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合集下载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一、概述乙型肝炎(HBV)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引起的全球性传染病,主要通过血液、性接触和母婴传播。

乙型肝炎慢性化的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并发症,对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构成严重威胁。

为了提高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水平,降低疾病负担,本指南从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二、预防措施1. 疫苗接种:推荐新生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疫苗,按照0、1、6个月的三针接种程序进行。

成人乙肝疫苗接种可根据个人需求和医生建议进行。

2. 乙肝免疫球蛋白:对于乙肝病毒暴露人群,如乙肝病毒感染的母亲、新生儿等,可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预防性注射。

3. 严格血液制品管理:加强血液制品的筛查和监管,确保临床用血安全。

4. 预防性措施:提倡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避免共用针具、刀具等个人物品。

三、诊断与评估1. 血清学检测: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肝病毒表面抗体(HBsAb)、乙肝病毒e抗原(HBeAg)、乙肝病毒e抗体(HBeAb)、乙肝病毒核心抗体(HBcAb)等。

2. 病毒载量检测:实时定量PCR法检测HBV DNA水平,评估病毒复制程度和传染性。

3. 肝功能检测:包括血清ALT、AST、ALP、总胆红素、白蛋白等指标,评估肝细胞损伤和肝功能状态。

4. 影像学检查:超声、CT、MRI等,评估肝脏形态、结构和功能。

5. 肝脏活检:在必要时进行,评估肝脏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和肝细胞癌变风险。

四、治疗策略1. 抗病毒治疗:首选核苷酸/核苷酸类似物(如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或干扰素(如普通干扰素、长效干扰素等)。

治疗过程中需根据病情变化和药物耐受性调整治疗方案。

2. 保肝治疗:肝功能异常时,可选用保肝药物,如双环醇、水飞蓟宾等。

3. 抗纤维化治疗:对于进展期肝纤维化患者,可选用抗纤维化药物,如扶正化瘀胶囊、肝复乐等。

4. 肝硬化治疗:针对肝硬化患者,需积极治疗并发症,如食管静脉曲张、腹水、肝性脑病等。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2024年指南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全球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约有2.5亿人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HBV)。

我国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流行区,据全国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1-59岁人群HBsAg携带率为7.18%。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对改善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肝硬化及肝癌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本指南根据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结合我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实践经验,为临床医生、患者及公共卫生工作者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及管理等方面的权威建议。

二、预防2.1 疫苗接种2.1.1 乙型肝炎疫苗概述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手段。

乙型肝炎疫苗为基因工程疫苗,包含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

2.1.2 疫苗接种对象我国推荐对以下人群进行乙型肝炎疫苗接种:- 新生儿- 儿童和青少年- 成人- 乙肝病毒暴露者(如家庭内接触者、性伴侣等)2.1.3 疫苗接种程序乙型肝炎疫苗基础免疫程序为3剂次,分别为出生后24小时内、1个月和6个月。

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前应进行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表面抗体(HBsAb)、e抗原(HBeAg)和核心抗体(抗HBc)检测。

2.2 乙肝病毒暴露后的预防乙肝病毒暴露后的预防主要包括被动免疫和主动免疫。

2.2.1 被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暴露者立即给予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注射,以提供即刻的保护作用。

2.2.2 主动免疫对乙肝病毒暴露者启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程序,如已接种过乙型肝炎疫苗,但未达到免疫保护水平(HBsAb<10mIU/ml),应加强免疫一剂乙型肝炎疫苗。

三、诊断3.1 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HBV DNA定量、肝功能指标等。

3.2 临床诊断根据实验室检查结果和临床表现,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标准如下:- 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阳性- 肝脏活检证实有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证据- 持续或反复出现肝功能异常四、治疗4.1 治疗原则慢性乙型肝炎治疗原则为抗病毒治疗、免疫调节治疗、保肝治疗及抗纤维化治疗。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
目标:
本指南旨在提供乙型肝炎慢性病的全面防治指导。

预防措施:
- 推广乙肝疫苗接种,特别是在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第一
剂疫苗。

- 加强个人卫生惯,如勤洗手、避免接触可能存在病毒的血液、性行为等。

- 避免共用毛巾、牙刷等个人物品。

- 保证安全的输血和注射设备,避免使用未经消毒的器具。

诊断与监测:
- 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抗原和抗体检测,以便早期发现感染
情况。

- 对于乙型肝炎慢性感染者,进行肝功能和病毒载量监测,评
估肝脏病变程度。

治疗与管理:
- 对于乙型肝炎慢性病患者,根据病情进行个体化治疗方案制定。

- 推广抗病毒治疗,如核苷酸类药物和干扰素。

- 定期进行乙肝疫苗接种强化,以提高病毒抑制效果。

- 采取积极的生活方式,如戒酒、戒烟、合理饮食等,以减轻肝脏负担。

注意事项:
- 避免与其他人共用注射器、针头等可能传播病毒的物品。

- 遵循医生的建议,按时进行复查和治疗。

- 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期暴露于化学物质等有害因素。

- 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及早发现和治疗乙型肝炎相关的肝癌。

以上是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的主要内容。

根据个体情况,具体的治疗方案可能会有所不同,建议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引言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被认为是公共卫生问题。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国家之一,慢性乙型肝炎对人们的身体健康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为了明确乙型肝炎的防治措施,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了本指南,以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

