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
法国二战后对外外交政策
雅克·希拉克 (Jacques Chirac)
• (1995年5月17日— 2007 年3月) • 希拉克曾于1978年和 1991年分别以巴黎市 长和法国前总理身份访华, 1997年5月和200 0年10月已两度以法国 总统身份访华。2004 年10月,希拉克对中国 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 “法国文化年”开幕活动。 2006年10月25日 至28日,希拉克对中国 进行国事访问。
尼古拉·萨科齐 (Nicolas Sarkozy)
• 萨科齐针对法国失业严重、民众 生活水平下降等问题提出了一系 列政策主张,其中包括:坚持推 行自由市场经济、增加就业、减 少企业税负,力主提高法国的竞 争力;主张改革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行社会福利和 劳工制度、改善治安状况、加强 对移民的控制,力主改革那些不 适应法国现实的法规。在对外关 系方面,萨科齐表示,要尽力维 护法国独立自主的大国地位,要 以欧盟为依托,突出法国的作用。 萨科齐“务实”和“可行”的政 策主张,赢得法国多数选民的支 持 .萨科齐成为法国政坛独树一帜 的人物。
第一位访华法国总统
乔治·让·蓬皮杜(Georges Pompidou,1911~1974) 法国政治家,法兰西第五共 和国总理(1962~1968),总 统(1969~1974)。执政期间, 奉行戴高乐的法兰西民族独 立政策。对内沿用第五共和 国政治体制,大力发展经济。 对外继续奉行维护民族独立 政策。在个别重大问题上改 变戴高乐立场,如同意接纳 英国参加欧洲共同市场。 1973年9月访问中国。1974 年4月2日因白血病在巴黎去 世。有《难题》等著作出版。
欧洲地图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第一任总统
• 戴高乐 • 夏尔·戴高乐(Charles de Gaulle, 1890年11月22日-1970年11月9 日),法国将军、政治家,曾在第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领导自由法国运 动并在战后成立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并担任第一任总统。戴高乐支持发 展核武器、制定泛欧洲外交政策、 努力减少美国和英国的影响、促使 法国退出北约、反对英国加入欧洲 共同体、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这 一系列思想政策被称为“戴高乐主 义”。
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论“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作者:宋全成来源:《求是学刊》2008年第06期摘要:德国难民的回归、安置和海外迁移问题,构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初期欧洲难民问题的核心与焦点。
德国难民问题是纳粹德国发动战争的直接产物。
德国难民问题的解决,既表现为实施主体具有政府间性和超政府间性的双重特征,又渗透着深刻的冷战国际背景。
关键词: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难民问题作者简介:宋全成(1964-),男,山东青岛人,法学博士,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山东大学移民研究所所长,从事移民社会学、国际移民问题与社会融合研究。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欧洲移民问题与欧洲一体化”,项目编号:03JD810003;德国DAAD研究项目“德国移民问题研究”,项目编号:DAAD 2007/423,ug中图分类号:K516.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8)06-0120-07收稿日期:2008-07-22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的种族主义政策和侵略行径给其他欧洲国家造成了数以千万计的难民。
人们对欧洲犹太移民及其他被纳粹德国视为劣等人种人的被屠杀铭刻在心,但对战后德国的难民问题,往往知之甚少。
如果说,在战后最初的一段时间里,除了德国以外的其他欧洲国家的难民经过自发的回迁或者是政府有组织的回迁等方式。
逐步实现了难民回归家乡和祖国,从而解决了难民回归问题的话,那么,德国难民的回归、安置与海外迁移问题,则由于难民主体的复杂性、中央政府的缺位(整个德国为四大战胜国所占领,并随后演化为以苏联和以美国为首的两大对立的冷战阵营)等因素的影响,而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征。
实际上,在“二战”结束以后的最初一段时间里,德国难民的回归、安置和海外迁移问题,构成了当时欧洲难民问题的核心与焦点。
很遗憾,目前我国学术界关于“二战”后欧洲难民研究的视点多聚集于欧洲犹太难民,而忽视了对德国的难民问题的探索。
本文拟就“二战”后初期德国的难民问题。
冷战时期法德外交政策比较
第 2 O卷 增 刊 20 0 2年 6月
太 原 教 育 学 院 学 报
J URN AI AN I S I UT DUC T ON O AL OF T YU N T T E OF E A I
Vo . 0增 刊 12
J n. 0 2 u 2 0
Hale Waihona Puke 常 任 理 事 国之 一 的 地 位 , 作 为 四 大 国 之 一 参 加 _对 德 的 占 领 和 管 制 。 国 至 少 在形 式 和 法 律 上 处 于 大 国 地 并 『 法
位 。但 这 样 的 “ 国 ”时 时 都 受 到 外来 的 歧 视 和 排 挤 。法 国 没 有 被 邀 请 参 加 制 定 战后 格 局 的 雅 尔 塔 和 波 茨 坦 大 会 议 , 们 感 到 欧 洲 成 了 超 级 大 国摆 布 的 对 象 。法 兰 西 第 四共 和 国 从 建 立 之 日起 , 被东 西 方 冲突 压 得 喘 不 人 就 过 起 来 ,同 时 还 背 着 殖 民 战 争 的 包 袱 。鉴 于 法 国 需 要 军 事 保 护 ,法 国 决 策 投 入 西 方 阵 营 ,接 受 美 国 的 霸 主 地 位 . 充 当 排 在 英 国 之 后 的小 伙 伴 。 第 四共 和 国 时 期 .尽 管 政 局 动 荡 .政 府 更 迭 频 繁 ,但 经 济 还 是 得 到 较 大 恢 复 和 发 展 , 且 法 国 已 开 始 着 并
法 国 和 德 国 历 来 是 欧 洲 重 要 大 国 ,历 史 上 在 欧 洲 在世 界 都 有 过 重 大 影 响 。二 战 后 ,法 国成 为 战 胜 国 ,德 国 则 为 战 败 国 。输 家 与 赢 家 之 间 界 限 分 明 ,但 若 远 离 战 场 看 一 下 双 方 的 苦 难 ,这 条 界 限 就 不 那 么 清 楚 了 。战 火 的 洗 劫 所 造 成 的 破 坏 和 荒 芜 使 两 国 的 力 量 枯 竭 了 , 国都 从 一 流 强 国 沦 落 为 二 流 甚 至 三 流 国 家 。 冷 战 的 两 在 格 局 下 , 国 显 示 出 坚 定 的 称 霸世 界 的 野 心 ,而 经 过 战 火 洗 礼 的 苏 联 也 变 得 无 比强 大 。在 夹 缝 中生 存 的 法 德 美 两 国 用 什 么 资 本 重 新 崛 起 了 呢 ? “ 个 越 是 弱 小 的 国 家 .其 外 交 活 动 的 弹 性 越 小 .而 因 为 其 弱 小 ,它 又 极 需 一 要 外 交 的 扶 持 ,好 的 外 交 政 策 可 以使 弱 小 的 国家 得 以 生 存 并 不 断 强 大 起 来 。 0 战 时 期 ,法 德 的各 界 政 府 均 ”冷 把 外 交 置 于 它 们 优 先 考 虑 的 中 心 地 位 ,采 取 一 系 列 外 交政 策 ,踏 上 复 兴 之 路 。
