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合集下载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一、社会保障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内容(1)社会保障的含义与特征①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②社会保障的基本意涵是:a.社会保障是对基本生活困难群体的福利援助;b.社会保障具有社会性;c.政府是社会保障的责任主体。

③社会保障的特征:a.针对基本民生;b.由政府组织实施;c.福利性;d.社会性;e.政治性。

(2)社会保障的内容社会保障由社会救助、社会保险、社会福利服务三部分组成。

①社会救助a.社会救助是当因个人、社会或自然原因,某些人的基本生活遇到个人难以克服的困难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时,由政府和社会对这些特殊群体予以援助,向他们提供现金或物质帮助的活动和制度。

b.社会救助的对象是基本生活受到威胁的特别困难的群体。

社会救助是对其基本(或最低)生活水平的保障,也是政府对人们生存权的保障。

c.社会保障首先是从社会救助领域开始的,社会救助是社会保障的基本内容。

②社会保险a.社会保险是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b.社会保险的特点:预防性;强制性;社会性;权利和义务对等的原则。

③社会福利服务a.社会福利服务是由政府和社会服务机构向失依儿童、残疾人、自理能力差的老年人提供的、带有福利性的服务。

b.社会福利服务对象属于社会中的特殊困难群体和脆弱群体。

c.这种社会福利服务是一种服务保障。

(3)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既互相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

①联系: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②区别:a.社会保障一般指的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体实施的社会援助,它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是有限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含10套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益星学习网提供全套资料
目录
第一部分复习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
第二章社会及其构成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
第四章社会互动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
第六章社会组织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
第八章社区
第九章社会制度
第十章社会问题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
第十四章社会的现代化
第十五章社会调查研究方法
第二部分名校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复旦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社会学概论(代码884)考研真题
2013年中山大学社会学与人类学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48)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14)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3年东北财经大学社会学专业社会学(代码613)考研真题及部分详解
2013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2012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14)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0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0年中央财经大学社会发展学院社会学理论(代码605)考研真题及详解
2011年北京科技大学社会学理论(代码852)考研真题及详解(文法学院、冶金与生态工程学院共用)
2010年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工作学院基础知识考试(社会学、社会心理学)考研真题及详解(社会学部分)。

社会学(王思斌)教程笔记

社会学(王思斌)教程笔记

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社会学的产生和发展1、什么是社会?(1)由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构成的整体(2)泛指由共同物质条件联系起来的人群(专指人)社会是抽象的社会生活社会现象是社会的具体表现2、生产关系:在生产中结成的关系,它是人们活动的基础,是最基础最重要的社会关系。

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生产活动是人类最重要的活动。

社会关系是人们共同活动彼此结成的关系。

3、社会关系的特点:历史性:每一时代社会关系是该时代社会生活的反映阶级性:任何社会关系都受特定阶级的制约4、社会学: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相互关系,探讨社会发生发展规律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5、社会学产生:1838年10月,孔德《实证哲学教程》第一次提出社会学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科的产生。

6、社会学产生的条件;(1)历史条件:启蒙运动工业革命(2)思想条件:思想家对社会结构、社会变化的规律和未来图景进行了探索,形成经济、思想、政治、社会哲学伦理观念。

(3)学术条件:自然科学*7、社会学功能:(1)理论作用:认识社会;预测社会发展趋势(2)实践作用:①为社会发展战略的选择和政策制定提供依据;②有利于制定和实施科学的社会规划;③提供组织管理知识;④为建立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和提高生活质量做出贡献。

二、西方社会学发展史*1、孔德(1)提出了社会学这个名词,指出是人的社会学。

(2)提出实证主义研究方法---社会学的研究方法。

(3)把社会学理论系统化。

(4)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包括社会动力学(研究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与社会静力学(研究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

2、斯宾塞(英国社会学家、哲学家)(1)提出了社会有机论和社会进化论社会有机论:将社会看作有机体(分散的)具有一般生物有机体社会进化论:社会进化是矛盾的,是必然的(2)《社会静力学》《社会学研究》《社会学原理》阐述了社会学原理(3)宇宙现象、物理、化学、生物、天体现象(4)他的社会学对后来功能学派社会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是学科发展史上的进步(5)但他反对国家干预,反对社会革命,他的价值体系为资本主义作辩护*3、迪尔凯姆(法国社会学家,也是法国第一个获得任命的社会学教授)(1)他最早用实证方法研究社会现象(2)指出社会学有独立的研究对象即社会事实,主张用社会学事实来说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分为物质(法律、劳动分工)、非物质社会现实(潮流、民族意识)(3)社会团结论(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4)社会宗教理论:宗教是社会实践的产物,神的力量实质是社会力量(5)社会学研究方法理论:《社会学方法的规则》有系统详细的论述*4、韦伯(社会学家、历史学家)(1)开创了与实证主义社会学相对立的“理解的”社会学传统,成为理解社会学的奠基人(2)方法论上提出了“理想类型”的观点和“价值中立”的主张(3)社会行动(合理行动)社会者赋予行动一定的意义,而且这一行动与别人发生关系(4)政治社会学:权威:传统权威、魅力权威、法理权威其中(1)(2)理论影响了后来社会学的发展5、韦伯和迪尔凯姆是现代西方社会学的奠基人三、美国社会学的发展1、社会学产生于欧洲,蓬勃发展与美国。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一、名词解释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答:(1)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含义社会分层是指依据一定具有社会意义的属性,一个社会的成员被区分为高低有序的不同等级、层次的过程与现象。

社会流动是指人们在社会关系空间中从一个地位向另一地位的移动。

(2)社会分层与社会流动的区别与联系社会分层研究主要是从静态的共时性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