2. 定义与分类2.1 定义慢性乙型肝炎是指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超过6个月的持续性肝炎。

它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免疫耐受期、免疫活动期、低复制期和高复制期。

2.2 分类根据乙型肝炎病毒DNA的水平以及肝功能状态,慢性乙型肝炎分为以下几类: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转HBeAg阴性、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转HBeAg阳性。

3. 诊断标准根据中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的规定,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需要满足以下条件之一:①HBsAg阳性超过6个月;②血HBV-DNA水平>2000IU/ml或总胆红素升高,持续超过6个月。

4. 防治指南4.1 一般措施4.1.1 个人卫生个人卫生是预防乙型肝炎的基础,应加强个人卫生教育,包括勤洗手、不共用牙刷和刮脸刀、避免挤压痘痘等。

4.1.2 疫苗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建议所有婴儿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程度按照相关疫苗接种指南执行。

4.2 药物治疗4.2.1 抗病毒治疗对于符合药物治疗指征的患者,建议使用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核苷(酸)类似物、核苷(酸)酮类似物和干扰素。

4.2.2 肝保护治疗除了抗病毒治疗外,患者还需要进行肝保护治疗。

包括饮食调理、肝功能保护药物的使用等。

4.3 生活方式管理4.3.1 饮食建议乙型肝炎患者应遵循低脂、低盐、高纤维、高蛋白的饮食原则,避免过食油腻食物,同时要注意营养均衡。

4.3.2 运动锻炼适当的运动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免疫力,并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但是,患者需要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和强度。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的全面指南(2023)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的全面指南(2023)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的全面指南(2023)概述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可能导致肝硬化和肝癌。

本指南旨在提供乙型肝炎慢性病的全面防治方案。

预防措施1. 接种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乙型肝炎最重要的手段,应按照国家免疫规划进行接种。

2. 避免接触感染源:避免直接接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的血液或其他体液。

3.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等避免性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4. 避免共用注射器和针头: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和针头,避免通过血液传播乙型肝炎病毒。

诊断和监测1. 乙型肝炎病毒检测:通过血液检测方法,确定是否感染乙型肝炎病毒。

2. 肝功能检查:通过血液检查评估肝功能是否受损。

3. 肝脏成像检查:如超声波检查、计算机断层扫描等,评估肝脏病变情况。

治疗方法1. 抗病毒治疗:根据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程度和肝功能状况,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2. 肝保护治疗:通过维持肝功能、减轻炎症和纤维化等措施,保护肝脏功能。

3. 肝癌筛查和治疗:定期进行肝癌筛查,并根据检查结果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生活方式建议1. 饮食健康:保持均衡的饮食,避免过量饮酒和高脂肪食物。

2. 锻炼身体:适度的体育锻炼有助于提高身体免疫力和保持健康。

3. 避免药物滥用:避免滥用药物和过度依赖药物。

注意事项1. 遵循医生建议: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并定期复查。

2. 避免传播:患者应采取措施避免传播乙型肝炎病毒给他人。

3. 定期随访:定期复查乙型肝炎病毒感染情况和肝功能。

结论乙型肝炎慢性病的全面防治需要综合预防、诊断、治疗和生活方式的干预措施。

通过接种疫苗、避免感染源接触、安全性行为等预防措施,以及抗病毒治疗、肝保护治疗和肝癌筛查等治疗措施,可以有效控制乙型肝炎慢性病的发展。

同时,良好的生活方式和定期随访也是保持健康的重要因素。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防治方案应根据医生的指导和实际情况进行制定。

)。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2/28/2024
24
第25页/共73页
八、病理学诊断
• 免疫组化法检测可显示肝细胞中有无HBsAg和HBcAg表达。HBsAg胞浆弥漫型和胞 膜型,以及HBcAg胞浆型和胞膜型表达提示HBV复制活跃;HBsAg包涵体型和周边 型及HBcAg核型表达则提示肝细胞内存在HBV
• 慢性乙肝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G)、纤维化程度分期(S),可参照2000年<病毒性 肝炎防治方案>;国际上常用Knodell HAI评分系统
2/28/2024
21
第22页/共73页
六、实验室检查
• 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 HBV DNA定性和定量检测:反映病毒复制的情况 - HBV基因分型: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限制性 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
PCR微量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法、基因序列测定法
- HBsAg耐药突变株检测:HBV聚合酶区基因序列分 析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荧光实时 PCR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等