浅析二战后德法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动因
浅析二战后德法推进欧洲一体化的动因作者:刘惟婧来源:《文学教育》 2018年第10期内容摘要:欧洲一体化已经走过了六十七年的历程,欧洲国家通过不断地磨合并交出一定的国家主权,使欧洲联成一个整体,发出共同的声音,这个整体也更加成熟和完善,由最初的能源合作到更加深入的经济、政治、军事合作。
回顾一体化的启动,离不开德法两国的推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二战后欧洲的内外环境、德法自身的需要以及美国的推动。
同时,了解欧洲的一体化运动更易在当下的国际环境中促进东亚地区的和平与发展。
关键词:战后国际关系德法和解美国马歇尔计划欧洲一体化运动欧洲能走上一体化的道路最主要是因为各国之间广泛的共同利益以及思想文化的同一性,各国对这种文化的认同“深深植根于古罗马帝国的光荣和基督教的教义之中”。
①不论是从古典文明到基督教文明还是从中世纪到现代,欧洲都保持了思想文化的一体性,为一体化提供了文化基础,在各国政府和民众的心理上都有更强的“联合”意识。
虽然欧洲人将欧洲看作是一个具有同源文化的地理集合,其本身也从来不缺少联合的基本条件,但是却缺少一个将各国联合起来的契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的内外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不仅让整个欧洲开始意识到联合的重要性,更让德法两国意识到单凭自己的发展已经不能再有战前的国际影响力和发展前景。
因此战后的欧洲内外环境是德法和解并推进欧洲一体化重要的外部因素。
一.战后欧洲的内外环境地理大发现以来,欧洲作为资本主义文明的发源地一直处于世界的中心。
特别是在第一次以及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欧洲的社会生产力大大提高,资本主义制度进一步发展,在政治、经济、文化上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
尽管美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脱颖而出,但欧洲依然位于世界舞台的中心。
“对战后欧洲来说,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直接最深刻的影响是它改变了世界范围内的力量对比,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改变了欧洲在世界政治舞台中的地位”。
②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已经不复存在,代之而起的是美国和苏联两大巨头和反映美苏意志的雅尔塔体系。
二战后萨尔问题与法德和解
收稿日期:2008-02-20作者简介:蔡 倩(1983-),女,湖北荆门人,首都师范大学历史系研究生。
二战后萨尔问题与法德和解蔡 倩(首都师范大学 历史系,北京 100037)摘要:萨尔问题是在法国全面肢解德国的政策失败后凸显出来的,是二战后法德关系中的一个敏感问题,牵扯到法德和解的各个环节。
法国在大的国际局势的变动下,不断改变自己对德政策的立场,直到最终放弃萨尔,实现与德和解。
关键词:萨尔问题;法国;德国中图分类号:K15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2854(2008)04-0024-06萨尔,位于法德边境,紧邻法国的阿尔萨斯 洛林地区,欧洲第二大原煤出口地。
自1381年开始,萨尔地区成为德意志的领地,只是在几次短暂的时期属于法国,即1681年 1697年;1792年 1815年。
1919年法国获得了萨尔煤矿的控制权,其领土则为国际联盟所管理,直到1935年通过萨尔地区全民公决交还给德国。
二战后,法国因为亡国之痛,且在过去70多年间三次遭到德国的入侵,而强烈要求肢解德国。
在实现肢解德国政策的过程中,萨尔问题由法国对德政策的一部分逐渐突现成为对德政策的关键。
法国明确提出,要使萨尔地区永远脱离德国,并通过加强与它的经济联系而使萨尔逐步并入法国。
因此,二战后初期,萨尔问题成为法德关系中一个十分敏感的问题,两国的外交活动几乎事事牵扯到萨尔。
本文试图从法国对德和解政策由被动转为主动入手,阐述法德和解及萨尔问题的解决。
而这种被动转变是在冷战背景下的两极格局中产生的。
一、萨尔问题的由来及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法国被德国打垮并占领,这对于有强烈民族主义情绪的法国而言是奇耻大辱。
所以,二战结束后,如何处置德国成为法国的头等大事。
正如 世界报 著名记者安德烈 方丹于1952年12月在 舟 月刊9(法文本)中写道: 人们甚至可以说,法国对德政策就是它的对外政策 除了对德政策,法国别无其他政策。
[1]从1944年戴高乐临时政府至第四共和国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承袭了一战的传统,即摧毁、肢解德国,把德国变成一个分裂的,非中央集权的国家,让它永远不能东山再起。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影响与挑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对德国的影响与挑战二战后,德国经历了一系列复杂而艰难的重建过程,同时也面临着世界各国对于其历史罪行的控诉和压力。
在这些挑战和影响中,德国通过努力逐步重塑了自身,并对世界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就德国在战后的影响与挑战进行深入分析。
一、战后德国的分裂与重建战后,德国经历了一段分裂与重建的历史。
1945年至1949年的战后时期,德国被划分为四个占领区:英、美、苏、法。
此时,德国面临着废墟、饥饿和贫困的局面。
1955年,德国和盟国签订了有关联邦德国的条约,使西德成为独立主权国家。
随后,苏联也授权成立了东德。
这之后的几十年里,德国东西兼备,经历了极其漫长和贫瘠的重建阶段。
1961年的柏林墙的建立,加深了德国的分裂,也成了国际社会对德国问题的代名词。
柏林墙的拆除,更是成为了德国重建背景下的一大奇迹。
二、德国历史罪行的控诉和应对除了重建问题外,德国还面临着被国际社会法律和道德的两方面控诉。
尤其是对于德国在二战中所犯下的罪行,各国对德国的审判和谴责一直持续着。
德国难以逃避其历史,必须面对自己的罪行,才能真正实现国家的重建和民族的复兴。
德国政府采取的措施包括:赔偿,官方的道歉,博物馆的建设等等。
其中,最重要的是与以色列的和解,德国政府以及德国人民在二战罪行上的态度更为谨慎、审慎,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可。
三、德国在欧洲联盟中的角色德国作为欧洲大国之一,在欧洲联盟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作为欧洲第一大经济体,德国对意大利、西班牙等经济较弱国家进行援助,以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
