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茶叶典籍中关于“白茶”的记载
典籍里的中国对茶文化的概括
典籍里的中国对茶文化的概括《典籍里的中国对茶文化的概括》一、茶的起源与历史中国茶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追溯至公元前2737年的中国古代传说。
《茶经》记载了茶的起源和传播历史,对茶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茶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
二、茶的品种与制作中国茶叶种类繁多,形状、香气各异,主要包括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和黑茶等。
根据不同的制作工艺,每种茶叶都有着独特的风味和营养价值。
茶的制作工艺对茶叶的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莫过于龙井茶和普洱茶。
三、茶的文化内涵中国的茶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括茶道、茶礼、茶歌、茶诗等传统文化元素,还包括了诸如茶艺表演、茶艺表演等现代茶文化活动。
茶文化贯穿了中国古代文学、绘画、音乐和戏曲等各个领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茶的饮用方式中国茶的饮用方式多种多样,传统的茶道、功夫茶、泡茶等方式都体现了中国人对茶的独特情感和审美情趣。
无论是家庭生活、商务洽谈还是社交应酬,茶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成为了中国人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五、茶文化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中国茶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茶作为一种饮料,具有降火解渴、提神醒脑的功效;作为一种文化,更是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人们的情感交流和社交活动,塑造了中国人特有的心灵风貌。
六、个人观点与理解作为一种独特的传统文化符号,中国茶文化不仅承载着历史的沉淀,更反映了中国人民对自然、生活的热爱和追求。
茶文化不仅仅是一种饮品,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
总结:茶文化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不仅反映了中国人对自然、生活的热爱,更体现了中国的文化精髓。
茶文化在历史长河中悄然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审美观念和精神世界,是不可或缺的文化宝贵资源。
通过对典籍中关于茶文化的概括,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国茶文化的丰富内涵和深厚历史。
希望未来能够更多地传承和弘扬中国茶文化,让更多的人能够领略到茶文化的魅力。
《红楼梦》中茶之白茶
《红楼梦》中茶之白茶作者:暂无来源:《中国食品》 2013年第19期文崔洪白茶素为茶中珍品,迄今已有八百余年的历史了。
宋徽宗在《大观茶论》中有一节专论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
其条敷阐,其叶莹薄,林崖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
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
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红楼梦》第八回“比通灵金莺微露意探宝钗黛玉半含酸”中,贾宝玉喝了酒,从梨香院回到绛芸轩,他接过丫鬟茜雪递来的茶,想起早间泡起的枫露茶来,便问茜雪道:“早起沏了一碗枫露茶,我说过,那茶是三四次后才出色的,这会子怎么又沏了这个来?”《红楼梦》中所提到的茶,诸如六安茶、老君眉、普洱茶,在现实中都有根可寻,可惟独枫露茶却犹抱琵琶半遮面,像雾像雨又像风,让读者捉摸不透。
红楼研究者多数认为枫露茶是属于调制茶的一种,为枫露点茶的简称。
取香枫之嫩叶,入甑蒸之,滴取其露,将枫露点入茶汤中,即成枫露茶。
枫露茶不是绿茶,因为绿茶在泡3次后往往就会淡而无味了;枫露茶也不是红茶一类,因为没有泡3、4次才出色的红茶。
而白茶在古时就相当的珍贵,不是寻常人家所能够得到。
但像贾家这样的钟鸣鼎食之家,饮食精细考究,拥有白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清嘉庆年间创制了一种名为“白毫银针”的白茶,因产量不多而极其名贵。
最重要的是,此茶加工时未经揉捻,故茶汁不易浸出,用沸水冲泡后,一般要十分钟后茶汤泛黄方可饮用。
