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立法完善
浅论基本人权的宪法保障

浅论基本人权的宪法保障论文摘要:保障人权是宪法的终极价值。
宪法历来被称为人权保障书,人权的实现和保障离不开宪法和宪政制度。
宪法通过宏观上控制国家权力和微观上规定基本权利的内容,形成有机的宪法人权保障机制。
党的十七大报告通篇贯穿着以人为本,改善民主,扩大民生,保障人权的内容。
坚持人权的平等性是我国社会主义人权保障的基本特点,也是我国宪法对人权保障的基本要求。
本文从宪法对人权保障的意义和作用、宪法保障机制等方面进行论述,进而分析了我国在人权保障方面的不足之处并提出了相关完善建议。
论文关键词:宪法人权保障意义人权,是人作为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当享有的权利。
尊重和保障人权是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
虽然不是所有的人权都需要法律化,但人权事业发展的历史进程表明,基本人权以及保障基本人权得以实现的其他(非基本)人权可以也应当由法律加以规定。
无论是人权原则、人权内容、还是人权的实现途径,都要通过宪法做出规定。
另一方面,人权保障又是宪法的核心,离开了人权保障,宪法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价值。
人权与宪法相互依存、相互作用。
我国现行宪法在总结历史教训的基础上对人权的内容及其保障做出了明确的规定,以宪法为基础的、有中国特色的人权保障制度已初步形成。
虽然这些宪法修正案大大推进了我国人权事业的进一步发展,但我国现行宪法在人权保障方面仍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
一、宪法对人权保障的意义和作用(一)为中国民主宪政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宪法的确立过程也即是人权原则不断宪法化的过程,“既然劳动是劳动者的无可争议的所有物,那么对于这一有所增益的东西,除他以外就没有人能够享有权利。
享有充分的人权,是人类长期以来追求的理想,是无数仁人志士为之努力奋斗的崇高目标。
在17、l8世纪资产阶级宪法诞生后,伴随着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形成,资产阶级的宪法逐步向全球扩展,资产阶级宪法所确认的人权思想和人权原则也被普遍接受,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人作为人依据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本质所应当享有的权利,成为当代世界政治发展的主题,也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应有之义。
论我国宪法实施的保障及完善

论我国宪法实施的保障及完善【摘要】我国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在实施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需要不断加以解决和完善。
为了保障宪法的有效实施,我们必须在立法、司法、行政等方面做好相应的保障工作,同时完善监督机制和宪法修正的机制。
只有强化宪法保障机制,持续完善宪法实施的体系,才能确保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我们应该以更加积极的态度去解决宪法实施中的问题,确保宪法能够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为国家治理提供坚实的法律基础。
【关键词】宪法实施、保障机制、立法、司法、行政、监督、修正、权威性、有效性、完善体系、国家治理、宪法地位1. 引言1.1 我国宪法地位的重要性我国宪法地位的重要性在于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遵守和维护的基本法规,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威。
宪法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保障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约束了国家机关的权力,并规定了国家机关的职责和权力范围。
宪法是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石,是维护社会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法律基础。
只有坚决维护宪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才能保障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我国宪法地位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宪法,严格遵守宪法,确保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1.2 宪法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在我国宪法实施过程中,存在着一些问题。
由于制度法治建设仍然存在不足,导致宪法在实际运行中遇到了一些挑战。
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在执行宪法时存在着不完全遵守或者随意解释的情况,这直接影响了宪法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宪法的宣传教育工作还不够到位,广大公民对宪法的了解和认同程度有待提高。
在宪法实施中还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乏宪法意识的问题,这对于宪法规定的权利和义务的保障都带来了隐患。
宪法实施中还存在着一些具体问题,比如一些法律法规与宪法存在不一致的情况,导致宪法规定的权利难以得到有效保障。
在宪法实施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存在违法乱纪、滥用职权等现象,这直接损害了宪法在国家治理中的权威性和有效性。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评价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的评述学号:********姓名:***班级:文1001—2一.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公民的基本权利也称宪法权利,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享有的主要的、必不可少的权利。
公民的基本义务也称宪法义务,是指由宪法规定的公民必须遵守和应尽的根本责任。
(一)我国公民的八大基本权利:(1)政治权利和自由;(2)宗教信仰自由;(3)人身自由;(4)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和取得赔偿权;(5)社会经济权利;(6)文化教育权利;(7)妇女、老人、儿童受国家的保护;(8)保护华侨、归侨和侨誉的权利和利益。
(二)我国公民的六大基本义务:(1)维护国家统一和各民族团结的义务;(2)遵守宪法和法律,保守国家秘密,爱护公共财产,遵守劳动纪律,遵守公共秩序,尊重社会公德;(3)维护国家安全、荣誉和利益;(4)保卫祖国,抵抗侵略,依法服兵役和参加民兵组织(5)依法纳税;(6)其他义务。
(三)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的特点1.公民权利和自由的广泛性第一,享受权利的主体十分广泛。
第二,宪法确认并保障的公民权利和自由的范围十分广泛。
2.权利和义务的现实性第一,实事求是,以我国现阶段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的实际水平为基础,确定公民权利和义务的范围、内容。
具体说,就是:⑴客观上的确需要、又非确认不可的就坚决写进宪法。
⑵能够做到的,或者经努力可以逐步实现的,就根据能够做到的程度,作出实事求是的规定。
⑶从实际条件看,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不能做到的,宪法就不予以确认。
第二,规定法律和物质保障。
宪法在确认公民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也规定了一些具体措施来保障它们的实现。
3.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性法律权利的享有和法律义务的履行,在本质上应当是平等的。
我国宪法规定的公民权利和义务的平等,是在实质上的平等。
具体表现在:第一,公民在权利的享有上一律平等,也就是说:⑴公民不分民族、性别、出身、职业、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和职位高低,都一律平等地享有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权利,也一律平等地履行宪法和法律规定的义务。
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立法完善