社会流动主要是从动态的历史角度研究社会地位结构。

社会分层结构的变化、调整是通过社会流动实现的。

2.社会分化答:社会分化是指社会系统的结构中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地位发展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种不同社会地位的过程。

社会分化具有两个重要特征:功能专一化和地位多样化,后者直接反映了社会发展过程中社会地位差别的扩大趋势。

社会学正是从社会分化的角度考察社会结构的特点及其发展趋势的。

3.阶层答:社会阶级和社会阶层是分层研究的基本范畴,它们一般是指社会垂直分化产生的各个社会地位层次以及分处于这些地位层次上的人群。

不同的层次在资源的占有和获得机会上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反应了社会的不平等。

同时,阶级、阶层概念表明,垂直分化所造成的社会差别绝不仅仅是社会成员个人之间的差别,更主要的是一种集体性差别。

4.精英循环(帕累托)答:精英循环是意大利社会学家帕累托提出来的,是指社会系统维持平衡和稳定的基本机制,体现为:社会平衡的基本条件就是保持循环路线的畅通,以使执政阶层中总能保持一定数量的精英。

一旦流动缓慢,就会造成执政阶级中蜕化分子激增,同时非执政阶级中的精英不断增长,社会将随之失去平衡和稳定,而征服或革命将使新的精英掌权并建立起新的平衡。

5.结构性流动答:结构性流动是指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社会结构改变了,从而造成的人们社会地位的变化,如科技发展减少了农业人口,增加了城市人口。

结构性流动是由外在原因推动的,不反映个人对这种流动所抱的种种态度。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第三章人的社会化一、名词解释1.社会化答: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

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

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人生始终的长期过程,包括初始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发展社会化、逆向社会化和再社会化五种类型。

2.反向社会化答:反向社会化又称逆向社会化,是指晚辈传授文化规范和知识给长辈的现象。

社会化长期被认为是一个单向过程,即长辈将社会规范和文化知识传授给晚辈。

现在,社会学家普遍认为社会化是一个双向过程,即不但有长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晚辈,也有晚辈传授知识和规范给长辈。

3.政治社会化答:政治社会化是指社会个体通过接触和学习某种政治文化,培养政治立场(包括政治信仰、政治情感和政治态度等)和政治参与能力的过程。

现在,政治社会化已经成为政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领域,也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

政治社会化对政治系统进而对整个社会系统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具有两个方面的促进作用:①从个体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②从社会的角度来讲,它培养个体对某种政治制度和政治价值的认同、忠诚和责任感。

个体的政治参与热情和能力是现代民主制度运转的必要条件,否则,即使设计得十分精致的政治制度也会沦为一具空壳。

二、简答题1.什么是社会化?社会化具有怎样的功能?答:(1)社会化的含义①社会化实际上是两个过程的结合:一是个人通过与社会的互动,获得独特的个性和人格,学会适应并参与社会生活的过程;二是社会成员、社会结构和社会文化一起行动,共同支持和维护社会生存与运行的过程。

②从第一个过程来看,社会化不仅是一个从“生物人”向“社会人”转变的过程,而且是一个内化社会价值标准、学习角色技能、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从第二个过程来看,社会化不仅对个人的生存、发展是至关重要的,而且,对社会的生存与有效运作也是如此。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一、名词解释1.社会变迁答:社会变迁的含义包括四点内容:(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

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2.社会进化答: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答: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4.“经济周期”论答:熊彼特把经济周期分为三种:短周期40个月,中周期9—10年,长周期50—60年。

每一个周期内部都包括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整个经济过程就是这四个阶段循环往复的过程,长周期中包含有中周期,中周期中包含着短周期,因此,整个经济过程又是由这三种周期复合而成的。

伴随着这一经济周期各阶段的是创新和与之相关的一系列活动。

5.奥格本的“文化堕距”论答:认为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

一般地,物质文化首先变化,之后非物质文化会发生适应性变化,但后者的变化有所延迟,即二者的变化在时间上是有差距的。

当适应性文化变得与物质文化相适应之后,物质文化还会发生变化,非物质文化又一次发生适应性变化的情况。

人类社会的文化就是这样发展的。

6.社会均衡论答:帕森斯认为,任何社会都是一个功能系统,它是由发挥不同功能的各部分(子系统)结合而成的,这些子系统是适应子系统(A)、目标达到子系统(G)、整合子系统(I)和维持模式子系统(L)。

各个子系统之间既互相分工、又互相依存,共同实现着社会系统的目标。

这样,社会系统是协调的、稳定的和平衡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简答题1.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什么?答: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并不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某一特定领域之中,而是存在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之间的相互联系之中,存在于由各种相互联系所形成的作为一个有机整体的社会之中。

(1)社会学是一门对人类社会进行总体性综合研究的社会科学。

具体说,社会学是把社会作为一个整体,来研究社会各个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探讨社会的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一门综合性的社会科学。

(2)人类社会也是一个系统。

从社会学的视角看来,社会中的各个部分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通过彼此的交互作用,互相联络在一起,成为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

整个社会具有一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性质。

从社会这个整体出发,进行系统的研究,才能得出科学的结论。

这正是社会学的任务。

(3)社会学体现了科学中的综合发展这一趋势。

在19世纪,科学发展的基本趋势是分化,表现为分科越来越细,部门化或专业化的程度越来越高。

在这种分门别类的研究中,人们会越来越多地认识各种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从而要求从总体上把握研究的对象。

2.试述社会学产生的背景。

答:社会学产生的背景是:(1)19世纪30年代,孔德连续出版了多卷本哲学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他在该书第四卷中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的名词以及关于建立这门新科学的大体设想。

后来的社会学家们大多将此作为社会学诞生的标志。

(2)孔德提出社会学这个名词以及建立社会学的大体设想,并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以及科学发展的进程决定的。

