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林意境的感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园林意境的感知、时空变化与创造
意境是艺术作品借助形象所达到的一种意蕴和境界。古典园林的意境,是比直观的园林景象更为深刻、更为高级的审美范畴。首先蕴含了造园者的人生态度,并通过精彩的园林景观打动游人,使其在园林中驻足,通过景物中的题咏,感悟到造园者所赋予景物的思想内涵。造园者自身的思想情感、意志品质等深层次的文化内容都凝聚在景物中,体现在园林的空间环境里,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也就是通过眼前的具体景象,暗示更为深广的幽美境界,是“景有尽而意无穷”。这便是中国古典园林造园之精髓。
1、意境的感知
古典园林意境的感知,是由园林的景物所体现的思想境界,进而感化人的器官、打动人的心灵而产生的结果。首先这种能感化和打动人的园林景物,应该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也就是说,景观艺术水平要达到一定层次,才能产生超出景物以外所表达的精神境界。其次,对这种境界的理解、感知要由有一定文化水平、文化修养的人来体现。中国古典园林蕴含着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其中诗词、中国画对造园意境的影响最大。清·钱永指出:“造园如作诗文,必使曲折有法,前后呼应……”。由此可见,对园林意境的感知存在着景、境、人三个基本层面的关系。
(1)景
一座园林是由很多景点组成的,而各景点均可包含各自的意境。这种体现意境的景,除了构成景的要素——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等均要有独到的匠心精心构筑外,往往还与诗画艺术相联系。景物所表达的境界,通过精彩诗句来点睛。这样便形成一个意象完整的景。也就是下笔之前,要先有”立意”,下笔后”不滞于手,不凝于心”。如拙政园西部”与谁同坐轩”、“清风、明月、我”均取自宋代文人苏轼“与谁同坐”的诗句,表达造园者的清高。
(2)境
景与境是园林造景中不同的两个空间范畴。景是实物空间,由建筑、山石、水体、树木所构筑而成,是有形、有尺度、有比例的,给人直接感知的空间;而境是景所带来的思想空间,是无形的、无限的,无比例、无尺度的,由景物而产生的想象空间。如“一勺知江湖万里,一峰则太华千仞”便是这两种空间相互关系的最好体现。景是物质的,而境是精神的。苏州古典园林,往往是通过模仿和想象而感悟到有限的空间里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如网师园水面较小,在设计时充分考虑了它的
实际情况,水面聚而不分,仅在东南和西北角伸出水湾小涧,黄石池岸叠石处理成洞穴状,却能造成源头深远,使你感到此处水面与外界宽广的河流山涧相连,无形中扩大了水面的界线,给人余意不尽的印象。
(3)情
情是由景作用于人,人感悟到境,由此而引起人的心情思绪的变化。精彩的园林景物,构成景外之境,而通过这种境,对人的感化感知而产生情,这就是园林的情境交融。情的产生除了园林景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人。景、境是外因,而人则是内因,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即景物感化人、感知人,即“情景交融”。因此,对于古典园林的欣赏,首先要了解其历史背景,园主的生活经历,以及当时的造园风格等因素。在游览中细细品味,感悟园林意境之所在,因此,游人的生活经验、文化素养、思想情感等,决定了其对园林意境的感知感化的程度。
园林意境的感知,产生于园林景物对游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人的眼、鼻、耳3个感官上。作用于眼睛的主要为景物的外形、空间比例尺度、色彩、明暗,这些方面也是构成园林景观的主要部分。如“咫尺山林”、“小中见大”、“欲扬先抑”等效果。作用于鼻的,则主要体现在园林内植物的芳香,如”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说的是梅花的香味。拙政园的远香堂周围水面遍植荷花,荷花开时远远的就能闻到香味。这和作用于眼睛的信息,共同形成园林景物的总体气氛。而作用于耳的信息,则反映在园林内不同的景观上,如拙政园的“听雨轩”,轩外种植芭蕉,它宽大的叶片在雨滴的敲击下发出清脆的声音。“松风亭”利用风入松间,发出沙沙松涛声,感受宁静。这些由景物的外形而产生对景物的意境的感悟,便是园林意境的感知。
2、意境的时空变化
园林意境是园林景物所体现的深层次的一种境界。景是实的,而境是虚的,是变化的。境是由景的存在而产生,景是“肉体”,而境是“灵魂”。境的虚亦非虚无缥缈,而是园林意境的一种空间想象和时间想象。以有限的空间描写无限的艺术创作原理。
(1)园林意境的空间想象要讲园林的空间想象,还得从现存私家园林的造园者的生活经历来考虑。我国现存的私家园林大多为明清时期所建,那正是我国造园的咸熟期,园主人多为地方绅士、退休官僚、官场失意者,他们既要在城市中居住生活,又要追求寄情自然山水的闲居思想。造园者要把自然的真山、真水搬入城市,搬入居家,那显然是不现实的。惟一可能的是以自然山水为蓝本,模仿自然界的山
山水水,利用山石的堆砌,用假山来体现真山,以达到“咫尺山林”的感觉。如留园的五峰仙馆,是模仿庐山的五老峰。五峰仙馆前的假山,就是抓住庐山五老峰的神韵,在不过数十平方米的院落内,利用小空间、小院落内的大假山,使人产生视觉上的高耸感,取得了与自然界真山同样的感知效果。造园者的高明在于,以自然界的真山为前提,在假山中表现出庐山五老峰最鲜明的特征,并借李白《望五老峰》诗中:“庐山东南五老峰,青天秀出金芙蓉;九江秀色可揽佶,吾将此地巢云松”的诗句命名为“五峰仙馆”,暗喻园主隐遁山林,不为官宦的心态。此即景物产生意境,意境让人感知,真山真水进而影响到人的思想情感。
(2)园林意境的时间想象园林景物与自然界的季节变化(风霜雨雪)和天象变化(日月星辰)紧密相关。也正是这些不断变化的天时景象,使得意境更加深化,趣味无穷,给人以更深的艺术感受。如“朝餐晨曦,夕枕烟霞”、“真山水之云气,四时不同;春融怡,夏蓊郁,秋疏薄,冬黯淡……”。园林里很多景物,都是以此为主题,来寄托造园主寄情自然,把自身溶入到大自然之中的情怀。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其对联取自唐·韩愈的诗句:“晚来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月光、池水、波光交相辉
园主寄情自然,把自身溶入到大自然之中的情怀。如网师园的“月到风来亭”,其对联取自唐·韩愈的诗句:“晚来秋将至,长月送风来”,在这里秋夜赏月,月光、池水、波光交相辉映,一幅诗情画意的景象。留园的“闻木樨香轩”,是秋季的景色,在其四周种植桂花,
,花开时节,四周飘香。拙政园的“荷风四面亭”为夏季景色,亭四周环水,水面种植荷花。“待霜亭”则为冬季雪景。这些都是以时间季节的转换变化,来体现造园者所寄于景物的意境。
3、意境的创造
意境的创造依附于景物的创造。而景物的创造(造园)又直接反映造园者人生的经历、世界观、人生观等的思想感情。我国古典园林留给我们思考的,不仅仅是园林空间本身,更是伴随园林的意境所包含的造园者的文化层次、思想情感及园林更深层次的文化内涵,值得后人不断地研究和探索。
(1)意境寓于景物
园林的景物给人营造一个外部生活的活动空间,若把一座园林比作人的话,园林的景点、景物便是人的一个躯体,景物的外形精彩程度,是人的外部形态。而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