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
教学的启示-读《七十二堂写作课》有感1500字

教学的启示-读?七十二堂写作课?有感1500字教学的启示-读?七十二堂写作课?有感1500字:2021版?义务训练语文课程?7-9班级的写作要求中保存了“注意写作过程〞这一关键性概念。
这必定为进一步研制科学合理的写作课程制定科学的写作教学方案开发有效的教学策略选择有效的教学供应科学根据。
夏丏尊、叶陶二位先生的?七十二堂作文课?中很好的重视了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一〕将作文作为一种科学的、专业的学问体系来讲授我们知道高校中文系、系往往会开设“写作学〞课程而中学语文教学那么很少另辟课时来系统地讲授作文。
学校语文中的写作指导与写作理板块本是极好的作文教学内容惋惜一直利用率极低。
本书中作者开宗明义地指出“这是一部侧重文章形式的书所选取的文章虽也顾及到内容的纯粹和性质的变化但文章的处置全从形式上着眼〞。
因此作者在撰述过程中时刻关注三点一是文章形式学问点的讲解是否全面“预定的文话工程有一百零八个就代表着文章学问的一百零八个方面〞;二是学问点的讲解是否能为读者所喜欢于是例句搜集过程中“最抱负的是按照青年的需要从青年生活上取材〞;三是重视学习文章写作的将来效应作者认为“一个青年将来必将和各种各样的文字接触假如只顾及到目前情形的合适对于他们的将来或许是不利的〞语文老师应乐观建构一个具有共性化的作文学问体系从外在形式入手每周一课围绕一个学问点或训练点打破一个才能目的三年下来刚好能初步形成完好的读写才能。
同学作文程度的上限或许与个人天赋有关但要想符合写得有模有样那么离不开老师悉心的形式讲授。
与此同时语文老师更应当关注的是同学写作技能的猎取。
作文课绝不能只围着中考只为应试强说愁还要顾及“他们的将来〞。
〔二〕提倡“下水作文〞近年来“下水作文〞的概近年来“下水作文〞的概念愈发引起讨论者与一线语文老师的关注。
追源溯流“下水作文〞的教学可谓源远流长然较早产生重大影响的叶陶先生。
他曾说过“语文老师教同学作文要是老师自己常常动动笔或者作跟同学一样的题目或者另外写些就能更有效地关心同学加快同学的进步。
叶圣陶七十二堂写作课读书报告(1)

让文字活起来——《七十二堂写作课》读书报告一、本书基本概况夏丏尊、叶圣陶是我国有名的现代语文教育家,他们首创“语文”概念,倡导语文教学要追求科学化,为此二人合著了《文心》等多部有关语文教学的作品。
1935年,叶圣陶、夏丏尊精心编写了初中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
该书有一百零八章,共分6册出版但因抗战爆发,开明出版社只出版了其中四册,即本书《七十二堂写作课》。
第一册讲了文言体和语体的区分以及应用文和记叙文的“形式”;第二册主要讲日记、游记、随笔、记叙文、人称、感情抒发、景物描写和人物描写的知识;第三册则讲小说诗歌、散文、报告书、说明文方面的知识;第四册讲学术文、诗歌、仪式文、宣言、议论文方面的知识。
该书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编排,并凝聚了编者的教学经验和个人的信念,对往后的语文教材编写影响深远。
“每课为一单元,有一定的目标,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
”1文话讲授理论,修辞传授的是方法和技巧;习问是通过问题来实践、检测所学知识点;选文则是文化的例证。
其中第一讲《文章面面观》是全书的导论。
在这一讲作者提出了学习分为“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
而每种学习都要从形式入手。
这是因为文章分为内容和形式两方面。
内容方面可以简要概述为“说什么”,而形式方面可以概述为“怎么说”。
根据以上观点,作者提出了七个方面的问题:文章的体制、语汇的搜集、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
但是作者并没有在具体章节中,明确地就这七个问题展开讨论,而是将内容贯穿在了章节之中。
具体章节划分如下:从章节安排就可以看出这本书主要是针对写作而写的。
作者在这里将写作内容先划分为了两大类:记叙文、论说文。
而后将记叙文细致划分为“记事物的形状、光景”2的记述文与“记事物的变化经过”3的叙述文。
论说文分为“目的在把关于某一种事物的方法、原理告诉给人家的”4说明文和“把作者所主张的某种判断加以论证,使敌论者信服5的议论文。
《写作课》读后感

《写作课》读后感《写作课》读后感1回想这过去的一学期,无论是孩子、老师还是家长都经历了一个难忘的成长过程。
现从以下几方面,对本学期的班级工作做个小结。
一、班级情况分析:本班现今有36名幼儿。
其中男生18名,女生18名。
通过几个月的时间,我们班的孩子能基本适应幼儿园生活,高高兴兴地入园、离园。
同时,我也了解到孩子有以下几个特点:1、大部分孩子行为习惯有待加强。
如:卫生习惯、礼貌习惯2、大部分孩子独立能力有很大的提高。
如:穿鞋子、吃饭、睡觉基本能独立完成3、大部分孩子性格活泼、开朗;在教学活动中非常积极,但倾听习惯有待培养。
二、工作总目标:以《幼儿园工作规程》《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南,结合园务工作计划和教研工作计划,及本班幼儿的实际情况,采用多种教育形式,提高组织教学活动的能力,满足幼儿多方面发展的需要,丰富他们各方面的知识,使他们在快乐的童年生活中获得有益身心发展的经验。
主要从以下几点着手:1、保教并重,加强对幼儿生活及教育常规的培养。
2、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促进幼儿各方面能力的发展。
3、重视安全教育工作,加强幼儿自我保护意识,确保无安全事故发生。
4、完善班级区域建设,结合每周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区域活动。
5、重视家长工作,增强服务意识,以多元化活动促进家园联系。
6、认真细致的了解每一位幼儿并制定计划。
三、各项工作重点:1、不断培养幼儿良好的生活常规习惯,让幼儿的一日生活有条理地进行。
2、进行方案教学理论的学习,尝试开展项目教研活动,塑造新型的师生关系,使孩子成为主动的学习者、研究者,提高幼儿的活动能力。
3、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创造让幼儿表现的机会与条件,增进人际关系,培养幼儿大方、勇敢、自信等优良品质。
4、进一步加强与家长的联系,充分利用家长资源,更好地发挥家长的教育功能,实现家园同步教育,促使幼儿得到最大程度的发展。
《写作课》读后感2读完毕飞宇的《小说课》之后,我一直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毕飞宇对小说的解读如此深刻?虽然之前也写了读书笔记进行总结,但是总感觉自己总结的是皮毛,还是没有深入的洞悉一些本质性的问题,直到读了《写作课》之后,对于某些问题的理解才深刻了些。
《写作7堂课》读后感2000字(2)