①从社会历史条件看,孔德生活在资本主义大发展,同时也是资本主义的种种弊端开始逐步暴露的时代。

在这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社会中,人们急切地要求搞清楚经济的发展对人们的生活地位和相互之间关系的影响。

这是催生社会学的重要因素之一。

②从学术发展的背景上看,在中世纪的神学统治下,自然科学曾长期被压制,之后,文艺复兴带来了自然科学繁荣发展的春天。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变迁)【圣才出品】

第十三章社会变迁一、社会变迁及其类型1.社会变迁的含义(1)社会变迁是指社会的一切变化,特别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发生的变化。

(2)社会变迁的内容十分广泛,包括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

(3)社会学家默顿提出了社会学要研究中层理论的建议。

中层理论是指介于日常研究中低层次的而又必须的操作假设与无所不包的系统化的统一理论之间的那类理论。

(4)在中观层次上,社会变迁常常被视为社会结构的变迁。

2.社会变迁的类型(1)整体社会变迁和局部社会变迁①整体社会变迁是整个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的变化。

社会具有系统性特征,当社会结构和制度体系都发生变化时即是整体社会变迁。

②局部社会变迁是指一个社会的部分结构和制度的变化。

实际上,由于社会的系统特征,局部变迁对整体是有影响的,局部社会变迁也具有相对的意义。

(2)社会进化与社会革命①社会进化是社会缓慢的、有秩序的变化形式,这种变迁一般表现为某一社会对于外部环境压力、内部不协调所做的有序的调整,这种调整没有社会结构的重大变化。

②社会革命则是社会的剧烈的、本质性的变化,它是社会结构、社会制度的根本性变化,而且是在短时间内完成的变化。

(3)社会进步与倒退①那些有利于促进人类的福利、平等和发展的变迁被称为社会进步;阻碍甚至与此相反的变迁被认为是倒退。

②社会价值具有多样性,不同群体对同一社会变迁是否属于进步、是多大程度上的进步可能有不同的看法。

③社会变迁的影响具有复杂性,即总体进步中也可能有负面的东西。

(4)自发的社会变迁与有计划的社会变迁①自然而然发生的社会变迁称为自发的社会变迁,它不是人们刻意追求、有意干预而发生的。

②人们基于自己的愿望和对社会运行的某些规律的认识去设计和具体推动社会过程,以达到目标的活动及结果就是有计划的社会变迁。

3.社会变迁的因素(1)环境变化与社会变迁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大致有四种类型:①人类对自然是完全的直接依赖关系;②人类对环境的顺从关系;③人类对自然进行掠夺式开发导致的对立关系;④第人类开始寻求与自然环境建立和谐关系。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一章社会学的对象与学科性质一﹑社会学的产生与发展1.社会学的产生(1)社会学产生的标志①社会学产生的标志是:1830~1842年,法国哲学家孔德出版了六卷本名著《实证哲学教程》。

在1838年出版的第四卷中,孔德第一次提出了“社会学”这个新名词以及建立这门新学科的大体设想,这标志着社会学学科的产生。

②社会学的学科性质在孔德看来,社会学是一门实证主义科学。

他将“实证”一词具有如下含义:现实的而非幻想的;有用的而非无用的;可靠的而非可疑的;确切的而非含糊的;肯定的而非否定的。

③孔德关于人类精神发展的阶段理论孔德认为,人类精神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a.神学阶段。

神学阶段是企图探求事物运动的终极原因的虚构阶段。

b.形而上学阶段。

形而上学阶段的特征是人们把那些支配现象的超自然主体替换成一些抽象的实体,并依据对这些抽象实体的认识来解释各类具体现象。

c.科学阶段。

科学阶段是把推理和观察结合起来,从而发现现象的实际运动规律的实证阶段。

④社会研究对象在孔德看来,对社会现象的研究主要包括:a.社会静学,即从相对静态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包括社会结构和社会秩序;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b.社会动学,即从相对动态的角度去研究社会,包括社会过程和社会进步。

⑤孔德在社会学中的地位评价孔德不但提出了社会学的概念和学科的基本框架,而且提出了用科学方法研究社会的基本想法。

这些对后来社会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他被称为社会学的创始人。

(2)社会学产生的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a.思想启蒙运动从思想上实现了人的解放,工业革命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发展,这些对于长期禁锢于神学统治下的人类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进步;b.资本主义的经济发展带来了迅速的社会变迁和众多社会问题。

②思想条件对社会学的产生影响最大的是西方近现代以来的社会思想,如十七八世纪以来英国及欧洲大陆思想家(如霍布斯、洛克、卢梭等)的政治思想和社会思想,特别是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的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对孔德的社会学思想的形成有着直接的影响。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制度)【圣才出品】

第九章社会制度一、名词解释1.社会制度(社会设置)答:社会制度又称社会设置,是指制约和影响人们社会行动选择的规范系统,是提供社会互动的相互影响框架和构成社会秩序的复杂规则体系。

构成社会制度的基本要素包括价值观与价值判断、行为规则与奖惩体系、组织设置、权力体系。

2.功能主义答:功能主义又称结构功能主义,是现代西方社会学中的一个理论流派,也代表着一种社会学研究的思想潮流,在20世纪的社会研究领域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德、帕森斯、默顿等人。

结构功能主义者是把社会看作一个类似于有机生命体的一个整体系统,它由各个子系统和具体部分组成,而每个系统和部分又承担着整体社会的一部分功能,正是以这些功能的发挥,使得社会整体得以存在,因此,他们从社会整体存在的必要性出发来分析个体行为和社会制度、社会现象,认为所有社会现象必然是某种功能性的体现,功能主义由此得名。

