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义组合原理及汉语中的“词”处理

合集下载

现代汉语复合词词源阐释的原则与方法

现代汉语复合词词源阐释的原则与方法

现代汉语复合词词源阐释的原则与方法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1. 引言在语言学研究中,复合词的词源阐释一直是一个重要而复杂的课题。

汉语词语中的意合现象探析

汉语词语中的意合现象探析

汉语词语中的意合现象探析汉语词语中的意合现象探析--------------------------汉语是一种以文字来表达意义的语言,其中的词语也是由一些特定的字组成的,而这些字也是有一定的意义的,因此汉语中的词语都具有一定的意义。

而汉语词语中有一种现象就是意合现象,即当把两个或多个字组合起来后,有时会出现一种新的意义,这就是意合现象。

意合现象是汉语词语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它是由两个或多个字所组成的,而这些字的意义可以有所不同,但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却能表达出一种新的意义。

在汉语中,有许多这样的例子,比如“咖啡”就是由两个字“咖”和“啡”组成的,而这两个字的意义是“苦”和“饮料”,但当它们组合起来时,就表达出一种新的意义“咖啡”。

意合现象是汉语中非常常见的一种形式,它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汉语中的词语。

它不但能够使汉语中的词语表达出更多的意义,而且还能够使汉语表达出更加丰富而复杂的内容。

此外,意合现象还可以帮助人们准确地表达一些复杂的概念。

例如“心动”,单独看它们的意思可能就不太明白,但当它们组合起来时,就表达出了一种新的意义:“心动”就是指一种强烈的感情。

最后,要深入理解汉语中的意合现象,最重要的是要学会使用它们来表达出我们所想要表达的内容。

因此,在学习汉语时,要多加注意这一现象,并多加利用它来表达出自己想要表达的内容。

除了上述所述,还有一些其他方面可以关注汉语中的意合现象。

首先,要学会分析汉语中的词语,从而对这些字是如何组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意义有一定的了解。

其次,要注意汉语中的修辞格式,这些修辞格式往往使用意合现象来表达出特定的内容。

最后,要注意汉语中的成语俗语,它们往往会使用意合现象来表达特定的内容。

总之,汉语中的意合现象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方式来表达特定内容,对于理解和使用汉语来表达思想和情感都有重要作用。

因此,在学习汉语时要多加注意这一重要的现象,以便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使用汉语来表达思想和情感。

《语言学纲要》42语法组合规则及聚合规则

《语言学纲要》42语法组合规则及聚合规则

• (三)语法手段
• 构成语法形式的方式(手段)就是 语法手段。
• 提供语法形式的手段主要有下面几 种:
• 1、选词 • 能否相配:
• 组合成基本结构的词,当然要在词 义上相配,例如“喝粥”"吃粥"。
• 意义改变: • 再如:猎人和狗 猎人的狗
• 句子成分的选词:
• 基本结构的各个项都要求一定词类 里的词来充当。例如“水、火、太 阳、饼干”之类一般所说的名词, 很少可能充当主谓结构里的谓语。
2、述宾结构
• 这种结构反映动作(述语)和受动 作支配的事物(宾语)的关系。汉 语中的述宾结构都是述语在前,宾 语在后。例如:
• 切/西瓜 • 洗/衣服 • 斜线前面的是述语,后面的是宾语。
3、述补结构
• 在述语的后面,也可以加上一些成分 以表示述语的程度、结果、趋向等, 这叫做补语。由述语和补语构成的结 构叫做述补结构。汉语的述补结构是 述语在前,补语在后。
• (二)语法形式:
• 各种基本语法结构的语法意义必须通 过一定的语法形式才能体现出来。
• 语法意义的表现形式就是语法形式。
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
• 语法意义是概括出来的;任何语法意 义都是通过语法形式体现出来的。
• 语法意义和语法形式的关系是形式和 内容之间的关系,语法形式表现语法 意义,语法意义必须通过语法形式才 能具体表现出来,二者以对方为存在 条件。如汉语“同志们”中的“们” 和英语“comrades”中的s 。
• 例如: 急/哭了 • 站/稳 搬/出去 • 斜线前面的是述语,后面的是补语。
4、偏正结构
• 这种结构反映修饰和被修饰的关系。
• 如: 人民的/力量 高/水平 (定中)
• 马上/出发 加倍/努力 (状中)

语义在词语搭配中的作用

语义在词语搭配中的作用

语义在词语搭配中的作用汉语是无形态的语言,它的特点是重表义而轻形式。

作为中学语文教师,研究汉语的语义系统及语义结构规律问题尤为重要。

其中,研究词语之间的各种语义组合关系、语块之内及语块之间的语义组合关系,以至句际之间、语段之间的语义联系等问题,对解决自然语言理解、人工智能、机器翻译以及人际交际等方面的问题,都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本文仅就笔者在平日教学中遇到的一些词语之间的语义组合关系谈几点浅见。

一、词语搭配的性质是语义的组合关系1、关于词语搭配的性质问题,语言学界曾进行过争论,至今许多学者仍在进行探讨、研究。

比如“我喝饭”这句话显然是病句(方言除外)。

但究竟“病”在哪里?是语法上的错误,还是修辞上的用词不当,还是语义上的问题?过去语言学界曾有不同的看法。

例如郭绍虞先生曾经讨论过“我喝饭”的问题:“语法学者认为这是语法现象,因为语法只研究通不通,修辞才研究好不好,这句话不通是动宾关系上的毛病,所以是语法现象。

也有人认为语法只研究语文组织规律,修辞才研究语文的运用,所以这句话的不通是运用语言不当的问题,只能看作是修辞现象而不是语法现象”①。

吕叔湘、朱德熙两位先生合著的《语法修辞讲话》一书中有这样一段话:“语法不是修辞学,它只管虚字的用法,至于一般有实在意义的词儿用得对不对,例如‘喝饭’的‘喝’,它是不管的”,这段话说明两位先生认为“喝饭”的问题不是语法,而是修辞的问题。