德国在欧盟的角色还体现在对南欧债务问题的解决方案上。
德国反对欧盟的随意救助方案,认为其降低了经济竞争力,助长了财政浪费,而倾向于使用稳妥的贷款方案。
德国在欧盟中表现出的这种立场被称为“黄波恩原则”。
同时,德国也面临着来自欧盟的一些挑战,如欧洲对德国财政超支的指责,德国工业转型的压力等等。
这些挑战,也让德国在欧盟中扮演的角色更加复杂。
四、德国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影响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德国作为G7成员国之一,对于全球政治、经济和安全方面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论法德关系及对中日关系启示
法德百年恩怨关键字:德国,法国,世界大战,国家利益,启示,和解摘要:法德矛盾兴起于法国大革命,发展于普法战争,在二次世界大战中矛盾达到顶峰。
期间拿破仑占领普鲁士使其变为法国的附庸国而后在普法战争中德普鲁士俘虏了拿破仑的侄子法皇拿破仑三世。
两国因此结下世纪宿怨,而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两国互为敌对国捉对厮杀死伤无数。
但令世人吃惊的是二战后两国竟然捐弃前嫌为统一欧洲而携手共进。
期间两国关系的分和让人唏嘘不已。
正文:一拿破仑时期的普法关系法国的君主专制在路易十四的统治下达到顶峰,其国力也超过欧洲其它国家成为大强国。
路易十四也开始了他的称霸欧洲大陆的道路。
但是法国连年的东征西讨导致国库空虚,政府债台高柱。
法国也在路易十四过世后走下坡路,这和中国各朝胜极必衰的现象一致。
法国政府欠下的一屁股债重是要还的,税收增加是短期解决问题的好办法,但税收的增加又使国内阶级矛盾激化。
法国历史学家阿历克西·德·托克维尔认为,这个重税、他对贵族的削权以及没有政治权力的市民阶层对政策的不满是导致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政治、社会和经济原因。
法国爆发大革命后欧洲各国极为惊恐,于是组成同盟军入侵法国企图绞杀法国大革命。
当时普鲁士与奥地利,俄国等欧洲封建国家于1793年入侵法国,但被法国新崛起的年轻将领拿破仑打败。
而后拿破仑称帝并且多次挫败反法同盟的进攻,1805年8月,奥地利、英国、俄国组成了第三次反法同盟,拿破仑亲自挥军东进占领了慕尼黑。
10月17号法兰西第一帝国和奥地利帝国在乌尔姆激战后,反法同盟投降。
之后法兰西第一帝国又在取得了奥斯特里茨战役的胜利,反法同盟再度瓦解,并且迫使奥地利帝国取消了神圣罗马帝国的称号。
拿破仑随后联合了德国境内各诸侯国组成“莱茵联邦,把它置于自己的保护之下。
但是随着拿破仑战争的继续德意志诸邦当中的人民的民族意识逐渐形成,各邦国也开始反对拿破仑的侵略战争。
而当拿破仑在1812年侵俄失败后普鲁士与俄,英,奥三国组成第六次反法同盟并在莱比锡战胜法国(莱比锡战役又称民族会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第8讲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
续表
(1)消极:①政治上,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世界分裂为两个敌对的阵营。②经济上,严重阻碍了世界经济的发展,阻 评 碍了经济4 全球化 的进程。③军事上,局部战争不断,使世界处于核战争的威胁之下。(2)积极:①两大集团势均 价 力敌,都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②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如航天技术等。③推动了一些地区性合作
A
方法技巧:图表类试题的解题技巧
试题类型 图片类 曲线图 饼状图 柱状图 表格图
解题技巧 里里外外看注解 边边角角看拐点 阴晴圆缺看大小 上下左右看趋势 纵横驰骋看变化
对点训练
2. [2020年山东卷]1969年美国出台了新的《出口管制法》,不再使用“共产党国家”与“非共产党国家”这 一概念和划分方法,代之以“鼓励与美国有外交关系或贸易关系的国家进行贸易”,并要求商业部修订管制 清单。这一调整主要是由于美国 ( D )
A. 同苏联关系缓和
B. 与西欧竞争加剧
C. 陷入侵越战争泥潭
D. 国家实力相对衰弱
[解析]20世纪60年代,世界格局出现多极化趋势,美国由于和苏联进行军备竞赛、陷入侵越战争泥潭而耗费 了大量的物力财力,同时由于西欧与日本的竞争,美国经济陷入困境,国家实力相对衰弱,从而出现了材料 中的现象,D项正确;1969年正处于苏攻美守时期,美苏关系并未缓和,A项错误;与西欧竞争加剧、陷入侵 越战争泥潭只是美国调整《出口管制法》的原因之一,不是主要原因,B、C两项错误。
两极格局瓦解 2020年全国Ⅲ卷,35(七十七国集团维护了发展中国家的共同利 和多极化趋势 益)
的加强 (5年3考) 2017年全国Ⅰ卷,35(二十国集团的演变——世界格局的变化)
基础导学
焦点一 美苏两极对峙格局的形成
论二战后法德和解的过程
论二战后法德和解的过程王娟娟摘要: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和德国这两个在欧洲具有举足轻重地位的大国,在经历了数百年的对抗和数次战争之后,走上了和解、合作的道路,成为20世纪中期国际关系的一大特色。
法德和解,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欧洲衰落,世界中心转向美苏两强的时刻,法德和解不仅对欧洲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于世界局势的变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关键词:法德;和解;欧洲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人侵占高卢,于481年建立了法兰克王国。
查理曼大帝建立法兰西帝国,843年,通过《凡尔登条约》,法兰克帝国被分为为三个独立国家——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东法兰克王国,之后,这三个国家经过发展,最终形成了现在的法国、意大利、德国。
德国在很长时间里处于分裂状态,公元1871年,经过三次王朝战争,德国最终完了统一,之后对世界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一、和解之前的法德关系在历史上,法德一直是世仇。
在欧洲中世纪末期,法国为称霸欧洲大陆,阻止德国统一,在三十年战争中成功的使德国维持了长期以来的分裂割据状态,德国为了完成统一大业,进行了艰苦的斗争,而德国的统一,不可避免的要与法国进行战争。
法国大革命期间,为阻止大革命对欧洲封建统治秩序造成危害,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两大强国——奥地利和普鲁士,都先后参加了反法联盟,在拿破仑帝国时期,拿破仑的军队横扫欧洲大陆,神圣罗马帝国中的众多国家被迫先后臣服,或者被占领,或者与法国结盟,其中,普鲁士割地赔款,损失巨大。
19世纪中期,德国人清楚的认识到,要实现德国的统一,对法战争不可避免。
1871年,普法战争中法国惨败,德国实现统一。