3.制度化答:制度化是人们活动方式模式化、定型化的过程,即人们在一定情况下承担某种角色时,他们会按照彼此预知的,并被认为是正当的与合法的方式去行动。

制度化不但反映在微观的社会互动之中,也反映在更广阔的社会生活之中。

二、简答题1.社会制度有哪些构成要素?答:社会制度是一组比较复杂的系统,它是由各种不同的要素系统组成的综合体。

这些要素系统包括五个方面:①规范系统;②策略系统;③知识系统;④组织系统;⑤设备系统。

(1)规范系统规范系统是社会制度的首要要素。

在社会学中,可以将规范理解为权利安排与行动准则的总和。

①权利安排决定的是在社会制度框架中社会成员进行社会行动的基本权利,也即责任和义务的分割,往往涉及的是制度中的社会成员如何利用制度框架中的资源来实现其行动目标,满足社会需求。

权利安排既可能是明确的法律规定,也可能是以各种非正式方式出现的习惯。

只要这些习惯涉及人们在社会行动中彼此的责任和义务的界定,就属于权利安排。

②所谓行动准则,一般是指社会行动者能够以话语方式表达的对行动进程的规定,往往涉及行动者在说明行动的理由、过程、结果时应遵循的一种被社会认可的确定方式。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区)【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区)【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八章社区一、名词解释1.社区答:社区是进行一定的社会活动、具有某种互动关系和共同文化维系力的人类群体及其活动区域。

一般包括以下四层含义:①社区占有一定的地域,其形态都存在于一定的地理空间中。

社区之“区”并不是纯粹的自然地理区域。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这个“区”乃指一个人文区位,是社会空间与地理空间的结合。

②社区的存在离不开一定的人群。

人口的数量、集散疏密程度以及人口素质等,都是考察社区人群的重要方面。

③社区中共同生活的人们由于某些共同的利益,面临共同的问题,具有共同的需要而结合起来进行生产和其他活动。

在这一过程中产生了某些共同的行为规范、生活方式及社区意识,构成了社区人群的文化维系力。

④社区的核心内容是社区中人们的各种社会活动及其互动关系。

2.虚拟社区答:虚拟社区是指由网民在电子网络空间进行频繁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具有文化认同的共同体及其活动场所。

它是与传统的实在社区相对而言的。

它也具有实在社区的要素,比如有一定的活动区域;有一定数量固定的人群,人与人之间有着频繁的互动。

虚拟社区存在于与日常经验的物理空间不同的电子网络空间,社区的居民为网民,他们在一定的网络空间内围绕共同的需要和兴趣进行交流和活动,并形成了共同的文化和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二、简答题1.社区的构成要素是什么?答:社区的构成要素(1)一定数量的人口人是社区的主体,一定数量的人之间存在一定的社会关系。

这种社会关系是较为紧密的。

社区人口对所在社区内的关系依赖性较强。

(2)一定的区域界限这是社区与社会组织和社会群体相区别的根本特点,社区要求单独占有一定面积的区域,有明确的疆界。

社区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叫社区的区位体系,也叫生态体系,它包括地势、气候、动植物等。

社区边界的划分标准有:①按照服务中心所能达到的范围来划分社区某个或某群商业、金融和文化服务中心活动所能达到的地方便是社区的边界。

②以商业种类和商业化程度来划分即经济区,凡在经济上联系紧密的就是一个社区。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章节题库第十一章社会控制一、名词解释1.社会控制答:社会控制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社会控制是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手段和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念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节和制约的过程。

狭义的社会控制是指对社会越轨者施以社会惩罚和重新教育的过程。

2.社会舆论答:社会舆论是社会上众人关于某一事件或现象的议论和意见,它包含了对于此事件或现象的是非曲直之评价。

社会舆论可分为民间舆论和权力者制造的舆论。

民间舆论是产生于民间的、由于一定范围的民众对某一事件共同发生兴趣而形成的舆论。

权力者制造的舆论则是由政府或其他掌权者发动的。

3.越轨行为答:社会越轨又称越轨行为、离轨行为或偏离行为,是指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组织,偏离或违反现存的占主导地位的社会规范的行为。

社会规范的功能是制约社会行为、调节社会关系和规定社会活动空间,它本身具有历史性和阶级性。

由于人们社会行为的复杂性、社会成员自身素质及阶级地位的差异性,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偏离或违反社会规范的越轨行为在任何社会都是不可避免的。

二、简答题1.社会行为是如何受到制约的?答:社会行为会受到制约,社会通过组织控制手段、制度控制手段和文化控制手段对社会行为形成制约。

(1)组织控制手段。

现代社会发达的分工体系,将社会个体置于各种社会有机联系之中,人们占据一定的社会地位,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分属于不同的社会组织。

组织控制的具体形式有两种:一种是组织权威,另一种是组织规章。

(2)制度控制手段。

“制度”是指具有普遍意义的、比较稳定的、有一定强制性的正式的社会规范体系。

(3)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中有一些人类共同遵从的准则和标准,这些准则和标准就是文化控制手段。

文化控制手段有两个主要特征:a.非刚性;b.广泛性。

2.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关系是什么?答:任何社会中个人的自由都不是绝对的,个人的绝对自由也是不可能实现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圣才出品】

第七章社会阶级与社会阶层一、社会分化与阶级1.社会分化(1)社会分化的概念①社会学将事物之间具有相同特点的现象称为同质性,而将事物之间相互不同的现象称为异质性。

②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讲,社会分化是指原来承担多种功能的某一社会单位(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和社会机构)变为承担单一功能的多个单位,以及诸社会单位由地位相同变为地位相异的现象。

③重要特征a.功能专门化。

功能专门化是指原来的社会单位可以同时承担多种不同的功能,后来变为由不同单位、不同部门分别承担某种功能。

b.地位多样化。

地位多样化是指原来在社会结构中地位相同或相近的社会单位变得越来越不同。

(2)社会分化的类型①水平分化和垂直分化a.水平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并非不平等的分化,这种分化只是他们在职能上的差别。

