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2016部编版)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8ad638c250c844769eae009581b6bd97e19bc79.png)
在本次《阿长与〈山海经〉》的教学过程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了鲁迅先生文学作品的魅力。通过这节课,我发现学生们对鲁迅先生的描写手法和情感表达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挑战。
首先,让我感到欣慰的是,大部分学生能够被阿长这个角色所吸引,通过分析课文内容,他们逐渐理解了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深厚感情。在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中,学生们的表现也相当积极,他们能够主动参与,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通过课文学习,激发学生对生活中美的发现和创造。
4.塑造良好品德:
-借鉴鲁迅先生关爱劳动人民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心和同情心;
-培养学生尊重他人、热爱生活、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阿长与〈山海经〉》的整体情节,理解鲁迅先生对阿长的刻画及所表达的情感。
-重点词汇掌握: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如测绘、嗜好、荒诞、渊博等,并理解其用法。
-在分析人物情感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通过角色扮演或小组讨论的方式,深入探讨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情感转变,从而理解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
-针对写作技巧的难点,教师可以提供具体的例子,如课文中对阿长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并指导学生如何在自己的写作中运用这些技巧。
-对于课文深层含义的挖掘,教师可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鲁迅先生是如何通过阿长这个人物来反映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对普通人的尊重。
-培养学生对鲁迅文学作品的阅读兴趣,提升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分析课文,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培养文化自信。
2.增强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力,对文章进行深入分析;
-在小组合作中,学会倾听、交流、辩论,提高思维的逻辑性和条理性。
3.培养审美情趣: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f1abe374cd7931b765ce0508763231126fdb7769.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阿长与》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情景,以及阿长购买并送给作者《山海经》的过程。
通过回忆这位善良、热情、但有些愚昧的保姆,表达了作者对她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
本文语言朴实,情感真挚,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对学生有很好的德育教育作用。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本文之前,已经接触过一些记叙文,对记叙文的结构和写作手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本文在表达方式、人物描写等方面有独特之处,需要学生进一步学习和体会。
同时,学生对鲁迅这位作家及其作品可能有一定的陌生感,需要在教学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讨论,学会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阿长的尊敬、感激和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字词。
2.难点:分析课文的人物形象和写作手法,感受作者的情感态度。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2.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情感态度,培养学生的感恩心态和尊重他人的品质。
3.合作学习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共同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包括课文内容、生字词、人物形象分析等。
2.教材:准备课文《阿长与》文本,供学生阅读。
3.参考资料:收集有关鲁迅及其作品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拓展阅读。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鲁迅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鲁迅先生的作品,为新课的学习营造氛围。
2.呈现(10分钟)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教师随机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3.操练(15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模仿文中人物的语言和情感。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9b9cf2ef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ed.png)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围绕中心选取材料;选取材料详略得当;细节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生活的能力;品味语言诙谐而富有情趣的美。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缅怀与思念长妈妈的深深感情,学习鲁迅从小就养成的良好品质;感受长妈妈的人品美。
【教学重点】学习围绕中心选材,选材时要详略得当。
【教学难点】通过观察和感悟生活,透过生活现象,善于挖掘深刻的主题,以此警示人。
【学法引导】从《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长妈妈讲美女蛇的故事引出本文的教学。
在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重点研读关于《三海经》一节,然后揣摩迁移,进行拓展训练。
引导讨论如何看待长妈妈的缺点。
指导品味语言及引发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范读、细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读前根据课前“预习提示”和课后“练习”,参考本单元“单元提示”,事先拟出有针对性的阅读提纲,在教师指导下组织研讨,解决重点问题。
学会观察生活和感悟生活,是提高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关键。
通过鲁迅分析鲁迅缅怀思念长妈妈这样一个没有名字又令人厌恶的保姆,看作者是怎样透过生活现象发现长妈妈的闪光点的,体会在观察中感悟,在感悟中观察的重要意义。
养成观察、感悟生活的良好习惯。
不同的人阅读同一篇文章,就会有不同的疑点。
启发同学明确各自的疑点后,引导同学比较、发现那些最有代表性、有普遍意义和思考价值的疑点,组织同学研讨、攻关。
【课时安排】1~2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背景音乐)同学们,你们还记得鲁迅吗?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吧!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
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
我们初一时学过他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就是选自《朝花夕拾》的。
《朝花夕拾》是一部回忆散文集,一共有十篇,里面记录的都是鲁迅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片断,包括回忆他的亲友,同学和老师,其中有一篇回忆他的保姆长妈妈的文章。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10b979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df.png)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文章相关的主题,如“我对阿长的认识”或“《山海经》的文化价值”。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写作练习,尝试运用文中的写作技巧,如细节描写来表达情感。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鲁迅先生笔下的人物刻画及其意义”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把握鲁迅先生对阿长的描述和怀念,理解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热爱。
-例如:分析文中“我平时叫他‘阿长’,叫他‘长妈妈’”等句子,理解作者与阿长之间的关系和感情。