也有人对词语搭配的性质问题又有不同的看法。

有人认为:“词语搭配既与词义有关,也与语法有关,因此属于‘词汇——语法范畴’,或叫‘语义——语法范畴’。

”还有人认为:“说到词语的搭配问题,恐怕要分清三种情况:一种是语法选择上的搭配,一种约定俗成的搭配,还有一种是事理上的搭配。

”即语法、习惯、语义三种搭配。

②2、笔者认为,词语搭配的性质,归根到底是语义(或称逻辑事理)问题。

让我们还以“我喝饭”这句话为例,这句话的毛病不出在语法方面,因为它完全符合“主+谓(述+宾)”这种语法结构模式。

汉语字与词的关系

汉语字与词的关系

汉语字与词的关系汉语字和词是汉语语言两个重要的基本单位。

汉语字和词在语言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

本文将探讨汉语字和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在汉语语言中的重要性。

一、汉语字和词的基本概念字是构成语言的最小单位,它是代表事物的符号。

在汉语中,字是由一定笔画、构造和意义组成的。

汉字是代表语言意义的符号,具有独特的汉字文化魅力。

词是由一个或多个汉字组成的完整的语言单位。

词是有意义的语言单位,是句子的构成部分。

汉语中的词有单音节词和多音节词之分,单音节词指由一个汉字组成的词,多音节词指由两个及以上的汉字组成的词。

汉语字和词是汉语语言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

1.汉语词是由汉语字组成的汉语词是由汉语字组成的。

一个汉字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词,也可以与其他汉字组成一个多音节的词。

例如,“人”可以单独成为一个词,也可以与其他汉字组成“人民”、“人类”等词。

2.汉语词可以通过组合搭配产生新的意义汉语中的词是可以通过组合搭配,形成新的意义。

例如,“看书”、“买东西”等词,通过词语之间的组合,形成了新的含义。

3.汉语字和词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汉语字和词之间的关系是互动的。

一方面,词语的产生离不开字的创造和发展,词是各个字之间的组合,字是词的构成元素;另一方面,汉语字的不同组合可以形成各种不同的词,在语言中起到各种不同的作用。

三、汉语字和词在汉语语言中的重要性汉语字和词在汉语语言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重要性,这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汉语字和词是汉语语言的最基础单元,是语言表达和交流的基础。

汉语中的每一个汉字和词都具有自己独特的意义和语法特征,是构成汉语语言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元素。

2. 汉语字和词体现汉语语言的文化内涵汉语字和词是汉语语言文化内涵的重要体现。

例如,汉字“福”表示好运、吉祥,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符号;“大龙虾”一词是中国南方地区餐饮文化中的代表性词汇,体现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3. 汉语字和词反映着历史和社会的变迁汉语字和词反映了历史和社会的变迁。

词汇构词法现代汉语

词汇构词法现代汉语

词汇构词法现代汉语现代汉语词汇构词法学习资料。

一、构词法概述。

1. 定义。

- 构词法是指语素构成词的方法。

在现代汉语中,词是能够独立运用的最小语言单位,而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

例如“天”是一个语素,它有自己的读音(tiān)和意义(天空),当“天”单独使用时,它就是一个词;当它和其他语素组合,如“天空”(tiān kōng),这里就涉及到构词法的问题。

2. 构词法的意义。

- 有助于我们理解词的结构和意义的形成。

通过分析构词法,我们可以更好地掌握词汇,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如在辨析近义词、反义词,以及理解一些新产生的词语时,构词法知识都很有用。

二、构词类型。

(一)单纯词。

1. 定义及发音示例。

-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这个语素有的是单音节的,如“天(tiān)”“地(dì)”,它们既是语素也是词,词性根据具体语境而定,“天”“地”在“蓝天(lán tiān)”“大地(dà dì)”中都是名词。

- 还有多音节的单纯词,包括连绵词、音译词等。

- 连绵词:- 双声连绵词,如“仿佛(fǎng fú)”,两个音节的声母相同,“仿佛”是副词,表示似乎、好像的意思。

- 叠韵连绵词,像“朦胧(méng lóng)”,两个音节的韵母相同,“朦胧”是形容词,形容模糊不清的样子。

- 音译词:例如“咖啡(kā fēi)”,这是一个名词,是从外语音译过来的单纯词。

(二)合成词。

1. 复合式。

- 联合型(并列型)- 定义及示例: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反或相关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

例如“国家(guó jiā)”,“国”和“家”意义相近,都是名词,组合成“国家”后仍然是名词。

再如“开关(kāi guān)”,“开”和“关”意义相反,“开关”是名词,表示一种电器装置。

- 偏正型。

- 定义及示例:前一个语素修饰、限制后一个语素。

如“火车(huǒ chē)”,“火”修饰“车”,表示以火为动力的车,“火车”是名词。

现代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方式

现代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方式

现代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方式汉语表示语法意义的主要方式是“语序和虚词”。

表达语法意义的方式,是反映词语的组合规则和语法类别的形式标志,也是表示语法意义的形式手段,所以又称语法手段。

主要包括词序、虚词、语序等以及各种语音形式
1、语序的安排对结构和意义都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客来了一一来客了。