水平分化一般表现为社会分工和生活的多样化,它使得社会的异质性增强。

b.垂直分化是指社会成员之间所产生的,在经济、政治和社会地位方面具有等级意义的分化,这种分化表现为社会不平等。

社会不平等并不只是指政治权力上的差异,而且也包括社会成员在经济、社会声望等社会评价层级上的差异。

②基于自然因素的分化和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a.基于自然因素的社会分化表现为人们对具有不同生物特征的人给予不同的价值评价,从而他们也就具有了社会差别。

这方面的社会分化有性别分化和年龄分化。

b.基于社会因素的分化是指社会对某些具有社会特征的人给予评价,从而使他们处于不同的社会地位。

民族和职业是社会分化的两个重要社会基础。

2.马克思的阶级理论(1)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定义及划分标准①阶级,就是这样一些大的集团,这些集团在历史上一定社会生产体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对生产资料的关系不同,在社会劳动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因而领得自己所支配的那份社会财富的方式和多寡也不同。

②划分标准:a.对生产资料的占有(起决定作用);b.在社会劳动组织中的地位和作用;c.占有劳动所生产的社会财富的方式和数量。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问题)【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问题一、名词解释1.社会问题答:社会问题有广义和狭义之分:①广义上,泛指一切与社会生活有关的问题;②狭义上,特指社会的病态和失调现象,指的是在社会运行过程中,由于存在某些使社会结构和社会环境失调的障碍因素,影响社会全体成员或部分成员的共同生活,对社会正常秩序甚至社会运行安全构成一定威胁,需要动员社会力量进行干预的社会现象。

2.正常性失业答:在劳动力市场开放的情况下,由于更换工作而处于失业状态的失业被称为正常性失业。

在正常性失业中,那些完全由于劳动力市场不完备、求职者缺乏就业机会方面的知识以及在转换工作中出现的时间滞差而形成的失业被称为摩擦性失业。

3.结构性失业答:由于经济结构的调整而导致的失业被称为结构性失业。

在结构性失业中,失业常常带有群体性特点。

4.贫困文化理论答:贫困文化理论是从社会文化的角度解释贫困现象的理论,这一理论认为,在社会中,穷人因为贫困而在居住等方面具有独特性,产生出一种脱离社会主流文化的贫困亚文化。

贫困文化塑造着在贫困中长大的人的基本特点和人格,使得他们即使遇到摆脱贫困的机会也难以利用它走出贫困。

二、简答题1.对社会问题的界定有哪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答:对于社会问题的界定有以下几种不同的分析视角:(1)社会病理学斯宾塞把社会看成是一个结构复杂的有机体,政府是有机体的头脑,邮政服务是有机体的神经系统,警察是有机体的长手臂。

各部门相互依赖,凡妨碍有机体正常运行的人们或情况皆可视为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就像有害菌体侵袭人类健康一样影响人类社会,必须加以清除。

他认为,社会病态是指社会关系中不协调的现象,包括个人违背了社会道德的期望,无法适应社会生活,无法以独立自给的姿态奉献社会,并促进社会平稳持续进展。

同时,剧烈的社会变迁使某些个人的社会化无法顺利进行甚至失败等。

(2)社会解组论社会组织理论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而充满活力的系统,是一种有组织的情境,在这个社会系统中,各个部分是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的。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人的社会化)【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三章人的社会化一﹑人的社会化的涵义与内容1.什么是人的社会化(1)概念人的社会化是一个人学习社会的文化、增加自己的社会性、由生物人变为社会人的过程。

这里所说的“社会的文化”,主要是该群体、该社会的价值观和各种规范。

(2)含义①社会化是个人学习群体和社会的文化,发展自己的社会性,把自己整合到群体中去的过程。

②社会化是减少或消除个人与群体和社会分立状况的机制,是通过对个体的教化,达致他们之间的协调和整合。

③人的社会化不是要削弱人的生物机能。

④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较长期的过程。

就时间而言,人的社会化一般指从人的出生到其成为基本合格的社会成员即青年这一阶段。

从广义上来说,一个人学习社会文化的过程是伴其一生的过程。

⑤关于社会化的研究角度:a.从个性发展的角度,社会化是人的个性形成和发展的过程;b.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社会和群体向个体传输文化,个体学习和认同文化的过程;c.从社会结构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使个体变得具有社会性,从而培养合格的社会角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色的过程。

2.人的社会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1)社会化的必要性①从个人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a.无论是人在幼年时期还是在以后的生活中,他必须通过参与群体生活并通过群体来满足自身的需要;b.从个体发展的角度来看,人要在社会中生活就必须继承人们在以往创造的文化,并不断学习人们创造的新经验、新知识,这也是人的社会化。

②从社会角度看社会化的必要性a.社会实在论认为,社会有自我维持和发展的取向,这种取向反映在社会的参与者对于未来期望的向往和为其建构基础的努力之中;b.一个社会要延续就必然要求其新加入的成员了解已有的文化遗产,认同社会的主导价值,遵循社会的行为规范,这就是对新加入成员的社会化。

(2)人的社会化的可能性①人有较长的依赖生活期。

新的个体要生存就必须依赖他人、依赖群体和社会。

这种依赖性使群体和社会对新的社会成员实施社会成为可能,同时人的较长的依赖生活期也使其学习十分丰富的文化成为可能。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社会控制)【圣才出品】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第十一章社会控制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1.社会控制的含义(1)社会控制概念的来源①从对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整治上着眼: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提出来。

1901年他出版了《社会控制》,阐述有关社会控制的问题。

②从社会系统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社会控制是与将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于社会管理的设想相联系的。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于1834年研究科学分类时,将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控制论,并把它列入政治科学类。