贾家喝茶一定讲究泡茶时间的拿捏,按照泡茶的时间推算,茶泡了四泡之后差不多刚好十分钟,恰恰是枫露茶出色的时候。
所以说,《红楼梦》中的枫露茶原形当首推白茶。
白茶最主要的特点是毫色银白,素有“绿妆素裹”之美感,且芽头肥壮,汤色黄亮,滋味鲜醇,叶底嫩匀。
冲泡后品尝,滋昧鲜醇可口,还能起药理作用。
中医药理证明,白茶性清凉,具有退热降火之功效,海外侨胞往往将白茶视为不可多得的珍品。
安吉白茶的历史与文化介绍
安吉白茶的历史与文化介绍安吉白茶的历史与文化介绍滚滚长江东逝水,千年文化随水传。
在历史的纷纷长河中,茶的相关历史占据了尤为重要的位置,在中国民间茶有着许多美丽动人的神话与传说,其中安吉白茶的历史与文化有着许多种版本,丰富了茶文化的历史与文化宝库。
下面店铺就向大家介绍一下安吉白茶的历史与文化。
相传安吉白茶始于宋,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1107~1110“大观”年间)中,有一节专记白茶曰:“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崖林之间,偶然生出。
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
关于安吉白茶还有一段传说。
据安吉天荒坪镇大溪村桂家厂(白茶谷)桂全宝老人讲述,其祖上十代移居安吉时,白茶谷就存有一大一小两棵白茶树,被称为“白茶祖”,一直是桂家私产,桂家人精心呵护白茶祖达200余年。
50年代有好事者把小的一株移栽后死亡,目前只留下唯一一棵白茶祖。
白茶祖在安吉有十分特殊崇高的地位。
当地山民视白茶祖为神茶,每逢到杭州等外域卖茶,就摘几片白茶作记,证明当地茶的品质,而往往就会非常畅销。
当地人还坚信白茶根能治百病,山民遇到有病时,就去挖掘白茶祖根来治病,往往颇有些效果。
近代白茶发现在1930年,安吉孝丰县志记载,安吉孝丰镇的'马铃冈曾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其后不如所终。
中国对白茶的记载最早的是北宋庆历(1041-1048年)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
”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
”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茶。
关于白茶的文章
篇一:《白茶专题文稿》1、东海之滨、福鼎境内,云蒸霞蔚之中,海上仙都太姥山巍然屹立。
这座海中升起的名山,得天地造化之功,一年四季云雾氤氲、茶香缭绕。
一千多年前,茶圣陆羽在《茶经》载:“永嘉(温州)东(南)三百里有白茶山。
”陈椽教授在《茶业通史》中认为:“永嘉东300里是海,是南300里之误。
南300里是福建的福鼎,系白茶原产地。
”这里所说的“白茶山”显然就是太姥山。
“苍茫忽聚散,仙山缥缈间”,海上仙都太姥山,那纵横无数的峰谷石肌、洞巢崖谷、水云溪涧,酝酿出泱泱中华的奇瑞茶品——福鼎白茶。
曼妙的茶香穿透于千百年时空,芬芳不绝。
相传上古尧帝时代,太姥女神在一片瓦修行,以霓裳裙袂捧土,种茶鸿雪洞顶,胼手胝足,悉心呵护,冬去春来,茶树冠盖亭亭,葱茏可爱。
女神乃采摘焙制成白茶,援此为引,普济生灵,降虚火,解邪毒,退热祛暑,医救百姓病痛危急。
太姥女神的传说在民间一直流传下来,她所采摘的茶叶就是现在的福鼎白茶。
这株白茶树,傲霜雪于百丈,历枯荣于千年,受云雾之呵护,得泉露之滋养,如今依然枝繁叶茂,亭亭玉立于太姥山一片瓦旁的鸿雪洞顶,被尊为福鼎白茶的始祖。
《中国茶叶大辞典》将此茶树作为太姥山野茶收入“中国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名录”。
每年春夏之交,当地茶农都要择吉日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纪念这株给他们带来健康和富足生活的母亲树。
2、福鼎是中国白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是全国十大茶叶生产基地县(市)之一,荣获全国无公害茶叶生产基地县(市)、全国三绿工程茶业示范县(市)、“中国茗茶之乡”和“中国白茶之乡”等称号。
早在上世纪60年代,白茶中的福鼎大白和福鼎大毫就被国家确定为推广良种,并于1984年列入第一批国家茶树良种,审定编号为GSI3001、GSI3002,被称作“华茶一号”和“华茶二号”。
茶业是福鼎农业的支柱产业,全市茶园面积20万亩,年产白茶3000吨。
在长期的实践中,福鼎茶农摸索了一套能够确保茶叶原生态品质的栽培技术,从茶园的水土保养、苗株的培育与种植,到耕锄、施肥、茶树的修剪、病虫害防治,都十分讲究。
名茶介绍—安吉白茶
名茶介绍—安吉白茶安吉县,位于浙江省北部,这里山川隽秀,绿水长流,是中国著名的竹子之乡。
安吉白茶,为浙江名茶的后起之秀。
白茶为六大茶类之一。
但安吉白茶,是用绿茶加工工艺制成,属绿茶类,其白色,是因为其加工原料采自一种嫩叶全为白色的茶树。
产品性状:安吉白茶(白叶茶)是一种珍罕的变异茶种,属于“低温敏感型”茶叶,其阈值约在23℃。
茶树产“白茶”时间很短,通常仅一个月左右。