我 国宪法在 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上与世界各 国相 比还存在 一
定 的差 距 , 们 也 已经 认 识 到 了这 些 差 距 的存 在 , 缩 短 这 些 差距 , 我 要 不
是短时间内可 以做到 的, 需要我们通过修改现行宪法逐步来完善 。 结 合我国的实际情 况。 我认为当务之急应在我 国宪法 中增加如下基本权 是生命权 。 近年来 , 死亡几十甚至上 百人的特大安 全事 故在 国
称。
、
宪法条文 自身的立法完善
根 据 我 国 现 行 宪法 的规 定 , 于 公 民基 本 权 利 的 规 定主 要 体 现 在 关
公民基本权利保障 的前提基础是宪法和法律的 明确规 定。如 果
宪 法和 法 律 对 这 一基 本 权 利 没有 规 定 或 规 定 不 明确 , 么 保 障 叉 何 丛 那
谈起 ?而普通法律又是依据宪法制定的 , 以, 所 立法方面 的完善首 先
体 现 在宪 法 自身 的完 善 上 。
( ) 一 在实体权 利立法方面, 通过修改宪法逐步增加公民的基 本权
利 的规 定
由, 包括: 人身 自由不受侵犯、 人格尊严不受侵犯、 住宅 不受侵犯、 通信 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 5 批评 、 () 建议 、 申诉、 告、 控 检举权、 取得 国家赔偿权 ;6 社会经济权利, () 包括劳动权 、 休息权 、 退休人员的生活 保障权 、 物质 帮助权 ;7 文化教育权利 , 要包括 : () 主 受教育 的权利 , 进 行科学研究、 文艺创 作和其 他文 化活动 的 自由。( ) 8 男女 平等权 ;9 () 于 20 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对 公民的财产权进一步完整表述为: 公民 04 “ 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 民的私有财
第三章 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公民权和人权】
公民的基本权利是由资产阶级最先以宪法的形式确认的。资产阶级把公民的基本权利称作为人权和公民权,并把它作为资产阶级宪法的核心内容。
人权,起初是资产阶级为反对封建专制和宗教特权而提出来的一个口号。1776年的美国《独立宣言》,是世界上第一个把人权提到纲领性文件和根本法的地位的。1789年8月,法国制宪会议通过了第一个直接以“人权”为名的《人权和公民权宣言》。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在其他国家的胜利,这些国家的宪法也大都把“人权”称作为“公民权利”并加以确认。
(一)平等权
平等权作为一项古老而朴素的权利,是我国历代先贤追求的基本目标。在近代,“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是资产阶级在反对封建特权斗争中提出来的,并在取得政权之后用法律形式予以确认。最早确认这一原则的是法国1789年的《人权宣言》,它规定:“法律对于所有的人,无论是施行保护和处罚都是一样的。在法律面前,所有的公民都是平等的。”此后,西方各资本主义国家宪法也都确认了这一原则。总体上看,这一原则包括以下三层含义:第一,公民在立法上平等;第二,公民在适用法律上平等;第三,公民在守法上平等。
第三章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授课内容】
1)公民及公民的基本权利
2)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
【教学目的要求】
1)掌握公民和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
2)掌握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
【教学重点】
1)公民的概念、公民和人民的区别
法学论文参考题目【各种论题大全】