月光流进了屋里屋里流进了月光。

语序不同,结构关系不同,表意的重点也有所不同。

2、虚词的运用对结构和意义有很大的影响。

比如:粮食增产粮食的增产。

北京大学北京的大学。

用不用虚词“的”,结构关系不同,意思不同。

与印欧语言相比,汉语缺乏形态,即缺乏表示语法意义的词形变化,缺少名词、形容词、动词那些性、数、格、时、人称等变化。

比如“她爱我”和“我爱她”,里面的两个代词“她”和“我不管是做主语还是做宾语,词形都不变化;动词“爱”,不管作主语的是第一人称还是第三人称,都没有相应的形态变化。

现代汉语中词的定义

现代汉语中词的定义

现代汉语中词的定义
现代汉语中,词是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之一,指的是具有独立含义
的最小语音组合,在句子中可以担任某种语法角色并与其它词组成语
法结构。

词的定义有以下几个要点:
1. 独立含义
词是具有独立意义的最小语音单位,可以单独使用并表达含义。

例如,“书”、“飞”、“红”等单音节词,或“桌子”、“读书”、“飞行器”等多音节词都有明确的独立含义。

2. 语音组合
词是由一个或多个音节组合而成的。

在汉语中,一个音节由声母、韵母和声调三部分组成,而词则是由多个音节按照一定的组合规则组
成的。

3. 语法角色
词在句子中可以担任某种语法角色,表达一定的语法意义。

例如,“我”、“你”、“他”等代词可以作主语、宾语等语法角色,“吃”、“跑”、“唱歌”等动词可以作谓语,某些形容词、副词可
以作定语或状语等。

4. 语法结构
词可以与其它词组成语法结构,并共同表达含义。

例如,“他在
看书。

”中,“他”、“看”、“书”三个词共同组成了一个句子,
表达了“他正在看书”的含义。

在现代汉语中,词的种类很多,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副词、数词、代词、介词、连词、助词等,每种词都有其特定的语法角色和
用法规则。

此外,在实际使用中,还存在很多虚词、成语、习语等特
殊语言现象,也需要对其进行词性分析和理解。

总之,词是现代汉语中最基本的语言单位之一,具有独立含义、
语音组合、语法角色和语法结构等特点,是汉语信息传递和意义表达
的核心。

了解和掌握汉语词的用法和规律,对于学习和运用汉语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浅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

浅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

浅论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其在对外汉语中的教学摘要:词汇教学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重要内容之一,词义又关系到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同等重要,词汇教学也因此受到文化的影响,本文以中医学术语为例探讨词汇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的关系及其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相关教学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语言意义;文化意义;对外汉语教学中医学术语中图分类号: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2012)08-0000-02一、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词汇本身体现了一个民族的思维、哲学、宗教信仰、艺术等,同一词汇的文化意义差别很大。

词义问题是整个词汇学里最重要的研究方面之一,我们通常所说的词义,指的是词的语言意义,“是词所指的客观事物或现象,也是人脑对客观事物或现象的认识的概括反映”。

它是人们在运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过程中所表达的最基本的意义。

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也就是社会及文化赋予词汇的感情色彩、风格色彩、比喻意义、借代意义、联想意义等,也称为附加义”,文化意义是附加在语言意义上的主观意义,反映出交际者的文化心理、态度和感情色彩。

文化意义比语言意义更加的含蓄,需要结合相关的文化背景。

美国著名语言学家萨皮尔说过:“语言背后是有东西的,而且语言不能脱离文化而存在。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种语言教学,同时也是文化教学。

二、从中医学术语看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之间的关系索绪尔把词义定义为“被命名的事物或概念与名称本身的关系,而这种关系的形成无不渗透着人对现实的感受及经验,词的多义性,就在它是现实世界的象征符号,体现着人对现实世界的不同认识。

”词汇意义是一种民族文化,其语言意义是基础,标记了客体的主要的语义信息,文化意义依附于语言意义,是以语言意义为核心的,会随着语言意义的变化而变化。

(一)中医词汇的文化含义以语言意义为基础——以中医学中的“舟”为例从整体上看,词语的语言意义是基础,文化意义依附于语言意义。

词义的聚合和词义的组合知识要点

词义的聚合和词义的组合知识要点

词义的聚合和词义的组合知识要点词义的聚合一、单义和多义一个词的意义可以只概括反映某一类现实现象,也可以概括反映相互有联系的几类现实现象,前者在语言中表现为单义词,后者表现为多义词。

单义词,顾名思义,只有一个意义。

像“猫”、“羊”等都是单义词。

科学术语都是单义的,并且没有各种附带色彩,例如“原于”“分子”“元音”“辅音”等。

一个词在刚开始产生的时候大多是单义的,在使用中,有关的意义也逐渐用它来表达,它就变成了多义词。

语言所要表达的意义总是在不断增多的,让一个词兼表几个意义而不必另造新词,符合经济的原则。

语言的这个要求由于词义的模糊性而得到满足,因为一般词的意义不像科学术语那样界限明确,它具有一定的弹性而能够向外延伸,这使它能够兼表有关的事物。

1、多义词中最初产生的那项意义叫本义,在本义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意义叫派生义。