以原产地浙江安吉为例,春季,因叶绿素缺失,在清明前萌发的嫩芽为白色。
在谷雨前,色渐淡,多数呈玉白色。
雨后至夏至前,逐渐转为白绿相间的花叶。
至夏,芽叶恢复为全绿,与一般绿茶无异。
正因为神奇的安吉白茶是在特定的白化期内采摘、加工和制作的,所以茶叶经瀹泡后,其叶底也呈现玉白色,这是安吉白茶特有的性状历史溯源动植物的白化历来罕见并作灵物瑞兆看待。
佛教中有白雀与白猿听经的故事,白蛇、白龟成为神话故事主角,今有发现也必然报道。
白茶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唐朝陆羽的《茶经》七之事中,其记载:“永嘉县东三百里有白茶山。
北宋庆历(1041-1048年)年间:“白叶茶,芽叶如纸,民间大重,以为茶瑞。
”宋徽宗赵佶在《大观茶论》中说:“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簿,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致,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
”北宋皇帝在说了白茶可贵之后又说:“芽英不多,尤难蒸焙,汤火一失,则已变为常品。
”自有这个记载一直到明代的350多年中,没有再发现过白茶。
因此,安吉的白茶,填补了历史记载的空白,弥足珍奇。
安吉最早于1930年在孝丰镇的马铃冈发现野生白茶树数十棵,“枝头所抽之嫩叶色白如玉,焙后微黄,为当地金光寺庙产”(《县志》),后不知所终。
安吉白茶树为茶树的变种,极为稀有。
春季发出的嫩叶纯白,在“春老”时变为白绿相间的花叶,至夏才呈全绿色。
如此珍奇的茶树品种,孕育出品质超群绝伦、卓而不群的安吉白茶,使中国的茶类百花园更为多姿多彩。
1982年,在天荒坪镇大溪村横坑坞800米的高山上又发现一株百年以上白茶树,嫩叶纯白,仅主脉呈微绿色,很少结籽。
《茶文化赏析》网上课程考试题库
第一章 茶之序1.《神农百草》中记载了神农尝百草中毒,吃了一种植物得以解毒,这种植物是()第一章 茶之序-神农传说北沙参莲子茶叶金银花C 2.“茶之为饮,发乎神农氏,闻于鲁周公”出自哪部茶学专著?()第一章 茶之序-神农传说《大观茶论》《茶经》《茶录》《茶述》B 3.文学史上第一篇以茶为题材的散文是?()第一章 茶之序-茶文学初步兴起孙楚的《出歌》西晋杜育的《荈赋》王微的《杂诗》晋宋时期的《搜神记》B 4.中国茶文化的第一个高峰是在哪个朝代?()第一章 茶之序-茶文学初步兴起唐代宋代元代明代A5.一碗喉吻润,两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唯有文字五千卷。
以上文字出自哪首茶诗?()第一章 茶之序-茶文学初步兴起《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谢木韫之舍人赐茶》《饮茶歌诮崔石使君》《一字至七字诗•茶》A6.《大观茶论》的作者是谁?第一章 茶之序-茶文学初步兴起赵佶李白神农氏陆羽A 7.饮茶历史上一个重要的变革,由烹煮饮茶法,变成了清饮泡茶法的时期是?()第一章 茶之序-饮茶方式改变明清时期唐朝宋朝元朝A 8.“罢造龙团,唯采茶芽以进”是历史上哪位皇帝提出的?()第一章 茶之序-饮茶方式改变朱元璋赵佶朱棣乾隆A第二章 茶之源1.哪个国家是世界上最早发现茶树和利用茶树的国家?第二章 茶之源-茶叶的起源日本韩国英国中国D 2.茶字萌芽于哪个朝代?第二章 茶之源-茶字的由来隋朝汉朝唐朝明朝B 3.茶字确定于哪个朝代?第二章 茶之源-茶字的由来隋朝汉朝唐朝明朝C 4.茶字是由哪个汉字演变出来的呢?第二章 茶之源-茶字的由来荼槚茗茶A 5.茶叶最初的利用方式是?第二章 茶之源-茶的利用方式药用食用饮用药食同源A 6.煮茶法的形成与是在下列哪个朝代?第二章 茶之源-茶的利用方式隋朝汉朝唐朝明朝C 7.哪一类茶叶最先产生?第二章 茶之源-茶的分类及其特征红茶绿茶白茶黑茶B 8.黄茶的最大特点是?第二章 茶之源-黄茶黄汤黄叶高香持久绿叶红镶边汤色清亮A 9.黑茶的干茶颜色是?第二章 茶之源-黑茶纯黑色深褐绿色灰色紫黑色B 10.白茶最初是怎样形成的?第二章 茶之源-白茶绿茶制作失误形成的发酵过度发酵过轻偶然发现的白叶茶树采摘而成的D单项选择题第三章 茶之饮1.我们常说的饮茶方式除了清饮还有哪种?第三章 茶之饮-饮茶方式调饮煮茶煎茶吃茶A 2.现今饮茶取水要点中,下列选项说的不正确的是?第三章 茶之饮-饮茶用水泡茶用水最好要“活”泡茶用水最好要“甘”泡茶用水最好要“清”泡茶用水最好要是南零泉水D 3.在哪一时期的陶瓷茶具明显取代了过去的金属、玉制茶具?第三章 茶之饮-饮茶用具秦朝魏晋时期唐宋时期明清时期C 4.哪一个朝代紫砂茶具开始出现的呢?第三章 茶之饮-饮茶用具秦朝魏晋南北朝宋朝唐朝C 5.下列哪项不属于泡茶三要素?第三章 茶之饮-泡茶三要素茶叶用量泡茶水温冲泡时间茶壶质地D 6.我们日常饮用绿茶适合用什么器皿?第三章 茶之饮-泡茶三要素塑料杯金杯铁碗玻璃杯D 7.高档绿茶,特别是芽叶细嫩的名茶,适用多少度水温冲泡?第三章 茶之饮-泡茶三要素85-90沸水80度左右75度左右C 8.乌龙茶适用多少度水温冲泡?第三章 茶之饮-泡茶三要素100度沸水80度左右75度左右85-90A第四章 茶之事1.茶马古道最初的主要作用在于哪一方面?