和解决办法4. 可持续发展原理和实践探究:引导学生讨论可持续发展的原理和实践方式5. 小结:总结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6. 宣传环保活动:让学生设计宣传海报或口号,提高环保意识7. 练巩固:通过练题检测学生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理解程度8. 总结反思:让学生总结本课所学内容,思考个人在保护生态环境方面的责任和行动教学资源:- 展示生态环境案例的图片或视频- 练题以上是《最新2023年部编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下册教案全册》的教学大纲和部分教案内容。
八年级地理下册教案人教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设置和特点,掌握我国行政区划的三级划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祖国行政区划的认识和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1. 我国行政区划的设置和特点。
2. 我国行政区划的三级划分。
教学难点:1. 我国行政区划的复杂性和层次性。
2. 学生对行政区划的深入理解和运用。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中国行政区划图、相关资料。
2. 学生准备:提前预习相关知识,准备讨论话题。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教师出示中国地图,引导学生观察我国疆域的辽阔和美丽。
2.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有多少个省级行政单位吗?它们分别是哪些呢?二、新课讲授1. 讲解我国行政区划的设置和特点。
- 我国行政区划设置遵循了历史、地理、经济、民族等多种因素。
- 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是:层级分明、结构完整、功能齐全。
2. 讲解我国行政区划的三级划分。
- 第一级行政区:省(自治区、直辖市)- 第二级行政区:地级市(自治州、盟)- 第三级行政区:县(自治县、县级市、旗)3. 通过地图展示,让学生直观了解我国行政区划的分布。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以小组为单位,讨论以下问题:- 我国行政区划设置的历史原因是什么?- 我国行政区划的特点有哪些?- 我国行政区划的划分对经济社会发展有何影响?2. 学生代表发言,教师点评。
四、巩固练习1.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教师巡视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分享学习心得。
六、课后作业1. 查阅资料,了解我国各省级行政单位的简称和简称的由来。
2. 结合所学知识,绘制一张我国行政区划图。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讨论、练习等多种方式,使学生了解了我国行政区划的设置、特点和三级划分。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案(完整版)教学设计介绍本教学设计是根据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教材编写的教案,旨在为教师提供一个完整的教学指导,能够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地理知识。
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地理下册全册的核心知识点。
2. 培养学生的地理观察和分析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学内容本教学设计包括以下内容:1. 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2. 第二单元:水资源与利用3. 第三单元:人口与城市4. 第四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教学目标,本教学设计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包括:1. 讲授法:通过讲解教材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地理知识。
2. 实践活动:组织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和应用地理知识。
3. 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4. 讨论与思考: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安排本教学设计建议按照以下安排进行教学:1. 第一周:第一单元地球与地图的教学2. 第二周:第二单元水资源与利用的教学3. 第三周:第三单元人口与城市的教学4. 第四周:第四单元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教学5. 第五周:复和总结教学评价为了评价学生的研究效果,本教学设计建议采用以下评价方式: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参与度。
2. 作业与考试:通过布置作业和考试,检验学生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实践活动评价:评价学生在实地考察、实验等活动中的表现和成果。
总结通过本教学设计,学生将能够全面理解和掌握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地理下册全册的知识,培养地理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本教学设计能够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帮助。
八下地理人教版教案(3篇)
第1篇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了解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包括人口数量、增长速度、地区分布等;掌握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等方式,培养学生获取、处理信息的能力;通过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提高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树立人口意识,关注我国人口问题,认识到人口政策的重要性,增强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1. 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2. 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教学难点:1. 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2. 如何理解我国的人口政策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我国的人口数量吗?人口增长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2. 引导学生思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我国的人口。