如“火”有以下一些义项:(1)物体燃烧时所发出的光和焰:点火、着火;(2)指枪炮弹药:火器、火力、开火;(3)形容红色的:火狐、火鸡;(4)比喻紧急:火速、火急;(5)怒气:心头起火、好大的火儿;(6)发怒、生气:他火了、惹火了我;(7)中医指引起发炎等症状的病因:上火、败火。

2、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派生意义产生的途径就是一般所说的引申。

引申可分为隐喻和换喻两种方式。

(1)隐喻:它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某种相似的基础上。

例如,汉语“习”的本义是“数飞”(《说文》),也就是鸟反复地飞的意思:“鹰乃学习”(《礼记·月令》),意思就是小鹰学习反复地飞。

从这个意义派生出“反复练习、复习、温习”的意义:“学而时习之”(《论语·学而》),意思就是“学了要按时反复温习”。

这是因为“复习”“温习”是反复多次的行为,和反复地飞有相类似的地方。

针的窟窿像人眼,因而“眼”可以通过隐喻指针的窟窿(英语的“eye”也有同样的引申)。

“迷雾”本义是“浓厚的雾”,因而比喻“使人迷失方向、脱离实际的事物”。

现代汉语3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现代汉语3 词义的性质和构成

(二)词义的概括性
• 词义所反映的任何一种客观事物或现 象都是进行了概括的。一般的词指的 都是整类事物或现象。
•书
• 任何一个词的意义都具有概括性,即 使专有名词也不例外。
• 旗子
• 有些词所表示的客观存在的事物只有一个,而不是 一类。
• 地球、太阳、长江、北京 • 它们的词义也是概括的。
(三)词义的模糊性
• 【原因】造成某种结果或引起另一件事情发生的 条件。
(二)色彩义
• 词的色彩义是指依附于理性义的各种各样的表 达色彩。
• 大部分词只表示客观的事物或现象,不带感情 色彩,例如“房屋”、“树木”,这一类词称 为中性词。另一部分词体现出鲜明的感情色彩。
1.感情色彩
• 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赞许、褒 扬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褒义色彩,这 样的词称做“褒义词”。 • 有些词表明说话人对有关事物的厌恶、贬 斥的感情,这就是词义中的贬义色彩,这 样的词叫做“贬义词”。
67
(3)有时用同音词和音近词组合的谐音手法,可以表达强烈的爱 憎感情。例如: 果然正像老百姓说的那样:“遭殃军”、“刮民党”,又是夺 来又是抢! 这里,“遭殃军”是“中央军”的谐音,“刮民党”是“国民 党”的谐音。人民群众运用这种谐音手法,揭露了国民党反动 派及其军队的残暴腐朽,表达了对他们的愤恨和讽刺。 同音词在语言中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但也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很多同音词的存在,是造成一些人写别字的原因之一,有时会 引起意义上的混淆,影响思想表达,甚至造成误解。因此 ,我 们要正确地掌握词义及其书写形式,防止张冠李戴,把汉字写 错。
• (4)词的义项既互相联系,又互相补充。一个词 的几个义项之间是环环相连的,各自独立的,即 各个义项出现的语言环境是各不相同的。

《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条目

《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条目

《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条目作者:王楠来源:《辞书研究》2010年第02期摘要《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一部分“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条目,这部分条目右上方标有上标号,学术界一般都认为这部分词语为同形词。

通过近年来对这部分词语的分析研究,我们发现:这些词语大部分意义上没有联系或联系不明显,可以看作同形词;有一部分则在意义上有着明显的联系,不应该把它们看作是同形词。

关键词《现代汉语词典》同形词单字条目多字条目一、《现代汉语词典》中“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条目的立目形式《现代汉语词典》(以下简称《现汉》)凡例中关于条目安排有这样的说明:(a)关于单字条目。

……形同音同,而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也分立条目,在字的右肩标注阿拉伯数字,如“按1”、“按2”,“白1”、“白2”、“白3”。

(b)关于多字条目。

……形同音同,但在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也分立条目,在【】外右上方标注阿拉伯数字,如_【大白】’、【大白】2,【燃点】1、【燃点】2,【生人】1、【生人】2。

可以看出,《现汉》中“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条目,就是指那些有上标号的字和词。

二、《现汉》中“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条目概况1关于单字条目。

《现汉》中“意义上需要分别处理”的单字条目有746组,大部分条目之间意义上没有联系或在现代汉语中联系不明显,有一些则有明显的联系。

这和单字条目立目原则不一有关,我们对分立条目的单字进行初步分析总结,发现情况多种多样,如:(1)既表示音译外来词又表示汉语固有词的一组词目,如安、米、牛、酷、秀、召等组。