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一刑法方面1.论转化犯2.论“携带凶器抢夺”3.论“限制加重”的数罪并罚原则4.论危险犯的终止5.论结果加重犯6.论共同过失犯罪的存在可能性7.论原因自由行为8.论我国刑法中的定量因素9.论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之存废10.论社会危害性标准11.论婚内强奸12.论刑法中的期待可能性13.论结果加重犯的主观方面14.论持有行为的性质15.论吸收犯之存废16.罪刑法定原则探析17.不作为犯罪研究18.刑法因果关系研究19.单位犯罪适用中若干问题分析20.犯罪中止若干问题研究21.中外刑法中犯罪预备之立法比较22.共同犯罪中身份犯问题研究23.牵连犯中若干问题研究24.正当防卫中若干问题研究25.死刑问题研究26.交通肇事罪研究27.重大责任事故罪研究28.侵占罪研究29.贪污罪研究30.受贿罪研究31.合同诈骗罪研究32.金融罪研究33.抢劫罪若干问题研究34.走私罪若干问题研究35.论职务侵占罪36.关于完善我国缓刑制度的探讨37.计算机犯罪研究38.我国黑社会性质组织犯罪研究39.校园财产犯罪原因分析40.青少年犯罪原因分析41.职务犯罪研究42.女性犯罪原因分析43.流动人口犯罪现象分析44.暴力犯罪现象分析45.略论犯罪未遂46.紧急避险研究47.共同过失犯罪初探48.试析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停止形态研究49.吸收犯问题研究50.想象竞合犯问题研究51.罚金刑问题研究52.转化犯问题研究53.包容犯问题研究54.结果加重犯问题研究55.法条竞合问题研究56.持有型犯罪研究57.目的犯问题研究58.略论我国刑法中的追诉时效59.赦免制度研究60.罪名法定问题探析61.危险犯研究62.行为犯研究63.洗钱犯罪研究64.保险诈骗罪研究65.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研究66.强迫交易罪研究67.侵犯商业秘密罪研究68.非法拘禁罪研究69.安乐死问题初探70.绑架犯罪问题研究71.盗窃罪若干问题研究72.聚众斗殴罪研究73.妨害公务罪若干问题研究74.伪证罪若干问题研究75.非法持有毒品罪研究76.斡旋受贿问题研究77.介绍行贿罪若干问题研究78.贪污罪的共犯问题研究79.巨额财产来源不明罪若干问题研究80.滥用职权罪若干问题研究81.玩忽职守罪若干问题研究82.徇私枉法罪研究83.民事、行政枉法裁判罪若干问题研究84. 罪刑相适应论诉讼法方面1.检察机关在刑事诉讼中的职能定位2.论“以事实为根据”与证据裁判原则3.暴力取证罪的立法完善4.程序性制裁与刑讯逼供的遏制5.论上诉不加刑原则6.关于我国设立沉默权制度的思考7.辩诉交易制度在中国发展前景8.论我国取保候审制度的完善——兼与保释制度之比较9.论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在我国的适用10.刑事诉讼中被害人法律保护存在的问题与对策11.论民事诉讼审前准备程序的功能12.公益诉讼与当事人适格之扩张问题研究13.小额诉讼程序的构建14.答辩失权制度研究15.中美陪审审判制度的比较16.论民事诉讼证明标准17.民事诉讼证人作证制度研究18.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研究19.民事诉讼当事人举证权利研究20.自认制度研究21.民事诉讼审级制度研究22.论民事诉讼的法院调解原则23.证据概念的重构24.论公开审判制度25.传闻证据规则研究26.论证明责任的分配27.论民事诉讼的自认28.论司法认知29.论推定30.论诉讼保障制度31.论正当当事人32.论民事撤诉制度33.论缺席判决34.论执行回转35.诱惑侦查研究36.刑事缺席判决探讨37.专家法律意见书之地位探讨38.证人拒绝作证之成因与对策39.沉默权存废之探讨40.诉讼外解决纠纷机制探讨41.辩诉交易在中国存废之探讨42.民事执行难之成因与对策43.公诉转自诉制度探讨44.举证时限探讨45.论判决的既判力46.辩诉交易问题47.证人作证研究48.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探讨49.刑事诉讼审前程序比较研究50.证明标准探讨51.司法公正探讨52.民事检察制度研究53.民事再审程序研究54.公益诉讼探讨经济法、环境法、劳动法方面1 论环境侵权行为的构成2 对环境权性质的思考3 论环境侵权中的精神损害赔偿4 论环境刑法的特点5.环境侵权民事救济制度研究6.我国的环境公益诉讼制度探析7.水污染防治法执行问题研究8.《环境保护法》修改若干问题的一点思考9.我国战略环境影响评价立法研究10.环境与国际贸易若干法律问题探析11.环境法的经济分析12.论环境法的价值内涵13.《森林法》》修改之法律思考14.论我国环境法的制度设计15.论环境权(或公民环境权/环境物权)16.论土地发展权17.论环境(保)相邻关系的法律调整或论区际环境关系的法律调整18.论环境公益诉讼机制的构造19.能源法律问题研究20.论劳动合同中的竞业禁止条款与保密条款21.农村土地纠纷解决机制问题研究22.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的立法构建23.农民权益保护立法研究24.农民劳动法律保护研究25.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研究26.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研究27.我国劳动诉讼制度研究28.WTO劳工标准与中国劳动立法的完善29.农地承包经营合同法律问题研究30.论社会保障立法的价值取向与立法结构31.论企业劳动规章的法律性质及法律规制32.论劳动集体谈判(协商)制度33.宏观调控法律问题研究34.物业管理法律问题研究35.论政府或公用采购的经济法调整36.论食品安全的法律保障37.公营企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的法律政策研究38.农村土地税费改革法律问题研究39.论医患关系的法律性质及法律调整40.生态农业发展的法律政策研究41.工伤赔偿法律问题研究42.企业的社会,责任法律问题研究43.信用立法问题研究44.操纵证券交易价格的归责问题研究45.上市公司收购的法律问题研究46.证券法之虚假陈述制度研究47.我国证券监管体制研究48.我国期货监管体制研究49.我国保险监管体制研究50.我国银行监管体制研究51.WTO金融服务贸易法律制度研究52.信托的法律的性质研究53.我国证券法中民事责任制度研究54.证券交易所法律制度研究55.金融创新与法律制度研究56.中央银行法律制度研究57.对不良企业的法律救助58.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59.可转换债券若干法律问题研究60.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研究61.我国商业银行改制中的法律问题探讨62.经济法主体探讨63.商业银行监管法律制度探讨64.个人所得税法探讨65.证券监管法律制度探讨66.反垄断法研究67.政府采购法研究民商法方面1.遗失物拾得制度若干问题研究——从利益平衡与制度设计角度2.试论表达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3.论网络空间隐私权及其法律保护4.确立我国有限合伙制度的法律思考5.试论继承中债权人利益保护的法律完善6.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法律问题研究7.论我国监护制度的完善8.论居住权9.公司破产制度研究10.论集体土地使用权制度11.论有限合伙12.论一般人格权13.论信赖利益14.论债权物权化15.论所有权保留16.中国民营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初探17.家族型企业法律问题规制18.浅议国有独资公司董事长的权源结构与运行19.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之法律问题研究20.民营企业法律保障初探21.职工参与公司控制之法律研究22.浅议一人公司23.论独立董事制度24.公司创立大会法律制度研究25.公司治理机构的法律规制26.公司治理的法律地位27.对破产法的几点思考28.关于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问题的研究29.对我国公司法中小股东保护的立法思想30.关于个人独资企业的几点思考31.论我国公司法对股东权的保护32.公司经营者的责任33.相互持股的利与弊及其法律调整34.对不良企业的法律救助35.股东代表诉讼制度的比较研究36.公司利益分配中的法律调整机制37.职工参与制度研究38.关于公司章程法律效力的探讨39.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转让出资法律规制及其优化40.公司资本制度研究41.股权转让42.中小股东权益保护研究43.公司对外担保44.董事会制度45.股东的表决权46.破产监督人制度47.公司董事对第三人的法律责任48.旅游合同法律问题研究49.论合同履行中的”经济合理”原则(或:情势变迁原则)50.论数据库的法律保护51.农村土地所有权制度探讨52.建立隐名合伙制度的思考53.论商号的法律保护54.完善我国继承法的法律思考55.空间权的法律研究56.关于角色的商品化权探析57.关于完善我国自然人民事行为能力制度的思考58.论我国村的民事法律地位59.占有制度与我国民法物权制度的完善60.论离婚损害赔偿制度61.非婚生子女保护制度评析62.人工生殖法律问题研究63.论保护儿童最大利益原则作为婚姻家庭法的基本原则64.关于协议离婚问题的研究65.婚姻关系中的侵权损害赔偿探讨66.夫妻约定财产制的立法思考67.论配偶权制度68.论夫妻约定财产制与交易安全69.家庭暴力法律规制研究70.无效婚姻及其确认有关问题探讨71.扶养制度研究72.离婚原因及其法律规制探讨73.分居制度74.离婚损害赔偿制度75.亲子关系76.结婚制度77.论继子女78.继承权79.转继承80.我国民法结构安排研究81.论我国物权立法的原则(或其中某一原则研究)82.无权处分行为的效力与善意取得制度的关系83.物权变动中的第三人利益保护84.法人超越经营范围订立合同的效力85.违约责任与侵权责任的竟合86.论共同危险行为87.论作品88.TRIPS与中国知识产权立法研究89.权利穷尽研究90.反向假冒与商标淡化研究(可选其一)91.植物新品种权研究92.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研究(多学科题目)93.域名与商标的冲突与对策94.小议使用新型专利创造性的判断依据95.驰名商标若干问题研究96.论保护商业秘密制度中的竞业禁止规定97.论我国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保护98.论电子数据库的法律保护99.论域名抢注及其法律对策100.保险合同的最大诚信原则101.人身保险中的如实告知义务102.财产保险中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103.论票据行为的无因性104.保险利益原则研究或者论保险法的基本原则105.论人身保险合同或保险合同法律特征研究106.遗失物拾得制度若干问题研究107.论表达自由与隐私权保护的冲突与平衡108.确立我国的有限合伙的立法思考109.试论我国离婚救济制度的不足与完善110.著作权合理使用制度探析111.雇主责任研究112.离婚标准问题探讨113.论非婚同居的法律规制114.校园伤害案件学校责任基础及形式研究115.政府科技管理立法初探116.论网络游戏虚拟财产的法律保护117.论民法典的逻辑结构118.合同之债的相对性弱化研究119.论贞操权120.交通事故责任研究121.胎儿利益的民法保护122.物权行为研究123.无因管理研究124.论作品125.侵犯著作权认定规则研究126.商业方法可专利性研究127.论植物新品种权128.商标权与地理标志权冲突研究129.商标淡化侵权研究130.论知识产权的无形性131.授予发明专利之条件研究132.保险法原则研究133.论保险合同134.保险利益研究135.财产保险合同与人身保险合同之比较研究宪法与行政法方面1.宪政与司法审查2.公民权与人权3.行政诉讼制度的完善4.资格罚研究5.听证制度研究6.论村民自治7.选举制度的完善8.市场经济条件下公民劳动权及其实现9.论人大对司法机关的个案监督10.当代中国的变迁与宪法发展11.论公民受教育权及其保护12.WTO与中国行政主体的发展研究13.试论我国政府信息公开制度之建立14.行政许可公正性问题探讨15.论行政调查16.行政效率机制的行政法保障17.公共工程采购若干问题研究18.WTO规则与我国行政程序制度的完善19.行政公益诉讼初探20.行政相对人权利研究21.行政指导程序问题研究22.论我国公民的出版自由及其实现23.论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的迁徙自由24.略论公民罢免权25.论妇女宪法权利及其平等保护26.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立法的完善27.论公民社会保障权28.抽象行政行为司法审查的若干问题思考29.行政指导的定义及其法律规制30.行政征用补偿问题研究31.论行政解释的功能及其实现32.电子政务及其法律规制33.公民平等权的宪法学思考34.论中国宪法的修改35.论法官保障制度36.论公民的知情权37.论市民社会中宪法私有财产权的保护38.农民平等权问题研究39.可持续发展与宪法价值的嬗变40.法治下的中国地方分权41.论公民基本权利的冲突42.行政强制中的比例原则研究43.紧急状态下的政府行为研究44.论高校在行政法上的地位45.论我国土地征收制度的完善46.论行政法的基本原则47.论国家赔偿的范围48.论国家赔偿中的精神损害赔偿49.WTO下中国行政法的发展50.各国公务员制度比较研究51.浅议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依法行政52.论我国的宪法监督53.略论对弱势群体的法律保护54.析网络下的公民言论自由权的保护和限制55.我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和完善56.论行政合同57.违宪审查模式与中国的选择58.行政法治与行政自由裁量权59.论大学生权利的法律保护60.公民劳动权初论61.收容遣送制度探讨62.非典时期问题的反思63.民工权益法律保护64.违宪审查制度65.村民自治法律问题探讨毕业论文参考题目二论文题目论题方向序号法理学方向 1 论法治与社会公平法理学方向 2 构建和谐社会的法理思考法理学方向 3 社会转型与法律发展法理学方向 4 科学发展观的法律思考法理学方向 5 论程序公正法理学方向 6 关于效率与公平关系的再认识法理学方向7 司法公正与法律权威法理学方向8 论依法执政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法理学方向9 论司法体制改革与创新法理学方向10 论法律推理法理学方向11 法理的含义和意义法理学方向12 论司法公正与效率法理学方向13 社会公平与弱势群体的权利保障法理学方向14 关于法学教学方法的几点建议法理学方向15 "可持续发展"的法律思考法理学方向16 论公平正义与执法法理学方向17 中国立法现状及其改进对策研究宪法方向 1 公民财产权的法律地位宪法方向 2 农民平等权的法律保障问题宪法方向 3 论思想自由权宪法方向 4 论我国的违宪审查体制与完善宪法方向 5 关于我国宪政与法制建设的思考宪法方向 6 我国公民受教育权及其宪法救济宪法方向7 宪法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问题研究宪法方向8 宪法在审判实践中的适用问题研究宪法方向9 论宪法监督体制的完善宪法方向10 宪法法院监督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分析宪法方向11 论我国妇女合法权益的法律保护宪法方向12 完善老年人权益法律保障制度宪法方向13 关于我国国家赔偿制度的立法思考宪法方向14 论公民财产权的宪法保障宪法方向15 论宪法的人权保障功能宪法方向16 论男女平等就业权的法律保障宪法方向17 美国、法国和中国宪法监督模式之比较宪法方向18 我国违宪审查制度建立的主要法律障碍宪法方向19 论宪法的司法化宪法方向20 论迁徙自由权宪法方向21 社会团体的合法性问题宪法方向22 论中国公职人员财产申报制度及其完善宪法方向23 论违宪审查制度在我国的建立及模式选择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1 论我国行政法的作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2 论我国行政立法体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3 市场经济下行政法的功能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4 论中国公务员制度的特色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5 行政处罚程序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 6 论行政强制措施的作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7 行政赔偿范围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8 行政指导的功能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9 行政复议的范围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0 论行政诉讼法律关系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1 行政诉讼的举证责任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2 论具体行政行为的约束机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3 论中国司法审查制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4 论行政诉讼的参加人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5 行政侵权责任问题探讨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6 行政处罚显失公正行为的性质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7 论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8 论行政诉讼的管辖问题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19 论行政诉讼判决种类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0 行政诉讼判决与行政诉讼裁定区别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1 论行政诉讼期间具体行政行为不停止执行的原则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2 关于行政许可制度改革的几个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3 行政赔偿和民事赔偿的区别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4 关于行政征收制度改革的若干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5 论行政自由裁量权的控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6 论行政立法程序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7 论无效行政行为的后果及其认定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8 行政程序法的基本原则与制度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29 程序合法性的法律要求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30 行政执法的公开化、统一化问题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31 行政法上的权利救济制度研究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32 论司法权与行政权的关系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方向33 WTO与中国行政法改革研究中国法制史方向 1 论我国古代法的特征。
我国宪法中公民平等权的保障