什么玩意儿?听说学好写作,要确定领域、要累积素材、要持续输入,怎么又整出个地图来了?这可不是我说的,它的提出者是秋叶老师。
在他的新书《写作7堂课》里第一堂课中,秋叶老师就指出:要想学好写作,搭建框架至关重要。
我通俗地理解,就是要画一张你个人的写作成长地图。
1、确定方向——你要往哪儿去对于写作的朋友来说,通常第一个要确定的是领域。
比如你是要进行文学创作,还是实用性写作?你是要写小说,还是散文;是写情感类,还是写职场类……但本书的建议不同。
秋叶老师指出,确定领域之前,你需要先确定方向。
(详见下图)这张图相信很多人喜欢,因为它是从变现的角度把写作框架重新进行了分类。
如果你通过这张图确定了自己的方向,领域问题也变得好选择了。
比如你想打造个人品牌,那就选择自己擅长的内容即可;如果你想投稿,那就按收稿平台的要求和调性去学习和研究相关的内容,如果是自我疗愈,那就随心所欲,想写啥写啥。
2、学会框架式思维——只有你才是自己真正的领路人细心的朋友一定心里想了,好吧,就算确定了方向,解决了文章开篇时的第一个问题,可是到底怎么输入、怎么积累素材、怎么利用高手们的成功经验和技巧啊?嗯,问得好。
这也是秋叶老师第一堂课的关键——学会框架式思维。
确定方向这一环节,老师直接给出了自己总结的关于写作的框架。
我们拿到现成的,直接选择就行了。
可正是因为用了现成的,所以我们无法体会框架式思维的重要性。
接下来,我们就需要通过运用这种思维来体会它的重要性了。
因为确定方向之后,我们需要学习和实践,比如打造个人品牌到底应该怎么做?投稿应该学习什么内容?职场写作都有哪些组成部分?这时,我们可以按照秋叶老师提供的框架,自己对所选择的方向列出框架。
自己?!有没有搞错?我根本还没对选择的方向了解清楚呀?要是有漏洞怎么办?不瞒你说,我就是这么想的,所以我虽然选择了个人成长作为自己的垂直领域,可是其中具体的分类全是模糊的。
我也曾经试图梳理一下,可一思考觉得太复杂,然后就放弃了。
《写作7堂课》读后感1000字

你是否也有这样的苦恼?开通了微信公众号,想要日更,却没有话题。
写了那么多文章,可总感觉写作能力也没有提升。
想要静心写文章,可是总被杂事打乱。
如果答案是“有”,那么解决之道就在《写作7堂课》一书中。
这本书的作者是秋叶大叔,他是大学教师,创立了秋叶PPT和商学院,在个人IP、时间管理、创业、短视频、写作等领域都颇有建树。
这本书是他20多年写作经验的精华集结,也作为秋叶写作特训营的配备教材,是经过实践检验的可信文本。
书中给出了7个写作习惯,分别是框架式写作、复利式写作、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框架式写作、清单式写作、复盘式写作,这7个写作习惯,不仅能帮助我们解决大部分写作的问题,更是7种工作生活的思维。
单说开篇的框架式写作,在我看来,核心内容是说搭建某个领域的框架,将该领域的的话题系统地归记录下来,这样其实是建立了一个“上帝视角”,让你能俯视全局。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呢?1.针对写作,你可以源源不断的话题。
前面说了,很多人有“日更恐惧症”,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话题可写。
而没有话题,表面上看是没有灵感,其实反映了框架的缺失。
而一旦你有了某一主题领域的框架,你接触的各类素材,就会自动进入你的框架,服务你的写作。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框架式写作,是建立了一个个有结构的话题库。
比如,你可以身边的人和事的主题搭建框架,包括家人、朋友、同事、陌生人;或者生活的、工作的。
而且可以进一步细分,比如家人方面,有夫妻关系、子女沟通、家庭理财等等,如果你还愿意,可以一级一级细化,并且将接触到的素材纳入相应框架分支上。
当你日更时,是不是就有很多可写了呢?2.针对学习,你可以不断深入该领域。
经过上面的描述,很多人应该感觉到框架式确实是一个很好方法,可是很多人还是有疑问,那就是自己对某一领域没有了解那么多,那怎么办?其实,框架的搭建是逐步完成的,刚开始的框架简单,甚至错误都没有关系,重要的是你要不断去学习,去输入,你完善,这样一个习惯将帮助你对该领域的深入学习。
《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记录