2/28/2024
25
第26页/共73页
介绍:H & E染色病理切片
2/28/2024
P P
V
肝小叶 中央静脉 肝细胞索
门管区
中度慢性乙型肝炎
A/G EP(%) PTA(%)
轻度
中度
重度
≤3×ULN 3-10×ULN >10×ULN
17.1-34.2 34.2-85.5 >85.5
≥35
33-34
≤32
1.5-1.3 1.2-1.0
≤0.9
≤21
22-25
>26
79-71
70-61
60-40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ALT 正常 或 1- ALT > 1 x
2 x ULN
ULN
HBV DNA > HBV DNA
2000 IU/mL
> 2000
年龄 > 40岁
IU/mL
ALT 1-2 x ULN, 年 龄> 30岁
ALT正常, 年龄 > 30岁, HCC/肝硬 化家族史
Lok AS et al. Hepatology. 2009;50:661-2. Liaw YF et al. Hepatol Int. 2012. EASL. J Hepatol. 2012;57:167-85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感染病学分会.2015年10月
新增术语
临床治愈
持续病毒学应答且HBsAg 阴转或伴有抗-HBs 阳转、 ALT 正常、肝组织学轻微或无病变
慢性乙型 肝炎急性
发作
ALT升至正常上限10倍以上
乙型肝炎 康复
既往有急性或慢性乙型肝炎病史,HBsAg 阴性, HBsAb 阳性或阴性,抗-HBc 阳性,HBV DNA 低于最 低检测限,ALT 在正常范围
者适用。
➢ ALT正常的这类人群应该做肝活检或其他无创性肝纤维化诊断,结合起来决 定是否需要治疗,如有明确的炎症和/或纤维化,则需要接受抗病毒治疗。
HBeAg 阳性
AASLD 2009
ALT 1-2 x ULN
年龄> 40 岁
APASL 2012
ALT 正常 或 12 x ULN
HBV DNA > 20,000 IU/mL
14
一部崭新的慢乙肝患者临床管理
指南 新在强调个体化治疗大趋势
新的治疗目标叫临床治愈 新增中国数据,服务中国患者 新的关注,给予特殊人群

慢乙肝中国防治指南

慢乙肝中国防治指南

• •
• •
抗病毒治疗: HBeAg阴性慢性乙肝患者
• HBV DNA 定量 ≥1×104拷贝 ,ALT水平 × 拷贝/ml, 水平 ≥2×ULN者,或ALT<2ULN,但肝组织学检查显示 × 者 , Knodell HAI ≥4,或G2炎症坏死者,应进行抗病毒 炎症坏死者, , 炎症坏死者 治疗。由于难以确定治疗终点,因此, 治疗。由于难以确定治疗终点,因此,应治疗至检 测不到HBV DNA (PCR法),ALT复常 测不到 法, 复常 • 此类患者复发率高,疗程宜长。最好选用干扰素类 此类患者复发率高,疗程宜长。 或耐药发生率低的核苷 (酸) 类似物治疗 酸
抗病毒治疗的监测和随访:干扰素类
• 治疗过程中应检查: 治疗过程中应检查: 开始治疗后的第一个月, 周检查1次血常规 开始治疗后的第一个月,每1-2周检查 次血常规,以 周检查 次血常规, 后每月检查1次 后每月检查 次,直至治疗结束 生化指标,包括ALT、AST等,治疗开始后每月 次, 生化指标,包括 、 等 治疗开始后每月1次 连续3次 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3个月 个月1次 连续 次,以后随病情改善可每 个月 次 病毒学指标,治疗开始后每3个月检测 个月检测1次 病毒学指标,治疗开始后每 个月检测 次HBsAg、 、 HBeAg、抗-HBe和HBV DNA 、 和 每3个月检测 次甲状腺功能,血糖和尿常规等指标 个月检测1次甲状腺功能, 个月检测 次甲状腺功能 定期评估精神状态, 定期评估精神状态,尤其是对出现明显抑郁症和自杀 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倾向的患者,应立即停药并密切监护。
抗乙肝病毒药物 • 干扰素类
普通干扰素α 普通干扰素α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聚乙二醇干扰素α
• 核苷(酸)类似物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一、前言慢性乙型肝炎(CHB)是我国常见的传染病之一,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

为了提高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水平,降低疾病负担,本指南依据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对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治疗和康复等方面进行全面阐述。

本指南适用于从事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工作的医护人员,以及关心自身健康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二、预防2.1 疫苗接种主动免疫:推荐新生儿、儿童和成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

疫苗接种程序为0、1、6个月。

被动免疫:对于暴露于HBV的个体,如HBsAg阳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并按照疫苗接种程序完成乙肝疫苗的接种。

2.2 血液和器官传播预防严格筛选献血员,确保血液制品的安全。

对于器官移植等高风险人群,应在移植前进行HBV筛查,术后给予抗病毒治疗。

2.3 性传播预防提倡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

对于HBsAg阳性的个体,应避免与伴侣发生无保护的性行为。

三、诊断3.1 实验室检查主要包括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HBV DNA、肝功能指标(ALT、AST、ALP、总胆红素等)和凝血功能指标(PT、APTT等)。

