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31《回声》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合集下载

二年级语文《回声》优秀教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优秀教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一课。

教学内容包括:课文阅读、生字词学习、句子解析和课文理解。

具体章节为第二章《大自然的声音》。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生字词,并能正确书写。

2. 通过阅读课文,理解回声的原理,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大自然中的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回声的原理,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回声现象。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正确书写;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自然的神奇。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卡片学具:课本、练习本、彩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的声音,让学生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引出本课主题。

2. 阅读课文: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问题,了解课文内容。

3. 生字词学习:学习生字词,让学生在课本上圈出生字,并指导正确书写。

4. 句子解析:分析课文中描述回声的句子,帮助学生理解回声现象。

5. 实践情景引入:组织学生进行户外活动,实地观察并体验回声现象。

6. 例题讲解:讲解课后练习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7.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用画图或文字形式描述回声现象。

六、板书设计1. 回声2. 内容:生字词、句子解析、回声原理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观察大自然中的回声现象,用文字或画图形式记录下来。

作业答案:例:我在公园里玩,突然听到一阵阵鸟叫声。

我仔细观察,发现鸟叫声是从湖对面传来的。

当我走到湖边,又听到同样的鸟叫声,这次声音是从湖面上反射回来的。

这就是回声现象。

2. 课后拓展:收集其他大自然中的声音,了解它们的成因和特点。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亲身感受回声现象,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中的其他声音,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结合科学知识,让学生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

《回声》教学设计(15篇)

《回声》教学设计(15篇)

《回声》教学设计(15篇)《回声》教学设计(15篇)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那么大家知道规范的教学设计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回声》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声》教学设计1课前透视: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设计意图: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物理现象,大多数二年级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

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网络帮助学生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让学生学会上网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的方法,初步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收集信息,处理信息,运用现代信息技术帮助学习的能力。

另外,在课堂中通过观察和实验演示,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通过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预设目标: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探索科学的兴趣。

信息资料: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设疑导入,引发兴趣1、师:“声”想请同学们帮它找朋友,谁愿意?“声”有一个词语朋友叫“回声”(板书)。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回声》教案(精选13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回声》教案(精选13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回声》教案(精选13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回声》篇1教学目标:★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乐、奇怪、亲切的语气。

★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初步感知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记叙的写法。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解题、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知道什么叫回声吗?你在哪儿听过?二、识字写字。

1、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生字的字音。

2、小组按自然段读、指名读课文。

3、学生自主识字、小组交流识字方法。

4、班上汇报。

5、写字指导。

(1) 学生观察。

(2) 教师示范:“纹、影、倒、游”四个字。

三、初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自由读课文。

2、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3、学生质疑。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指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二、朗读感悟。

1、默读思考: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画出有关的句子。

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在哪儿听到的?妈妈是怎样说的画出有关的句子。

2、把你画出的句子在小组里读一读。

3、课件演示回声的成因。

在读读妈妈说的话。

4、自由读、指名读教师范读:理解回声的成因。

三、实践活动。

回家后做实验或到郊外听回声。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上册语文《回声》教案篇2《回声》一文是科学童话故事,因此让学生弄懂这一科学道理是课文的重点、难点。

现将课文4——5自然段的展示如下:师:请同学们默读4、5自然段,同时想一想,妈妈是怎么做,又是怎么说的?默读,思考好了,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生:妈妈这样做的:她把小青蛙带到岸上,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追问)小青蛙看到了什么?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去。

碰师板书:水的波纹河岸荡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我这里有一个小“池塘”(圆形大玻璃皿)“池塘”里装满了水。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1课《回声》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1课《回声》教学设计(5篇)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1课《回声》教学设计(5篇)第一篇: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第31课《回声》教学设计31.《回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识字,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准备:幻灯片课件教学过程:课前交流:上课前,我们一起来听一首小儿歌吧,我们一起唱,一起跳。