第三章 茶之事-茶马古道运送丝绸运送大米茶马互易运送金银C2.茶马古道有几条主线?第三章 茶之事-茶马古道1条2条3条很多条B 3.古代的茶税和榷茶最初始于哪个朝代?第三章 茶之事-茶税秦朝南北朝明朝唐朝D4.鸦片战争与哪种茶叶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第三章 茶之事-茶与鸦片战争红茶黄茶绿茶黑茶A第五章 茶之艺1.我国乃至世界现存最早、最完整、最全面介绍茶的第一部专著是什么?第五讲 茶之艺-茶经《大观茶论》《神农本草》《茶经》《天工开物》C 2.《大观茶论》的作者是谁?第五讲 茶之艺-大观茶论宋徽宗明太祖陆羽皎然A 3.被誉为"茶叶百科全书"的著作是哪一部?第五讲 茶之艺-茶经《大观茶论》《茶经》《齐民要术》《梦溪笔谈》B 4.《茶经》的作者是谁?第五讲 茶之艺-茶经宋徽宗明太祖陆羽皎然C5.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大观茶论》概括的茶道精神是?第五讲 茶之艺-大观茶论致静致清导和修身D6.我国历史上唯一由皇帝撰写的茶书是哪一部?第五讲 茶之艺-大观茶论《神农本草》《大观茶论》《周易》《荈赋》B7.首次在诗中提出“茶道”一词的作者是谁?第五讲 茶之艺-茶之诗陆羽神农氏皎然李白C8.《七碗茶歌》的作者是谁?第五讲 茶之艺-茶之诗卢仝李白李商隐皎然A9.周昉是唐代著名仕女画家,擅长表现贵族妇女、肖像和佛像,下列作品中哪一个是其所画的与茶有关的画作?第五讲 茶之艺-茶之绘《调琴啜茗图卷》《簪花仕女图》《执扇仕女图》《仕女图》A10.唐伯虎自作题诗:“日常何所事?茗碗自矜持。
古人发明的制茶方法
古代的茶叶到底是怎样的,六大茶类又是分别在什么机缘巧合下被“发明”出来的呢?1两汉及以前:食用鲜叶约五千年前,古人就探知了野生茶树的药用价值,并一直作为药用,后来又做成茶菜、茶粥当作食物。
直至两汉,茶叶的形态都是以鲜叶为主的。
2三国至隋朝:制饼晒干这期间,茶叶的主要加工方式是制饼晒干。
在三国魏明帝时的张揖在《广雅》中说明了当时鲜叶紧压成饼的制茶方式,并对煮饮方法作了记述,即先炙烤饼茶,捣碾成末,放入碗中以沸汤冲泡,然后加佐料混煮羹饮。
这种制饼晒干的过程可以视为制茶工艺的萌芽。
3唐以及五代十国:蒸青做饼唐代人将前人采叶作饼演变为蒸青制饼,然后炙烤、碾末、煎煮清饮。
这一饮茶方式的推广,与当时制茶技术的进步是分不开的。
陆羽在《茶经》中规范了制作和品饮方法,精心设计了配套的器具,可见唐代蒸青做饼的制茶技术及煮茶清饮的饮用方式已较为成熟。
4宋代:蒸青团茶宋代对茶的品质更为讲究。
宋代茶叶制作承袭唐代蒸青制饼加工技术,但工艺更为精细,称为团片。
宋代的团饼茶一方面为了改善茶叶苦涩味,在“采之”与“蒸之”之间加入“洗之”工序,即将鲜叶洗涤之后再进行接下来的蒸压、干燥;另一方面压制团饼茶的模具和技术上,力求茶饼外形奇特,面饰图文并茂,极其精致。
5元代:蒸青散茶元代的饮茶方式及器具,主要承袭于宋代。
元代制茶形态从开始的蒸青团茶向蒸青散茶发展。
蒸青散茶可以保持茶叶原有香味,之后改进的炒青散茶则利于发挥茶叶的香气和口感,是制茶工艺的重大改革。
6明代:其他茶类逐渐出现元代时散茶已经流行开来,到了明代,朱元璋进一步提倡“废团改散”,唐代时候萌芽的炒青制茶也逐渐流行,饮茶方式也顺理成章从点茶变成泡茶。
在此之前的散茶、团茶、饼茶等,都属于绿茶类。
随着散茶兴起,制茶技术不断发展,其他的茶类就逐渐出现。
黄茶,它的产生是从绿茶制法不当演变而来。
黄茶的制作方法在明代即已形成。
黑茶,是绿茶在杀青时叶量过多、火温低,使叶色变为近似黑色的深褐绿色,或以绿毛茶堆积后发酵,渥成黑色,这是产生黑茶的过程。
白茶的100个冷门小知识
白茶的100个冷门小知识白茶是一种历史悠久且备受推崇的中国传统茶叶。
它采自新梢的嫩叶,经过自然萎凋、日晒、高温干燥等工艺制作而成。
白茶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具有独特的口感和健康益处。
除了人们熟知的醇香口感和抵抗衰老的功效外,还有一些比较冷门的小知识。
以下是关于白茶的100个冷门小知识:1. 白茶是中国茶叶六大类之一,其它五类分别是绿茶、红茶、乌龙茶、黄茶和黑茶。
2. 白茶最早出现于宋朝,已有上千年的历史,是中国最古老的茶类之一。
3. 白茶产区主要集中在中国福建、江西和广东等地。
4. 白茶的制作工艺包括杀青、晾凉、摊晒和干燥。
5. 白茶泡制时要选用陶瓷器具,可以更好地展现出白茶的独特风味。
6. 白茶因其采摘及制作工艺的特殊性,通常属于高端茶品。
7. 白茶的形状有扁形、细扁形、叶形、花形和条索形等。
8. 白茶的外形颜色可以有白色、黄色、浅绿色、银黄色、银芽和紫芽等。
9. 白茶茶汤一般呈淡黄色,透明度高,光亮。
10. 白茶的香气轻柔而清新,散发着花香和果香。
11. 白茶的味道醇厚,带有自然的甜味。
12. 白茶内含有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物质,如多酚类、氨基酸和维生素C等。
13. 白茶被认为有消暑解渴、清热去火、提神醒脑等功效。
14. 白茶的茶树栽培需要适宜的海拔高度和气候条件。
15. 白茶的产区气候多为温暖湿润的亚热带气候。
16. 白茶制作过程中不经过揉捻的步骤,使得茶叶形状保存较完整。
17. 白茶储存需要避光、防潮和通风的环境。