在随后的时间里,法德关系一直处于紧张对峙的状态,并最终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再次交战,一战之后,德国战败,法国为报复普法战争之仇,力主肢解德国。
1931年,德国纳粹党上台,并再次武装德国,发动了第二次世纪大战,此次战争对于双方而言都是损失极大,德国被摧毁,法国则前期被德攻占。
【必考题】中考九年级历史下第五单元二战后的世界变化一模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1.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说:“社会有一个梯子和一张安全网,梯子用来供人们自己努力改善生活,安全网则用来防止人们跌入深渊。
”文中的“安全网”指的是A.社会扶贫制度B.社会保障制度C.妇女获得选举权D.计算机网络2.1888年,19岁的甘地从印度到英国留学,这期间,他潜心研究《圣经》,把基督教教义中关于对恶人忍让的教义与印度教教义中“以德报怨”的思想结合起来,得出了“非暴力”的结论。
由材料看,他的“非暴力不合作”思想缘自A.宗教思想B.科学理论C.工人运动D.启蒙思想3.社会财富的分配不公,贫富的两极分化社会财富的畸形集中,必将导致社会的不安定。
为此,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实施了A.社会扶贫计划B.社会保障制度C.以工代赈D.计划经济4.早在1950年,法国外交部长罗伯特·舒曼在他发起成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宜言中断言这将使“法国与德国之间的任何战争”变得“不仅难以想象而且事实上也不可能”。
这说明欧洲的联合有利于A.维护地区安全B.加快经济发展C.提高国际地位D.加强国际交流5.二战后,丘吉尔在演说中指出:“我向欧洲提出的建议可以概括为一句话——联合起来!”下列能体现20世纪60年代,欧洲国家“联合起来”的指A.原子能共同体建立B.煤钢共同体的建立C.欧洲共同体的建立D.欧洲联盟的建立。
6.20世纪90年代日本对外实实行“经济援助方式”的外交,这既是在政治、军事外交能力薄弱的历史条件下列形成的手段,也是经济大国日本所拥有的优势,通过经济合作扩大对他国的影响。
材料表明当时的日本意在A.推动他国经济的发展B.成为发达经济强国C.挑战经济全球化D.谋求政治大国地位7.叶利钦曾发表讲话说:“我曾经用自己大半生的时间冥思苦想苏联的未来,现在已经不需要了。
”他发表该讲话的时间最可能是A.1988年B.1989年C.1990年D.1991年8.法国大文豪雨果有个梦想:总有一天,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将紧紧地融合在一个高一级的整体里,如今许多欧洲人正逐渐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意大利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
欧战爆发后的中法关系研究——1939-1943年
杨元华在其著作 《中法关系史》中也探讨了在抗战爆发时期中国与法国之间的种种联系。他认为在战争爆发初期,驻法大使顾维钧受重庆政府的外交训令,积极在法国开展外交活动争取中国借道印度支那运输军用物资,但对于法国来说允许中国军用物资过境势必会引起日本的不满,所以法国并没有给予中国多大的便利,也驳回了国民政府请求的军用物资过境,只是不阻止私营公司的货物运往中国。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在欧洲战场爆发,法国更加集中兵力以对付德国,在远东殖民地也更加忌惮日本的态度,“1939年9月,欧战爆发,法国对德宣战。法国政府即宣布德国制造的商品为敌货,不准由越南通过......但印度支那法国殖民当局节外生枝,借口军事需要,仍然扣压德制机器不放。” 直到1940年6月巴黎陷落,主和派领袖贝当上台担任法国总理,并将政府迁至维希。而在这一阶段,法国与中国的关系也在法西斯政权的影响下,双方逐渐走向了破裂。
既然有双政府的存在,那双方之间就会擦出更加微妙的火花。对此,也有一些学者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王文隆先生在他的《重庆政府与戴高乐政权的双边关系》一文中,主要研究了1941年到1943年之间,重庆政府与维希政府,以及与法国的戴高乐政权之间的联系。他认为重庆政府尚未和维希政府断交之前,为了避免丧失在越南的便利,与之维持着表面的和谐关系,事实上双方却并不完全相信彼此。一是没有在各自的首都派遣使节,二是在电报通讯上双方都试图封锁各自的对外通讯电台,以免情报外泄。对于戴高乐政权,重庆政府考虑到和维希还处在官方的建交关系中,所以只暗地里通过民间的国民党作为中间人与之联系,而双方之间的合作也是建立于在彼此利益的前提下。重庆方面希望可以从戴氏那边获得更多有关越南的军事情报,而戴氏则希望国民政府可以承认其合法性,并能相互达成协作。而后由于维希将在华权益让与南京伪政府,重庆正式宣布与维希断交。断交之后的国民政府也追随英美,承认戴高乐政权。国民政府在维希和戴高乐政权之间都有着联系,正是这种双边关系的存在,体现出国民政府战时外交上的灵活性。
高中历史高三选考第三轮复习—大国关系
③20世纪初:英法结成协约国,一战中在西线共同对德作战;
④一战后英国反对法国过分削弱德国的要求
⑤二战前和二战初,英法对奉行绥靖政策
⑥1940年法国战败,戴高乐流亡英国组织“自由法国运动”。
⑦二战后,英法都加入北约组织,英法同为欧共体和欧盟成员国。
双方之间的矛盾主要是争夺欧洲及世界霸权,双方的联合多是共同对付德国。 规律认识
四、美日关系 1、外交政策 日本:大陆政策——追随美国——战略伙伴
2、史实: ①1853年,美国打开日本大门
②20世纪初,美国支持日本遏制俄国。
③一战后,华盛顿会议上,美国拆散了英日同盟(《四国条约》)、限制了日本 海军(《五国海军条约》) 、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局面(《九国公约》) ,达到了 抑制日本势力膨胀的目的。美日矛盾加剧。
规律认识
美苏因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的不同,敌对关系是主流。 20世纪40—90年代初,美苏关系主导了国际关系的主流。
④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对日本侵华先绥靖后遏制,美国对日本的贸易禁运 打击了日本,加速了美日开战。 ⑤珍珠港事件标志太平洋战争爆发;中途岛海战后,美国取得太平洋战场的主 动权;二战后期美国签署了对日的《开罗宣言》和《波茨坦公告》。1945年 美国向日本投放两颗原子弹。 ⑥日本投降后,美国以“盟军”名义独占日本,按照自己的意图改造日本; 20世纪50年代初,为把日本变成对抗社会主义的重要据点,美国大力扶植日本。 ⑦20世纪70年代以来,美日经济竞争加剧,但政治、军事同盟关系却日益密切。
高三选考第三轮复习 大国关系
一、英法关系 英国:
1、外交政策
对世界-建立殖民帝国 对欧洲-大陆均势政策
法国:建立欧洲大陆霸权 2、史实:
二战后追随美国
战争与和解二战后的德国与法国关系
战争与和解二战后的德国与法国关系战争与和解:二战后的德国与法国关系二战结束后,欧洲大陆的局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作为战争主要参与国的德国和法国,无疑成为了重要的关注焦点。
二战使两国之间的关系陷入了历史的低谷,然而,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对和平的追求,德法两国最终实现了前所未有的和解。