《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读书笔记目录一、写作基础理念 (2)1.1 写作的意义与价值 (3)1.2 写作能力的培养过程 (4)1.3 写作与思维的关系 (5)二、写作技巧与方法 (6)2.1 观察力与表达力的培养 (7)2.2 文章结构的分析与构建 (8)2.3 如何运用修辞手法提升文采 (9)2.4 语言表达的精炼与生动化 (11)三、写作实践与案例分析 (12)3.1 不同类型文章的写作方法与技巧 (13)3.2 名人名篇写作特点解析 (15)3.3 真实案例解析 (16)四、写作心理与调节 (17)4.1 写作时的心理状态调整 (19)4.2 挫折与困难的应对策略 (20)4.3 保持写作热情与动力的方法 (21)五、写作与其他能力的关系 (22)5.1 写作与阅读的关系 (23)5.2 写作与沟通的关系 (25)5.3 写作与创新思维的关系 (26)六、写作未来发展与挑战 (27)6.1 数字化时代对写作的影响 (29)6.2 写作教育的未来趋势 (30)6.3 面对未来挑战的应对策略 (31)七、结语 (33)一、写作基础理念写作的目的:写作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字传递信息、启发思考和引发共鸣。
在写作时,我们要明确自己的写作目的,选择合适的文体和表达方式,使读者能够理解和接受我们的观点。
写作的基本要素:文章的结构、语言、修辞手法等都是构成一篇好文章的基本要素。
作者通过讲解这些要素的作用和运用方法,帮助读者掌握写作的基本技能。
写作的过程:写作是一个需要不断练习和积累的过程。
作者提倡我们在平时多阅读、多观察、多思考,培养自己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我们还要学会如何进行构思、组织和修改,使文章更加完整和有说服力。
写作的态度:写作是一种创作活动,需要我们保持一种积极、认真、负责任的态度。
作者鼓励我们在写作过程中勇于表达自己的观点,敢于面对批评和建议,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1事实上,这本书坦白来说,前面的看得不是特别懂,专业的术语,不同__类别的细节区分。
于我而言,未免太苛刻了些。
于是,看了几讲之后,我便直接跳到了附页(讲解中提到的__)。
很明显,既然这些__被叶圣陶,夏丏尊拿来做范本的__,显然易见,定是大家之作。
我原本是不怎么读得来散文的,特别是像民国期间的那些__,不与我们的现代语相适应。
于是对于这类的__,我直截了当地舍弃了。
但是,毕竟是作业嘛,我还是读了。
读了以后,细细地读啊,反复地看啊。
总算是有了些思路。
又翻看看前面的解说。
才恍然大悟。
于是拿着笔,细细地勾画,那些我不知名的生词、复杂、眼花缭乱的描写…如今似已变成了我眼中的精华,不可失去的材料。
于是,再埋着头,又细细地品。
忽觉:好__啊!有古诗、有记叙文、有现代诗…文体极丰富。
但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叶圣陶先生的《五月三十一日急雨中》这篇__,寓意极深。
我认为这是他老先生通过实际的雨而想象出一系列的不同性格形象的人物来表达自己对于那些嘲讽中国人、看不起自己国家的人的愤怒,和强烈的爱国之情和想要报国团结众人一心的的渴望。
他并不是直接表达事件的,而是用他所看到的和他所想象的场景描写和语言描写、细节描写,让作者感受到了他的情怀、与激情。
十分令人震撼和激动:依然是满街恶魔的乱箭似的急雨。
最核心的还在这儿。
始终在下雨,叶圣陶先生通过下得极猛烈的雨的“急”来表现了雨的恶魔,和人的魔影的狰狞。
也用了“乱箭似的”来形容雨势之激烈……在文中,还用到了引用,佩弦的诗道:“笑将不复在我们的唇上!”使得作者想表达的情感更突出明显了。
其中,还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也深深地触碰了读者的内心……最后,我想说说前书的主要内容。
其实细看的话,会发现,读完以后,会对原本的文体有了更深的理解,怎样表达,怎样运用,它的特征是什么。
这不仅可以加深我们的印象,还可以了解更多的知识和文体,于是知道的便越多。
对学生作文学习的启示-读《七十二堂写作课》有感2000字