(2)社会控制的含义①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社会控制是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并主要表现为外在力量的施加,但它并不排除个人内在约束力的发挥。

②对象:社会中违反既定社会规则的行为,特别是对社会秩序有明显危害的犯罪行为。

③社会控制的观点是与社会有机论、功能主义的社会观相联系的。

2.社会控制的类型(1)统治与制约①统治a.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

十万种考研考证电子书、题库、视频学习平台b.在阶级社会中,统治是以普遍的政治压迫为基础的,这种统治常常具有不可协调性。

c.在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学家认为任何权力的强制性的施加都属于统治行为,这样,统治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就是普遍的。

②制约a.制约又称社会制约,它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

b.制约虽然也是一种外在压力,但不是靠强力推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而不是单向的管束或制裁。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①正式控制a.正式控制又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b.正式控制主要是用法律、条例、规章等来约束社会成员和组织成员;c.在现代社会中,正式控制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控制方式较多带有正规化、普遍化的特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问题)【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社会问题)【圣才出品】

第十章社会问题一、社会问题概述1.什么是社会问题(1)社会问题研究在社会学学科中的地位①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重要研究对象,研究社会问题是社会学的传统。

②社会学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是由其学科性质所决定的:a.社会学作为一门应用性的社会科学特别关注现实问题;b.社会学更具有综合性,这与社会问题的特点是一致的。

这种一致性使得社会学能够更全面、深入地研究社会问题。

(2)社会问题的含义①默顿等人认为社会问题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社会期望的事物被中断、社会规定的正当的东西被破坏、社会所珍视的社会模式与关系脱节。

②社会问题是指社会中发生的被多数人认为是不合需要或不能容忍的事件或情况,而需要运用社会群体的力量加以解决的问题。

2.社会问题的一般特征(1)破坏性。

社会问题的破坏性是指它违背了人们所希望的社会状态,不符合人们的价值期望,并对人们所期望的正常生活造成了较为严重的影响。

社会问题的破坏性主要表现为:a.打断了人们的正常生活,降低了人们的生活质量;b.给社会带来麻烦,社会必须动用社会资源去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浪费了社会资源;c.给社会进步带来障碍,不利于社会发展。

(2)普遍性。

社会问题的普遍性有两重含义:a.任何国家和社会都存在社会问题;b.一个国家和社会在其不同时期都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社会问题。

(3)复杂性。

社会问题是复杂的社会现象,表现为:a.社会问题的成因是复杂的;b.社会问题的影响是复杂的。

(4)时空特征。

任何社会问题都有一定的时空特征:a.时间性是指社会问题所具有的社会进程的阶段性特征,社会运行的规律性使得社会问题的发生也带有时间性特点;b.空间性是指社会问题的地域空间和社会空间特征,不同空间中的社会问题各有自己的特点,其表现方式、解决方式可能也各有不同。

3.社会问题的认定(1)社会问题的广度与烈度①广度是指社会问题影响的范围,即它在多大范围内影响着人们的正常生活。

②烈度是指社会问题的强度,即它对人们正常生活影响的严重程度。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社会保障与社会政策一、名词解释1.社会政策答:社会政策是指国家或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改善社会环境、促进社会公正与社会进步而采取的各种原则或方针。

社会政策具有权威性、价值性、政治性、原则性、强制性、时代性、可行性和具体性等性质。

2.社会保障答:社会保障是指国家和社会根据立法,对因社会和自然原因造成生活来源中断、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社会成员给予物质帮助,从而保障其基本生活,维持社会稳定的活动和制度。

3.社会保险答:社会保险是指以劳动者为主要对象,针对其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等生活方面的风险,政府运用政策手段动用自己和社会的力量,聚集一定的经济资源,并运用社会互助机制去应对风险,进而保障人们基本生活的制度安排。

二、简答题1.简述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的关系。

答:社会保障与社会福利是既互相交叉,又有不同的两个概念和范畴。

(1)联系:社会福利可以看作是社会保障的发展。

(2)区别:①社会保障一般指的是对基本生活发生困难的群体实施的社会援助,它的保障范围和保障水平都是有限的。

社会福利是由国家立法对政策范围内的所有对象普遍提供、在一定生活水平基础上尽可能提高生活质量和人们的生活状态的制度。

②狭义的社会福利是针对少数特殊困难群体的福利或保障。

广义的社会福利指针对所有居民的福利,有时是较高水平的福利。

③社会保障制度是在工业化背景下应对失业和贫困问题而产生、并在此基础上发展的保障居民基本生活的制度,社会福利制度则是在保障国民生活并提高其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的理念下建立的制度。

2.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包含哪些基本环节(程序)?答:社会政策的一般过程包含以下基本环节:(1)社会政策的制定。

包括以下五个环节:①确认政策问题;②建立政策议程;③制定政策方案;④政策方案选优;⑤政策方案合法化。

(2)社会政策的执行。

社会政策的执行是指将正式公布的政策方案加以贯彻、实施,以达到预期的政策目标的各种活动与整个过程。

(3)社会政策的评估。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三版) 章节题库(社会互动)【圣才出品】

第四章社会互动一、名词解释1.社会互动答:社会互动又称社会交往活动或社会交互作用,是指社会主体之间为了满足各种需要而发生的、以信息传播为基础而形成的个人与个人、个人与群体以及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作用和相互了解,从而在经济、政治、文化及心理等方面产生相互影响和相互依赖的社会行动过程。

就不同的行动主体而言,社会互动包括人际层面的互动和群体层面的互动;就社会互动的不同性质来说,有合作、竞争和冲突三种形式。

社会互动在促进行动者的自我认识和满足行动者的需要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是社会构成与发展的基础。

2.戏剧论(戈夫曼)答:戏剧论是从符号互动论中发展出来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用来说明日常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相互作用的理论,因而,是社会互动理论中的一种观点。