3.2 影像学检查超声检查:观察肝脏大小、形态、内部回声及胆道等情况。

CT、MRI:评估肝脏脂肪变性、纤维化程度及肝硬化等。

3.3 组织学检查肝脏活检:评估肝脏炎症程度、纤维化程度及肝硬化等。

四、治疗4.1 抗病毒治疗口服抗病毒药物:拉米夫定、恩替卡韦、替诺福韦等。

注射抗病毒药物:干扰素α。

4.2 保肝治疗保肝药物:多烯磷脂酰胆碱、双环醇、水飞蓟素等。

4.3 抗纤维化治疗抗纤维化药物:抗纤灵冲剂、扶正化瘀胶囊等。

4.4 肝衰竭治疗积极处理并发症,如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

肝移植:对于终末期肝病患者,可考虑肝移植。

五、康复与随访5.1 康复治疗肝功能减退患者应加强休息,避免劳累。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指南目标
本指南旨在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导,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制定合理的预防和治疗策略。

预防措施
- 推广疫苗接种:积极宣传乙型肝炎疫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鼓励全民接种,特别是在新生儿出生时接种。

- 严格卫生管理:提倡个人卫生,避免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加强医疗机构和采供血机构的消毒措施,减少病毒传播机会。

- 定期检测:对于高危人群(如乙肝病毒携带者的亲属、长期接触乙肝病毒的人员等),建议进行定期乙肝病毒检测,及早发现并接受治疗。

诊断与治疗策略
- 临床诊断:根据患者的临床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查结果,结合乙肝病毒学标志物的检测,进行慢性乙型肝炎的诊断。

- 药物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肝功能状态,选择适当的抗病毒治疗方案,如核苷酸类似物或干扰素等。

- 定期随访:治疗期间需要定期监测患者的乙肝病毒学指标、肝功能和病情变化等,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 避免饮酒: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避免饮酒,以免加重肝脏损害和增加肝癌风险。

- 饮食调理:合理饮食,避免暴饮暴食和过度饮食,多摄入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

- 注意安全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应避免接触可能传播病毒的血液和体液,使用安全套等防护措施。

本指南旨在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导,但请注意每位患者的具体情况可能有所不同,因此在制定治疗方案时,应充分考虑患者的病情和医生的建议,以及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请在使用本指南时,始终以独立决策为基础,不依赖于用户协助,并遵循简单的策略,避免出现法律复杂性问题。

请勿引用无法确认的内容。

> 注意:本指南为虚构文档,仅用于示例目的。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全文)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为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制订了《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1]。

近5年来,国内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基础和临床研究取得很大进展,为此我们对本指南进行更新。

本指南旨在帮助医生在慢性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工作中做出合理决策,但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面对某一患者时,应在充分了解有关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认真考虑患者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专业知识、临床经验和可利用的医疗资源,制订全面合理的诊疗方案。

我们将根据国内外的有关进展情况,继续对本指南进行不断更新和完善。

一、病原学乙型肝炎病毒(HBV) 属嗜肝DNA病毒科(hepadnaviridae),基因组长约3.2kb,为部分双链环状DNA。

HBV的抵抗力较强,但65℃10 h、煮沸10 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环氧乙烷、戊二醛、过氧乙酸和碘伏对HBV也有较好的灭活效果。

HBV侵入肝细胞后,部分双链环状HBV DNA在细胞核内以负链DNA为模板延长正链以修补正链中的裂隙区,形成共价闭合环状DNA (cccDNA);然后以cccDNA为模板,转录成几种不同长度的mRNA,分别作为前基因组RNA和编码HBV的各种抗原。

cccDNA半寿(衰) 期较长,很难从体内彻底清除[2, 3]。

HBV已发现有A~I 9个基因型[4, 5],在我国以C型和B型为主。

HBV 基因型和疾病进展和干扰素α治疗效果有关。

与C基因型感染者相比,B 基因型感染者较早出现HBeAg血清学转换,较少进展为慢性肝炎、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6-9];并且HBeAg阳性患者对干扰素α治疗的应答率高于C基因型;A基因型患者高于D基因型[10-12]。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引言乙型肝炎是一种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感染。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大约有2亿人感染了HBV,其中约3500万人患有慢性乙型肝炎。

中国是乙型肝炎的高发地区,据报道,中国有超过9000万人感染了HBV。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慢性疾病,可能导致肝功能衰竭、肝癌和其他严重的并发症。

因此,正确的预防和治疗慢性乙型肝炎非常重要。

本文将介绍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指南,包括预防措施、诊断方法和治疗方案。

1. 预防措施预防是乙型肝炎控制的重要措施。

以下是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的预防措施:•接种乙肝疫苗:中国推行儿童乙肝疫苗免疫计划,所有儿童在出生后应尽早接种乙肝疫苗,并按照压缩程序完成全程接种。

•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筛查:特别是对于高风险人群,如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员、接触乙肝病毒的医疗工作者等。

早期发现乙肝病毒感染,可以采取及时的治疗措施。

•采取良好的卫生习惯:包括勤洗手、避免共用个人用品、减少性行为伴侣的数量等。

2. 诊断方法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的常见诊断方法包括:•乙肝病毒标志物检测:包括HBsAg(乙肝表面抗原)、HBsAb(乙肝表面抗体)、HBeAg(乙肝e抗原)、HBeAb(乙肝e抗体)和HBcAb(乙肝核心抗体)等指标的检测。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判断乙肝病毒感染的状态。

•肝功能检查:包括血清肝功能酶和肝脏病理组织检查等。

3. 治疗方案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推荐的治疗方案主要有以下几点:•抗病毒治疗:使用抗病毒药物来控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和感染。