对学生作文学习的启示-读《七十二堂写作课》有感2000字导读:读书笔记对学生作文学习的启示-读《七十二堂写作课》有感2000字,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对学生作文学习的启示-读《七十二堂写作课》有感2000字:鉴于当前的初中作文教学普遍存在的状况,倘若学生能提升自己的写作自学能力,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形成个性化的写作知识体系,那么对于自身作文水平的提高,无疑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根据笔者的阅读心得,《七十二堂写作课》可谓学生课外阅读中的良师益友。
择要而论,我们认为《七十二堂写作课》对学生作文学习的最重要启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掌握形式,牢固树立文体意识。
文体是指一定的话语秩序所形成的文本体式,它折射出作家、批评家独特的精神结构、体验方式、思维方式和其他社会历史、文化精神。
文体作为文学的形式绝不是可有可无的事情。
文体在创作中具有雕刻、塑形的力量。
作家面对一股情感、一个事件、一种风景、一个细节,如何将它变成动人的艺术呢?这就要依靠文体的力量。
南宋文人倪思(1147-1220)说过:“文章以体制为先,精工次之。
失其体制,虽浮声切响,抽黄对白,极其精工,不可谓之文矣。
”故在《七十二堂写作课》中首先就表明立场,“每一篇文章都有着内容与形式两个方面”,“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与形式两方面的探究”。
然而作文教学绝不是为了培养职业化的作家,而是系统传授写作知识和进行写作训练。
因此,二位先生坦承,这是一本“侧重文章形式的书”,并谆谆告诫读者,“你读一篇文章,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
在诸多应该留意的项目中,“文体”无疑是作者特别加以强调的。
所谓“文体”,简单说指的是文章的体制特征。
用如今语文教师的日常工作语言来表述,就是“××文就该有××文的样子”。
也就是说,写作必先有文章体裁意识,然后才有可能考虑遣词造句。
没有文体层面的规范化,再华丽的辞藻也不过是徒有其表而已。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书笔记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书笔记从今天开始,学习写作,学习记录。
《七十二堂写作课》是我学习写作的时候再豆瓣推荐的书籍。
对于写作不是很认真,也写的不好,所以从读书开始吧。
这是第一本开始学习的写作书籍,也是第一本在微信认真记录的读书笔记,希望能够有所提升。
这本书是叶圣陶和夏丏尊写的,是从《国文八百课》中的提取出来的精华,这是我看了本书的序所了解到的内容,希望我能够从这精华中提取相关的知识,并学以致用。
以下是原文:第一讲文章面面观文章,是记载世间事物、事理和抒述作者意思、情感的东西。
每一篇文章有着内容与形式的两方面,谋篇文章记载着什么事物、事理或抒述着什么意思、情感,那事物是什么样子,事理是否正确,意思是否正当,情感是否真挚,又,那些事物、事理或意思,情感对于世间有什么关系,对于我们有什么益处:诸如此内容上的探究。
同是记载事物、事理或抒述意思、情感,在文章上有多少方式,怎样说起,怎样接说下去,什么地方说的简单,什么地方说的繁复,到莫了又怎样收场,以及怎样用词,怎样造句,怎样分段落,怎样定题目、加标点:诸如此类是形式上的探究。
每读一篇文章该作内容的与形式的两种探究。
文章的内容包括世间一切,它的来源是实际的生活经验,不但在文章上。
至于文章的形式是语言、文字的普通法式,除日常的言语意外,最便利的探究材料,就是所读的文章。
中学里国文科的目的,说起来很多,可是最重要的目的只有两个,就是阅读的学习和写作的学习。
这两种学习,彼此的关系很密切,都非从形式的探究着手不可。
从古到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
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的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才是经济的办法。
你读一篇文章的时候,除内容的领受以外,有许多形式上的项目应当留意;对于各个项目能够逐一留意到,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知识。
一、这篇文章属于哪一类?和哪一篇行至相似或互异?这类文章有什么特性和共通式样?(文章的体制)二、文章里有着的词类,有否你所未见的或和你所知道的某词大同小异的?(语汇的搜集)三、文章里词和词或句和句的结合方式有否特别地方法?你能否一一辨认,并且说出所以然的缘故?(文法)四、文章里对于某一个意思用着怎样的说法?那种说法有什么效力?和别的说法又有什么不同?(修辞)五、文章里有什么好的部分?好在哪一点?与什么坏的部分,坏在哪一点?(鉴赏与批评)六、这篇文章和别人所写的同类的东西有什么不同?你读起有什么感觉?(风格)七、从开端到结尾有什么脉络可寻?有否前后相关联的部分?哪一部分是主干?那些部分是旁枝?(章法布局)别的项目当然还有,以上所举的是最重要的几个,每个项目代表文章的探究的一个方面。
《写作7堂课》读后感1000字

《写作7堂课》读后感1000字我是一名企业职员,每逢年底写总结报告的时候就会很抓狂!这一年时间过去了,感觉自己又虚度了!面对PPT,不知道该写什么,不知道怎么写。
更糟心的是,旁边同事的报告优秀到让我感叹人生,同样一个办公室,为什么差距这么大呢,他怎么写的这么好。
直到我看了秋叶老师的《写作七堂课》,恍然大悟,原来工作跟写作一样,先要搭建属于自己的知识体系,再结合复利思维放大自己的工作效率,职场进阶路由此打开。
秋叶老师在这本书里介绍了高效写作者的七个习惯,我就其中两个感触最深的点聊聊我的收获。
1、框架式写作书中介绍,框架式写作是解决输出积累问题的,首先在自己的写作领域内搭建知识框架,然后可以用这个领域的知识探讨和这个领域相关的所有话题,我们在一个领域内的知识点越多,我们可以写的深度话题就会越多。
搭建框架的过程也是素材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自己的知识体系也就建立起来了。
受框架式写作思维的影响,我将工作中涉及的知识做了一个系统的梳理并列出了一个框架,我的框架是从两个角度进行搭建的,第一是信息层,第二是业务层。
(因涉及公司机密不便上传框架内容,下面简单介绍我的思路)信息层:我将工作中涉及的专业知识、公司相关制度操作规范、历史数据等信息进行了梳理;业务层:根据部门的重点工作以及个人的课题,搭建了我的年度重点工作计划(以目标为导向)。
当我列完工作上的知识框架时,突然有种茅塞顿开的感觉,知道自己的力往哪使,感觉自己将要用一年的时间来丰富年终总结报告的数据,突然对自己充满了信心!2、复利式写作很多人都知道巴菲特每年会提供一些和他共进午餐的名额,巴菲特会跟所有与他共进午餐的人讲:在财富里面,最重要的不是现在这一笔赚多少钱,而是复利效应!秋叶大叔提出“一鸭三吃”,让一次写作,带来多元化的回报。
例如,从写一篇文章,到把这篇文章变成分享,读后感变成演讲,变成图书,变成培训的素材和知识点,这样就可以把自己的作品的生命周期延长,获得更多回报。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首先,夏丏尊先生在书中强调了写作的基础——观察与思考。
他指出,写作不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思想的表达。
一个优秀的写作者,必须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深刻的思考能力。
这让我意识到,平时的积累是多么重要。
无论是日常生活中的点滴,还是阅读时的感悟,都可能成为写作的灵感源泉。
因此,我开始更加注重日常的观察和记录,努力将生活中的美好瞬间转化为笔下的文字。
其次,书中详细讲解了各种文体的写作技巧,包括散文、小说、诗歌等。
每一堂课都像是一个小小的指南针,指引着我在不同的文体中探索。
例如,在讲解散文写作时,夏丏尊先生强调了情感的真挚和语言的优美;而在讨论小说创作时,则着重于情节的构建和人物的塑造。
这些具体的指导不仅让我对不同文体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帮助我在实际写作中找到了方向。
我尝试着按照书中的方法进行练习,逐渐发现自己的写作变得更加得心应手。
此外,书中还涉及了许多关于修辞和语言运用的技巧。
夏丏尊先生认为,好的写作不仅在于内容的丰富,更在于语言的精炼和生动。
他通过大量的实例,展示了如何通过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来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这些技巧的运用,让我的文章更加丰富多彩,读者的阅读体验也得到了提升。
在一次写作比赛中,我运用了书中学到的修辞技巧,最终获得了评委的好评,这让我更加坚定了继续学习的决心。
更为重要的是,《七十二堂写作课》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性的指导书,更是一本充满人文关怀的作品。
夏丏尊先生在书中多次提到,写作是一种心灵的交流,是一种情感的传递。
他鼓励写作者不仅要关注形式上的完美,更要注重内容的真诚和深刻。
这一点对我影响深远,让我在写作时更加注重内心的感受和真实的情感表达。
我开始尝试在文章中融入更多的个人经历和情感,使作品更具感染力。
有一次,我在一篇关于家乡的文章中,深情地描述了童年的回忆和对家乡的思念,这篇文章被多家媒体转载,收到了许多读者的共鸣和好评。
不仅如此,书中还强调了写作的持续性和实践性。
《写作课》读后感2篇