你看,咱们班的孩子多么活泼可爱啊,老师最喜欢这样的小朋友了。

我相信课堂上会表现得更出色!是这样吗?(让我们带着这份自信一起走进课堂吧,上课)一、自读识字谈话揭题:大自然中,有许多奇妙的声音,一起来听听吧!(出示:流水声、鸟叫声、马儿奔跑声、雷声),今天,我们要学的也是一种奇妙的声音!小朋友们,你去过大大的,没有人住过的大房子里,或者是到过山谷中大声地叫过吗?(学生谈感受)大家知道这是什么吗?(学生——回声)。

对,这就是——回声。

今天呐,咱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讲的就是《回声》。

(板书课题)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那么回声到底是什么声音?它是怎样形成的呢?读了课文后就能知道了。

咱们打开书读一读,好吗?二、合作交流1、出示自读要求: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顺句子,不好读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

(过渡)师:我发现咱们班的孩子特别棒,读书读得非常认真。

瞧,现在又坐的那么端正,课文里的词语宝宝们都迫不及待地跳出来想和你们认识呢,快和他们打个招呼吧!2、检查认字情况。

(课件演示)呱呱说话哩一圈圈波纹碰到返回来(1)、指生读。

谁先来读一读?请你来(读得真准确)谁还想读?(声音真响亮)(2)、小老师领读。

谁想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请这位小老师,恩,真是一位优秀的小老师,谢谢你!还有谁想领着大家读?谢谢你!)(3)、带拼音读词语,重点强调“哩”和“波”的读音,“哩”是语气词,读轻声,“波”的韵母是ō,不要读成ē。

二年级下册语文《回声》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语文《回声》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语文《回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

(2)能够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3)掌握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实验等直观手段,引导学生探究回声的产生。

(2)运用小组讨论、汇报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现象的欲望。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掌握。

2.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回声的产生原因。

3. 培养学生朗读、讨论、表达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生字词的正确认读和理解。

2. 回声产生原因的探究。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回声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小组讨论报告模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出示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关注回声现象。

(2)简要介绍回声的定义,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 学习课文(1)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

(2)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正确认读和理解。

(3)引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回声的产生原因。

3. 探究回声(1)分组讨论:回声是如何产生的?回声有什么特点?(2)小组汇报:分享探究成果,总结回声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4.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让学生复述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5. 作业布置(1)抄写生字词。

(2)结合生活实际,观察并记录回声现象。

6. 板书设计回声定义:……产生原因:……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时刻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适时调整教学策略。

在生字词的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正确认读和理解,为理解课文内容打下基础。

在探究回声的环节,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七、评价建议:1. 学生能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

2. 学生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基本掌握课文内容。

3. 学生能简要描述回声的产生原因和特点。

小学语文《回声》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回声》优秀教案

小学语文《回声》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2)运用图片、视频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3)开展课堂问答,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关爱环境,保护大自然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了解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2. 教学难点:(1)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回声产生原因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与课文相关的图片或视频资料。

4. 课堂练习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利用图片或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现象。

(2)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回声的了解。

(3)教师总结,引出本课课题《回声》。

2. 朗读课文(1)学生自读课文,理解大意。

(2)教师辅导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3. 学习生字词(1)学生自学生字词,组内交流。

(2)教师选取重点生字词进行讲解,引导学生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理解课文内容(1)学生讲述课文内容,教师补充。

(2)讨论回声的产生原因,教师解答疑问。

5.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

(2)学生分享他们对回声的理解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家庭作业:(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观察生活中与回声相关的现象,下节课分享。

2. 拓展作业:(1)查阅资料,了解回声在科技领域的应用。

(2)以“我眼中的回声”为主题,进行绘画或写作创作。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提问与回答问题的情况等,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课堂表现。

二年级下册语文《回声》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语文《回声》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语文《回声》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理解回声的原理,知道回声的应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合作能力。

(2)通过实验、观察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探究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珍惜自然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1. 生字词的学习与运用。