二、讲授新课1. 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a. 人口数量:展示我国人口数量变化曲线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
b. 人口增长速度:分析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原因,如经济发展、医疗条件改善等。
c. 人口地区分布:展示我国人口密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我国人口地区分布的特点。
2. 我国人口政策的基本内容a. 计划生育政策:介绍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历史背景、主要内容和发展历程。
b. 新型人口政策:分析我国新型人口政策的主要内容,如优化人口结构、提高人口素质等。
三、课堂活动1.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我国人口增长对资源、环境和社会发展的影响,各小组代表进行汇报。
2. 课堂辩论:围绕“我国是否应该放宽计划生育政策?”进行辩论,培养学生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
四、课堂小结1. 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我国人口问题的严峻性和人口政策的重要性。
2. 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我国人口政策的具体措施和成效。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地图、分析数据、小组讨论、课堂辩论等形式,使学生对我国人口的基本情况、人口政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人口问题,增强社会责任感。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带反思)
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带
反思)
1. 教案概述教案概述
- 教材版本:最新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教材
- 教案目标:全面讲解和讨论八年级下册地理知识点,提高学生的研究兴趣和理解能力
- 教学内容:包括各个单元的重点概念、知识点和案例分析,以及相关的实践活动和练题
2. 教案结构教案结构
- 每个单元教案包括如下几个部分:
- 课时内容:介绍教学内容和目标,列出具体的课时计划
- 教学重点:列举该课时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为教师提供备课参考
- 教学方法:推荐适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具,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 教学过程:详细描述每个课时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步骤,包括引入、讲解、练、总结等环节
- 课堂活动:提供一些互动活动和实践任务的设计,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动手能力
- 教学反思:对每个课时进行反思和评价,总结教学中的问题和改进方法
3. 教案特点教案特点
- 简明扼要:教案以简洁明了的语言和逻辑结构呈现,易于教师理解和运用
- 紧密结合教材:教案围绕教材内容展开,确保学生掌握教材重点和难点
- 强调实践与练:教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运用能力,通过活动和练题提升研究效果
4. 教案使用教案使用
- 教师使用教案时应根据具体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和适应,确保教学的灵活性和有效性
- 学生可以参考教案进行预和复,加强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教案的详细内容请阅读附件,希望本教案对教师和学生都能起到良好的指导作用和学习效果。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新教材】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新教材】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结合已有知识,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3、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4、通过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在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及划分标准教学难点: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在假期里,大家有没有出去旅游或者随家长到外地探亲?你所去的地方与盐城有什么不同?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不同?(多媒体打出中国地图,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大家所说的外地与盐城的不同,归根到底是因为外地与盐城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
这学期我们将在上学期学习完中国地理总论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中国的区域地理,以加深对我们国家的了解。
二、地理差异显著A、学生活动:看书2、3两页,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气温、降水、地势有何差异。
结合5.1可以看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由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学生讨论交流,整理学习的成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师总结B、学生活动:比较图5.3和5.4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等方面,有哪些明显的差异?学生讨论交流,师总结书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不同的景观,比较陈述,并且分析原因三、四大地理区域问题:(1)各小组根据课文和已学知识举例说说我国的不同地理区域。