我国宪法中公民平等权的保障宪法中公民的平等权是指公民在经济、政治以及社会等所有的领域内均依法享有的与其他公民同等的权利,是一种不能因为任何差别而予以区别对待的权利。
平等权允许存在合理差别,实质是反对歧视。
平等是相对的,是实质平等与形式平等的统一,相同情况相同对待,不同情况不同对待,禁止不合理差别待遇。
平等权既是一项宪法原则,又是基本权利的一项具体内容。
作为自然人社会生活的前提和条件,平等权有别于其他的基本权利。
平等权既是基本权利体系的内容之一,又可以作为经济权利、政治权利、文化权利以及社会权利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它能够为实现这些权利创造条件。
法律必须同等对待同等的人法律必须是理性的,它必须对相同的情况予以相同的处理是宪法中公民平等权的基本要求。
看似内涵与要求较为完善的平等权在现实社会中的保障是严重不足的,追究其深层次的原因,探寻平等权有益的保障路径是十分有必要的。
一、平等权的具体内涵(一)平等权的性质平等的具体内涵指同种的人之间应当是同等地、毫无差别地享有一切可被赋予的有利条件,人们之间不存在等级的隶属关系。
依据法兰西大革命时代迭次人权宣言的宣示,则法律平等的意义,即国家对于一切人民,其保护或其惩罚,均应平等之谓。
法律上平等的意义,即系否认特殊人民享有任何特权,则其第一结果,便须否认贵族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3条第2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学术界关于这一款内容的概括主要是确定了平等权。
将平等权看作是一种宪法的基本原则,这是因为公民在各项基本权利的享有和行使上都应当是平等的,如果将平等权视为一种权利,与其他的公民基本权利在逻辑上难以并列,并且在事实上,公民只有先享有权利,才会有平等的问题。
其实,强调平等权的宪法原则性,并不否定平等权的权利属性,只是不同意存在与其他基本权利并列平行的独立的平等权,而强调平等权存在于各项权利之中,依托基本权利而存在,平等权是各项基本权利之下的一项具体的权利内容,例如公民享有人身自由的平等权、受教育的平等权、享受社会保障的平等权以及选举的平等权等等。
我国公民生存权保障存在的问题与原因探析

权益的 , 个 人也 可 以要求 社会 保 险行政 部 门或者 社
法》 , 相关配套法律法规 尚未 正式 出台。第 四, 文
7 2
会保 险 费 征 收 机 构 依 法 处 理 ” 。将 个 人 与 所 在 用 人单 位之 间发生 的社 会 保 险 争议 简 单 归 人 劳 动争
议处理 范 畴 , 适 用先 调解 后裁决 的劳动争 议处 理机
建立 。 目前农 村 社会 救 助 也 主 要 局 限于 基 本 生 活 救助, 医疗 救 助 制度 基 本 没有 建 立 。第 三 , 农 村 的
社保水 平 远低 于 城 市 。 由于农 村 经 济 发 展 水平 低
制显 然不 妥 。因 为社 会 保 险 争议 的 内容 主 要是 执 行社会 保 险法 的法规 和政 策 , 而不是 劳动 关 系双方 当事人 协 商可让 与 、 放 弃 的权利 。 _ 2
( 2 O 1 2 Q O 1 6 ) 。
中图分 类号 : D 9 2 4 . 3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 2 0 9 5 - 0 0 6 3 ( 2 0 1 3 ) 0 2 - 0 0 7 2 - 0 5 收稿 日期 : 2 0 1 2 - 1 1 - 2 3
一
、
重 管理 审批 轻保 障 缺 乏 宪 法 和 配 套 法 律 制 度 的强 力 化立 法滞 后 。文化 基本法 律 少 , 投入 的行 政法 规 多 , 至今 还没 有 《 新 闻法 》、 《图书
导致农 民选择 低缴 费标 准 , 进 而 只能享受 低 积 累和 低待 遇 , 这 种低 待遇 甚至 低 到不能 发挥基 本 的保 障 作用 。此外 , 城 市 化进 程 中涌 现 出 的农 民工 群 体 , 虽然 已成 为 “ 社 会 主 义 事 业 的建 设 者 ” , 但 绝 大 多 险待遇 。
论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规定的不足与完善