本文将对战争与和解的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二战后的德国与法国关系的演变,以及这对欧洲和全世界的意义。
一、战争的伤痕二战对于德国和法国来说都是一次深重的打击。
德国作为入侵国,历经战争的摧残,不仅失去了大片领土,还背负着无法抹去的罪行和战争责任;而法国作为受侵国,经历了长期的占领,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和人员伤亡。
战争期间的仇恨和痛苦给两国人民带来了创伤,双方之间的隔阂达到了历史的顶点。
二、战后的德法关系:从敌对到和解任何和解的过程都需要付出艰辛的努力和时间,德法之间的关系也不例外。
二战后的初期,德法两国之间的敌对情绪仍然弥漫,恢复关系的道路充满了坎坷和挑战。
1.1 建立欧洲一体化的迈出第一步战后的欧洲需要一个全新的开始,而德法关系的改善成为了务实的首选。
1951年,法国、德国、比利时、意大利、卢森堡和荷兰六个国家签署了《巴黎条约》,成立了欧洲煤钢共同体(ECSC),标志着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开始。
1.2 走向和解:德法友好条约1951年的《巴黎条约》仅仅是德法关系改善的第一步,1955年,德法两国签署了《德法友好条约》。
这一条约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建立了合作的框架,为两国之间的和解奠定了基础。
1.3 德法合作的巨大成果:欧洲共同体德法的和解不仅仅是两国关系的修复,更是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推动者。
通过共同体的方式,德法两国团结了欧洲其他国家,共同制定了一系列经济、政治合作的计划和政策,逐步推动欧洲走向统一和和平。
三、战后德法友好关系的意义德法友好关系的建立对欧洲和全世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并成为了战后和平秩序的重要支柱。
3.1 双赢的经济合作德国和法国作为欧洲两大强国,其合作不仅为两国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好处,也推动了整个欧洲的繁荣。
漫话法德的三次恩怨
漫话法德的三次恩怨作者:李再强来源:《世界文化》2008年第03期法国和德国两个欧洲大国在历史上曾出现几次恩恩怨怨,在某种程度上对两国的政治经济产生过深远影响。
第一次是指1870年的普法战争,由于法国采取阻止德国统一的政策,使普鲁士挑起战争,结果是法国战败,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两个资源丰富的省份,还赔款50亿法郎,造成了法国在进入帝国主义阶段时,明显地陷入衰落状态。
第二次是指1914—1918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虽然最后法国成为战胜国,但是由于战争始终是在法国一侧进行,给法国造成的破坏极大。
另外战争的结束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德国发生了革命,而并不是法国凭借军事势力击败德国,再加上对《凡尔赛和约》的反抗情绪,使德国对法国产生了强烈的复仇情绪。
所以,法国虽然是战胜国,却一直生活在恐惧德国和如何防止德国复仇的阴影中。
第三次是指1940—1945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法国在仅仅1个月内,就被彻底打垮而亡国。
最后,由于其他盟国联合击败德国,法国才得以解放。
总的来说,在上述长达70年左右的历史中,法国对德国长期奉行敌视、防范和最大限度地遏制的外交政策。
普法战争失败后,法国政府和军方都对德国采取“复仇”的政策,为此法国除了积极发展经济和军事力量外,还加强了外交结盟。
由于英国一直奉行均势外交和“光荣孤立”,迫使法国积极地联合与德国在巴尔干有尖锐矛盾的俄国,在19世纪90年代结成了法俄协约。
而到20世纪初,由于英国的“两强标准”不复存在,英国已放弃“光荣孤立”,法国又主动与英国修好,结成针对德国的英法协约。
与俄、英的结盟确保了法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对德作战的有利地位,最终使法国战胜了德国,一洗普法战争之耻。
一战以后,为防止德国的复仇,在巴黎和会上,法国力主最大限度地遏制德国,甚至企图肢解德国。
当这种计划受挫于英国的“均势外交”后,法国又纠集德国周围的小国,建立了防范和遏制德国的所谓“小协约国”。
但是由于英国的绥靖政策,主导了当时西欧的外交,法国最终未能阻止德国发动战争,而且惨败于德国。
二十世纪四十至七十年代法国对欧洲一体化政策的转变
292时代论坛制度约束,若是发生健康档案上报不及时、丢失以及损坏等问题,无法有效开展责任追究工作。
档案管理中档案安全属于关键环节,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健康档案安全条例不足。
所以,政府需要对健康档案法律建设与优化工作加以重视,另外,还需要在法律法规中充分体现管理人员义务与职责、医疗机构行为准则等。
需要保证档案法规标准的精准性,做到规章有序、条理分明。
对标准进行精细化处理,能够有效控制人为主观差异,进而在相关法律保障下提高管理水平。
培养居民参与意识。
医务人员是卫生服务中健康档案管理的主体,然而社区居民是主要建档对象,所以要想保证健康档案活动顺利开展,应该让居民群众积极配合医务人员开展工作。
社区人员若是选择上门建档形式,需要保证态度端正,将健康档案知识耐心地讲解给居民。
另外一些居民的思想观念较为保守,并不愿意向他人分享自己的病情。
因此,医务人员需要对居民情绪进行充分考虑,不应该仅仅考虑自身工作需要,需要保证建档方法具有人性化与亲民化特点。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应当定期组织社区居民开展健康档案讲座活动,将健康档案作用普及给观众。
强化管理人员专业能力。
一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人员负责保管社区居民的健康档案,然而其主要工作是医疗服务,在档案方面存在一定不足,所以需要不断强化医务人员档案管理意识。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以结合实际情况开展档案管理业务培训班活动,保证工作人员可以借助学习不断丰富自身档案管理能力以及职业道德。
对于培训教育活动,应该充分考虑自身情况开展集中培训活动,邀请档案管理专家或是经验丰富的人员讲解相关知识,同时借助网络平台开展网络学习活动,要求工作人员积极开展自学活动,在一定时间内必须提高自身档案管理能力,不定期开展考评工作。
制定激励机制,若是学员在学习中显著提高了自身素质,或是在工作中获得良好成绩的人员,可以采用荣誉或是物质方式予以奖励。
构建典型,将典型示范效能充分发挥出来,进而使其周边学员主动学习,营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二战后法德关系和解的几点原因(精)
二战后法德关系和解的几点原因世界近现代史是高中历史教学的重点内容,而现代史上重要国家的双边关系也是了解和分析世界近现代史的一个重要方面。
世界近现代史就是一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历史,也是世界由分散走向整体的加强政治、经济、科学、文化、外交联系的历史,更是国际关系和国际格局不断变革发展的历史。