18. 白茶的质量判断主要通过外观、汤色、香气和滋味来评定。
19. 白茶的保质期通常可以保持较长时间,最好在两年内享用。
20. 白茶与绿茶相比,其汤色更清亮,味道更醇厚。
21. 白茶与红茶相比,其茶叶更嫩绿,汤色更清淡。
22. 白茶与乌龙茶相比,其汤色更醇厚,味道更甜美。
23. 白茶与黄茶相比,其茶叶更嫩绿,香气更清新。
24. 白茶与黑茶相比,其汤色更醇厚,滋味更香甜。
25. 白茶可以单独冲泡,也可以与其它茶叶混合冲泡。
白茶小典故
白茶,为我国六大茶类之一,是我国茶叶中的珍品。
白茶,有着很悠长的前史,距今差不多有九百年的前史了,这个时刻我们从宋徽宗的《大观茶论》艺术有关白茶的记载中可以推算出。
作为汉族传统名茶,少不了民间也撒播着不少关于福鼎白茶的传说,接下来,百茶网将与我们根究一二,学习下福鼎白茶的传说与典故等。
白茶传说一:陈焕说福鼎白茶的传说与典故之陈焕说。
陈焕,全名陈学焕(1813--1888),字凤炜。
出生于福鼎十四都东门岭境竹栏头村(今答应镇过笕村竹栏头天然村)。
关于陈焕的传说有许多,都离不开福鼎白茶。
相传福鼎竹栏头天然村有一孝子名陈焕,性至孝,但因地瘠,终年劳累,也难求双亲温饱,深感愧对父母。
时大年过,陈焕遂持斋三日,携干粮上太姥山恳求太姥娘娘"托梦",指点度日之计。
陈焕焚香礼拜毕,合眼睡去,含糊之中,只见"太姥娘娘"手指一树曰:"此山中佳木,系老妪亲手所植,群可分而治之,当能赋有。
"次日,陈焕走遍山山岭岭,直至太阳落到西山头,公开在鸿雪洞中觅到一丛茶树。
陈焕大喜,当即用随身带来的锄头,分出一株携回家中精心拔擢。
百日后,公开活力嫣然,其茶异于常种,它就是今日的"福鼎大白茶"。
白茶传说二:蓝姑说福鼎白茶的传说与典故之蓝姑说。
据《宁德茶叶志》记载,相传尧帝时,太姥山下一农家女子,因避战乱,逃至山中,以种蓝为业,乐善好施,人称蓝姑。
那年太姥山周围麻疹盛行,乡亲们三五成群上山采草药为孩子看病,但都徒劳无功,病魔夺去了一个又一个幼小的生命,蓝姑那颗仁慈的心在流血。
一天夜里,蓝姑在睡梦中,见到南极仙翁。
仙翁发话:"蓝姑,在你栖息的鸿雪洞顶,有一株树,名叫白茶,它的叶子晒干后泡开水,是治疗麻疹的良药。
"蓝姑一觉醒来,当即趁月色攀上鸿雪洞顶。
公开发现榛莽之中有一株与众不同、亭亭玉立的小树,这便是仙翁赐予的采之不尽的白茶树。
为了普救困苦的农家孩子,蓝姑拼命地采茶、晒茶,然后把茶叶送到每个山村,教乡亲们怎样泡茶给出麻疹的孩子们喝,总算战胜了麻疹恶魔。
茶叶小故事之安吉白茶
茶叶小故事之安吉白茶
说起安吉白茶,不能不说国人皆知的茶圣一陆羽。
传说当陆羽完成《茶经》的撰写之后,心中备感失落,觉得天下间应该还有更好的茶,远胜书中所撰,于是他便扔下笔墨,带着书童,携带茶具,遍访天下,希望有缘一遇茶中极品。
有一天,陆羽来到湖州府辖区的一座山上。
这座山地形并无独特之处,只是山上遍布着绿油油的茶树,叶片在阳光下闪闪发光,一眼望不到边。
这种茶树与陆羽平时所见普通的茶树并无二致,唯独在茶叶的尖端泛着白色,莹白如玉,煞是好看。
陆羽对着这茶树凝神苦思,始终不知这是何种茶树。
于是陆羽惊喜交加,赶紧招呼书童与自己一起动手采摘茶叶,当场用锅具炒制,并摊开晾晒。
然后,陆羽又催促书童到旁边小溪里取来水烧滚,再将新炒好的茶叶用沸水冲泡。
只见茶叶在水中缓缓舒展,状如兰花,叶脉翠绿,叶肉莹白,陆羽尝了几口这茶,不觉连声赞叹:“好茶!好茶!终于被我找到了,我也不枉此生了!“谁知道,陆羽话音未落,整个人居然飘飘然向万丈高空飞去。
据说,他是因为这种世间难得的仙茶而得道飞升了
陆羽成仙后遵循惯例,到天庭去报到。
那个时候天上只有甘醴玉液,仙人们都没有尝过茶的滋味。
玉帝听说陆羽本是凡间的茶圣,于是要他拿一些茶来品尝。
陆羽便将身上所携刚刚炒制的茶叶献上。
玉帝与各路神仙喝过茶后,回味不已,连声赞叹。
玉帝认为这样的仙品只能存在于天庭,不能留在人间,便令陆羽带天兵天将将茶树移栽到天庭。
陆羽不忍心这种绝世珍品从此绝迹,便偷偷留下一粒白茶籽,这就是人间独有的那棵“白茶王”。
白茶的故事和传说
白茶的故事和传说
白茶是一种独特的茶叶,它的传说和故事源远流长。
据传说,白茶最早出现在中国宋代,是由一个叫做杨氏的茶农发现的。
当时,他发现自己的茶叶在经过一次雨水的冲刷后,变成了白茶。
白茶之所以被称为“白茶”,是因为它的叶子和芽尖上有一层绒毛,看起来像是白色的,所以被称为白茶。
白茶的制作过程非常精细,需要在阳光下晾晒、烘干等多个步骤,制成的白茶茶叶色泽金黄,滋味甘醇,具有清香、淡雅的口感,被誉为茶中之王。
据说,白茶有很多的功效和益处,如清热解毒、润肺止咳、降血压等等。
在中国传统医学中,白茶被视为一种药食兼备的茶饮。
因此,白茶在中国的茶文化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茶艺的瑰宝”。
除了传说和故事,白茶还有很多的品种和类型,如白牡丹、寿眉、白毫银针等等。
每一种白茶都有其独特的风味和特点,被人们视为茶中的珍品。
总之,白茶是一种非常珍贵的茶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底蕴。
它的传说和故事还在不断地传承和流传,被人们视为茶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果你还没有品尝过白茶,不妨尝试一下,体验一下它独特的口感和文化魅力。