-词汇与短语掌握: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生词、短语,如“编纂”、“神话”、“荒诞”等。
-例如:通过例句和语境,让学生掌握词汇的用法,并能正确运用到写作中。
3.增强学生的文化自信,通过了解《山海经》等传统文化知识,激发学生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培养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的意识。
4.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形成独立思考和判断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拓展中主动探索,与小组成员共同讨论,分享学习心得,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一、教学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df8538777eeaeaad1f34693daef5ef7ba0d1208.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长与》是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经历,以及阿长赠予鲁迅《山海经》的事情。
通过这篇文章,学生可以了解到鲁迅对儿时生活的回忆,感知鲁迅对阿长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同时,也能够体会到《山海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篇课文之前,已经掌握了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理解文章的大意。
但是,对于文章中的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可能还需要进一步的帮助。
此外,学生对于鲁迅这位作家及其作品可能还不够熟悉,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掌握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鲁迅对阿长的尊敬和感激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感知《山海经》在中国古代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四. 教学重难点1.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2.鲁迅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3.文章主题的把握。
五.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
2.课文译文。
3.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4.写作素材。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
2.呈现(10分钟)展示课文译文,让学生对照原文,理解课文大意。
在此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针对课文中的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进行解答。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结合译文,巩固对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朗读,检查阅读效果。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探讨鲁迅作品的特点和风格,让学生了解鲁迅的其他作品。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版(2016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352cee1c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547a165.png)
-引导学生学会从生活中发现并描绘人物特点。
3,体会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培养学生尊重和关心他人的品质。
4.课文重点、难点:
-重点:分析阿长的形象,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难点:学习运用细节描写来表现人物性格。
举例:教师可以挑选课文中的典型细节描写,如阿长的笑容、动作等,分析其如何展现人物性格,并指导学生在写作中进行实践。
(3)分析鲁迅作品的语言特点:鲁迅作品的语言具有独特的魅力,学生可能难以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词汇、句式、修辞等方面分析课文的语言特点,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举例:课文中运用了大量的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教师要指导学生分析这些修辞手法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欣赏鲁迅作品的语言美。
4.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学习细节描写,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提升描绘人物形象的能力。
5.增强自主学习能力:鼓励学生在课堂内外主动探索,培养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的好习惯,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1)分析阿长的形象:课文中对阿长的形象进行了细腻的描绘,包括她的言行举止、性格特点等。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讨论,深入分析阿长的形象,理解作者为何对她怀有深厚的感情。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人物描写。人物描写是文学作品中通过语言文字对人物形象进行塑造的一种手法。它是表达作者情感、展示人物性格特点的重要途径。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对阿长的描写。这个案例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对阿长的语言、动作、外貌等细节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一个鲜活的人物形象。
2.教学难点
(1)理解作者对阿长的情感:学生对鲁迅作品中的人物情感理解可能存在一定难度,需要教师引导,帮助学生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5b1b0d2a1116c175f0e7cd184254b35eefd1a9b.png)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作者鲁迅的生平简介,了解其文学地位和创作背景。
2.课文《阿长与〈山海经〉》的阅读与理解,掌握文章主题、情节结构和人物形象。
3.分析阿长这一人物形象,理解作者通过阿长所表达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概念。这篇文章通过讲述阿长这一人物,展现了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批判。这是理解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篇章,也是我们认识鲁迅文学思想的窗口。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课文中的一些具体片段。这些片段展示了鲁迅如何通过阿长的形象,表达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以及这种态度对我们的启示。
2.增强思维品质: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能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形成自己的观点,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文化意识:通过课文学习,使学生了解和尊重中国传统文化,传承优秀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提高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激发学习兴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5.增强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课堂讨论、写作等环节,提高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培养清晰、准确、有逻辑的语言表达素养。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教学《阿长与〈山海经〉》的过程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鲁迅的文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但也遇到了一些理解上的困难。首先,对于鲁迅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复杂情感,学生们一开始很难把握。在讲授过程中,我尽量通过生动的例子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批判与尊重并存的矛盾态度。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种方法还是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2.引导与启发:在讨论过程中,我将作为一个引导者,帮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我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他们的思考。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https://img.taocdn.com/s3/m/206f48b1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83.png)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引导学生从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中,看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尊重,以及对劳动人民的关爱。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阿长与山海经》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对传统文化既好奇又难以理解的情况?”比如,大家对《山海经》这样的古籍可能既感兴趣又感到困惑。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的奥秘。