常用的抗病毒药物包括恩替卡韦、阿德福韦酯等。

•免疫调节治疗:通过调节宿主免疫系统来控制病毒感染。

常用的免疫调节药物包括干扰素和核苷类似物等。

•对于肝功能衰竭、肝硬化等并发症的患者,可能需要其他进一步的治疗,如肝移植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制定,并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结论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提供了一套系统的预防和治疗方案,旨在帮助控制乙型肝炎的传播和减少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是2005年12月2日由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共同制定的,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隆重发布。

这是中国传染病学界、肝病学界的一个重要的技术指导性文件,指南的发布对于中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这一专业技术指导性文件,必将对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但是也必须指出,这一指南不是法规性文件,没有强制性执行的效力。

目录1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病原学3流行病学4自然史5预防6临床诊断7实验室检查8影像学诊断9病理学诊断10疗的总体目标11抗病毒治疗的一般适应证12干扰素治疗▪干扰素抗病毒疗效的预测因素▪干扰素治疗的监测和随访▪干扰素的不良反应及其处理[51]13核苷(酸)类似物治疗14免疫调节治疗15中药及中药制剂治疗16抗病毒治疗推荐意见▪慢性HBV携带者和非活动性HBsAg携带者▪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核苷(酸)类似物耐药的预防和治疗17特殊情况的处理18抗炎、抗氧化和保肝治疗19抗纤维化治疗20患者随访21诱发乙肝发病的原因及因素22乙肝禁忌1临床诊断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慢性乙型肝炎是我国常见的慢性传染病之一,严重危害人民健康。

为进一步规范慢性乙型肝炎的预防、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和中华医学会感染病学分会组织国内有关专家,在参考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按照循证医学的原则,制订了本《指南》。

其中推荐意见所依据的证据共分为3 个级别5 个等次[1] ,文中以括号内斜体罗马数字表示。

本《指南》只是帮助医生对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作出正确决策,不是强制性标准;也不可能包括或解决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所有问题。

因此,临床医生在针对某一具体患者时,应充分了解本病的最佳临床证据和现有医疗资源,并在全面考虑患者的具体病情及其意愿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制定合理的诊疗方案。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指南2024年解读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指南2024年解读

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肝脏疾病,全球范围内存在着广泛传播和高致病性的特点。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约有3.4亿人慢性感染HBV,其中我国约占1/3、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进程缓慢的病情,但会导致肝硬化、肝癌等严重后果。

为了规范我国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指南提出了以下几个重要方面的指导意见:1.全民免疫接种:指南强调了乙肝疫苗的重要性,特别是对于出生儿童和易感人群。

全国范围内的乙肝疫苗接种率也逐年提高,目前已经达到和超过了国际标准。

2.临床干预:指南鼓励医疗机构提高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监测水平,特别是在病毒学和免疫学方面。

同时,建议定期监测肝功能、病毒载量、肝炎病毒相关标志物等指标,以及进行肝脏超声检查等。

3.药物治疗:指南对于慢性乙型肝炎的药物治疗方案进行了明确规定。

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肝功能状态,可以选择抗病毒治疗、免疫治疗和肝保护治疗等不同方案。

这些药物治疗的目标是抑制病毒复制、提高免疫功能、减轻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等。

4.并发症的防治:指南详细介绍了慢性乙型肝炎导致的各种并发症的防治措施,包括肝硬化、肝癌、肝功能衰竭等。

对于有肝癌高风险的患者,还提出了定期筛查和个体化治疗的建议。

5.健康教育和宣传:指南强调了慢性乙型肝炎健康教育和宣传的重要性,特别是关于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防范措施、早期诊断和治疗的知识。

提倡通过多种途径和渠道,如媒体、学校、社区等,普及相关知识,提高公众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总体来说,2024年中国慢性乙型肝炎防治的指南是一份重要的文件,它提供了规范和系统的指导,对于我国乙肝疫情的控制和在患者治疗中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疫苗技术的进一步完善,我们期待未来的指南能够更加精准和高效地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工作。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

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2023
目标
本指南旨在为乙型肝炎(以下简称乙肝)慢性病的防治提供全
面指导。

预防措施
1.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的首要措施,全民应按时完成疫苗
接种计划。

2. 避免与乙肝患者直接接触,特别是避免接触感染性体液,如
血液、精液等。

3. 保证饮食卫生,避免食用生的或未煮熟的海鲜、肉类等食品。

4. 避免与乙肝患者共用个人卫生用品,如牙刷、剃须刀等。

5. 定期进行乙肝病毒的检测,及早发现感染情况。

诊断与治疗
1. 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测结果,结合乙肝病毒标志物
的检测,进行乙肝慢性病的诊断。

2. 在确定患者为乙肝慢性病后,进行详细的病史询问和体格检查,评估肝功能及病情。

3.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包括药物治疗、营养支持和生活方式干预等。

4. 定期进行随访,监测患者的病情和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注意事项
1. 乙肝患者应遵循医生的治疗方案,按时服药,不得擅自停药
或更改药物剂量。