- 1 -。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宋代茶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一起来看看。
宋代茶文化的基本介绍宋代茶饮风俗形式,在其历史时间与空间具有时代的特征、社会的特色。
在宋代,全国范围内出产茶叶200多个品种。
其中,皇家的贡茶最具有代表性。
北宋王朝初立,宋帝设立茶局,派重臣督造皇家御茶,他们最终选定福建建州凤凰山北苑贡茶为皇家御茶,旷世奇茗也由此诞生,掀开了中国茶叶史上新的篇章。
据记载,皇家贡茶“龙团凤饼”为宋真宗时期宰相丁谓所创,小“龙团凤饼”是宋四大书法家、福建转运史蔡襄所造。
宋徽宗年间,郑可简改制的“龙团胜雪”成为中国制茶史上的一个神话,至今无法超越。
宋代贡茶之美、茶叶之精,使得大量文人墨客为之倾倒。
饮茶不仅成了人们物质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进入上层社会的精神生活,成为文学艺术的主题之一。
在“两宋”时期,先后有180多位诗人、词人用文章赞颂宋代贡茶,诗词达400篇。
宋代的贡茶记录着宋代人深耕茶史的足迹,记录着宋茶创造茶史的辉煌。
建茶入诗,比比皆是。
北宋文学家苏轼把佳茗和佳人联系在一起,写出了“从来佳茗似佳人”的佳句,为人们所传诵。
陆游写了300多首茶诗,成为历代诗人中写茶最多的一位。
陆游对建茶更是情有独钟,他入闽做茶官,就生活在建茶之地建州。
“建溪官茶天下绝” 的名句,出自于他的《建安雪》。
欧阳修在病中喜得建茶,品尝之余,遂作《和梅公仪尝建茶》。
“莫夸李白仙人掌,且作卢仝走笔章”,这是梅尧臣的诗句,是说北苑“龙凤团茶”可以比得上“仙人掌茶”,也可与“阳羡紫笋茶” 媲美。
宋茶成为国饮和宋代茶文化的繁盛,与宋徽宗赵佶密不可分。
据《宣和北苑贡茶录》记载,宋徽宗在位的时候,武夷山北苑的御茶园不能再囿于传统上贡的“龙凤团茶”,必须跟着皇帝的心思变花样,以悦龙心,精制了几十种贡茶,让皇帝来玩赏:白茶、“龙园胜雪”、“御苑玉芽”、“万寿龙芽”……不一而足。
赵佶喜茶,不仅在于他精于茶事、擅长茶艺,还写了一本《茶论》,后世称之为《大观茶论》,谈制茶之法与点茶真韵。
中国白茶的发展历程
中国白茶的发展历程一、白茶的起源1.1 传说中的创始人1.2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二、白茶的种植与制作技艺2.1 白茶的主要产地2.2 白茶的种植要求2.3 白茶的采摘与制作工艺2.4 白茶的分类与品质等级三、白茶的发展阶段3.1 早期发展3.2 文化进程中的影响3.3 商业化生产与传统工艺的平衡3.4 国内外市场的扩展与竞争四、白茶的国际化进程4.1 白茶走出国门的历史背景4.2 白茶出口的现状与前景4.3 白茶在国际饮茶文化中的地位五、白茶的文化价值与未来发展趋势5.1 白茶文化的内涵与传承5.2 白茶的保护与推广5.3 未来白茶的发展方向一、白茶的起源白茶作为中国茶叶的一种独特类型,有着悠久的历史。
根据传说和历史文献的记载,可以追溯到较早的时期。
1.1 传说中的创始人根据传说,白茶的创始人是唐朝的一位名叫王尔进行的茶农。
他在一个山洞内发现了几株茶树,树上长满了白色的茶叶。
王尔进行将这些茶叶采摘回家,经过一些简单的处理后,制成了白茶。
1.2 历史文献中的记载在历史文献中,对于白茶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宋朝。
《大观茶论》一书中提到了白茶的存在,并称白茶为”霜毫”。
这些记载说明白茶的存在已有上千年的历史。
二、白茶的种植与制作技艺白茶的种植与制作技艺是影响白茶品质的重要因素。
中国的主要白茶产地包括福建、江西和湖南等地,每个地区都有其独特的制作工艺。
2.1 白茶的主要产地福建是中国白茶的主要产地之一,以福鼎白茶最为著名。
江西的婺源县和湖南的怀化市等地也有较大的白茶产区。
2.2 白茶的种植要求白茶的种植要求较为特殊,一般需要选择海拔较高、气候湿润的地区进行种植。
同时,优质的白茶还需要在适宜的土壤条件下生长。
2.3 白茶的采摘与制作工艺白茶的采摘时间一般在清晨或夜晚,以确保新鲜茶叶的质量。
采摘回来的茶叶需要经过阴干、杀青、揉捻等步骤进行初步处理。
之后,茶叶还需进行日晒或烘干等工艺,最后制成白茶。
2.4 白茶的分类与品质等级根据制作工艺和茶叶品质,白茶可以分为不同的等级。
宋朝茶叶典籍中关于“白茶”的记载
宋朝茶叶典籍中关于“白茶”的记载有些介绍白茶的文章摘引宋朝茶叶典籍中有关白茶、芽茶的论述,如: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
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②。
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朱子安《东溪试茶录》:茶之名有七:一约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
……次有柑叶茶,树高丈余,径头七八寸,叶厚而圆,状类柑橘之叶,其芽发即肥乳,长二寸许。
为食茶之上品。
三日早茶,亦类柑叶,发常先春,民间采制,为试焙者。