(2)汉字简化前字形和意义都不同、简化后字形相同意义不同的一组词目,如板(闆)、才(纔)、谷(糓)等组。

(3)有假借义的一组词目,如表示天干、地支系列中的“甲、乙、丁、辛、子、丑、卯、辰、未、申”等组。

(4)汉字简化前用字范围不同的一组词目,如摆、酸等组。

(5)有旧读音的一组词目,如框、盟、上、下等组。

语义学-第五章-语义的组合

语义学-第五章-语义的组合

有时述谓结构的某个简单的名词性成分,与谓词 没有直接语义关系,而与句中另一个名词性成分 有直接语义关系,就可将另一个名词性成分分析 为降格述谓结构。如: 王冕 七岁上 死了 父亲(生育 王冕的 男人)。 O2 T V1 A1 ( V2 O2 A2 ) “王冕”与谓词“死”没有直接语义关系,而与 “父亲”有关系。必须把“父亲”分析为降格述 谓结构“生育某人(王冕)的男人”,才能揭示 “王冕”与“父亲(男人)”的语义关系。
2.复合述谓结构 复合述谓结构由若干相对独立的述谓结构 复合而成。也就是语法上的复句。 复合述谓结构可用逻辑联结词标明各个述 谓结构之间的逻辑关系,表示合取(∧)、 析取(∨)、蕴含(→)等。 合取相当于并列关系,析取相当于选择关 系,蕴含相当于假设(条件)关系。如:
(1)我 叫 刘冰, 是 中文系学生。 A V1 O1 ∧ V2 O2 (2)或者老张 去,或者老刘 去。 A1 V1 ∨ A2 V2 (3)如果明天 下雨, 我 就 不来。 T V1 → A V2
谓项是与谓词发生直接语义关系的语义成分, 一般是名词性成分,是句子的主语、宾语或 介词的宾语。 谓项又称“主目”、“题元”、“变元”、 “词项”等。一个述谓结构能有多少谓项, 能有什么样的谓项,是由谓词的性质决定的。 如“借”必须带三个谓项,意义才完整。如 “老王借给我一本书。”
1.谓词的类型 根据谓词需带谓项(一般只包括施事、受 事、结果、与事,不包括时间、处所、工 具等)的数目,谓词可以分为一元谓词、 二元谓词和三元谓词等类型(“元”有人 称为“位、向、价、目”等)。
若干个义位是一类一类的事物(或性质或 行为)在语言中的反映。 语义的作用是作为交际的内容体现人的思 想。 句义和言语作品义是社会中的个体用言语 对某一现象的说明,是说话者思想的表现 。

复合词语素间的意义结构关系

复合词语素间的意义结构关系

复合词语素间的意义结构关系摘要:一、引言二、复合词语素间的意义结构关系概述1.词素的概念及分类2.复合词语素间的组合方式3.意义结构关系的类型三、复合词语素间意义结构关系的实例分析1.同类词素组合2.反义词素组合3.上下位词素组合四、意义结构关系在汉语词汇中的体现1.词义扩展2.词义缩小3.词义转移五、结论正文:一、引言作为一种语言现象,复合词语素间的意义结构关系引起了众多学者的关注。

复合词是由两个或多个词根通过一定的语法规则组合而成的新词。

在这个过程中,各词素之间形成了特定的意义结构关系。

本文将对这一关系进行深入探讨,以期为我们理解和运用汉语词汇提供有益的启示。

二、复合词语素间的意义结构关系概述1.词素的概念及分类词素是构成词语的基本单位,具有一定的语义。

根据词素的意义,我们可以将其分为实义词素和功能词素。

实义词素即表示实义的词素,如“人”、“水”等;功能词素则负责表达语法关系,如“的”、“了”等。

2.复合词语素间的组合方式复合词语素的组合方式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词义叠加,即各词素的意义相互补充,形成新的意义;另一种是词义融合,即各词素的意义相互交融,形成一个新的意义。

3.意义结构关系的类型根据词素组合后的新意义,我们可以将复合词语素间的意义结构关系分为以下三类:同类词素组合:如“桌子”(木+ 子),词素“木”和“子”同属实义词素,组合后表示一种家具。

反义词素组合:如“黑白”(白+ 黑),词素“白”和“黑”分别表示颜色中的亮度和暗度,组合后表示一种对比关系。

上下位词素组合:如“水果”(果+ 水),词素“果”和“水”分别表示植物的果实和液体,组合后表示一种食物。

三、复合词语间意义结构关系的实例分析1.同类词素组合如“书本”(书+ 本),词素“书”和“本”同属实义词素,组合后表示一种阅读材料。

2.反义词素组合如“高低”(高+ 低),词素“高”和“低”分别表示空间的高度和低度,组合后表示一种对比关系。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

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

---------------------------------------------------------------最新资料推荐------------------------------------------------------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国际汉语教育中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意义及词汇教学的基本方式作者简介:徐雯雯,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 12 级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摘要:词汇是语言要素中最活跃的因素,大都承载着有民族文化特色,它反映使用该语言的国家的历史文化。

离开民族文化背景,很难准确理解词语的含义,更谈不上准确地使用了。

词语的语言意义和文化意义密不可分,语言意义是文化意义的载体。

因此,在词语教学中,对学生讲解蕴涵在语言意义之中的反映民族文化特色的文化含义,对语言交际至关重要。

关键词:国际汉语教育;词语;语言意义;文化意义;词汇教学一、在跨文化交际的研究与实践中,词汇意义具有特殊的重要性. 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 N. 利奇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

概念意义,即语言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是进行语1 / 11言交际的基础条件。

利奇把词的概念意义以外的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

联想意义,也就是词语的文化意义,实质上就是指一种语言中本来普通,但其内部蕴含着巨大的民族心理容量和强烈的感情色彩的词。

它们置于既定语境中会引发许多具体的联想内容,产生语言意义所没有的意义。

关于词语的文化意义的界定,苏宝荣在《词义研究与辞书释义》一书中有明确的论述:词的文化意义和语言意义是一组相对的概念,词的语言意义,是指以概念为核心的词的基本意义及由语言本身因素所形成的派生义;词的文化意义,是指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也就是说,一个词语首先有所指,在所指的基础上又负载一定的文化信息,这时特定的文化信息就是词语的文化意义。