2.教学难点
-对鲁迅笔下阿长形象的理解:鲁迅对阿长的描绘既充满关爱,又带有讽刺,学生需理解这种复杂情感;
-写作技巧的运用:学生要学会如何运用对比、描写等手法塑造人物形象,并运用于自己的写作中;
-文本深层次含义的挖掘:如何从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中,看到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及对劳动人民的尊重。
举例解释:
-对阿长形象的理解:学生需区分鲁迅对阿长的关爱与讽刺,如阿长对《山海经》的执着既让人敬佩,又让人感到无奈;
在小组讨论环节,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欣慰。他们围绕传统文化传承这一主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提出了许多有见地的观点。这说明学生们对于鲁迅笔下的阿长与《山海经》有着浓厚的兴趣,也愿意去思考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但在讨论过程中,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发言不够积极,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对这一问题还不够熟悉,或者是对自己的观点缺乏信心。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更加关注这部分学生,鼓励他们大胆表达自己的想法。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阿长与山海经》的基本内容、鲁迅的写作手法以及对阿长形象的双重情感表达。同时,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也加深了对传统文化传承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对传统文化有更深的认识和尊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9 《阿长与〈山海经〉》》优质课教案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9 《阿长与〈山海经〉》》优质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3e8a76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03.png)
【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语文《9 《阿长与〈山海经〉》》优质课教案一. 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是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主要讲述了作者鲁迅儿时与阿长相处的经历,以及阿长热心为鲁迅寻找并购买他渴望已久的《山海经》的故事。
通过回忆阿长的善良、热情、朴实和迷信等特点,展现了两人之间深厚的感情。
本文以记叙文的形式,生动、细腻地描绘了人物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能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人物形象。
但对于文中一些较为深刻的情感和内涵,可能还需要引导和帮助。
此外,学生可能对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山海经》)较为陌生,需要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进行适当的补充和解释。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
2.难点: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理解文中一些深刻的情感和内涵。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所描述的氛围,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2.讨论法: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写作法:引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写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备课:教师要充分备课,熟悉课文内容,了解《山海经》的相关知识。
2.教学工具:准备PPT、黑板等教学工具,以便进行课堂教学。
3.课外阅读材料:为学生提供一些关于《山海经》的课外阅读材料,帮助学生拓展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PPT展示《山海经》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标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9阿长与《山海经》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教案:9阿长与《山海经》](https://img.taocdn.com/s3/m/0dab88480a4e767f5acfa1c7aa00b52acec79c14.png)
2.阿长形象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生活背景及其与《山海经》的关系;
3.鲁迅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反思:通过阿长形象,鲁迅表达了怎样的观点和看法;
4.课文中的重要句子、词语解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二、核心素养目标
1.提升学生的文学素养,通过学习《阿长与《山海经》》,增强对散文这一文学体裁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山海经》的基本认识:介绍《山海经》的作者、成书时间、主要内容,使学生掌握这一古代文献的基本信息,理解其在文学和文化中的地位。
-阿长形象分析:通过课文学习,引导学生分析阿长的性格特点、生活背景,以及鲁迅如何通过阿长这一形象传达对传统文化的看法。
-课文语言表达技巧:解析课文中鲁迅运用的生动、形象的描述和表达方式,如比喻、讽刺等,帮助学生掌握散文的语言特色。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写作练习。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山海经》的基本概念、阿长的形象特点以及鲁迅对传统文化的反思。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后的阅读和写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实践活动环节,学生们在分组讨论和写作练习中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他们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对阿长这一角色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但同时,我也发现有些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过于依赖同伴,缺乏独立思考的能力。因此,我计划在接下来的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在学生小组讨论环节,我尽量以引导者的身份参与其中,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来启发学生。总体来看,学生们能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并提出自己的观点。但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分享成果时表达不够清晰,这可能是因为他们在整理思路和语言组织方面还存在不足。为此,我打算在以后的课堂上多设置一些口头表达和总结的环节,以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c89b660cf7ec4afe04a1dfa5.png)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快速阅读,整体把握阿长这人物的品格风貌及作者对她的思想感情。
过程与方法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作者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手法,并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怀念之情,感受文中所表现的质朴的爱。
教学重点:把握阿长这人物的品格风貌,掌握作者抓住人物性格特点刻画人物的手法,并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艺术手法,理解重要语句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对阿长深厚的怀念之情,感受文中所表现出的质朴的爱。