四日细叶茶,叶比柑叶细薄,树高者五六尺,芽短而不乳,今生沙溪山中,盖土薄而不茂也,五日稽茶,叶细而厚密。
芽晚而青黄,六日晚茶,盖鸡茶之类,发比诸茶晚,生于社后,七日丛茶,亦曰糱茶,丛生高不数尺,一岁之间,发者数四,贫民取以为利。
宋·蔡襄《和孙之翰谢寄茶》: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守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津清。
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绍圣间,改为瑞云翔龙。
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以白茶与常茶不同,偶然生出,非人力可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
……宣和庚子岁,漕臣郑公可简始创为银线水芽。
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
其制方寸新挎,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
……这些记录,让不明真相者误以为便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茶。
今人已经作出结论:这些茶实际上都是绿茶,不是以自然萎凋工艺制成的白茶。
特告之。
茶经对白茶的记载原文
茶经对白茶的记载原文
茶经是中国茶文化的经典之作,对于各类茶叶有着详细的记载与描述。
其中,对于白茶的记载尤为重要。
茶经中对白茶的记载原文如下:
白者,新而嫩也。
其采,以早霜后露,或雾凇时采之。
制法,将茶叶清洗干净后,晾晒至微干燥状态,然后以较低温度烘干,保持茶叶的原始色泽和形状。
独特的白茶香气,清新而且具有花香或果香的特点。
白茶具有清凉降火的功效,常饮可清热解毒、消炎抗菌。
它富含茶多酚、氨基酸、咖啡碱等多种有益成分,对于提高免疫力、预防感冒和癌症等疾病具有一定的保健作用。
白茶的种类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
其中,以白毫银针最为著名。
白毫银针的制作需要在采摘时只采取茶叶上的细嫩芽尖,制作过程中不经揉捻,保持原始形态。
白毫银针的形态美观,茶汤清澈明亮,口感醇厚,香气高雅。
白茶的饮用方法多种多样。
一般来说,将适量的白茶叶放入茶壶中,用80度左右的温水冲泡,静置片刻后即可享用。
另外,白茶还可以作为食材制作茶饮、糕点等美食,为人们带来不同的享受。
白茶作为中国传统茶叶之一,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饮用方法,使得它成为茶文化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组成部分。
茶经的记载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指导,使我们更好地了解和品味白茶的魅力。
通过不断的研究和传承,白茶将继续在茶文化中发扬光大。
白茶---贡眉介绍
白茶---贡眉介绍贡眉又称为寿眉,属于中国六大茶类之一的白茶品项,主产于中国福建省的南平市的松溪县、建阳市、建瓯市、浦城县等地,是白茶中产量最高的一个品项,其产量约占到了白茶总产量的50%以上。
贡眉以菜茶茶树芽叶制成,以区别于福鼎大白茶、政和大白茶茶树芽叶制成的“大白”毛茶。
以前,菜茶的茶芽曾经被用来制造白毫银针等品种,但后来则改用“大白”来制作白毫银针和白牡丹,而小白就用来制造贡眉了。
1茶叶历史白茶最早见于北宋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白茶》:“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
”《建瓯县志·卷二十五》记载“白毫茶,出西乡、紫溪二里(即现在的建阳市漳墩镇桔坑村)。
建阳市漳墩镇与松溪、政和、浦城、建瓯毗连,是闽浙路程最短的一条古商道的必经之处,是历史悠久的产茶区。
镇内境内丘陵叠障,溪水潺潺,雨量充沛,茶树丛生。
据当地农民说:采回的茶叶经过“萎凋与干燥”其性寒凉,具有退热祛暑解毒之功效,用作治牙痛、麻疹等,为了把茶叶保存起来备用,必须把鲜嫩的茶芽叶晒干或焙干。
这就是原始白茶工艺的起源。
这种只经过杀青,不揉捻,经过晒或文火焙干的茶白毫显露,酷似寿仙眉毛,当地人俗称寿眉白茶。
据漳墩镇桔坑村南坑白茶创始人第五代传人74岁的肖乌奴和同村饶太荣,两位老茶农讲述,白茶是其肖苏伯(肖乌奴的曾祖父)和肖占高的祖辈创始的。
当时是以当地菜茶幼嫩芽叶采制而成,俗称“南坑白”或“小白”,因其满披白毫,又称“白毫茶”。
后人简称白茶。
肖氏是当地茶农兼茶商世家。
肖占高享年70岁,其墓葬规格较高,墓石刻文:“道光壬寅二十二年九月日立”。
肖家经营茶山和一座大茶厂叫“上林厂”。
“上林厂”遗址所存长2米左右、宽50厘米左右的石板和宽厚的方块地砖均为当年难得的高级建材,如此堂皇的建筑,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当时白茶产销之盛。
清代萧氏兄弟制作的寿眉白茶被朝庭采购,当地人把朝庭采购的物品称作贡品。