论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保障规定的不足与完善董成杰摘要:宪法是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体现着全体人民当家做主的权利。
因此,在宪法里,公民的基本权利这章一直都是处于最基础,最核心的地位。
我们国家宪法里很多条文都确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但是社会在不断地向前发展进步,广大公民的权利保护意识正在逐步地增强,再加上基本权利规定得太过于抽象模糊,体系不够完整。
所以,宪法里面有关公民基本权利的部分内容有待我们日后去加以健全。
关键词:权利保护;基本权利;根本大法1 公民基本权利的概念和特征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所明确规定的,作为一个国家的公民理应拥有的最基础的权利。
我们都很清楚,公民的法律权利范围是相当广泛的,既有基本权利、又有其他权利。
但是作为我们国家的根本大法,面对公民的种种权利,宪法它不会也没有必要予以详细的罗列。
所以宪法只能明确部分基本权利。
虽然基本权利与其他权利都属于公民的权利,但基本权利其本身具有以下法律特征:第一,基本权利代表了公民在日常生活里基本法律权利;其次,基本权利在公民的生活中处于最基础且又不可或缺的地位;其三,基本权利存在衍生性,它可以延续公民的其他权利;第四,基本权利很稳固而且能够排斥其他,它和人的公民身份密不可分,同时也和人在法律上的平等地位密不可分。
2 公民基本权利的类型公民的基本权利是整个宪法的基础和核心,公民的基本权利位于总纲之后国家机构之前,更凸显公民基本权利的关键之处。
我们国家宪法在第二章详细确定了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主要包括:(1)平等权,即我们国家的每一位公民在法律的世界里都是平等的。
包括总体平等、保护平等、责任平等、禁止差别对待、允许合理差别,它是公民行使其他权利的基础。
(2)政治权利。
包括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自由。
其主体是拥有中国国籍,已满18周岁且没有被剥夺政治权利。
(3)宗教信仰自由,但需要注意使用此项权利的很多限制。
(4)人身自由,这里指的是广义的人身自由,包括人格尊严,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秘密。
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

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摘要:公民的基本权利是宪法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宪法只是作了抽象性的规定,没有规定其的具体内容以及关于其遭受侵害后的救济途径。
本文将从基本权利的问题和保障两方面展开论述。
关键词:基本权利;宪法司法化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保障人民的基本权利不受侵害。
但我国宪法基本权利属于抽象的基本权利,仅具有主观权利的性质和宣示性的意义,并且在内容的规定上存在着一些问题。
1.平等权。
平等是人类社会长期以来追求的目标,人类社会的发展是不断地发现平等价值,不断地扩大平等范围的过程。
我国宪法第33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
”这一条款表明我国只是将平等权宣示性的规定在宪法中,既没有规定平等权的具体内容,也没有规定违反平等权应有的处罚措施,平等权立法在相当程度上处于虚置状态。
2.人身自由方面的权利。
关于这方面的权利主要是由法律确定的。
如:我国行政法中明确规定,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强制措施只有法律才能加以规定。
其他地方性法规,行政法规都不能设立这方面的权利。
在实践中,我国规定了强制戒毒,强制医疗,收容教养等限制公民人身自由的措施。
这些措施的规定明显与宪法关于公民人身权利方面的立法相违背。
同时对于这些限制人身自由措施的规定,立法上缺乏相关的救济机制和程序性规范,导致实践中,侵犯公民人身自由的案件时有发生。
3.经济、社会权利。
对于这方面的权利,法律严重缺失关于就业歧视、就业保障等方面的法律规定。
如:实践中,大量单位在招聘时提出,只要男性,不要女性。
这就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
4.公民文化、教育方面的权利。
我国法律对于公民的教育权和相关文化方面的权利的规定是比较完善的。
但是在高等教育方面却人为的制造了等级差异,并赋予了其正当化。
如:我国公布了双一流高校名单,使得在就业时,有关单位表明只要双一流学校毕业的学生,对于其他非双一流学校毕业的学生来说,无疑增加了其找工作的难度。
大家都交同样的学费,享受的教师资源和教育资源却是不平等的。
完善我国公民生存权保障的路径选择

论完善我国公民生存权保障的路径选择徐海涛(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湖北十堰442002)【摘要】遵从“理念—制度—机制”的研究进路,提出社会转型时期生存权保障的基本原则,从完善立法、制度建设、执法与监督、救济制度和机制等方面,勾勒出社会转型时期我国公民生存权保障的选择路径。
【关键词】生存权;保障;路径【中图分类号】D9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391(2013)01―0051―04由于我国还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因此,按照西方福利国家的公民生存权保障标准来要求我国,显然是不合适的。
但是我们绝不能以此为借口,推卸对公民生存权保障方面的责任和义务。
一、树立并坚持民生第一的生存权保障理念社会转型时期,要充分实现公民的生存权,国家和政府首先要树立并坚持民生第一的生存权保障理念,要尽快实现从国家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转变,从权力本位向权利本位的转变。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让人民生活得更有尊严、更加幸福”,“切实把保障人民的生存权、发展权放在保障人权的首要位置”[1]。
这些不应只是一个动人的政治口号,更应体现在生存权保障的宪法法律制度的落实上,体现在保障民生的立法、执法、司法的每一个具体行动上。
其次要恪守生存权保障的基本原则:1.与国家生产力水平相适应并逐步提高原则。
公民生存权的保障离不开国家财政的支持,国家应按社会全体公民的平均正常生活标准而不是低收入阶层的生活标准来确定生存权的权利内容。
同时,社会正常生活标准既包括物质方面,也包括精神文化和健康方面,其不是一成不变的,国家对生存权的保障水平要随着国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而提高,应从追求温饱到“相当生活水准权”,再到尊严权和幸福生活权,最终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
2.法治原则。
立法机关要坚持立法为民,及时制定保障公民生存权的实体和程序法律规范,尤其要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环境保护、劳动安全与保护、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民生立法,不断健全和完善生存权保障的法律体系,做到有法可依;行政机关要坚持执法为民,严格执行保障公民生存权的法律,做到有法必依;司法机关要坚持司法为民,为生存权遭到侵害的公民提供及时公正的司法救济。
论我国公民平等权的宪法实现和保障

108区域治理RULE OF LAW作者简介:黄嘉怡,生于1996年,法律硕士,研究方向为地方立法与政府法务。
论我国公民平等权的宪法实现和保障湘潭大学 黄嘉怡摘要:平等权作为宪法中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之一,其同时兼具了原则性和权利性的双重特征,体现了宪法重视公民对平等权利的追求。
虽然目前我国的宪法在保障公民的平等权方面取得了十分大的进步,但也不能忽视目前我国公民平等权的宪法实现和保障仍然有诸多缺陷和不足,我国仍然需要通过立法、司法等手段相互配合来保障公民的平等权,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关键词:公民;平等权;平等原则;宪法保障中图分类号:D0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0)35-0108-0001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人权之一的平等权,是一般平等权和多项具体平等权的有机统一。
内容体现在一国公民在宪法与法律上的地位无差异,平等地获得司法救济,平等地受罚,公民不因种族、职业、语言、性别、宗教信仰、户籍、财产、居住地、家庭、政治观点和其他身份差异遭到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或歧视[1]。
一、宪法保障公民平等权的现状现行的宪法当中关于平等权的描述和规定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规范系统,既有授权性规范,又有禁止性规范;既有一般性规定,也有诸如民族平等、男女平等、政治权利平等等具体性规定;既有正面规定,又有反特权、反歧视的侧面规定[2]。
目前,我国现在已基本建立起了一套有助于实现和保障公民合法权利的法律制度体系,平等权的实现和保障有了体系的支撑,并逐步进入了法制化轨道。
其次,促进平等权发展的基本力量格局已经初步形成,其中,该基本力量格局是以政府为主导,提供各种法制、政策保障,各种社会组织在民间通过举办和参与各项社会事业为实现和保障公民合法权利提供支持。
最后,男女平等和民族平等等具体的平等权的发展在国际人权领域形成了一定的优势[3],例如中国政府给予少数民族一系列优惠和扶持政策,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通过各种形式的财政补贴、专项补助、对口支援等积极支持;采取积极措施纠正对妇女的歧视,制定并执行了一系列专门针对妇女的发展规划。
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及其现状