2. 避免饮酒、吸烟等有害习惯,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3. 避免接触其他肝炎病毒,如乙肝患者同时感染其他肝炎病毒,治疗方案需进行相应调整。

4. 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测,及时发现肝功能异常并进行处理。

以上仅为乙型肝炎慢性病防治全面指南的简要内容,具体的防
治措施和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及医生的指导进行制定。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中国慢性乙肝防治指南
病毒学检查主要包括HBsAg、HBeAg等指标,反映病 毒复制情况。
肝功能检查主要包括胆红素、白蛋白、转氨酶等指标, 反映肝脏功能状况。
免疫学检查主要包括抗HBs、HBcAg等指标,反映免疫 应答情况。
04
慢性乙肝的治疗与管理
药物治疗
01
02
03
04
抗病毒药物
主要用于抑制乙肝病毒复制, 减轻肝脏炎症,预防肝硬化和
自我观察
患者应密切关注病情变化 ,如出现发热、恶心、呕 吐、黄疸等症状时,应及 时就医。
05
慢性乙肝对生活的影响 及应对
慢性乙肝对日常生活的影响
身体状况的担忧
慢性乙肝是一种长期疾病,可能 对患者的身体状况产生一定的影 响,如疲劳、肝区疼痛、食欲不 振等,这些症状会给日常生活带
来不便和困扰。
社交活动的限制
肝癌的发生。
免疫调节药物
通过调节机体免疫功能,增强 机体对病毒的清除能力。
抗炎保肝药物
主要用于缓解肝脏炎症,保护 肝细胞,预防肝纤维化的发生

其他药物
如抗纤维化药物、中药等,可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
非药物治疗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劳累, 保持充足睡眠,合理饮食,避免 暴饮暴食,适量运动,保持良好
慢性乙肝患者在社交活动上可能 会受到一定限制,如不能饮酒、 不能过度劳累等,这会对患者的
社交生活产生一定影响。
工作能力的下降
慢性乙肝可能导致患者体力下降 ,从而影响工作效率,甚至可能
因病情恶化而导致无法工作。
如何应对慢性乙肝带来的心理压力
寻求专业帮助
慢性乙肝患者可以寻求心理咨询或治疗,以减轻 心理压力和焦虑。
加入患者团体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全文版指南(2023)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种常见的肝脏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指南旨在提供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策略,以帮助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管理和减轻该病的影响。

预防措施1. 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乙型肝炎疫苗是预防慢性乙型肝炎的最有效方法。

按照疫苗接种计划,尽早完成接种。

2. 避免血液传播:避免与感染乙型肝炎的人分享针头、注射器等注射工具。

避免接触他人的血液和体液,尤其是在性行为和共用卫生用品时。

3. 安全性行为:使用安全套可以降低乙型肝炎的传播风险。

避免与感染乙型肝炎的人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

4. 定期筛查:定期进行乙型肝炎病毒检测,早期发现感染,有助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治疗策略1. 个体化治疗: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治疗应综合考虑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毒载量、肝功能等因素。

2. 抗病毒治疗:对于符合治疗指征的患者,选择适当的抗病毒药物进行治疗。

治疗期间应密切监测病情和药物不良反应。

3. 定期随访:治疗期间应定期进行血液检查,评估疗效和监测肝功能。

定期随访可以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效果。

4. 并发症管理:对于出现肝硬化、肝癌等并发症的患者,应积极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并提供支持性治疗。

生活方式建议1. 饮食调整:均衡饮食,减少油腻、辛辣食物的摄入。

避免饮酒和吸烟,以减轻肝脏负担。

2. 锻炼身体:适量的有氧运动可以改善身体状况,增强免疫力。

但应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疲劳。

3. 心理支持: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常伴有心理压力和焦虑,建议积极寻求心理支持,与医务人员和家人进行交流。

结论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需要综合各种措施,包括疫苗接种、预防传播、个体化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

本指南提供了简单明了的策略,希望能够对医务人员和患者提供指导,减少慢性乙型肝炎的发病和传播。

请在实施本指南时,遵循相关法律法规和医疗伦理要求。

参考文献:请参考可确认的权威医学文献,以获取更详细的信息。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精选全文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2022年精选全文