浅析词汇的聚合意义和组合意义

浅析词汇的聚合意义和组合意义
想 ,从语 义相 近和相 关 的一系 列词 中选 出最能 表 达 自己思 想 的那 个
体 内 的词汇不 能绝 对 的 替换 。例如 ,n o  ̄ c a T mn B a w和 y C 2 1 b I I I J a Y b 都 具有 “ 听” 这个 共 同 的义 子 ,但 是 n o R c n y m H B a T b 具有 “ 偷 听 ” 的
2 0 1 7年 0 1月
西 部 皮 革
文 化 与 探 索
浅 析 词 汇 的 聚 合 意 义 和 组 合 意 义
宋 红 梅
( 辽 宁大学 ,辽 宁 沈 阳 1 1 0 0 0 0 )
摘 要 :近年 来语 义学有 着快速 的发展 ,越 来越 多的专 家和 学者将 研 究 目标 定在语 义 学上 。语 义 学 ,即研 究语 言 “ 内容 平 面” 的科 学。作为 语 言词汇 的的基 本 单位 ,词是 形式 和 内容 的统 一 。 因此 ,词 是 语 义 学研 究 的重 点 。词作 为 词 汇 单位彼 此 之 间有 两种 关 系 :聚 合关 系和 组合 关 系。本文将 浅析 词 的这 两种 关 系,以便在 大 家的 学 习中能更好 的 掌握 和 应用 词汇 。
注 词的 句法 和词 汇 的 组 配性 能。例 如 ,> K e H H T b C f l H a K O M 表示 娶 某 人 为妻 ,而不 能用 其他 的搭配 形式 。 在 分析词 的组 配性 能 时 ,我们 需要 注 意词 的词 汇 一 语 义 搭 配 限
制 。一般 受词 汇搭 配限 制 的多 为熟 语性 短 语 ,例 如 ,C T O H H H a H B o R a
关键 词 :语 义学 ;词 汇 ;聚合 关 系;组合 关 系 中图分类 号 :H 3 1 3 文 献标 志码 :A 文章 编号 :1 6 7 1 —1 6 0 2( 2 0 1 7 )0 2— 0 1 7 1 一 O 1

词义结构与词语组合的意义形态

词义结构与词语组合的意义形态

词义结构与词语组合的意义形态曹儒, 张道新【摘要】摘要:词语组合类似于物理和化学上的耦合,即词语间通过自身的词义结构建立语义共项,并以此实现有意义的组合。

耦合机制可视为词语组合的逻辑原理,是阐释语义形态的基本理据。

本文在利奇语义理论的基础上,借鉴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理论,分析了词义结构、耦合机制对同一性和悖谬性两种意义形态的根本性作用。

【期刊名称】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39)003【总页数】6【关键词】词语组合;词义结构;耦合机制;意义形态词语组合是指按照语义和语法规则用词构成的词组和句子。

词语组合在表层是词的语法排列,而在深层则是词的语义逻辑组合。

词的语义逻辑包括词义与认识的关系、词与词的意义关联等两个方面,具体来说,前者是词指称的对象有特定性并反映认识成果,后者是词和词的组合应既符合认识逻辑也符合词义本身的规定。

然而,在话语中,词语组合并不完全遵循语义逻辑,以致产生两种不同意义形态的组合:一是符合语义逻辑的同一性组合,如“熊猫吃竹子”;二是不符合语义逻辑的悖谬性组合,如“熊猫练功夫”。

对于这方面的问题,英国语言学家利奇在《语义学》中提出的“选择限制条件”能对成因做出较好的解释。

不过,在选择限制时是什么在起作用,是如何起作用的,在现实语言中存在的不同意义形态是如何形成的,这些机理性问题并未完全解决。

为此,本文试图以利奇理论为基础,以词义结构为依据来探讨“选择限制条件”发生作用的机理,以及词语组合不同意义形态的成因。

一、词义结构及其对词语组合的作用语法规则对词语组合的选择限制作用在于词的句法功能,只要语法规则允许,词语就可以组合,至于是否合乎认识逻辑和语义逻辑,则非语法所能制约。

那么,是什么在影响词语组合的意义形态呢?我们认为是词义结构。

这样,在分析词语组合的意义形态前,就有必要先讨论词义结构。

(一)词义结构及其逻辑模型所谓词义结构,是指词的义位所包含的各种语义成分(义素)及其组织关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义的总和;第五,这个组合包含多少个语素,也就是它有多长。

”[1]这五个因素中,前三个属于语法标准,后两个属于词汇标准。

在确定“词”的实践中,语法标准和词汇标准经常不太一致。

也就是说,同一个语言单位,运用语法标准和词汇标准有时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而且,对于同一个标准,不同的人理解也不太相同。

在一些语法著作中,我们经常能看到互相矛盾的论述。

譬如,一般都认为,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法单位”,它以“最小”区别于短语,以能“独立运用”区别于语素。