《写作课》读后感2篇篇一也许我并不是这本书的理想读者,因为我没有创作的冲动,更没有“已经足够写出一部甚至是多部值得一读的作品”的创作积累,我只是希望通过阅读这本书,能够使自己写文章的水平有所提高,每次写读后感时不用再绞尽脑汁,如果在阅读中还能够获得一些有助于教学的经验就更完美了。
当然我并没有将所有希望都寄托在一本关于写作教程的书上,因为我也知道“光靠阅读教程是学不会文学创作的”,这世上没有神书,任何事情也都没有捷径可走。
不过“学习写作的最佳方式就是从其他作家的创作过程里学几招,看看他们如何解决我们的问题。
”那么我就从这本书中学一学吧。
给孩子取名字的方法。
)……把脑海中闪过的所有念头都记下来(我的这篇读后感就是基于这种方法,觉得对自己很有效,现学现用了。
)……欣赏油画雕塑或听听音乐也有助于放松思维……去个不太能碰见熟人而又人流密集的地方(超市就是个不错的选择),盯着过往的人看,直到能激发出创作灵感的目标人物出现。
(这个方法想想都觉得刺激)”三、如何能够写出成功的人物。
书中多次提到了“代入”的方法,放胆发挥想象力,把自己想象成不同的人,以增强代入感,目的是营造出一种身在其中的真实感。
成为他人,把自己彻底幻化为要塑造的人物。
我觉得这种方法不仅适用于小说创作,也同样适用于阅读文本。
近些年的高考语文试卷的字数不断增加,对学生理解文本能力的考查也随之加强,读“懂”文本成为高考语文致胜的关键,很多同学尤其是理科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存在偏差,“代入式阅读”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阅读方法,让学生把自己代入到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或现实处境,以己度人地去体会作品中人物行动的目的与情感,相信效果会很好。
此外,这本书还有很多我觉得很喜欢的地方。
比如每一个章节的标题,虽然有个别的标题我不是很懂,但却不能掩饰这些标题的特别与新意,更富有一种委婉和诗意,是我迄今为止看过的最别致的标题了。
(原谅我可怜的阅读量)读《写作课》收获福》中柳妈与祥林嫂关于捐门槛的对话,村妇间迷信的闲聊却也吸引我们追踪,直至将祥林嫂由希望推向绝望,走向死亡,相信鲁迅定是儿时留心洞察过村妇的对话;别利科夫不是就活在我们的生活里吗?他普通到是你,也是我,却足够震撼。
读《七十二堂写作课》有感

读《七十二堂写作课》有感这几天脑子里一直盘亘着一个念想:“名师出高徒。
”以前抱怨过学生不会写作,于是自己狠了狠心,开始和学生一起写。
虽说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心里上克服了写作的恐惧,做出了一种写作的姿态,然而学生的水平仍不见提高。
于是有了一种在迷雾中航船的感觉。
语文,我到底要教什么?怎样的语文课才有价值?稀稀拉拉读过王君老师,肖培东老师的一些文章,想想把一些零碎的想念连在一起,无非就是依体而教。
依体而教的目的又是为何?很简单——为了写作。
“以写作教学为目的的阅读教学”才是真正的语文教学。
写作既要有格局又要有章法。
格局需要作者慢慢修炼,慢慢濡养;章法需要慢慢学习,慢慢消化、吸收并应用于写作实践当中去。
“从古至今,文章不知有多少,读也读不尽这许多。
取少数的文章来精读,学得文章学上的一切,这才是经济的办法。
”无疑语文课本上的文章就是少量的精品,语文课本正在肩负着这一重要的使命。
“课文就是个例子。
”用课文教才是正确的语文教法。
本书共七十二讲,每一讲内含文话、文选、文法或修辞、习问四项,各项打成一片。
这句话无疑提供了一种教学思路:文话即一个教学理念;文选即适合这一理念的文章(多篇);文法或修辞即运笔的章法;习问就是学生模仿的习作。
这样一脉相承的教学方法才是正确的思路。
(个人意见)以前的语文教学就是单纯讲课文,遇到作文单元就是胡乱指导一篇,阅读和写作貌合神离,学生学非所用。
两年前的我就曾发出这样的感慨:学语文的意义到底在哪里?我们为何要学语文?现在我明白了:只有老师自己会读书了,才能带领学生去读书;只有老师自己会写作了,才能带领学生去写作。
“名师出高徒。
”这句话我也终于悟到了他的真谛。
不是学生没教会,是自己根本不会教。
不敢说自己会读书会写作,只能说自己明白了一条路:理论——实践——习得——模仿。
只有这样一脉相承的语文教学才是有效的教学。
一、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看专业的书籍,要懂得文学理论,这是高屋建瓴的事情,这是纵观全局的策略。
《写作七堂课》读书笔记