教法学法读读,讲讲,议议,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时效性和音画效果。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重点字词,熟读课文,回顾关于鲁迅的资料。
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新课导入:屏幕展示孟郊的《游子吟》,培养学生感悟亲情的能力这首《游子吟》以一个儿子的身份写出了母爱这样一种世间最无私、最伟大的感情。
我们或许并不是每时每刻都能意识到,平淡的生活中其实蕴藏着许多爱的细节。
多年以后,回首往昔,我们才体会到那种“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的无奈心情。
就连鲁迅先生这样伟大的文豪,,也不例外。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纪念他儿时的保姆——长妈妈而撰写的散文《阿长与〈山海经〉》,体会文章中所蕴含的至爱真情。
二、检查预习1、回顾作者鲁迅与《朝花夕拾》(学生汇集交流材料,教师点拨总结)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代表作: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等。
《朝花夕拾》是鲁迅的散文集,题意为“早晨的花到了傍晚才拾起来”,是鲁迅在中年以后回忆自己青少年时的经历感受的集子,原题是《旧事前提》。
本文就是出自这部作品的一篇回忆童年生活的散文。
2、简介背景:阿长阿长,鲁迅称她为长妈妈,浙江绍兴东浦大门人。
她是鲁迅儿时的保姆。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5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d6be5aab8d528ea81c758f5f61fb7360b4c2b1f.png)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精选5篇)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阿长与山海经》教案1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围绕已选择材料、安排材料详略得当的写作特点。
2.了解课文的记叙线索。
3.分析人物形象,把握文章中心,理解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体会过渡和照应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教学设计(1)在“我”的眼里,阿长是个怎样的人?(2)题目是“阿长与《山海经》,文中又写了另外几件事,这是否离题?(3)文中一共写了阿长几件事?是如何安排详略的,为什么这样安排?(4)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5)文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刻画阿长?重点与难点1.本文的记叙线索是什么?散文的“神不散”说的是:主题集中。
写散文时要放得开,但是要受到中心思想的制约,所以还得收得拢。
在阅读散文时,要注意抓住文章的线索,理清全篇的层次结构和理解全篇思想内容。
本文是以作者的思想变化为线索的。
全文线索清晰,结构上决不平铺直叙,是经过精心构思的。
作者欲扬先抑,写知道阿长谋害了“我”的隐鼠时,感情上是“憎恶”她;对于阿长的平常举动,“我实在不大佩服她”;对于阿长所懂得的许多规矩,“我”也是“不耐烦的”;尽管在阿长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时,“我”也曾“发生过空前的敬意”,但那后来也“逐渐淡漠”了;是因为阿长给“我”买《山海经》,才真正“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甚至连“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文章最后以“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结束,表达了作者对阿长的深切怀念之情。
2.为什么文题是“阿长与《山海经》”,而文中却写了几件似和《山海经》无直接联系的事?记叙文的中心是作者通过记叙人和事体现出来的对生活的一定看法。
中心思想贯穿着文章始终,是文章的灵魂。
作者是根据中心思想来选择材料和安排材料的。
文中详写了三件事。
阿长让“我”过元旦时吃福橘的做法,令“我”感到“古怪”。
讲阿长的故事时说到她的作用,令“我”惊异“她还有这样伟大的神力”。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a1e2831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e2.png)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情分析: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在14~16岁之间,学生感情还是处于懵懂阶段,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义务让我的学生正确的面对爱,教会他们感受身边的爱。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求知欲高,自我表现力强,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优点,并将自己所想所做的带到课堂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跟学生产生互动,这是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而且,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感悟能力,但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他们很远,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我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本文分两课时完成。
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为主要方式,指导阅读。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及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语句,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初步把握长妈妈形象。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段落的赏析。
交流初读感受,感受课文前半部分元旦吃福橘和长妈妈烦琐规矩的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的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重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体会长妈妈的善良仁慈和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144d951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565a44b.png)
最后,总结回顾环节,我对学生们今天的学习进行了简要回顾,希望大家能够将所学知识内化于心。然而,我也意识到,仅仅依靠课堂上的讲解和讨论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引导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和思考。
4.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感受鲁迅作品的语言特色,培养良好的审美能力;
5.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习关爱他人,尊重普通劳动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课文内容理解:《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对阿长的描写,以及通过阿长所展现出的《山海经》的神秘色彩,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教师需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把握作者对阿长的情感态度,以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
-人物形象分析:分析阿长的形象特点,理解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鲁迅通过阿长表达的对普通劳动人民的尊重和关爱。
-语言特色感受:体会鲁迅独特的文学语言,如讽刺、幽默、抒情等手法,以及其在文中的运用。
举例:课文中“阿长喜欢给我讲《山海经》的故事,但我更喜欢她讲的那些民间的、荒诞不经的故事”,这里通过对比展现了阿长的性格特点和对《山海经》的热爱。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阿长的形象特点以及鲁迅对《山海经》的引用意义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分析和讨论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山海经》相关的文化现象或人物形象。
2.实验操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简单的文学创作活动,让学生尝试模仿鲁迅的笔法,描写一个生活中的普通人。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d822fb66a8114431b90dd8ae.png)
书
设
计
9、阿长与《山海经》
填空:
阿长是一个的人。
教
学
反
思
优点:
缺点:
改进措施:
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课后练习一、二。
2. 文章提到的这些事件表现了长妈妈怎样的品格风貌?