但是,“独立运用”有着不同的内涵。

张斌指出:“独立运用”或称之为“自由运用”,包括下列内容:第一,能单说的(包括能单独回答问题的)最小语言单位。

第二,虽然不能单说,但是在句子中抽去可以单说的词之后,剩下的又不属于词的一部分,也是词[2]。

符淮青指出:词的“能独立运用”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能单说,能单独回答问题。

二是虽然不能单说却可以独用,即充当词组或句子的成分。

[3]对“独立运用”的不同理解,关系到虚词的词类资格确定问题,。

按符淮青的标准,介词、连词、助词、语气词等虚词是不能称其为“词”的。

又如,一般认为,词表达的概念比较单纯、凝固,复合词的意义不能是语素所表示意义的简单相加,即不能简单地从语素义求解出词义。

据此可以判断,“白药”、“白领”是词,而“白马”、“白布”是短语。

但是,有些词典中也收录了“牛肉、羊肉、运费、用法”等可以“见字知义”的语言单位,这或许是考虑到这些单位的音节长度和使用频度等因素。

为了避开关于“词”的争论与矛盾,有学者提出,要区分语法词、词汇词、书写词。

但是,对于汉语来说,没有分词连写的习惯,短期内也不可能实现分词连写,所以“书写词”没有什么意义。

至于由词典提供的“词汇词”,在语法分析时作用不大。

重要的仍然是“语法词”。

还有些学者提出了“韵律词”、“语音词”、“语境词”、“理论词”等术语。

随着中文信息处理事业的发展,从便于工程处理的角度出发,又出现了“切分单位”、“分词单位”、“切词单位”、“拼写单位”、“信息词”、“工程词”、“形式词”等术语。

术语的增多并没有促进汉语中什么是“词”这个基本问题的解决。

到现在为止,它仍然在不断地困扰着我们。

而汉语中大于语素、小于短语的单位——“词”客观存在的事实,加上它对汉语本体、对外汉语教学、中文信息处理等研究等具有的重要作用,使得我们无法回避。

综观多年来关于“词”的讨论,可以发现,大家在心中比较认可的仍然是意义标准,也就是吕叔湘提到的第四点:一个语言单位的意义是不是等于它的成分的意义的总和。

如果是,那么这个语言单位是词;如果不是,这个语言单位就是短语。

但是,意义是一个很抽象很模糊的东西,常常因人因境而异,不好把握。

什么是意义,怎么样意义就算发生了变化,怎么样意义算还没有变化,这些问题都没有明确的判别标准。

因此,大家又都认为意义标准过于含糊,在确定“词”的实践中,不具有可操作性。

不过,意义真的是抽象、模糊、不可捉摸的么?意义标准真的不具有可操作性?语言单位的意义如何能从它的组成成分的意义中求解出来?本文将立足于意义组合原理,对这些问题做出力所能及的回答,同时也希望能在一定程度上廓清汉语中与“词”相关的意义问题。

二、意义组合原理意义组合原理(principle of compositionality)也叫弗雷格原理,由现代数理逻辑的创始人、德国著名的数学家、哲学家、逻辑学家弗雷格提出。

其基本思想是“一个复合表达式的意义是它的部分表达式意义的函项”。

[4]由于在一阶逻辑中,一个语言表达式的意义就是它的所指或者说是外延,因此,意义组合原理可以解读为:一个复合表达式的外延就是它的部分表达式外延的函项;又因为它把语句的外延看作真值,所以,意义组合原理还可以解读为:一个复合语句的真值就是它的原子语句的真值函项。

以原子语句p、q组成的复合表达式“p∧q”为例,“p∧q”的真值只和p、q的真值有关,而与p、q的具体涵义无关,只要p、q的外延为真,那么“p∧q”的外延也为真,否则,就为假。

例如语句“雪是白的”真值为真,“雪是黑的”的真值为假,“1是奇数”真值为真,“1是偶数”真值为假。

利用联结词“∧”可以组成命题如:(1)雪是白的并且1是奇数;(2)雪是黑的并且1是奇数;(3)雪是白的并且1是偶数;(4)雪是黑的并且1是偶数。

在上述4个命题中,只有第(1)个命题是真命题。

弗雷格虽然为逻辑语义学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但是他并没有清晰地区别出语形和语义,没有建立起完整的语义系统。

美国著名的逻辑学家蒙塔古在弗雷格意义组合原理的基础上更进一步,主张把自然语言作为与逻辑人工语言本质上相通的一种符号系统进行研究。

自然语言中,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形和它的语义是有联系的。

意义计算的根据就在句法生成那里,即对每个句法规则而言,都存在一个语义规则与之相对应,句法生成必定伴随相应的语义计算。

也就是说语形上(即句法上或者说是语法上)组合一次,语义上也就组合一次。

由于语形形式化的可能,所以语义形式化也变得可能。

这就是蒙塔古确定的句法和语义的对应原则。

蒙塔古认为,不仅复合句的意义由其直接构成成分的意义组合而成,其他层面的表达式,如简单句、名词短语和动词短语等也是如此。

复合语言表达式的意义组合,不仅有其直接成分的意义参与,还跟句法生成所涉及的结构运算的“意义”分不开。

换而言之,复合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是由其直接成分的意义同有关句法结构运算的意义组合而成的。

更确切地讲,是句法结构运算的意义对复合表达式直接成分的意义进行运算的结果。

[5]这是蒙塔古对意义组合原理的更彻底更严格的表述。

假定“s1 conj s2”是一个复合表达式,则|s1 conj s2|= |conj| (|s1|,|s2|)①,也就是说,要得到|s1 conj s2|,不仅需要知道|s1|和|s2|,也离不开|conj|。

如英语语句“John walks”,其直接成分为“John”和“walk”,其句法结构运算为F4,即F4(John,walk)= John walks ②。

于是整个句子的语义翻译表现为:[John walks] ' = [F4(John,walk)]'= G4(John',walk')= John'(^ walk')从上文可以看出,句子“John walks”的翻译结果是需要句法结构运算F4的意义参与的。