论我国公民图书馆权利保障立法中的不足及完善

・ 7・ 5
海、 内蒙 古 、 深圳 、 湖北 、 河南 、 江 、 浙 山东 等 地 。各 地 结 合 本省 市 发展 实 际情 况 分 别 从 图 书 馆设 置 、 书 图 馆设 施 、 馆藏 资 源 建 设 、 障 措 施 、 书馆 服务 及 读 保 图 者 的权利 与义 务 、 本地 出版 物 缴送 制 度 、 图书 馆 员 对 要求 、 惩等 内容 方 面加 以规定 。 奖 ( 在部 门规 章 中加 以规 定 四) 对 图书 馆 事 业 发 展 影 响 比 较 大 的 规 章 主 要 有
一
受教育 机会 。 “ 教育者 享有 下列 权利 : ”受 参加 教 育教 学计划 安排 的各 种 活 动 , 用 教 育 教 学 设 施 、 备 、 使 设 图书 资料 。 “ 书馆 、 物 馆 、 技 馆 、 术 馆 、 化 ”图 博 科 美 文 馆 、 育馆 ( )等 社会 公 共 文化 体 育 设 施 , 体 场 以及 历 史 文化 古迹 和革 命 纪 念 馆 ( ) , 当对 教 师 、 生 地 应 学 实行优 待 , 受教 育者 接受教 育提 供便 利 。 为 ”
学校 图书馆领 域 , 而且 多 是政 府 和 部 门规 章 , 只有 北
权、 租借 权 以及 宪 法 、 育 法 、 费 者 权 益 保 护 法 等 教 消
相 协调 , 考 虑 有关 国 际公 约对 我 国图 书 馆立 法 的 应 影响。
三、 完善 我 国公 民图 书馆权 利保 障 立法 的建 议 ( ) 快立 法步伐 , 快 出台《 一 加 尽 中华人 民共和 国
K e o ds: i z n lb a y rg t yw r ct e i r r h s;lg sa in;s c rt i i e ilt o eu y i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分析

“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宪法分析内容提要:人权是公民基本权利的来源,公民基本权利是对人权的宪法化。
人权保障条款的入宪要求公民基本权利体系保持开放性和包容性。
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体为各国家机关。
人权保障条款对人权保障功能的实现有赖于建立完善的宪政体制,而其关键在于宪政理念的转变、解决国际人权公约在我国的实施机制以及建立有效的宪法监督制度。
关键词:人权;公民基本权利;人权保障;宪法监督制度党的十五大报告和十六大报告都提出,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
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把“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作为宪法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第33条的第3款。
自此,“尊重和保障人权”便由一个政治规范提升为宪法规范,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主体由执政党提升为“国家”,获致了最高的法律效力,从而使尊重和保障人权由执政党的意志上升为人民的意志,由执政党的政治理念和价值上升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政治理念和价值。
然而,“徒法不足以自行”。
新条款的入宪并不必然导致人权得以保障。
相对于宪法的修改,宪法的实施更为重要。
构建我国的人权保障机制是落实这一规范的根本途径,而机制的构建应建立在对人权保障条款宪法含义的科学解读上。
所以,本文拟以“人权”的概念为切人点,辨析“人权”与“基本权利”的区别与联系,探究人权入宪深层次的原因和价值,解析“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宪法规范的内涵,探讨这一新条款的实施机制,从而为其实施提供理论上的准备。
一、“人权”与“公民基本权利”之辨宪法中,一个新条款的价值是在与原条款的比较中显现的。
修改前的宪法第33条是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概括性规定,从第34条到第50条是对“基本权利”的具体规定。
所以,从第33条到第50条构成了对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一个兼具概括规定和具体规定的混合式规定。
而“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这一新条款强调的是“人权”,这是我国宪法以前没有出现的语汇,似有突兀之感,也与原有条款显得难以协调。
现行宪法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体系的完善

现行宪法公民基本权利义务体系的完善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是在刚刚结束了十年文革动乱,民主与法制建设的重要性才开始被人们认识到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下制定出来的。
由于这样一个特殊的背景,长期实行人治形成的各种制度及其思想观念还不能从根本上得到清算和改变;依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使个人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体性地位还无法真正地确立;历史上长期的封建专制形成的国家主义思想还在事实上支配着我们的行动,公民基本权利本位的观念还无法成为整个社会的共识。
因此,现行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体系,虽然在总结了文革教训的基础上有所发展和完善,如将公民基本权利义务由过去规定在国家机构之后改变为国家机构之前,以显示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之关系上公民权利的重要性;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更加详细具体,同时也增加了一些新的权利,如规定公民的人格尊严不受侵犯;对公民应尽的义务作了更加具体的规定,以体现权利义务的一致性,表明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不可分割的关系等。
[1]然而,由于时代的局限性,当时这种完善用现在的眼光来看是非常有限的。
现在,实际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治上,我们的民主法治制度建设有了长足进展;经济上放弃了计划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法律上,我们的立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许多领域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无法可依的状况,实现了有法可依;文化上,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行和逐步深入,以义务为本位的传统文化受到了巨大的冲击,现代的民主、法治、人权等意识日益地为社会民众所接受和认同;对外方面,我们经过艰苦的努力,加入了WTO,使我们的发展与国际社会的进步联系在一起。
我们已经批准了《公民经济、社会、文化权利国际公约》,正在批准《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这两个重要的国家人权公约的批准,意味着在对人权的保护方面,我们要承担国际义务,要向国际标准靠拢。
所有这些,最终会导致我国的社会已经或将要发生巨大的变化,确切地说就是引起我们的社会发生转型,即有过去的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由国家和社会的一体化向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转变,公民社会将得到发育和成长。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关系探析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之关系探析【摘要】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关系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的核心问题,也是我国和谐社会建构过程中的基本问题。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我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整体呈现和谐互动关系,但由于受封建传统观念的长期影响,我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和谐发展的进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
因此必须正视我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现实,解决存在的问题,采取措施促进我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和谐发展,以保障社会和谐稳定。
【关键词】国家权力;公民权利;对立统一;和谐互动一、相关法律概念国家权力的“权力”的英语单词为power,其意思含有“力量、能力、政权、势力”等等。
权力即权力主体具有的强制性支配力量,权力一般与国家联系在一起称之为国家权力,国家权力便是以国家名义所拥有的权力,它是指统治者以国家机器为后盾,实现其意志、巩固其统治、强制被统治者服从的支配力量。
[1]典型的国家权力例如立法权、行政权与司法权。
而关于公民权利的法律内涵,其“权利”的英语单词为right,意思含有“正当的、正直的、正义的”等等。
法律上的权利,即自然人或法人依法行使的权能与享受的利益。
[2]人权公约中公民权利的内容主要包括:生命权、人身自由和安全权、迁徙自由权等权利。
本文所述的公民权利是指受到政府保障的公民所拥有的合法权利,是指公民在宪法和法律规定的范围内作某种行为以及要求国家和其他公民作或者不作某种行为的权利。
二、我国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关系的现状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二者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两者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是宪法的精髓。
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的和谐发展是宪法实现的最根本标志。
但国家权力与公民权利是对立统一的,公民权利是第一位的,国家权力是第二位的;公民权利是国家权力的基础和来源,但其实现需要国家权力的保障;国家权力受到公民权利的监督和制约,公民权利也应当在一定界限内行使。
试论我国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的研究与探讨