3. 你从这些事件中,看出作者对长妈妈的感情有怎样的变化?
4. 作者在刻画阿长这个人物时,用了一种什么写作手法?请结合文中事例简要分析。
②“然而我有时也对他发生过空前的敬意”。(讲长毛的故事)“却不料她还有这样的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夜间伸开手脚占领全床也当然是情有可原的”。
③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甚至变得憎恶(谋害隐鼠)
④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他却能够做成功,他却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买《山海经》)
1. 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B )
A. 惧惮(dàn) 孤孀(shuāng) 疮疤(chuāng) 切切察察
B. 掳去(nǔ) 憎恨(zèng) 惊骇(hài) 相形见拙
C. 絮说(xù) 诘问(jié) 渴慕(mù 言简意赅
D. 粗拙(zhuō) 烦琐(suǒ)霹雳(pī) 炙手可热
1、完成练此册积累与运用。
2、预习新课。
主备人
备课
成员
备课时间
课型
新授课 (第一课时)
上课时间
课题
9、阿长与《山海经》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积累“憎恶、惶急、震悚”等词语。
2、了解鲁迅及《山海经》的有关文学常识。
3、整体感知课文,把握人物形象。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7605c74ce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ee.png)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推断和批判性思考。
-促进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培养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度。
3.塑造学生的人文素养,通过对鲁迅关爱劳动人民情怀的学习,引导学生尊重和理解不同社会背景下的劳动者,培养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
五、教学反思
在上完《阿长与《山海经》》这一课后,我对自己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之处进行了反思。总的来说,我觉得在以下几个方面做得还不错,但也有些地方需要改进。
首先,我在课堂上注重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通过分析鲁迅对阿长的描写,让学生领悟到作者的情感态度。我发现,大部分同学能够投入到课文中,体会到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然而,对于一些细节方面的理解,部分学生仍然存在困难。今后,我需要在教学中更加注重对学生的个性化指导,帮助他们攻克难点。
5.教学难点:
-对课文中鲁迅对阿长的怀念之情及其深层含义的理解。
二、核心素养目标
1.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语言特点和鲁迅的写作风格,提升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审美能力。
-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的语言表达,领悟作者的情感态度。
-激发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兴趣,培养阅读文学作品的良好习惯。
-通过对阿长的怀念,鲁迅所表达的对人性、社会的思考。
(2)课文中的写作方法的应用:学生可能难以掌握如何运用这些写作方法,教师应举例说明:
-如何通过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使学生学会运用这一写作技巧。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象征等,让学生在实际写作中尝试运用。
(3)课文中生字词的理解与运用:对于一些生字词,学生可能存在理解上的困难,教师应详细讲解: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课件
![(名师整理)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精品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573f9c6f121dd36a32d82d5.png)
无知、淳朴
阿长为我买来《山海经》热情善良 关心孩子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 罢,我还记得,是她告假回 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 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 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 说道:“哥儿,有画儿的 ‘三哼经’,我给你买来 了!”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 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 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 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 面的兽 ,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 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 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 长那么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 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 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 “我”操心费事,况且阿长不识字, 居然买来了。所以说,阿长“确有伟 大的神力”。
•“这四本书,乃是我 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 宝书”.为什么这么说?