而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尤其是欧洲的近现代史上,法德关系的发展演变的轨迹值得我们认真分析和研究。
法德从19世纪初期到20世纪40年代恩怨冲突不断,然而到二战后法德两国能够实现民族和解,改善双边关系,加强合作,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发展,对资本主义世界和人类历史都产生了深刻而重要的影响。
这也对我们今天改善中日外交僵局,有一定借鉴意义。
本文仅对二战后法德关系由长期对抗到和解合作关系转变的原因,进行粗浅的分析。
法德关系二战后的改善应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传统和两国政治家的努力等几个方面来分析。
首先,从政治来讲,二战后德国在美国的主导下进行社会改革,根除法西斯主义,惩制战争罪犯,吸取战争留下的深刻教训,为法德关系的改善铺平道路。
德国是一战和二战的发动者,法国和德国在一战是交战双方,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以德国为核心的法西斯轴心集团发动了对世界的侵略扩张,而且法国在战争中被德国打败,法国受到重创。
二战后,法国参与对德国的分区占领,德国战争失败,国家社会经济同样受到重创,战争冲突对抗导致两败俱伤,大大降低了两国在国际格局中的地位,正是由于法德在19世纪初到20世纪中期一个半世纪的冲突与对抗使法德双方认识到冲突对抗不利于欧洲的强大和各自经济的发展,还有对历史的深刻反思,使他们认识到加强合作才是必经之路。
其次,从经济上讲,世界经济发展要求欧洲经济一体化,欧洲经济的日益联系密切是推动法德关系改善的经济根源。
经济发展是推动世界各地加强联系的根本动力。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西欧各国,无论是战胜国还是战败国,社会经济都遭到严重损害。
战后,西欧国家百废待兴,它们纷纷实行社会改革,调整政策,发展社会经济,五六十年代,西欧国家社会经济发展迅速,国力上升,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呈现繁荣景象。
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二十世纪国际关系史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慕尼黑会议和英法的绥靖政策1、德国吞并奥地利奥地利问题的由来:德国和奥地利都是以德意志民族为主体的国家,德奥合并的问题由来已久。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前后,德、奥两国出于不同的目的,都有实现两国合并的意图。
1918年10月,德军军需总监鲁登道夫写信给外交部,请他们考虑以实现德奥合并来补偿德国因战争所带来的其他地区的损失奥地利临时国民议会考虑到战败及奥匈帝国的解体给奥地利带来的影响,于11月12日通过了与德国合并的决议。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但协约国在建立凡尔赛体系的过程中,把削弱德国作为一项极其重要的内容,故严禁德奥合并。
凡尔赛条约第80条和圣〃日耳曼条约第88条都规定:奥地利之独立如非经国际联盟行政院之许可,不得变更。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那些国家对德国吞并奥地利有何反映?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1921年奥地利经济严重恶化。
为了维护欧洲资本主义秩序的稳定,英、法、意、捷四国于1922年10月4日同奥地利签订了关于恢复奥地利的议定书,向奥地利提供经济援助,但要求奥地利保证不放弃其独立,避免进行旨在直接或间接危害这种独立的任何谈判或承担任何经济上或财政上义务此后,奥地利的独立实际上是由英、法、意三国来维持的。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1933年纳粹党夺取政权后,德奥合并再次成为严重的国际问题。
希特勒最初企图采用扶植奥地利纳粹党人的办法,利用他们在奥地利内部进行颠覆活动,以实现德奥合并。
主要呈现了二战前后的国际关系。
一、绥靖政策与二战的爆发1934年7月25日,一群奥地利纳粹分子突然闯入维也纳总理府,枪杀总理陶尔斐斯,另外一些纳粹分子占领了广播电台,并宣布林特伦(奥地利驻意公使)为总理。
全国版2024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八单元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变试题2含解析
第八单元其次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政治格局的演化1.[2024吉林长春质监]1945年9月的美国民意调查显示,54%的美国人信任美国和苏联在战后能够合作,两个月后,这一数字下降到了44%,到了1946年2月,这一数字下降到35%。
出现这种状况的主要缘由是( )A.二战成功后美苏同盟关系裂开B.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差异C.美国拥有强大的军事经济实力D.苏联领先对美国实施了冷战2.(学习情境:马歇尔安排资金运用示意图)下为某老师绘制的马歇尔安排资金运用示意图。
图示反映出该安排的本质是( )A.将斗争引向苏联B.稳定世界秩序C.复兴欧洲的经济D.限制受援国家3.[2024湖南四校联考]20世纪70年头,不结盟国家确定建立发展中国家原料生产国——出口国协会理事会及资助发展中国家出口原料和初级产品缓冲存货特殊基金。
到20世纪80年头初,各类原料生产和出口国组织已有二十多个。
这些组织和基金的设立( )A.消退了不结盟国家内部的摩擦B.阻碍了经济全球化的纵深发展C.启动了新兴经济体的团结合作D.有利于维护发展中国家的权益4.[2024重庆巴蜀中学月考]下图是一幅政治漫画,在图中两个导弹上,左边图案是星条旗,右边图案是镰刀斧头旗,导弹下法国人和德国人正在探讨。
漫画主要揭示了 ( )A.美国与西欧结盟抗衡苏联B.德法走向联合抗衡美苏C.欧洲走向联合的外在压力D.法国具有强硬谈判姿态5.[2024河南洛阳第一次统考]1969年7月25日,美国总统尼克松阐述了他的新亚洲政策,美国支持亚洲国家的集团平安以遏制“极权政治”的扩张,但不是“发号施令”。
同时,实行一系列措施强化同西欧、日本的关系。
美国对外政策的转变( )A.表明世界格局多极化趋势起先出现B.是应对国内国际形势的必定调整C.说明美国已经丢失世界霸主的地位D.反映了美国由战略收缩转向进攻6.法国在1983年9月致欧共体的一份备忘录中要求,使欧洲成为一个“工业和探讨的共同空间”,要求建立科技共同体,法国的建议受到其他成员国的欢迎。
论二战后阿登纳的德国统一政策
论二战后阿登纳的德国统一政策
邓红英
【期刊名称】《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
【年(卷),期】2004(57)3
【摘要】战后联邦德国首任总理阿登纳反对民族的分裂 ,并为德国的统一进行过努力。
然而 ,他的德国统一思想与联邦德国倒向西方的外交战略是一致的。
因而 ,他争取统一的努力反而加剧了德国的分裂 ,其原因主要是德国统一的主动权掌握在美苏手中 ,同时也与阿登纳依靠西方、敌视东方的统一政策有关。
尽管阿登纳的外交战略使西德获得了主权、复兴以及稳定 ,但其统一政策在当时不可能实现德国的统一。
【总页数】5页(P310-314)
【关键词】阿登纳;德国;统一政策