2. 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了解回声的原理和应用。

三、教学难点1. 回声的原理和应用。

2. 生字词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回声的原理和应用。

2. 采用情境教学法,让学生在实际情景中学习生字词。

3. 采用分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

五、教学准备1. 课文课件或黑板。

2. 生字词卡片。

3. 实验器材(如回声实验用的声音发生器、接收器等)。

4. 教学录音机或音响设备。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引导学生进入新课。

(2)通过问题驱动,引发学生对回声的兴趣,导入新课。

2. 教学课文(1)引导学生逐段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讲解生字词,帮助学生掌握。

(3)引导学生讨论回声的原理和应用。

3. 课堂练习(1)分组讨论,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探讨回声的原理和应用。

(2)进行回声实验,让学生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

4. 巩固知识(1)进行课堂小测,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和生字词的掌握程度。

(2)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进行针对性讲解和辅导。

5. 课堂总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作业设计1. 抄写生字词,加强记忆。

2. 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回声的小作文。

3. 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回声现象,记录下来并与同学分享。

八、评价方法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情况等。

2023年二年级《回声》语文教学设计

2023年二年级《回声》语文教学设计

2023年二年级《回声》语文教学设计2023年二年级《回声》语文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认识6个生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奇怪、亲切的语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教学准备:生字词语卡片、课件。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2、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3、(板书“回”)构成课题,这种声音你听到过吗?(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1、打开书,自己读课文。

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

3、下面请同学分段接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三、细读感悟1、学习第一段:⑴(课件出示插图)说图意,美吗?⑵书上是怎么写的呢?生读第一段。

⑶美美地读第一段,指导学生读,理解句子“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⑷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好像个大月亮?用“好象”说句子2、就在这美丽的桥洞里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⑴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怎样了?(课件出示第二段)学习“呱”字,指导形声字⑵指导读好小青蛙高兴的句子。

⑶这时,不知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当听见有人学他时,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⑷课件出示问句:你是谁,你在哪?朗读指导⑸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也在问:你是谁,你在哪?小青蛙听后怎么样?出示第三段,指导读好奇怪的语气。

随机学习“哩”3、学习四五段⑴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呢?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

(看课件)⑵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学生回答。

书上是怎么写的,读第四段。

⑶出示字卡“圈”,读。

学生用手画一个圈。

老师画很多圈,指导一圈圈。

河水激起一圈圈什么?出字卡一圈圈波纹,认读。

再看课件,河水被激起一圈圈波纹后,波纹又怎样了?⑷填空: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到河岸,又()回来。

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教学文档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语文教材《回声》一课,内容涉及第三章“大自然的语言”第三节。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回声的概念,掌握回声产生的原因,以及回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回声的定义,知道回声是如何产生的。

2.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

3. 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学会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回声现象。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回声产生的原因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理解回声的概念,掌握回声产生的过程。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回声模拟器、音响设备、教学PPT。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彩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一段自然风光短片,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其中的回声现象,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新课导入:讲解回声的概念,介绍回声产生的原因,展示回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实践探究:组织学生分组进行回声实验,观察回声现象,让学生亲身体验回声的产生过程。

4. 例题讲解:通过PPT展示例题,引导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掌握回声的相关知识。

5. 随堂练习:设计有针对性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六、板书设计1. 回声的概念2. 回声产生的原因3. 回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描述一个你在生活中遇到的回声现象,并说明其原因。

答案:略。

2. 作业题目:请你设计一个简单的回声实验,并说明实验步骤。

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掌握了回声的概念、产生原因和应用。

课后反思,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其他自然现象,如光的折射、反射等,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观察生活中的回声现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实践探究环节的设计3. 例题讲解的深度和广度4.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拓展性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重点:回声的概念、产生原因及日常应用。

二年级语文《回声》优秀教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优秀教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一文。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理解词语、体会句子的优美,了解回声的形成原理,感受自然界的奇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理解生字词,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回声的形成原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实践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句子的优美,掌握回声的形成原理。

教学难点:理解回声的形成原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大自然的美景,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出本课课题《回声》。