试论我国宪法中公民基本权利的研究与探讨论文摘要公民基本权利的简称是人权,在资本主义国家又被称为公民权,是在一个国家宪法中明确规定的所有公民在社会各方面所享有的基本权利,是公民实现自身基本利益、自由或主张的基本法律保障。
公民基本权利不仅反映并决定着一个国家中公民在政治和法律中地位同时也对研究和提高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在简单介绍我国宪法中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定义以及公民基本权利在我国的现状的基础上,对于我国这种现状产生的原因及如何进行改进做了简单的分析,并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论文关键词宪法公民基本权利研究与探讨一、引言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逐渐深入以及社会全面转型的进步,使得公民基本权利的基本建设和多元化发展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公民基本权利不仅反映并决定着一个国家中公民在政治和法律中地位同时也对研究和提高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对于我国宪法中对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做一下简单的介绍。
二、我国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我国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规定最近一次的改革是在1982年,这一年将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由12条增加到了18条并将其由最初的第三章提前到第二章,显示出公民基本权利的重要性。
宪法在规定和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和自由时遵循的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点,即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利属于人民且国家尊重和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宪法在第二章中对于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从人身权利和自由、政治权利和自由、社会经济权利和自由等多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规定,大致从第三十三条到第五十六条,下面对于其中明确的基本内容进行一下简单的概括。
首先对于人身权利和自由宪法中明确规定在未经人民检察院或者人民法院批准、决定时任何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不受逮捕、非法拘禁或其他方法剥夺或者限制人身自由且禁止对公民的身体和人格进行非法搜查或侮辱、诽谤和诬告陷害等;与此同时公民的住宅也严禁非法搜查或入侵,公民的通信内容以及通信自由自由也受到法律的保护。
浅谈我国公民健康权的宪法保护和完善