《写作七堂课》读书笔记写文章写了快一年,写着写着就感觉没什么可写的了,也不知道自己文章哪里有问题,很多时候感觉自己在做低水平的重复。
在网上找了很多关于写作的书和课,发现标题都很诱人如“零基础学写作,从月薪3000到月入10万”,“21天掌握如何靠写作月入5万”,试着报了几门课,发现写作水平并没有什么提高。
一次偶然的机会翻到秋叶大叔的《写作七堂课》,发现他的书跟很多写作的书都不一样,他没有教我们怎么写出10万+文章的套路,而是着眼于写作技巧的提升,侧重于写作“底层逻辑”的刷新。
这本书里讲到7种写作能力,分别是框架式写作、复利式写作、碎片化写作、联机式写作、结构化写作、清单式写作和复盘式写作,给我收获最大的是里面讲到的框架式写作、清单式写作和复盘式写作。
1、框架式写作---找到写作的方向新的一期《脱口秀大会》中李诞说到,脱口秀新人很容易从自身经历的事找到灵感,但是,说上个几年脱口秀就越来越难从自身找到素材,因为自己的那点经历基本被榨干了。
其实写作不也是这样吗?刚开始写作的时候觉得自己有很多的话题要写,自己身边到处都是素材,可是写着写着就发现,能写的东西越来越少。
那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框架式写作告诉我们写作之前要先给自己的搭好框架,把自己要写的话题和灵感系统地归纳记录下来。
比如,如果我想写育儿相关的话题,可以按照年龄段分类,然后各个年龄段值得聊的话题有哪些,分门别类地列好,搭好一个大致的框架。
有了这个框架之后,我就会有意识地往里面添加一些素材,补充一些新的话题。
这样即使哪天没了写作灵感,也可以从这个框架中随意选取一个话题来写。
我还可以用这种框架式思维搭各种我们需要的框架,比如通过框架梳理自己的写作方向,找到自己的写作目标。
框架式写作导图2、清单式写作---找到写作的问题以前每次写完文章都会反复改上几遍,但最后改出来的也就是些错别字或者不通顺的句子。
自己很难找到文章的问题在哪里。
清单化写作可以有效解决这个问题,我可以通过从他人那里得到的反馈以及自己常常会出现的问题给自己列一个检查清单,然后每次写完就对照检查清单检查自己的文章。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研究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夏丏尊、叶圣陶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
作为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的先行者,二位先生终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二位先生都曾在小学、中学、大学做过教学与管理工作,将其从实践中获得的教学经验融入文章学论著的撰写,可谓得心应手。
在1935年至1937年间,两位老先生本着以学生和学科为本的理念,以科学精神来定位和改革语文学科的旧的教育方法,精心编制了一部极具创意色彩的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
这本书侧重于文章形式,按照原定计划,《国文百八课》分六册,每册十八课,合计一百零八课。
每个知识点设计一课,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此书只出版了四册,共七十二课。
因此,所谓《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国文百八课》的别称。
20xx年,开明出版社将此七十二文话抽出来,整理汇编,名为《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简称《七十二堂写作课》),直指文心,生动形象教授文章的写作知识点,极具规范写作指导意义。
《七十二堂写作课》从“文章面面观”谈起,使读者清晰地从整体明白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因此,第一讲“文章面面观”可视为全书导论,其余七十一讲皆由此生发,紧紧围绕“内容的获取”“形式的训练”“方法的养成”三个方面展开,体现出夏、叶二位先生关于作文的整体观念。
就内容而言,涉及“记叙的题材”“材料的判别和取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小说的真实性”“诗的本质”“话义的诠释”等方面。
与此相比,二位先生对“形式”的讲授则更为全面细致,充分显示出指导普通学生作文与作家文学创作的差异性。
对“形式”的重视,“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知识”,如“文章的体制”“语汇的收集”“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
季羡林给孩子的365堂作文课 读后感