2. 初读课文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认读生字词,理解词语。

3. 精讲课文(1)学习第一自然段,了解回声的概念。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体会回声的形成原理。

(3)学习第四至六自然段,引导学生关注句子优美,体会大自然的奇妙。

4. 随堂练习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练习册上的相关题目。

5.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回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七、板书设计1. 课题:《回声》2. 生字词:回声、倒影、倒映、间隔、优美、奇妙3. 回声形成原理:声波反射4. 句子优美:山鸣、谷应、鸟语、花香八、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回声的理解和体会。

2. 答案要点:回声是声波在遇到障碍物时反射回来的现象,使声音更加优美、悠扬。

九、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但在小组合作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需要加强引导。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回声现象,如山谷、建筑物的回声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组织学生开展“寻找身边的回声”活动,提高学生对大自然的认识。

二年级下册语文《回声》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语文《回声》教案设计

二年级下册语文《回声》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2)学习生字词,并能灵活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掌握回声的定义和产生原因。

1.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展示和教师讲解,引导学生了解回声的产生原因。

(2)分组讨论,让学生探讨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3)学会通过查阅资料和互相交流来解决问题。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2)培养学生团结协作、互相帮助的精神。

(3)培养学生爱护环境、保护自然的意识。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导入(1)播放与回声相关的音频,引起学生兴趣。

(2)展示回声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回声的产生。

2.2 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词语。

2.3 课堂小结(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2)学生分享学习心得,交流对回声的理解。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课堂导入(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回声的产生原因。

(2)学生分享自己的生活经验,探讨回声的应用。

3.2 课文学习(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2)学生自读课文,注意生字词的读音和词义。

(3)教师讲解生字词,让学生理解并记住这些词语。

3.3 课堂实践(1)学生分组讨论,探讨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小组成员的见解。

(3)教师点评各组成果,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四章:作业布置(1)熟读课文,巩固生字词。

(2)查阅资料,了解回声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3)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回声的作用。

第五章:教学评价(1)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发言积极性等。

(2)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3)课后实践:了解学生在生活中应用回声知识的情况,检验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回声》教案(15篇)

《回声》教案(15篇)

《回声》教案《回声》教案(15篇)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常常需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回声》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回声》教案篇1【片断】第四、五段教学。

【教学思路】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

(课件或投影)⑴观察水的变化。

⑵口述水的变化。

⑶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⑷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⑴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⑵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回声》教案篇2教学内容:1、学唱歌曲《友谊的回声》2、音乐知识:力度记号(f、p)教学目标:1、能用自然、优美的声音,正确的力度演唱歌曲《友谊的回声》。

2、在优美的歌声及有趣的游戏中,掌握力度记号:“f”、“p”,并能自如地运用到歌曲的表演中,体会自主学习的快乐。

3通过歌曲的演唱感受友谊的珍贵。

教材分析:《友谊的回声》是选自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七册第七课《回声》中的表演歌曲。

这首歌曲以回声作比喻,表达了对友谊的赞美、珍惜和追求。

歌曲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个由三个乐句组成的乐段。

第一乐句由低音区开始,旋律层层上升又缓缓落下,仿佛是视线随着景物而在移动,音乐富有动感。

第二乐句是第一乐句的变化,采用了切分节奏,通过由低向高的旋律进行,发出了越来越热情的呼喊,第三乐句揭示了歌曲的主题,表现了孩子们不仅是在向大自然发出呼唤,更是对友谊的炽热的追求。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声》(通用16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声》(通用16篇)

二年级语文上册教案《回声》(通用16篇)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篇1【教材分析】这是一篇科学童话。

它通过小青蛙在石桥洞里听到自己的'回声以及和妈妈对话,生动有趣地说明了什么是回声和产生回声的原因,深入浅出地告诉了我们一个科学知识。

课文优美、生动,动静结合,给人以美的享受。

【学习目标】1、认识“呱、圈”等6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地朗读第四和五自然段,读出亲切,欢快的语气。

3、通过课前体验,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等形式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情朗读课文,重点理解第四和第五自然段。