怀
⑥谋害我的隐鼠
念
新的敬意
⑦为我买《山海经》
祝福
伟大的心胸,应该表现这样的气概——用笑脸来
迎接悲惨的厄运,用百倍的勇气来应付一切的不
幸。
——鲁迅
推荐阅读:
《呐喊》
作者对阿长的感情是变化的,从文中找出 “我”感情变化的句子。
从“不大佩服——不耐烦——空前的敬 意——新的敬意。”
事
阿长性 格
“我”的 感情变化
写作手法
切切察察
喜欢“告状”
饶舌多事
实在不大佩服 摆成“大”字 粗俗、
先
的睡相 不拘小节
令人厌烦 善良真诚
抑
的规不矩少道教理“我”有点迷信 不耐烦
讲“长毛” 的故事
人物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写法。
• 小练笔:
结合本文欲扬先抑的写法写一小 段文字,可写父亲、母亲、老师或同 学等。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9《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9《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868d44d4a73f242336c1eb91a37f111f1850d2a.png)
人教版部编七年级下册语文9《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阿长与山海经》是我国著名文学家鲁迅的一篇散文。
通过对儿时与阿长相处的回忆,表达了对长妈妈的真诚怀念以及对年幼无知的时光的深切怀念。
文章以平凡的人物、平凡的事件反映出不平凡的鲁迅思想,具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但对于散文的鉴赏能力和对作者情感的把握还有待提高。
针对这一学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帮助学生理解鲁迅的思想,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大意,把握作者的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散文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培养尊敬长辈、珍惜亲情的品质。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情感。
2.难点:分析散文的表现手法,体会鲁迅的审美情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引导学生身临其境,感受作者的情感。
2.互动式教学法: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与教师、同学互动,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情感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引导学生关爱他人,珍惜亲情。
六. 教学准备1.课文朗读录音:为学生提供课文的朗读录音,帮助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2.相关资料:收集与鲁迅、散文创作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素材。
3.教学课件:制作精美的教学课件,辅助教学。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鲁迅的生平照片和简介,引导学生了解鲁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呈现(10分钟)学生朗读课文,教师检查学生的朗读情况,对课文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3.操练(10分钟)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分析课文内容,理解作者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师选取重点段落,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名师教案
![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第9课阿长与《山海经》名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191e1eba58da0116c1749ea.png)
阿长与《山海经》名师教案核心素养1.语言:积累重要词句、品味文章精彩词句2.思维:分析人物形象、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学习人物的语言、动作、细节描写3.审美:体会欲扬先抑手法产生的艺术效果,感受一个普通人的美4.文化:感受一位大师对一个普通的小人物的深情,体会大师的高尚的思想情怀,学会去尊重、欣赏你身边的哪些普通人。
(一)教学建议《阿长与山海经》是一篇写人记事的散文,在让学生整体感知并能概况文章所记的事的基础上,感知作者在这些记叙中传递的感情。
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学习本文的写作手法:一是学习在人物描写中用到的欲扬先抑的手法,二是品味简洁而传神的人物描写。
(二)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整体感知课文,概括文章中记叙长妈妈的事情。
2.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领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思想感情。
3.找出表现作者对待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4.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品味文章中富有感情色彩的词句,领会鲁迅先生对长妈妈的思想感情。
学习鲁迅通过人物动作、语言描写、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的写法。
教学难点:1.找出表现作者对长妈妈情感态度变化的语句。
2.学习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讨论法教学过程及内容:一、导入新课在上学期我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大家还记得里面那个会讲故事的长妈妈吗?今天她再次出现在鲁迅的文章中,这次鲁迅先生称她为阿长,并把她和一部书《山海经》放在一起,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来一起走进《阿长与山海经》吧!二、问题探究(一) 整体感知知事知人请同学们迅速阅读全文,用简洁语言概况文章记叙了长妈妈哪些事情呢?通过这些事情同学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阿长呢?学生自己阅读课文,并进行概括、分析。
