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2卷第6期 许昌学院学报 2003年第6期V ol.22N o.6 JOURNA L OF X UCH ANG UNI VERSITY N o.6,2003
[收稿日期]2002-12-16
[作者简介]王国范(1958-),男,河南镇平人,许昌学院历史系副教授,从事世界现代史和国际关系史的教学与研究。
论二战后初期法国对德国政策的变化
王国范
(许昌学院历史系,河南许昌461000)
[摘 要]二战后初期,法国为了防止德国东山再起并保障自身的长久安全,一度坚持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但1947年以后,随着国际形势的变化,法国开始逐步实行与德和解政策,使欧洲共同体逐步得以建立。法国对德政策的这一根本变化,既与美苏冷战的背景有关,也是法德两国政治家共同努力的结果。
[关键词]法国对德政策;肢解德国;冷战;法德和解
[中图分类号]K 565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9824(2003)06-0111-03
法国和德国都是实力强大的西欧国家,两国为称雄欧洲大陆,从1870年至1940年的70年间曾三次大规模交战,巴黎曾两度被德国占领,使法国蒙受了莫大的耻辱,因此,长期以来,法国一直把德国看作是自己的主要威胁。如何消除这一威胁以保证自身安全和在欧洲的优势地位,这是法国在二战结束之后着力追求的目标,但从1947年开始,法国便从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逐步转变为与德国和解和合作的政策。本文就拟法国对德政策的转变原因试作论述。
一
二战后初期,法国在对德政策上基本与一战后初期一样———极力追求肢解和削弱德国的目标,防止德国东山再起,以期保障法国的长久安全并使法国重新成为欧陆强国。
由于对德国的疑虑和恐惧,希望借德国战败之机通过处置德国使其永远无力进攻法国,这是二战后初期法国各派政治力量和法国人民的共同心愿。因此二战后初期的几年间,从戴高乐为首的临时政府到法兰西第四共和国初期的历届政府都坚持肢解和削弱德国的政策。
二战结束前后,戴高乐就在不同场合提出了法国关于处置德国的方案:首先,法国认为,莱茵兰是德国入侵法国的必然通道,德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被打败后,法国以自身安全为由曾极力要求以莱茵河为界,把莱茵河西岸的土地割让给法国,并在其东岸地区建立一个法国保护下的莱茵共和国。那时由于英美的坚决反对而使法国的这一计划未能实现。二战结束后法国为了防止历史悲剧的重演,坚持主张把莱茵兰从德国分离出来,分别由法、比、荷、英等国占领,以此掐断德国入侵法国的通道。其次,法国认为,从19世纪后期以来自身的安全所以屡受德国的威胁主要是由于德国在重工业方面比法国占有优势,而这种优势的出现主要是因为鲁尔工业区,“鲁尔工业区对整个德国工业来说
意义极为重大”,[1](P280)
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它的煤铁
产量占德国总量的80%,铁路收入占70%。[2](P332)
因此,法国认为,“鲁尔工业区远远不只是一个工业区,它是德国力
量的象征,也是让法国丧失勇气的根源”。[3](P45)
于是法国为了削弱德国的经济实力使它永远无力向外发动战争,极力主张鲁尔区在政治上脱离德国,对其实行国际共管,并力求使其在对法国有利的条件下与洛林重新有机地结合起来以构成法国强大的煤炭和钢铁工业基地。再次,由于萨尔也是德国的重要工业区,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法国曾取得在萨尔煤矿的15年开采权,从而使得萨尔区与法国具有一定的联系,因此,二战后法国以补偿自己的战争损失为由,主张萨尔在经济上与法国合并,在政治上要自成一州并与法国保持特殊关系。最后,法国认为,历史的经验已经证明一个统一的强大的德国易于把欧洲推入战争深渊,因此法国反对德国建立全国性的政党和中央集权政府。