【教学难点】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

1、看大屏幕,师:同学们请你们闭上小眼睛,仔细听听,这是什么声音。

师: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2、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和回声有关的故事。

3、师:请同学们拿出小手和老师一起写课题。

{板书:回声}师:同学们请注意“声”字不仅翘舌而且还有后鼻音。

{板书:shēng}读“声”。

4、师: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初读课文。

师:请同学们自己来读读这个故事吧?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在每个自然段前标上序号。

师:恩,有的同学速度很快,已经读好了,坐端正了。

2、检查生字:呱哩圈纹碰返师:谁来读读第一个字?拼读。

师:你的三拼音读得很准。

师:谁再来试试?师:你的声音很响亮。

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读读吧!师:下一个,谁来?你来读。

师:你的轻声读得很好!师:我们学着他的样一起读读。

师:第三个字有点难读,谁来试试?师:三拼音节读得很准。

师:一起读!师:下个字,请你读!师:前鼻音读得真准。

大家一起来试试!师:谁来读第五个字?师:很好,后鼻音读得很准。

师:请大家齐读。

师:恩,同学们都读准了!师:最后一个字!请你读。

师:全班跟读。

3、去拼音读字。

师:去掉拼音帽还能读准吗?自由试一试。

师:都读好了吗?现在我们来开火车,火车火车往哪开?4、读词语。

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优秀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优秀教案

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一文,涉及章节为第三章“大自然的语言”。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词语“回声”,学习拟声词和重叠词;通过课文学习,感受大自然的奇妙现象;培养孩子对自然现象的好奇心和探索欲。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正确认读和理解生字词,掌握拟声词和重叠词的用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思考和讨论,了解回声现象,培养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回声现象,拟声词和重叠词的运用。

2.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中各种声音的录音,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熟悉的声音,进而引出本课主题“回声”。

2. 课文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标注出生字词。

(2)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课文,解释生字词,讲解拟声词和重叠词的用法。

(3)分析课文,让学生了解回声现象及其产生原因。

3. 实践活动:分组进行户外实践,寻找回声现象,记录下来并分享。

4. 例题讲解:讲解与课文相关的拟声词、重叠词的例题,让学生进行随堂练习。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回声》2. 生字词:回声、重叠、拟声、山谷、声音等。

3. 回声现象及产生原因。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用拟声词和重叠词各写一句话。

(2)描述你所了解的回声现象。

2. 答案:(1)示例:小猫喵喵地叫着。

(2)示例:在山谷里大声喊叫,可以听到回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回声现象,但仍有个别学生对拟声词和重叠词的掌握不够熟练。

2. 拓展延伸:让学生课后收集其他自然现象的资料,下节课分享,进一步激发学生对自然奥秘的探索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理解回声现象,拟声词和重叠词的运用。

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教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二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回声》,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词语、句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回声的形成原理。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认识“映、衬”等生字,会写“岸、倒”等字,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倒映、衬托”等词语的意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讨论、实践,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3. 情感态度价值观: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探索自然奥秘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回声的形成原理。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大自然的奇妙。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录音机、课文挂图学具:课本、练习本、彩色笔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大自然中鸟鸣、流水等声音,让学生闭眼聆听,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引出课题《回声》。

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生字词,通过查字典、同学讨论等方式理解生字词。

3. 讲解课文:教师带领学生一起学习课文,讲解生字词,分析句子,指导朗读。

4. 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户外进行回声实验,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回声的形成原理。

5. 例题讲解:讲解课文中关于回声的例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回声现象。

6. 随堂练习:设计关于课文内容的填空、选择等题目,检验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回声》2. 生字词:岸、倒、映、衬等3. 回声形成原理: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回声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根据课文内容,画一幅回声形成的图画,并配以简要的文字说明。

2. 答案:图画内容应包括声源、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等元素,文字说明要准确描述回声形成的过程。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回声现象,提高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兴趣和参与度。