季羡林给孩子的365堂作文课读后感示例文章篇一:《<季羡林给孩子的365 堂作文课>读后感》哇塞!我最近读了一本超级棒的书,叫《季羡林给孩子的365 堂作文课》,这本书可真是让我大开眼界,收获满满呢!书里的内容就像一个神奇的宝库,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写作技巧和精彩的文章。
季羡林爷爷用他那独特又亲切的方式,给我们讲述了怎么写好一篇作文。
这感觉就像是有一位超级厉害的老师,一直在我身边耐心地指导着我。
比如说,以前我写作文的时候,总是不知道怎么开头,感觉脑袋里一团乱麻。
但是读了这本书之后,我就好像突然找到了那把开锁的钥匙!季羡林爷爷说,开头可以用一个有趣的故事,或者是一个引人好奇的问题。
这就好比我们去探险,一开始就要找到一个吸引人的入口,才能让大家都愿意跟着我们一起往前走,不是吗?还有啊,在描写人物的时候,我以前总是写得干巴巴的,一点都不生动。
可这本书里告诉我,要多观察人物的动作、表情、语言,把这些细节都写出来,人物就好像能从纸上跳出来一样!这就像给一个没有颜色的画,一点点涂上了鲜艳的色彩,变得活灵活现啦!我还记得书里有一篇写春天的文章,写得那叫一个美!作者把春天的风比作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大地;把春天的花比作五彩的云霞,飘落在田野间。
这比喻,简直太妙了!我读着读着,仿佛自己也走进了那个美丽的春天里。
这难道不比老师在课堂上讲的那些干巴巴的理论有趣多了吗?我还把书里学到的东西和我的小伙伴们分享。
有一次,我们一起写一篇关于运动会的作文。
我就按照书里说的,先仔细回忆了运动会上那些精彩的瞬间,有同学冲刺时的紧张表情,有大家加油助威的热闹场面。
然后,我把这些都一点点写了下来,还用上了一些生动的词语和比喻句。
等作文交上去,老师居然在全班面前表扬了我,说我写得特别精彩!我的小伙伴们都围过来,问我怎么突然变得这么厉害。
我得意地告诉他们:“我读了季羡林爷爷的作文课呀!”读了这本书,我才明白,原来写作文不是一件可怕的事情,而是一次有趣的冒险!只要我们用心去感受,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思考,就能写出一篇又一篇精彩的作文。
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读书笔记

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读书笔记最近读了一本超棒的书,叫,真的是让我有种“恍然大悟”的感觉。
这本书里讲了好多关于写作的妙招和窍门。
比如说,怎么去选一个吸引人的主题,怎么把细节描写得活灵活现,怎么让文章的结构清晰明了。
这可不像学校里老师干巴巴讲的那些写作知识,而是充满了生动有趣的例子和通俗易懂的解释。
就拿描写细节这一块来说吧,书里提到,我们不能只是简单地说“今天天气很好”,而要像个放大镜一样,把看到的东西都仔仔细细地描述出来。
比如说,“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在地上,形成一片片金色的光斑,微风轻轻拂过,光斑像是调皮的小精灵,在地上欢快地跳跃着。
”你看,这样一写,是不是整个画面一下子就出现在眼前了?我想起有一次出去郊游的经历。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周末,我和朋友们一起去了郊外的一个小公园。
一走进公园,我就被眼前的景色迷住了。
草地绿油油的,就像一块巨大的绿色地毯,上面还点缀着五颜六色的小花,红的、黄的、紫的,争奇斗艳。
我忍不住蹲下来,仔细地观察这些小花。
花瓣上还挂着晶莹的露珠,在阳光的照耀下,闪闪发光,仿佛一颗颗小小的钻石。
再往前走,有一个小湖。
湖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小鱼们可机灵了,一有动静就迅速地游走,只留下一道道水痕。
湖面上,几只鸭子悠闲地游着,它们时而把头伸进水里,时而拍拍翅膀,嘎嘎地叫着,好像在唱着欢快的歌。
湖边有几棵柳树,柳枝随风飘舞,就像姑娘的长发一样。
我伸手摸了摸柳枝,感觉软软的,滑滑的。
柳叶细细长长的,像眉毛一样。
我摘下一片柳叶,放在嘴里吹了起来,虽然声音不太好听,但那种自由自在的感觉真是太棒了。
公园里还有很多人,有的在放风筝,有的在野餐,有的在拍照。
放风筝的小朋友们欢快地奔跑着,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风筝在空中高高地飞翔,有蝴蝶形状的,有老鹰形状的,还有金鱼形状的,五颜六色,好看极了。
野餐的人们围坐在一起,分享着美食,笑声不断。
拍照的人们则拿着相机,到处寻找着美丽的风景,想要把这美好的瞬间永远定格。
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读后感

大师语文课写作七十二讲读后感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感觉就是,那些大师们仿佛都站在我面前,一个个就像亲切的老师傅,拿着小教鞭,指着那些写作的门道,耐心地给我讲解。
每讲一个点,就像给我打开了一扇通往新世界的小窗户。
以前我写作文啊,就像没头的苍蝇到处乱撞。
写出来的东西要么干巴巴像脱水蔬菜,要么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子,乱得像一团被猫抓过的毛线球。
但是看了这本书之后,我才发现,原来写作是有那么多的讲究和技巧的。
比如说描写人物吧。
以前我只会写“他很高,眼睛很大”,就这么简单几句,感觉这个人跟个木头人似的。
书里就告诉我,可以从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等好多方面去描写,这样一个活生生的人就能跃然纸上。
就像给一个木偶注入了灵魂,他能哭能笑,能在读者的脑海里走来走去。
再说说文章的结构。
我以前写文章那结构就跟散架的乐高似的,根本拼不到一块儿。
这本书就像是一本超详细的乐高搭建手册,告诉我开头怎么开得引人入胜,像钓鱼一样把读者的兴趣一下子钓起来;中间部分怎么稳稳当当,像盖房子的大梁一样扎实;结尾呢,又要像一场精彩演出的谢幕,干净利落又让人回味无穷。
书里的七十二讲,就像是七十二个锦囊妙计。
有时候我写着写着卡壳了,就会想起书里的某个点,然后就像突然被打通了任督二脉一样,灵感又源源不断地涌出来。
而且这些大师们的讲解一点也不枯燥,不像有些写作书,全是干巴巴的理论,让人看了就想打瞌睡。
这里面既有生动的例子,又有大师们自己的经验之谈,就像坐在茶馆里听老人们讲故事一样,轻松又有趣。
不过呢,这书也有点像一个装满宝藏的大仓库,宝藏太多了,一时半会儿还消化不了。
我得反复看,就像小老鼠囤粮食一样,把这些知识一点点都囤到自己的小脑袋里,然后慢慢变成自己写作的本事。
《写作7堂课》读后感800字【最新版】