更新要点
新增说明将 HBsAg 情况不详母 亲的新生儿视作 HBsAg 阳性来 处理,尽早的在出生12小时内尽 早接种1剂次的100 IU HBIG 。
推荐意见3
HBsAg阳性或不详母亲 的早产儿 、低体质量儿(<2 500 g)也应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接种HBIG和第1剂乙 型肝炎疫苗。早产儿或低体质量儿满1月龄后,再按0、 1、6个月程序完成3剂次乙型肝炎疫苗免疫(A1)。
2022年版
消化内科
2023-03-22
背景
WHO提出的“2030年消除病毒性肝 炎作为公共卫生危害”的目标
新发感染率
减少90%
死亡率
减少65%
诊断率
达到90%
治疗率
达到80%
2022年重新制定 《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
中国现状:
诊断率
22%
治疗率
15%
为更好地规范CHB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并大幅度 提高CHB的诊断率和治疗率,从而减少相关的死亡 率,再次更新本指南。
服务行业所用 器具严格消毒
服务行业所用的理发、刮脸、修脚、穿 刺和文身等器具应严格消毒。
推荐意见1
对HBsAg阴性母亲的新生儿,应在出生后12 h内尽早接种10 μg重 组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在1、6个月时分别接种第2和第3剂乙型肝 炎疫苗 (A1)。危重症新生儿,如超低体质量儿(<1 000 g)、 严重出生缺陷、重度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等,应在生命体征平稳 后,尽早接种第1剂乙型肝炎疫苗(A1)。
积 极 检 测 HBV 感 染 标志物,以达到早期 诊断、早期治疗、降 低疾病危害的目的。
(2) 管理传染源
对家庭成员进行血清 HBsAg、抗-HBs和抗-HBc 检测,对易感者接种乙型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0/11/2020
20
介绍:乙肝实验室检查异常程度参考指标
项目 ALT(IU/L) BIL(mol/L) ALB(g/L)
A/G EP(%) PTA(%)
轻度
中度
重度
≤3×ULN 3-10×ULN >10×ULN
17.1-34.2 34.2-85.5 >85.5
≥35
33-34
≤32
1.5-1.3 1.2-1.0
10/11/2020
13
五、临床诊断
乙肝或HBsAg阳性史超过6个月,现HBsAg和/或HBV DNA仍阳性者,可诊断为慢性HBV感染
携带者
慢性 HBV 感染
慢性 乙型肝炎
隐匿性 慢性乙肝
乙型肝炎 肝硬化
慢性HBV携带(耐受) ALT正常
非活动性HBsAg携带
HBeAg(+) 根据肝功能损害程度 HBeAg(-) 分为轻度/中度/重度
HBsAg(-),HBV NDA(+)
代偿期 分为活动期/静止期
失代偿期
10/11/2020
14
五、临床诊断
㈠ 慢性乙型肝炎 -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HBV DNA 和HBeAg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 升高,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 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 血清HBsAg和HBV DNA 阳性,HBeAg持续阴性,抗-HBe阳性或阴性,血清 ALT持续或反复异常,或肝组织学检查有肝炎病变
10/11/2020
18
六、实验室检查
生化学检查 - ALT、AST:一般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最常用 - 血清胆红素(BIL):通常与肝细胞坏死程度有关 - 凝血酶原时间(PT):反映肝脏凝血因子合成功能 - 胆碱酯酶(ChE):反映肝脏合成功能,可作参考 - 白蛋白(ALB):反映肝脏合成功能,A/G可作参考 - 甲胎蛋白(AFP):出现明显升高往往提示发生HCC
HBV感染是HCC的重要相关因素。肝硬化患者发生HCC 高危因素包括:男性、年龄、嗜酒、黄曲霉素、合并 HCV或HDV感染、持续肝脏炎症、持续HBeAg阳性及HBV DNA持续高水平等
10/11/2020
8
四、预防
乙型肝炎疫苗预防 - 自2005年6月,我国新生儿HBV疫苗接种完全免费 - 乙肝疫苗接种对象主要是新生儿,其次为婴幼儿 和高危人群。全程共3针,按照0、1、6个月程序 - 新生儿要求在出生后24hr内接种。单用疫苗阻断 母婴传播保护率87.8%,联合 HBIG 保护率95-97% - 接种后有抗体应答者保护效果一般至少持续12年
慢性乙肝肝组织炎症坏死分级(G)、纤维化程度分期 (S),可参照2000年<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国际上 常用Knodell HAI评分系统
10/11/2020
26
介绍:H & E染色病理切片
P P
V
肝小叶 中央静脉 肝细胞索
门管区
中度慢性乙型肝炎
肝腺泡内炎症较明显, 界面炎症向腺泡内发展 成P-P桥和P-V-P桥
10/11/2020
9
介绍:2006-2010年全国乙型肝炎防治规划
卫生部2006年1月28日正式印发《2006-2010年全国乙 型病毒性肝炎防治规划》[卫疾控发(2006)39号]
采取免疫预防为主、防治兼顾的综合措施,优先保护 新生儿和重点人群,有效遏制乙肝的高流行状态
规划具体目标: 1、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1%以下 2、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降至7%以下 3、全人群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已低于7%的省份在原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基础上降低1个以上百分点
HBV感染过程
cccDNA-共价闭合环状DNA
10/11/2020