显而易见,二战后初期法国的对德政策与一战后初期如出一辙,由于法国在二战后实力严重衰落,国际影响力也极其有限,其处置方案无论如何是得不到苏、美、英三大国支持的。战后盟国对德国的处置虽然也是分割德国,但不是按照法国的意图而是按照苏、美、英三大国的利益进行的,致使法国除了在萨尔取得了一定利益外,其它处置德国的设想基本都化为泡影。对此,戴高乐早有预感,他明确认识到:“这样的问题决不会像自己所希望的那样完全实现,因为我考虑到,由于我国受到削弱,我的政策对外缺乏威
信。”[4](P49)
1946年戴高乐下野后,尽管其继任者依然坚持削弱和肢解德国的政策,但为时不久,这种对德政策便开始发生变化。
二
从1947年开始,美国出于遏制苏联的需要,加紧推行全面扶植西德的政策。法国面对美国的引诱和压力,在对德政策上节节后退,逐步软化其对德的强硬立场,以至于容忍西德在政治经济乃至军事上重新崛起,并最终实现了与
・
111・
德国的和解。
在政治上,法国迅速放弃了肢解德国的要求,同意将法占区与英美占领区合并为西占区,在此基础上建立一个统一的联邦德国。1947年3月,在苏、美、英、法四国外长会议之初,法国还坚持肢解德国的立场,然而就在会议开始后的第三天即3月12日,杜鲁门主义出笼,从此美苏开始了全面的冷战对峙,在会议上美苏尖锐对立,美国坚持德国经济统一的立场,而苏联则坚持德国政治统一的原则。美英为了拉拢法国对抗苏联,在向法国施压的同时,面对法国对萨尔问题的立场,又同意接受法国的意见。早在1946年9月美国国务卿贝尔纳斯就说道:“美国认为,美国不能拒绝法国对萨尔区的要求。法国在七十年中曾三次遭到德国的入侵。萨尔区的经济同法国的经济长期以来都是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1](P105)基于这种认识,加上对抗苏联的需要, 1947年4月10日,美国发表声明说:“美国支持法国的要求,在政治上把萨尔地区从德国分离出去,并通过关税并入法国的经济、财政体系内。”[5](P465)莫斯科外长会议后,法国的对德政策开始向美英靠拢。在1947年底的苏、美、英、法四国伦敦外长会议上,法国不仅只字不提肢解德国的要求,相反法国外长皮杜尔私下向美国国务卿马歇尔表示:法国准备与美英讨论西方三个占领区的合并问题。1948年6月7日,美、英、法、比、荷、卢等六国在伦敦会议上就建立西德政府达成了协议,规定美英占区与法占区协调经济政策,统一对外贸易,实行币制改革并参加马歇尔计划,还规定9月1日在三个占领区内召开制宪会议。在这次会议上法国也放弃了分离莱茵兰的要求,充分表明这时法国最终放弃了自战争结束以来一直追求的对德强硬政策。同年9月,法国又同意将其占领区与美英占领区正式合并。在美英法的协调和促成下,1949年5月,联邦德国正式建立。
在萨尔问题上,法国在美英支持下得到了一定利益。1947年11月8日,萨尔议会通过宪法宣布萨尔在政治上脱离德国,与法国结成货币、关税同盟,其防务和外交由法国负责。美英在“1947年12月的外长会议上对于把萨尔的经济并入法国这一点表示认可”。[1](P3352336)然而面对西德政府强烈要求收回萨尔的态度,法国在萨尔问题上开始后退, 1948年10月,法国外长舒曼向阿登纳暗示:“法国认为把萨尔归还德国是在可能范围之内的事。不过,就法国来说,问题在于保证它的经济利益。”[1](P336)后经两国长期谈判,终于在1954年10月23日达成协议,法国放弃了对萨尔的防务和外交管辖权,但萨尔在经济货币方面依然属于法国—萨尔经济货币联盟。到1956年6月,法国又同意自1957年1月1日起萨尔在政治上重归德国,并将从1959年9月7日起解散法国一萨尔经济货币联盟。
在鲁尔问题上,法国不仅“放弃了使鲁尔从政治上脱离德国的计划,并且未能使鲁尔的工业实行国际化,仅仅建立了一个对鲁尔进行管制的机构”。[6](P67)1948年12月18日,美、英、法、比、荷、卢六国达成协议,宣布设立“鲁尔问题国际管制局”。然而,1951年欧洲煤钢联营条约签订后,该管制局因失去作用而宣告解散。