浅谈我国公民健康权的宪法保护和完善作者:孔海文来源:《法制博览》2016年第12期摘要:健康权是一项受宪法保障的基本人权。
但在我国,却由于种种原因,公民的健康权长期得不到重视和保护。
本文对公民健康权的内容及如何在宪法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健康权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公民健康权;宪法保护;现状;对策中图分类号:D9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379-(2016)35-0077-02作者简介:孔海文,女,汉族,硕士研究生,上海海关学院经管系,讲师,研究方向:国际经济法律、国际经济与贸易。
目前,对于公民健康权,世界上有许多国家早已在本国宪法中对之进行了相关确认,并且采取了各种有效的措施来保证。
国际社会也将健康权视为一项重要的人权。
但在我国,却由于种种原因,公民的健康权长期得不到重视和保护。
如何在宪法中发展和完善我国公民的健康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一、关于健康权的基本含义、内容涉及到健康权,就先需要弄清什么是“健康”的这个含义?目前社会上能被人们普遍所接受的观点是世界卫生组织(WHO)宪章导言所下的健康定义:“健康是指人的躯体、精神、社会适应能力的良好状态”。
①健康对于人类而言,可以说是人在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资本。
失去健康的生活则可危及到人的生命,只有拥有健康才意味可能得到个人的一切。
因此,对于人们而言首先应确保尊重人的健康。
如剥夺人的健康则意味着剥夺人的生命。
正是在此意义而言,健康权是人类的基本人权。
对健康权,由于世界各国立法有很大差异,因此,对于公民的健康权究竟应当包含哪些具体权利,在我国学术界也有不同观点。
在人权法中,健康权是指“人人享有可能达到的最高标准的身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权利。
”②在我国《民法通则》中的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
生命健康权,是指公民对己身所享有的生命安全、身体健康、生理机能完整的人身权利,它包括生命权、身体权和健康权。
健康权不同于生命权、身体权,是自然人以身体的生理机能的完整性和保持持续、稳定、良好的心理状态为内容的人格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析我国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立法完善摘要:基本权利是宪法上确认的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指称,它包括人的尊严、平等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人身自由、宗教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目前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还存在不足,本文就从立法方面提出了完善的建议。
关键词:基本权利宪法权利程序正义基本权利,或称宪法权利,是宪法上确认的权利,是宪法赋予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指称,包括人的尊严、平等权、言论自由、出版自由、人身自由、宗教自由、选举权和被选举权等。
由于这些权利和自由在公民的权利体系中具有较高的地位和价值,我们冠之以基本权利的名称。
根据我国现行宪法的规定,关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主要体现在“第二章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中,这__章涉及的宪法条文从33条到56条,其中公民基本权利的条文从33条到50条,这些权利大致分为:(1)平等权;(2)政治权利和自由,具体包括:选举权和被选举权、言论、出版、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的权利;(3)宗教信仰自由;(4)人身自由,包括: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人格尊严不受侵犯、住宅不受侵犯、通信自由和通信秘密受法律保护;(5)批评、建议、申诉、控告、检举权、取得国家赔偿权;(6)社会经济权利,包括劳动权、休息权、退休人员的生活保障权、物质帮助权;(7)文化教育权利,主要包括:受教育的权利,进行科学研究、文艺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的自由。
(8)男女平等权;(9)婚姻家庭方面的权利。
此外,宪法总纲中还规定了公民的财产权,并于20XX 年通过宪法修正案对公民的财产权进一步完整表述为:“公民的合法的私有财产不受侵犯。
”“国家依照法律规定保护公民的私有财产权和继承权。
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对公民的私有财产实行征收或者征用并给予补偿。
”可以说,我国宪法对于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内容涉及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和领域。
同时我国政府也积极参加签署各种人权保障公约,不断促进我国对公民基本权利的宪法保障。
1997年lO月27日和1998年l0月5日,我国政府先后签署《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和《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20XX年2月28目,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做出了批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国际公约》的决定。
20XX年3月14日,国家又将“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宪法,这是中国在人权领域采取的重大举措,意义深远从对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来看,国家为我国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从制度上、法律上、物质上提供了保障。
全体公民都能平等地依法享有宪法规定的权利。
可以说,目前我国已经基本形成了以宪法为基础,以普通法律、法规为补充的比较完备的公民宪法权利的法律保障体系。
在肯定我国宪法对公民基本权利的保护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应看到其不足与缺陷。
虽然我国现行宪法扩充了公民基本权利的范围,但有些公认的基本权利未能为宪法所确认,与两个国际人权公约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然而,对于公民的基本权利的保障,最为基本的前提条件是该国宪法对公民的这一基本权利有明确规定,如果宪法中对这一基本权利都没有规定,那么保障又何从谈起?由孙志刚事件涉及到人们对公民迁徙自由这一基本权利的思考,由于目前我国宪法中未将其规定为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所以关于这一基本权利的保障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公民基本权利的保障还有赖于普通法律具体的规定,以进一步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实现。
所以本文试从宪法自身的立法完善和普通法律的立法完善进行探讨。
一、宪法条文自身的立法完善公民基本权利保障的前提基础是宪法和法律的明确规定。
如果宪法和法律对这一基本权利没有规定或规定不明确,那么保障叉何丛谈起?而普通法律又是依据宪法制定的,所以,立法方面的完善首先体现在宪法自身的完善上。
(一)在实体权利立法方面,通过修改宪法逐步增加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我国宪法在公民的基本权利的规定上与世界各国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我们也已经认识到了这些差距的存在,要缩短这些差距,不是短时间内可以做到的,需要我们通过修改现行宪法逐步来完善。
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
我认为当务之急应在我国宪法中增加如下基本权利:一是生命权。
近年来,死亡几十甚至上百人的特大安全事故在国内频繁发生,生命安全一而再、再而三地引起人们的特别关注。
没有生命,就没有一切,再也没有比人的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了。
显然,生命权是最为基本的人权。
《世界人权宣言》把生命权列为首项人权。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6条第l款明确规定:“人人有固有的生命权。
这个权利应受法律保护。
不得任意剥夺任何人的生命。
”因此,我们理应将它规定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一方面,生命权入宪法,可使全社会树立生命意识,自觉保护生命,特别是,生命权入宪有助于增强国家以及国家工作人员保护公民生命权的法律意识以及增强他们尊重和保障公民生命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尊重和保障生命权应该成为国家和政府工作的底线。
从而防止出现国家及其工作人员漠视生命权行为的发生。
另一方面,生命权入宪还是实施国际人权公约、建设政治文明的需要。
尊重和保障人权已经成为一项国际法准则,公民基本权利的规定正呈现国际化趋势。
为适应签署特别是今后实施《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的需要,我们也应该积极主动地修改完善现行宪法,将生命权明确规定为我国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二是迁徙自由权。
迁徙自由,又称居住自由,指公民在国籍所在国领土内自由旅行和居住的权利。
《世界人权宣言》第13条规定:“人人在国境内有自由迁徙择居之权”。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2条规定:“一、在一国领土合法居留之人,在该国领土内有迁徙自由往来自由及择居自由。
二、人人应有自由离去任何国家,连其本国在内。
三、上列权利不得限制,但法律所规定,保护国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卫生或风化或他人权利自由所必要,且与本公约所确认之其他权利不抵触之限制。
不在此限。
四、人人进入其本国之权,不得无理剥夺。
”其他国际性人权文件也均有类似规定。
目前,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人身权利的重要组成部分,已为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所承认和接受。
根据荷兰学者马尔赛文的统计:世界上142部成文宪法,其中有81部宪法规定了迁徙自由,约占57%的比例0关于公民的迁徙自由,我国1954年《宪法》第9O条第2款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有迁徙自由。
”而后来的1975年宪法、1978年宪法、1982年宪法中却取消了这一规定。
目前,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发展、签署两个国际人权公约和加入WTO,迁徙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在宪法中予以确认已势在必行。
三是知情权。
知情权一词源于英文“rightto know”。
在日文中被译为“知为权利”。
台湾译为知的权利或资讯权。
大陆通常将其表述为得知权、知悉权或了解权,是指自然人、法人及其他社会组织依法享有的知悉、获取与法律赋予该主体的权利相关的各种信息的自由和权利知情权是现代法律发达过程中出现的一个新概念。
伴随知识经济时代与电子信息情报络时代的到来,知情权已日益成为公民在社会生活中的一项基本权利。
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第19条明确规定:“人人有主张及发表自由之权;此项权利包括保护主张而不受干涉之自由,及经由任何方法不分国界以寻求、接受并传播消息意见之自由。
”而1966年的《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19条将此项自由权利进一步细化,该条第二款规定:“人人有发表自由之权利:此种权利包括以语言、文字或出版物、艺术或自己选择之其他方式,不分国界,寻求、接受及传播各种消息及思想之自由。
第三款补充该自由行使之界限:“本条第二项所载权利之行使,附有特别责任及义务,故得予以某种限制,但此种限制以经法律规定,且为下列各项所必要者为限:(a)尊重他人权利或名誉:(b)保障国家安全或公共秩序、或公共卫生风化。
”至1991年底已有100个国家批准或加入了该公约,另有包括我国在内的一些国家则已经签署了该公约。
因该公约明确规定了对各缔约国的约束力,可以说,依法保障知情权已形成世界潮流。
知情权在中国虽已逐步引起关注并被个别法律规范所接纳,但总体而言,其主要还停留在理论层面,缺乏系统的法律支撑,没有被确认为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不仅与我国已加入的两个国际人权公约的内容要求存在较大差距,而且更会给信息社会里的普通公民带来重大消极影响。
立法的缺失,必然带来司法空白其现实的表现是回避,如考生韩延萍为了获得自己考试成绩的知情权,将山东省学位委员会、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推上了被告席,状告其教育行政拒绝一案,法院一审行政判决:驳回韩延萍的诉讼请求。
0为此,通过立法将其确立为一项公民的基本权利便成为一项紧迫的任务。
四是思想自由权。
所谓思想自由,是指公民内心的意见、信念、见解、观点不受干涉,有权自由进行思考、判断、选择等精神活动,任何人都不得被强迫公开其思想,也不得因其思想而受到歧视、谴责、起诉、处罚或迫害。
《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第l8条明确规定:“人人有权享有思想、良心和宗教自由。
”而且,思想自由属于“不得克减”的基本权利之一。
1949年由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临时宪法《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第5条曾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应该说,半个世纪以前的这种表达起了积极的历史性作用。
目前我国现行宪法只规定了言论、出版、集会、游行和示威以及进行科学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其他文化活动等。
然而,表现人们思想和见解的权利和自由的实现,需要以思想自由为基础。
没有思想,哪有什么表达?!因此,只有当思想自由入宪并得以实现,我国公民的表达自由等其它基本权利才能真正得以实现。
五是环境权。
环境权是随着生态环境的恶化日益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存质量所提出来的一项权利要求。
这项权利自20世纪60年代被提出开始,近年来呈现出越来越迫切的保护要求。
目前,已有许多国家的宪法将该权利规定在宪法之中。
如《韩国宪法》第五十三条规定:“全体国民均享有在健康、舒适环境中生活的权利,国家和国民应努力保护环境。
”《乌克兰宪法》第五十条规定:“每个人都享有对生命安全的和有益于健康和环境的权利。
”《西班牙宪法》第四十五条规定:“所有人有权利享受适于人发展的环境。
”《俄罗斯宪法》第四十二条规定:“每个人享有良好的环境和了解环境状况的可靠信息以及要求赔偿因破坏生态所造成的健康或财产损失的权利。
”因此,切实保障公民个人的环境权,成为今后各国宪法的一个突出任务我国宪法与环境立法均未对环境权做出明确的规定。
但随着公民环境意识的提高,公民参与环境保护的要求愈来愈强烈,为维护公民环境权益的各种诉讼正逐年增多,如青岛居民的集体环境权诉讼案。
、南京东南大学两位教师对许可在紫金山最高峰头陀岭建造“观景台”的行为的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