要求说明划分这些类型区域的主要依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备课本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地理全册教案班级______教师______日期______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教学目标:1、初步理解区域划分的原因以及相应的地理区域类型。
2、结合已有知识,以某一类型的区域为例,说出不同尺度、不同级别的区域。
3、初步学会在简单的地图上进行区域划分的方法4、通过阅读“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图”,能在图上指出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通过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分界线的分析,知道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在地图上找出秦岭、淮河,并说明秦岭—淮河一线的地理意义。
教学重点: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位置和范围及划分标准教学难点:知道我国四大区域划分的自然、人文综合原因,初步了解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教学方法:谈话法、读图分析法、归纳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同学们,在假期里,大家有没有出去旅游或者随家长到外地探亲?你所去的地方与盐城有什么不同?有没有想过为什么会有不同?(多媒体打出中国地图,作为学生谈论不同区域的背景)大家所说的外地与盐城的不同,归根到底是因为外地与盐城是两个不同的地方。
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之间存在或大或小的差异。
这学期我们将在上学期学习完中国地理总论的基础上,专门研究中国的区域地理,以加深对我们国家的了解。
二、地理差异显著A、学生活动:看书2、3两页,结合前面所学知识,说说我国气温、降水、地势有何差异。
结合5.1可以看出,我国气温、降水、地势的分布呈现由规律的变化,反映了我国自然环境的差异显著。
学生讨论交流,整理学习的成果,教师巡视指导。
学生回答,师总结B、学生活动:比较图5.3和5.4可以看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和以南地区村落的自然景观和人类活动等方面,有哪些明显的差异?学生讨论交流,师总结书上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以北不同的景观,比较陈述,并且分析原因三、四大地理区域问题:(1)各小组根据课文和已学知识举例说说我国的不同地理区域。
要求说明划分这些类型区域的主要依据。
(2)以学校所在的城市为例,分别从地形、农业等方面让学生来划分该市的地理区域。
学生交流,师总结请看第四页图5。
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了解(1)四大地理区域的名称。
(2)由名称,你能了解四大区域哪个方面的特点?(地理位置)(3)本图由哪几种地图综合而成?(地形图、一级行政区划图、河流与湖泊分布图)(4)这说明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涉及哪些方面?(地理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的特点)完成第四、五两页上的“活动”1、2、3题,了解区域划分的主导因素,认识各区域最主要的自然特征,回答下列问题。
请看第四页图5。
5“我国的四大地理区域”,了解(1)界线A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该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季风)主要位于季风区的区域是?它们与非季风区的差异主要是什么?(降水)西北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干旱,因为西北地区深居内陆,基本不受夏季风的影响)(2)界线B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该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气温和降水,即气候)该界线与什么山脉、河流分布大体一致?(秦岭、淮河)南、北方地区气候的主要特征是?(北方地区为温带半湿润气候,南方地区为亚热带湿润气候,)(3)界线C是哪两大地域的分界线?该界线确定的主导因素是什么?(地形和地势)青藏地区的主要自然特征是?(高寒)四、课堂小结这节课我们重点学习了我国四大地理区域的划分依据、位置和范围,正是由于不同地理区域间存在着较大差异,而同一地区域存在着较大差异性,而同一地理区域内相似点较多,我们才有必要对祖国进行区域划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因地制宜合理安排人类的生产、生活。
知识要点与检测[反馈练习]1.填空(1)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山脉)、(河流)一致。
(2)西北地区与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是影响的界线,大致与mm等降水量线一致。
(3)青藏地区与西北地区及北方和南方地区的分界线大致与、级阶梯分界线一致。
2.判断(1)一个地区只能属于一个地理区域。
(×)(2)同一类型的区域没有级别高低或尺度大小的区别。
(×)(3)我国的地理区域只有四个。
(×)(4)我国四大地理区域在位置、自然和人文地理方面各具特色。
(√)3.下列省、自治区、直辖市主要或全部位于哪个地理区域。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方地区西藏自治区南方地区北京西北地区上海青藏地区4.填图(图见课本)在中国政区空白图上填绘下列地理事物:秦岭、淮河、昆仑山脉、祁连山脉、横断山脉、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脉●板书设计第五章中国的地理差异五、作业第五章单元检测及地理填充图册第六章北方地区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能够运用地图说出明确北方地区的位置、范围2. 能够运用图表资料说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地理差异。