注:尊敬的各位读者,本文是笔者读书笔记范文系列文章的一篇,由于时间关系,如有相关问题,望各位雅正。
希望本文能对有需要的朋友有所帮助。
如果您需要其它类型的读书笔记范文,可以关注笔者知识店铺。
由于部分内容来源网络,如有部分内容侵权请联系笔者。
《写作7堂课》读后感800字看过许多秘籍,还是不会写作?那是你没看这本!在这个全民自媒体的时代,想要脱颖而出的都是那些写得一手好文案或者段子的创今天给大家推荐这本秋叶大叔的《写作7堂课》,是一本非常系统且实用的写作书,即使是没有经验的小白也可以很快上手。
写作第一件事就是建立好自己的框架,也就是写作的方向。
这个方向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爱好来定,最好是自己擅长的、喜欢的方向。
这样才能保证有质量的持续输出,不然写个一段时间就无话可说了又得重头开始。
接下来再建立文章的框架。
每一类文章的写法不同,框架也不同:比如文案和鸡汤、影评的写法框架就都不同。
可以多去看、去分析大号的框架式如何构建的,甚至可以直接借鉴别人的框架,再注入自己的内容(仅限框架)。
这一步完成后就可以开始写了,写起来也会更简单。
但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很多人都是把写作当副业,平时还要上班、带孩子等等其他事情,没有大块的时间能拿出来专门写作。
这里大叔给我们介绍了他自己常用的写作方式:碎片化写作。
比如你打算一天更新一篇文章,早上一起来就先定一个今天要写的主题,把它放在心里。
根据视网膜效应,当你关注一个事物的时候,与之相关的一切就会用各种方式出现在你周围(比如怀孕的人更容易发现周围的其他孕妇)。
接下来的一天里要做的就是,随时记录下跟这个主题相关的灵感、资料、跟朋友聊天谈到的不同看法;等到素材搜集得差不多了,再抽一个大块的时间,比如一个小时,把这些整理出来,写成文章。
解决了写作方向与写作时间之后,就可以继续往下深入:比如怎样利用复利式写作让你的文章价值最大化;比如怎样利用联机式写作让你的灵感源源不断等,大叔这本《写作7堂课》都能为你一一解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
《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看完一本名著后,大家心中一定是萌生了不少心得,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读后感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七十二堂写作课》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研究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史,夏丏尊、叶圣陶的名字是无法回避的。
作为现代语文教育事业的先行者,二位先生终生致力于语文教育事业,积累了丰富的教育经验。
二位先生都曾在小学、中学、大学做过教学与管理工作,将其从实践中获得的教学经验融入文章学论著的撰写,可谓得心应手。
在1935年至1937年间,两位老先生本着以学生和学科为本的理念,以科学精神来定位和改革语文学科的旧的教育方法,精心编制了一部极具创意色彩的语文课本——《国文百八课》。
这本书侧重于文章形式,按照原定计划,《国文百八课》分六册,每册十八课,合计一百零八课。
每个知识点设计一课,后来由于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此书只出版了四册,共七十二课。
因此,所谓《七十二堂写作课》,是《国文百八课》的别称。
20xx年,开明出版社将此七十二文话抽出来,整理汇编,名为《七十二堂写作课——夏丏尊、叶圣陶教你写文章》(简称《七十二堂写作课》),直指文心,生动形象教授文章的写作知识点,极具规范写作指导意义。
《七十二堂写作课》从“文章面面观”谈起,使读者清晰地从整体明白文章包含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
因此,第一讲“文章面面观”可视为全书导论,其余七十一讲皆由此生发,紧紧围绕“内容的获取”“形式的训练”“方法的养成”三个方面展开,体现出夏、叶二位先生关于作文的整体观念。
就内容而言,涉及“记叙的题材”“材料的.判别和取舍”“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小说的真实性”“诗的本质”“话义的诠释”等方面。
与此相比,二位先生对“形式”的讲授则更为全面细致,充分显示出指导普通学生作文与作家文学创作的差异性。
对“形式”的重视,“结果就会得到文章学的各部门知识”,如“文章的体制”“语汇的收集”“文法”“修辞”“鉴赏与批评”“风格”“章法布局”等。
此书以“记”“叙”“论”“说”为四维,重点分析了记叙文、叙说文、说明文、议论文的写作常识,在此基础上涵盖现代文学批评范畴中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四大文学样式的写作,间涉学术文、仪式文等应用文章样式,可谓纲目分明,包
罗万象。
在内容与形式之间,始终串联着“写作方法”的指导,它是文章内容与形式统筹兼备的有效途径,真正为学生搭建了生活和写作之间的桥梁。
二位先生本身皆为文章写作高手,熟悉各类文体写作,对“场面的描写”“情感的流露”“抒情的方式”“说明的方法”“议论文的变装”“推理的方式”等常见写作方法可谓信手拈来,绝不会产生理论与实践的差距。
我们甚至可以这样认为,书中的写作方法大多是二位先生的经验之谈,不是冷漠教条的理论宣讲,极易引起读者共鸣。
先生的每一篇讲义都围绕一个如何作文的话题来说,有话则多,无话则少,简洁明了,不拖赘。
对于做文章的理论说理透彻不深奥,语言朴实不浮夸,给出的方法实用不客套,篇篇读来,课课听去,润物细无声,就像一位长者坐在对面,把自己的所学所得娓娓道来,敦敦教诲,让人感受到亲切自然,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