句法结构运算F4的意义就是与之对应的语义运算G4。

意义组合原则是蒙塔古语法的精髓,回答了①语言单位外加双竖线表示此语言单位的意义,后文同此。

②英语表达式的内涵逻辑翻译式可间接表示其语义解释。

自然语言复合表达式的意义从何而来的问题。

蒙塔古所强调的句法与语义的对应原则有两个特点:“第一,句法规则总是从最小的基本表达式开始,逐层逐级由小到大生成语句。

遵循句法规则的节奏,句法规则每生成一次,就据此定义相应的语义计算,这样语义的获得就不会成为任意的‘无源之水,无根之木’;第二,自然语言比逻辑语言复杂丰富,要严格地实行句法和语义的对应原则,需要解决大量的技术问题。

自然语言句法生成受语言习惯影响而不能随意变动,这就要求在语义学方面多动脑筋,设计适当的语义规则去和句法生成建立对应关系。

”。

[6] 英语在语形上最自然的结构单位是“词”,蒙塔古构思了许多方案,以“词”为起点,在英语部分语句系统中成功地贯彻了句法与语义的对应原则。

这种强调语形与语义互相对应的意义组合原理同样也适用于汉语。

不过,由于汉语和英语有诸多不同,所以在贯彻意义组合原理的过程中,实现句法和语义的对应方面,有着自己的特殊性。

这种特殊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贯彻意义组合原则,在汉语中应该从“字”做起,因为“字”是汉语中最自然的结构单位,在语形上有明显的特征,同时大部分也是语义上的最小单位。

二、由于汉语的一些特点,要在汉语中实现语法和语义的对应,在技术上有更多的要求,也就是说在语义方面要动更多的脑筋。

因此,在汉语中贯彻意义组合原理,努力实现语法和语义的对应,要从有意义的“字”开始,探讨从字到词、从词到短语、从词或短语到句子的逐层组合过程。

由于本文的主要讨论对象是汉语中的“词”,故下文仅仅考察从字到词的组合过程。

三、意义组合原理与汉语中的“词”运用意义组合原理来考察汉语中的词,对照词典中的相关释义,很容易发现,平时被我们看作“词”的单位,实际上可以分为两类:一类单位不遵循意义组合原理,即复合表达式——“词”的意义不能从组成词的成分——“字”的意义以及语法结构的意义中运算出来;譬如“白菜”不是“白颜色的菜”,它的意义不能从定中结构的意义和“白”、“菜”的意义中运算出来;“白领”不是“白色的领子”,它的意义不能从定中结构的意义和“白”、“领”的意义中运算出来;类似的还有“火车”、“马路”等等。

另一类单位遵循意义组合原理,即复合表达式——“词”的意义能够从组成词的成分——“字”的意义以及语法结构的意义中运算出来;譬如:“羊肉”的意思是“羊的肉”,“羊毛”的意思是“羊的毛”,“运费”指的是“运输的费用”,“用法”指的是“使用的方法”。

对于前一类语言表达式,我们称为原子词③;对于后一类语言表达式,我们称为组合词。

就一般词典收录的“词汇词”来说,其入选途径多种多样,如组成成分之间的凝固度、意义的透明度、使用频率、单位长度等。

在这些“词汇词”中,既有不遵循意义组合原理的原子词,也有遵循意义组合原理的组合词。

把这两种性质有很大差别的语言单位放在同一个层面,不利于深化对“词”的认识,也不利于语言教学和信息处理工作的深入。

下文我们将以自由语素“飞”为例,对词典中收录的相关词条作穷尽性地分析,探讨意义组合原理在汉语组词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现代汉语词典》中共收录了“飞”居于首位的组合60个,以双字组合为主:③命名为“原子词”,一是取“原子”内部不可拆分之义,二是从逻辑上的原子语句得来。

飞白飞镖飞播飞车飞驰飞船飞弹飞地飞碟飞归飞红飞鸿飞花飞机飞溅飞快飞灵飞轮飞盘飞蓬飞禽飞泉飞人飞散飞身飞升飞逝飞鼠飞速飞腾飞天飞艇飞吻飞舞飞翔飞行飞旋飞檐飞眼飞扬飞鱼飞语飞跃飞越飞灾飞贼飞涨飞舟飞毛腿飞行器飞行员飞车走壁飞短流长飞蛾扑火飞黄腾达飞来横祸飞潜动植飞沙走石飞檐走壁飞扬跋扈运用意义组合原理考察上述语言单位,我们发现,有18个语言单位的意义不能从组成成分的意义以及语法结构的意义中运算得出,这些语言单位是原子词。

分别是:飞白飞地飞归飞花飞轮飞泉飞天飞吻飞檐飞眼飞毛腿飞短流长飞蛾扑火飞黄腾达飞来横祸飞潜动植飞檐走壁飞扬跋扈借助于词典中对参与组合的其他语言单位的释义以及该语言单位自身的语义信息,我们可以用一定的元语言框架来表示那些组合词的词义以及同类词的理解模式:(1)如果“飞”后的语言单位在语义类上属于“动物/用具/武器/自然物”等,则“飞”取“在空中移动义”,“在空中移动”可以看成是一种能力,即:|飞X|=|飞|+|X||飞鸿、飞禽、飞鼠、飞鱼|④=(会飞的鸿、鸟类、鼠、鱼)或(在空中移动的鸿雁、鸟类、鼠、鱼)|飞镖、飞弹、飞碟、飞盘|= 利用动力在空④“飞”有时是X的定义特征,如鸿、禽,这时“飞”起描述、凸显的作用;有时不是X的定义特征,如鼠、鱼;当“飞”不是X的定义特征时,说明“飞X”是X中比较特殊的小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