贡品寿眉白茶(简称“贡眉白茶”)称呼来源于此。
古文赞美白茶
古文赞美白茶
古人对白茶的赞美是深厚的。
白茶是中国传统茶文化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其清香幽雅、口感鲜爽,受到了无数茶客的喜爱和推崇。
在唐代,白茶就已经成为了文人雅士们的最爱。
唐代文人李白曾赞美白茶:“白茶清香透骨,入口悠长味美,真是一种上品。
”唐代诗人杜甫也曾写下:“休将白酒须瓮中,但用白茶满壶来。
”
宋代文人苏轼更是对白茶情有独钟。
他曾经在《茶》一文中写道:“白茶以其香,弥补了清茶之清,以其味,弥补了绿茶之涩,以其形,弥补了黑茶之浊。
”可见他对白茶的赞赏之情。
明清时期,白茶更是名扬四海。
清代文人袁枚曾经赞美白茶为“清香如兰,味道醇和,是茶中珍品。
”明代文人冯梦龙也曾在《增广贤文》中写道:“白茶名闻天下,气味清香,人饮之,不觉留连,品之者为之沉醉。
”
总的来说,古人对白茶的赞美之情是极为真挚的。
白茶不仅具有卓越的品质,更蕴含着浓厚的文化底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 1 -。
描写白茶的词语
描写白茶的词语1、翠翼高攒叶,朱缨澹拂花。
2、苍然老树昔谁种,照耀万朵红相围。
3、玉皇收拾还天上,便恐筠阳无此花。
4、几多轻敛态,月动夹窗纱。
5、花深嫌少态,曾入苏公评。
6、岂徒丹砂红,千古英雄血。
7、犹爱并山茶,开花一尺盈。
8、影薄谁停绣,香清似煮茶。
9、独放早春枝,与梅战风雪。
10、白茶亦数品,玉磬尤精明。
11、迩来亦变怪,纷然着名称。
12、山花山开春未归,春归正值花盛时。
13、名誉漫多朋援少,年年身在雪霜中。
14、风裁日染开仙囿,百花色死猩血谬。
1、留官莫去且徘徊,官有白茶十二雷。
——宋朝:晁说之《赠雷僧》。
诗句释义:请不要离开太快,停止流浪了一会儿,我有白茶 "四明12雷霆" 请品尝。
这句话告诉作者,希望朋友们不要离开太快的感情,愿意用珍贵的茶让他品尝。
2、白茶诚异品,天赋玉玲珑。
——出自宋朝刘学箕的《白山茶》。
诗句释义:白茶确实是世界上罕见的异国情调茶,就像上帝给法国玉器的精致和美丽一样。
这句话是对珍贵白茶的赞美。
3、白茶照人冰雪同,红茶烧空猩血红。
——宋朝:刘学箕《醉歌》。
诗句释义:白茶汤颜色冰清可以反映在像冰雪一样的身影中,红茶汤干燥过度后离开茶就像鲜红的血。
这句话显示了白茶和红茶汤的颜色差异,也反映了作者对茶汤的仔细观察。
4、“破暑黄梅雨,清神白乳茶。
”——宋朝:释师一《偈颂七首》。
译文:打破炎热的天气可以依靠黄梅雨带来凉爽,想清醒心灵却依靠白茶。
这句话表明作者喜欢白茶,觉得白茶有清爽的头脑,清醒而自觉的作用。
5、“白茶亦数品,玉磬尤精明。
”——宋朝:徐月溪《山茶花》。
译文白茶也分为档次,陈年好白茶就像玉石一样珍贵。
这句话表明,笔者对待白茶是一种追求,希望能在一年中品尝到老白茶。
形容白茶的句子如下:清香悠悠白牧丹闻香品茗如八仙老白茶中生叶味神韵精髓陶亦然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过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律清。
太姥山古有白茶,今呼白毫银针,新者性凉,色香俱绝;而尤以鸿雪洞为最,共同犀角,为麻疹圣药,运销国外,价同金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朝茶叶典籍中关于“白茶”的记载
有些介绍白茶的文章摘引宋朝茶叶典籍中有关白茶、芽茶的论述,如:
宋·徽宗赵佶《大观茶论》:白茶自为一种,与常茶不同,其条敷阐,其叶莹薄。
崖林之间,偶然生出,虽非人力所可致。
有者不过四、五家,生者不过一、二株,所造止于二、三胯而已②。
芽英不多,尤难蒸培,汤火一失,则已变而为常品。
须制造精微,运度得宜,则表里昭彻,如玉之在璞,它无与伦也;浅焙亦有之,但品不及。
宋·朱子安《东溪试茶录》:茶之名有七:一约白叶茶,民间大重,出于近岁,园焙时有之;地不以山川远近,发不以社之先后,芽叶如纸,民间以为茶瑞,取其第一者为斗茶,而气味殊薄,非食茶之比。
……次有柑叶茶,树高丈余,径头七八寸,叶厚而圆,状类柑橘之叶,其芽发即肥乳,长二寸许。
为食茶之上品。
三日早茶,亦类柑叶,发常先春,民间采制,为试焙者。
四日细叶茶,叶比柑叶细薄,树高者五六尺,芽短而不乳,今生沙溪山中,盖土薄而不茂也,五日稽茶,叶细而厚密。
芽晚而青黄,六日晚茶,盖鸡茶之类,发比诸茶晚,生于社后,七日丛茶,亦曰糱茶,丛生高不数尺,一岁之间,发者数四,贫民取以为利。
宋·蔡襄《和孙之翰谢寄茶》:北苑灵芽天下精,要须寒守入春生,故人偏爱云腴白,佳句遥传玉津清。
宋·熊蕃《宣和北苑贡茶录》:绍圣间,改为瑞云翔龙。
至大观初,今上亲制《茶论》二十篇,以白茶与常茶不同,偶然生出,非人力可致,于是白茶遂为第一。
……宣和庚子岁,漕臣郑公可简始创为银线水芽。
盖将已拣熟芽再剔去,只取其心一缕,用珍器贮清泉渍之,光明莹洁,若银线然。
其制方寸新挎,有小龙蜿蜒其上,号龙园胜雪。
……
这些记录,让不明真相者误以为便是传统意义上的白茶。
今人已经作出结论:这些茶实际上都是绿茶,不是以自然萎凋工艺制成的白茶。
特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