其倡导者是美国社会学家戈夫曼,他把社会比作舞台,把社会成员比作演员来解释人们的日常生活。

戏剧论研究的是人们运用哪些技巧在别人的心目中创造印象,戈夫曼将人们运用各种技巧和方法左右他人,以在他人那里建立良好印象的过程称为“印象管理”。

戏剧论认为,互动的一方总想控制对方的行为,使对方通过对自己行为的理解做出符合自己计划中的行为反应。

戏剧论强调了对互动情景的定义及人们互动行为的复杂性、随机变动性,加深了对互动现象的认识,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的前台行为并不是“装出来”的,而是他们的正常生活的一部分。

3.标签理论答:标签理论又称标志理论或标定理论,它是一种从符号互动论角度探讨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的理论。

这一理论认为,社会问题或越轨行为是一种主观的东西,即某种社会现象之所以成为问题就是因为社会给它贴上了这样的标签。

在研究社会问题与越轨行为时,这些问题或行为本身并不太重要,重要的是社会如何评价和对待它们。

那些凭借权力占据了统治地位的集团可以通过贴标签、宣布被统治者为“有越轨行为者”,来歧视、控制和镇压被统治者。

因此,这种贴标签通常是不公正的。

4.合作答:合作是指社会互动中,人与人、群体与群体之间为达到对互动各方都有某种益处的共同目标而彼此相互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初级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王思斌《社会学教程》(第3版)笔记(初级社会群体)【圣才出品】

第五章初级社会群体一、社会群体及其类型1.社会群体的含义与特征(1)什么是社会群体社会群体是指人们通过互动而形成的、由某种社会关系连结起来的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中,成员具有共同身份和某种团结感以及共同的期待。

其具有以下界定:①社会群体并不是偶然聚集起来的一群人。

偶然聚在一起的,没有由互动形成的社会关系的群体被称为偶遇群体。

②统计群体也不是我们这里所说的社会群体。

统计群体是社会对具有某种共同特征、甚至相同身份的众多社会成员的称谓。

(2)社会群体的特征①社会群体成员之间具有直接、明确和持久的社会关系a.一定的社会关系是社会群体存在的基础;b.社会群体内的社会关系是直接的和持久的,它具体地反映于群体成员的共同活动之中,这种关系也是稳定的。

②群体成员具有共同的身份和群体意识a.共同的身份是指在某种社会背景下人们的身份是相同的;b.群体意识是指群体成员对该群体的认同感,即他认为自己属于该群体并对之负有责任,他与这个群体利益相关;c.具有共同的群体意识也包含了成员之间的相互认同,并且意识到他们共同属于这个群体,即群体成员获得了一致的身份感。

③有一定的群体边界a.群体边界是不同群体之间互相区分的界限,群体边界由具体的人员反映出来,即某人属于或不属于该群体;b.群体边界是由群体认同感和相互依存的权利、责任和义务确定的。

④群体成员有某种共同的期待与行动能力a.群体成员的共同期待是指这些人聚集起来,结合成一个群体抱有某种共同的期望,希望达成某种共同的目的;b.群体具有行动的能力是说成员们能够作为一个群体去行动,当群体利益需要成员为之做出努力时,他们可以去行动。

2.社会群体的类型(1)按群体的规模分类①齐美尔的二人群体与三人群体;②社会学通常划分的小群体和大群体。

(2)按成员间关系的亲密程度分类①初级社会群体(或首属社会群体)是指群体成员之间有持续的互动,导致的成员之间的关系亲密的群体,是人们生活必须依靠的群体形式,因此在社会学研究占有基础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一章社会控制
一、社会控制的含义与功能
1.社会控制的含义
(1)社会控制概念的来源
①从对破坏社会秩序行为的整治上着眼:社会控制作为社会学的一个专业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E.A.罗斯提出来。

1901年他出版了《社会控制》,阐述有关社会控制的问题。

②从社会系统管理的角度分析问题:社会控制是与将自然科学的成果运用于社会管理的设想相联系的。

法国物理学家安培于1834年研究科学分类时,将管理国家的科学称为控制论,并把它列入政治科学类。

(2)社会控制的含义
①社会控制就是运用社会力量对人们的行动实行制约和限制,使之与既定的社会规范保持一致的社会过程。

社会控制是建立在既定的社会规范之上的,并主要表现为外在力量的施加,但它并不排除个人内在约束力的发挥。

②对象:社会中违反既定社会规则的行为,特别是对社会秩序有明显危害的犯罪行为。

③社会控制的观点是与社会有机论、功能主义的社会观相联系的。

2.社会控制的类型
(1)统治与制约
①统治
a.统治是建立在外在的强制力量基础上的控制方式,当社会秩序的维护者运用强制性的手段迫使他人去遵守既定规范时就表现为统治。

b.在阶级社会中,统治是以普遍的政治压迫为基础的,这种统治常常具有不可协调性。

c.在对现代社会的政治社会学研究中,社会学家认为任何权力的强制性的施加都属于统治行为,这样,统治这种社会控制方式就是普遍的。

②制约
a.制约又称社会制约,它是建立在平等基础上的、由于人们认同某种规范而产生的、约束人们行为的社会控制方式。

b.制约虽然也是一种外在压力,但不是靠强力推行;是社会成员之间的相互约束,而不是单向的管束或制裁。

(2)正式控制与非正式控制
①正式控制
a.正式控制又称形式化的社会控制,它是使用比较成型、比较正规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b.正式控制主要是用法律、条例、规章等来约束社会成员和组织成员;
c.在现代社会中,正式控制越来越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控制方式较多带有正规化、普遍化的特征。