但在课堂时间分配上,可以更加合理,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的时间。

二年级语文《回声》优秀教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优秀教案

二年级语文《回声》优秀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二年级语文教材第五单元《回声》,具体内容包括:课文《回声》的阅读与理解,掌握生字词,了解回声现象,体会自然界的奥妙。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认读并书写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掌握回声的基本概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引入、小组合作等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自然界的热爱,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理解回声现象及其产生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生字词,体会课文所描绘的自然美。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教学挂图等。

学生准备:课本、练习本、文具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大自然中的回声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入课题。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认读生字词,了解回声现象。

3. 小组合作:分组讨论,探究回声产生的原因,分享学习心得。

4. 例题讲解:讲解生字词,分析句子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5. 随堂练习:进行生字词书写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回声》2. 主要内容:生字词:山、水、桥、洞、回声等。

课文分析:回声现象、产生原因、自然美。

3. 提示语:热爱大自然,保护环境。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抄写本课生字词,每个写5遍。

(2)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回声的认识。

(3)课后寻找大自然的其他奇妙现象,与同学分享。

2. 答案:(1)略。

(2)回声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形成的现象。

例如,在山洞里大声喊叫,声音会反射回来,形成回声。

(3)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小组合作等方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但部分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仍有困难,需要在课后加强辅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后到大自然中寻找其他奇妙现象,激发学生对自然科学的兴趣。

同时,推荐学生阅读相关书籍,提高语文素养。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回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回声》这首诗的大意,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2.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3.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鼓励学生发扬爱国主义精神。

二、教学内容本课主要内容为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的《回声》一篇诗歌。

该篇诗歌共5个小节,内容主要描述了作者怀念祖国的美好景象,特别是那些自己亲自经历并感受到的美好事物。

作者在无法回到祖国的情况下,想通过自己的诗歌来表达爱国情感。

三、教学过程A. 导入首先,向学生介绍《回声》这首诗歌,让学生能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引导学生体会一下这首诗的内容和情感,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

B. 朗读及分段讲解逐段朗读与分析建议如下:第一小节寒窗苦读,作者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只能通过自学或暗中交流来提高自己的文化水平。

第二小节凛冬腊月时,作者怀念的是冬天在祖国弯弯曲曲的原野上行走、踩着积雪发出“啪、啪、啪”声响的情景。

这是祖国特有的美好景象。

第三小节亿万富翁,指作者在海外看到的金钱权势享乐的人,由于国外奢华生活,忽视了祖国实际的需要。

第四小节松柏矗立,描述了作者想象的祖国的景象。

由于长时间生活在国外,思念祖国,于是用诗歌来描绘祖国的美好。

第五小节意犹未尽,抒发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眷恋和向往,以及缅怀逝去的革命先烈。

C. 学生自读教师让学生自行阅读本篇诗歌,帮助学生理解本文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表达。

D. 学生诵读分组,各小组自行分配诗歌内容,选择最佳的一个学生代表诵读诗歌。

诵读时,其他组员配合起来,为诵读者加油鼓劲。

E. 思考与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以下几个问题:1.诗中表达的爱国情感体现在哪里?2.如果你是作者,你会怎样表达对祖国的眷恋和祝福?3.当你身处国外时,你想念祖国的哪些美好事物?F. 作文操练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经历和情感,撰写一篇相关主题的作文。

让学生实践如何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自己的情感。

G. 总结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篇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学会怎样通过自己的文字表达情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语文标准教材
二年级语文:31《回声》教学设计(参考文本)
People need to communicate and communicate with each other, and language is the bridge of human communication and the link.
学校: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专业教学设计系列下载即可用 ---
二年级语文:31《回声》教学设计(参考文
本)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

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

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

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
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

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

会写8个字。

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

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

)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

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

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

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

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

(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

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

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

)范写。

生描红,临写。

同桌评一评。

3、观察。

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

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

)范写。

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

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

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

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

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

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

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

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

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
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

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

妈妈笑着说:“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
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

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

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

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

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XXX图文设计
本文档文字均可以自由修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