【作者】邓红英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历史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K516.5
【相关文献】
1.阿登纳与勃兰特统一德国政策的比较与启示 [J], 张彦伟;;
2.二战后初期阿登纳的外交政策与德美亲密合作关系的形成 [J], 叶晓东;李建勋
3.联邦德国阿登纳时期对美政策述评 [J], 刘馗
4.二战后斯大林的德国政策再探讨(1945—1953)——基于与德国统一社会党领导人会谈记录的分析 [J], 葛君
5.论二战后阿登纳德法和解思想的产生及意义 [J], 吴友法;梁瑞平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6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V ol.22N o.6 JOURNA L OF X UCH ANG UNI VERSITY N o.6,2003[收稿日期]2002-12-16[作者简介]王国范(1958-),男,河南镇平人,许昌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从事世界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
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王国范(许昌学院历史系,河南许昌461000) [摘 要]二战后初期,法国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并保障自身的长久安全,一度坚持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但1947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法国开始逐步实行与德和解政策,使欧洲共同体逐步得以建立。
法国对德政策的这一根本变化,既与美苏冷战的背景有关,也是法德两国政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键词]法国对德政策;肢解德国;冷战;法德和解[中图分类号]K 56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3)06-0111-03 法国和德国都是实力强大的西欧国家,两国为称雄欧洲大陆,从1870年至1940年的70年间曾三次大规模交战,巴黎曾两度被德国占领,使法国蒙受了莫大的耻辱,因此,长期以来,法国一直把德国看作是自己的主要威胁。
如何消除这一威胁以保证自身安全和在欧洲的优势地位,这是法国在二战结束之后着力追求的目标,但从1947年开始,法国便从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逐步转变为与德国和解和合作的政策。
本文就拟法国对德政策的转变原因试作论述。
一二战后初期,法国在对德政策上基本与一战后初期一样———极力追求肢解和削弱德国的目标,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以期保障法国的长久安全并使法国重新成为欧陆强国。
由于对德国的疑虑和恐惧,希望借德国战败之机通过处置德国使其永远无力进攻法国,这是二战后初期法国各派政治力量和法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因此二战后初期的几年间,从戴高乐为首的临时政府到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初期的历届政府都坚持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
二战结束前后,戴高乐就在不同场合提出了法国关于处置德国的方案:首先,法国认为,莱茵兰是德国入侵法国的必然通道,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后,法国以自身安全为由曾极力要求以莱茵河为界,把莱茵河西岸的土地割让给法国,并在其东岸地区建立一个法国保护下的莱茵共和国。
那时由于英美的坚决反对而使法国的这一计划未能实现。
二战结束后法国为了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坚持主张把莱茵兰从德国分离出来,分别由法、比、荷、英等国占领,以此掐断德国入侵法国的通道。
其次,法国认为,从19世纪后期以来自身的安全所以屡受德国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德国在重工业方面比法国占有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鲁尔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对整个德国工业来说意义极为重大”,[1](P280)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
它的煤铁产量占德国总量的80%,铁路收入占70%。
[2](P332)因此,法国认为,“鲁尔工业区远远不只是一个工业区,它是德国力量的象征,也是让法国丧失勇气的根源”。
[3](P45)于是法国为了削弱德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永远无力向外发动战争,极力主张鲁尔区在政治上脱离德国,对其实行国际共管,并力求使其在对法国有利的条件下与洛林重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构成法国强大的煤炭和钢铁工业基地。
再次,由于萨尔也是德国的重要工业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曾取得在萨尔煤矿的15年开采权,从而使得萨尔区与法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二战后法国以补偿自己的战争损失为由,主张萨尔在经济上与法国合并,在政治上要自成一州并与法国保持特殊关系。
最后,法国认为,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易于把欧洲推入战争深渊,因此法国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集权政府。
显而易见,二战后初期法国的对德政策与一战后初期如出一辙,由于法国在二战后实力严重衰落,国际影响力也极其有限,其处置方案无论如何是得不到苏、美、英三大国支持的。
战后盟国对德国的处置虽然也是分割德国,但不是按照法国的意图而是按照苏、美、英三大国的利益进行的,致使法国除了在萨尔取得了一定利益外,其它处置德国的设想基本都化为泡影。
对此,戴高乐早有预感,他明确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决不会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完全实现,因为我考虑到,由于我国受到削弱,我的政策对外缺乏威信。
”[4](P49)1946年戴高乐下野后,尽管其继任者依然坚持削弱和肢解德国的政策,但为时不久,这种对德政策便开始发生变化。
二从1947年开始,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需要,加紧推行全面扶植西德的政策。