②非正式控制
a.非正式控制是指使用不特别成型的规范来约束人们的控制方式;
b.社会舆论是非正式控制的手段;
c.非正式控制常常不是基于契约,而是基于人们的共同意识和认同感,在初级社会群体或非正式组织中非正式控制被普遍使用。

(3)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
①外在控制
a.如果一个人感觉到是外在的社会环境对其行为产生了约束和压力,使其不敢违反社会规范,那么这种控制就是外在控制。

b.外在控制具有一定程度的强制性,它要求行为者必须接受控制者提出的行为模式。

②内在控制
a.如果一个社会成员接受和内化了他生活于其中的社会或群体的价值规范,自觉地实践角色规范,这就是实现了内在控制;
b.内在控制就是社会或组织成员用内化了的价值规范约束和指导自己行为的过程,是个人高度社会化的结果。

(4)积极的控制与消极的控制
①积极的社会控制
a.积极的社会控制是建立在积极的个人顺从动机之上的、以倡导、鼓励为特征的、防止违规行为发生的控制方式。

b.通过大力宣传社会的规范和价值,奖励模范行为而达到预防违规行为的效果,是各方都愿意接受的控制方式。

②消极的社会控制
a.消极的社会控制是指运用惩罚手段来制裁某些违规行为的控制。

b.消极的社会控制是重要的社会控制方式。

3.社会控制的功能
(1)社会控制的必要性:人类社会自产生以来就有社会控制相伴随,这是由人的生物性与社会性这二重属性、个人利益与群体利益的矛盾所决定的。

(2)社会控制的功能
①维持社会秩序
a.社会秩序是指社会各组成部分在结构上相对稳定和有序,在运行中相互协调与平衡的状态。

在社会发生变动的情况下,各种社会关系相互协调,社会表现为动态有序状态b.秩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

社会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对社会秩序的冲击,保持社会安定。

②维持正常生活
a.在一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人们在共同的生活中形成了适应该条件的相互关系模式,即社会结构。

b.社会控制会作为公共利益的代表者的手段对破坏秩序者予以约束以致制裁,维持社会成员的正常生活。

③促进社会发展
a.社会要谋求发展,必须以一定程度的社会稳定为前提,必须保证社会有基本的秩序。

b.一定的社会控制不但会使社会有秩序,也会促进社会的顺利发展。

(3)社会控制的反功能
①不合理的社会控制不能维护多数人的利益。

在存在阶级对立的情况下,社会关系模式所反映的利益分配格局基本上是偏向统治阶级一方的。

从人类进步和正义的角度来看,这种社会控制发挥着消极功能。

②僵硬而有力的社会控制不利于人们对合理目标的追求。

任何社会规范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的,它并不具有普适性。

当人们试图冲破这种限制和束缚去追求新的合理目标时,僵硬的社会控制所起的作用是维持原体系,阻止创新行为。

4.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
(1)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平衡。

人类应该在公共秩序(通过社会化和一定的社会控制实现)和个人自由之间实现二者的平衡。

在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关系上,合理的平衡方
法可能是使社会规范建立在广泛共意即共同同意的基础之上。

(2)关于适度的社会控制。

导致社会控制与个人自由的平衡无法真正实现的原因:①人们对自由与控制的重要性的看法不同;②利益的复杂性;③具体情况的复杂性。

(3)社会控制的价值标准。

面对具体的社会情境,社会上都有一般的关于社会控制合理性和适度的标准。

所有社会控制都应该有助于人类的福利。

二、社会控制的方式
社会控制的方式,是指社会和群体以何种方式、何种手段去预防、约束和制裁其成员的可能发生或已经发生的违规行为。

1.习俗、道德和宗教
(1)习俗
①习俗的含义
a.习俗是人们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逐渐形成并共同遵循的风俗和习惯。

它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通过长期摸索、自然演化和积累而成的,是人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生产方式下共同活动经验的反映。

b.习俗,特别是风俗具有地域特征,不同民族也常有自己的习俗。

②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
a.习俗的社会控制功能表现为对人们行为的指导和约束。

在传统、封闭的社区中,习俗的社会控制作用是明显的。

b.习俗有优劣之分。

好的习俗有利于人们之间关系的维持,它形成和谐进取的氛围,这时它的社会控制作用是积极的;陈规陋习则是落后的观念和行为方式,它维护旧的社会秩序,它的社会控制作用是消极的。

(2)道德的社会控制作用
①道德又称道德规范,它是以善恶评价为中心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对人的思想和行为的是非、善恶、正义和非正义、正当与不正当进行评价的标准。

②道德是一定社会用来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

道德规范表现为两种形态:一种是理论规范,另一种是习俗性规范。

③道德靠人们的内心信念、社会舆论来促使人们自觉遵守社会的行为规范。

④道德的约束作用也是有限的,因为道德具有阶级性、集团性。

(3)宗教及其社会控制作用
①宗教及其基本状况:宗教是一种和神圣物相联系的信仰和规范体系。

在当今世界上,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被称为世界三大宗教。

②宗教的社会控制作用
a.作为社会规范的宗教,主要表现为教规和宗教仪式:
第一,教规是宗教对其信徒行为的规定,它不仅涉及宗教活动,也涉及社会生活的其他方面,这些规定要求严格,常被称为“清规戒律”;
第二,宗教仪式是从事宗教活动的方式,其功能是增强信徒的宗教意识;
第三,宗教真正能对其成员进行有效约束,要借助宗教信仰和宗教感情。

b.宗教通过教育和制裁两种手段来约束和控制其信徒的活动:
第一,教育手段不但是对教义的学习和领悟,也包括参加宗教活动进行熏陶;
第二,宗教组织还通过制裁违反教规的活动对教徒进行强制性约束,有时,这种制裁是十分严厉的;
第三,宗教既靠内在控制约束教徒的活动,又靠外在力量来控制教徒的行为。

2.政权、法律和纪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