然后请学生在班级交流。
明确:长妈妈名字的由来——地位低下长妈妈睡相不好——粗人、不拘小节长妈妈喜欢切切察察——饶舌多事长妈妈规矩烦琐、“逼”着我吃福桔——淳朴善良、关爱孩子长妈妈给我讲长毛的故事——无知而又淳朴长妈妈给我买来《山海经》——热情真诚真、善良、关爱孩子统而言之:长妈妈是一个纯朴热情、善良仁慈、关爱孩子的封建社会的普通劳动妇女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阿长与<山海经>》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鲁迅先生的《阿长与山海经》所追忆的保姆,她是一个粗人,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是一个很不幸的人。
但她又是一个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质朴善良、热心帮助孩子解决疑难。
鲁迅先生深情地抒写了对她的真挚的怀念。
教读这篇文章,应引导学生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表现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详写与略写相结合的写法。
了解叙述、描写等表达方式,体会描写的作用和方法,从而更深地感悟鲁迅对阿长的深厚怀念之情,领会阿长性格中的纯真美。
学情分析:由于我们所面对的学生是在14~16岁之间,学生感情还是处于懵懂阶段,我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有义务让我的学生正确的面对爱,教会他们感受身边的爱。
对于初二学生来说,他们求知欲高,自我表现力强,他们喜欢展现自己的优点,并将自己所想所做的带到课堂上,所以,教师在授课时一定要跟学生产生互动,这是授课中必不可少的中心环节。
而且,他们已经具备初步的分析、概括能力,有一定的情感体验、感悟能力,但文章的写作年代离他们很远,学生的思想与作者的思想有较大的距离,我力求缩短这段时空距离,使学生逐渐体会到作者的感情。
设计思路:本文分两课时完成。
以指导学生课前自学为主要方式,指导阅读。
第一课时的主要任务是整体感知,找出文章围绕阿长所写的事情及我对长妈妈的情感变化语句,学习详略得当、欲扬先抑的写法,初步把握长妈妈形象。
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重点段落的赏析。
交流初读感受,感受课文前半部分元旦吃福橘和长妈妈烦琐规矩的描写,以及长妈妈讲“长毛”故事的分析,体会作者在这些充满贬义的文字后面,对长妈妈的同情与怀念,重点分析阿长与《山海经》的故事,体会长妈妈的善良仁慈和对“我”的关爱之情以及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之情。
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3.学习“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
4.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重难点:1.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阿长的形象。
(重点)2.理解回忆性散文中,作者将写作时的回忆与童年的感受彼此交错转换。
(重难点)3.深入体会作者对阿长的情感。
(重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先做个小调查,喜欢阅读的同学请举手。
很好,的确,阅读是一件让人身心愉悦的事情,而阅读名著更能陶冶情操,得到美的享受。
这学期就要求我们阅读鲁迅的名著《朝花夕拾》,谁来告诉我,这是一本怎样的书?(生:回忆性质的书)那么我们曾经学过其中的那篇文章?(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在那篇文章中,作者除了写到自己的老师寿镜吾先生以外,还写到一个人,她是谁?(生:长妈妈),她讲的故事真是神秘莫测,给百草园蒙上一层神秘色彩,那么,长妈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让我们一起再次走近名家,阅读名著,进行一次轻松愉快的语文学习之旅吧!二.初读感悟,预习验收1.翻开教材二单元,明确二单元的课文主题及本单元的学习要求2.老师提前布置了预习作业,现在就先让我们来验收一下预习成果,读读这些词语,看看能读准吗?(请学生选择性的注音)3.看来上面这个问题太小儿科,没能难到大家,那么我们继续:课文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的是什么?从中你觉得阿长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三.精读品味1. 结合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变化、阿长人物形象好,看来同学们预习的成果很不错。
那我们随着这些事件的叙述,“我”对长妈妈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感呢?鲁迅没有专门写过自己的母亲,却写了这篇怀念保姆的文章。
可当我们读到第一件事,关于称呼来历时,“我”在什么情况下才称她“阿长”?(生:憎恶)。
那么标题用“阿长”来命名,是说明作者对她充满了憎恶吗?(生:不是)那么,请结合课文具体分析一下“我”对阿长的情感发生着怎样的变化?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变化?(生边读边勾划,批注。
同桌相邻的同学可以交流阅读感悟)2. 重点以阿长买《山海经》一事,分析“我”的思想感情变化而其中,真正让我对她产生敬意的是她给我买山海经的事。
那么这件事让我经历了怎样的感情波折?先看看《山海经》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来描写它?我对《山海经》有着什么向往?当阿长来问时,我怎样想的?这种想法表现了我什么心理?——“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无益”,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既不知道《山》是怎样一本书,更何况她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不会理解“我”的心情,表明我对她的心存隔膜,轻视当阿长说“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我有什么反应?表现什么心情?齐读25,26段——真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为什么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齐读片段——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么热心;“别人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且阿长大字不识,居然买来,所以说,阿长确有伟大神力。