(基础目标)3. 理解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生产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提升目标)(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分析,学习自然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基础目标)2.了解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提升目标)(三)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基础目标)教学重点1、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
2、分析北方地区的春旱的原因、影响及其措施。
教学难点理解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由《沁园春·雪》引入北方地区的学习。
你知道我国北方地区有哪些自然特征吗?让我们一起去探讨吧!(板书)第一节自然特征与农业展示本节课的知识要点。
请学生完成导学案之自主学1至4。
明确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1.范围:大体位于大兴安岭、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一线以北,东临海和海。
2.地形:以和为主。
东部有广阔的平原和平原;西部有的黄土高原。
3.气候:地跨我国的和,大部分地区属于。
大部分属于(干湿区)。
4.土壤:人们常把东北平原称为“”。
黄土高原、华北平原又常被称为“”。
分别请学生发言指图展示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及其内部差异。
(板书)1、范围重点请学生指图课本P9图6.3说明北方地区的位置:北方地区位于大兴安岭、青藏高原以东,内蒙古高原以南秦岭—淮河以北、东临渤海和黄海。
主要省区包括:东北三省、黄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肃省东南部和江苏、安徽的北部等。
(板书)2、地形:平原和高原为主请学生指图课本P9图6.3说明北方地区的地形。
主要从地图上明确一下地形◆山地:大兴安岭、小兴安岭、长白山脉、太行山脉;◆高原:内蒙古高原位于大兴安岭以西,黄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脉以西;◆平原:东北平原位于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之间,华北平原位于太行山脉以东。
(板书)3、气候:温带季风气候请学生完成合作探究1,解决北方地区的气候特征及其差异。
小组合作完成后,请学生指图讲解。
1、读下图(课本P10图6.5),探究北方地区的气候差异:(1)根据齐齐哈尔、石家庄、延安的气温和降水在时间上的配合情况,可以判断三地的气候类型是,气候特征是。
(2)比较石家庄和齐齐哈尔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3)比较石家庄和延安的气候差异,试分析导致两地气候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4)归纳:北方地区地跨我国的带和带,大部分气候属于气候。
最冷月平均气温在0°C以下,冬季;最热月平均气温在20°C以上,夏季。
大部分地区的年平均降水量为- 毫米,属于区。
降水季节分配,主要集中于季。
小结:气候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夏季暖热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和冬春季节多沙尘暴。
由于受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的影响,北方地区的气候具有明显的南北差异和东西差异。
(板书)4、土壤:“黑土地”和“黄土地”承转:由于北方地区的这种自然特征深刻的影响了北方地区人们的生产、生活。
例如北方地区的农业就形成了明显得以旱作农业为主的特点。
(板书)二、重要的旱作农业区请学生完成自主学习,完成5、6两题。
【北方地区的农业】5.北方地区的耕地类型为。
主要种植、、等粮食作物,以及、、等经济作物,称为我国重要的旱作农业区。
6.找到北方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
(在书中做标注)请学生发言进行展示。
(小结)北方地区具有平原面积大,土壤肥沃,耕地集中连片,夏季雨热同期等发展农业生产大的优势,但是,华北平原和黄土高原降水较少,且集中夏季,灌溉水源不足,春旱严重有极大的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生产发展。
(承转)我们以华北平原的春旱为例进行一下分析。
请学生完成合作探究2,认识华北平原的春旱成因及其影响。
2、阅读课本P12图6.8,探究华北平原春旱的成因及其影响:(1)以济南为例,说出华北平原春季(3~5月)的气温变化和降水特点。
(2)华北平原春季气候特点对农作物的生长有什么影响?华北平原的人们该如何应对春旱?请学生进行展示,教师及时进行反馈总结。
(小结)华北平原降水集中夏季,春季降水极少;春季,华北平原正值冬小麦返青,农田用水量大;华北平原河流较少,水量小;华北平原耕地多,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由于这些原因导致华北平原春旱严重。
目前,国家采取了跨流域调水调节降水的空间变化、修建水库调节降水的时间变化等措施解决华北平原的春旱,但是从长远来看,发展节水农业才是华北平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新课总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明确了北方地区的自然特征对北方地区农业生产的影响。
课堂检测详见导学案之课堂检测。
课堂检测1.北方地区东临()A:渤海和黄海 B:东海和南海 C:黄海和东海 D:渤海和东海2.下列属于北方地区地形区的是()A:内蒙古高原 B:四川盆地 C:黄土高原 D :长江中下游平原3. 下列不属于北方地区农业发展有利因素的是()A:平原面积大 B:土壤肥沃 C:降水偏少 D :耕地集中连片4 .下列属于北方地区气候类型的是()5. 为缓解华北地区淡水资源不足的问题,国家采取的措施是()A加大开采地下水 B 跨流域调水措施 C兴建水库 D海水淡化技术的广泛应用6 .华北地区面临的最严重的自然灾害是()A.地震B.滑坡和泥石流C.台风D.干旱7.读图完成。
(1)填出字母所代表的地理事物:山脉:A ;B ;E ;地形区 C ,有“”之称;D ;L和F 又常被称“”,F地形其特点是;濒临海洋G ;H 。
(2)本区降水偏少,耕地多为,粮食作物以、、为主,经济作物有、、。
第二节“白山黑水”——东北三省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位置和范围。
2.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3.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
教学重点运用地图说出东北三省的主要地形类型,会描述东北三省的地形特征。
运用图文资料说出东北三省的气候特征及分布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