法国面对美国的引诱和压力,在对德政策上节节后退,逐步软化其对德的强硬立场,以至于容忍西德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重新崛起,并最终实现了与・111・德国的和解。
在政治上,法国迅速放弃了肢解德国的要求,同意将法占区与英美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联邦德国。
1947年3月,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之初,法国还坚持肢解德国的立场,然而就在会议开始后的第三天即3月12日,杜鲁门主义出笼,从此美苏开始了全面的冷战对峙,在会议上美苏尖锐对立,美国坚持德国经济统一的立场,而苏联则坚持德国政治统一的原则。
美英为了拉拢法国对抗苏联,在向法国施压的同时,面对法国对萨尔问题的立场,又同意接受法国的意见。
早在1946年9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就说道:“美国认为,美国不能拒绝法国对萨尔区的要求。
法国在七十年中曾三次遭到德国的入侵。
萨尔区的经济同法国的经济长期以来都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
”[1](P105)基于这种认识,加上对抗苏联的需要, 1947年4月10日,美国发表声明说:“美国支持法国的要求,在政治上把萨尔地区从德国分离出去,并通过关税并入法国的经济、财政体系内。
”[5](P465)莫斯科外长会议后,法国的对德政策开始向美英靠拢。
在1947年底的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上,法国不仅只字不提肢解德国的要求,相反法国外长皮杜尔私下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表示:法国准备与美英讨论西方三个占领区的合并问题。
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等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西德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法国也放弃了分离莱茵兰的要求,充分表明这时法国最终放弃了自战争结束以来一直追求的对德强硬政策。
同年9月,法国又同意将其占领区与美英占领区正式合并。
在美英法的协调和促成下,1949年5月,联邦德国正式建立。
在萨尔问题上,法国在美英支持下得到了一定利益。
1947年11月8日,萨尔议会通过宪法宣布萨尔在政治上脱离德国,与法国结成货币、关税同盟,其防务和外交由法国负责。
美英在“1947年12月的外长会议上对于把萨尔的经济并入法国这一点表示认可”。
[1](P3352336)然而面对西德政府强烈要求收回萨尔的态度,法国在萨尔问题上开始后退, 1948年10月,法国外长舒曼向阿登纳暗示:“法国认为把萨尔归还德国是在可能范围之内的事。
不过,就法国来说,问题在于保证它的经济利益。
”[1](P336)后经两国长期谈判,终于在1954年10月23日达成协议,法国放弃了对萨尔的防务和外交管辖权,但萨尔在经济货币方面依然属于法国—萨尔经济货币联盟。
到1956年6月,法国又同意自1957年1月1日起萨尔在政治上重归德国,并将从1959年9月7日起解散法国一萨尔经济货币联盟。
在鲁尔问题上,法国不仅“放弃了使鲁尔从政治上脱离德国的计划,并且未能使鲁尔的工业实行国际化,仅仅建立了一个对鲁尔进行管制的机构”。
[6](P67)1948年12月18日,美、英、法、比、荷、卢六国达成协议,宣布设立“鲁尔问题国际管制局”。
然而,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后,该管制局因失去作用而宣告解散。
在军事上,法国态度的变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
美苏冷战开始后,美国执意要求重新武装德国,杜鲁门认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
有了德国,就有一个纵深的防御,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来自东方的侵略。
”[7](P3002301)美国关于重新武装德国的政策提出后,法国曾表示坚决反对,但在美国的强硬态度面前,法国为了不使德国单独武装,于1950年10月提出了具有折衷性质的“普利文计划”(即建立欧洲军计划。
它规定德国不得拥有国家的军队,而且应将其部队以尽可能小的战斗单位并入“欧洲军”)。
同年12月,在美国的压力下,法国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改:同意西德重新武装可与建立欧洲军同时进行;西德可以向北约提供一定数量的部队。
1950年5月27日,法、意、比、荷、卢和西德等六国经谈判正式签订了《欧洲防务集团条约》。
条约签订后,法国担心在没有英国参加的情况下法国难以控制重新武装起来的西德,因此法国议会未予批准。
然而,在美国决心武装西德的情况下,法国不得不再作让步,1954年10月3日和23日,美、加、英、法、意、比、荷、卢、西德等九国外长先后在伦敦和巴黎签署了《伦敦—巴黎协定》,决定停止对西德的占领制度,恢复西德的全部主权;允许西德重新武装并加入北约,但西德保证不以武力实现德国统一和改变疆界现状;英国保证对欧洲大陆的防务进行长期合作。
同年12月30日,法国议会以微弱多数勉强通过了该协定从而使西德得以重新武装,法德两国在政治军事上的矛盾也得以缓和。
三法国的对德政策所以从1947年开始逐步发生变化,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它是美苏冷战开始后欧洲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结果。
1947年美苏冷战爆发后,美英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德政策:从限制西德转为大力全面扶植西德,以此在欧洲与苏联对抗。
早在1946年9月,美国国务卿贝格纳斯在斯图加特就明确指出:美国的对德政策已经发生变化,惩罚性的占领时期已告结束,“在东西方之间为争夺实力而进行的军事斗争中,使德国成为一个伙伴或卒子,这既不符合德国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世界和平的利益”。
[8](P43)由于德国“处在生活理想完全对立的两大集团之间”,是美苏对峙的前哨,“它的命运在任何情况下对欧洲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1](P98)因此,尽管“从军事观点来看,我们德国人是完全没有防御的”,[1](P396)但是西德所具有的军事和工业潜力却使西方国家不可轻视,曾有人夸张地说:“谁占有西德及其钢铁生产,谁就可能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
[1](P401)西德在增强对付“共产主义入侵”的力量方面所具有的这种潜在作用使美国决心要“找到一条适当的途径,使德国有可能在西欧防务中占有席位”。
[1](P431)为了在西欧建立一个对付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盟,美国在坚持大力推行扶德政策的同时,也通过对法国的软硬兼施,促使其在对德政策上向自己靠拢,使法德早日实现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