1
HBV基因组结构
10/11/2020
2
HBV含4个部分重叠的开放读码框(ORF),即:前S/S 区、前C/C区、P区和X区
前C区和基本核心启动子(BCP)的变异可产生HBeAg阴 性变异株
P基因变异主要见于POL/RT基因片段。在LAM治疗中, 最常见的是YMDD变异为YIDD或YVDD
≤0.9
≤21
22-25
>26
79-71
70-61
60-40
10/11/2020
21
六、实验室检查
HBV血清学检测 - HBV血清学标志包括:HBsAg、抗-HBs、 HBeAg、抗-HBe、抗-HBc和抗-HBc IgM - HBV血清学标志检测:酶免疫法(EIA)、放射免疫 法(RIA)、微粒子酶免分析法(MEIA)、化学发光法 - HBsAg血清学转换:HBsAg转阴的同时抗-HBs转阳 - HBeAg血清学转换:HBeAg转阴的同时抗-HBe转阳
青少年和成人期
急性 HBV感染
5-10% 25-30%
慢性乙肝
5年 12-25%
肝硬化
5年 6-15%
肝癌
婴幼儿期
失代偿期肝硬化
5年病死率70-86%
10/11/2020
7
三、自然史
发生肝硬化的高危因素包括:病毒载量高、HBeAg持 续阳性、ALT水平高或反复地波动、嗜酒、合并HCV、 HDV或HIV感染等。HBeAg阳性患者的肝硬化发生率要 高于 HBeAg 阴性者
10/11/2020
12
四、预防
对患者和携带者的管理 - 医务人员诊断急性或慢性乙肝患者时,应按照传 染病防治法及时向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CDC) 报告 - 对慢性HBV携带者及HBsAg携带者,除不能献血和 国家法律规定不能从事的特殊职业(如服兵役等) 以外,可照常生活、学习和工作,但要加强随访 - 乙肝患者和携带者的传染性,主要取决于血液中 HBV DNA水平,与血清ALT/AST或胆红素水平无关
S基因变异可导致隐匿性HBV感染,HBsAg阴性
10/11/2020
3
根据HBV全基因序列差异≥8%或S区基因序列差异 ≥4%,目前HBV分为A-H八个基因型。各基因型又可 分为不同亚型。我国主要是B和C
IFN治疗HBV应答率:A>D,B>C,A、D>B、C基因型 是否影响核苷类似物的疗效尚未确定
非活动或 低复制期
非活动状态 HBsAg携带者 HBeAg(-)/ 抗-HBe(+) HBV DNA ALT/AST 肝活检 -
再活动期
HBeAg(-)慢乙肝 HBeAg(-)/ 抗-HBe(+) HBV DNA + ALT ++ 肝活检 ++
10/11/2020
6
三、自然史
代偿期肝硬化
5年病死率14-20%
10/11/2020
15
五、临床诊断
㈡ 乙型肝炎肝硬化 弥漫性纤维化 + 假小叶形成 - 代偿期肝硬化: 一般属Child-Pugh A级。 可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或腹胀症状,ALT和AST 可异常,但尚无明显肝功能失代偿表现 - 失代偿期肝硬化: 一般属Child-Pugh B、C级。 患者常发生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肝性脑 病、腹水等严重并发症。多有明显肝功能失代偿
肝细胞炎症坏死、汇管区及界面肝炎可导致肝内胶 原过度沉积,肝纤维化及纤维间隔形成。如进一步 加重,可引起肝小叶结构紊乱,形成假小叶并进展 为肝硬化
10/11/2020
25
八、病理学诊断
免疫组化法检测可显示肝细胞中有无HBsAg和HBcAg 表达。HBsAg胞浆弥漫型和胞膜型,以及HBcAg胞浆 型和胞膜型表达提示HBV复制活跃;HBsAg包涵体型 和周边型及HBcAg核型表达则提示肝细胞内存在HBV
准种:以一优势株为主的相关突变株病毒群
65℃10h、煮沸10min或高压蒸气均可灭活HBV
10/11/2020
4
二、流行病学
全球20亿曾感染HBV,慢性HBV感染者3.5亿 我国属 HBV 感染高流行区,一般人群 HBsAg阳性率为
9.09%,接种与未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人群的HBsAg阳 性率分别为4.51%和9.51% HBV 主要经血和血制品、母婴、破损的皮肤和黏膜及 性接触传播;日常工作或生活接触一般不会传染 HBV ;经吸血昆虫传播未证实
10/11/2020
11
四、预防
意外暴露HBV后预防
- 血清学检测:立即检测HBsAg、抗-HBs、ALT等, 并在3和6个月内复查
- 主动和被动免疫:如已接种过乙肝疫苗,且已知 抗-HBs≥10mIU/ml者,可不进行特殊处理。如未 接种过疫苗或虽接种过疫苗但抗-HBs<10mIU/ml 或抗-HBs水平不详,应立即注射HBIG200-400IU, 并同时在不同部位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20g,于1 和6个月后分别接种第2针和3针乙肝疫苗各20g
10/11/2020
22
六、实验室检查
HBV DNA、基因型和变异检测 - HBV DNA定性和定量检测:反映病毒复制的情况 - HBV基因分型:基因型特异性引物PCR法、限制性 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 PCR微量板核酸杂交酶联免疫法、基因序列测定法 - HBsAg耐药突变株检测:HBV聚合酶区基因序列分 析法、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荧光实时 PCR法、线性探针反向杂交法等
10/11/2020
17
五、临床诊断
㈣ 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 - 血清HBsAg阴性,但血清和(或)肝组织中HBV DNA 阳性,并有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表现。患者可伴 有血清抗-HBs、抗-HBe和(或)抗-HBc阳性 - 另约20%隐匿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除HBV DNA阳性 外,其余HBV血清学标志均为阴性 - 诊断需排除其他病毒及非病毒因素引起的肝损伤
10/11/2020
19
介绍: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