3. 引导出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到此作者的感情完全转变,由之前的厌恶,憎恨到这时的感激,尊敬,同情,此时当我们再体会作者的写作过程,他是带着双重眼光来描写长妈妈的,既儿童的眼光和成长后写作时的眼光。
这种写作手法叫:欲扬先抑,作者采用这种人物描写技巧使情节多变,形成波澜,造成鲜明对比,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恍然大悟之感,留下较深刻印象。
而对抑扬两者,不可等量齐观,重点在后扬,抑是衬垫作用。
所以,对赞扬长妈妈一事重点详写,其余事件略写。
四.课文小结:本篇文章作者通过采用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塑造了一个善良淳朴的劳动妇女。
她是千千万万旧社会劳动妇女的一员,作家将他的目光投射在“长妈妈”这样一个不完美的底层劳动者身上,写文章来缅怀,纪念她,也给我们传达了一个“爱”的主题,我们世界需要爱,尤其是要关爱普通人,关爱弱者,所以,从中我们也读到了作者本人伟大的人性光辉。
五.请你以“我”的口吻对长妈妈说上几句心里话。
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第二课时一、检查旧课二、学习新课。
{一}快速阅读第18—28自然段:思考下列问题:1.阿长为什么也来问《山海经》?她懂得《山海经》吗?何以见得?2.当阿长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时,“我”是怎样想的?“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这种想法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3.当阿长买来《山海经》时,“我”有什么反应?4.你怎样理解文中说的阿长“确有伟大的神力”?5.文章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不多,用的是一种叙述语言。
为什么不详写她是如何买到《山海经》的呢?发挥你的想象和联想,将她买《山海经》的过程补充出来。
四人小组讨论交流:1.因为“我”太过于念念不忘了。
阿长根本不知道《山海经》是什么样的书,她给“我”买回《山海经》后,说成了“三哼经”。
2.“我”想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
之所以这样想,是因为阿长不识字,没文化,不知道《山海经》是怎样的一部书,何况她一向似乎并不善于关心“我”,因此她不会理解“我”渴望得到《山海经》的心情。
这表明“我”对阿长心存隔膜乃至轻视。
3.“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失了。
可谓又惊又喜,感激不尽。
4.因为这件事,“别人不肯做”,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知“我”心,谁也没有阿长那样热心;别人也“不能做”,有画的《山海经》很难找,要跑多少路,打听多少地方,谁能像阿长这么给“我”操心费事,况且她又不识字,居然买来了。
所以说,“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5.不写阿长是怎样买到《山海经》的,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想象她跑了多少路,费了多少心,在想象中更觉得那真是一种“伟大的神力”。
想象合理即可。
提示: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摊书店,操了多少心等。
{二}研读最能打动你的地方,欣赏它成为亮点的原因。
学生自由发挥,合情合理即可。
明确:“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
她确有伟大的神力。
”这一句是作者感情发生变化的议论句,真正让作者对阿长产生敬意的是阿长给他买到了《山海经》。
这是一部鲁迅渴慕已久的神话传说图画书,但一直难以买到。
大字不识的阿长却能够急小主人所急,想小主人所想,设法买回了《山海经》,这不能不让鲁迅感到意外和惊喜。
阿长不识字,错把“山海经”念成了“三哼经”,她一定为买这几本小书下了不少工夫,她对小主人的热心、忠诚,通过这件事表现得十分充分。
而正是这个偶然的事件,不仅满足了鲁迅的愿望,同时也激发了鲁迅大量买书的习惯,特别是作为少年鲁迅的一部文艺启蒙书,对他以后的创作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这正是鲁迅对长妈妈念念不忘、几次在作品中写到她,对她充满了感激、怀念、敬意的原因所在。
“仁厚黑暗的地母啊,愿在你的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这句话抒发了作者对长妈妈真挚的感情,表现了鲁迅对长妈妈的怀念之情。
从对长妈妈的厌烦、埋怨、畏惧,到对她的敬意、爱戴、祝福,在鲁迅的人生经历中,长妈妈曾起过那么重要的作用,但他竟不知道她的姓名和经历,这是多么令人内疚的事情!他所能做的,只有祈祷仁厚的地母,安息阿妈的灵魂。
鲁迅对阿长的深沉感情在这里表现得真切感人。
{三}齐读最后两段。
结束回忆,回到现实。
“我的保姆”再次点明了长妈妈的身份,“长妈妈”是“我的母亲和许多别的人这样称呼她”,“阿长”是祖母和“我”憎恶她的时候的称呼。
这里不厌其烦地将三个称呼罗列出来,一来是强调阿长与“我”非同一般的关系,二为后文“我”抒发对阿长深切的怀念之情打下基础。
再一次交代“我”不知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也甚至不清楚她的身世,就是这样一个人,却那样善良、真诚,热爱和关心孩子!文末使用祈使句,表达了作者发自内心深处对阿长永远的怀念之情以及对她良好的祝愿,祝愿她永远安息、万古长存。
三、体验拓展,互动释疑。
1、体验拓展:在你的童年生活中,有没有像阿长这样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普通人?你怎样看待他们?谈一谈你的想法和感受。
四人一组讨论交流。
我们假设阿长现在还健在,她读了鲁迅这篇文章,会对鲁迅说什么?请同学们紧扣课文内容与人物性格特征,放飞想象的翅膀,赋予人物新的时代特色。
代长妈妈说的话:哥儿啊,我虽无名无姓,但经你一写,现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说我无名无姓,生得黄胖而矮倒也罢了,怎么连颈上的灸疮疤也写进去了呢?说我规矩多、烦琐、迷信也罢了,那时谁不迷信啊?可是你,怎么连我睡相不好这种私事都写进去了呢?特别是给你讲长毛故事时,讲的将我们掳去后,让我们脱下裤子站在墙头,大炮就放不出来,你也照实写下来了,你不怕人笑话我还怕人笑话呢!写阿长买《山海经》的笔墨并不多,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想像的空间,大家想像一下她是怎样到处打听,怎样跑书店书摊,操了多少心才买到这本书的? 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四人小组交流,并选出代表全班交流。
2、互动释疑:将自己不懂的地方提出来,与小组、班级同学共同探究解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