在军事上,法国态度的变化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经历了一个痛苦而漫长的过程。美苏冷战开始后,美国执意要求重新武装德国,杜鲁门认为:“没有德国,欧洲的防御不过是大西洋岸边的一场后卫战。有了德国,就有一个纵深的防御,有足够的力量对付来自东方的侵略。”[7](P3002301)美国关于重新武装德国的政策提出后,法国曾表示坚决反对,但在美国的强硬态度面前,法国为了不使德国单独武装,于1950年10月提出了具有折衷性质的“普利文计划”(即建立
欧洲军计划。它规定德国不得拥有国家的军队,而且应将其部队以尽可能小的战斗单位并入“欧洲军”)。同年12月,在美国的压力下,法国又对该计划进行了修改:同意西德重新武装可与建立欧洲军同时进行;西德可以向北约提供一定数量的部队。1950年5月27日,法、意、比、荷、卢和西德等六国经谈判正式签订了《欧洲防务集团条约》。条约签订后,法国担心在没有英国参加的情况下法国难以控制重新武装起来的西德,因此法国议会未予批准。然而,在美国决心武装西德的情况下,法国不得不再作让步,1954年10月3日和23日,美、加、英、法、意、比、荷、卢、西德等九国外长先后在伦敦和巴黎签署了《伦敦—巴黎协定》,决定停止对西德的占领制度,恢复西德的全部主权;允许西德重新武装并加入北约,但西德保证不以武力实现德国统一和改变疆界现状;英国保证对欧洲大陆的防务进行长期合作。同年12月30日,法国议会以微弱多数勉强通过了该协定从而使西德得以重新武装,法德两国在政治军事上的矛盾也得以缓和。
三
法国的对德政策所以从1947年开始逐步发生变化,是一系列内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它是美苏冷战开始后欧洲政治形势发生剧烈变化的结果。1947年美苏冷战爆发后,美英从根本上改变了对德政策:从限制西德转为大力全面扶植西德,以此在欧洲与苏联对抗。早在1946年9月,美国国务卿贝格纳斯在斯图加特就明确指出:美国的对德政策已经发生变化,惩罚性的占领时期已告结束,“在东西方之间为争夺实力而进行的军事斗争中,使德国成为一个伙伴或卒子,这既不符合德国人民的利益,也不符合世界和平的利益”。[8](P43)由于德国“处在生活理想完全对立的两大集团之间”,是美苏对峙的前哨,“它的命运在任何情况下对欧洲的发展都有十分重大的意义”。[1](P98)因此,尽管“从军事观点来看,我们德国人是完全没有防御的”,[1](P396)但是西德所具有的军事和工业潜力却使西方国家不可轻视,曾有人夸张地说:“谁占有西德及其钢铁生产,谁就可能赢得第三次世界大战”。[1](P401)西德在增强对付“共产主义入侵”的力量方面所具有的这种潜在作用使美国决心要“找到一条适当的途径,使德国有可能在西欧防务中占有席位”。[1](P431)为了在西欧建立一个对付苏联的政治经济和军事联盟,美国在坚持大力推行扶德政策的同时,也通过对法国的软硬兼施,促使其在对德政策上向自己靠拢,使法德早日实现和解。此外,众所周知,冷战是以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的斗争为主线,在美苏剑拔弩张的国际氛围下,法国原来的联苏制德的打算无论如何是难以实施的,这就迫使其不得不在外交上重新抉择。作为资本主义的法国,由于与美英在政治经济上有着密切联系,在萨尔问题上,自己的要求又得到了美英的明确支持而遭到了苏联的坚决反对,这使法国感到只有向美英靠拢才能实现自身的利益。同时,法国认为在防止苏联西进方面,西德可以作为首当其冲的挡箭牌,从而成为维护法国安全的屏障,因此法国只有与西德和解并加强合作,才能避免唇亡齿寒,从而筑起维护自身安全的堤坝。此外,法国看到尽管自己提出的肢解德国的方案未被采纳,但由于东西方的对立也已经使德国处于分裂状态,这就使得法国的心理压力大大减轻,正如戴高乐所说:“在分裂之后,德国作为一个称霸的和强大可畏的强国已不复存在”。[9](P46)这就为法德关系走向缓和提供了条件。
其次,自身恢复和发展经济的需要促使了法国对德政策的变化。战后初期法国经济凋敝社会动荡,1947年马歇
・
2
1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